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合集下载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摘要:
一、小麦纹枯病概述
二、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三、防治措施及建议
正文:
一、小麦纹枯病概述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由喙角担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及茎杆上。

在我国,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有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其中以禾谷丝核菌为主。

二、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表数据,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如下:
1.寄主: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寄主为小麦。

2.病原:引起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双核丝核菌AG-D融合群,即禾谷丝核菌,其次是立枯丝核菌的AG5和AG-4融合群等。

3.发病特点: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杆上,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死。

4.发病规律: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条件及小麦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播种期和生长初期是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三、防治措施及建议
针对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及建议: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品质好的小麦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种植: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增强小麦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传播途径。

4.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一旦发现小麦纹枯病症状,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施农药、生物防治等。

5.推广无病种子:加强对种子资源的检测和管理,确保推广使用的种子基本无病。

小麦纹枯病的调查

小麦纹枯病的调查

小麦纹枯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小麦纹枯病发病的基本症状,发病部位,发病因素。

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对小麦的播种以及调查,能对课本上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二、实验内容
了解播种期对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自学专业实践内容,查阅资料;分小组讨论实施计划,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修改;
2、材料准备实施(种子、肥料、菌株、田块),第一批播种;
3、第二批播种,试验田常规管理(浇水、除草);
4、第三批播种,试验田常规管理(浇水、除草);
5、病害调查,试验田定点调查,每7天1次,分级记载发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发病率;
6、试验直至12月30日,写出试验报告与教学实习小结。

四、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报告编号: [报告编号]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名称]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姓名]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小麦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调查人员对小麦田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摄影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分布范围。

2. 样本采集:调查人员采集了疑似受害植株的样本,并进行了后续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虫害种类和感染程度。

三、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小麦田间存在以下病虫害问题: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在调查区域的小麦植株上发现了大量的条锈病病斑,感染程度较重,已经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小麦黑穗病(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发现,小麦穗上出现了黑色病斑,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小麦黑穗病的感染,需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扩散。

3. 小麦蚜虫(Rhopalosiphum padi):在小麦田间观察到了蚜虫的大量滋生,已经对植株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遏制蔓延。

四、建议措施: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向种植户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 条锈病防治: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按照正确的施药剂量和频次进行喷洒,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2. 黑穗病防治:及时清理病害植株,减少病害源的传播,同时选择抗病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抗病能力。

3. 蚜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合理使用昆虫杀菌剂,并定期监测蚜虫密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验收意见: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已经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征得其同意。

种植户同意按照建议措施进行防治,并愿意配合调查单位的监测工作。

六、主管部门意见:主管部门对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进行了审核,认为调查工作详实,建议措施合理可行。

小麦病害田间调查发生预测及防治

小麦病害田间调查发生预测及防治

小麦病害田间调查发生预测及防治方法1.小麦纹枯病1.1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1.11菌源、寄主及侵染循环菌源: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5~35℃均可发育;立枯丝核菌15~35℃均可发育。

小麦生育后期于病部形成菌核,初为白色,后为黄褐色,形状不规则,以圆形偏圆形较多。

寄主:小麦,大麦,玉米,高梁,狗尾草、早熟禾、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

对小大麦的致病力最强。

浸染循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小麦发芽后至大部分生育期均可被侵染,在小麦植株体内发育,至小麦生育后期再形成菌核。

1.12发生特点①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返青上升期、拔节孕穗盛发期、灌浆稳定期4个阶段。

②冬前候平均气温稳定降至5℃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病株带菌越冬。

春季候平均气温稳定达到8℃以上时开始发病,12~18℃时病斑迅速横向、纵向扩展,候平气温达到25℃以上时,病害发展缓慢,小麦进入灌浆后期,茎秆组织老化,病斑停止扩展,病情趋于稳定。

③冬前平均温度高于常年,冬季积温高于常年,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的年份,纹枯病发生重。

1.13主要症状①烂芽:麦种发芽后感染上病菌,芽鞘很快变成褐色,麦芽腐烂而枯死。

②枯苗:麦苗开始产生分蘖后,基部的叶鞘上开始发病,多产生椭圆形的病斑,病斑淡黄色到褐色,发病重时可看到许多病斑上有坏死线通过病斑,叶片失水而干枯,发病严重的幼苗不能抽出新叶而死亡。

