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54)字斟句酌再思考以变应变巧应付
中考高分作文炼成十讲 07斟词酌句 深度锤炼 2024-2025学年中考作文讲练(统编版)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②韵律铿锵悦耳,
词 叠词 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 ④能
之
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美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典例2: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 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 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 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 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 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 喝一声:‘泼贼哪里去!’” ——《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
掇、挺、拽三个动词说明林冲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 “喝”这个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 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 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形象跃然纸上。
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 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②描写和议论结合,“那些纯洁而 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赞美之情。③句 式上整散结合, 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 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的散句。
用语角度
语言艺术 技法策略
语言风格
用词
叠词、关联词、形容 词、动词、副词的使用
情感色彩、语体色彩
造句
句式:排比句等 修辞手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字斟句酌出精品——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文章 不 厌 百 回 改 , 字 斟句 酌 出精 口口
口
◇ 阅 读 写 作
浅谈 如 何 指 导 学 生修 改作 文
姜 晓 云 ( 河北 省 张家 口市 第七 中学 0 7 5 0 0 0 )
足蹈 。这样的场面不就是 自己希望看到的吗? 辛苦 得到了深深 的慰藉 经过一 段时 间的训
但是 . 在我们 的实 际教学中 . 许多 教师和
学生却 不注重作文 的修改 教师 只注 重量的 积累 , 忽视 质的提升 : 学生则认为修 改作 文是 语文教 师的事 . 要 么敷 衍了事 . 要 么修 改时不
学生 的能 力认 识不够 教师总用 自己的认 识 水平和写作 能力要求学 生 .作文修改权 完全 由教师垄 断了 这样就使得 学生养成 了作 文 时草草成篇 的坏习惯 如有 的学生写完作 文
提 高认识 , 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常言道 : “ 文
不 厌百改 。” 这就说明好作 文是 改出来 的. 而
不是写 出来 的。俄国作家契诃 夫曾说过 : “ 写 作的艺术 . 其 实并不是写 的艺术 . 而是删去 写
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 这充分证明了修改的 重要性。 目前 . 作文教 学 出现 了“ 学 生作文 . 教 师 评改” 的局 面 究其原 因 . 主要是 因为教 师对
评. 如“ 中心不够 明确 ” “ 选材不新颖 ” “ 描写不 细腻” 等, 甚至一些批语学生都看不懂 。而且 . 这种批 改形式并不能 有效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 平. 学生关心 的只是教师 的评语 和分 数 . 很少
后. 我让每组 都选出一位组 长 . 带领组 员讨论 本组作文 .找出值得借鉴和需要商榷之处 . 进 行修改 。对于优秀之作 . 各组间可互相交换, 然
遇事多思考,冷静方应变
遇事多思考,冷静方应变------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成功案例莱州一中初延波班主任是班级事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调者。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青春朝气和心理叛逆的青少年。
一花一天地,一人一世界。
班级事务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发性,这就需要班主任时时刻刻绷紧心中的弦,以高超的智慧来应对扑面而来的突发事件。
一。
巧妙处理“打架事件”1。
案例背景:2003年,我当时担任高二13班的班主任。
班长小梁是农村生,成绩优异,为人耿直,眼里不揉沙子。
小梁在班级管理中是典型的强势人物,对违纪同学要求严格,坚持原则。
同时在学习中积极进取,在同学中威望很高,是我管理班级事务的得力助手。
学生小盛是城市生,父亲是一家大企业的老板,家庭条件优越。
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小盛为人豪爽又盛气凌人,瞧不起条件较差的同学。
又因为家长娇惯,受不得学校严格的管理。
时间一长,小梁和小盛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2。
案例过程:一天课间,走廊里一阵嘈杂混乱,我迅速跑出去,是小梁和小盛正打的不可开交,撕扯不止,围观的学生挤满了走廊,还有几个在拉架。
我迅速将两位同学分开,快速疏散其他同学回班准备上课。
我交代团支书维持班级秩序,把小盛带到了办公室门外,当时他还很激动。
我给了他一杯水,说:“喝点水,先静一静吧,什么都不要说。
”看到我一直用很平静的目光看着他,他好象受了感染一样,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张嘴就说:“老师,对不起,给您惹麻烦了!但是他也太气人了,一点儿小事就揪起来没完!”我说:“先不要道歉了,说说经过吧,说前老师有一点希望,就是你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还事情本来面目,我想你能做到吧?”他答应了我,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之后,我对他说:“你先到老师办公室去,好好的反思一下,在这件事情上你有没有错误,如果有,错在哪里?再做个换位思考,换角度去考虑此事,然后我们再解决吧。
”我又找到了小梁,听他讲述了事情经过,他俩说的基本一样,没什么出入,只是小梁委屈的一直流泪。
板块三专题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知 把这句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是答案。
能
答案: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目
语文(福建专版)
录
专题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考 题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
体
验
什么?(4分)
聚 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 冲
谋
关
略 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
提
升 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
知
能 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目
语文(福建专版)
录
专题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
考 题
创
焦
新
高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中的 演
考
练
“充电”只有一个义项,即“把直流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
专
考 使蓄电池获得放电能力”。这是从物理学角度进行解释的。从 题
点
冲
谋 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来看,专业术语有时会发生变化,“逐渐 关
略
演变成为一般的词语”,例如“‘麻痹’‘感染’‘瘫痪’
12 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向度?为什么?
