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调查

合集下载

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的来说,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适应性是相互关联的,对中学生的成长和 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和培养 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健 康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内容二
引言
感恩和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表现,两者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因素,以期为培养人们的感恩心态和亲社会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次 演示将对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3、拓展研究对象:特殊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等,深入了解他们在感恩 与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特点及需求,为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支持。
4、强化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情境,探讨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 决中,以提升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感恩教育与亲社会文化建设效果。
5、提升研究方法:引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神经影像学、生物化学等方 法,从多学科角度对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 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基本内容
在当今社会,感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它是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关 系的基础。然而,关于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人们了 解较少。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改善中学生感恩行 为的建议。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中学生感恩行为的研究。有人认为,中学生的感恩行 为受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学生的感 恩行为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交关系等有关。尽管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但大多 数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感恩行为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社会道德滑坡下的试探——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社会道德滑坡下的试探——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社会道德滑坡下的试探——谈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目前,国内的道德状况引发人们极大地关注。

“老人摔倒了路人不扶”和“小悦悦”事件,对陌生人,咱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友情和亲情,咱们也冷淡了很多。

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

这不能不引发教育界的反思。

据调查,现代在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在家庭中备受溺爱与娇纵,又缺少同伴,缺乏必然的亲社会行为教育。

这种教育的欠缺,必将会致使青少年社会化的缺点,缺少走向和适应社会所应具有的道德道德。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如助人、分享等。

亲社会行为包括了一切踊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乃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养成这种行为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加大道德宣传力度渗透亲社会行为人们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滋长了现实生活中的冷漠风气。

对于社会健康的进展和谐的社会秩序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第一,加速课程渗透整合的力度。

踊跃、有序、有效地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当中,以实现德育的全面化。

语文科品味美文的思想性,历史科感悟人物事迹的先进性,理化科体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

寻觅各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把课堂,演绎成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

第二,利用学校的软硬环境。

校园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优化,一方面绿化、美化、亮化硬环境,另一方面娱化软环境,设立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友情提示口号、心语热线、校报或学校QQ群等。

从校园生活的细处着眼,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耳染目濡的宣传力度。

如设立大型的宣传灯箱或其他口号。

自信成绩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谦让是美德,分享更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字字赫然入目,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再次,学校应踊跃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创设道德训练情景。

给予学生特定的任务角色,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试探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适应,自主感悟亲社会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强化道德的宣传与渗透,创造一个对学生有利的生活环境。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因此,探究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
1.调查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2.分析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3.探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对中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2.设计问卷并对其进行试用和修订;
3.对样本进行抽样和调查,收集数据;
4.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了解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关系和因素。

四、预期结果及其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本研究可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特征及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特征及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特征及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以贵州省为

郭雯
【期刊名称】《无线互联科技》
【年(卷),期】2015(000)015
【摘要】文章讲到为了解贵州省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随机抽取贵州省五所初中的低年级学生共750名学生,以《青少年社会支持
量表》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为研究工具。

结果显示:(1)贵州省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不高,均略高于一般水平。

(2)男女生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生在主观支持、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和紧急的亲社会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郭雯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初中生的自尊、受益者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J], 胡发稳;张智;崔松;乔粉;廖峻;倪安琪;申建朝
2.贵州省初中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J], 刘宇;韩晓红;罗叶双;潘运
3.农村客家女性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J], 刘敏岚
4.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心理特征浅论——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J], 曹荣
5.贵州省三地区初中生饮食行为调查研究 [J], 张威;蔡洋洋;李秀玲;汪俊华;张江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个人认同的需求逐渐变得强烈,认同感的建立成为社会整体稳定和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也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

初步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认同感建立起来,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对于初中生的那份亲社会行为表现进行的初步调查中,发现有78.2%的学生会参与到卫生劳动方面,如清扫教室、拾捡垃
圾等。

此外,还有70%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如公益义卖、义演等。

而在家庭服务方面,则有52.8%的学生
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从初步调查可以看出,初中生认同感的提高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参与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初中生会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积极参与班级卫生等行为,来获得他人认同和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融入感。

采访了几位初中生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参与到各种协助他人的行动中,是因为他们非常享受被他人所赞许的感受,被认可的感觉对于他们的精神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虽然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增强,但在实践中,还是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壁垒。