③花杆:拔节以后,叶鞘上的病斑扩展到茎杆上,茎杆上有明显的斑纹,多呈云纹状,称为花杆,当病害蔓延到节部时,容易导致病节部以上部分失水枯萎。

④枯白穗:当花杆比较严重时,特别是病菌侵害节部,常导致不能正常抽穗,称为枯孕穗,有的即使能抽出穗子,由于节部受害不能正常输送水份、养料和光合物,麦穗灌浆严重不足,有的不能灌浆而成枯白穗。

1.2小麦纹枯病田间病情调查1.21调查方法①选择主要品种,10月底前后播种、11月20日前后播种田各选择1块田,田间苗情、地势、水分、肥力等均有代表性。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摘要:
1.调查背景和目的
2.调查方法和对象
3.调查结果分析
4.结论和建议
正文:
1.调查背景和目的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在睢宁地区发生较为严重。

为了解睢宁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2.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走访农户和收集病害样品等方法,对象包括睢宁地区的小麦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

3.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小麦纹枯病病害样品200 余份,经过对病害样品的观察和鉴定,发现纹枯病菌主要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其中禾谷丝核菌占绝大多数。

病害发生程度因地区、种植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小麦纹枯病在睢宁地区的发生较为普遍,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4.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在睢宁地区应加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对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尽快采取防治措施。

(2)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病害发生。

在种植小麦时,选择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可以降低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勤除草、浅耕深松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减轻纹枯病的危害。

小麦纹枯病试验报告

小麦纹枯病试验报告

4 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 占 3/4 以上,但植株未枯死;
5 级:病株提早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 穗。
病指数(%)={Σ( 病穗数 × 病级 )/ ( 调查穗数 ×5)}×100
病指防效(%)=[(空白对照区病指 处理区病指)/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100
2 结果与分析
处理
(1)三唑酮 (2)12.5% 烯唑醇
数施药区显著降低,其中扬彩优于其他处理
表 2:5 月份纹枯病调查表
处理
感病率
(%)
显著性 5% 1%
感病率防效
(%)
显著性
5%
1%
病情指数
(%)
显著性
5%
1%
(%)
病情防效 显著性
5%
1%
(1)三唑酮
61.0 d
D 33.0
d
C
14.4
c
(2)12.5% 烯唑醇
77.0 b
B 15.4
f
E
20.4
b
CK(清水对照)
1.4 田间种植图
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 小麦成
1/2-3/4;
7523614 3462175 6174352
1.5 试验方法 分 别 于 11 月 20 日(分 蘖 期),2 月 10 日(返青期),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进行药剂喷施。于 3 月中旬、4 月中旬和 5 月中旬田间每区定点 1m×2 行按 NY/T6142002 方法调查各小区的纹枯病发病率、严
N 农业技术
2019 年 6 月·下
小麦纹枯病试验报告
王凌霄 詹 欢 游延军 ( 河南省黄泛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 中牟 451450)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商丘市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报告

商丘市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报告

商丘市小麦主要病虫草害调查报告作者:曹海昌来源:《科学种养》2018年第03期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家中强筋小麦适宜种植基地,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在760万亩左右,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已成为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前本市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确切了解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种类,明确重点防治对象和防控区域,探索高效集成技术已成为当前本市小麦生产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笔者利用两年时间,组织多位技术人员对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掌握了小麦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种类和发生危害特点,现总结如下:一、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危害情况调查结果1. 病害据调查,危害本市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等。

①小麦锈病。

a. 条锈病。

从两年的大田普查结果看,没有发现条锈病病叶,这与本市小麦品种均不易感染条锈病菌有关。

b. 叶锈病。

360个监测点中有48个监测点查到病叶,占监测点总数的13.3%,最早发病时间在2月27日,小麦处于返青期,病叶率为0.02%;普遍发生期在5月中旬,平均病叶率3.6%,严重地块病叶率在22%,减产幅度在5%左右,主要发生在套作麦田,其发生程度主要受品种特性和种植方式影响,现已成为小麦灌浆后期重点监测防治的对象之一。

②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生时间和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早发病时间在2016年12月11日,地点为虞城县谷熟大王楼监测点,发病中心面积0.01米2,从拔节后的调查结果看,发病点占监测点的16.7%,发病监测点发病期后20天病叶率平均为23.1%,大田普查病田率为14.9%,病叶率在4%~22%;2017年5月上旬全市达到发病高峰,5月下旬病害停止发展,发病中心最高病叶率达94.8%。

