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实践性浅析(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e3c8b1fd0a79563c1e722f.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摘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国理论界就此时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先后出现过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三大旗帜,使党的事业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具有中国特点的形式,更要求它包含切合中国实际所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系统的思想观点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1]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社会背景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应有地位的争论较为激烈。
如何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于清除各种错误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富矿,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论。
[2]此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整个政治学领域内加以宏观地考察,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c0ea3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2.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实践的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劳动和生产实现的,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有目的的物质交流过程,而生产则是对劳动的有目的的组织和调节。
实践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科学的认识。
实践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性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同时,实践也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的过程。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概括,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论。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条件,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理论。
同时,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也相互推动。
实践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进行实践的特定环境。
实践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工业社会中,则以工业生产为主。
实践的历史条件对实践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本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论文34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论文34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aeb3210242a8956aece459.png)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一、实践的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实践是人类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是人类通过对现实的理解和需要对客观世界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不仅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且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也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进入到实践的事物。
”马克思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的活动。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在主体进入实践领域时客体随之也会出现,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会发生相互作用。
其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在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人是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等等去对物质世界这个客观的东西进行改造,这就是实践。
二、认识的内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学会对事物的认识,要知道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而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会认识,并将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四点去认识事物。
第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第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所实践的事物有更好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更好的发展与完善实践。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去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e5a9c0a069dc5022aaea0066.png)
哲学 不 可 以只存 留在 书本 上仅 供后者 去 观看 ,哲学 只 有被应 用才 会发挥其 价值 。哲学 的应 用才可 以去指导 实践 。 哲学是具有 世界性 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就是走 向了实践 、指 导实践 ,并 发挥其作用 的应用 哲学。在发展中它的创造性为 各个领域都 起到 了引领 的作 用。哲学理论是普遍与矛盾想融 合 的产物 。哲 学是理性存在 的 , 是 富有 智慧的 ,它是一面镜 子可 以将 现实中 的问题没有保 留的剖析 ,会帮助人们在卒 十 会 生活 中认识 问题 、分析 问题 、解决问题。它是世界观 、方法 论 的上 层建 筑 ,起 到引领 的作用 。在 我们实 际生活工作 中 , 哲学也充分 发挥着 自己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哲学 也开始兴起 ,因为这个社会 生活的需要 ,我们需要哲学去解 决一些 实际问题 。马克思 主义哲学也是顺应 了当时 中国的实 践需要 ,有需 要才有发展 ,这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提供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5 l中 f 第1 4 期总第5 6 0 期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闫 帅
( 牡丹 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 丹江 1 5 7 0 0 0)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灵魂植入中国的大脑当中,让它能够为改造 中国、建设 中国
而发 重要 的作 用。把 辨证唯 物论用 于中国现状 ,指 导 中国社会 生 活实践 ,使马 克思主 义哲 学在 中国存 活、成长、结果 ,也 为 中国社会 的发展提供 智 慧。在 马克 思主义运用 于 中国的过程 中,我 党会 对其 实践 情况做 出经验总结 ,以让马克思主 义哲 学升 华。这样就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中国发展起 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2b145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c.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思考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也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当代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实践是我们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它始终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中去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出发点是在实践中,而不是在理论中。
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下,必须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和发现那些实践中的真理。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实践问题非常多。
比如说,在如今的中国,环境污染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对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因而也是揭示世界本质规律的实践。
因此,上述的实践中的真理,就是我们必须要去寻找并且发扬的真理。
二、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要先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期待,并且需要为他们的利益而进行实践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中都要弘扬民主、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发挥不同群体的作用,以实现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些都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实践的观点论文
![实践的观点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362faef524ccbff1218433.png)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方法论意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众多教科书和相关文献资料中,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并且说明了实践的含义。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实践的观点”,这一关键的问题,大多数的资料都未曾说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那么,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明确揭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形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其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实践观表明,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历史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物质性,实践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等基本种类。
无论哪种实践都是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二是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三是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四是创造性,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明确和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实践的过程和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劳动的过程和要素的角度为实践做了科学规定。
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63df2b7375a417866f8f59.png)
摘要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此过程既是一个理论逻辑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证明过程。
关键词: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ies combine to produce a series of theory that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 This process is both a theoretical logic process is a practice certification process.Keywords: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the course of Chinese Marxis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4)一、发展观的革命-建设指向与毛泽东思想 (5)(一) 革命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5)(二)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 (5)(三)曲折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6)二、发展观的改革-开放指向与邓小平理论 (7)(一)恢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生 (7)(二)恢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7)三、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 (8)(一)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和发展 (8)(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9)四发展观的人本-和谐指向与科学发展观 (10)(一)三个代表的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 (10)(二)科学发展观的和谐与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超越 (10)五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12)(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阶段性 (12)(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续性 (12)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
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c4839e69eae009591beca4.png)
77911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和问题域是可以被超越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在总体上是无法超越的,马克思的思考方式不会过时。
为了突出实践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曾这样论述道: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更是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概言之,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初期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现实的指引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活动,不过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
人正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深入全面地认识人自身以及客观物质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作为其理论核心和研究的中心,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只局限在理论研究领域,因而导致哲学活动范围就扩大了。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现实生活,哲学的创新更要以回归现实生活为依据。
