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老经验探讨
《养老奉亲书》四时养生思想及药食特点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HINAS NATUROPATHY,May.2021,Vol.29No.9《养老奉亲书》四时养生思想及药食特点王清瑶,尚冰(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17)【摘要】该文通过整理《养老奉亲书》四时养生思想,归纳总结其思想指导下的四时养生药食特点,以丰富养生思想文化,完善四时养生理论,为现代老年养生学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养老奉亲书;四时养生;药食特点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901目前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许多老年人开始讲求“养生”。
老年养生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老年养生自唐•孙思邈始已有专论,宋•陈直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并根据老年人独有的生理病理特征,制订出比较完善的老年养生保健方案,其所著的《养老奉亲书》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老年保健医学专著,对宋金元时期乃至后世的老年养生专科影响巨大[12].至元代,邹铉在订正《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扩增其二、三、四卷,补充饮食、服药、养性、导引、诗词等方面的内容,使老年食疗养生药食更加丰富,重新命名为《寿亲养老新书》3]。
《养老奉亲书》对四时养生的论述尤为精要,专设《四时养老总序》及春、夏、秋、冬摄养专论,共收录了52首四时摄养方药。
本文以陈直四时养生思想为根基,整理归纳四时药食特点,以期为现代四时养生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现代人们的养生保健和老年病的调养提供新的用药和食疗思路。
1《养老奉亲书》的四时养生思想四时养生之法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指出四时养生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下,顺应四时的变化,因时制宜,方能百病不生。
陈直的四时养生思想正是以此为依托,提出:“人万物中一物也,不能逃天地之数。
孙思邈养生
孙氏一生博学多闻,著作众多,流传至今的主要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
其著作中有关养生养性之道论述颇多,可谓其心得体会和一生临床经验之总结。
他在《千金具方·养性禁忌》中说:“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书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懊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俱于夭伤也。
”明确指出欲成神仙,只是幻想;但是,只要掌握养生之道,就能长寿.安度百年。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把养成良好的习惯看作“养性之大经”。
孙氏的养性之道丰富了中医的养生理论。
本文就《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关养生养性的思想归纳为以下几点:1.调并精神,不枉耗神气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气是神的基础,气盛则神旺,气亏则神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孙氏在(千金冀方·养性》中提到养性十要为“一日裔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
首先强调养性要裔神爱气。
《内经·上古天真论》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孙氏的音神爱气即指珍惜精神,而不枉耗神气。
音神要做到十二少,《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古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同时指出要做到十二少,就要忌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滋,多喜则忘错馄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气血妄行。
丧生之本也。
”《千金具方·养老》中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的观点,认为音神应从青少年开始,如至衰老才开始养生,则无异于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为日已晚。
2.倡食补,节饮食及饮食宜忌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长寿探秘:孙思邈长寿之谜
长寿探秘:孙思邈长寿之谜孙思邈长寿之谜解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请孙思邈进京,并授他以显赫的爵位,但没想到,孙思邈却拒绝了皇帝的一片好意。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苏礼:民间都流传孙思邈曾经三辞所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高宗又封过他两次,让他做官,他都不做,说我看病可以,看完了就干我的事,那儿还有好多病人等着我,他是这样一个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不是清高,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有这么一个宏大的志愿,就是要把前人的医疗经验都要经过他总结出来,要著成《备急千金要方》。
