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培养人先“成人”再“成才”
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
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有一种理念认为,在追求学业成功之前,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独立、有责任心的成人素质。
这就是“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
“先成人再成才”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而不是只关注学习成绩。
这种理念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状态、积极的人际关系、独立的生活能力等。
只有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心的成人,才能在未来的成才之路上更加坚实地前行。
在“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下,家长和教师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行为养成,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到位,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梦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此外,健康也是“先成人再成才”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因此家长和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只有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和更高的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追求成才的目标。
在“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下,孩子的成长不再仅仅是追求学业的成功,更是在全面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的基础上,成为一个真正有用、有意义的人。
只有成为一个成熟的成人,才能在成才的道路上更加稳健地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在成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先成人 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先成人后成才”这一育人理念,是指在培养学生成才的更注重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
这一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中不仅要注重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高中生的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强调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通过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品格,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中生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倡导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要面对许多选择和决策,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展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学业规划、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档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开展体育锻炼、美术音乐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要“成才”先“成人”
要“成才”先“成人”《班主任最需要什么》里有句话说得好: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德才兼备是极品。
也就是说,要想“成才”就必须先“成人”。
但综观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大多习惯比较差,更严重的是品行也越来越差,其原因有很多很多。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越来越强,青年学生处于强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之下。
另外由于社会用人时对学历的看重,父母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成名成家上,于是纷纷涌入对子女“强迫学习”“揠苗助长”的行列,而教育学者张文质说“追求立竿见影的做法往往是危险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却有以下突出表现:重智轻德,家长对子女教育最关心的就是在学校考试的分数,在班级中的名次,很少注意对孩子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孩子的人伦立志教育;生活上关心备至,绝大多数独生子女或“掌上明珠”不能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义,不能体会和理解父母对他们那种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付出,也就不知道回报父母和社会,更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过高的学习期望值,家长死死抓住孩子的学习不放,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订购各种学习资料,利用假期或双休日给他们请家教补课的做法,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大,健康的心理被扭曲,越学越厌学,更严重时会出现极端行为或人间悲剧等种种现象;求全责备,家长总是用天才儿童的模式或成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子女,去苛求他们,使批评的累计效应更大,使得子女对家长极大的不耐烦,甚至讨厌至极,这样容易演变成敌对心理。
家长不科学的教育延伸到学校,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任何人都没有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初中老师对行为不端的学生存有管不了或不敢管甚至不愿管的现象,这就给高中教育带来很多后遗症,而高中阶段升学的数量与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领导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潜力,在教育过程中免不了对问题学生存在失当做法,这就很难扭转他们的不良习惯。
所有这些做法,都使孩子过早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一些孩子在行为以及学习方面表现出任性、胆怯、脆弱、懒惰、缺乏自尊与自信或盲目自信,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不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学习上怕苦、怕累、自理能力差,虚荣心、嫉妒心理比较严重,不喜欢与父母交流,缺乏诚实的品质,没有责任意识,最突出的表现是厌学,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很难适应未来社会。
浅谈“先成人 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1. 引言1.1 概述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先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
这一理念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教育中,这一育人理念尤为重要,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养成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1.2 探讨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探讨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是对教育领域一个十分关键的议题。
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其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高中生作为学习和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其所受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人生态度。
重视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中生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注重高中生情感和品行的培养,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未来领袖。
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则可以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注重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具备了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探讨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个体教育发展的重要认识,更是对社会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一种深刻反思。
通过培养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撑。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从“人才”到“人生”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从“人才”到“人生”对中国教育目的的更为普遍的理解是培养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有才能的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而教育,而不是为他人教育。
