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
利用或改变这些影响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从古至今人口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不仅能带来充足的劳动力来生产财富更能用智慧的大脑创造财富。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人口资源利用好了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财富,但若管理不当,比如人口数量的增长失去控制将会造成的问题也将会是让人们头疼不已的问题。
人口资源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口总体,系进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人口资源是其主体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与一般意义的自然资源相同,也面临着合理和科学地开发利用的问题。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天然形成的,且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口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动态特征不仅受生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特别受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用自‘百度百科’/view/1836795.htm)
人口与社会
社会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层面,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其与社会发展有着日趋显现、日趋紧密、日趋复杂的关系.
1.3社会发展对人口转变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国家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等三股主要力量推进下发展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发动机,政府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则是加速器。从人口转变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实施的时间进程关系看,人口
死亡率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启动,并主导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人口转变过程;生育率转变的启动及迅速转变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把中国带入人口转变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李建新、涂肇庆,2005;陈卫,2005)这表明,中国的人口转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启动的。1979年政府开始执行的严格控制人口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加速了人口转变的进程,特别是农村人口转变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口生育率进入低生育状态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关系更为显著。有研究表明,1978年、1990年和1998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5、0.607和0.260,而与成年人受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1、0.743和0.753(李建民,200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
会发展对于推进中国人口转变进程的影响已经开始大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越来越重要。社会发展对生育率转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人口行为来实现的。人们的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理性的基础在于夫妇对于生育孩子收益和成本的判断,而且还表现在夫妇对于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当我们探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时,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夫妇们的生育决策,以及影响其决策变化的社会、
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环境因素。自改革和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
会、经济、政治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生育行为和生育决
策的影响却可能被低估了。1990年代生育率结束了徘徊状态而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已经
清楚地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们生育需求下降和个人生育自主决策的影响已经显现。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可以分为情感性需求和功利性需求,前者是指父母从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中得到的心理满足;后者是指孩子在劳动、收入、保障、风险防范、家庭地位等方面给父母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效用。一些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生育主要目的是情感需求,而收入需求已经很小。在农村还是以传统的生育需求模式为主,即生育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需求和家族需求,而收入需求已经处于更为次要的位置。中国农民之所以把保障需求和家族需求作为生育的主要目的,关键是农村还没有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子女仍然是养老的主要资源,而农村社会的人文环境使得家族势力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因此,农村生育需求模式的转变将依赖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人文环境的改变,就前者而言,应该比较容易实现,而后者则需要一个更为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社会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显著增强,但总体上,社会发展仍滞后于人口转变。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出生人口严重漏报、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
童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的失常现象、①「在正常情况下,男婴和男童的死亡率高于女婴和女童,而中国的情况却正相反。」生活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出现、老年人口的贫困化和边缘化等社会现象是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转变关系失衡的突出表现。中国的社会发展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滞后于人口转变:第一,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薄弱,政府的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及行动严重滞后甚至缺位;第二,家庭和子女功能的社会替代品及制度安排的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第三,人口空间迁移和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导致了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劳动力产业结构失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均平及地区发展差距等问题;第四,在市场力量重新安排利益分配格局之时,政府的调节行动相对迟缓和低效,使得为人口控制做出巨大奉献的计划生育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第五,由于社会发展一些方面的滞后,
人口转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带来的潜在"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收益的程度比较低。社
会发展与人口转变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是制度原因,即社会发展政策与人口政策不协调。人口发展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发展政策目标与其他社会发展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中国当前存在着人口发展政策与其他社会发展政策之间不协调的问
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单边突进",而其他相关社会发展政策却相对滞后。
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政策和社会流动与迁移政策对于孩子功利性的需求替代,对于国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对于人口全面发展而言,都是必需的社会发展政策条件,
缺之不可,缺一不可。2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是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人口素
质的优化是人口发展的基本方面之一。本研究将主要从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的人口素质。1990~2000年期间中国人口素质有明显的提高。2.1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根据卫生部监测点的数据,在1991~2004年期间,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