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迟雅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怎样去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而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现实告诉我们,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大量的事实和调查分析显示,教师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也会有许多心理倾斜的状况。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自从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以来,这个领域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突出了它的重要性。职业倦怠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与此同时,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
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总之一句话,是内外不和谐的结果。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具有激发、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产生于需要,并和人的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动机消失,为之所推动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工作是一种助人行业,需要面临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调查表明,这是一种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衰竭状态,是人在过度疲劳时而启动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由于职业倦怠,个人、家庭、组织及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理论上一般把职业倦怠分为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以情绪衰竭为其核心成分。教师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一是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二是人格解体,明显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拒绝接纳,蔑视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三是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他们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
1.情绪衰竭
所谓情绪衰竭,指的是在一段时间里,个体工作一天后总是感觉精疲力竭,第二天一起床,想到又不得不面对新的一天的工作就感到无力和疲惫,被工作搞得焦头烂额、无法应对,感觉自己枯竭了。职业枯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作热情消失了,尔后表现出许多情绪上的特点。比如,烦躁、易发脾气、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甚至沮丧、抑郁、无助、无望,直至消沉。这些情绪情感上的极度疲劳状态就是情绪衰竭。严重的时候就发展成为抑郁症。
2.去个性化
情绪衰竭这种疲劳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表现出一些消极、冷漠的行为。其特征是以冷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对待自己非常亲近的人,包括家人或者一些好朋友。这些人表现出多疑、猜忌,同时对别人充满了一种批判性。比如,对待学生就像对
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对学生越来越铁石心肠,真的不关心学生发生什么事情。这样的一些行为反应就是去个性化。
3.价值感衰落
由于在工作中力不从心,屡屡受挫,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步降低。个体对工作的效能感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就是成就感降低的表现。主要表现是,个人的成就感下降,同时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工作。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评价也在下降,觉得工作没有意思,工作变得非常机械化,然后出现一系列工作的问题。这样一种挫败感会使职业人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去付出努力,会出现消极怠工,甚至出现离职或者转行的倾向。
4.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的态度、行为、躯体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⑴态度上的变化:在认识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而言,一有机会就想调出工作岗位。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上波动很大,会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因素。在意向方面,疏远工作,无心投入。
⑵行为上的变化: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
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还有的人表现为攻击行为增多,包括人际摩擦增多,会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在严重时,将攻击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的枯竭情况下出现自杀。
⑶躯体上的变化:职业倦怠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教师的职业倦怠会直接地危害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三、六成小学教师有职业倦怠倾向
李辉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刘倩倩获取了昆明市13所小学、701名教师的调查样本。这13所小学覆盖了城区示范小学、城区一般小学、城郊接合部小学和农村小学。在接受本项调查的小学教师中,60.38%表现出了倦怠状态,其中44.11%和14.13%处于轻度和中度倦怠状态,2.14%的教师处于高度倦怠状态。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人格解体是构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三大因素。
李辉教授介绍,在心理学上,职业倦怠是指过度工作需求引起的身体和情绪衰竭,教师一直是这种负面心理症状高发的职业之一。经历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失眠等不适症状;空虚感加强,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降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的捣乱行为。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