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鱼类,被广泛养殖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贵州、广东等。

虹鳟鱼的品种繁多,而以日本虹鳟为最为常见。

虹鳟鱼因其优良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良好的适应性和易于管理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以下我们将带您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1、闭养模式虹鳟鱼的养殖模式有开放式和闭养式两种。

闭养模式指在水体完全封闭的场所内,通过水循环系统和人工饵料等方式进行养殖。

虹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闭养模式被认为是最为适宜的养殖模式。

在闭养式养殖场内,需要定期测量水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等。

2、水体虹鳟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5℃-20℃之间,水质清澈无污染、溶氧浓度高,水深底部大于2米。

为保持水体的清洁度,可在水中加入酒石酸等物质来控制水硬度和pH值。

同时,在水体中加入无细胞氧化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菌和病毒。

3、饵料虹鳟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适宜食用鱼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活饵。

而在养殖中,采用干饵料为虹鳟鱼投喂较为合适。

虹鳟鱼的投喂量与饵料的种类、种类、水温、生长阶段等有关。

4、疾病预防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虫害等疾病。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水质的管理和维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另一方面,要规范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防止饵料遗留在水体中产生有机质、毒素等物质,影响虹鳟鱼的健康。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1、细菌性病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如暴发性肠炎、细菌性鳃病等。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添加预防细菌感染的物质,如增加氧气、投喂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饵料等。

2、虫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虫害,如钩虫病、弓形虫病等。

预防虫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改进饵料,防止虫卵等有害物质进入虹鳟鱼体内。

综上所述,虹鳟鱼养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养殖虹鳟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分析。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虹鳟鱼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排除底泥和异味物质,避免过度投喂,控制鱼群密度,防止病菌滋生。

2. 虹鳟鱼品种选择:选用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虹鳟鱼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应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虹鳟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的水温、水质条件。

4. 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全价、能满足虹鳟鱼生长需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水质变差和饲料的浪费。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病害防治:虹鳟鱼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池水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合理投喂,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水质病害防治:虹鳟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污染等都会导致虹鳟鱼生长受阻、抵抗力下降。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温和水质参数。

3. 饮食不良症状:虹鳟鱼摄食不良可能是由于水质问题、饲料问题、疾病问题等引起的。

可以调整鱼类的饲料配方、改善水质条件,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来解决。

4. 营养代谢异常:虹鳟鱼如果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或处于饥饿状态,都可能引起虹鳟鱼的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生长停滞。

应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以及合理投喂能满足虹鳟鱼需求的饲料,保持虹鳟鱼的营养均衡。

虹鳟鱼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品种选择、养殖池设计、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治。

常见病的防治主要涉及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水质病害、饮食不良症状和营养代谢异常等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保证虹鳟鱼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虹鳟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淡水鱼类,它们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因此,虹鳟鱼的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其需要的条件。

一、虹鳟鱼的基本情况虹鳟鱼又称为虹鳟、彩虹鳟、虹鳟鱼。

它们是一种冷水鱼类,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和湖泊中。

虹鳟鱼的体型较小,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

它们的体色非常鲜艳,通常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非常美丽。

二、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选址虹鳟鱼的养殖需要选择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地方。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选择的场地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以免对虹鳟鱼造成危害。

2.建池建池是虹鳟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虹鳟鱼适宜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池中生长。

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水流、换水、排污等因素。

池塘的底部应该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洁。

同时,要保证池塘的通风和光照,以提高水质的质量。

3.水质管理虹鳟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其次,要控制水温,虹鳟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

同时,要控制水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

此外,还要注意水中氧气的含量,以保证虹鳟鱼的呼吸正常。

4.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是鱼粉、豆粕、玉米粉等。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量,避免过量喂食。

同时,要保持饲料的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造成变质。

5.疾病防治虹鳟鱼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疾病的防治。

平时要注意观察虹鳟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要定期对虹鳟鱼进行检疫,以保证养殖场的健康。

三、虹鳟鱼的养殖条件1.水质条件虹鳟鱼需要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环境。

水的PH值应该保持在7.0-8.5之间,水温应该控制在10℃-20℃之间。

2.气候条件虹鳟鱼的养殖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虹鳟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技术养殖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虹鳟养殖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食用价值高、养殖周期短等优势,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虹鳟养殖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场选址和设备选择虹鳟较为适应在淡水环境下生长,因此养殖场的选址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流量适宜的地方。

同时还需要考虑养殖场的土壤条件和阳光照射情况,以确保虹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

在设备选择方面,养殖池是关键。

养殖池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面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

此外,养殖池还需要有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和水净化设施,保持水质的清洁与稳定。

