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变化综合指数的中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敏感性研究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干旱过程的开始 日 为第 1 c 指数达轻旱以上等 天 I 级 的 E期 。在干 旱发 生期 ,当 C 连续 1 t I 0d为无旱 等级时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 , 结束 E l 期为 最后 1 c 指数达无旱等级的 日期。干旱过程开 次 I 始到结束期间的时间为干旱持续时间。干旱过程 内 所有天的 c I指数为轻旱以上的干旱等级之和 ,表 示干旱过程强度 , 其值越小干旱过程越强L 。当某 1 引 时段 内至少出现 1 次干旱过程,并且累积干旱持 续 时间超 过所评 价 时段 的 1 / 4时 ,则认 为该 时段 发 生干旱事件 , 其干旱强度 由时段内 c I值为轻旱 以 上 的干旱 等级 之和确 定 【 本 文分 别 以年 和季节作 】 。
干 旱过 程是 指 当综 合气 象干 旱指 数 c 连续 1 I 0 d为轻 旱 以上等 级 ,则确定 为发 生 1次 干旱过 程 。
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
选 用 16 -2 1 9 2 00年 甘肃 省黄 土高原 区地 面气
象观测台站的逐 日降水 、日 平均气温 、 日最高气温 、 日最低气温 、E照时数 、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 t 素 的实 测 资料 。在使 用前 对各 个站 点进行 了严 格 的 质量控制 ,删除资料序列长度过短或缺测等站点 , 最终选 取 了该 区 3 3个站 点 ,经过订 正处 理后 的 3 3 个 台站 的各 要素 资料 具有 较好 的连续 性 。 12 方法 . 1 . 综合 气象干旱 指数计 算 方法 .1 2 干旱指标参考 《 气象标准汇编》( BT 24 1 G / 0 8 2 0 )中推荐使用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 I, 06 C) 它是利用近 3 相当于月尺度 ) 0 d( 和近 9 相当 0 d(
一种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人体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
一种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人体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一种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人体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气候舒适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袤的国土上,气候条件千差万别,了解各地气候特征并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中国的气候舒适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国气候特征和人体舒适感受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地跨寒、温、暖、亚热带和热带等多个气候带。
这些气候带受到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和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气候。
同时,中国地域广阔,纬度变化大,从北到南,气候由寒冷干燥逐渐转变为湿润炎热。
这些气候特点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舒适感受。
通过对中国各地多年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与人体舒适感受相关的关键气象因素,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
在这些气象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气候舒适指数模型。
在模型中,我们采用了PMV指数(Predicted Mean Vote,预测平均评分),它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评价人体舒适感受的一种指标。
PMV指数通过综合考虑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因素,预测大多数人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对舒适感受的评分。
在中国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中,我们将PMV指数的结果与中国的气候特征进行结合,得到了一个更加准确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气候舒适指数。
通过该指数模型,我们可以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舒适性进行评估和比较。
例如,在夏季,中国南方地区普遍湿热,人们容易感到不舒适。
而在北方地区,由于干燥的气候,人们可能会感到干燥和温度较高的影响,也不会感到舒适。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气候特征,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改善气候舒适性的措施,例如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等。
此外,我们的气候舒适指数模型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利用该指数模型来评估不同计划方案的气候舒适性,从而优化城市的发展布局。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1982-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1982-2015年中国植被遮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植被遮盖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1982-2015年期间中国植被遮盖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植被遮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植被遮盖的变化趋势。
据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植被遮盖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详尽而言,大部分地区的植被遮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尤其是南方地区。
例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的植被遮盖率不息增加,这与中国的森林政策以及生态环境保卫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植被遮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植被遮盖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起首,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整气候的功能。
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其次,植被可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缩减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此外,植被还可以调整地表的能量平衡,影响降水分布和气温等气候因素。
因此,植被遮盖的变化对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反馈作用。
在分析植被遮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时,我们还需思量一些地理和气候因素。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复杂多样。
南方地区气候暖和潮湿,适合植被生长,而北方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相对较少。
因此,在南北方植被遮盖变化的比较中,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此外,中国地势高矮不平,山地、平原、沙漠等地形地貌的存在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对植被遮盖和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产生影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没有参考任何科学文献,因此其中的观点和结论可能缺乏充分的支持。
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应该基于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验证。
而且,植被遮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干系极其复杂,还涉及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来深度理解和探究植被遮盖与气候变化的干系。