李世民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他同意了孙思邈云游乡间、治病救人,著书立说的请求。
但是,不久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因难产而生命垂危。
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进了皇宫。
解说:由于封建礼仪的约束,孙思邈不能接近皇后的身体。
于是,他在详细询问长孙皇后的病情之后,开始“悬丝诊脉”。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那么,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可不可以悬丝。
这一端放到脉这个地方,由宫女给她扶着这个地方,另一端他拉出很远,医生在这个绳子上面,这个丝线上面来切。
这里是耀县秦腔剧团,演员们正在排练一出关于孙思邈的地方戏。
戏的第三场叙述的就是孙思邈引线诊脉的故事。
相传,孙思邈进宫的时候,太监有意地试探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凳子腿上和宫女的手腕上,看他能不能号出脉来,结果都被孙思邈一一识破。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尤其是这个切字就是把脉的意思,孙思邈到底会不会给长孙娘娘悬丝诊脉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请教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李经纬教授,他告诉我们说,唐代真的不好讲,不过呢,根据历史记载清代的确有,你像慈禧病的时候,那些太医就给她用的是悬丝诊脉的方法,不过呢,给她使用之前,这个太医先要问一问老佛爷身边的人,比如宫女啊,侍卫啊,还有一些大臣啊,最近老佛爷吃饭怎么样啊?大小便的情况怎么样啊?最近有没有受风着凉啊?把这些都问清楚了,之后,他再去见慈禧。
名人养生孙思邈:适度适量顺其自然
名人养生孙思邈:适度适量顺其自然孙思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他寿高1 01岁,一生为人治病疗疾,广采医药文献,结合自己的从医经验,勤于著书立说。
他在71岁时编成《千金要方》30卷,载有医药方4500多个。
他100岁时,仍然身强力壮,神采奕奕,不忘著述,编成《千金翼方》30卷,收入本草800多种,还撰写了《摄生论》、《福禄论》、《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养生学的著作,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养生术,成为我国医学和保健学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思邈的长寿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顺其自然人体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养生之道只有顺其自然,才会有利于健康。
特别是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心理、体质、性格、脾气、兴趣、言行等方面。
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惟有适应这些变化,不逆自然而动,才不会有损于健康。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
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味,寝处不安。
“他告诫子孙要充分认识这些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不可错误地认为“大人老来恶性不可恣谏“而埋怨他,应该根据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而顺其自然,“与宜常预慎之“,“不得令其意负不快”而影响健康。
因为“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这就要求子孙们必须善于适应和调节老人的感情变化,“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以便顺其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态。
孙思邈的这种养生观,是根据他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也是孙思邈长寿的宝贵经验。
重视食养孙思邈很重视食养,他认为,“安神之本,必资于食“只有吃得好,才能强身防病。
他说:“春七十二日,省酸略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余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长寿的原因
唐代药王孙思邈长寿的原因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李沛⾦孙思邈,⽣于西魏⼤统七年(541年),其⾃⾔:“开皇⾟⾣岁⽣”(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同⼀年出⽣,杨坚就是541年⾟⾣年⽣),⾄唐⾼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去世,享年141岁。
千古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能这么长寿,其原因除了⼼地善良、乐善好施、救死扶伤所积德外,究其原因还与其年⽼退居⼭林后的各种⽣活⽅式、⽣活习惯有关。
孙思邈在《千⾦翼⽅》卷第⼗四“退居篇”将其退居⼭林后,如何选择住所地势(风⽔格局)、如何布局房屋修建(风⽔布局)、如何服⽤防治疾病的药物、如何注意平时饮⾷搭配、⽇常起居如何养性、⽇常维护宅基、防盗⽅法等,均⼀⼀规划并付诸实施。