“人才理论”将教育者培养成他人的工具,而非他们自己的生活。
是的,“人才理论”并不坏。
人们必须有能力解决问题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但这不是最终目标。
它只能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可能会将手段变为现实。
应试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生将参加考试并解决问题,他们将能够站在实地并为将来谋生。
这已成为现在教育的终结。
这里缺少的是对生命中人类意义的追求。
生活一辈子是别人的工具,或者是自己的工具,目的不明。
教育要对谁负责?首先,它不对国家负责,也不对社会负责,而是对受过教育的人本人负责。
因此,它不是为国家而是为人民而教。
什么教,虽然有必要教如何谋生,但有一项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享受生活,帮助他人享受生活,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幸福。
这是教育的基本方式。
教育是最私人的事情。
教育的对象必须是一个人,即受过教育的人。
因此,教育是为了教育者自己。
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没有生命的生活。
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他不仅要有才能,还要能够自己谋生,他必须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亲密的朋友和充实的生活。
他可以继续有好奇心,追求和欣赏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特别是区分真,善,美的能力。
至于将虚假视为真实,将邪恶变为善,将丑恶变为美。
这些都超出了人才的范围。
我们目前的教育在这方面太弱了。
学生们忙着解决问题并整天记忆,但他们不善于判断最基本的是非。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决不会忽视他人的目标。
因为一个人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仅要靠自己,还需要周围环境的合作。
每个人都必须是“成年人的美丽”,而不是阻碍他人追求更好的生活。
因此,人生的目的是“享受生活,帮助他人享受生活”。
同时,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人才论”并不错,但实在太功利了。
我的好老师:孩子要先成人后成才
我的好老师:孩子要先成人后成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满2岁的孩子,就开始进行各种早教教育,给孩子填灌各种知识,音乐、舞蹈、英语一应俱全,兴趣班更是跟风报一大堆,孩子承受了沉重负担,家长也是劳神费力且伤财,还得忍受孩子的抱怨。
父母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此类做法确实不敢苟同。
教育的初衷,应该以人为本,首先培养孩子成人,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其次才是将孩子教育成人才。
可现在的教育目标早已偏离了正轨,父母一味的望子成才,望女成凤,替孩子规划人生,替孩子做决定,将自己的期盼凌驾于孩子天性和意愿之上。
衡量孩子成才的标准也成了是否考上好大学,是否考上公务员,是否有份好工作等等。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认为衡量孩子成人、成才有两大标准:健康和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家长发掘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培养和引导,孩子才能快乐、健康成长。
在教育理念上,“我的好老师”和我不谋而合,“我的好老师”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增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性,拉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在频互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根据孩子的真正兴趣来培养孩子。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一、目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
中学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锻炼和教育,他们思想活跃、爱学习,少保守思想,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这一代青少年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在社会、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他们缺少劳动,缺少艰苦的磨炼,因而对自己、对社会认识不深:1、政治意识淡漠,认为政治与己无关,少谈主义,多讲实际。
2、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只讲利己,不讲社会责任,只讲自由,不讲纪律。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现象比较突出。
4、部分学生道德行为不美,存在“骄、娇”二字。
5、部分学生不爱劳动,传统美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不强,个别甚至出现偷盗、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6、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战胜挫折缺乏勇气。
在当今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并存,年轻一代受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处在一种迷茫困惑之中,也使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遇到严峻的挑战。
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成才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成人。
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一个水载舟的关系,成人教育形如水,成才教育形同舟,水来了才能载舟,没有水何以行,反之即使孩子的成才教育成功了,可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成人教育,结果孩子虽然成了才,却变成一个品行极端出格的人,自私自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品行不端的人是肯定成不了大器的,对自然科学而言,其成果与人性品德的关系似乎很少,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已与人性活动分不开了。
没有一个很好的人品行为的人自然也难担重任,甚至会走上歪门邪道。
故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
三、计划及内容1、理解成人与成才的含义。
(1)什么是成人?成人的含义有三:一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成人,即长大成人,以青春发育完成、生理上成熟为标志,多在18岁以前完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成人,即懂事了,以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意向态度的发展,心理上成熟为标志,如认识能力的发展,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品质逐渐走向高级层面,意向态度的发展,指态度、兴趣、情感、需要、意志等品质逐渐走向完善。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一、目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
中学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锻炼和教育,他们思想活跃、爱学习,少保守思想,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这一代青少年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在社会、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他们缺少劳动,缺少艰苦的磨炼,因而对自己、对社会认识不深:1、政治意识淡漠,认为政治与己无关,少谈主义,多讲实际。
2、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只讲利己,不讲社会责任,只讲自由,不讲纪律。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现象比较突出。
4、部分学生道德行为不美,存在“骄、娇”二字。
5、部分学生不爱劳动,传统美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不强,个别甚至出现偷盗、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6、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战胜挫折缺乏勇气。
在当今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并存,年轻一代受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处在一种迷茫困惑之中,也使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遇到严峻的挑战。
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成才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成人。
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一个水载舟的关系,成人教育形如水,成才教育形同舟,水来了才能载舟,没有水何以行,反之即使孩子的成才教育成功了,可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成人教育,结果孩子虽然成了才,却变成一个品行极端出格的人,自私自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品行不端的人是肯定成不了大器的,对自然科学而言,其成果与人性品德的关系似乎很少,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已与人性活动分不开了。
