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

合集下载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周易》的思想《周易》中包含很多重要的思想,阴阳互用的辩证法思想,太极的整体思想,人生论,生生不已的运动思想等等,现就将《周易》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简要介绍一二。

《周易》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用的不是语言符号,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表示音节、字义、概念,不是语言。

用非语言符号组成一个完整圆融的系统,把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囊括无遗,除《周易》这个哲学体系之外,找不出第二个。

孔子把《周易》的非语言符号称作为象。

“它不是具体的形象、影像、画象,它是由具体达于抽象的象,是超越语言和任何具象的象。

它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各类关系以及形上之道。

”而能够把象数与易理连接起来的只有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探测天地万物的秘密,才能“观象设卦”,“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才能创造出各种器物“以为天下利”。

“圣人”通过“易”来与神秘的世界沟通,同时也通过“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系辞上》借孔子之口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就是说,圣人通过画卦象来体现他的意思,通过设卦爻来体现人们的所作所为,通过对卦和爻的说明来表达他的思想,通过卦爻的变化使各种事物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体现神妙的作用。

一、《周易》之道《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与物不可须臾离。

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极。

《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义。

《周易》的道是有价值意义的。

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体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无价值可言,然在《周易》里,任何道都有价值意义。

《系辞传》紧接着“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两句。

宇宙万物处在永恒的生生不已的变化之中,变化即流行,流行表现为过程,过程始而有终,终而复始,亦即元亨而利贞,贞下又起元,这就是继。

继必流行畅通,无窒无碍,这就是善。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书,博大精深,神秘悠远,通常被称为易经 或易学,诞生之后就逐步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 栽: “孔子读易, 纬编三绝, 而为之传。

” 华夏生生不息,易经代代相传,许多学者穷其一生专研易学,留下论著繁多。

尽 管原书主要是讲述利用已知占卜未知, 其方式和原理几千年来争论不断, 但不可 否认易理对中华文明有着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从衣食住行到意 识形态无不有易经精髓的体现。

那么《周易》到底是什么书,其中的中心思想和 用途又是什么, 正文将给予解答。

而后本人会浅谈其在艺术领域的古今成就和蕴 含易经思想的艺术品。

通过文献资料, 透析所谓“易”对国人艺术设 计思维的综合影响。

一、阐述周易 (一)《周易》的起源 据传,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

至于具体如何诞 生,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源头似乎已经神化色彩浓重。

但易经应该是一部集体性 著。

《汉书・艺文志》日:“《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意思大致是其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由众多先 贤慢慢充实发展而得。

又《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 文,成名者孔也”。

简而言之: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 ”,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 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菱里,遂体察天道人 伦之理, 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并作卦爻辞, 即“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周易》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书以卜筮为基础,通过卜辞的解释和卜辞中蕴藏的哲学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对世界、人生和自我认知的一种理解框架。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天地万物都在不断运行和变化之中,天行健不止,因此君子应该效法天地,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对于人生态度和修养的重视,强调了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行为准则。

首先,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一个自然的规律。

天行健不止的意思是说,天空中的星辰、太阳、月亮等天体都在运动中,整个宇宙也在不断扩张和变化。

如果我们把这个规律应用到人生中,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应该时刻保持奋发向前、不断进取的精神。

其次,君子以自强不息,说明修养的重要性。

修养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君子不仅指有高尚品质和高尚道德行为的人,更是指一个有修养的人。

修养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磨炼来提高自己。

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进一步地,天行健的观念也教导我们敬畏和顺应自然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无论是善变的天气、悲欢离合的人生,还是时间的推移,都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把握和适应变化。

只有通过顺应自然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在变化中生存和繁荣。

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了整本书的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卜筮方法,周易通过占卜来揭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卜筮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认知自己、认识世界,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则是卜筮的基础理念,强调了人们应该积极参与自己命运的塑造,不能被困难和逆境所击败。