如果每个⼈能做到这些,那可能每个⼈也⼀样能够长寿。
不妨看看孙思邈是怎么做的。
1、择地第⼀(住所地势:风⽔格局)⼭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则喧杂。
必在⼈野相近,⼼远地偏,背⼭临⽔,⽓候⾼爽,⼟地良沃,泉⽔清美,如此得⼗亩平坦处便可构居。
若有⼈功可⾄⼆⼗亩,更不得⼴。
⼴则营为关⼼,或似产业,尤为烦也。
若得左右映带岗⾩形胜最为上地。
地势好,亦居者安,⾮他望也。
2、缔创第⼆(布局房屋修建:风⽔布局)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正屋三间,内后牵其前梁稍长,柱令稍⾼,椽上着栈,栈讫上着三四⼨泥。
泥令平,待⼲即以⽡盖之。
四⾯筑墙,不然堑垒,务令浓密,泥饰如法。
须断风隙,拆缝门窗,依常法开后门。
若⽆⽡,草盖令浓⼆尺,则冬温夏凉。
于檐前西间作⼀格⼦房以待客,客⾄引坐,勿令⼊寝室及见药局,恐外来者有秽⽓损⼈坏药故也。
若院外置⼀客位最佳。
堂后⽴屋两间,每间为⼀房,修泥⼀准正堂,门令牢固,⼀房着药。
药局更造⼀⽴柜⾼脚为之,天阴雾⽓,柜下安少⽕,若江北则不须⽕也。
⼀房着药器,地上安浓板,板库内东墙施⼀棚,两层,⾼⼋尺,长⼀丈,阔四尺,以安⾷物。
必不近正屋,近正屋则恐烟⽓及⼈,兼虑⽕烛,尤宜防慎。
于厨东作屋⼆间,弟⼦家⼈寝处于正屋西北,⽴屋⼆间通之,前作格⼦,充料理晒曝药物,以篱院隔之。
孙思邈的养老思想
2 选 食 服药
除住 房外 , 老 的 饮食 、 物 亦很 重要 , 养 药 并 有其 特殊 性 。孙 氏引述 前人 之言 :安 身之本 必 “ 须 于食 , 救疾 之道 唯在 于药 。不知 食宜 者 , 足 不 以全生 。不 明药 性 者 , 能 以除 病 。故 食 能 排 不 邪 而 安 脏 腑 , 能 怡 神 养 性 以 资 血 气 。[]。 药 ,1 , n “ 在 田野 , 宜备 赡 。须 识 罪 福 之 事 , 可 为 身 尤 不 食损 命 。所有 资 身 , 药 、 而 已 。料 理 如法 , 在 菜 殊 益于人 。 『]6 老 人及 为人 子 者 “ 可 不 知 ’ 1故 , 2 不 此 二 事 ” “ 深 知 食 、 二 性 。 r] ,须 药 ”11 、 相 食 药
可见 , 氏设 计 的是 一 个 相对 封 闭 、 美 、 孙 优 朴实 、 生的住 所 。在今 天市 场经 济条 件下 , 卫 绝
大 多数 离 退休 老 人 不 必 、 不 可能 拥 有这 样 的 也
居住 环境 , 它 仍 有 启迪 意义 。一是 尽 量 接 近 但 自然 , 又不远 离 社 会 , 静 可 闹 , 利 于修 养 身 可 以 心 。二 是讲究 居 住 卫 生 , 格 防 范各 种 事 故 和 严 侵 害 。三 是享 受天 伦之 乐亦 要适 度 。孙 氏在此
看 看” 观念 , 相 径庭 。 的 大
这是 最 适 宜 老 人 安 居 的 所 谓 风 水 宝 地 。 占地
“ 亩 ” 在 当 时 地 广 人 少 的 情 况 下 , 比 较 适 当 十 , 是 的 面 积 , 能 按 后 世 的 社 会 条 件 加 以 衡 量 。 孙 不 氏反 对 占 地 过 多 ,若 有 人 功 , 至 二 十 亩 , 不 “ 可 更 得 广 。 因 为 这 是 养 老 之 地 , 是 经 营 产 业 , 广 ” 不 “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
《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
《备急千金要方》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
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饮食之道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饮食之道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云:“人子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馐,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叶相挠,食之不已,为人作患。
”
所谓“每食必忌于杂”,指的是每餐不应吃得过杂,否则非但不能获得多种营养互补,反倒有可能导致“营养拮抗”,即同时摄入繁多食物,各种营养成分之间会产生相互抑制或抵消作用。
比如纤维素会抑制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又比如海鲜中的鱼、虾、藻类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把它们与含有糅酸的葡萄、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容易使钙质与鞣酸结合成一种新的不宜消化的物质。
此外,人的脾胃不能同时消化高浓度食品,消化了其中一种,另一种则处于积滞状态。
尤其是中老年人,脾胃趋向弱势,如果一餐进食过杂,势必加重脾胃负担。
需指出的是,食必忌杂与现代营养学要求的饮食品种多样性是不矛盾的。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分餐杂食。
就是说每餐菜肴要有变化,日日菜品有所更换,把不同营养的食物分散到不同的餐次中。
这样,既可避免“杂则五味相扰”,又有利于充分发挥食物中的营养作用,达到“营养互补”的目的。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一)
据记载孙思邈本就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卢照邻更形容他“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可见孙思邈知识之广博。孙氏自己也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提出医者应“涉猎群书”,开阔眼界以使知识广博“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十分推崇佛教经典《华严经》,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曾向孙思邈请教过佛经并问他佛经中何为大,孙思邈答“《华严经》佛所尊大。”此说法在《释氏类说》中亦见记载。孙氏既然对佛经颇有心得,自然为佛教思想对其医学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揭秘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孙思邈《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编辑:上善〗 (严天放)