例如,有一些学生会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而一些家庭条件特殊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生活经济负担重,而无法主动参与到亲社会的行动中去。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认同感建立与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参与是息息相关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必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亲社会的环境,为初中生认同感的建立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亲社会调研报告500

亲社会调研报告500

亲社会调研报告500
亲社会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社会的亲社会现象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亲社会调研。

调研对象为100位社会大众,调研问卷中包含了对亲社会行为的看法、参与情况以及对亲社会行为的评估等内容。

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亲社会行为持积极态度。

约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主动参与亲社会行为,并认
为这些行为对社会是有益的。

这表明,亲社会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关爱之情。

其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个人或周围的人曾经遭遇过亲社会行为的帮助。

约60%的受访
者称自己或他们认识的人曾受到过他人的帮助,这些帮助包括提供物质援助、情感支持、义务劳动等。

这表明,亲社会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调查数据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约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希望得到亲社会行为的帮助,但并未获得,这与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落差。

同时,也有约5%的受
访者表示,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参与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没有实际意义或者会造成不公平。

这些对亲社会行为的质疑和疑虑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释。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疑虑。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亲社会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意识,以实现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发展。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调查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调查
行 为存在显 著差异 。
关 键 词 : 职 生 ; 社 会 行 为 ; 查 中 亲 调 作 者 简 介 : 红 瑞 ( 9 6 , , 西 宝 鸡 人 , 鸡 文 理 学 院 讲 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心 理 学 王 1 7 一) 女 陕 宝 硕 主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2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 5 8( 0 9) 4 0 5 — 3 1 01 7 l 2 0 2 — 0 2 0
种 研 究 者 所 公 认 的 行 为 类 型 为 亲 社 会 行 为 研 究 的
究 表 明 , 体 某 一 积 极 心 理 品 质 、 极 行 为 的 发 展 个 积
可 以 有 效 预 防 和 抑 制 某 些 消 极 心 理 品 质 及 消 极 行
为 。 因 此 . 职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研 究 对 当 前 中 职 生 中 日益 突 出 的 问 题 行 为 的 预 防 和 减 少 意 义 重 大 。 已 从
调 查 报告 D O H BO A I CA AGO A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调查
口 王 红 瑞
摘 要 : 了 解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学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现 状 , 用 问 卷 法 对 宝 鸡 市 5 9 名 中 职 生 进 行 调 查 为 采 8 发 现 : 1 中职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各 类 型 的 发 生 频 率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人 行 为 发 生 频 率 最 高 , 次 为 合 作 () 助 其
人 、 作 、 享 、 慰 ) 学 校环境 中的实际 表现 , 合 分 安 在 力
图 找 到 中 职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表 现 特 征 和 各 种 影 响 关 系 . 期 能 为 中职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培 养 和 教 育 提 以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研究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18期179投稿邮箱:sjzxyx88@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研究宋丹,田悦,李伟,王彩芳,付萍,刘征,梁晓亮△(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河北 唐山)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之间亲社会行为的不同。

方法 采用《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唐山市初高中几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1)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总体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1),女生在利他的倾向上要显著高于男生,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在依从的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男生,经比较,差异显著(P<0.01),女生在情绪性的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男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生在紧急的倾向上高于女生(P<0.05);在公开的与匿名的倾向上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总体上是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的(P<0.001)。

比较分析各维度的差异后我们发现,非独生子女在利他的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独生子女在依从的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独生子女在情绪性的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非独生子女在紧急的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经比较,差异显著(P<0.001),而比较了公开的倾向和匿名的倾向方面,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没有差异性。

结论 (1)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性别上女生要比男生高,在利他的倾向、依从的倾向、情绪性的倾向方面,女生显著要比男生高,男生在紧急倾向方面显著高于女生。

(2)非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方面总体得分要高于独生子女。

在利他的倾向、依从的倾向、情绪性的倾向、紧急的倾向这几方面,非独生子女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利益、情感和需要给予关注和帮助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养和践行亲社会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亲社会行为,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我于近期开展了一次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践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1)调查对象:社区居民、青少年、大学生等。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3)调查内容: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2. 实践活动(1)开展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公园等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环境清洁、关爱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

