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详解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8d0909b4daa58da0114ad1.png)
】I【新课标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分)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14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A.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E. 分)6(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下笔春蚕食叶声“.本诗的第四句15 】II【新课标送子由使契丹轼苏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②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沙漠回看清禁月③。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②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①注[州。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③ ”彼李揆,安肯来邪?“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他: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14. 分)5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A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B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E 分)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15. 】III【全国1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32。
5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之3套古代诗歌阅读的分析
![5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之3套古代诗歌阅读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48cea21a37f111f1855b45.png)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之3套古代诗歌阅读的分析(摘编自《高考理科试题分析语文、数学、英语分册2018年版》)第一套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嘉祐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知贡举,会同王珪、范镇、梅挚、梅尧臣主持这一年的礼部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
这次考试是北宋文风转变的一大关键,欧阳修决心通过考试扭转当时流行的“太学体”险怪风格,提倡韩柳古文。
考试的结果显示,欧阳修的努力得到成功,苏轼兄弟、曾巩、叶清臣等人均于此科中第。
考试之初,欧阳修心情兴奋,与试官们唱酬颇多,此诗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参考答案】B E【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诗的第一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由考场的环境入手,直接切入考试主题。
为避免考场中因人多而带来的空气混浊,特意焚香以改善气息,香气随着暖暧的轻风弥散,使得肃穆的考场也充满温馨怡人的气氛,考生们在宽阔的考场中按部就班,开始考试。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无疑是愉悦的。
接下来作者描写考生们心无旁骛、认真作答的严肃态度:考场中悄无声息,只听到笔与纸接触所发出的沙沙响声。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c36d02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5.png)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高考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上课用)2017.11.15
![高考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上课用)2017.11.15](https://img.taocdn.com/s3/m/2956ec293968011ca3009186.png)
一、相同点:(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
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 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这两首诗都使用了明 月、笛声等物象。 第一首有胡天北地的冰雪、马群、山峦。第二首还有 回乐峰、受降城、丘陵下的沙地等月下景色。这两首 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月下景色和笛声 抒发战士思乡的情感;都有虚写,第一首将梅花落拆 用构成一种虚景。第二首是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 所不同的是第一首第三、四句用设问、通感、双关修 辞,虽思乡但情绪并不低沉。第二首前两句用比喻, 最后一句直接抒 同?(5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 感情。(1分) 2.不同点: (1)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 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 (2)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 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 悲凉哀怨。(2分)
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
二、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
(一)比较情感:求异同
①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感悟情感的正负方 向;利用标题注释等的信息,比较分析思考导致不同情 感的原因或情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 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 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④熟悉感情基调术语,学会运用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 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感情基调术语: 正:喜悦、欢快,恬淡、闲适、思念,人生感悟 、闲情 逸趣、寄情山水,坚守节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反:离恨、忧愁、寂寞、伤感、激愤、消沉、不满、离 愁别绪、物是人非、命运无常、孤苦无助、怀才不遇、
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汇编
![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3f981e34028915f804dc2e1.png)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情感:生活杂感告慰平生的喜悦。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情感:思乡怀人思亲念友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诗歌鉴赏高考题附带解析
![2017诗歌鉴赏高考题附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6ff636fc4ffe473368ab28.png)
2017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2cbca31a37f111f1855b5f.png)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bdf8a1e2bd960590c677db.png)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最新浙江省—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资料讲解
![最新浙江省—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ac49db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1.png)
最新浙江省—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资料讲解浙江省2004至2017高考诗歌鉴赏1、(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考点:语言炼字内容选材(唐曲)答: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2、(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唐·杜牧)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考点:意象表达技巧情感选材(唐诗宋诗)答:(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三年高考2015_2017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20170705271
![三年高考2015_2017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20170705271](https://img.taocdn.com/s3/m/3d92d7c1b8f67c1cfad6b8a6.png)
专题05 古典诗歌鉴赏2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版)
![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古诗词鉴赏(详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ffdf16312b3169a451a476.png)
.1.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背景】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
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