在当代社会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解读丨《周易》修养智慧之精义

解读丨《周易》修养智慧之精义

解读丨《周易》修养智慧之精义《周易》是中国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经典,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其思想视域,会通天人性命之理,蕴含着关于人之精神修养觉悟的深刻睿识,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值得我们钻研和思考。

《礼记·经解》中说:“洁静精微,《易》教也。

”它指出易学有使人“洁静精微”的教化功能。

“洁静精微”说的是人的精神和心智,“洁”是说其不污邪,“静”是说其不妄动,“精”是说其纯一而不杂,“微”是说其感通入微。

这种“洁静精微”的境界,可以说就是人借由易学而达到精神觉悟的一个基础。

毫无疑问,《易》所教的“洁静精微”根源于卜筮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保持内心的洁静和对天地鬼神的敬畏是对卜筮者的基本要求。

《系辞传》说:“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所谓“兴神物”就是发明蓍龟卜筮之术,“圣人以此斋戒”则是圣人在卜筮活动中斋戒身心,虔诚庄敬,从而使其德行臻于变化莫测的神明之境。

也就是说,易道之精神修养是以心灵之净化和上通于天道为其核心意义的。

正如《系辞传》所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在易学中,卜筮是契入天人之道,把握世界的变化,从而趋吉避凶的重要途径。

而这种对世界变化的把握,对未来吉凶的预示,是建立在人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的基础之上的。

卜筮本身是实现人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的手段,而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才是人能够趋吉避凶的真正原因。

在思想的演进中,卜筮所笃信的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从最初的宗教化和神秘化,逐渐被哲学化和德性化了。

《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既是在说易卦之蓍策,也是在说体悟易道之人。

就蓍策而言,未卜筮之时,蓍策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当卜筮之时,蓍策与占问者的境遇相感通,遂呈现未来吉凶之象。

就体悟易道之人而言,当无事时,息心凝虑,无思无为,保持虚无明静之状态;当有事时,则以虚无明静之心感通当下之境遇,了知事态变化之几微。

第5讲 《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5讲 《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


易传中,《彖传》最早,应战国之前,春 秋时期。其他均在战国晚期之前; 另一种观点认为:《彖传》在战国或战国 前,《象传》战国中晚期,《文言》战国晚 期。《系辞》是战国晚期,《说卦》《序卦》 《杂卦》汉代。

三、周易的研究与传承
截止解放前,历代研究注释《周易的卜筮官专管; 《汉书 儒林传》孔子传易于商瞿,商瞿五传 于前汉的田何。 汉代最有影响的是:郑玄、荀爽、京房和孟 喜的传人虞翻。

北周数学家甄鸾曾撰《五经算术》卷上《〈周易〉策数 法》:“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 金,天以五生土。天数奇,二十五。地数耦,三十。并天地 之数,合五十五,谓之大衍之数。揲蓍得乾者,三十六策然 后得九一爻。爻有三十六策,合二百一十六。揲蓍得坤者, 二十四策然后得六一爻。爻有二十四策,合一百四十四。并 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当一期之日者,举全数也。上下经 有六十四卦,卦有六爻,合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阳爻 称九,阴爻称六。九、六各百九十二也。阳爻以三十六策乘 之,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以二十四策乘之,得四千六百 八。并阴阳之策,合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也。四营者,仰象 天,俯法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十八变者,三变而成 爻,十八变而六爻也。八卦而小成者,言虽成易,犹未备 也。”
特例:
占遇鼎卦,无论是静卦还是九四爻动,都 取九四爻辞断。 如孔子占鲁伐越,得九四“鼎折足”; 李纲在隋时占前程,得鼎,也用九四断。 让其激流勇退。 宋代晁以道每天一卦,一日占得静鼎,主 客人折足。
3、卦象在占筮中是用处最大、运用率
最高的一个因素。
北齐赵辅和遇朋友为人占父病得泰卦;
东吴末代帝孙皓将亡时占国得同人之颐;
2、一爻变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我相信没有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我也相信没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中只有《易》讲的是哲学,而且是高深的哲学。

《易》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

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易》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易》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卦没有好坏之分。