百岁寿星药王孙思邈养生八法
隋五代史时,恐怕有遗漏的地方,还常常向他请教,而孙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孙氏不仅博学多闻,而且虚心求教。他小时候因体弱多 病,屡造医门,罄尽家产求医,青衿之岁,高尚茲典,白首 之年,未尝释卷。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孙思邈逝世后,人们在五台山建立了药王庙,敬奉他为
“药王”。这些古代建筑历经宋、元、明、清数代整修、扩
葡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鸡头实(芡实)“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樱桃“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等,现代食疗学 研究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饮食禁忌方面,《千金》两书中有关论述也颇为详细。 有的因物而忌,如《要方· 食治· 鸟兽第五》所载:“鸡
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气;鸡子共鳖肉蒸食之害人;鸡肉、
獭肉共食作遁尸注,药所不能治”; 有的因时而忌,如《要方· 食治· 鸟兽第五》记载:“正 月勿食虎、豹、狸肉、伤人神损寿”、“二月勿食兔 肉”……;
有的因病而忌,《要方· 卷十· 伤寒下· 劳复》篇中云:
“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 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 必不止……”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人体吸收的单糖类成分,对婴幼儿来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 值。它不但对脑髓和神经的形成及其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 还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牛奶中还含有钾、钠、镁、铁、锌、铜、硒等常量元素
和微量元素。牛奶中的矿物质是以碱性元素为主,所以牛奶 是碱性食品,有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体内环境稳定是 防病抗病的基础,也是抗疲劳,延缓衰老的基础。
三、运动养生主张常欲小劳,调气导引
四、四时养生要求不违天时,生活有序 五、环境养生推崇清静美境,雅素净洁 六、房室养生旨在节欲保精,固护蓄养 七、服饵养生在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读孙思邈《福寿论》
67修 德养 性2014.08人生在世,谁不祈求有福,何人不愿健康长寿!然而,何为福?怎能寿?并非每个人都能知其内涵。
活了101岁的隋唐大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著有《福寿论》,对“福”、“寿”做了精僻的论述,细细品味这篇富有哲理的佳作,就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文章言简意明,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多多。
思想决定行动,道德与福寿息息相关。
孙思邈在《福寿论》中,首先阐述了这一观点。
文章开篇曰:“圣人体其道而不为也,贤人知其祸而不欺也,达人断其命而不求也,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凡人昧其理而苟非为也,愚人知其愚而不惮也,小人反其道而终日为也。
”意思是说,道德智能极高的“圣人”,遵守客观规律,不做违背事物的事,有才能而德行好的“贤人”,知其祸而不去做,通达事理的“达人”,不离开自己的能力而与生命抗争,具有诚实品行的“信人”,安分守己,不做越轨之事,仁者人也,与人相互亲爱,廉洁谨慎,从不枉为;平常的“凡人”,能知其理而不做不该做的事,愚人就愚蠢在对不该做的事,不畏惧、不害怕,而去行动,无德者的“小人”,反其道而终日为也。
孙思邈将人的“福”与“寿”与道德修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历代养生家对德行修养非常重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养生很有研究,并且躬身力行。
他主张“仁德润身”。
他认为只有心地善良、道德高尚的人,才会心理安定,意志不乱,得以高寿。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曰:“然,知者乐,仁者寿。
”接着孔子讲了人有三死:疾病死、服刑死、争战死,这些死的人都与道德有密切关系。
“寝处不适,食欲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甘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
”西汉理学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其身自然气血调和,身健而无他疾。
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告诫人们:“性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内作,此养生之大径也。
寿元三角说