除此之外,饲料投喂器和水温调控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饲养管理1. 配种与繁殖:为了保证虹鳟的种质优良,选用优异的亲本进行配种是必要的。

配种过程需要注意选取健康的个体,并确保产出的种苗健壮活跃。

2. 饲料管理:虹鳟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类型和饲喂量。

常用的饲料包括混合饲料、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等。

饲喂需要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保证鱼群的健康生长。

3. 水质管理:水质的稳定对于虹鳟的养殖非常关键。

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的各项指标,如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保持水质的平衡。

4. 疾病防控: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三、生长调控虹鳟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虹鳟的食欲和新陈代谢,提高其生长速度。

养殖者可以通过调整水温来控制虹鳟的生长节奏,提前或延迟鱼群的成熟期。

四、采收与销售当虹鳟达到成熟期时,养殖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采收。

采收前需要注意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如网箱、渔网等,以确保采收过程的顺利进行。

采收后的虹鳟可以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类,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销售。

综上所述,虹鳟养殖技术包括选址与设备选择、饲养管理、生长调控以及采收与销售等多个方面。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够进行高效、稳定的虹鳟养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

在虹鳟鱼养殖中,要注意一些养殖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虹鳟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量,是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加水流等都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

2. 配合饲料: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充足、均衡的饲料。

通常可以采用混合饲料和自制饲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虹鳟鱼的不同阶段和生长需要,适量调整饲料配方。

要注意饲料喂养的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

3. 疾病防治: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在疾病防治方面,可以采取提高养殖池塘的清洁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方法。

也可以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二、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同样也是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蚴病、吸附虫病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问题,同时可以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3. 病毒性疾病:虹鳟鱼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出血性腹水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等。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养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一、养殖虹鳟所需要的基础条件1、养鳟用水的条件虹鳟鱼是冷水鱼类,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水质清新、无污染沙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

湖沼型虹鳟多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的水域中;降海形虹鳟通常分为冬季入海和夏季入海两个群体,虹鳟对水温、溶解氧、水流、ph值、硬度、盐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水温:虹鳟鱼生存的水温可以在1—25℃范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水温在7—22℃之间,孵化适宜水温在8—11℃、苗种培育适宜水温9—15℃、成鱼饲养适宜水温14—18℃。

在适宜水温下,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水温低于或高于适宜水温时,食欲减少,生长受阻。

当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达到25℃时,活动异常,甚至死亡,一般将此时称为临界值。

在饲养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当水温在12—14℃时,当年鱼可长到100—250克,满两年可长到500—1000克,三年鱼可长到1000—2000克,当水温在8—10℃时,当年鱼长到30—50克,两年鱼长到300—600克,三年鱼长到800—1000克。

当水温14—18℃时,放养50—100克鱼种,经6个月的饲养鱼既能达到600—900克。

(2)溶解氧:虹鳟鱼喜欢逆流而上,群栖在溶氧充足的地方,虹鳟的耗氧量较高,所以充足的溶氧对虹鳟来讲较其他淡水鱼类更为重要.养鳟水中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溶氧在9毫克/升以上是生长最快,低于5毫克/升时鱼的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当溶氧在4毫克/升时,鱼便在注水口处集聚,长时间持续,鱼的头顶部呈现黄色,腮盖外张。

这些既可认定浮头现象,与此同时,鱼会出现死亡。

当溶解氧为3毫克/升时,鱼会大批死亡。

所以该点作为虹鳟鱼生长期的致死点。

虹鳟鱼卵的胚胎发育也和水中溶氧密切相关,溶氧量高,其胚胎发育和卵黄素吸收速度加快,而在低氧环境下发育速度减缓,且孵出的仔鱼畸形率增高。

(3)水流:虹鳟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淡水养殖鱼类,除大水面和网箱养殖外,均采用流水的养殖方式。

最新科学虹鳟鱼养殖技术

最新科学虹鳟鱼养殖技术

最新科学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在北京的一些旅游区是一个食用靓点,由于幼鱼肉嫩味美、生产周期短,一般的虹鳟鱼一斤左右就可以销售。

这么受大家欢迎的虹鳟鱼是怎么养殖的呢,下面跟专业人士一起来了解虹鳟鱼。

最新科学虹鳟鱼养殖技术1、放养密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放足量的鱼种,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生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5-5倍,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养量和生产量成正比,所以,要实现预定年产量,放养量必须达到生产目标的20-30%。

2、饲料、饲养成鱼的饲料主要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豆饼、大豆、豆粕、麦麸皮、玉米面、面粉下脚、另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豆油等。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43%左右,粗脂肪13%左右,粗灰分6-12%,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钙0.2-0.25%,镁0.1%,氯化钠1-2%,饲料中的代谢能应大于300千卡/100克。