没有一个很好的人品行为的人自然也难担重任,甚至会走上歪门邪道。
故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
三、计划及内容1、理解成人与成才的含义。
(1)什么是成人?成人的含义有三:一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成人,即长大成人,以青春发育完成、生理上成熟为标志,多在18岁以前完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成人,即懂事了,以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意向态度的发展,心理上成熟为标志,如认识能力的发展,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品质逐渐走向高级层面,意向态度的发展,指态度、兴趣、情感、需要、意志等品质逐渐走向完善。
德育论文 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苗荣初来中职学校,很不适应这里的学生,觉得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纪律差、不求上进。
但是随着对学生的了解,渐渐认识到中职学生所承受的家庭、社会的偏见是很大的。
中职学生常常被认为是坏孩子,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成绩不是很好。
其实这些学生很善良,很热情,只是处在这样一个“唯成绩论人才”的时代,他们没有受到宠爱,而更多的是恶言恶语。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甚至会心里扭曲,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这一点,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师说》就明确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第一位的。
缺乏良好品行的人,往往给自身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悲剧。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才是追求高深的学问。
正如爱因斯坦曾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都忘光了,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进行教学的真正成果。
可见,学校的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行养成教育,贯彻“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的教育理念。
人这个字,一撇是知识,一捺是品德。
没有知识不会成为参天大树,没有品德这棵大树就会倾倒。
中职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最关键时期。
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
学校教育,应首先是倾向于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职学生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对于中职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学做人,做人的规范是有高尚的道德,做人的资本是有一技之长,要求学生学有特长。
中职生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所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这就给中职学校赋予很大的责任。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
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中职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
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
以人为本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理念探析摘要: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取得实效的起点和基础,当前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突出以人为本,在单纯追求部门政绩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和关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
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三成教育”工作,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认学生在“三成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三成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并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理念清楚地表明了发展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对于高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以下简称“三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成人教育”就是人格的塑造,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
“成才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好。
“成功教育”就是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事,做成事。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正确教育行动。
为了增强高校“三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三成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三成教育”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教育模式必将是实现青年大学生加强修养、追求真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等全面发展的迫切愿望和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三成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依靠人,塑造人,让每个人都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确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而“三成教育”是研究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人、学有所长和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心任务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一代新人。
浅谈“先成人 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然后才能培养其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
这一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高中生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和学术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在高中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道德素养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只有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良好的道德素质也是高中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对于高中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高中生面临诸多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隐忧。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高中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术能力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
学术能力和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的引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术上更具竞争力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健康。
浅谈“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管理篇.德育天地肉谈“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邢鑫(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甘肃会宁)摘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综合素质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也是最需要正确引导的阶段。
科学、合理的引导一旦缺位,高中生素质培养就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其成长偏离正确的方向。
能否通过素质培养给高中生以积极、正向的影响,就成为髙中教育的重要命题。
“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高中生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使高中生具备辨别真善美的素质。