我们应当从正在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新的挖掘、新的研究、新的阐释和新的运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3849bf7f1a37f111f1855bee.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区分为政治层面中国化和学术层面中国化,防止以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代替学术层面的中国化;积极发掘和吸取中国哲学的精华及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不仅要把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或相似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的或虽有而未展开的那些内容加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要大胆汲取现代西方文明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思考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百年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入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元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化的探索和分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民族化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来决定的,其发展体系的研究是哲学体系研究中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族化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以工人阶级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和思考问题,科学化地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对本民族哲学思想进行创新和辩证地扬弃,这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反思与创新[J].常昊.才智. 2013(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是对时代本质的集中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超越了民族界限及地域限制的哲学体系,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国家的指导哲学体系,更是世界化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本民族需要且适合与本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哲学体系和形式。[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J].潘俊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925c0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d.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文如下:摘要:关于实践的问题,历年来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历届领导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他们对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而找到他们对于实践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观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在我们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此处的对立并不是主客体外在的对立,而是统一中的内在的对立,也是对立中的统一。
实践的过程,就是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同时被客观改造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物质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从要素、过程和结果看,实践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中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只有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实践观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作为理论先导,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不只是表现在它能够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它还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ae073e50b307e87101f69639.png)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摘要】: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西方,他带有着浓厚的西方国家的色彩,要他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将其中国化,在中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中具体应用,使之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表现形式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能很好的中国化,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便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与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换句话说,就是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来”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就不能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历史实际之中,要结合近代中国革命的实际也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所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去研究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有两个相互联结的基本观点是需要认真把握和大力阐发的。
其一,近代中国的革命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二,在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想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根源是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是中国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f1a875284ac850ac02420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当前的时代发展现状结合的产物。
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要在学术路径和理论路径两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二者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就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以及实践路径两个方面一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进行中国化这一课题,进而实现可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服务的目标。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初期以多种渠道传入我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文化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国人世界观的作用。
即摒弃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的弊端,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变革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到后来逐渐与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简述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初还是要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我国的能人异士所带来的启发和影响。
但是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给予最及时的变革和复兴。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入,解放了中国很大一个部分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创新性地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人文风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现实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同志曾在一次报告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研究领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經济学中国化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等三个方面,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哲学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基,现阶段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具体地、详细地研究,这样一来,在奠定了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就比较方便对其他马克思主义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
马原论文1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浅谈
![马原论文1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48f99b1352d380eb62946d90.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浅谈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方法在具体实施时的自适应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实践,文化,和谐社会。
1 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方法在具体实施时的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十分复杂的,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一个好的理论方法的效果还不如差一些的理论。
所以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必然途径。
2 历史基础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政治要求。
它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中国先进分子站在时代高度科学地分析和把握社会实践的主题并达到理性自觉;它的科学力量和批判精神能够使中国人民获得救国救民的理论力量,掌握实现这一社会实践任务的现实手段和革命途径。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在黑暗和苦难中苦苦寻求却无法解决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趋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一致和交融性。
类同的道德价值取向、积极进去精神、哲学基础、社会理想使它最容易为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展所认可和接受。
如今,我们有了非常难得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推动下,我们应该如何在如此大的自由度中做出最佳的规划,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自由,是我们能否在当今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
3内涵分析3.1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政策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例子。
邓小平曾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也就无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一方面,解放思想要求人们根据变化着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去思维。
如果人们的思想处于僵化半僵化或主观主义偏见的状态,那么其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必然会脱离实际从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ee2e18650e52ea551898b0.png)
小视角浅析中国化特点,大方向畅想全球化期待【摘要】本文实际学习生活角度出发,概括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于细节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体现出的本土性性理论特点并从本土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三个角度加以阐述;最后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点上大胆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球化畅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期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性社会主义发展期待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况简述1、概念总结多数人都听闻或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2、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3、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潜移默化形成的特点——本土性这里之所以写本土性而没有写一般学者专家提出的民族性,是因为学习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深感民族性其本性便是中华儿女血液深处的本土性。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117d0f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6.png)
2022年第2期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性质和特点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中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才使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诞生发展并不断壮大,又反过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结合中国各个时期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这些方针政策和路线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点,在执行过程中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继续指导实践。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不同于别国革命的道路。
这也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关键。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开始。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革命形势和国情制定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及延安整风运动,使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
这就使我们党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制定自己的路线。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科学性的体现。
