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长串线路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的试验研究

500kV长串线路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的试验研究
500kV长串线路绝缘子爬电距离有效系数的试验研究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l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 1.2.9.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浅谈爬电距离地规定与设计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IEC 60335-1: 2001新标准的变化简介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陈灿坤罗军波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 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 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 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隙方面有了 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 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 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 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 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 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 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

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 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

关于爬电距离的说明

1.GB11022: 用GB/T 5582给出的一般规则选择绝缘子,它们在污秽条件下应当具有良好的性能。 位于相和地间、相间、断路器或负荷开关一个极的两个端子间的户外瓷或玻璃绝缘子,其外部的最小标称爬电距离用以下关系式确定: lt=a×lf×Ur×kD 式中:lt——最小标称爬电距离,(mm)(见注1); a——按表7选择的与绝缘类型有关的应用系数; lf——最小标称爬电比距,按GB/T 5582的表1(mm/kV)(见注2); Ur——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额定电压; kD——直径的校正系数(见JB/T 5895) 对于中低压简单理解就是:相地a=1,相间a=√3; 按照2类设计lf为:瓷质材料18,有机材料20。 kD=1。 2.DL404: 5.1.2高压开关柜中各组件及其支持绝缘件的外绝缘爬电比距(高压电器组件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最高电压之比)的规定如下: a.凝露型的爬电比距:纯瓷绝缘不小于1.4cm/kV,环氧树脂绝缘不小于 1.6cm/kV。 b.不凝露型的爬电比距:纯瓷绝缘不小于1.2cm/kV,环氧树脂绝缘不小于 1.4cm/kV。 3.DL/T593:

表1户内开关设备外绝缘最小公称爬电比距要求 污秽等级污秽导电率 μs等值盐密 mg/cm最小公称爬电比距 mm/kV 范围参考值范围参考值瓷质材料有机材料 Ⅰ5~10 7 0.01~0.02 0.015 14 16 Ⅱ12~16 14 0.02~0.04 0.03 18 20 注:根据实验室试验的经验,表列最小公称爬电比距值允许减小(例如,对特殊型式的耐污绝缘子)。 ——Ⅰ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16mm/kV; ——Ⅱ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0mm/kV; ——Ⅲ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5mm/kV; ——Ⅳ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31mm/kV。 GB 7251.1—1997 2.9.1电气间隙clearance 不同电位的两导电部件间的空间直线距离。[IEC 947-1的2.5.4.6][IEV 441-17-31] 2.9.2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 的)isolatingdistance(ofapoleofamechanical switchingdevice) 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IEC 947-1的2.5.50][IEV 441-17-35]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电气间隙Clearance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 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 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爬电距离与爬电间隙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 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 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 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 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 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 所示,

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 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 可以认为器具内部的部件工作电压都是小于250V,按额定电压小于250V的水平来考核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家电采用新的技术,譬如家用空调变频技术,微波炉高压倍压电路等,器具使用的是220V的额定电源电压,但在器具内部可能出现高于电源电压的工作部件,有的部件工作电压高达数千伏。经过大量的实践,技术专家们觉得应该修改第三版标准不分工作电压考核的情况。请看标准中的表4: 表4-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我们可以看到,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试验电压从原来的2750V和3750V分别下降到了1750V和3000V,但是增加了对工作电压大于250V 的部件/位置的试验。

浅谈爬电距离地规定与设计

push. IEC 60335-1: 2001 新标准的变化简介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陈灿坤罗军波 IEC 60335-1 : 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 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隙方面有了 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 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 GB4706.1-XXXX 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 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

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 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 了改动。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 :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 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 ( idt IEC 60950- 1:1991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 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 “工 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0、概论 1、产品资料的安规设计要求 2、安规元器件 3、安规标识 4、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 4.1、工作电压的测量 4.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4.3、温升 4.4、抗电强度 4.5、输出过载及变压器过载 4.6、输出短路 4.7、风扇堵转及通风孔堵塞 4.8、元件故障试验 5、附录 5.1、附录A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表 5.2、附录B 抗电强度试验电压表 5.3、附录C异常测试时变压器绕组和电感允许的温度限值