《易》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共有三十卦,下篇共三十四卦,共是六十四卦,而每一卦又有六爻组成,所以《易》一共有三百八十四卦。

《易》源自古圣贤们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感悟,奥妙在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规律,来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

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智慧之库,也是我们心灵的一块栖息地。

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

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孔子说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也不会犯大过失。

因为《易经》告诉我们现在如果这样,将来就会那样。

你自己去选择判断,经过理性的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大错呢?年纪轻的花一点时间读《易经》知道怎么过你后面用的日子,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就会知道这一辈子你到底过的怎么样。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古人效法自然,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不停息,这就是君子的精神。

而今天做事就是快快快快,什么都变快了,四季都变了,夏天过了就是冬天,秋天没有了;冬天过了就是夏天,春天没有了。

周易的人文精神与《周易》的人生智慧

周易的人文精神与《周易》的人生智慧
1.《周易》之书名解 2.周易系统主要内容
return
• 《周易》之“周”有周期之义,意思是周 而复始,无限循环之义,也有学者解释为 周代之义。《周易》之“易”,有简易明 白,变易即千变万化,和不易即不可改变 等三重意义。将“易”之三义联系起来理 解:变易体现了宇宙永恒运动的本质;不 易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相对静止可感可认识 的状态;简易则是告诉人们,《周易》并 不神秘,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它的思想内容。
• 在记录各爻时,顺序应该是由下而上 。

筮法除了用蓍草竹签之外,还有用硬
币的。比较简便的是用三枚硬币,放在手
掌中摇动,然后抖落桌上或地上,都是正
面为九老阳,都是反面为六老阴;两正一
反为七少阳;两反一正为八少阴。依然由
下而上记录成卦。
return
• 《仪礼·冠士礼》有句话说: “卦者在左。”汉代经师郑玄 注释说:“卦者,有司主书地 识爻者。”清代学者张惠言解 释为“书地识爻谓之卦”。意 思是说说,在占筮时,每得一 爻,便把它写在地上,以便记 忆,这就叫做“卦”。

return
• 八卦或六十四卦都有一定的名称,这就是 卦名。关于卦名的由来有两种观点,一种 主张取象说,认为八卦或六十四卦来源于 对自然界中事物形象的观察,卦名与卦象 是统一的,都与该卦所模拟的事物有关; 一种主张取义说,认为八卦或六十四卦均 各代表一定的意义,而卦名便是由此卦象 所代表的意义来规定的。
八 坤
六 十 四 卦 图
return
• 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古人一般都相信 天神的存在,而且认为天神对人间的事情 有主宰的能力。因此,当遇到什么犹疑的 事情时,总喜欢问一下天神的意志。龟卜 和占筮就是古人了解天神意志的两种方式。
(1)占卜之术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简介】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

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正文】《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

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

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

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这就越来越接近《周易》的核⼼思想了。

《易·系辞上》中所引孔⼦的关于“阴阳合德”之语,为我们提供了⼀把最佳的钥匙:《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不息),以通神明之德(规律)。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上册,204页)孔⼦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周易》的扼要⽽⼜深刻的理解。

他把《乾》、《坤》两卦看成是《周易》的⼤门与⼊门,我们前⾯⾃《乾》、《坤》两卦⾄《睽卦》的全部讨论与分析,可以说,都正是沿着孔⼦的这⼀思路展开的。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合德”四个字。

不过,我们需要把孔⼦的这段话详细解剖⼀下,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阴阳合德”四个字的概括深度。

孔⼦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这也就是说,《乾》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阳性的事物;《坤》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阴性的事物。

这个看法,其实是先秦⼀些法先王学派的⼤思想家们的公论。

《⽼⼦》中说:“万物负阴⽽抱阳”(⽼⼦:《道德经下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5页),正是源于《周易》、解释《周易》的。