饲料原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发霉、变质的饲料坚决不用。

3、管理(1)水的管理与控制,养鳟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间,养成鱼最佳生长温度是12-18℃,常年水温最好不低于10℃,最高不超过22℃,水中溶解氧要在9㎎/L以上为好,池水最低溶氧不应低于5㎎/L。

(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获得尽可能大的产量,就需进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种,一种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

另一种方法是用增氧机来增氧,使用的增氧机有浆叶式、YL叶轮式、涡轮式、喷水式、水车式等。

(3)筛选,同一池鱼,在成长中出现明显差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能通过及时筛选将够商品规格的鱼及时出售或单独放养,这样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

筛选成鱼可用与鱼池等宽的横拦筛选器筛选。

(4)投料,采用手撒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厂家,用自动投饵器。

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两次。

投饵要定量,防止鱼吃得过饱,一般达到八成饱即可,观察鱼抢食减弱,部分鱼离群游走时,即可停止投饵,投饵数量参照表1,投饵要均匀,尽量使鱼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要注意减少饲料的浪费。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1、成鱼的饲养管理。

成鱼池可以用土池或水泥池,土池以1亩左右,水深1.5米为宜,水泥池以50平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为宜。

池底最好设排污口,便于经常排出粪便或废饵。

其口防逃罩网目以1×1厘米为宜,过大则逃鱼,过小则易被树叶及青苔堵塞。

放养前要用石灰清池。

放养的鱼种应经筛选,大小要整齐,以每尾重50克左右为好。

要根据水流及溶氧条件合理密养。

一般每升可养1~1.5千克(约3磅)虹鳟鱼。

饲养管理中,应重点抓好水、饵、病三项工作。

水质要不断更新,一般每小时换1次以上,还要定期刷池,清池,一般每月1次。

对于密度较大或水流量较小的池子应按装增氧设备,并且勤刷池,一般半月1次。

成鱼饵料一般动物性成分占30%~40%,植物性成分占70%~60%,饵料要新鲜,颗粒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以40%~42%为宜,脂肪含量以7%~9%为宜。

碳水化合物含量以9%~12%为宜。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3%~5%,每日分二次投喂。

虹鳟鱼在成鱼饲养阶段,易患肝病、肠炎病,死亡率很高,应认真做好防病工作。

虹鳟鱼养成商品鱼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年零6个月至1年零10个月。

商品规格300克以上。

2、建场条件。

首先必须选好水源与场地,水源可用冷泉水、水库底层水、地下水等,但水温常年保持在7~20℃。

水量要充沛,季节性变化幅度要小,终年流量要恒定,年变化幅度明显的应以枯水期的水流量作为规划根据。

大约每秒100升的水可产20吨鱼。

水源溶氧量应在5毫克/升以上。

水源水质也应认真调查,钙质水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较清新可以引用沼泽水、泥炭水呈酸性应放弃使用。

要调查附近有无工厂、矿井等排出的废弃物污染水源。

经过水质分析后,再以数十尾鱼种试水。

选择场地应考虑土质是否合适,土质以砂砾底、黑土、黄土底都行,地势要有一定倾斜度,一般为1~3∶1000,便于建串联池,有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并且便于排污。

水源应比池子水面高,可以自流免去机械抽水节省电力,减少开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俗称瀑布鱼、七色鱼、虹鲑鱼等,因成鱼沿侧线有一条彩虹状棕红色纵纹而得名,原产于北美洲和太平洋西岸,现已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下面来看一看虹鳟鱼养殖技术吧!一、生活习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0~30°C,最适生存水温16~18°C,摄食临界水温7~24°C,水温低于7°C或高于24°C时逐渐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0°C时逐渐衰弱直至死亡,肉食性,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幼鱼和成鱼阶段主要以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亦吞食少量嫩叶、种子等。

二、鱼塘建设虹鳟鱼养殖鱼塘周围必须要有充足且干净的水源,鱼塘形状可因地制宜,内壁要用水泥抹光滑,从进水口到出水口要哟一定的坡降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四季水温要能确保在12~18°C,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C,水中溶氧在7毫克/升以上,最低时不能低于5毫克/升,进、出水口要设栅栏以防虹鳟鱼逃逸。

三、种苗放养阶段规格场所密度仔鱼期-稚鱼池5000~10000尾/平方米稚鱼期体长4~5厘米、体重1克稚鱼池3000~5000尾/平方米鱼苗期体长5~6厘米、体重2克幼鱼池1200~1500尾/平方米幼鱼期体长10~15厘米、体重20~30克成鱼池50~100尾/平方米注:虹鳟鱼苗放养密度因规格、养殖方式等不同而不同,以上虹鳟鱼苗放养密度仅供参考,请务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放养密度。