的观点态度
目
语文(福建专版)
录
专题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考
选材 题
题 选文
体
范围 号
验
题目要求
如何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文档4篇
如何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文档4篇How to improve eloquence and adaptability documents如何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文档4篇小泰温馨提示:谈判是指除正式场合下的谈判外,一切协商、交涉、商量、磋商等等,本文档分析了谈判的核心技巧以及切实可行、久经考验的谈判方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的方法:口才训练的三种方法文档2、篇章2: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的方法:每天口才训练方法文档3、篇章3:提高口才应变能力的方法文档4、篇章4:提高口才应变能力的方法文档好的口才与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
如何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有哪些?下面小泰整理了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篇章1:提高口才和应变能力的方法:口才训练的三种方法文档在社会交际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或意外变故,必须迅速适应,并快速说出适合于新情况下的得体的话。
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日常口才训练中进行必要的“应变”训练。
这种“应变”,有时将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或一项事业的成败。
语言应变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口才训练当中,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和应变语言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
那么,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呢?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反映着他的机智和聪明,一旦碰到意外的变故,要能表现出高度的冷静和强烈的自信,甚至伴以适当的微笑,这是一种强者姿态。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冷静中产生急智,发挥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
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困境,化险为夷,化拙为巧,收到理想的意外的效果。
如果情绪过分激动或紧张,只会抑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语言应变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字斟句酌把文脉,概括引申巧立意
字斟句酌把文脉,概括引申巧立意作者:李仰臣来源:《快乐作文·7-9年级》 2018年第7期材料作文,是中考作文中的一种命题类型,它是指命题者给考生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要求他们依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把握其思想意义,然后借此确立文章中心,按要求写作。
一般来说,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如2017年武汉卷“鱼和蝌蚪的故事”)、生活哲理类(如2017年娄底卷“放弃与选择”)等。
材料作文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话题作文的自由性,近年来倍受命题者与考生的青睐。
如何采取有效的写作策略,写好中考材料作文呢?一、反复研读,领悟材料题旨唐代李群玉曾经说过:“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
”大意是说,玉隐于石中,人们哪里知道那是白玉;只有拨开沙子,认真筛选淘汰,才能遇到真金。
为此,考生首先要反复研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主旨或写作话题,并据此确立主旨。
(2017年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
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
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
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
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寓意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如果需要出现人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材料讲述的是鱼通过青蛙的描述认识世界的故事,结尾将故事引向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上——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却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
写作时,考生应该围绕着“认知新事物要依赖已有经验”“突破已有经验的束缚”“如何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来立意选材。
2023年高三语文写作练《识变 应变 求变》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
2023年高三语文写作练《识变应变求变》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东晋·葛洪)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求变,引人思考。
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三句名言分别强调的是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寻求变化,即识变应变和求变。
识变:了解、认识事物之变化;善于识变,在变化中抓住机遇。
应变: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善于应变,处变不惊、顶住压力,谋定而后动。
求变:主动去寻求变化,寻找创新;善于求变,在适应中占据先机,在发展中开拓进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准确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条件、方向等,才能科学应对变化、推动发展。
但人在应对变化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不仅能够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而且能够主动求变、创造机遇。
练就识变的能力,提升应变的本领,增强求变的勇气才能行稳致远。