小麦白粉病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呈现发病早、发病中心蔓延迅速的态势,发病早且较重时影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发病越早、越重,减产越多,减产在5%~9%;发病晚且较轻时主要影响千粒重。

小麦主要病害调查问卷模板

小麦主要病害调查问卷模板

尊敬的农户:您好!为了解我国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对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姓名:(可选填)2. 您的年龄:(可选填)3. 您的性别:(可选填)4. 您所在的省份:(可选填)5. 您所在的地区:(可选填)6. 您种植小麦的年限:(可选填)7. 您种植小麦的面积(亩):________二、小麦种植情况8. 您种植的小麦品种:(可选填)9. 您所在地区小麦种植的主要茬口:(可选填)10. 您所在地区小麦种植的主要施肥方式:(可选填)11. 您所在地区小麦种植的主要灌溉方式:(可选填)三、小麦病害发生情况12. 您所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有哪些?(可多选)A. 小麦纹枯病B. 小麦白粉病C. 小麦赤霉病D. 小麦条锈病E. 小麦锈病F. 小麦黑穗病G. 小麦叶枯病H. 其他(请说明):________13. 您认为哪种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可选填)A. 小麦纹枯病B. 小麦白粉病C. 小麦赤霉病D. 小麦条锈病E. 小麦锈病F. 小麦黑穗病G. 小麦叶枯病H. 其他(请说明):________14. 您所在地区小麦病害发生程度如何?(可选填)A. 极轻B. 轻度C. 中度D. 严重E. 极严重15. 您所在地区小麦病害发生时间:(可选填)A. 初花期B. 抽穗期C. 成熟期D. 整个生长周期四、病害防治情况16. 您在小麦病害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可多选)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抗病品种选育D. 改良耕作制度E. 其他(请说明):________17.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对小麦病害防治效果较好?(可选填)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抗病品种选育D. 改良耕作制度E. 其他(请说明):________五、其他意见与建议18. 您对小麦病害防治有何意见和建议?(可选填)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祝您生活愉快,小麦丰收!(问卷填写说明: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选项前打“√”,如有其他意见或建议,请在相应栏内填写。

小麦纹枯病防治意见

小麦纹枯病防治意见

小麦纹枯病防治意见
第二期
小麦纹枯病是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由于今年小麦越冬期气温较常年偏高,雨水偏多,小麦墒情好、密度高、田间湿度大,十分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纹枯病发病率高于常年,预计今年我县小麦纹枯病将偏重发生。

一、病情
经本站调查,目前小麦纹枯病田间病株率1.5-63%,平均病株率8.1%,部分播种早、长势好的田块发病重。

此时正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应根据小麦苗情,及时开展防治。

二、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增强植株抗逆性。

2、化学防治:在纹枯病菌侵茎前、病株率达5-10%时开展防治,可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自主飞行植保无人飞机施药,药剂可选用45%甲硫己唑醇或井冈霉素复配剂,防治时可选用10%吡虫啉兼治红蜘蛛、灰飞虱,对已落黄田块可另加兴欣富利素2袋。

药剂用量详见农药标签和说明书。

三、注意事项:
1、疫情防控期间请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施药。

2、应选择晴好天气用药,用足水量。

3、防治后及时回收农药包装袋等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金湖县植保植检站
2020年3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调查方法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调查方法

小麦纹枯病:
症状: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

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能抽新叶而死亡。

小麦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

茎部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草黄色。

分级:按严重度分级:
1级:叶鞘发病,或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
2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
3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2~3/4;
4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3/4以上;
5级:病株提早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穗。

调查方法:每块田调查10个点,每个点10株,共100株。

病株需剥茎查看是
病株率(%)=病株数/总株数*100
病茎率(%)=病茎数/总株数*100 (病茎数≤病株数;病茎率≤病株数)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调查总株数*5)*100
小麦白粉病:
症状:叶片上先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密布白粉状霉层。