关键词:先成人,后成才;素质培养;新时代;德育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应试教育作为一种能够直接有效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式在短期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1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的生1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一味注重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凸显出很多弊端来。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追求考试升学率,老师的:所有教学成绩都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排名、竞争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
工厂流水线般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模式化“人才”加工模:式在各地学校中普遍存在。
虽然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目前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现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
目前在已经通过应试教育考上大学的学生:群体中,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真善美等观念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许多学生体质下降,甚至带有极端暴力倾向,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直接恶果。
1面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新形势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浪潮,高1中教育的决策者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具体方案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作:出积极调整,从而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培养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
浅谈“先成人 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浅谈“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先成人后成才”是一种育人理念,强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高中教育中,这一育人理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于高中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往往处于犹豫、迷茫的阶段,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清晰的认识。
通过“先成人”,即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调个人品德、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为他们顺利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意义重大还在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是学生进行学术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时无法健全的自我形象和适应能力。
而“先成人”,即注重学生的品德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需要学习各类学科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身心、品德、情感、智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
而“先成人”的育人理念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学术上要有所收获,更要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取得进步,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充分的提升。
“先成人后成才”育人理念对高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社会责任感、爱心和同理心,积极做出对社会、国家有益的贡献。
而“先成人”的育人理念正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在学习的更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先“成人”,后“成才”——家庭教育之我见 - 家教
先“成人”,后“成才”——家庭教育之我见 - 家教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做父母的个个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长为令人羡慕的"人才"。
"人才"是什么呢?我认为,"人才"一词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人",一个是"才"。
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又具备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专长,这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培养的途径也是一致的:先成人,后成才,把成人放在第一位。
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斯特娜夫人的话告诉我们一条深刻的哲理: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一样,播种才能收获。
播种上什么样的种子,就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
父母是孩子的心灵这块神奇土地的第一播种人,要想孩子成人成才,必须为其播上最好的种子,并且以高度的责任心,适时给予"浇水""施肥",进行科学管理。
这样,孩子的心灵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才能发出健壮的芽,开出艳丽的花,结出甜美的果,获得幸福的人生命运。
一.教会孩子学会做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做诚实、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一)要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美德。
要想孩子长大真正有出息,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以诚实、正直的态度面对每一件事。
德育论文浅谈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
浅谈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德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育人先育德”。
要让初中学生“成人”,首先必须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过:“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
”《中学德育大纲》也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中。
”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名人事迹、历史故事、发展历程等,教师要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长,找出好的德育素材,有机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德育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熏陶,使初中学生既接受知识教育,又受到德育教育。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进行的德育渗透很多,下面介绍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地位的提高,世人对中国人的尊重,离不开祖国的强大,祖国的富强与繁荣离不开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付出。
因此,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品质的人非常重要。
在教学《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从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到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主权不断地丧失。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要想不挨打,就要使国家强大。
结合国际形势,介绍利比亚发生内乱,中国出动海陆空把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撤回祖国,没有祖国的强大,个人的安全就没有保障,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强大的社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为自己现在有强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
先成人后成才教育心得
先成人后成才教育心得成人成才教育心得感想怎样让引导更简单,那就要看我们的引导目的了。
我们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即成人又成才。
那么,成人要怎样,成才又要怎样?我们引导就分别落到了,成才和成人上了。
我也只有较为简单的体会,也只能简单的说说。
什么才叫成人,我个人理解,一个人有意识并且有能力担当自己该担的责任,那么他就成人了。
我们来看孩子是如何对自己面临的事进行分类:喜欢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和不喜欢做的事。
孩子会选择去做什么事呢?当然做喜欢的事,而且希望永远去做喜欢的事情,但我们没有可能一辈子都做喜欢的事情,这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而成人对自己面临的事又是怎样分类呢:必须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喜欢做的事,必须不做的事。
