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虹鳟的养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D.O
5、PH
PH6.5~6.8,
3mg/l,大量死亡, 4mg/l,浮头, 5mg/l,停止摄食, 7mg/l,正常生长, 9mg/l,生长迅速。
6、悬浮物 水的悬浮物总量不高于15mg/l(8~12德国度)。
7、盐度
属广盐性鱼类。对盐度的适应从稚鱼的5‰至成鱼的 35 ‰ 。
三、生长
一年 100~200克, 在14 ℃水温下, 二年 400~1000克 三年 1000~2000克
三、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
病原: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
症状: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体色变黑,眼严 重外突,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 腹腔充满积液,病鱼外观呈膨胀样。
预防: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及卵; 一旦鱼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三个月, 再重新放养健康鱼。
治疗:无有效治疗方法。
孵化盘
孵 化 盘 放 置 框
2、孵化期累积温度
孵化积温为343℃
累积温度(日. ℃ )=孵化日期×孵化期内日平均水温 3、孵化要求
A、避光
B、水温7~13 ℃ ,最适温度9 ℃ 。
C、D.O大于6.44mg/l。 D、拣卵4~5次,悬浮物多时要洗卵1~2次。 从受精至发眼期的天数约为孵化所需天数的一半。根据 其敏感期的特点,在受精吸水后可运输40小时(4~8 ℃ )。
5、水量调控:交换率3~5次/h为宜。
第四节
二、鱼种培育
5~6个月
苗种培育
10克 → → → 50~100克/尾
1、培育条件
水泥池(网箱)。交换率2~4次/h;温度10~14 ℃ 。
2、投喂
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成分占50~80%以上;日投喂率3~5%, 日投喂次数3次。
3、及时分塘
每月进行1次,同时降低放养密度。
虹鳟鱼的营养价值
1.虹鳟鱼不耐任何污染,必须在清澈透明的冷水中饲养,养 殖产品干净卫生,肉味鲜浓,口感嫩活。 2.肉里无刺,便于食用,宜老宜幼,易于消化。 3.维生素D、铁元素的含量远高于其他食品。 4.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含量非常高,前者具 有助脑发育成长,活化脑细胞,延缓脑老化的功效,后者具有 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功效。 5.鱼脑富有含磷蛋白,可促进脑的发育。 6.鱼皮富含蛋白质,具有美容和强健筋骨的功效。 7.铁元素是肌体造血的必须物质,对保持内脏器官的正常生 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第 六节
疾病防治
四、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嗜鳃黄杆菌
五、烂鳍病
病原:柱形软骨球菌
六、弧菌病
病原:鳗弧菌
参照《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三倍体虹鳟
四倍体虹鳟鱼和普通二倍体虹鳟鱼杂交产生的全雌 性虹鳟鱼。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本低,肉质好的特 点。 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其一,采用全雌三倍体虹鳟鱼 进行养殖,可提高虹鳟鱼成活率10%,可提高生 长速度10—20%。其二,采用该技术可避开因性 腺发育而对饲料的过多消耗,降低养殖成本5%以 上,可提高经济效益15%一20%。
思
考
1、发眼卵
题
2、上浮稚鱼 4、池水交换率
一、名词解释
3、孵化积温
二、虹鳟对水域环境的要求如何? 三、结合虹鳟的生物学特性,谈谈在饲养管理中采 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cfsp/17505 .html /v_show/id_XMjIw MjQ0NjY0.html /mini.php?kw= %E8%99%B9%E9%B3%9F%E5%85 %BB%E6%AE%96%E6%8A%80%E6 %9C%AF
虹鳟养殖饲料用量表
戈贤平《名特优水产品实用技术》
第 六节
疾病防治
一、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V)
病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症状:发病鱼苗及幼鱼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
肠内无食物,胰脏组织细胞坏死,核固缩。
一、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V)
预防 :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体繁殖幼体; 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和卵; 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 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聚维酮碘) 50mg/l消毒15分钟。
发眼卵可长途运输。
第四节
一、稚鱼培育
上浮稚鱼
苗种培育
5个月
上浮稚鱼→ → →鱼种(10克/尾)
刚孵出的鱼苗沉在盘底,以卵黄囊为营养,经过 15~20天时间的发育,逐渐上浮,开始摄食。
1、上浮稚鱼的开口饲料 1)以畜禽肝脏、脾脏、鸡蛋黄为主 2)以生鱼肉制成的糊状饲料为主; 3)以水蚤干为主; 4)采用颗粒全价配合饲料。
虹鳟养殖现状
我国养殖的虹鳟最早是1959年4月自朝鲜赠送 周恩来总理象征中朝友谊的8000颗受精卵开 始。 1985年5月首次从甘肃玛曲养殖场引进虹鳟鱼 种至青海省海晏县哈达木泉养殖,获成功。 目前全国有50多个虹鳟专业养殖场,分布在北 京、黑龙江、山东、山西、辽宁、吉林、陕西。
第一节
一、选点条件
1、水源
要求:清洌的冷水,澄清。 涌泉水、山间溪流、地下水、深水水库底排水。
2、水温
水温周年变动5~20 ℃ 。南方可实行季节养殖。