1965~2014年我国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1965~2014年我国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作者:佟金鹤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12期摘要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中的385个台站1965~2014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OPTICS等方法,对近50 a我国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近50 a来我国整体升温,华南以及华中地区南部、西南地区北部升温较弱;东北,华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升温较强,且最低气温升高程度普遍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
全国范围内降水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华东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西南、华北地区降水减少;东北、华中地区降水变化区域性差异较大,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程度不大,以增加为主。
近50 a来东北、华北地区在1985~1994年增温最快,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西南部在1995~2004年增温最快;而2005~2014年我国大部分台站呈现变冷趋势。
降水方面,华东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西南、华北地区降水减少,降水明显变化主要发生在4~10月,对西南地区降水减少贡献最大的是6、8月;华北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7~8月;华东地区降水增加月份是1、3、7和8月,减少程度较大的月份是4、5和9月。
关键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 S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12-229-07过去的百年间,全球几乎均经历了显著的变暖[1]。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变暖趋势[2-4],其中,以北方地区冬季变暖最为显著[5-6],我国气温整体升高的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准周期性变化[7-8]。
有研究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有所减缓,已经陷入停滞,或已经开始变冷[9-11]。
全球降水变化空间差异较大,仅以北半球陆地降水增加信度较高[1]。
对于我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明显增加,其中华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增加更为显著[12],而青藏地区有变湿的趋势[13]。
《2024年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范文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气候类型而闻名。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近50年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全省各州、市。
2. 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收集近50年(1971-2020年)的云南地区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2)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气候变化特征。
(3)空间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其中,冬季和春季的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夏季和秋季相对较小。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和低温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 降水变化特征云南地区降水总量总体保持稳定,但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日益严重。
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压力。
此外,降水酸度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风速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风速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城市化和植被覆盖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风速的降低对当地气候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减少风蚀和风沙灾害等。
4. 空间分布特征通过GIS技术分析发现,云南地区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呈现出区域性差异。
同时,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存在差异,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四、结论与建议近50年来,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风速下降等。
这些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候灾害的应对能力。
河南省近50年≥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河南省近50年≥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潘攀1张方11.河南省气候中心,郑州,450003摘要气候是人类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之一,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在中国,近期气候变化对农业有重要影响。
农业对气候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随着全球变暖,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变暖异常突出的背景下,区域响应明显,中国气候带北移、作物生长期变长。
热量资源是划分自然区域和自然带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
衡量某地区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是不低于某一界限温度的积温及其相应的持续天数。
10℃是喜温植物适宜生长的起始温度和气候区划中的主要指标。
所以通常用稳定通过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来表示某地区热量资源详细状况。
日平均气温≥10℃界限温度对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大多数喜温作物开始发芽,喜凉作物开始快速生长。
10℃也是绝大多数乔木树种发芽和枯萎的界限温度。
近年来气候变暖加剧,气候变化对界限温度的调整,尚需进一步研究。
为此,根据河南省111个代表站点1961~2009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
揭示近50年来≥10℃初终日、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试图为优化农业布局、品种选择和搭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全省≥10℃界限温度初日呈现提前的趋势,终日呈现推迟的趋势,持续日数增加,积温热量随之增加。
初日、终日和积温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0℃初日每10年提前2.1天左右,初日的提前与春季气温的增加趋势对应较好;≥10℃终日每10年推迟0.5天左右,终日多出现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终日的推迟与秋季的气温变化趋势相似;≥10℃的持续时间每10年增加2.7天左右,积温每10年增加47.5℃左右,积温在2000年以后增加较明显。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古资料的挖掘以及现代气候数据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来说,研究其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包括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响应和适应。
我们还将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文明演进的影响,探讨气候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适应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二、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气候变迁的历史也极为丰富和复杂。
近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距今约五千年至三千年期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中国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湖泊众多,植被茂盛,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从距今约三千年开始,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