(2)组织公益活动:组织捐款、捐物等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开展亲社会行为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册、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实践活动成果1. 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发现以下情况:(1)亲社会行为在社区居民、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中普遍存在,但程度不一。

(2)亲社会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部分人缺乏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对他人关心不足;部分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亲社会行为表现不明显。

2. 实践成果(1)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3)为社区、学校、家庭等提供了有益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建议。

四、实践反思1.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亲社会行为。

2.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途径(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意识。

(2)优化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要共同努力,营造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社会适应性是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亲社会行为是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调查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情况,为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研究旨在探究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以及探究不同性别、家庭背景、所处年级等因素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1.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测量和分析;2.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测量和分析;3.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分析;4.不同变量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分析。

三、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进行量化研究。

通过设计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问卷和社会适应性问卷,以及采用相关量表进行测量和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统计。

四、可行性分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学生,调查范围较广,且中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配合意愿,因此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进行量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同时,本研究选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都是经过验证的,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五、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可以探究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提供依据。

同时,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结果,可为中学生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行为观察法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行为观察法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行为观察法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行为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被研究者在特定环境下
的行为来获取信息。

在研究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时,行为观察法可以
被用来观察和记录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理
解他们的社会互动和行为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的
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同伴关系等。

通过行为观察法,我们可以观察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反应,
了解他们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他们与他人
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技巧。

这有助于揭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
际关系技能,为制定针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干预和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行为观察法也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青少年在不同社会情
境下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学校、家庭、社交场合等环境中的行为反
应和互动模式。

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行为,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问
题或困扰,比如社交焦虑、人际关系问题等,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除了心理学角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也可以通过行为观察法来研究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比如,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观察青少年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来分析社会互动模式和群体关系,教育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行为观察法在研究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青少年的行为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和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初中生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初中生

亲社会行为社会实践报告初中生
时间:暑假假期。

地点:本地区。

对象:各行业,各年龄段的人。

范围:足球运动。

主题: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

科考方法: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本次调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足球运动在本地区的普及情况很差。

调查前,我准备了二十多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是用来给农民,学生,以及商人或工人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填写的,据搞查了解,我总结如下:
今年暑假的8月4日—6日,我来到出版社进行社会实践。

在那里的一位阿姨先安排我帮她整理书籍,后来又安排我帮她整理文件。

我按照她的要求把、图书和文件整理的好好的,完之后又帮着信息一项一项录入到电脑中。

我觉得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帮叔叔和阿姨完成了一些工作,也体会到了叔叔和阿姨干工作的辛苦,增长了自己的阅历。

三天下来,我一共整理了146册图书,并把图书名称、书号、作者、责编、校对、封面设计、开本、印张、印数、定价等信息录入到电脑中,电脑里的软件会自动计算出产值,他们出版社的标准叫法叫“码洋”。

我一共整理了87份文件,整整齐齐地按照分类、时间进行排序,并把它们统一装入不同的文件盒里保存。

看着那一堆堆整理好
的图书和文件,我心里好有成就感,那是我这三天的工作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阿姨他们单位还免费给我安排了午餐,是小赵阿姨带着我拿着自助餐的饭盒到一楼餐厅去打的饭,回到办公室吃的,三天的饭菜都不一样,品种有六七个,挺好吃的。

真是谢谢他们呀。

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分析及培养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分析及培养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分析及培养策略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规范、自我牺牲等。

亲社会行为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

乡村初中生在偏僻的农村生活和上学,他们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条件、性别、民族差异的分析对乡村初中生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总体上都呈负偏态分布,亲社会行为表现趋于良好,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中,规范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表明规范与道德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把家庭条件分为差、一般和好三类。

研究表明,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规范行为表现上,家庭条件差的初中生显著优于家庭条件好的初中生,但是在其他方面与家庭条件的关系无显著差异。

规范行为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在其行为上较为主观控制,存在自卑心理,行为表现较为保守慎重,只有通过遵守规范和规则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尊重以及赢得更多的朋友和伙伴。

研究还发现,与父母同住一起的学生和离开家庭父母另外住的学生在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乡村初中生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男生赋予阳刚之气而女性温柔贤淑、体贴关怀等性别行为特征,虽然研究被试为初中生群体,但这种文化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