四、投喂管理虹鳟鱼是肉食性鱼类,仔鱼开口料有鸡蛋黄、牲畜的肝脏、鲜杂鱼肉、水蚤干、啤酒酵母等,稚鱼期以后主要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前期日投喂6~8次,后期日投喂2~4次,体长13厘米以下时干饲料按鱼体重2~7%投喂、鲜饲料按2.5~13%投喂,体长14厘米以上时干饲料按鱼体重0.5~2.4%投喂、鲜饲料按1.0~4.9%投喂。

五、水质调控虹鳟鱼快速生长离不开优质的水质,其一是定时给鱼塘增氧,例如每天下午两点要打开增氧机增氧,闷热天气晚上也要增氧,其二是定期换水以保证水质,换水时要先排掉约1/3,然后注入干净水,换水频率因季节、天气等不同而不同,其三是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是一种属于马克泰类的鱼,流行于东北亚、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关键包括:
一、选择合适的用水水质:
1.水温:18-22℃;
2.溶氧:3~6mg/L;
3.PH:6.5~8.0;
4.水质总碱度:200~400mg/L;
5.水质钙离子:100~200mg/L。

二、适当营养:
1.添加多种营养食品,如虾、小鱼、虱目鱼等;
2.每天合理喂养,适量不宜过多;
3.循环水塘投喂,降低营养浓度;
4.喂养时采用分次或分区块喂养。

三、科学疫病防治:
1.引进健康的鱼类仔鱼,降低疾病的潜在防线;
2.定期水质检测,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3.常备应急药品,及时打抗病药;
4.避免批量入池,密集养殖应采取疏密期的方式。

四、促使繁殖:
1.建立采取适合虹鳟鱼繁殖的温室环境;
2.增加饲料,满足虹鳟鱼生殖所需营养;
3.及时定期垂牵,及时筛选活力较强的雌雄鱼,给予更多的营养;
4.采取封闭系统增加繁殖效率;
5.及时剔除鱼类寄生虫,以防虱子的损伤。

五、持续观察:
1.定期观察鱼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
2.注意水质变化,及时纠正;
3.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4.观察繁殖进程,及时作出调整。

通过正确的技术,可以保证虹鳟鱼的良好质量和健康成长,获得最佳养殖效果。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食用鱼类,被广泛的养殖在世界各地。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经验丰富,但是,由于种种挑战,疾病管理已成为虹鳟鱼养殖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讨论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一、虹鳟鱼的生态环境虹鳟鱼生活在水温低于20℃的深山溪流和湖泊中,是一种冷水鱼类。

对于虹鳟鱼的水质和环境要求较为严格。

虹鳟鱼要求水温在10~16℃之间,水质要求PH值在6.0~8.0之间,溶解氧要求6mg/L以上,而且对水流的速度也有一定要求。

二、虹鳟鱼的培育管理1、喂养管理虹鳟鱼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喂养需求。

黄色虹鳟鱼一般喜欢在20~25℃之间生长,而红色虹鳟鱼则喜欢在15~18℃之间生长。

产卵期间,虹鳟鱼需要多吃,而活动量相对较少。

在体重稳定的成长阶段,可适量给予高蛋白的饲料。

而对于生长阶段比较迅速的虹鳟鱼,需要仔细掌控饲料的配比与给予的时间。

过多的饲料会造成池塘污染,同时过少的饲料也会影响虹鳟鱼的生长速度。

2、水质管理饲养虹鳟鱼时,水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虹鳟鱼一般生长的温度很低,水中的营养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分解,以至于时间过长,导致水池的污染。

因此为保证虹鳟鱼健康生长,必须严格控制水质,要定期检测虹鳟鱼的鱼塘、饲料等条件。

3、常见病以及防治因为虹鳟鱼在温度较低的水体中生长,因此,常见病主要与水温、水质、水流等有关。

一般认为,虹鳟鱼的致病菌主要有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

以下就常见病进行防治方法介绍。

1)伤口感染伤口感染在虹鳟鱼养殖中比较常见。

一般表现为鱼体部分出现红肿,此时可用氧氯化钠溶液进行清理消毒。

2)鱼斑病鱼斑病是虹鳟鱼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会让鱼的皮肤发生变化。

此时,可用乙烯利或氯化氢酸钙消毒清洗。

同时关注水质管理和换水,以防止病情加重。

3)白点病白点病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点,此时可使用五甲呋喃等药物进行治疗消毒,严格控制水温、光照等。