这一转变可能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湖泊退缩,植被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距今约一千年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再次发生显著变化。
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NDVI作为一种重要的遥感植被指数,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覆盖度以及生产力等关键信息。
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对NDVI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NDVI与气温、降水之间的敏感性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植被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典型植被类型的NDVI动态变化进行定量描述。
通过构建敏感性分析模型,评估气温和降水变化对NDVI的影响程度,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植被动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类似地区或国家的植被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这些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
具体研究区域的选择基于中国植被图的分类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布局,确保所选区域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
遥感数据选用了长时间序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该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MODIS卫星产品,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变化趋势。
气象数据则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国家气候中心,包括气温和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数据覆盖范围广泛,时间序列连续,为分析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50年来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近50年来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方兰;延军平【摘要】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降水量年际波动剧烈而总体变化趋势不大;de Martonne干燥度呈现下降趋势.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与气候生产力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榆林年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 mm时,榆林气候生产力将上升21.5kg/(hm2·a).%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matic variation in Yulin city, the monthly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during 1961. - 2010 in Yulin city were analyzed, 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imate productivity in this area, an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mate productivity was analyzed by using b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recent 50 years,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season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ll increased obviously, especially the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 the yearly fluctuation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tempestuous, while its whole change trend was little. The annual de Martonne aridity ha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climate productivity had a weak rising tre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limate productivity in this area, 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climate productivity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climate productivity inYulin would increase by 21.5 kg/ ( hm2 · a) , if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1 ℃,, while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by 1 mm.【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4)005【总页数】6页(P148-152,166)【关键词】气候暖干化;气候生产力;榆林市【作者】方兰;延军平【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5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陕甘宁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气候暖干化现象[1-2]。
昆明近50年城市化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昆明近50年城市化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彭妮;周泓;李江林;王一鸣;黎云霞【摘要】[目的]研究昆明城市化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方法]利用昆明及周边3个观测站1961~2010年的相关气象资料,运用城郊对比法、R/S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0年昆明城市化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来昆明城区和郊区的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振荡趋势是一致的;昆明市的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有随时间加剧的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效应更为敏感、更为直接.昆明和晋宁的各项气象要素距平变化趋势均存在4级及以上的明显Hurst现象,昆明城市化进程对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的影响强于晋宁,晋宁平均相对湿度未来变化的持续性趋势强于昆明,日照时数距平序列未来的减少趋势具有很强的持续性.[结论]该研究为将来昆明城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30【总页数】5页(P171-174,177)【关键词】昆明;城市化效应;R/S分析;未来趋势【作者】彭妮;周泓;李江林;王一鸣;黎云霞【作者单位】云南省石林县气象局,云南昆明652200;云南省玉溪市气象局,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省石林县气象局,云南昆明652200;云南省石林县气象局,云南昆明652200;云南省石林县气象局,云南昆明65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在很多城市地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各种废、热气排放量不断增加,如此种种改变了原有的区域气候状况,城市内气温较远郊区和农村的气温明显偏高,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气候特征。
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城市所处位置和城市规模大小,都可以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只是其强度不同[1-4]。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高温的出现频率和高温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城市热岛现象的存在使得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病和多发性流行病。