0、概论 应用安全标准的目的在于减少由于下列危险造成伤害或危害的可能性。 —电击; —与能量能关的危险; —着火; —与热有关的危险; —机械危险; —辐射; —化学危险。 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还要考虑可能的故障条件以及随之引起的故障,可预见的误用以及诸如温度、海拔、污染、湿度、电网电源的过电压和通信线路的过电压等外界影响。 1、产品资料的安规设计要求 1.1产品规格书: 产品规格书应包括: 抗电强度的描述、输入输出线与端子的描述、冷却条件的说明(如为强迫风冷且又未自带风扇,则要详细说明风扇的规格和安装位置)、完整的标签等,还应规定额定输入电压(范围)、额定输入频率(范围)、额定输出电流(范围)、最大输入电流、工作环境温度;产品规格书应对产品的安装方式或条件、保护接地方式以及安全性警告予以说明,以使公司对于用户的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危害可以免除责任。另外,产品规格书中的中英文应分开、独立。 关于产品规格书的制作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1.1产品外形及主要规格: a.型号应为产品在市场销售的名称,而不能写成公司内部的型号,如D78的产品规格的型号应为PMA52F,而不能写成D78。 b.表示范围的符号应用“-”,而不能用“~”。这个要求也同样适用于整份规格书。 1.1.2使用环境: 散热方式的自然风冷或强制风冷的条件要写清楚。如果是强制风冷且未自带风扇,则应规定风扇的规格(型号、尺寸大小、电气额定值、风扇转速等)和安装位置以及其它说明,此信息可在“强制风冷环境”一节中详细描述。 另外,环境温度要注明清楚。 注:环境温度的最大温度会影响到安规的一些测试(如温升、异常测试等),所以在客户的要求内应尽量将环境温度的上限值取低一些。 1.1.3电气特性: a.如果产品的初级为危险电压的二次电路(例如DC-48V输入。如果难以判断是否为危险电压的二次电路,可询问安规工程师),且产品本身不能承受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则应在电压输入的备注栏增加说明:“本产品应由加强绝缘隔离的变压器或电池供电”。 注:安规上的危险电压指的是高于42.4VAC峰值或60VDC的电压。 b.额定输入电压(范围)、额定输入频率(范围)、额定输出电流(范围)、最大输入

关于乌阿接触网绝缘子的说明

关于兰新铁路接触网绝缘子的説明 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 主要用于接触网电分段(绝缘锚段关节下锚支、接触网下锚、分段绝缘器处承力索),软横跨上下不固定绳卡绝缘(包括中间站台、上下行分段处)。 1、FQXSG—25/120—738UH(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 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738mm、双耳—单耳连接)。 2、FQXG—25/120—738U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738mm、双耳—单耳连接)。 3、FQX—25/120—600H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2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600mm、单耳—单耳连接) 4、FQXSG—25/120—890QH(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890mm、帽窝—单耳连接)。 5、FQXSG—25/120—800QT(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800mm、帽窝—脚球连接)。 6、FQXSG—25/120—800QT(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

长度800mm、帽窝—脚球连接)。 7、FQX—25/120—890U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200mm、 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890mm、双耳—单耳连接)。 8、FQX—25/120—800H 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200mm、 工作电压25kv、机械强度120K N、长度890mm、(单耳—单耳连接)。 二、电气化铁路腕臂棒形瓷绝缘子 主要用于接触网绝缘和固定腕臂等。 1、QBZ2—25/16(双重绝缘、重污型、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2、QBZ2—25S/16(双重绝缘、重污型、水平棒形、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3、QBN2—25/16(耐污性单绝缘、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4、QBN2—25S/16(耐污性单绝缘、水平棒形、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5、QBZ2—25/12(双重绝缘、重污型、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2KN)。 6、QBZ2—25S/12(双重绝缘、重污型、水平棒形、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2KN)。 7、QBN2—25/12(耐污性单绝缘、重污型、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详细的图文解释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2016年1月6日 电气间隙Clearance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 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 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4、一次电路:一次电路是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5、二次电路:二次电路是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于设备内的变压器、变换器或等效的隔离装置或由电池供电的一种电路。 二.从GB4943-2001 中 2.10 条款定义理解: 在GB4943;2.10 条款中指出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由此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IEC 60335-1: 2001新标准的变化简介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陈灿坤罗军波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