《⽼⼦》对《周易》的核⼼思想的理解,是⼗分准确、到位的。

作为对于辩证法思想的阐释,《周易》的《乾》、《坤》两卦,是将阴、阳做了分解性的阐释的。

但是,在⽣活实际中,阴与阳共存于⼀个事物当中,其实是分不开的。

任何⼀个事物,在其内部,都是阴阳共存的。

所以,⽼⼦认为, “万物负阴⽽抱阳”,正是对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的依存关系,表达得恰如其分。

⽽同为道家思想的《庄⼦·天下篇》中,则说:“《易》以道阴阳”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84页),也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观点。

周易给国家的启示

周易给国家的启示

周易给国家的启示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给国家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变革创新:《周易》强调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适时变革,而不能僵化保守、固步自封。

这种思想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和活力。

2. 团结和谐:《周易》所总结的“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以及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都是强调团结和谐的重要价值。

这种团结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3. 阴阳平衡:《周易》反复强调的阴阳哲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而且与人们的决策活动密切相关。

阴阳平衡的思想告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平衡,不能过度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只有保持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德治思想:《周易》中的德治思想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告诉国家,要注重道德教化,提
高人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5. 忧患意识:《周易》所强调的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也是给国家的重要启示。

这种意识告诉国家,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从而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周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参考之一,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启示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学习周易中的变通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周易中的变通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周易中的变通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周易》是一部讲变易的书,司马迁说:“《易》长于变。

”《周易》启迪人们去探索自然、社会、人生如何变易、为什么变易以及变易的趋势等问题,培育了中华民族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精神。

《系辞》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一阴一阳之道,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六爻变动不居止,上下往来没定准,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人们不可死抱住教条、原则不变,而应该适应阴阳刚柔的变易。

在这里提示变易的原因是一阴一阳相互作用、相互交感、相互变通。

变易的形式有二:一是变,二是通。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系辞上》)“《易》穷则变,变而通,通则久。

”(《系辞下》)就变来说,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穷到极点,就必须变化,死守不变,就要衰败,只有变才能通达,通达才能长久存在发展下去。

譬如泰卦。

“通”是变易过程中保持长久发展的机制,即生生不息的必要条。

为了保持永久的“变通”,必须使变通的基础和条件得以具备并实行。

我们要学习周易中变通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

1、日新而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

日新就是不断有新事物、新生命、新面貌、新科技的出现。

为此,必须不断创新、创造,无创造,哪来的新。

德若作得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精神、科技素质,才能有最大的获得。

外得于人,只有博施济民,给予别人,自己也会得到。

这就是说创新、日新,而成就大事业,才能实践内得和外得。

2、物极则反,相反相成。

“《易》穷则变”,穷即到了极端、极点,就要向相反方面转化。

如《泰》与《否》言卦,“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序卦传》)。

《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

”《乾·文言》解释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进而不止,必有败退;存不自警,必遭覆亡;贪得无厌,必生厚丧。

周易的文化价值

周易的文化价值

《周易》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源头:《周易》;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主轴,也是《周易》。

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三千年时间是在《周易》思想的主导下展开的。

《周易》的类比思维方法规范了华夏民族的思维定势,《周易》的义理精华造就了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周易》的道德诉求化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周易》至今仍是华夏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

但在中国学术界尤其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这部流传了三千年之久而能完整地保留至今的古书,一直被现代学者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它被认为是封建时期的官学典籍,一方面又被认为是占筮书而意存轻视甚至不屑一顾。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件憾事。

一、从“占筮之书”到“五经之首”孔子注重《周易》义理发掘的研究风气,影响了整个学术界。

战国末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况更明确地主张:“善为《易》者不占”。

这就表明,由于孔子的倡导,至战国末期的学术界,已不再将《周易》视为占筮书。

周易与易经、易传三者混称,在学术界屡见不鲜。

其实,易经有三种:连山、归藏、周易,史称“上古三易”。

《连山》是夏代的《易经》,以象征“山”的《艮》为首卦;《归藏》是商代的《易经》,以象征“地”的《坤》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经》,以象征“天”的《乾》为首卦。