《2024年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气候敏感区,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对区域乃至全国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近43年来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地区近43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降雨、气温、风速等,通过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模型分析等。
三、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现状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要包括暴雨、暴雪、高温、干旱、大风等。
近43年来,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干旱和暴雨是该地区最为常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通过对近43年来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暴雨和暴雪事件增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的暴雨和暴雪事件呈现增多趋势,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2. 高温和干旱事件频繁。
随着气候变化,内蒙古地区的高温和干旱事件也呈现频繁发生的趋势,对当地农业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3. 风速变化。
近43年来,内蒙古地区的风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仍存在风速增大的情况,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
五、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海洋气流等,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影响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因素。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能力和应对水平。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方法包括考古学、气候模型、同位素测定、古植物学等多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参考内容:1. 考古学证据:中国的考古学遗址提供了一些关于气候变迁的直接证据。
例如,在许多湖泊、河流和洞穴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古代植物和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关于过去气候的信息。
同时,考古学家还可以通过挖掘古代遗址,研究遗址中保存的食物和农业遗物,推测过去的气候条件。
2. 气候模型研究:气候模型是研究气候变迁的重要工具。
通过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科学家可以构建气候模型,模拟过去的气候情况。
这些模型可以提供关于中国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预测。
3. 同位素测定:同位素测定是一种通过分析古代物质中的同位素比例来研究气候变迁的方法。
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氧同位素比例,了解过去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同位素测定还可以通过分析古植物和动物遗骸中的碳同位素来研究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从而推测过去的气候环境。
4. 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学研究通过分析古植物的花粉、树木年轮等化石来研究气候变迁。
植物对气候条件非常敏感,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植物化石,可以了解过去的气温、降水等气候信息。
此外,古植物学还可以通过研究植物遗骸中的硅酸体含量,推测过去的干旱程度。
5. 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气候变迁的信息。
例如,古代朝代的历史书籍中经常提到干旱、洪水等气候灾害,这些文字资料可以提供宝贵的气候变迁线索。
历史文献还可以提供农作物收成和灌溉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的气候环境。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数据来源。
通过考古学、气候模型、同位素测定、古植物学和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手段,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情况,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
宁夏盐池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化趋势在增加 /" 0 % 由图 " 还可知, 年降水量表现出三 个时段的变化特征:)-+- 年以前,年降水量波动于 #$ 年平均降水量 "-#% ) 11 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 为 !"#% , 11, 为一多雨期; 年降水量 )-.$—)-&- 年, 在 #$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以 下 ,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为 为一少雨期; 年降水量波动 "+$% " 11, )--$ 年以后, 于 #$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以 上 ,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为 为一多雨期 % 与上述二次拟合结果一致, !)$% , 11, 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是在减少 % !+ ’ 气候变化阶段性分析 由于气温和降水的波动特征在时段上不同步, 综合考虑气温和降水的波动特征,可将盐池县气候
!
图" ()*+ " "#$% —!&&’ 年盐池县年平均气温变化 ,-./*01 23 .<05.*0 60;405.6950 )/ 7./,-) 829/6: 352; "#$% 62 !&&’
结论与讨论
!+ !
降水变化趋势 由于该区位于季风尾闾区, 降水年际差异较大,
通过计算, 盐池县过去 #$ 年各月、 季和年降水量的 趋势系数均未达到 $% $# 置信度的显著水平, 表明降 水量趋势性变化不明显;仅秋季降水量的趋势系数 达到 $% ) 的置信度水平, 其气候倾向率为负值, 反映 秋季降水逐渐减少 % 由图 " 可知,年降水量随时间 变化呈相关性不强的二次曲线 ( ! 为年代序列, "# 为 年降水量值) ; 一次项系数为负, 说明降水量的变化 在大趋势上在减少; 二次项系数为正, 表明近期的变
近50年西藏阿里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 50年西藏阿里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日喀则市拉孜县气象局,西藏拉孜857000;摘要:本文利用阿里地区1965-2015年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平均日照数、平均风速这四个因子地面气象实际观测资料,采用了气候倾向率、突变年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阿里地区近50年来气候演变规律。
研究表明:每10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约0.427℃、降水量增多约0.560mm、平均日照数增多约0.130h、平均风速减少约0.208m/s; 1990年为年平均气温演变的一个分界年、年降水量存在多个分界年、1994年为年平均日照数分界年、1991年为年平均风速分界年;平均风速与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程度最高,且为负相关性的关系,其次是平均日照数与平均风速,同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的关系。
关键词:气候倾向率;线性回归;突变检验;滑动平均;相关性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对国家和人类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对区域温度和气候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热点[1]。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处于一个较为敏感的地带。
因此,研究阿里地区气温气候变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西藏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主要有,文献[2]利用西藏地区观测资料,对近40年大尺度范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总结,指出总体上气温呈递增趋势。
文献[3-4]分别利用西藏全域不同时间段、拉萨近半个世纪气温资料,采用非参数估计、小波变换等方法,分别研究西藏全域气温变化特征以及拉萨地区气温周期变化规律,指出西藏地区气温与海拔呈相关性关系,且拉萨地区气温存在3个变化周期。