【IEC60335-1解读】关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要求解读

【IEC60335-1解读】关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要求解读

————————————————————————————————作者:————————————————————————————————日期: 2

【IEC 60335-1解读】关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要求解读 按照绝缘材料的性质来分类,绝缘可以分为气体绝缘、液体绝缘和固体绝缘。而在家用及类似用途的器具中,主要采用的是固体绝缘和空气绝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器具的使用,固体绝缘会发生老化。一旦固体绝缘被击穿,就不能再恢复。电气间隙是不同带电部件或者带电部件与大地之间空气的最短距离。一旦距离过小,空气介质被击穿,绝缘失效。因此两个导电部件之间要保持一个安全的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是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一旦距离过小,在尘埃的影响下,空气介质被击穿,形成导电通路,绝缘失效。因此,在设计器具时,必须考虑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固体绝缘。 第29章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 一、理解与实施 标准的第29章对通过功能绝缘隔开的带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进行了规定,目的是为了确保,来自给器具供电的电源的浪涌或者由器具本身操作产生的浪涌,不会使带电部件之间绝缘失效而影响器具的正确功能。 第29章对由基本绝缘、附加绝缘或者加强绝缘隔开的带电部件和其它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也进行了规定,目的也是为了确保,来自给器具供电的电源的浪涌或者由器具本身操作产生的浪涌,不会造成绝缘的失效而引起电击危险。 在由功能绝缘隔开的带电部件之间规定了爬电距离,是为了确保导电性污染沉积不会造成这些部件之间的短路或者漏电起痕引起着火而影响器具的正确功能。 在由基本绝缘、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隔开的带电部件和其它导电部件之间也规定了爬电距离,是为了确保导电性污染沉积不会因为漏电起痕而引起电击或着火等危险。 漏电起痕是指生成了一个跨越绝缘表面的永久导电通道(通常是碳),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永久导电通道是由绝缘性能的劣化导致的。要产生漏电起痕,绝缘一定含有一些有机物质。 在一个污染的环境里,可能由于器具的使用条件,一段时间后绝缘会被污染物覆盖。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污染层会产生泄漏电流,而该泄漏电流会加热表面并引起水层的中断。在中断的水层之间会产生小的火花(闪烁)。由火花产生的热量引起绝缘的碳化和挥发,导致在表面上形成永久的“碳化通道”。漏电起痕的现象严重限制了有机绝缘在户外环境的使用。形成

关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研究

技术·创新/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关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研究 王卓立 吴文辉 谢曾平 陈信勇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 珠海 519070) 摘要:对电气安全标准GB 4706.1-2005、GB/T 16935.1-2008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进行解读,同时,结合家电产品的特殊结构和电路进行分析,总结选取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正确路径的方法。说明在测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并特别注意X值的计算,避免出现设计和检验缺陷。 关键词: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污染等级;过电压类别;脉冲电压 Abstract:Discussed the clearance and creepage distance requirements of standard GB 4706.1-2005, GB/T 16935.1-2008, proposed the right path of clearance and creepage distance by analyzing special structure and circuit of electrical product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actual situ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measuring electrical clearance and creepage distance, especially the calculation of X value, which means avoiding the design and inspection defects as far as possible. Key words:clearance; creepage distance; pollution degree ; overvoltage category; impulse voltage Research on Requirements of Creepage Distance and Clearance 引言 电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各部件往往存在各种过电压,使得电器部件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仅仅要承受电器的额定电压,还需有承受像雷击、开关过电压等正常使用中出现的电气应力的能力。电气间隙的影响因素包括微观环境和过电压类别;爬电距离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电压、微观环境、材料CTI。本文基于标准GB 4706.1-2005、GB/T 16935.1-2008分析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和要求,建模分析和实例论证正确的测量路径,供大家探讨。 1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理解和判定 1.1 定义理解 1)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两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同易触及部件间的空间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最小尺寸应使得通过器具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其目的是防范跨接在绝缘上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 2)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件间沿着固体绝缘材料表面所测量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的最小尺寸应使得绝缘在对应的污染等级和工作电压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其考核绝缘在对应污染等级和工作电压下的耐受能力。 1.2 电气间隙的判定要求 首先,根据GB/T 16935.1-2008,中过电压类别等级定义,可判定器具的过电压类别。 通过过电压类别和器具的额定电压确定额定脉冲电压,额定脉冲电压实际是用来模拟电气间隙可能承受的过电压值。依据GB 4706.1-2005表15进行额定脉冲电压的数值判定。 确定的额定脉冲电压值即可依据GB 4706.1-2005 表16对应出最小电气间隙。 1.3 爬电距离的判定要求 先依据GB 4706.1-2005中29.2条款对绝缘部分的材料组别和污染等级进行判定。 108日用电器/Electrical Appliances