寿元三角说叶菁;孙海燕【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26)009【总页数】2页(P853-854)【关键词】益智助寿;寿元三角;陈意【作者】叶菁;孙海燕【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医院预防保健科杭州310006;浙江省中医院预防保健科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寿,说文将其归卷八“老”部,意久也。
刻下,伴随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氛围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长寿这一命题。
《黄帝内经》中提出长寿的要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药王孙思邈在唐代普遍寿命50余岁情况下,长寿101岁[1],取决于他在养生养老方面有独到见解并身体力行。
目前我国人均寿命七十有五,得益于我国经济、卫生水平的改善。
但伴随发展所衍生的一些“副产品”如不良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等又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实际寿命。
寿命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意主任从医五十载,结合临证经验和临床所见“绘制”了“寿元三角图”,即三角形底边为父母给予的基因,两腰分别代表“营养与饮食结构”和“心态与生活环境”,也可以简单表述为物质和精神,而从顶角至底部的中线就代表了“寿命”。
陈老师认为,在基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中线的高度取决于两条腰线。
换言之,“先天”已定,“后天”决定人之寿元长短。
2.1 物质——营养与饮食结构陈老师认为,膳食结构均衡、饮食五味调匀、进食按时有度都有助于延长“物质”这条腰线,从而增加寿命,反之,寿命缩短。
均衡的膳食结构,不仅能提供人体日常所需,还能推迟衰老及因衰老而致的多种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其中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泛指各种主食、水果、肉类和蔬菜。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饮食当知所忌论》认为荤素搭配很重要:“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
浅谈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保健观与陕西铜川的旅游开发
第一 。 要心态平和 , 注重修身养性
他 在《 千金要 方 - 养性》 中讲 到 :夫养性 者 , 习 以成 “ 欲所 ; 性 自为善 , 习无不利也 。性 既 自善 , 生, 不 内外百病 皆悉不生 ,
他提倡食饵滋 补 , 在其《 千金方》 中记载 了五十九种药 饵 方 , 地黄汤 ” “ 如“ 、 彭祖 延年柏子 仁方 ” , 等 用来滋身补 体“ 久
服延年益寿 , 体轻 强, 目聪 明, 身 耳 流通营卫 , 养五脏 , 补 调和 六府 , 色充壮 。 颜 不知衰老” 。但 是 , 若人们真得病 了病 , 他认 为就应 当及 时就 医“ 食疗不 愈 , 然后用 药” “ , 安身之本 , 资 必
于食 ; 救疾之速 , 必凭于药 。不知食 宜者 , 不足 以存 生也 ; 不明 药忌者 , 不能以除疾也” 强调“ , 美药勿离手” 。
晚年归 隐行 医地 。而药王 山是 全 国第一批 重点 文物保 护单
位、 国家 4 A级旅游 景区 , 是全 国中医药 文化宣传 教育基地 、
其“ 二月二 ” 庙会是陕西 省 目前唯 一被列 为 国家级 非物质 古 随着人们 的生活水 平 的提 高 。注 重生 活质 量和养 生保
祸乱灾害亦无 由作 , 养性 之大经也。善养性者 , 此 则治 未病之
病 , 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食霞 , 是 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
周备 , 虽绝药饵 , 以延年 ; 足 德行不克 , 纵服 玉液金丹 , 不能延 寿” 。强调“ 莫忧思 , 大怒 , 莫 莫悲愁 , 莫大惧 , 莫跳 踉 , 莫多言 , 莫大笑 , 勿汲汲于所 欲 , 勿娟娟怀 忿恨 , 皆损寿命 。若能不犯 者, 则得长 生也 。故善摄 生者 , 常少思少念 , 少欲少事 , 少语少 笑, 少愁少 乐 , 少喜少怒 , 少好 少恶。行此十二少者 , 养性之都
美德故事_助人友爱
孙思邈行医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看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
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得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他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遇到难产,快天明时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
你问这干啥?”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
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孙思邈打开棺盖一看,只见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
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
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
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都说他是神医下凡。
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