也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高于男生,所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丁芳(2000)的研究发现,即当移情水平较高时,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男孩[1]。

李红霞(1996)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调查也表明,初中女生的亲社会性发展好于男生[2]。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研究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研究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研究[摘要]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他们的思维能力进入新的水平阶段,自我意识活跃,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教育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亲社会行为的提出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是人们在社会中所表现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中指出:工业化的发展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

会议对21世纪世界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

[2]亲社会行为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友好的积极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考量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准。

(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提出这个术语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 (L.G.Wisper) 。

他用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等等。

这些行为虽然表现各异,具体情境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得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3]美国亚利纳桑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Eisenberg(1995)认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并不期望酬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的行为。

[4]国内的一些学者(李红霞等,1996;郭兰,张建平,2001)“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李丹在主编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从一系列行为中,即谦让、同情、安慰、分享、助人、合作、营救、捐献等看成亲社会行为。

中学生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深度 、感 恩 频 度 、亲 社 会 行 为上 不存 在 显 著 的 差异 。 关 键词 :中学 生 感恩 亲社 会行 为
1前 言 . 从 的 、情绪 性 的 和紧 急 的六 类 情 况下 的助 人 倾 向 。本研 究 只考 虑 感 恩 既可 以促 使 人们 表现 出帮助 、合 作 、分享 、同情 、安 慰 、 其 总 的 助 人倾 向 ,故 未 计 算 各 种 情 况 下 的 助 人 差 异 。 在 本 研 究 捐 赠 、 自我牺 牲等 亲社 会行 为 ,又可 以增 加 人们 精 神 上 的幸 福 和 中 ,该量 表 的 内部一 致 性 系数 是 O8 。 .1 。 身体 上 的健 康 ( ti 、Gim、K lt,E m n 、M Cl uh】, Wa n ks r m ot” m os c u ogt) s l 3 结果 与分 析 . 然 而 ,现代 心 理 学 ,尤 其 我 国心 理 学界 却 忽 视对 感 恩 的研 究 ,感 恩 几 乎成 为 心 理学 研 究 中 “ 遗 忘 的 角落 ” 被 。研究 者 通 过 中知 网 3 1中学 生 感恩 与 亲社 会 行 为 的 平 均数 、标 准差 和 相 关 分 析 . 对感 恩 、亲社 会 行 为进 行 全 文 检索 ,发 现 少 有有 关 大学 生 感 恩 与 表 1 出 了感恩 与亲 社会 行 为 的平均 数 、标准 差 和 P asn相 列 ero 亲社 会行 为 的文章 。 国外 Gaa e ro 、Se at 过实 验证实 , 关 系数 。表 中数 据 显示 ,感 恩深 度 维度 与 亲 社 会行 为存 在 显 著 的 rhm Pt sn tw r通 e 因得 到 他 人 的 帮助 而产 生 感 恩 情绪 的人 更可 能 对 施 惠者 或其 他 人 正 向相关 (= . 