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论文-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要】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可谓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厚重的沉淀。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所以说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自然赋予文化的内涵、审美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山水画哲学气自然艺术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可谓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厚重的沉淀。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
会生活。所以说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自然赋予文化的内涵、审美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成为国画中的精华,主要有一下特点:
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艺术是‘情化’了的情化艺术,它以有意味和有气势为其美学特征;西方人的哲学是人定胜天,强调人主观上的深入细致和数理值的准确关系,其美学特征是
‘理化’了的科学艺术”。人与自然的亲和,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哲学,成为国画山水的基础。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和屈原打开了人与自然的屏障,人开始了与天地精神往来。因此,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二、以气主生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用以表现自然环境的一种形象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突出的区域性文化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气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种很宽泛的概念,抽象一点的说,是指组成宇宙万物和人身的物质性元素,有类似古希腊哲学家"原子"的概念。《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曰:"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是中国古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其
六法的论述被历代美术家奉为经典。细品谢赫的"六法",大致概括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精神气质层面,也就是气韵生动;另一个是技术层面,就是用笔、象形、赋彩、构图和模写。谢赫提出统揽作品的是"气韵生动",并将其作为绘画技法中的第一要义,可以看出当时的绘画理论对气的认识已有一个相当的高度。谢赫以后,荆浩《笔法记》、张庚《图画精意识》、方薰《山静居画论》、汪珂玉《珊瑚网》、笪重光《画筌》、恽格《南田画跋》等都有对"气"的专门论述。在这些理论的光照下,加上由玄言诗演变为山水诗的影响,佛教禅宗与传统的老庄哲学对大自然的亲近,中国山水画呈现出以气主生,流派纷呈,气象万千的局面。从我国现有的最早的山水卷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来看,桃红柳绿,青山白云,阳光明媚,游人潇洒。"暖风吹浪生鱼鳞,画图仿佛西湖春",一种和煦之气从一开始就弥漫于中国山水画坛。
三、是诗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
中唐山水诗的美学成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诗意美(特别是诗境)的认知,以诗入画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式;禅宗美学的发展,诗境与禅境一经交汇,中国山水画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应该说,独设道场的中国山水画,基此才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构架。儒、释、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以闪现升腾。
四、中国山水画运用勾斫之法:宋朝有“出篮”之美的关仝,相传其出笔的《关山行旅图》和《山溪待渡图》,“石体坚疑、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成关家风范。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
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梅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可见范宽的代表性。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山水画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真迹。总之,中国山水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而达一新的高峰,说其百代标程、里程碑式的建树,一点也不为过。
五、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
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必须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方面它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特别提及吴道子的疏体山水。一个著名的故事:千里江陵,吴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训数月始成。说明疏密二体的山水画在方法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疏体估计是边际线的艺术(可能尚未触摸到轮廊线)。由于这类画作只缘于传说,未见真迹,对于主张认真看而不是听的我来说,实在无法想象,只能把猜测留给想象力丰富的人,我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六、与自然山水相对疏离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也就是中国画家所寻求的“神游”意境。因此,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绘画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画中山水是“人人眼中所无,而人人心中所有”的山水意象,并不是自然山水的真实摹写和客观映照。这种山水是意识流动的意象的而非定格固化的自然,它往往随着时代、地域、作者的诸多因素而变幻,虽然离不开“师法自然”的物质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妙造自然”的精神思维。因此,国画中的山水不是自然界实体存在的山水景观的真切临摹,而是与之相对疏离,通过典型集中、变形夸张、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使审美产生阻拒的人文山水和“文化的自然”。
中国山水画有厚重的哲学背景,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强烈的人文魅力,只有深入研究,系统建构,才能艺高术精,山奇水秀,天广地阔。愈是民族的东西愈是世界的,只有通过这些独特的层面与西方文化进行审美沟通和嫁接,才能广泛地被接纳,被仿效,才能更利于国粹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1]论元代山水画的历史与艺术特征. 臧丕文;
[2]论中国山水画之气.叶建新;
[3]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2005年.浙江林学院.杨絮飞,李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