(思辨性)“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要求青少年思考自身变化发展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关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主动有为,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主体性)【审题】第一步,圈画材料,找出中心。
这三则材料都是文言,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要想真正读懂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不要讲求对一字一句的理解,而要观其大略,抓其重点,圈画自己能够看懂的词语。
作文指导之字斟酌句审题意
写作训练1:字斟句酌审题意—审题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技巧,明确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一字一句审清题意,避免写作“跑题”、“偏题”审题的方法,学会抓住“题眼”字斟句酌审题意—审题一、谈话导入,检查作业二、复习上次课的重点内容三、新课教学【审题的概念】在作文时,首先要仔细审查、分析、研究作文题目,切实弄清题目的意思,全面分析题目的要求、范围,切实掌握题目的重点,这就叫做“审清题目”。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审题准确,意味着习作成功了一半;审题有误,写作“跑题”“偏题”“离题”;那语文成绩只有“全盘皆输”、“死路一条”!【审题的基本方法】1、辨清作文题目的类型,明确写作内容。
作文题目的类型有:命题、半命题、选题和话题等。
(1)全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是规定的,只需按题目要求去定中心、安排材料,绝对不能改变题目中的一字一词。
更不能自作主张,另写文题。
比如作文题《一件有意义的事》。
(2)半命题作文:要进行“完形填空”, 即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才能作文。
不能粗心大意,信手填写。
比如作文题《我和××》,可以把题目中的“××”,换成人定题《我和爸爸》,也可以把“××”换成物,定题为《我和课本》、《我和闹钟》。
(3)选题作文:“多中选一”, 即只给作文范围,提出要求,需要自己定题目,然后作文。
比如作文题:在你的身边有很多人,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写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注意重点突出,用词恰当。
根据这道题目要求,可写自己熟悉的人,如《我的同桌》;也可以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如《一个见义勇为的叔叔》。
(4)话题作文:题目一般是自拟的,就应匠心独运,一展才情。
2、分清作文体裁,确定写作对象审题,首先要审清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还是应用文,或其他体裁。
而记叙文又分为记事的、写人的、写景的、写状物(动物、植物和物品)的等类型。
题目要求写人,就要确认写什么人,选择什么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题目要求写事,就要选定一件事情,反映出事情的教育意义;题目要求写景、状物,就要选择一处景或一件物来写,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题目要求写应用文,就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内容。
中国智谋40例:应变-应对大全(上),读的是故事,涨的是智慧
中国智谋40例:应变-应对大全(上),读的是故事,涨的是智慧1、随机应变,弦高献牛退秦师【原典】公元前630 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
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同秦穆公陈说利害关系,使秦穆公感到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秦穆公同意与郑国讲和,但条件是让秦国的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作为使者驻守郑国。
隔了一年,郑文公去世,郑穆公即位。
驻守郑国的杞子派人报告秦穆公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大王派遣军队偷偷地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
”秦穆公于是派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将领率军偷袭郑国。
大臣蹇叔认为行军千里之外去偷袭别国,不可能不被别人知道。
别人知道后有所防范,必然会使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偷袭部队吃败仗。
因此苦劝秦穆公。
秦穆公不听,仍派孟明等三人出兵。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巧到周地贩牛也经过滑国。
弦高知道秦军要经过滑国去偷袭郑国,便随机应变,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回郑国报告消息,一面直接去见秦军。
他先送去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去犒劳秦军,说:“敝国的国君听说贵军将要行军到敝国去,特地让我冒昧地来犒劳犒劳。
虽然敝国并不富裕,但是,只要贵军在敝国住上一天,敝国就会提供一天的食用给养;要是贵军离开敝国,敝国也会护送贵军安全离开。
”孟明等人一听全都愣了:原来郑国果然如蹇叔所说早有准备,怎么办呢?孟明于是对西乞和白乙说:“郑国已经有所防备,我们的偷袭是没有指望了。
硬攻是不可能一下子成功的,我们又没有后援,还不如顺水推舟,就灭了滑国回去吧。
”商议已定,孟明等人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要到贵国去,只不过是到滑国而已。
”于是灭了滑国回师。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急报后,派人侦察杞子等人住的地方,发现他们果然已经捆扎行装,厉兵秣马了,于是便派人驱逐他们出境。
杞子逃到了齐国,逢孙和杨孙逃往宋国。
孟明等人回师经过■山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灭。
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被晋军活捉了去。
秦穆公痛悔没有听从蹇叔的话,使自己“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造成了惨重损失。
初中语文字斟句酌审题意—审题
初中语文字斟句酌审题意—审题—审题2011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题目中考作文四大命题形势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初一作文两大命题形势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审题攻略招数要求:眼神要好:近视可戴眼镜仔细认真:需要深呼吸一支笔在手边:方便练习我的另一片天空第一招“抓取关键词”明确题目限制性要求字斟句酌审题意—审题1.文体要求《在秋天里的回忆》《生命的意义》⑴在题目首尾有“记”、“事”、“忆”一类字眼,或是明确要求写过程事迹的。
⑵在题目首尾有“论”、“谈”、“说”一类字眼,或是明确要求提出主张或问题的。
招数要求:小心谨慎深入思考2.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作文要求。