7 P <0 1 ;感 恩频 度维 度 与亲 社会 行为 的相 rO2 , 3 . ) O 表现 出亲社 会行 为 ; Cl uh i a i 、 E os Asn Mc u og 、Kl tc l p rk m n、Iro 以成 关 不显著 (- .1 P>00 t rO5 , - - . o 5 人或 大 学 生 为被 试 ,通 过 想 象 或 自我 报告 的 方法 进 行研 究 ,结果 表 1 中 学生感 恩与 亲社 会行 为 的描 述 性统 计及 其 P asn相 关 ero 发现 感恩 促 进 了个体 的亲社 会 行 为 , 表 现 为感 恩既 可 以强化 施 惠 者在 将 来 继 续 表 现 出亲 社会 行 为 ( 恩 的 道德 强 化 功 能 ) 感 ,又可 变 量 M S D 1 2 3 1深 度 . 46 08 5 .5 .6 以激 发 受 惠者 对 施 惠者 或 他 人 的亲 社会 行 为 ( 恩 的道 德 动力 功 感 2频 度 . 4 6 110 3 .4 02 0★★ .5 能 )P a lt、D Seo以心理 学专业 的大 学 生为被 试 ,通过设 计 ; lr et etn B t 3 亲社 会 . 32 05 9 .3 .1 02 7★★ .3 0( . 1 实验 来进 行 研 究 ,结 果 发 现受 惠 组 比偶 然 得 到积 极 结果 组 有更 多 注 : kP < 001 - k- . 的助 人 行 为和 报 告 更 多 的感 恩 。 重 视 感 恩 ,重 视对 他 人 友 好 、帮助 、合作 等 亲 社会 行 为 教育 3 2城 乡 中学 生感 恩及 亲社 会行 为 的差 异 比较 . 是 中华 民族 的 优 良传 统 ,而近 年来 一桩 桩 “ 恩不 报 ”事 件 的发 知 t 验表 明城乡 中学 生在感 恩深 度 (= . 9 > . 、感 恩频 检 tO3 ,p 00 3 5) 生 ,以及 国 内外 已有研 究 多 数 以 大学 生 或成 人 为 被 试进 行感 恩 与 度 (- .1,pO0 ) t0 1 > . 及亲 社会行 为 (- . 4 > . ) 不存在 显 3 5 tO 5 ,pO0 上 0 5 亲社 会 行 为 的关 系研 究 ,而 缺 乏对 中学生 感 恩 与 亲社 会 行为 关 系 著 的差 异 。 的研究 ,故本 研 究 拟 采用 感 恩 自评 问卷 和亲 社 会倾 向量 表来 考 察 中学 生感 恩 与 亲 社 会行 为 的 关 系 。 4讨 论 感 恩深 度 和 亲 社会 行 为 有显 著 的 正 向 相关 ,亲社 会 行 为 和 感 2方法 . 恩 频度 则 不 存在 这 样 的 关 系 。本结 果 从 某 种程 度 上 说 明 我 国家 长 21 究对 象 .研 及 教 师重 视 对孩 子 进行 感恩 教 育 ,但 是 只 有发 自内心 的深 层 次 的 在城 市 和 农 村各 抽 取 一所 普 通 完 全 中学 ,且 在 这两 所 中学 的 感 恩才 能真 正产 生 外 在 的亲 社 会 效应 ,而 表 面上 较 多 的 口头感 恩 初一 至 高 三 的六 个 年 级 中每 个 年级 随 机 抽取 一 个班 的学生 ,共抽 次 数并 不 能 导致 亲 社 会 效 应 。 在这 点 上 ,我 们 应 该 学 习西 方 人 , 取 1 班 。发放 问卷 3 0 ,收 回有效 问卷 3 7 ,问卷有 效率 西方 人 的感 恩 是 一 种深 层 次 的 、全 社 会式 的感 恩 ,他 们 的 感 恩对 2个 6份 1份 为8. 81 %,其 中 ,初一 年级 5 人 ,初 二年 级 6 人 ,初三年 级 4 人 , 1 4 o 象 “ ( ),既 指 曾 经 帮助 过 自己 的人 ,也指 不 曾 相识 而需 要 他 她 ” 高一 年级 4 人 ,高 二年级 5 人 ,高 三年级 5 人 ,男生 14 ,女 帮助 的 人 ,他 们 的感 恩 能产 生 全 社会 的 和谐 。 而我 国文 化 下 的感 8 6 8 4人 生 13 ,城市 就 读学 生 19 。农村 就读 学生 18 。 7人 6人 4人 恩强 调互 惠原 则 ,停 留在 你 帮助 我 。我则 帮 助你 ,你帮 助 我 多少 , 22研 究 工 具 . 我 则 帮 助你 多 少 这样 一 种 功 利性 状 态 上 。在 这 种 感恩 认 识 的指导 2 .感 恩问卷 1 h ri d usoni - , .1 2 T e at e e i a e6 简称 G - ) G tu Q t n r Q 6 采用 下 ,即便 是 面 对善 意 的 、不 需要 任 何 回报 的 帮助 ,人们 也 不 敢 坦 笔者 等 2 0 年 修订 的 由 Mc uluh 编 制的感 恩六 项 目问卷来 测 然 接受 ,即使 接受 了 ,也 要估 量其 帮 助 的分 量 ,找 机会 等 量 回报 , 08 Cl g 等 o 量 被试 者 在 感 恩倾 向上 的个 别 差异 。它包 括 六 个项 目,其 中 ,第 若 是 没有 机 会 或 没 有 能 力 报 答 对方 的 帮 助 。则 总会 感 觉 亏 欠 对 3 、6项为 反 向记 分 项 ,共有 深 度 和频 度两 个 维度 ,深 度是 指 个体 方 。另 一 方 面 ,我们 的助 人行 为 需 要 注 意方 式 方 法 ,尽 可 能 地 考 体验 感 恩 的强 烈 程 度 ,频 度是 指 个体 在特 定 的 时 间 内体 验 感 恩 的 虑 受助 者 的 感受 ,使他 们 在 得 到 帮助 之 后 ,心 里 感 到社 会 是 温 暖 次数 。本 问卷 采 用六 点 记 分方 式 ,得分 越 高者 代 表 其感 恩 倾 向越 的 ,人 们 是友 善 的 ,而 不要 让 他 们 产生 这 样 一 种 感 觉 ,即别人 的 高 ,越 具有 感恩 的态度 。本研 究 中 ,该量 表 的 内部 一致性 为 069 帮 助 是 有 目的 的 ,是 在 显 示 其 能 力 ,是 需 要 对 等 回报 的 。 .1。 22 亲社会倾 向量 表 Po c l edni esr, .2 . r oi nec s aue 简称 P M) s aT eM T 家庭 社 会 经 济地 位 影 响 学生 的感 恩 及 亲社 会 行 为 ,但 家 庭 住 采用 由 C ro 人 编 制 的用 于 测 量 青少 年 在六 种 情 况 下 的助 人 倾 址 、就 读 学 校不 完 全代 表 学 生 的 家庭 社 会 经 济地 位 ,故本 次 研 究 al等 向。它采用 5点记分法 ,从 1( 非常不像我 )到5( 非常像我 ) ,有 未发现城乡学生在感恩及 亲社会行 为上 的差 异。 6 个维 度 ,共 2 个 题 目 ,分 别测 量 公开 的 、匿名 的 、利他 的 、依 3