因此,《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应混称。

《易传》则是在《周易》诞生几百年之后的人阐解《周易》的十篇文章,其中的一些阐解文字还未必符合《周易》原意,所以不能归入《周易》,更不能称为《易经》。

前年央视青歌赛上有一道问答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一部古代经典?答案:《易经》。

其实,这一“标准答案”是不标准的。

因为这句话出自《易传》。

《易传》体现了《周易》对后世的影响。

而《周易》在诞生之前,已经有《连山》、《归藏》的存在。

在《连山》之前,则是“数字卦”的时代,那是一个直接将占筮所得到的六个数字依次从下往上排列的“数字组”。

《周易》精神:自强不息

《周易》精神:自强不息

导语:秦汉以来,⼤凡能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类通史或教材中挂得上名字的学者,⼏乎都有研究《周易》的经历及其著作。

不是这些学者成就了《周易》,将它从⼀本占筮书变成了哲学书、变成了修⾝治国的典籍,⽽是《周易》成就了⼀代⼜⼀代学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开启了他们的智慧,净化了他们的灵魂。

《易传》第⼀次对《周易》作了系统的义理阐释。

因为《易传·易辞》中的⼀句疑问之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后⼈遂将《周易》定性为“忧患之作”。

忧患之思,理应发乎得意之际⽽⾮困顿之际;周⽂王囚禁之中“演《周易》”,更多的是发愤之⼼,所以,他将《乾》卦列为《周易》⾸卦。

《易传·象》概括《乾》卦卦义说:“天⾏健,君⼦以⾃强不息。

”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应当以天道为法⾃强不息。

这句话,才算体悟到了周⽂王的本意;⾃强不息,是《周易》的真精神。

《乾》卦的六个⽘辞向我们透露:“⾃强不息”不仅包含有“君⼦终⽇乾乾”、“飞龙在天”的奋发进取之义,还包含有忍耐、忧患、⾃悔三义。

初九⽘辞“潜龙勿⽤”,是⾃强不息的起点。

潜⽽勿⽤,原因有两:⼀是⾃觉的积聚⼒量。

⼀颗种⼦,在地下伸展根系,吸收⽔分养料,最后破⼟⽽出,往往漫长⽽⼜艰难。

然⽽,越是漫长越是艰难的初始积聚,对于以后的整个⽣长发育过程往往越是有利。

孟⼦有⼀段名⾔:“天将降⼤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讲的也是有为之⼈在其有为之前必要的⼒量积聚。

忍,是⼒量积聚时期的核⼼精神。

⼆是与敌对垒时的量⼒⽽⾏。

⼒量的强与弱,是⽐较的结果;选择进取还是隐忍,须因时度势。

敌强我弱,就须忍;此时的忍,是明智⽽⾮怯弱,是争取时间积聚⼒量壮⼤⾃⼰。

周⽂王被商纣王囚于羑⾥,是⽂王因时度势不得不前往殷都接受囚困,为⾃⼰部族争取时间壮⼤实⼒。

如果没有周⽂王的羑⾥之忍,也就没有后来的武王克商和周王朝的⼀统天下。

华夏民族经风沥⾬⼀路⾛来,既有艰苦卓绝的奋⽃,也有忍辱负重的权宜。

关于周易的根本精神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关于周易的根本精神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关于周易的根本精神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一定有其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具显著特色的一个典型就是《易经》。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并以人为根本。

《周易》是一部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著作。

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是一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著作。

易经阴阳对立统一论的精髓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产生万物,故生命在于运动。

《易·系辞》中提出的"刚柔相推易生变化"也提示了阴阳两气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易经还反映了时间空间上的对立统一。

从时间而论:其阴极到阳极再从阳极到阴极,代表着一昼夜子时到午时,午时到子时;一年四季从冬至到夏至,从夏至到冬至的推移,阴阳消长循环交替。

从空间而反映:阴极象征着北方,阳极象征着南方。

八卦方位与空间:震东、离南、兑西、坎北、艮东北、坤西南、巽东南、乾西北,卦与方位而对应。

《周易》还是一部研究如何做人做事的著作。

易经着重论述了做人的标准有三,那就是:自强不息具备乾德,厚德载物具备坤德,居安思危具备革德。

人要有追求要有理想抱负,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能海纳百川;要有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的精神。