注意题目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忽视的词语。
《初中生活二三事》《我最好的朋友》《那一次,我懂得了》“最”、“还”、“再”、“更”、“其实”等词语在题目中出现都隐含着作文要求要格外注意。
招数要求:发挥想象3.理解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比喻义《阳光》《提篮春光看妈妈》半命题作文审题攻略招数要点:1.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2.深入思考关键词语的隐含意思3.理解题目的比喻义《也美丽》1.审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出题目的隐含信息。
①美丽:外表美丽的事物或人具有独特精神的事物或心灵美好的人②也:相比较而言,能够从他(它)的身上发现美丽。
最:超越其他一切事物,就他(它)是最美的。
真:发现他(它)身上的美丽,这种美丽带给你惊喜。
③写作角度⑴事物本身不美,但是事物中包含着一些特殊的意义,所以美丽。
黑发VS白发鲜花VS杨树⑵平时我们忽略了它的美丽,一件事情,让我发现了它的美。
主角VS配角肌肤VS皱纹⑶本身很美,相比之下,我能够发现美丽的其他角度。
朝阳VS夕阳春花VS冬雪招数要点:结合自身特点找好材料进行补题《也美丽》2.补题力求“陌生化”,并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力求“切口小”,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点来写。
童年趣事初中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审题攻略总结半命题作文审题1.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2019高考作文辅导 如何使语言富有文采 斟句式,酌修辞
语言——斟句式,酌修辞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涉猎古今中外经典文化,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自然能使作文的语言倍增美感,平添神韵。
绣玉连珠,文采斐然1.用词生动,让作文语言形象多彩。
就是用词要简练纯熟,自然而流畅,幽默而含蓄。
要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力求做到“一字入文,九牛不拔”。
2.句式灵活,让作文语言灵动生辉。
汉语句式多样,文言句式典雅,口语活泼;长句周详缜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设问、反问句着重强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句余韵悠然。
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得其所,语言就会生动活泼,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3.整散结合,让作文语言节奏明快。
整散结合是指语言中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
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4.恰当引用,让作文语言文气盎然。
引用能够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关键是要做到准确恰当引用,就是在合适的地方准确地川合适的古涛文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5.巧用修辞,让作文语言跌宕生姿。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
一篇考场作文如能巧妙使用排比、比喻、拟人、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就能“气象峥嵘,色彩绚烂”。
写作技法调查报告[考题调查][例][2018.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佳作欣赏]江苏考生这世上有什么敌得过时间?所有荣辱、辉煌、屈辱、悲凉,都融入沧桑。
想提高你的应变口才,这五个应对技巧你一定要学
想提高你的应变口才,这五个应对技巧你一定要学应变口才,是语言运用能力当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说话技巧。
当你遇到别人的挑衅时,能够恰当好处的反驳,就能够让原本陷入被动的你,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解决这些谈话障碍。
在网上聊天,由于时间的“滞后性”,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怎么反驳别人的无理(无礼),但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环境和心态的制约,我们就没办法这么自如地作出反应。
所以掌握口才的应变技巧,不但能够培养我们处变不惊的能力,即便受到别人无礼的对待,能够镇定自如地反驳对方。
这就是我们学习应变口才的最大目的。
以下这五招,就是属于比较常用的应变反驳技巧,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说话武器,那么跟别人聊天,你就不用担心遇到“突发意外”了。
针锋相对,以谬之谬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受气的情况。
面对那些得理不让人的人,你越是忍耐,给他留面子,他就越是得寸进尺,不会领情。
对于这种人,只能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
当然,我所说的“针锋相对”反击,并不是指的对方鼻子骂这种低素质的做法,这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反击选择而已。
一般情况下,最好的反击当然就是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地显示出你的反驳,让对方无地自容。
这样做的好处,不但让能够给对方从智力上的打击,而且在素质上,还会高人一筹。
其中最常见的反击方式,就是“以谬之谬”,就是运用与对方平行的逻辑推理,达到否定对方的目的,让对方有口难言。
例如,有一家家里有人去世,居丧期间,偶然吃了一餐红米饭,有人对此发表议论,说家里死了人是不能吃红米饭的,因为红色是喜色。
主人家就反驳:“如果红色是喜色,那么吃白米饭,是不是就代表家里死了人呢?”就是以谬之谬,用对方的逻辑反击对方。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将对方说话中不合理的地方揪出来,然后从这个地方进行推导,从而推导出一个更不合理的地方,放大其错误,最终以此来否定对方的论题。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反击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再举一个例子。
英国作家萧伯纳身材瘦长,在某次晚宴上,一个肥胖的富翁嘲笑他说:“萧伯纳先生,一看到你,我就知道世界正在闹饥荒了!”萧伯纳就反击:“先生,我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正在闹饥荒的原因了!”这就是运用对方的逻辑之中,推导出反驳对方的言谈。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字斟句酌”速解选填改写题成语选填(附解析)
【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成语选填的多种用法。
2.积累成语。
【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题目,30分钟。
