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王郑生
先人的智慧与血汗,交织熔铸成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承,才能展现泱泱国风。
今虽时光推移,但没有传统的延续,就没有现在的光华,且让我们一起了解什么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和我们可爱的孩子一路同行。
一、走好人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通过经典诵读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它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
例如:孔丘倡导:“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改过迁善”、“隆师亲友”的德育思想;在知识教育上倡导的“勤于学习,广见于闻”、“学而实习,温故知新”、“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的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间,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就从这里开始。
诵读的所得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终身受益。
二、蒙以养正
“蒙以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里的“蒙”字有两层含意: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一是启蒙、教育之意。
可以理解为学生蒙昧幼稚,心智未开,需要启蒙、培
养。
怎样对幼稚无知的学生进行启蒙、培养呢?这就要“蒙以养正”。
教育学生走正道,做一个正直、诚实、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教人走正道的品德教育,工作是“圣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
学生处于幼稚蒙昧的阶段,记忆力最强,可塑性最大。
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因此,如果这时让学生与经典文化接触,让其纯正的品质出现,就会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形成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是增强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美丽的校园中,撒播在心灵的田野上,让孩子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以使学校的角角落落弥漫着朗朗书声,在浸透着前人思想精髓的文字里学生们不仅提高了的文学素养,而且也不断磨练自己的思想,五千年文明造就的丰富文化遗产,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它们隽永深刻、机趣睿智、使人聪慧,给人启迪。
把人类最好、最精华的东西教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朗读、理解、诵读的过程中,与一位又一位的思想家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圣贤君子堪称道德典范”,他们慢慢地理解圣贤、慢慢地与圣贤对话、也就能达到了相当高的道德水平。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培育了学生爱国、爱党、立志报国的博大胸怀。
诵读篇目中有大量的篇幅赞美祖国大好江山,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田园幽静,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壮观,学生们都感受到祖国江山无限美。
同时,他们又在吟诵《木兰诗》、《满江红》、《岳阳楼记》
中感受古代英雄为国从戎、戌边御敌的爱国气概,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从而激发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爱国情操,更加珍惜“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幸福生活。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还能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品格。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学生午餐及课间休息时间,选择了一些关于节俭的古诗文吟诵,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墙壁上,学生见文生情,不再去浪费父母的血汗钱而贪图零食的甜美,不再把饭菜剩下,饭后空空的碗底折射出的是学生节约精神的光芒。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认识自己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启迪思维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我们怀抱一个美好的心愿: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我们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的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尤其是让古诗文诵读启迪学生思维,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可是世界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最璀璨的精品经典之一。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说过:如果一个大科学家不懂点诗歌不算一个完整的人。
此话告诫人们:中国人,必须懂得诗词曲!“文化没有暴发户!”孩子就从诵读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入手,每天利用30分钟反复朗诵——从论语“学而时习之”到“为政”,“四书”。
念完了念唐诗,换老庄……就在学生生气蓬勃的朗朗的读书声中,那些经典的国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背诵不单能够培养读书兴趣,古文、诗词对学生们积累词汇、熏陶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都大有裨益,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学生也知道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学生更是因为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类的名言警句而立下了雄心壮志,并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如果是这样,整个校园就会充满了生机,就会充满了活力,一切是那么祥和,是那么美丽: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美丽。
学生的思想是平和的,没有一点浮躁,这都跟“诵读古诗文、做谦谦君子”有莫大的关系。
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道德素养也在提高,那么,老师的教育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都会严格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做一个文明、诚信、自尊、自爱、自信之人,精神面貌会更好,德育建设就会更加完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清魏子安(花月痕))在我看来,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
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同时,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四、纳人悦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诵读经典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
中国素有诵读经典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十分骄人的成效,值得研究和借鉴。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学习经典是人类攀登更高文明
的阶梯,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少年习经,终身受益。
但是社会中有一种最深入最普遍的误会:“儿童读经了,有君子之德了,但是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小人出头的社会,君子往往吃亏的,我难道要我的小孩将来在社会上吃亏吗?”其实大多数人,不是存心要占别人便宜,只是不肯吃亏就是了。
但是心里老存着“不肯吃亏”的念头,便是“俗”,便是“自私”,便是生活在“计较”中,生命便受限制,格局不会广大。
君子之人,只管该不该,不管吃亏还是占便宜,然后才能坦荡,才是自主,才能超然物外,才有真正幸褔可言。
“读经”便是想要培养这种品格,所以说读经,是鼓舞他做一个君子,也就是做一个为自己幸褔而活的人。
这种幸褔是以人格换取来的,是永恒而舒畅的。
要让孩子出息,就应当请圣贤来教,也就是让他“读经”。
不然,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小气好争,遇事不敢担当,号称“聪明”,自以为“识时务”,我们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吗?社会没希望,我们的子孙能安稳吗?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条报道:某地几名学生私自到一处鱼塘内游泳。
在此期间,同学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
已上岸的4名同学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置同学的生命不顾,任其溺死,并将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
杀死同学,残害父母此类报道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对这个传之广远的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纯朴善良并且已经在接受着现代文明教育的4个孩子,对同伴的生命毁灭却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灭迹的态度。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痛反省:是什么样的东西扼杀了孩子们“性本善”的天性?这“狼”是不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开设善良教育这一课呢?
据调查,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犯罪率是极低的。
中华文
化经典诵读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根本不知道孝为何物。
在现在的中国家庭中,孝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作为一个教育者,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倾诉孩子不听话的烦恼,有些家长甚至被孩子气得泣不成声,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功课问题。
但是自从学生在欣赏课上诵读了《弟子规》,经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弟子规》的精髓,诵读经典,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怀,树立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念,树立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
一个社会总须有几根中流砥柱,“读经典”,就是期待我们的下一代担负起这个任务。
他,小则撑起个人,撑起一家;大则撑起一个社会,一个天下。
“读经典”,就是想让生命的希望常在,让人间的美好流传,纳人悦己,因此诵读经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魔力无边。
古韵缭绕,书香阵阵,令人怡然,经典文化的气息融入了学生生活之中,使学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学生响亮的口号是他们认真诵读经典、认真做人的坚定决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为了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学生们将来的“厚积薄发”,“经典诵读”应持之以恒认真开展下去。
我们一路欢笑着走去,聆听着祖国未来栋梁成长拔节的声
响,心中盛满的是教育者潜存的满腹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