为什么成人要这样分类呢?,将必须做的事放在其他事之前去完成,并且必须不做的事不去做,他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因为他们承担起了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孩子面对喜欢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喜欢做的事。
优先选择喜欢的事,这就是天性。
也可以说这是动物性的选择。
孩子很小时,动物性需求和按动物本能选择为主是正常的。
而成人按照必须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必须不做的事进行分类。
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人对社会的责任。
教育孩子正是要把他从动物人培养成社会人?孩子从小长到大的过程,就是从没有责任,到慢慢的责任增大,到成人负完全责任。
也是一个必须做的事情逐渐增加和必须]不做的事情逐渐明确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是不断的有效地培养与孩子年龄相匹配的责任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相应的行为后果负责。
虽然孩子还不能负全责,但也要然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承担,培养他的责任意识。
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相应的责任能力也会成长。
孩子从小长到大的过程,就是从没有责任,到慢慢的责任增大,到成人负完全责任。
也是一个必须做的事情逐渐增加和必须不做的事情逐渐明确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将“人”与“才”并举,但两者并不等同,是因为先有本质,然后才有本质的发挥。学生首先是人,人是精神的存在,人的精神包括德性、理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精神的特质是自由,精神发展就是由潜在发展成为现实,教育是整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在重“才”忘“人”的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所谓的知识与技能所取代,出现“目中无人”的教育;由于“人”是根本,“才”附着于“人”,因此,过度重视“才”的教育引发的后果是:学生的“才”也得不到有效培养,此其一;其二,即使学生的“才”能够得以培养,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德性与情感性而才能超群的学生会给自己与社会带来什么?!因此,只有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本“人”身上,学生之“才”方可得到培养,并能发挥出正面作用。
为什么相当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日后没有成功,而很多成绩不佳的学生日后却能够成才。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态往往极度地想赢怕输,包容性差,不会合作,而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心态平和,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意志坚毅,耐挫折能力强。这部分学生在教育中真正变成了“人”,这才是教育的目标,才能使人走向成功。正如爱心斯坦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要成功,不光是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的教育几乎走进一个误区的时刻,许多教育专家在开始反思,苦苦地探索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而不仅是成绩,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接受,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而不是当前。
老师和家长应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真正地把孩子当“人”看,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创造良好的健康氛围,满足学生做“人”的需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然后才能谈及其他,如成绩、成功等。
问题之一:重“才”还是重“人”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才。成人意味着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智慧之人,即拥有高尚的德性、卓越的理智、丰富的情感且富有创造性,能够过完满的生活;成才意味着学生具有某种或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够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即拥有某种或某些使用价值。由于“才”是“人”的“才”,只有“人”正常了,“才”方可得以充分释放,教育的目的方可实现。
然而,在教育现实中,对“才”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的重视。书本知识、智力、理智构成今日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转换成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由于书本知识是前人在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积淀的成果,对学生而言,它们是第二手的;而且,由于它们仅仅是对事物原型的反射、影像,而反映事物的“镜子”很少是完全干净、无尘的,因此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失真的、扭曲的,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有限。智力表现为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是学生从事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过度重视“才”——人的使用价值,以至于智力超群、其创作不服务于任何有用的目的的“天才”或多或少地成为无用之人而被教育所排斥。同时,过度重视对智力的培养,亦会使教育走向误区,因为理智虽然强而有力,却没有人性,它不能领导,只能服务;它对方法和工具有敏锐的眼光,对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由于学生是具有多种发展潜质与多种需要的人,而以书本知识、智力、理智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教学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人的“知性”,即仅仅侧重人的智能——使用价值方面,而且还是局部的。
德国人说:“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这是丁锡国先生在新华网上引述的德国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目前的教育。
社会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同职业、身份、学科的人,对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差别。在理解教育时必须把握几个基本点:1、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2、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3、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4、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知、情、意、行四个因素都发展好,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
先成人,再成才
教育的目标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而不仅是成绩,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受,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而不是当前。重视学生的成长,然后是成人,最后是成才。
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激励学生想要更多更好的学习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对所教课程、知识及见解等等的兴趣,而是为了得到提高交换价值的知识。
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才首先必须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才的最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读书成不了才,但光读书也未必能成才。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亦是如此,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外国有研究表明:成绩好坏之间的差异,不在智力水平,而主要在于是否具备积极的人格因素。哪些人格因素直接影响孩子成长呢?自信心、进取心、热情、勤奋、意志、实干、合作。张勇传说,这些都是成人的基础条件,也是成才的必备因素。成人——成才——成功是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由之路。
让我们所有教育同仁,改变观念,为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长、成人。
学生只有在情感人格方面健康地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做人的尊严,并且能够积极乐观的理解到生命的珍贵。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要让他们懂得:做人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然后才能谈论进取心。如果家庭、社会不顾任何条件地“求全责备”,就会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苛求自己,岢求他人,稍有不如意的方面或许就能导致精神的失衡,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害。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激励学生的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