文献[5]也对拉萨地区近44年气温周期变换尺度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气温能量谱与小波系数谱之间差异性。
还有其余文献[6-8]对西藏降水气候、风速、日照数等进行了研究。
阿里地区气候不仅对自身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其余低海拔地区。
因此,研究阿里地区气候的变化特征并掌握其演变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研究其气候变化趋势对研究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王升;王全九【摘要】Based on the climatic data of 1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Loess area in 1951 ~ 200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ic variables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analyzed, andth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to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n Loess area in the last50 year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had a warming rate of about 0.039 - 0.396℃/ 10a, which increased by about 0.195~ 1.98℃. The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sunshine dur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had a trend to decrease as a whole. (2) T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had a significant trend to increase except in Jiexiu and Zhumadian. (3) Allin all, relative humidity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the Loess area, followed by net shortwave radi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while wind speed had the least impact.%根据黄土地区1951—2000年14个站点的日气象资料以及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逐月替在蒸散量,分析近50 a各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并据此分析ET0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近50 a来黄土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为0.039~0.396℃/10a,与全国平均水平0.22℃/10a相当;降雨量、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2)潜在蒸散量年际间除驻马店和介休显著下降外,其他大部分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黄土地区潜在蒸散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其次是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和气温,风速变化的影响最弱.【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2(030)001【总页数】9页(P270-278)【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敏感性分析;黄土地区【作者】王升;王全九【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1;S274.1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影响的研究工作。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认识进展及未来展望——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一部分》解读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认识进展及未来展望——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一部分》解读中国气候变化科学认识进展及未来展望——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一部分》解读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气候变化情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中国科学家进行了《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该报告记录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认识进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报告首先回顾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历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加入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大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计划。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科学家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中国的重要性,开始开展国内的相关研究。
中国的气象、水文、海洋、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家们积极参与气候模式的开发和评估,逐渐提升了中国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现象主要特征包括气温上升、不均匀降水分布以及海平面上升等。
根据数据分析,中国的年均气温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升温速度更加明显。
同时,中国的降水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加剧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中国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尤其是沿海地区的风险。
这些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建设等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未来展望方面,报告指出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气候变化压力。
预计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将更加不稳定。
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城市造成更大的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还将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更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加强科研力量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
中国的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报告的编制不仅为了解中国气候变化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中平原近50年来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及对植物影响研究
阳、临潼 、渭 南 、大荔 、蒲 城 、潼关 ) 的记 录数据 ,为 1 5 2 0 之 间 的连 续 数据 ,时间跨度 近 5 , 9 9— 0 7年 0a
关键 词 :气候 生 产 力 ;降 水 和 气 温 ;关 中平 原 中 图分 类 号 :S 6 1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6 ( 00 0 0 9 0 0 1— 0 8 2 1 ) 4— 3 5— 6
Va i to fClm a e Pr d tv t nd is I pa to a s n Gua ho g r a i n o i t o uc i iy a t m c n Pl nt i nz n Pl i f r La t5 a s a n o s 0 Ye r
GU Xio g P O a・e, ANG Ja gl, HIXigmi C in — S n - n, HEN T i e i a— n g
( ol efT ui n ni n etl c ne,h ax om l nvrt, ia 10 2 C i ) C lg orm adE vo m n i csS an i r a i sy X ’ n7 06 ,hn e o s r aS e N U ei a
收稿 日期 :2 0 o 9一l 2—3 0;修回 日期 :2 1 0 0—0 0 . 4— 9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0 7 19;4 5 15 4411 0 7 14).