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
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
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
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注释】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
此处指契丹。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
苏轼时知杭州。
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文学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2017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解析
![2017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1096ce76eeaeaad0f3300f.png)
其卓 越的识人之 明 ,为北宋 朝廷及整个 文学史做 了一份 突出 的贡献。在追求公 平正义 的今 天 ,欧阳修 的这一 做法 ,正体 现 了国家选拔任用人才的潮流。
【 考题评价与解析】
这首诗作为 2 0 1 7 年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极符合考生的实际. 与考生的考场体验如出一辙 ,因此 ,诗歌在内容上没有设置难度 。 这也与全国卷Ⅲ的高考作文 “ 高考 四十年”遥相呼应。诗句也写 出了考生的临场体验,艺术手法上考生亦可心领神会。 第 十 四题 ,选 项上相 较往 年简捷 许 多 ,都 不超过 一行 ,
内容 的表 面 ,选取 与时代相吻合 的诗歌 ;这样 ,鉴 赏诗歌才 不会盲 目。 思想感情 方面 ,选 取一些健康 向上 、愉悦 人心 、志趣高
紫 案 焚香 暖 吹 轻 ,广 庭 清 晓 席群 叶声。 乡里献 贤先德行 ,朝廷列 爵待公 卿。 自惭 衰病 心 神 耗 ,赖 有 群 公 鉴 裁精 。 1 4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 当的两项是 ( 5分) A . 诗 的第一 句写 出了考场肃穆 而怡人 的环境 ,衬托 出作 者的喜悦心情 B . 第三句重点在 表现考生们奋 勇争 先 、一往无前 ,所 以
人看到群英们如此表现而 内心充满希望的喜悦之 隋。
【 备考建议 】
通过梳理 、概述与分析 2 0 1 7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的命题特 点 ,下面对 2 0 1 8年高考古诗鉴赏复习备考,提 如下建议 :
夯 实 基 础 .立足 读 懂 。 高 考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不 偏 不 怪 ,试 题 虽 然 所 选 文 本 是 存 课 本 以外 ,但 它 总 以这 样 那 样 的方 式 与 课 本 建 立 联 系 此, 复 习备考 阶段 ,应高度 重视 中学语 文课本 中的古代诗 歌篇 日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1db5f1dcc17552707220839.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①陆深:华亭(今松江)人。②大江:有两层含义, 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③黄歇穿沙, 袁崧筑垒:黄歇,战国楚人,号春申君,曾疏浚黄浦江; 袁崧,东晋人,曾任吴国内史,后被杀于沪渎垒(今上 海青浦)。“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 法。④唏发:晒干头发。
8.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中的景物有何不 同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4、【安徽皖南八校2016第三次联考】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 ①,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凉 [宋]徐 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 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①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 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 请简要分析。(5分)
①移步换景。傍晚时分,诗人从郊野走回山中,随着 诗人的行踪,写了稀疏的树林,荒凉的山径,随云、 水而动的黯淡山影,微茫雾霭中传来的钟声,是移步 换景的写法。②以时间为序。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 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 的情景,写了诗人一路所见的景物。③以动衬静。黯 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 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 中的宁静寂廖。(每点2分,三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 亦可酌情给分)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9.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 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 相望的青山竞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 乡思之情。(3分)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 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2分)
5、【广东执信中学2016检测】 东栏梨花 苏轼
9.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所抒发 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山居秋暝》通过描绘悠远宁静的山居秋景 体现诗人高洁的情怀,表达了对恬淡闲适的归 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②此诗抒发了诗人 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l分)傍晚时 分,诗人独自走回山中,思绪依依,“秋深频 忆故乡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 诗描绘秋天傍晚荒疏寂廖的山中景色,渲染出 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凄寂的心境。 (3分)
9.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全词抒发了作者倦于宦游而想功成 身退,享受人生之意;醉心山水,逍遥江湖的 闲情逸致;常年漂泊而想荣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2、【甘肃张掖2016诊断测试】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两首诗都描写诗人“凉”的心境, 在运用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6分)
共同点:“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 气氛。(2分)
不同点:①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 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 后文思乡做铺垫;徐诗描写水满秧齐、水清叶绿,凉 意自然而生。(2分)②戴诗用典,含蓄表达“凉” 的深层原因;徐诗运用比拟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 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 的怡人?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1)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 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 浇愁,却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 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2)忧国伤 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 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 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分)(意思对即可)
3、【广东肇庆2016检测】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①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
②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8.后人评价认为周莘此诗颔联写景很有特色,在写景上与 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 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周诗颔联与《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 在写景手法上的相同之处。(6分)
1、【河北省2016联考】
念奴娇
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 深①
大江②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 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 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 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黄歇穿 沙,袁崧筑垒③,到处堪唏发④。鲈鱼莼菜,一任江天 岁月。
参考答案:苏词景物雄壮、宏阔,使人心胸开阔、精 神振奋,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 出了景色的雄壮;陆词景物有雄阔也有秀美,如“大 江东去”“襟带五湖吞百渎”写出了景色的雄浑, “两岸芦汀,一湾柳浪”则写出了景色的秀美。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在诗词中景物 特点有“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恬静秀美、孤寂冷清、 朦胧渺远、清新明丽、萧疏凄寂、深远绵邈……”, 考生可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景物特点的回忆, 与本词对比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