中学生社会实践调

中学生社会实践调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学生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家庭的重视。

社会实践是中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我们组织了一次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旨在全面了解中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国某市一所中学的300名学生,其中男生150名,女生150名。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访谈对象为10名学生,其中男生5名,女生5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中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情况(1)参与度:在调查的280名学生中,有210名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参与度为75%。

其中,参加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有100名,占总人数的35.7%。

(2)参与形式: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等。

其中,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分别有180名学生和150名学生参与。

2. 中学生社会实践满意度(1)总体满意度: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表示对实践活动满意。

其中,非常满意的学生有30%,比较满意的学生有50%。

(2)满意度原因: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②了解社会、增长见识;③结识新朋友、拓展人际关系;④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中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1)社会实践内容单一: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深度。

(2)社会实践时间不足:由于学业压力,部分学生表示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足,影响实践效果。

(3)社会实践指导不足:部分学生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或老师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足,导致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四、改进建议1. 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学校应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提高实践活动的吸引力。

社会实践作业调查中学生

社会实践作业调查中学生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

本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市三所中学的10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参与社会实践的频率、类型、动机、收获等方面;访谈则针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参与社会实践的详细情况和感受。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每周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实践,其中约40%的学生每周参与2-3次。

这说明中学生对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认识和需求,但参与频率仍有待提高。

2. 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类型调查发现,中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类型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等。

其中,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成为最受欢迎的类型,占比超过60%。

这表明中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愿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动机包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结识新朋友、丰富课余生活等。

其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最主要的原因。

4. 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收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收获颇丰。

大部分学生表示,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社会实践也使他们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

四、存在的问题1. 学校和社会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社会实践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 社会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目前,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年级 09级系别人文社会科学系专业心理咨询班级 09心理咨询姓名刘尊清时间 2011年6月6日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内容提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03名学生进行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

使中学生的亲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裂变。

中学生亲社会意向总体上呈现公私融合、个人本位的特点,中学生自我关注、升学惟一的个人利己主义有了明显发展。

有必要迅速有效地在学校加强价值导向教育。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中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一、问题的提出亲社会价值是指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有时用来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面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观念。