(2024·广东揭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在陈忠实先生《我的秦腔记忆》中,读到过对秦腔饶有兴致、情感浓烈的描写,进而对秦腔有了一点最初的印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听到过某歌星与一帮白褂子红围巾的关中爷们,慷慨激昂地高唱华阴老腔,还以为那就是秦腔;更早以前,看过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结果①,闹了笑话,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
直到我听了秦腔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秦腔的魅力。
那是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和满场观众静坐在台下,②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
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
没有想到,秦腔这种艺术形式竟是这般的③、这样的触动情怀。
印象最深的,当是秦腔独有的极其暴烈的吼唱。
戏中很多唱段真是吼得地动山摇、撕心裂肺,吼得酣畅淋漓、苍凉悲壮,吼得粗犷豪放、荡气回肠。
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真个是“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
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
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引领中华民族一次次①、遇难成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这是中华文明的光荣与伟大。
同时旧邦新命,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②的世界变局,必然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
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也在近现代落后挨打,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也为科技的落后与国力的衰退而痛苦反思、艰难求索。
作文审题应“观其大略”与“字斟句酌”相结合
作文审题应“观其大略”与“字斟句酌”相结合发布时间:2021-11-23T05:18:00.16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0期作者:王俊杰[导读] “观其大略”是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即明晓文章的大意,不深究其中的细节;“字斟句酌”则是常见的精读方法,即推敲研究语句文字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之意等。
王俊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语文组“观其大略”是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即明晓文章的大意,不深究其中的细节;“字斟句酌”则是常见的精读方法,即推敲研究语句文字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之意等。
这两种读书方法,用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上,同样适合。
下面面我们就以关于“躺平”的材料作文题目为例进行探讨分析。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躺平”,网络流行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的写作指向是要学生写自己的“看法”,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看法无外乎三种:赞成、反对和辩证地看待。
结合材料的大致内容:白领逃离,生活无目标、工作应付,大龄青年“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等,再联系现实生活中对“躺平”多为嘲笑和否定,我们就可以明确所要发表的看法其实只剩下一种,那就是否定或批判“躺平”。
这可以看做是“观其大略”,能帮助我们基本确定作文的写作方向。
这个作文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可学生的作文情况则很不能令人满意,近一半的同学并没有否定批判“躺平”,而是认同甚至颇为欣赏“躺平”:拒绝飞奔,学会躺平;“躺平”——换个角度对待生活;“躺平”,不过是人生长跑路上的一次蓄能;躺平者也值得尊重;不必计较,“躺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正确躺平,行稳致远;“躺平”是青年人为自我抗争的方式;做陶渊明式的“躺平”者……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学生们并不十分排斥“躺平”:大城市压力太大了,与其身心疲惫,不如过与世无争的生活;每天能把自己的基本任务完成,也就很不错了;“不恋爱,不结婚”,是我自己的事,没有遇见对的人,我干嘛一定要恋爱、结婚?“不买房,不买车”则是要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是独立自主,更不应该批判啦!而且在生活中,他们显然更讨厌“内卷”,对“躺平”则持一份隐隐地向往之情。
字斟句酌教阅读
字斟句酌教阅读作者:田敏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6期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于永正老师也这样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遴选出来的,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品词析句,不仅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一、品一个字,激发学生的情感一篇佳作,文章中的一字一词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经过认真推敲写出来的,是作者思维的体现。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本语言为基石,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斟酌品味,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层对话,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我们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品读与感悟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才39岁。
”我抓住这段话中的“才”字,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师:同学们,语言是有温度的。
请认真读读这段话,结合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说说你从“才”字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会创作出很多名曲。
所以,我从“才”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英年早逝的一种痛楚,一种惋惜。
师:是呀,不仅是作者,我们不也为这位英才的早逝而痛楚、惋惜吗?请你读读这段话,把这种痛楚、惋惜之情读出来,好吗?(生1读,把“才39岁”读得凄婉而又绵长。