抗日战争开始后,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实际形势制定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它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2022年第。
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中 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中 国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5d06a1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其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开辟出新的发展境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于对这些矛盾的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策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艰巨任务。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和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思维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种种僵化观念,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a4d797f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d.png)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论文(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马克思
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一、实践哲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哲学是指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
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类的第一性质,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实践哲学的历史渊源
实践哲学源远流长,它在古希腊哲学中已有体现。
唯有在马克思手中,实践哲学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三、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
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哲学
为我们深化对社会、人类和人生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解
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实践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发挥实践哲学的作用
实践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
挥其作用:一是通过掌握实践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人类、人生的理解;三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在当今社会中体现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实践哲学的理解,把实践哲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实践性浅析[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在于理论上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就蕴涵了世界性倾向,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这种世界性的例证,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无不证明了这一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实践过程就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世界历史相联系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基于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结合当时革命实践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虽然这段论述没有直接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联系着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提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充分研究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从实践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理论升华产生了两大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两大思想理论体系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思想哲学智慧、哲学精神,是基于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维和文化传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深刻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其在现实中的展开,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且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尤其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和社会革命理论, 更是它的特点和优势,这一点是以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为哲学基础的其他所谓的西方资产阶级“新学”难以企及的, 也是传统中国哲学所没有的。
传统中国哲学由于其固有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无所作为, 注定它不能成为指导近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思潮如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尼采哲学、叔本华哲学等一样, 都是在十月革命后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人中国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历史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交融、大碰撞, 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特有的理论魅力和逻辑张力战胜了其他思潮, 并为新生的共产党人所接受, 以至后来“独领风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非别的什么哲学为新生的共产党人所接受,它本身就有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问题,同样道理,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而非别的什么哲学的中国化也有一个化和被化的问题, 即是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并非一厢情愿的产物。
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和在多种思想理论的反复比较中确立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 最具说服力的客观事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需要,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察说明中国社会和革命的世界观武器和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 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 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我们知道,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不少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 向西方学习, 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历史表明, 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行不通,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到中国化问题提出以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为中国人所熟悉和掌握。
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就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观点和调查研究方法, 写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特别是1930年在《关于调查工作》中首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任务。
但是, 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特别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 导致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路线更是使白区损失了百分之百, 红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中国化。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可能性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出生在德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在西欧, 但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的精神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爱国主义者, 更是国际主义者, 马克思生前就自称是世界公民, 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欧洲近代文明的哲学总结, 是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 代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 它跨越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 具有世界性和普适性,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向世界各地的传播过程中, 能为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并被奉为理论武器就不足为奇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以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为中介的。
通常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传人中国大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但当时范围有限、影响很小, 还停留在零碎、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才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这对于与俄国情况相似的中国来说(如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小生产习惯势力强大)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已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
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最先传人中国是以苏俄为中介的, 而中国共产党人最先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以列宁主义为中介的。
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思想文化根源来说,与它和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相通性和互补性有关, 这应该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相契合,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其丰厚的土壤, 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取决于它的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当代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是:苏东巨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上处境恶劣,遭到的攻击最多,西方理论家一直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以及执政党中的腐败问题,使之原有的影响力下降;全球化浪潮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方面渗透,所造成的严重威胁;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提出许多颇具挑战性的新问题、新领域;由于近代化的知识论的误读、苏联教科书框架的误读、第二国际式的误读等等而拼凑出来的僵死的原理体系,严重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市场经济在功利方面的张扬,造成人文理性的低迷,封建文化毒素沉渣泛起;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借助各种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大量涌入,严重危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话语的生存等等。
这些挑战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实现现代性的转向即在根本立场、思维方式、理论课题等一切方面发生现代性的划时代的变革,才能挺立时代潮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而这种“现代转向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走向和21世纪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的交汇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及在何种程度实现中国化的问题,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更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问题。
在当代中国,离开中国化而谋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同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而谋求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一样,都是不可想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经过中国化而走向现代化,它的一切创新和发展都集中体现在中国化上,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没有实现中国化,而哲学改革的唯一出路也在于使之全面中国化。
2、毛泽东的《实践论》论述了“知、行”统一观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中国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在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以实践为中心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同时也精辟而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点: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确立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了“知”和“行”的统一问题。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解决好“知、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皆在实践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而怎样实践、知和行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以及实践的若干环节如何联结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的《实践论》完成了这一任务 ,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