第一作者简介 :郭晓鸽 ( 93一) 18 ,河南 叶县人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阅读指南]竺可桢(1890.3.7—1974.2.7) 浙江绍兴市人,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建国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的《考古学报》第l期上,83岁的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97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97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
全文篇幅也就5000余字,却聚集了竺可桢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可谓其学术生涯的扛鼎力作。
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
论文包含有大量古代典籍与方志文献的记载,广泛地被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所引用、推崇,对历史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几乎只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或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文章,都会在参考文献中摆上竺可桢的这篇经典论文。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评论是:“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对这样高山仰止的学术名篇,我们自然应该潜心阅读。
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陈述了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主要指标依据:“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
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随后是罗列、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记载的大量例证,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
根据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把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最后得到的4条初步性结论: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以后有一系列范围为1—2℃的上下摆动;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最冷的时期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向西传播到大西洋海岸。
吉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研究
吉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研究
于秀晶;刘玉瑛;胡靖彪
【期刊名称】《吉林气象》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利用吉林省1951~2000年21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等资料对吉林省近50a和近10a的气候变化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于秀晶;刘玉瑛;胡靖彪
【作者单位】吉林省气象台,长春,130062;吉林省气象台,长春,130062;吉林省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50年来榆林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J], 方兰;延军平
2.基于SPEI的近5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研究 [J], 刘世梁;赵海迪;董世魁;安南南;苏旭坤;张翔
3.全球和中国区域近50年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进展 [J], 孙颖;尹红;田沁花;胡婷;石英;刘洪滨;周波涛
4.长武县近50年气候变化及该地参考作物滕发量敏感性研究 [J], 韩红亮; 石小庆
5.近50年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平原区气候变化周期分析研究 [J], 刘锋;严冬;范文晓;马亮;魏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
¢
£
2 ICOLD-JJA ; (d)
(a) IHOT ; (e)
ICOLD ; (b) IHOT-DJF ; (f)
ICOLD-DJF ; (c) IHOT-JJA
2
, , , , , , . : , , 6—14 . . , . , , , .
◦
.
[23]
, , ;
14 .
,
ICOLD ( ;
, 0 14 . ( , ,
CCI (climate change index)
, .
;
CCI = ([IHOT + ICOLD ]year + [IDRY + IWET ]year +[0.5(IHOT + ICOLD )JJA +0.5(IHOT + ICOLD )DJF ]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14 (2012) 149205
50
*
1)2)
1) ( 2) ( 3) ( ( 2011 10 27 ; 2011 , , 12
2)†
1)3)
, 100081 ) 730000 ) 14 ) 22500 )
1)
, . CCI (climate change index) , , CCI CCI . , CCI , , , . , , ; , 50 , . , . . . ,
. ; . , .
. ,
2(f) , ,
2(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15 (1986—2000 . , , jmi = mi − m, ¯ i = 1, · · · , 15, , jmi ,m ¯ . (1) . , mi 1971—2000 30 ), 1971—2000 (1961—1975 ) 20 , .
IWET-DJ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 , . , , ; , . , , , CCI CCI , . CCI
[13,15]
,
.
[13]
,
CCI CCI CCI , , , . . , ,
CCI .
, . ,
, . CCI CCI . , CCI , , .
, , CCI
[1] Soloman S, Qin D H, Manning M, Alley R B, Berntsen T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299 [2] Ding Y H, Ren G Y 2007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Beijing: Science Press) p33 (in Chinese) [ , 2007 ( : ) 33 ] [3]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2 Aggregated Environmental Indices—Review of Aggregation Methodologies in Use Rep. ENV/EPOC/SE
CC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14 (2012) 149205
,
20 , .
, , , . ,
, CCI , , 20 90 , , . , , , . . , ,
[28] [27]
. .
[5]
4
CCI 50 , CCI . CCI , . CCI . CC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
ᒰ ᒰ ᒰ 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