那么做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知文史、懂哲学、用科学、善预测*。

《周易》论述的做事方法是:观察、分析、决策,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周易》的根本精神在于和谐和创新。

《易经·系辞》中提出: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

相应的和谐分为三层含义,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的心灵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反映到《周易》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周易》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周易》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作者:王充闾《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13版)《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论述,阐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道理。

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这是中国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写照。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这是贯穿于《周易》中的三个带有根本性的思想理念。

它们在变通思维的统驭下,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三千多年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充实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建立在变易思想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周易》。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一言撮要,统括全局。

这里讲的危亡、忧患,应该是广义的;远古先哲富有预见性,既有由于天敌施虐、洪水泛滥的自然忧患所产生的“人天之忧”,更有社会、人生、心灵方面的忧患,表现出深深的惕惧与挂虑。

而其哲学基础,则是“泰极而否”“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变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重人谋、诉求于内心的内省式的心性特征,因而其卜筮、占卦,往往建立在深而且广的忧患意识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乃是远古先哲作《易》的原始动机。

正是凭借着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朝乾夕惕的进取精神,才使得这个伟大而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在数千年间始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古代哲人的忧患意识,直接导因则是对于客观规律和时势分析的准确判断。

《系辞》中明确指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周易中得到的人生哲理

周易中得到的人生哲理

周易中得到的人生哲理在东方遥远年代的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一部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奇书《周易》。

这是用最简单的阴阳符号象征来阐说最复杂的宇宙、大自然及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最古老而奇特的哲学专著。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大凡凝聚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思想,其源盖出于《周易》。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体大思精。

《周易》的形成和完备,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

所以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的哲理光芒发自远古,映照今天,又源源不断地启迪着未来。

《周易》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根。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

文王的儿子,创造周代文化黄金时代的周公,著作《爻辞》。

用文字阐述易理,始成《周易》。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潜心读《易》,使人深切感受到《易》学智慧于人生各领域中之无所不在。

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经过岁月的浪淘沙汰和鉴别比较,历史终于选定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易》为群经之首也”,这就成为历代经学研究者共同遵循的观念。

《周易》以阴阳变化阐释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以占断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

综观《周易》六十四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先哲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思考,闪烁着探索人类未来道路的智慧火花,也回荡着对后人的苦心劝诫,其深刻、其博大、其用心良苦,不能不令人叹服。

了解《周易》的思想,要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系辞”中,去仔细玩味,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周易》中的人生哲理,微言大义,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顺应时势,刚健自强。

人类生活在广袤无涯的大自然之中,每日一抬头就见到辽阔的天空,一举足就接触厚实的大地。

日月运行,寒暑更迭。

“天”之雨露和“地”之膏泽养育着人类及大自然万物。

天地的变化,风雨寒温,阴晴霜雪,动静炎凉,无不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现状。

《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

《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

《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地表现。

具体表现在哪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

勤劳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

盘古开天辟地、神农遍尝百草、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由《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

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周易・杂》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记载,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革故鼎新”这个成语。

这是对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发展观念的准确概括,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

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

《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

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易经》的根本精神

《易经》的根本精神

《易经》的根本精神“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并未由一个“主宰者”在创造生命,而是自然界本身在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而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以“生生”为基础的存在方式。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分化而为八卦,这八种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这八种性质是:“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人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是说到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可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不是指任何一种具体事物,但又可以是任何一种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又是另一新的开始,故《说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天下万物就是这样生化出来的。

“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

《系辞》中还说:“天地细缊,万物化醇,男女耩精,万物化生。

”《序卦》中则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所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就在于“生”,那所谓的“变化”之理,“易简”之理,说到底也自然就是“生生”之理。