总之,虹鳟鱼养殖技术就是养殖管理技术,必须实行科学养殖管理,才能保证虹鳟鱼的健康成长。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雅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自然增长缓慢。

为了满足人们对其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养殖,而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成为了保证其高产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目前在虹鳟鱼养殖方面的实践,就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进行简述。

一、虹鳟鱼的养殖(一)水质管理水质是养殖虹鳟鱼的关键条件,其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都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虹鳟鱼一般适应于水温13~20℃,PH值在6.5~8.5范围内,溶氧量应在5mg/L以上,硬度应维持在100~200mg/L之间。

虹鳟鱼是肉食性鱼类,其饲料的营养成分应当充足。

饲料的选择包括鲜鱼肉、虾仁、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以及各种粉料。

在饲喂中,不能长期连续饲喂同一种饲料,应根据虹鳟鱼的身体状况和季节特点进行合理的饲喂。

(三)疾病防治1.白化病白化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其特点是虹鳟鱼的皮肤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的斑点,同时眼睛周围出现白色细菌病斑,严重时会导致虹鳟鱼死亡。

预防白化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合理的饲喂,添加饲料中的抗生素以及消毒等。

2.鳔肠炎鳔肠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常在养殖过度密集的条件下发生,并引起虹鳟鱼的急性死亡。

预防鳔肠炎的方法包括控制养殖密度和减少饲喂量,保持水质干净和卫生,及时将死亡的虹鳟鱼进行清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

3.伤口感染伤口感染是虹鳟鱼养殖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虹鳟鱼的皮肤表面出现破损和红肿,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明显增高。

预防伤口感染可以通过进行定期巡视,加强鱼群的健康管理,及时采取保证水质卫生措施等。

二、结语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是保证虹鳟鱼高产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要保证虹鳟鱼的健康养殖,需要注意水质管理、饲料管理以及卫生管理等方面。

同时,在疾病防治方面,需要加强对虹鳟鱼的定期巡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信通过认真的管理和防治,能够保证虹鳟鱼的高产和健康成长。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虹鳟鱼又称瀑布鱼、七色鱼。

原产美国,1959年从朝鲜移植我国安家落户。

虹鳟是世界性重要养殖鱼类之一,也是珍贵冷水性鱼类,无疑也是我国名特优新鱼类品种之一。

其肉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生长快,易捕捞,饲料利用率高,在国内外市场上被列为高档商品鱼。

更具特色的是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其单位面积产量很高,日本最高1年666平方米可达10•万公斤左右,•以色列亩单产高达12.5万公斤之多。

可见虹鳟鱼是发展前景广阔的高产高效优质养殖品种。

应大力提倡开发推广养殖。

1.鱼塘条件成鱼养殖池,可选用各种形状、底质和结构的,只要水流畅通,保证水体交换更新。

水泥池以50平方米,水深1米为宜;土池则大些深些。

•备有排污和增氧设施,放苗前应用生石灰严格消毒,药效消失后放鱼。

2.鱼种放养鱼种大小规格要整齐,尾重50克左右为宜。

放养密度为:在水温15℃时,每分钟每公升水可养1-1.5•公斤鱼或按虹鳟鱼代谢需氧量为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00毫克计算。

3.饲养管理成鱼饲养主要人工合成全价颗粒料。

•其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为宜,植物性饲料占70%-60%。

蛋白质含量应在40%-2%为宜,•脂肪含量应占7%-9%,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占9%-12%,•此外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颗粒料直径以4-8毫米为宜。

投喂每日3-4次,坚持少投勤投饲养方法。

投饵量当水温8℃时按体重0.7%-1%,当水温在12℃时可按体重1%-1.4%;•当水温16℃时可按体重的1.3%-1.8%投喂饲料,总的原则按需投饵,不多不少,吃饱为好,视鱼情、水情灵活掌握。

当鱼体重达到100克以上时即可食用。

•此外虹鳟鱼2龄时体重可达400-1000克,3龄可达1000-2000克。

其寿命一般为10年,最大个体重可达10公斤,3龄性成熟。

摄食水温2.3℃-25.6℃,低于2.3℃则停食。

•鱼种至成鱼阶段适温为7-20℃,幼鱼最适水温12-13℃。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优质的食用鱼类,具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的特点,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虹鳟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虹鳟鱼的常见病也成为了养殖户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浅析,希望能对养殖户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养殖环境虹鳟鱼适宜生长的水质条件包括水温在10-18摄氏度,PH值在6.5-8.5之间,水质清澈,水体富含氧气。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选择水质优良的水域或者人工养殖池塘,保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

