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54)字斟句酌再思考以变应变巧应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读考题:字斟句酌再思考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仍然是材料加话题,形式上没有任何创新。让考生们颇费心思的是作文题的内容和表述方式。
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浙江大学某研究课题的一则调查材料(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4月11日的《钱江晚报》)。这部分材料的内容构成是:事实+看法→推论。调查得到的事实是:“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这则“事实”的真实可信度如何,自有国人评断,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对这一事实的“看法”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对“人文素养”作了简要阐述,值得注意的是“看法”的侧重点仅揭示了“人文素养”的意义,而不是阐发“人文素养”的内涵,以致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大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在“事实”和“看法”基础上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推论很容易导致考生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上兜圈子。
考题的第二部分是写作的要求。和其他话题作文一样,这一部分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但是,由于很少有学生能真正领会“人文素养”这一看似熟悉的词语,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生认识上有难度,这使得这一话题在客观上因学生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
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种作文题的“重心”在于以辩证眼光写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面对这样一个抽象空泛的话题,还要注重事理间辩证的内在关系的表述或阐发,这已经注定了这篇作文要写好有相当的难度。与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相比,今年作文题的难度不易察觉,最初的感觉是什么都可以写,却又觉得写什么都很难写好。这恐怕是连命题者最初都没有料想到的。
考题的第三部分是注意事项,共有五条,看起来够全够细,实际上却有些繁而杂。第一条前半句“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显得有些多余,除非这个考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话题作文;后半句“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是2003年全国卷的翻版(去年全国卷的提法是“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提法上较为幼稚。第二条是“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题目目拟”,从前面两部分提供的材料和对话题的要求以及第二部分的“推论”来看,“立意自定”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了。第三条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把诗歌排除在应试作文样式之外有没有必要,恐怕值得讨论:考生如果在诗歌方面确实有才华,自然会征服阅卷者;考生如果想借诗歌这种样式投机取巧,那么我们要相信阅卷教师还是具备判别优劣的能力的;同时也要相信绝大部分考生不会随便拿高考赌一把。其实在第二部分中,已有“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感情,等等”的详细交待,此处算是不厌其烦地重申。第四条“不少于800字”,这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从高考实际情况看,今年字数不足的作文明显增加。第五条是“不得抄袭”,这是不是一句废话?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什么时候允许抄袭过,反要在这么神圣严肃的考试中特别重申一下呢?
综观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其在命题上有三大特点。
1.“人文素养”是个“热”话题、“熟”话题。“大”话题。
“热”──“人文素养”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重大,涉及的领域极广,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是百谈不厌的热门话题;
“熟”──“人文素养”是人们谈论了多年的话题,也是今后要不断谈论下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大”──“人文素养”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外延极为宽泛的话题,它其实可以涵盖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的所有内涵,比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等。因此,也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集大成。
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来看,高考作文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绝对是十分积极和非常有意义的。但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他们对理解和把握题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少考生由于不能领会什么是人文素养,更不能领会“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致于作文的题目出现了不少明显的偏离话题现象和大量“贴金”式的作文。
2.求“稳”的目的已经达到。今年浙江省实行自主命题,实现平稳过渡的意义极为重大。但话题空泛,泛政治化和泛道德化倾向明显,表现在学生考试作文中为套话、空话太多,削弱了作文应着重突出语文性的特点,不利于今后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3.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作文。这种作文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以辩证眼光分析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人文素养与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虽然,在“注意”中指出了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又把学生的思路限定在“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中,这样真正提供给考生的自由空间就非常狭小了。
二、重视功底:以变应变巧应对
不论作文考题成败功过如何,每年仍有一批佼佼者脱颖而出。是什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不败金身”?诀窍就在于他们都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杰出的考场悟性、超强的以变应变能力。
能力来自于悟性,悟性体现为一种睿智,睿智的基础是才识,才识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
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这些是优秀考生的“才”。但是,一个人仅仅拥有这些“才”还是不够的,因为好文章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理解考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敏锐地认识世界、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加工改造,使其为我所用,表达“我”的独到见解,甚至使其闪现哲理的光华,这是“识”。这一切,构成了写作的功底。夯实功底,才能在考场上以变应变,自如应对。阅卷过程中,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并最终获得高分的作文无不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才华。试看一篇题为《楼台倒影中》的满分作文:
古镇风雨存诗画,水乡人家盈酒茶。我们的到来,丝毫改变不了这里的生活,依然有致,依然安谧。口技老人在巷道深深、庭院深深中将历史留下的继续传诵,岁月年华,年华岁月在这里凝结了,信手打开窗子,而风又将它关上──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忘了自己是用怎样的神态看着鬓发斑白的老人将木门打开,自然地向门前泼水,这样简单,这样有文化的气息注定是这里生活的底色。每当日落之后,天与地之间弥漫着蓝色的暮光,这里的人就会搬出椅子,一个接着一个讲那些沧海桑田的故事,虽然故事里的人早已远去,虽然故事里的繁华早已落尽,但故事留了下来,但历史留了下来,但一种文化素养留了下来,时至今日,感动着每一个走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