)生2:透过这个“才”字,我体会到的是一种痛恨。
如果不是因为欧洲列强瓜分波兰,肖邦怎么可能背井离乡,悲愤欲绝而英年早逝呢?所以,我觉得这个“才”字深刻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欧洲列强侵略行径的痛恨。
师:说得好。
做人做事的技巧:善用变计,应万变之事
做人做事的技巧:善用变计,应万变之事做事应当善变,不可只用一种方法应对万变之事。
知变者,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不知变者,就会跳进死胡同。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要善变。
当情况不妙时,走就是上策。
一见机行事,学会“变脸”见机行事,灵活变通。
自人类诞生之时,随之而来的就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
因此,在人类社会诸多的关系中,人际交往便成为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现象。
而这种最基本的现象之中又有着诸多复杂的关系蕴藏其中,这就需要见机行事的机敏态度,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好所临之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
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
"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之人。
历史上,大太监李莲英在民间传说中大都是反面的,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具有相当深厚的见机行事,善于应变之功。
他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我们不妨来看其中一例。
我们都知道,慈禧爱看京戏,且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
一次,她看完戏子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反而好情致地问他“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
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思忖着: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
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斟字酌句写名句再三推敲留佳话
斟字酌句写名句再三推敲留佳话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习作教学不仅指导环节重要,讲评环节也是缺一不可的,讲评环节实施得好,学生的习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重视作文讲评,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作文讲评,不仅仅是对本次作文分出优劣,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下一篇作文。
因此,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该怎么“改”,如何“改”才恰到好处呢?我认为这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
这个改不是老师来进行修改,把整篇习作改成“千疮百孔”,红得让人触目惊心,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而老师也累得够呛,最后吃力不讨好。
习作教学步入泥潭,评价就成了改革的瓶颈。
笔者将从改善作文评价入手,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1.爱心评语促兴趣很多时候,当我们不辞劳苦地批阅学生的习作后,发到学生的手上时,总会出现了一种令我们难堪的景况:大多数学生都只是看了一下分数,就把习作本丢在一边,即使是少数“好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地一瞥,便也毫不客气地将习作本收到抽屉里去了。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批语太模式化、概念化了,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
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写给学校领导看的。
所以,我认为要想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评价,除了根据习作要求具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作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爱心评语”这些“爱心评语”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这些批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
当然,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可以以商谈的口吻提出修改的意见,并指出这样修改的理由,让学生感到把这地方改过来就会“好上加好”,就会更成功了,也就不会因这些失误产生忧伤,产生“惧作”心理了。
2.多样符号引注意传统的习作评价符号是比较单调的,一般是在好词佳句下加圆圈或波浪线,最后用一两句话写上总评,打上等级。
格律诗对仗的要求
格律诗对仗的要求诗文中两两对应的句子在修辞学上叫对偶,在诗词格律中叫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的重要格律之一,不对仗的诗不能称为格律诗。
一同类词对仗按格律诗对仗的要求,古汉语的词汇概括起来大约分为九类:①名词;②形容词;③数目词;④颜色词;⑤方位词;⑥动词;⑦副词;⑧虚词;⑨代词。
上述九类词应特别注意四点:(1 )数目词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词。
(2)颜色词自成一类。
(3)方位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4)不及物动词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
连绵词可分为名词连绵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词(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词(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词是不能相对的。
专名只能跟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二对仗的规律格律诗对仗常规是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必须对仗。
首联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可对可不对。
一般首联用对仗在五律较多,七律较少。
三对仗的方法对仗既要求“声对”,也要求“意对”。
“声对”指平仄相对。
“意对”既要求词性相对,又要求类别相对。
“词性相对”指的是名词对名词,非名词对非名词。
“类别相对”指同一事类的词语相对。
意对主要有1 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
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