2. 饲料管理虹鳟鱼是杂食性鱼类,适宜以鱼粉、鱼油、豆饼、玉米、麦麸等为主要原料的混合饲料,同时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保证虹鳟鱼的健康生长。

3. 疾病防治在养殖虹鳟鱼的过程中,要加强预防疾病的工作。

首先是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保证水质清澈,避免病原菌的滋生。

其次是加强饲料管理,避免过度喂食或者饲料变质,导致鱼类消化不良,从而引发疾病。

定期对养殖鱼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

二、虹鳟鱼常见病及防治1. 白点病白点病是一种由白点虫引起的寄生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引起鱼类瘙痒、颤动,食欲减退等症状。

防治该病可采用药物浴浴法,选用优质药剂,如多菌清、氯化钠等,用于灭杀寄生虫。

2. 鱼霉病鱼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的霉菌,严重时会导致鱼类死亡。

防治该病可采用药物浴浴法,选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浴浴治疗,同时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真菌滋生。

3. 细菌性病害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虹鳟鱼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做好养殖环境管理、饲料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疾病预防和及时治疗,才能保证虹鳟鱼的健康生长和良好产出。

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加强技术学习和实践,提高虹鳟鱼养殖水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网箱养殖虹鳟鱼的技术要点

网箱养殖虹鳟鱼的技术要点

网箱养殖虹鳟鱼的技术要点
1、水域选择:根据虹鳟鱼的生物学特点,应选择水质清澈、水流通畅、溶氧充足、水位稳定、年水温变化在4~24℃之间的水库开阔水面,有一定的水流刺激,透明度大于2米。