浅析GB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浅析GB4943-2001标准的爬电距离 和电气间隙 文|广州威凯检测技术研究所电子试验室陈永强 [摘要]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入手,阐述了GB4943-2001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考核目的,及污染等级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并归纳了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用方框图的形式总结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的查询步骤,最后简单介绍了工作电压的测试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污染等级、工作电压 标准编号 爬电距离 Creepagedistance 电气间隙 clearance GB4943-2001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 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 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和 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 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IEC60950-1:2005Shortestpathbetweentwo conductiveparts,orbetween aconductivepartandthe BoundingSurfaceofthee- quipment,measuredalong thesurfaceoftheinsulation. Shortestdistancebetween twoconductiveparts,or betweenaconductivepart andtheBoundingSurface oftheequipment,mea- suredthroughair. GB8898-2001在两个导电零部件间沿绝缘材 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间在空 气中的最短距离。 IEC60065: 2001+A1:2005Shortestdistancealongthe surfaceofaninsulatingmate- rialbetweentwoconductive parts Shortestdistanceinair betweentwoconductive parts GB4706.1-2005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 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 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 距离。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 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 及表面之间的空间最短距 离。 GB9706.1-1995沿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绝缘材料 表面的最短路径。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 空气距离。 GB4793.1-2007 两个导电零部件沿绝缘材料表 面的最短距离。 两个导电零部件在空气中 的最短距离。 器件 槽L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器件 槽L 图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图示表1各大安全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CTL决议 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CTL DECISION SHEET

Decisions: Ad 1) An intermediate situation not covered directly by the Standard shall be determined by considering it as an extens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example from the Standard. An example of the methodology is given in the Explanatory Notes to Question 2." Ad 2) The example shall be judged without any bridging of the corner in the cut-out creepage = 2,8 mm, no shortcut applicable. Ad 3) The sentence shall always be applied whenever the required clearance is less than 3 mm and the allowed reduction of the minimum dimension X shall be referred to 1/3 of the required minimum clearance. Explanatory Notes: Extract from the standard:

The assumption that is commonly made is that a recess, however defined, could attract dust etc and so create a surface for the creepage path. If the Standards writers had intended every gap of 1.0mm created by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surface to be bridged they would not have drawn Examples 1, 2, 4, 6, 7, and 9 the way they did. Therefore it must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point at which the change in surface direction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a recess. Examples 1, 2, 6, 7, and 9 all show 90 degree groove angles which are not treated as recesses. Example 4 shows angles of around 110 degrees which are not treated as recesses. The CTL Decision 590 effectively defines the boundary (an angle of 80 degrees) when a change of surface direction creates a recess. The judgment of whether Example 10 can be applied depends on whether a recess is deemed to exist. In example 10 of the Standard, the screw head which is proud of the insulating surface creates a recess. However, in the extension of the example to the sample situation given in the explanatory notes, a recess no longer exists, and all that remains is a right-angled groove. Therefore Example 10 is not an appropriate model for the sample situation given in the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three remaining models, Example 2 leads to the bridging of a corner where no recess exists. Both Example 2 and Example 3 lead to following the edges of the groove, but the one which most simply corresponds to the example of Question 2 is the V-shaped groove (Example 3) together with CTL decision 590 (80 degree rule). Ad 3) 1.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3 reduction when applied for required clearances less than 3mm leads for a great majority of products marketed (rated voltage less than 300 V) to the case that the exception becomes the rule. 2. The C/3 criteria make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pollution degrees which leads, for example, to the case that for pollution degree 1 the result is not to increase the measured creepage distance but to reduce it (while for pollution degree 2 or 3 the application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the measured creepage distance). 3. Another poin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s the relation with other requirement of the standard IEC 60664: Table 2 indicates in note (3) that for all the lower impulse voltages of the standard the minimum clearance required for pollution degree 2 and 3 are limited not by the overvoltage value but this is limited by the “reduced capacity of the associated creepage distance to support voltage in humid conditions”. This limit is 0,2 mm for PD 2 and 0,8 mm for PD 3. 4. If associated clearance is identified with required clearance, for a typical 230 V equipment with overvoltage category II, the required clearance is 1,5 mm for all pollution degrees. The C/3 value is then 0,5 mm. Comparing this with the data of the previous paragraph, we see that for pollution degree II this could be consistent (0,5mm > absolute minimum of 0,2mm), but for Pollution Degree 3, 0,5mm is less than the 0,8mm absolute minimum required. 5. If it is accepted that a clearance shorter than 0,8 mm could be bridged in a PD 3 environment, then it is not logical to accept that a 0,5 mm clearance can break a creepage trajecto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