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
2 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
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 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
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
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读考题:字斟句酌再思考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仍然是材料加话题,形式上没有任何创新。
让考生们颇费心思的是作文题的内容和表述方式。
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来自浙江大学某研究课题的一则调查材料(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4月11日的《钱江晚报》)。
这部分材料的内容构成是:事实+看法→推论。
调查得到的事实是:“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
”这则“事实”的真实可信度如何,自有国人评断,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对这一事实的“看法”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对“人文素养”作了简要阐述,值得注意的是“看法”的侧重点仅揭示了“人文素养”的意义,而不是阐发“人文素养”的内涵,以致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大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作深入思考。
在“事实”和“看法”基础上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这个推论很容易导致考生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上兜圈子。
考题的第二部分是写作的要求。
和其他话题作文一样,这一部分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特点。
但是,由于很少有学生能真正领会“人文素养”这一看似熟悉的词语,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生认识上有难度,这使得这一话题在客观上因学生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
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种作文题的“重心”在于以辩证眼光写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面对这样一个抽象空泛的话题,还要注重事理间辩证的内在关系的表述或阐发,这已经注定了这篇作文要写好有相当的难度。
与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相比,今年作文题的难度不易察觉,最初的感觉是什么都可以写,却又觉得写什么都很难写好。
这恐怕是连命题者最初都没有料想到的。
考题的第三部分是注意事项,共有五条,看起来够全够细,实际上却有些繁而杂。
第一条前半句“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显得有些多余,除非这个考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话题作文;后半句“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是2003年全国卷的翻版(去年全国卷的提法是“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提法上较为幼稚。
第二条是“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目拟”,从前面两部分提供的材料和对话题的要求以及第二部分的“推论”来看,“立意自定”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了。
第三条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把诗歌排除在应试作文样式之外有没有必要,恐怕值得讨论:考生如果在诗歌方面确实有才华,自然会征服阅卷者;考生如果想借诗歌这种样式投机取巧,那么我们要相信阅卷教师还是具备判别优劣的能力的;同时也要相信绝大部分考生不会随便拿高考赌一把。
其实在第二部分中,已有“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感情,等等”的详细交待,此处算是不厌其烦地重申。
第四条“不少于800字”,这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从高考实际情况看,今年字数不足的作文明显增加。
第五条是“不得抄袭”,这是不是一句废话?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什么时候允许抄袭过,反要在这么神圣严肃的考试中特别重申一下呢?综观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其在命题上有三大特点。
1.“人文素养”是个“热”话题、“熟”话题。
“大”话题。
“热”──“人文素养”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重大,涉及的领域极广,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是百谈不厌的热门话题;“熟”──“人文素养”是人们谈论了多年的话题,也是今后要不断谈论下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大”──“人文素养”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外延极为宽泛的话题,它其实可以涵盖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的所有内涵,比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等。
因此,也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集大成。
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来看,高考作文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绝对是十分积极和非常有意义的。
但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他们对理解和把握题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少考生由于不能领会什么是人文素养,更不能领会“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致于作文的题目出现了不少明显的偏离话题现象和大量“贴金”式的作文。
2.求“稳”的目的已经达到。
今年浙江省实行自主命题,实现平稳过渡的意义极为重大。
但话题空泛,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倾向明显,表现在学生考试作文中为套话、空话太多,削弱了作文应着重突出语文性的特点,不利于今后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3.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作文。