3、水量和溶氧量。
二、设施
1、饲养池
稚鱼池、成鱼池、亲鱼池。以水面积计算
池水交换率=
每小时注水量(米3) 鱼池总容水量(米3 )
第四节
2、培育池的条件
苗种培育
水泥池,30~60m2,水深20~30cm,水温10~12 ℃ 为宜。
3、放鱼密度
初期:5000~8000尾/m2, 体重1克:1600~2000尾/m2, 体重4~5克:1000尾/m2。
4、投喂
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日投喂率3~5%,日投喂6~8次,后期减少 至3~4次。
生物学特性
一、外部形态
分类地位:在分类上属鲑形目、鲑亚目、鲑科、 大麻哈鱼属。
生态类型
虹鳟
湖 降 陆 泊 海 封 型 型 型
道纳尔逊氏虹鳟
二、对环境的要求
1、栖息 自然条件下,喜生活在水质澄清、水量充足、具 砂砾底的河川上游、支流或溪流中。
2、水温 最适宜的水温12~18℃,稚鱼为10 ℃ ,低于8 ℃ 或高于20 ℃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长时间持续24 ℃ , 引起死亡。 3、流速 养殖均采用流水,适宜流速为2~30厘米/秒。
虹鳟养殖现状
国内: 目前,国内市场对虹鳟鱼及制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 每年进口的虹鳟鱼5-10万吨,而国内的产量不足5000千吨, 青海的产量也仅有300吨,仅替代进口这一项具有非常大的发 展潜力。现虹鳟鱼的主要产品都是从挪威及欧洲国家进口的产 品及制品,主要产品有:冰鲜鱼(剖肚去脏保鲜压冰包装)、 冷冻鱼、冷薰鱼片、热熏鱼片,还有鱼皮,鱼头、鱼排、鱼仔 罐头等。我们国内虹鳟鱼加工尚属空白,基本上都以销售活鱼 为主。 国际: 虹鳟鱼原产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养殖始于1874年, 已遍布五大洲,经过130年的实验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养殖规 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分别范围广的优势产业,已经在欧洲 (尤其在挪威、丹麦等国),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挪威、丹麦、美国等国家已将虹鳟鱼的养殖作为支柱性产业进 行建设和开发,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方法 来控制病情发展。
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V)
病原: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症状:病鱼游动迟钝,旋转
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 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 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 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前
肾及脾脏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防治: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四、食性
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饲料不足,会自相残食。
五、繁殖
雄二龄性成熟,雌性三龄性成熟。产卵水温4~13℃, 最适水温8~12 ℃ 。 产卵场为具有石砾底的河川或支流。卵为端黄囊, 沉性,怀卵量为1000~13000粒。 在我国的北方繁殖时间为12月~翌年的3月。
第二节 养鳟场的选点条件和设施
即每小时池水交换次数。
每小时注水量(米3) 交换率 鱼池平均深度(米) ÷
鱼池面积=
第三节
一、亲鱼培育
1、饲料要求
人工繁殖
蛋白质40%,脂肪6%,碳水化合物12%,饲料中还需富 含VE、胡萝卜素、虾红素。还可投喂一部分虾。
2、水温
4~13℃,产卵前6个月水温不超过12 ℃ 。
3、D.O
大于7mg/l以上。
二、雌雄鉴别
雄:吻端尖;雌:吻端钝而圆。
三、采卵与授精
1、卵的质量的鉴别
比例:雌:雄=3:1。
2、精、卵的采集
3、授精
雌
雄
等渗液的配制 10L水 氯化钠90.4克 氯化钾2.4克 氯化钙2.6克 PH=7 温度4 ℃以上。
四、孵化
1、孵化设施
阿特金氏孵化器
立式孵化器
桶式孵化器
孵化槽
阿 特 金 氏 孵 化 器
A、饲料营养水平:粗蛋白40~50%,粗脂肪6~16%,粗灰 分5~13%,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15~28%,碳水化合 物20~30%。 B、日投喂率:2~3%,日投喂次数2~3次。 C、水质管理:水以偏酸性为好,保持足够的水量、交换
量和水中溶氧水平,避免氨态氮在水中积累。
参考资料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粮农组织根据虹鳟营养水平, 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原料供应和成本等情况,提出了 虹鳟养殖饲料建议用量。
第 六讲
虹 鳟(salmo gairdneri) 养 殖
概
述
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山麓溪流中,1847年移养池塘成功,现已遍 布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是世界上目前鱼类养 殖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以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丹麦诸国养 殖最盛。
除采用精养外,瑞士、瑞典、墨西哥朝鲜等国还向水库和湖泊作天然 放流,产量为每亩0.67~2公斤。
第五节
一、放养密度
A=
成鱼养殖
(B-C)D E
生产上以最大密 度的30~50%作为 适宜的投放密度。
A:最大密度(kg/m3) B:进水溶氧量(g/ /m3 ) C:维持鱼类生长最低溶氧量(g /m3) D:池水交换次数(次/h) E:鱼类的耗氧量(g/kg.h)
二、养殖管理
1、成鱼池结构合理 40 × 4m,水深40~60cm,池水平均交换率大 于2; 采用底排水。 2、投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