2、网箱设置:使用长方形网箱,设置时与水流垂直。

网箱大小可随培育鱼体的大小制作不同规格(大、中、小型)的网箱,因网箱管理繁杂,需设置框架式浮动操作平台,以便操作人员走动操作。

一般用角钢及泡沫塑料构成框架平台。

网箱以尼龙网片制成,加盖网。

网箱呈“一”字形排开,每个箱均与水流垂直。

3、鱼种放养:规格在50克以上,鱼种放养时间应在水温8℃~10℃时进行,水温高时可造成死亡。

4、饲料投喂:应投喂粗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全价高营养颗粒饲料。

饲料应保持新鲜,注意防潮、防晒、防鼠害。

5、日常管理:虹鳟鱼种常出现长势不均的现象,为避免大吃小现象,每月要进行1次筛选。

将不同大小鱼种分开饲养。

温度升高时应适当降低密度,每周要投喂1次药饵,防止鱼病,发现有烂鳍的病鱼,即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浴后分开饲养,以免传染。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卵量(粒)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卵径(毫米) 4.0 4.5 5.0 5.5 6.0 6.5 7.0
虹鳟鱼苗种生产上,对采卵亲鱼龄期的确定,各国选择标准不一样。日本为2、3、4龄,朝鲜为4、5龄,我国多为2、3、4龄。
虹鳟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水流的刺激不仅可加速体内物质代谢,而且能把排泄物带走,应不断供给清新而富含氧的水流,以满足其对氧的需求。虹鳟生活的适宜流速为2~3厘米/秒。虹鳟鱼对水中的溶氧量一般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要使虹鳟鱼生长良好,水中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食欲旺盛,生长快速。当水中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虹鳟鱼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即感困难;低于4.3毫克/升时,鱼密集于注水部,持续很长时间,鱼头顶部呈现黄色,鳃盖外张,此即虹鳟鱼“浮头”,与此同时出现死亡;低于3毫克/升,出现窒息而大批死亡,该值为夏季虹鳟鱼的致死点。
虹鳟鱼鱼卵的质量与亲鱼食物质量有关。以鱼虾为食的野生虹鳟,鱼卵多为优质卵,呈红色或桔红色。用于亲鱼的全价饲料的粗蛋白不低于38%,粗脂肪不高于6%,碳水化合物不高于12%。每公斤饲料中维生素A不低于2万国际单位,维生素D不低于2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不低于75毫克。添加酵母粉和螯虾粉、虾蟹粉、蟹壳粉等有助于卵质的提高。螯虾粉等不能起到使卵子红色素增多的着色作用。
培育性腺发育良好的虹鳟亲鱼,必须投饲一定量营养丰富的精饲料。为了提高鱼卵的质量,饲料配方应随着性腺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亲鱼在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
第二节 人工授精
1.雌雄鉴定
虹鳟鱼雌雄的鉴别,主要依据体色、头部及吻端加以区别。体色深,头部及口大,下颌向上弯曲,盖住上颌,背部略隆起,腹部硬、无弹性,泄殖孔不突出,吻端尖者为雄性鱼。体色较雄鱼浅,头部及口小,背部不隆起,腹部大而柔软,有弹性,生殖孔明显突出,吻端钝而圆者为雌性鱼。
2.成熟度鉴别
临近产卵的亲鱼体色发黑,沿侧线的彩虹带特别鲜艳,食欲减退,并有相互追逐咬斗的现象。成熟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当尾柄上提时,两侧卵巢下垂轮廓明显,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体外。成熟的雄鱼体色变黑,体表粗糙且粘液稍有减少,生殖孔周围较软,轻压腹部,即见精液流出。通常在2个月的采卵期中,雌鱼不是同时成熟,为了便于及时采卵,防止卵粒过熟流失,需每周进行一次成熟度鉴别,鉴别后及时采卵及按成熟度分养。雌鱼池内可放几尾雄鱼,以促使雌鱼早熟。亲鱼暂养池可用幼鱼池或用大池隔成小池代替,水的流量应保持在30升/秒以上,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尾。
虹鳟鱼卵球形,直径4~7毫米。卵黄淡黄色、橙黄色、桔红色或红色。卵黄囊长径5~9毫米,宽径3~6毫米。受精后26日(水温在12℃时)孵出,仔鱼全长随卵的大小而异,一般15~18毫米。口开启,鳃耙形成,背鳍、臀鳍、尾鳍的软骨条开始出现。孵出后23日(水温在12℃时),卵黄囊吸收2/3,仔鱼开始上浮。上浮仔鱼18~28毫米,鳍褶除腹鳍、腹面后方和尾鳍外已消失。鳍条数基本达到定数。随后,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体长15厘米时黑斑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所代替。
受精卵孵化的水温范围为6~13℃,最适水温为8~10℃。在水温9℃时,孵化期为36~38天。孵出的鱼苗静卧阴暗的水底砂砾间,呈聚集状,靠卵黄供给营养。经15~20天,卵黄吸收2/3时,鳔开始充气,鱼苗向水上层游动觅食。
虹鳟鱼产卵期因地域不同,受水温与光照的影响各异,北京地区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在山西太原为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在黑龙江为1~4月。在平均水温过高的水体中,虹鳟的性腺反而不能按期成熟,而延长每天的光照时间可促使产卵期提前。
虹鳟鱼喜清净而透明的水,水中悬浮物落于鳃上能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以致窒息,在混水中摄食停止,生长受阻,以致死亡。幼鱼对混浊尤为敏感,暴雨和洪水期的浊水能引起稚鱼和幼鱼死亡增多。除温度和氧气外,虹鳟对水质指标有一定要求。虹鳟鱼虽然生存于酸碱度值5.5~9.2的水中,最适酸碱度值范围为6.5~6.9。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随个体的增长而增强,稚鱼能在0.5%~0.8%盐度的水中生长,当年鱼能在1.2%~1.4%盐度的水中生长,通常在35克以上个体经半咸水过渡,即可适应海水生活。