亲社会行为是90年代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对它的研究已从单一取向转向了多元取向。

当前,中学生道德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中学生亲社会价值观的整体水平,并没有相应的发展。

因为目前社会习俗、标准规范、价值观念没有内化为学生自身价值,更不会融入到其道德情感体系中去,仅仅还处于一种“反映”阶段。

其次,中学生其社会价值判断能力虽在提高,但这些仅停留在内部逻辑思维的水平上,加上社会、学校、家庭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家长平常无意识地言传身教了一些不良现实生活经验的干扰,使得他们缺乏表现亲社会行为的欲望,或者畏畏缩缩。

亲社会价值观是中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学生道德面貌应该怎么看?他们的亲社会道德价值观有什么特点? 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做调查分析,是难以作贸然评说的.二、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当前中学生的亲社会道德价值观,笔者设计了亲社会意向的自陈问卷量表,考虑经济因素,笔者选取了江苏省南京市和淮安地区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三年级共6所学校700多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有效回收703份,其中初中学生344人,高中学生359人。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修订的Rokeach “价值观调查表”对中学生亲社会价值观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从笔者对价值观意向调查情况来看,中学生对价值观内容排序,既关心世界和平,又重视家庭温暖,还考虑个人的自由和自尊的需要,反映了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明显趋向。

同1988年我国西南师大学者黄希庭等人对五城市大中学生的价值观研究相比发现,[11 “自由”、“幸福”等价值观等级位置大幅度上升,而“有所作为”、“友谊”、“社会承认”等级位置有所下降。

反映出中学生价值个人取向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自尊和平等,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崇高个人的生活幸福。

同时还发现,学生对“助人”、“有礼貌”、“友爱”评价较低,反映学生对利他精神与人际协调比较忽视。

在对“张华舍身救老农”事件的意向调查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学生,都普遍持认同态度,其中初中生占到16%或72%,高中学生中认为“不值得”中,表现地区差异较大,发达地区有50%,欠发达地区仅占到16%。

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不对”或“说不清”(发达地区占41%,欠发达地区仅占到40%),其中,初一的学生认同这个事件中,比例显著地高过高一的学生。

在对学生的“人生信条”的价值调查中,认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比例普遍不高,初中占27.4%,而高中只有9.4%,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比例较高,高中生占到了30%,初中生为18.3%。

在对待人生的追求和幸福意向调查中,发现有61%同学追求“外在价值”(“成就追求”占34%,“金钱”、“名誉占”27%),其中仅有11%的同学重视内在的品行追求,外在追求(如“成就”、“金钱”、“名誉”)显著高于内在的追求(如“品行”中和“能力”),分别为61%和37%;在学生“物质一精神”观调查中,发现发达地区有48.2~6的同学“重物质”,高中生中有51.896,表明有些同学重物质追求向往西方人的物质生活,缺乏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

但欠发达地区重精神观明显好于重物质观,分别为74%和26%因此在访谈中,暴露了很多“挣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的错误态度;在对“路遇歹徒,见义勇为/不为”意向调查中,学生选择“报警”的近50~/6,其中发达地区占61%,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占( ),其余分别选择“送走”、“观望”、“阻止”,分别为25%、18.2~/6、6.2o/6;在对“爱国主义影片”和“美国大片”意向选择中,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有70.5%选择了“美国大片”,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23.5%选择“美国大片”。

在对中学生“助人、合作与同情心”三项亲社会意向调查中发现,有“助人意向”的其中经济发达地区为72%,高于欠发达地区(59%),有“经常助人意识”的不高;在“合作意识”上问题很大,无论是从地区看,还是从年龄上看,有近50%的同学缺乏合作意识;在同情心上,普遍比较好,欠发达地区只有4%的比例缺乏同情心,从调查情况来看,高中要好于初中同学。

同时,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互助友爱.拾金不昧、自律、勤俭、勇敢等品质的自我评价不高,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尊敬父母、老师、参加义务劳动能做到,学之间互相帮助、拾金不昧、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等道德行为方面,做不到或只是有时做到。

四、分析与讨论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无论在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还是个人对他人的关系处理原则上,以学生个人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惊人的发展。

