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安徽高考联考试卷【7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高中语文安徽高考联考试卷【7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安徽高考联考试卷【70】含答案考点及
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讥诮蹊跷金蝉脱壳山势峭拔
B.熄火檄文嬉皮笑脸息事宁人
C.戍守庶民数典忘祖束手待毙
D.档案当成碧波荡漾跌宕起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

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

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
A.监jiān考; B.发酵jiào; C.角jué色,翘qiáo首以待。

故正确选项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世人的交往大抵是倾盖如故,而白发如新则需要极大的机缘和运气。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各种奥妙困惑不已。

D.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犯的是望文生义的错误。

“白发如新”的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都老了,由于两个人之间还不能相互的了解对方的思想,就像是刚
认识的人一样。

“倾盖如故”的意思是指两个人刚刚见面,谈得很投机,虽是刚认识的,可是就像是老朋友了。

这两个词在句子中应该互换位置。

B卓尔不群: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C半瓶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

也说“半瓶子醋”。

D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 (5分)
A.《呐喊·明天》通过寡妇单四嫂子含辛茹苦抚养独子阿毛结果却痛失独子的故事,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B.郭沫若在《女神·炉中煤》中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长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种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C.《边城》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D.《三国演义》中,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再加上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

为对付司马懿率领的魏军,诸葛
亮策划了一场“空城计”。

E.《老人与海》中马诺林告诉桑地亚哥以后和他一起出海,一方面显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气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同时也使失败中的老人感到了一丝的欢乐与希望。

【答案】A、D
【解析】A项,阿毛是《祝福》中祥林嫂与祥林所生的独子,寡妇单四嫂子的独子是宝儿。

D项“斩马谡”在“空城计”后。

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空斩》即《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三出戏故事前后衔接。

5.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仓亭之战,袁绍再败,两次大败袁绍,曹操威震天下,而袁却元气大伤,已无力与曹抗衡,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B.爱罗先珂、赵秀才、方玄绰、N先生、陈士成分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风波》《白光》中的人物。

C.《欧也妮·葛朗台》以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他对拿侬说:“那好,既然今天是欧也妮的生日,你就喝一小杯果子酒压压惊吧。

”表面看,他似乎很慷慨,实则反衬他的吝
啬。

D.茶馆的房主王利发从他父亲手中接过茶馆,谨遵父亲的话,为人处世,多作揖,多鞠躬,态度谦恭,办事圆滑,但最终还是保不住他的茶馆。

E.《老人与海》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其用意是表现老人从不灰心,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同时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B.N先生是《头发的故事》中的人物;D.房主是秦仲义,王利发是掌柜。

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

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卷人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

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后代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

唐代以后,社会已经变化了,不仅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对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宋代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

”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治心的,这是一种转变。

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申,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

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

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

这样就淡化
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

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

就理学本身而言,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摘编自刘晓东《礼学与理学》)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在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它对人起到教化作用,从而让人产生君子意识。

B.礼是一种人格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因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不同会产生礼的差别。

C.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归,对人的人格无盏。

D.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社会变了,礼的制度也应该相应改变。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仅仅在外部对人进行制约和规范,而理则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种扮演意识,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现在
人的言行和内心不一致,这是广种“虚伪”。

D.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但理学却相反,它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等级性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学和理学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巩固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B.礼学和理学会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前者将治世转化为治心,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

C.理学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它还在转化中将礼学概念观点进行了深化。

D.礼学对人有要求,而理学只是个人追求,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别人。

【答案】
6.C
7.B
8.B
【解析】
6.
试题分析:“对人的人格无益”表述有误,参见原文“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考核概念的外延选项C“对人的人格无益”曲解文意,原文“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

7.
试题分析:“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错,参见原文“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白己的角色”,因此,按礼的要求,“降低身份”和“抬高身份”都是不合礼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

命题的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改变句子之间的关系,还有是偷换句子中
的“概念”。

此题选项B对应的原文原文“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白己的角色”,因此,按礼的要求,“降低身份”和“抬高身份”都是不合礼的。

选项“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礼的要求”曲解文意。

8.
试题分析:“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错误,两者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也就不成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

此题B对应的原文有“将治世转化为治心”的内容,但没有“礼学和理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论述,因此“后者将治心转化为治世”无中生有。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

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

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

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

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

”由是议罢。

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

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
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遣命毋请恤典。

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
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9.B
10.A
11.C
12.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可。

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
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
解。

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评卷
得分四、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

“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描绘了……画面)”。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

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

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

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

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

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答出借了什么景,怎么样借的景,还要答出借景抒了什么情。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
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

“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

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

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

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也是一首边塞诗,同时送别两人,且两人均为遭贬而迁。

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

“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

“此别”、
“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作者在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李、王二少府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其殷切珍重之情,显而易见,一开篇就以强烈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

当时,这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诗人设想李少府来到峡中,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

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

衡阳在长沙南面,衡山有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至此不过,遇春而回。

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

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这句写李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

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

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

这句写王少府到了峡中,可以
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

这四句情景相融,结合得自然巧妙,读来自有一种苍凉中饱含亲切的情味。

所写之境,从巫峡到衡阳,从青枫浦到白帝城,十分开阔,而分写二人,更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手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

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

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地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

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