3.采卵和受精
采卵多用挤压法,挤压者用毛巾包住雌鱼尾部,使生殖孔面向采卵盆,轻压生殖孔前方的腹部,只要轻轻施加压力,成熟卵即随之顺生殖孔流出。挤卵过程动作要轻柔快捷,尽量不使亲鱼受伤。
人工授精普遍采用干法授精,轻轻擦干雄鱼体表水珠,用挤压法将精液直接挤于卵上,每5~7尾雌鱼卵用2~3尾雄鱼精液即可,或按每一万粒卵滴入10毫升事先取好的精液,将精液与授精盆中的鱼卵混合,用羽毛轻轻搅拌均匀使精卵充分接触;然后加入少量的等渗液或清水快速均匀搅拌1分钟,使精卵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再换水搅拌1~2次,洗去多 余的精液和破损的卵皮,在水中放置30分钟,待卵充分吸水膨胀,使卵膜硬化并富有弹性, 然后计数装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
季3~6月,夏季7~10月,冬季11~2月。
(3)异性刺激
在自然界,雄鱼对雌鱼的性腺发育有刺激作用,因此,在虹鳟亲鱼培育过程中,采取雌雄混养,在产卵前一个月进行分养。亲鱼饲养的雌雄比例可掌握在4∶1左右。
(4)培育亲鱼用饲料
虹鳟鱼鱼卵的质量直接影响卵的受精和孵化效果。根据对虹鳟鱼鱼卵进行的观察和内含物分析可分为3级:一级卵,呈桔红色,卵粒圆而饱满,同腹卵粒大小均匀,每100克鲜卵维生素A在460国际单位(I.V.)以上,胡萝卜素在20毫克以上;二级卵,橙黄色,卵粒圆而饱满,大小均匀,维生素A在400国际单位(I.V.)上下;三级卵,浅黄色,卵粒欠圆、不饱满,大小不均,维生素A在160国际单位(I.V.)以下。一、二级卵均为优质卵,三级卵为劣质卵。受精率和孵化率以一级卵最高,二级卵次之,三级卵最低。这是由于卵黄中的胡萝卜素和虾红素对虹鳟鱼的精子具有活化效应的缘故。
2.亲鱼个体大小与怀卵量的关系
亲鱼的怀卵量多少及其卵径大小与鱼体大小和年龄相关,个体大、高龄鱼的卵粒大而且数量多(见表6-1)。卵径大小又关系到直接孵出仔鱼的大小,如卵径35毫米,孵出仔鱼全长12毫米;卵径7毫米,孵出仔鱼全长20毫米。
表6-1不同体重虹鳟的怀卵量和卵径
体重(公斤) 0.5 0.9 1.5 2.1 2.8 3.5 4.2
1.亲鱼培育的环境条件
亲鱼培育所需鱼池要求宽大,水流畅通,池水溶氧量丰富。通常的面积100~300平方米,具体情况要根据发展方向与规模来确定。水深一般在1~1.4米,注水量为每1000平方米0.05个流量(即50升/秒)。适宜培育水温上限为12~13℃,下限4~5℃,产卵前6个月的水温不宜超过12℃。在该温度下培育,有利于获得优质卵。若于5~20℃培育则难以获得优质卵,周年在16~17.5℃的水中培育,亲鱼成长良好但其性腺发育不成熟。为了有利于亲鱼性腺发育,性成熟前注水量应加大。亲鱼培育的适宜密度为5~10公斤/平方米。
第四节 繁 殖
虹鳟鱼雄鱼性成熟一般在2~4龄,雌鱼性成熟在3~5龄。通常性成熟雄鱼以2龄、雌鱼以3龄居多。
虹鳟鱼产卵水温一般在4~13℃,最适水温为8~12℃。每年产卵一次,怀卵量因年龄和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从1500~3500粒不等。卵为端黄卵,圆形,沉性。
成熟亲鱼选择具有砂砾底质、水质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床做产卵场。雌鱼用尾鳍挖掘产卵坑,产卵于坑内,雄鱼保护,防止其他雄鱼侵入,雌鱼排完卵后,雄鱼排放精液。卵受精后,亲鱼用尾鳍煽动砂砾覆盖。生殖后的亲鱼并不死亡,能继续生存和繁殖。
(2)光照
鱼类发育从对光照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日照鱼类,一类是短日照鱼类。虹鳟鱼属短日照鱼类。日照时间在12小时以内,虹鳟鱼性腺发育快,如光照超过12小时发育反而变慢。因此,要使虹鳟鱼性腺发育良好,在日照这一点上应尽可能人工控制在12小时以内。用人工调节光照周期的方法,可以控制产卵期。目前日本已经周年均可采卵,即春
虹鳟鱼的生长因水温、环境条件、给饵量而有很大的差异。在生态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虹鳟鱼一年四季都生长。在14℃水温条件下,通常满一年体重可达100~200克,满两年体重可达400~1000克,满三年体重可达1000~2000克。在9℃水温条件下,满一年体重可达40~50克,满两年体重可达200~300克,满三年可达800~1000克。虹鳟鱼寿鱼的生物学特性
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鲑科,目前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养殖。
第一节 形态特征
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 银白色。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 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
虹鳟鱼喜欢集群,游泳速度较快,摄食凶猛,常常群跃水面争掠食物。
第三节 食性与生长
虹鳟鱼属肉食性鱼类,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贝类、小鱼、鱼卵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主食,如枝角类、毛翅目、鞘翅目
、蜻蜓目等水生昆虫等。虹鳟鱼周年摄食,甚至产卵期亦照常捕食。在饲养条件下,虹鳟鱼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虹鳟鱼摄食量常随水温、溶氧量等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增减。
第二节 生活习性
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4.鱼卵的计数
将吸水膨胀后的卵逐个排列在呈角铁状的卵子计数尺上,测出20厘米长度的范围内排列的卵粒数量,然后查表(见表6-2)即可得出每升容积的卵粒数和卵径,再乘以实际容积就可求得实际获卵数。
3.亲鱼培育的管理
虹鳟鱼人工繁殖效益的高低,与亲鱼的培育管理好坏密切相关。培育亲鱼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尤其是要注意加强对环境条件和饲料营养的调控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