同时在学校生活中,集体主义教育影响仍起较大的作用,表现为“公私融合”、个人为本的鲜明特点。

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有诱导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影响,也有诱发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因此,学生的主流价值意识明显表现为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占上风的特点。

而在首位价值观中,学生突出地表现在学业成功的自我关注和物质金钱观上,半数以上学生在价值观上带有公私融合,注重个人的特点。

从个人生活的目标和追求来看,学生普遍看中“升学”、“功课”、“就业”等问题。

这说明追求学业成功是当代中学生的首位价值,很多学生把自己以后能不能考上大学看作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对公益劳动、公共财物则采取不感兴趣和不爱惜甚至冷漠的态度。

(一)积极的亲社会价值观目前,学生亲社会道德价值的主流是好的,拥护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能听进去。

在笔者爱国主义理解的问卷中,也发现有70%的同学持赞同态度。

他们对社会的不正之风.贪污腐败深感厌恶。

忧国忧民的学生为数不少。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聪明,如果德育开展得好,他们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的热情很高,只不过受社会影响太厉害,若能把负作用予以抵消的话,他们同样忧国忧民。

而且大多数学生喜欢触动他们心灵的道德活动,如“18岁成人仪式”、“孝敬父母系列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懂得了个人与集体、家庭、国家的关系。

(二)消极的亲社会价值观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中学生普遍存在集体主义淡漠现象,不少学生为个人着想得太多,不少成绩好的同学也是这样,一部分学生不关心他人,总怕别人超过自己;责任心淡漠,一切从自己出发,关心自己比别人多,爱自己比别人多;道德感淡漠,缺乏同情心、怜悯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尊重家长和老师。

其中突出的问题是集体主义淡薄,为自己想得太多(包括成绩好的同学),不关心他人,责任意识淡薄,在学校中不知道和同学怎样相处,一切从自己出发,缺乏助人意识。

有的老师反映,即使老师生病坚持上课,但是很少有同学去关心与看望老师。

其中一些令人深思的例子让人费解,如有些老师反映学生在看爱国主义影片时,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有个别学生却在鼓掌。

以上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关注、升学惟一、极少关心他人和国家前途的个人本位思想,以及追求物质金钱和“实惠”的价值观念,应成为我们今天教育高度关注的动向,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天倡导的公民道德素质要求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此外,家庭教育误导与学校中教师权力的不恰当使用,也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社会因素之一。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利己主义的色彩,让孩子“个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甚至教孩子去损人利己。

一些教师在运用自己的权利时,有失公平公正,破坏了学生身上潜在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中学生压力过大是其“亲社会行为”丧失的诱发原因之一。

在部分学校中,过度的畸型竞争使分数成了学生身上沉重的包袱。

在这种压力之下,青少年满脑子只有竞争,只有战胜他人,嫉妒、自私、不与人合作等不健康心态与日俱增,长期下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本能倾向将逐渐消失殆尽。

五、教育建议(一)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研究学生是亲社会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尚未定型,受传统熏陶少,容易接受事物,易形成新的价值观。

当代中学生的亲社会价值观正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以往人们曾追求的以社会、团体价值为人生最高理想的意识正日趋淡漠,正在转向关心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质为是他律还是自律的,这对于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传统的亲社会行为干预手段主要是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对认知训练重视不足,而事实上从社会信息加工人手的认知训练才应该是最有实效性的干预手段。

目前对亲社会行为之前的认知判断过程研究较少,所以,认知训练一直是亲社会行为干预中的弱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干预。

1.角色扮演法。

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处世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他人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观点或结论。

社会视角的转换保证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达到一定的客观化程度,从而对他人产生认同感,做到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消除不该有的狭隘心理。

2.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法可以提高儿童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与课程或活动相结合的移情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上,一些研究者主张利用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行为的培养,比如语文课教学就可以通过情绪唤起.情绪追忆、情感换位的方法进行移情训练。

3.运用价值澄清法对中学生干预训练。

首先,教育作为传递、净化和升华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主要工具,道德教育的基本观念要从“给现成的结论”向“给分辨武器”转变。

道德价值教育目标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道德德育目标要由客体性向主体性转变,使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其次,实现德育方式由强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

通过民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最后,必须实现德育的实践性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