”说罢,便大步向前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们看着远去的神医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心得•启迪孙思邈用高超的医术救活了垂死边缘的母子两人,使一个破碎的家庭又重新得到了幸福,他的这种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崇高医德光照后世,永垂青史。
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中篇历代著名医家金元以前著名医家第一节孙思邈的养生及临证用药经验一、生平简介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
享年102岁(亦有考证其寿为130余岁或140多岁)。
他一生中有过许多称谓,如:“神童”、“圣童”、“真人”、“药王”等。
二、主要著作1、《备急千金要方》30卷,成书于公元625年。
孙思邈自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2、《千金翼方》30卷,成书于公元682年。
“翼”者,辅翼之意。
是孙思邈为补充其所撰《千金方》而编辑。
此二书各科兼备,理法方药俱全,是我国最早的内容丰富、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类书。
三、学术内容·注重养生;(一)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
”“十要”;宜“十二少”;忌“十二多”1、恬淡虚无,颐养精神(精神乐观,生活知足)2、顺应四时,不妄作劳(衣着、饮食、情欲、情志、活动等都应居于中节)3、常欲小劳,修道练精(1)小劳——散步;寓运动于日常生活劳作之中。
(2)修炼——调息导引;按摩练功。
(二)食治——包括食宜、食养、食疗。
1、食宜——饮食宜忌食宜者:*少食多餐*淡食、少酒脂*熟食、停冷食之*细嚼食忌者:*暴饮暴食、过饥过饱*腌菜、生菜、生米、生肉、陈臭物、浊物等*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服药时应注意忌口2、食养——慎五味、不偏嗜、以养五脏。
3、食疗——以食先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三)养老——老年人的修养及老年病的防治1、陶冶性情2、生活有常3、饮食有节4、按摩导引5、养老常服食的药物·脏腑分证;·处方用药特点。
复习思考题:孙思邈如何进行养生?他有何主要著作?原文背诵:“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第二节钱乙儿科学的成就一、生平著作钱乙,字仲阳,东平郡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
《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为医案,下卷为方剂。
老年养生保健 老年养生保健溯源
老年养生保健老年养生保健溯源老年养生保健老年养生保健溯源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养老尊老的法律,在甘肃武威新发现的“王杖诏书令”中记载了对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的照顾和优待的条款。
《史记,扁鹊列传》也有扁鹊周游列国,闻周人爱老人而为“耳目痹医”的事迹。
据考证,在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养性》中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特别是宋以后,养生学研究的重点才真正转向老年养生。
《养老奉亲书》是宋代陈直根据多年的研究体会及唐以来对老年保健的研究成果著作而成。
该书对老年人保养、饮食调治、用药宜忌及老人护理等问题均有论及,提出了老年人的“七养论”,还继承发扬了《内经》以来的四时顺养思想,提出四季养老论:“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
”“当夏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
”“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老年养生学的内容。
元代泰宁总管邹铉之高祖、叔祖等人,用此书之法备极荣养,“皆年过九十”,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至稀年(《寿亲养老新书》)。
于是邹铉在1307年将《养老奉亲书》加以整理,续增第二、三、四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
该书在中医养生学史上也是一本有名的老年保健养生专著,其“征引方约(注:当为药)类多奇秘,于高年颐养之法,不无小补。
因为人子,所宜究心也”。
(《四库全书提要》)元刊、明刊等版本中刊行者皆署以“居家必用本”,并且还传至朝鲜和日本等国,可见影响之深。
到明代出现了另一本老年保健养生专著――《遵生八笺》。
该书在学术上与《养老奉亲书》有渊源关系。
原题为屠隆纬真人著,书中内容也多引用道教养生之说,看来恐为道教传人所作。
书中有“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等篇章,对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合宜、药物补养等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此书自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行后,颇受欢迎,到解放前已刊行过五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老年人为医学的主要服务对象:
孙氏明确指出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患者,他说:“圣人之意,本为老人设方,何则?年少则阳气猛盛,食者皆甘,不假医学,悉得肥壮。至于年迈,气力稍微,非药不救。譬之新宅之与故舍,断可知矣。”认为年轻人身体强壮,脏腑功能旺盛,不易患病,而老年人脏腑功能日渐衰退,体弱多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老年人是医学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此也可见孙氏重视老年人养生的学术思想。
2.4 要调身按摩:
要经常按摩躯体,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不要贪图安逸,安处不动,以致经脉气血壅滞。生命在于运动,只有经常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使全身经脉气血运行流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尽享天年。
此外,孙氏还提出服饵药食的养老方法。他认为“长年饵老之奇法,极长生之术”。在“养老食疗”篇中,收载了许多养生抗衰的药、食,如黑芝麻、白蜜、牛乳、猪肝、枸杞根、白羊头、脊髓、黄芪、柏子仁、石斛、麦门冬、干地黄、山茱萸、荜茇、牛膝、杜仲等,常与蜜、酥配合成膏滋或丸药服食。乌麻方,即以黑芝麻研末吞服,可“耐寒暑,防疾病,延年不老”。牛乳方用钟乳、人参、干地黄、黄芪、杜仲、肉苁蓉、茯苓、麦门冬、山药、石斛等药“捣筛为散”,取牛乳拌服。
1 重视养老
孙思邈毕生探求养生之道,颇多心得,尤其对老年人的养生有独到的见解,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他晚年的著作《千金翼方》中。他在该书中,设列“养老大例”、“养老食疗”以及“退居”诸篇,专门阐述其养老思想和养老经验。
1.1 详述衰老征象:
孙氏宗《内经》之旨,把50岁作为划分老年期的年龄界限,即5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他并对生理上衰老而引起的精神变态和多病的老化现象进行了详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味,寝处不安”,或“大便不利,或常苦下痢”,或“若久而不治,遂至消渴”,“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从这些现象的描述可见,衰老是人的正常生理退变过程,是一系列脏器功能衰退的反映,这种种变化,导致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下降,易于罹患疾病,进一步会加速衰老进程。孙氏列举衰老之征,其意昭然,旨在告诫后人,老年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时期,合理调摄,能使人健康长寿;不注重保养或调养不得法,则使机体多病而短寿,不能享尽天年。
孙思邈(581-682)是我国医药学史上一位德才兼备的医学大家,也是一位养生有素的医家。他不仅精于治病,而且擅长养生防老,积累了丰富的延年益寿经验。他本人就是养生的成功者,据史书记载,他一生坚持练习养生术,竞享百余岁。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希冀长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因此,探讨和研究孙氏的养老益寿术很有意义。
2 提出养老法则
孙氏在《千金翼方·养性》篇中,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具体提出了老年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2.1 要陶冶性情:
如“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当爱情,每有诵念,无令耳闻”,“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等。孙氏谆谆告诫,老年人要想长寿,必须注意道德修养,经常保持平静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泰然处之,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以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样才能健康无病,也即《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之义。
2.3 要饮食有节:
如“勿食非食”,诸如“猪、、鸡、鱼、蒜、、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又忌强用力咬齿,坚硬脯肉所致折齿破之弊”,“于四时之中,常宜温食”,“不饥不饱,不寒不热,善摄养于寝食之间”。节制饮食,要注意不过饥过饱,食饮温度适宜,不过食荤腥、辛辣刺激及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此,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气血化生旺盛,就会健康长寿。
孙思邈养老经验探讨
更新日期:2009-05-06 点击:
郭海英
摘要 孙思邈在养生延年方面积累有丰富经验,探讨其养老思想和养老经验对于老年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孙氏重视养老,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病理特点,提出了要陶冶性情、生活有常、饮食有节、调身按摩的养老法则。
关词 孙思邈 养生学 养老法则
2.2 要生活有常:
如“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无喜怒,无极视,无极听”,“无悲愁,无哀恸”,“常避大风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霰雪,旋风恶气”,“所居之室,必须大周密,无致风隙”,以防六淫、七情所伤。起居有节,生活规律,顺应四时寒暑的变化,避免外界因素对人体的伤害,使机体气血运行畅通,阴阳平衡,则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步入康寿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