此外,《易经》还说天地以“生”为“德”,这就不只是讲生成的问题,还赋予了天地以某种道德的意义。

它说明,在自然界的本身变化生成中有一种有序化的秩序,这种有序化包含着生命的目的性,而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天地即自然界给予的,这种生生不息、天地造化之象就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乾坤窥易——由乾、坤二卦浅析《周易》所蕴含的生命精神

乾坤窥易——由乾、坤二卦浅析《周易》所蕴含的生命精神

乾坤窥易——由乾、坤二卦浅析《周易》所蕴含的生命精神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生命精神内蕴。

这种精神对于人来说,就是既追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又追求厚德载物、坚贞中正。

本文以期通过对“乾”“坤”两卦对《周易》的生命精神及其蕴含的价值作一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乾坤;天地之德;无穷之化;圆融之境王振复的《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中曾指出,说到《周易》,“确是一个中华古老文化的‘黑洞’,一种玄暗而无底的深渊,似乎无论你向它投入多少,它都不会有反响。

《周易》的矜持在于它的沉默。

沉默是它深沉的人文之力。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强烈地吸引着古往今来上下求索的人们寻访探问,而这种探寻又使人渐入佳境,乐而忘返。

回顾过去数千年,注易释易之作浩如烟海,然而正如《易传》中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故《周易》本身可尽意,而后世之注释之作未可尽《周易》之意也。

”既未能尽意,本文仅以“乾”、“坤”二卦为门径,浅窥《周易》。

一、生:天地之德苏渊雷《易学会通》所言:“纵观古今中外之思想家,究心于宇宙本体之探讨,万有原理之发见者多矣。

有言‘有无’者;有言‘始终’者;有言‘一多’者;有言‘同异’者;有言‘心物’者;各以己见,钩玄阐秘,顾未有言‘生’者,有之,自《周易》始。

”《系辞》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

坤地也,故称乎母。

”《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由此可见,《周易》始于乾坤两卦,乾坤定,诸卦遂成。

《易传》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可见,《周易》的生之大德,首先是由乾坤两卦体现的。

而《周易》的“生”又是怎样一种天地之德呢?1.可以用乾坤两卦的性质来概括:一为“健”,一为“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到底诠释了哪些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地表现。

具体表现 在哪里?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出《周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 神的经典概括。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 “ 朝乾夕惕 ”“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

勤劳是中华民族 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

盘古开天辟地、 神农遍尝 百草、 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 传说, 就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由《周易 ・乾》“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 “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 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面对各种坎坷磨难, 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

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 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周易・杂》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记载, 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革故鼎新”这个成语。

这是对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发展观念的准确概括, 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又 一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语出 《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 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

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 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

《周
1/6


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 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

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 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 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 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 多力, 多力则强, 强则胜物”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 胜。

《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 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 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 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 一条是“金兰之友”, 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两条成语 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其内涵就是 “诚实守信”。

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 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

《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 其诚,所以居业也”。

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辞立诚”这条 成语,就是告诫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

《周易》 成语中突出表现“诚信”内容的还有两条: 一条是由 《周 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 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 用; 另一条是由 《周易・乾》 中的“闲邪存其诚”一语浓缩而 成的“闲邪存诚”,意思是防范邪恶,存其真诚。

“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虚”是中华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 《周易》六十四卦中 的“谦卦”,便是专门论述人应该具备谦虚美德的,其卦辞“ 谦:亨,君子有终”,则表明谦道美善可行。

《周易》成语中涉及到谦虚美德的主要有“谦谦君子”“
2/6


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大而能谦”等。

《周易・谦》中有“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 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记载,后形成了“谦谦君子” 和“卑以自牧”这两条成语。

“谦谦君子”当初是指非常谦虚、 非常有修养的人。

后来语义发 生了变化,才用来指那些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

“卑以自牧” 则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谦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谦》。

《周易・谦》 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 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

”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自 《周易・序》 “有大者, 不可以盈, 有大而能谦必豫” 一语中的“大而能谦”这条成语,后用来指既有一定的知识、名望、 地位或财产等,又能够谦虚待人的人。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