这种作文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以辩证眼光分析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那么,人文素养与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虽然,在“注意”中指出了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又把学生的思路限定在“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中,这样真正提供给考生的自由空间就非常狭小了。
二、重视功底:以变应变巧应对不论作文考题成败功过如何,每年仍有一批佼佼者脱颖而出。
是什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不败金身”?诀窍就在于他们都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杰出的考场悟性、超强的以变应变能力。
能力来自于悟性,悟性体现为一种睿智,睿智的基础是才识,才识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
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这些是优秀考生的“才”。
但是,一个人仅仅拥有这些“才”还是不够的,因为好文章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理解考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敏锐地认识世界、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加工改造,使其为我所用,表达“我”的独到见解,甚至使其闪现哲理的光华,这是“识”。
这一切,构成了写作的功底。
夯实功底,才能在考场上以变应变,自如应对。
阅卷过程中,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并最终获得高分的作文无不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才华。
试看一篇题为《楼台倒影中》的满分作文:古镇风雨存诗画,水乡人家盈酒茶。
我们的到来,丝毫改变不了这里的生活,依然有致,依然安谧。
口技老人在巷道深深、庭院深深中将历史留下的继续传诵,岁月年华,年华岁月在这里凝结了,信手打开窗子,而风又将它关上──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忘了自己是用怎样的神态看着鬓发斑白的老人将木门打开,自然地向门前泼水,这样简单,这样有文化的气息注定是这里生活的底色。
每当日落之后,天与地之间弥漫着蓝色的暮光,这里的人就会搬出椅子,一个接着一个讲那些沧海桑田的故事,虽然故事里的人早已远去,虽然故事里的繁华早已落尽,但故事留了下来,但历史留了下来,但一种文化素养留了下来,时至今日,感动着每一个走过的人。
楼台倒影中,做了个润湿的梦。
梦里,是柔婉的吴歌,是宁静的水乡。
这样的时候,闭上眼,接收着城市繁扰中感受不到的文化素养,什么都不想,却什么都能想。
没有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繁华,没有匆匆而过的身影。
这里有着自然和谐,有着质朴纯真,有着千万年历史的遗留。
但它不滞后,不排斥外地年轻人的出门而作,老人们的洒水谈客,都在一天的最后,在团圆桌上得到了最好的融合。
人文素养的熏陶和社会时代的发展之间的不矛盾性,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可是,我们终究要离去,离开这个我们只是偶尔来到,只是与它擦肩而过的地方。
楼台倒影中,谁,默默无语却一站千年?尽管,身影早已干枯……“楼台倒影”是什么?是悠悠历史文化的象征,是饱蘸人文素养的铁证。
正如文中所写:“古镇风雨存诗画,水乡人家盈酒茶。
”这里有着自然和谐,有着质朴纯真,有着柔婉宁静,有着……一幅淡然古朴静雅的水墨风情画,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本文作者手中那杆纯熟自如的文笔,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凝重如山。
结尾三段,有感于物是人非,无憾于悲观消极。
因为有“楼台倒影”──人文的化身──“默默无语却一站千年”。
点睛之语,让人们在苍凉的情境中萌生一种情不自禁的自豪感。
人文素养之魅力与社会发展竟如此地如影随形。
这是一篇借助散文笔法写的佳作,字里行间掩藏不住深刻脱俗的见解,这就是为该文增辉的闪光源。
这位考生的非凡才识有一种无穷的魅力,它的力量足以倾倒“判官”,征服读者。
当然,才华也罢,功底也好,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得到,任何作文复习速成秘诀、考场作文万能技巧之类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投机心理不可取,弄巧成拙反误己。
作文复习贵在踏实勤奋。
有条不紊,贵在知识积累、方法自如,贵在考场上以变应变、妙笔生花。
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可以采用分阶段定点定项的办法,对标点、文字、词语、句段、修辞、逻辑,对标题、开头、结尾,对审题、选材、提炼、构思、布局,对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都应全面兼顾,认真复习。
每个阶段都要有侧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不着皮毛。
有无真情实感是考场作文能否征服阅卷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中学生“真情”的主体,是以客观为依托、经主观升华了的东西。
中学生的真情应该是纯朴的而不是花哨的,是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
当然真情不排斥虚构,但虚构要遵循生活的“法则”。
属于主观心理的东西离不开生活客体的依托,任何反映到作文中的生活客体可以是虚构的,但不能怪异,更不能以标新立异为目的。
好文章还要让人看到思想的火花。
教师平时指导学生作文训练,决不是死板的背范文,简单的模仿,机械的套用,更不是可耻的抄袭。
立意要新,主旨要深。
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或前人虽已有言再换角度而言,前人虽已有发今反其意而发。
主题立意必须积极、进取、向上,要写出自信、写出个性,绝不消极、颓废。
作文不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尤其是比喻、排比、比拟等;要学会引经据典,引用名诗名言。
散文要学会创设意境,写出想像力和创造力;记叙文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显示文采,并力求做到以情动人;议论文要注意辩证思考,文笔可以带点杂文味儿。
不论何种文体都要讲求句式工整、畅达,深入浅出,最好要有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
还要高度注意语势的高潮设置,换句话说,文章要有动情点或煽情性,这是作文的一种艺术。
“以变应变”是考场必备的能力。
“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法仅对平时作文宏观复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考场应试的时候,必须学会以变应变。
作文考试是所有考试中答案最无定规的一种,但是评价一篇作文好坏的标准却非常明确,简言之:切中题意,自然真挚,深入浅出,新意盎然,慧思哲语,文笔自如。
而这一切,都只有在灵活应对考题的“变数”中才能实现。
编辑短评:本文的思路是“问题-对策”的模式。
尽管分析考题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也算深入细致,几分道理;后面谈对策,似融进了平时的教学经验,只是谈得散了一些。
(刘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