后期霉层渐变成灰白或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

病叶早期黄化,以后卷曲并枯死。

分级标准:严重度分级:
严重度是指病叶上病斑菌丝层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

设8级:
1% 5% 10% 20% 40% 60% 80% 100%
调查方法:每块田调查10个点,每个点10株,共100株,拔节期每株每张叶片均要调查,
平均严重度=∑(各级严重度值*各级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叶率≤病株率。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产量损失测定试验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产量损失测定试验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产量损失测定试验摘要2006年对4个小麦品种纹枯病的发生与产量损失进行了调查与测定,结果显示:轮作、条播、控氮、药剂防治和品种选择均有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在同一发病程度时,不同品种和类型田的病茎所引起的产量损失存在一定差异,其产量损失主要体现在小穗退化增多、单穗实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产量损失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分布范围甚广的世界性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和引起的产量损失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数十年来,不少学者已就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发生、危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以及小麦种质资源、抗性筛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1-6]。

2006年我们在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进行了小麦纹枯病发生与产量损失的部分调查与测定,试图为该病的有效防治和损失估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1.1病情调查于小麦收获前,按不同品种、茬口、播种方式、施肥水平和药剂防治情况,分别选定长势平衡且其他栽培条件均相对一致的小麦田,每田按对角线法各取5点,每点连续取100个抽穗茎蘖,剥查小麦茎秆纹枯病情(0级:无病;Ⅰ级:基部第一节间发病;Ⅱ级:基部第一、二节间发病;Ⅲ级:基部第一至三节间发病;Ⅳ级:基部第一至四节间发病;Ⅴ级:全株节间发病。

下同)。

1.2损失测定于小麦收获前,选定长势平衡的不同品种小麦病田各一块,每田按不同病级各选取100个茎穗,分穗考察穗部性状及其粒重。

2结果与分析2.1发病程度2.1.1不同品种发病。

该镇当年种植的4个主要小麦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其中宁麦8号的病情相对较重,表现病茎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其他品种;其次为宁麦13和扬麦13两个品种,扬麦12的病情相对较轻(见表1)。

2.1.2不同茬口发病。

在其他同等条件下,小麦重茬田的纹枯病情明显重于轮作田。

当年调查发现,在同期按常规方法统一用井冈霉素防病1次的情况下,宁麦8号、宁麦9号和扬麦12前2年种植油菜的各3块田平均病茎率分别为3.37%、1.40%和0.33%,而前2年连作小麦的相对应3块麦田比种植油菜的平均病茎率分别高9.26个、14.65个和8.60个百分点。

病 虫 情 报第二期

病 虫 情 报第二期

病虫情报第二期2014年3月6日麦田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一、发生情况1、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我市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市一直发生较重,对小麦的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

由于近期雨雪天气较多,田间湿度大,加上近期气温回升加快,对纹枯病菌的繁殖和侵染较为有利,目前田间已普遍见病。

3月2-3日全市调查不同类型田块144块,病田率100%(去年同期77.33%),病株率一般1-11%,最高16%,平均病株率5.07%(去年同期7.54%)。

其中旱茬麦56块,平均病株率5.36%(去年同期5.68%),稻茬麦88块,平均病株率4.86%(去年同期9.08%)。

发生程度为近五年以来同期中等水平。

随着气温的升高,侵染速度将加快。

预计小麦纹枯病将偏重发生。

2、麦蜘蛛:据3月2-3日调查,红蜘蛛虫田率93.75%(去年同期93.33%),一般田块每33厘米麦垄有虫0-60头,最高112头,平均有虫25.5头(去年同期39.16头)。

但地区间虫量不平衡性较大,部分高亢地区虫量较高。

预计麦蜘蛛中等偏轻发生,部分高亢地区、山区麦田中等发生。

3、蚜虫:田间虫量很低,仅个别田块零星见虫。

二、防治意见目前小麦感病品种比例高,抗病虫能力差,随着近期气温的回升,十分有利于纹枯病、麦蜘蛛、麦蚜的发生和发展,预计3月中下旬将会进入发生的盛期,因此,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抓住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麦田前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小麦生长安全。

1、防治时间:3月中下旬。

2、防治对象:以纹枯病、麦蜘蛛为主,兼治麦蚜。

3、防治方法:对纹枯病,每亩用井·枯(纹曲宁)200ml或咪鲜·已唑醇(亲苗)50克或40%井·腊芽60g,兑水50kg喷雾防治;对麦蜘蛛和麦蚜,每亩可用30%S-氰戊·辛硫磷(绿保1号)50-60ml或40%乐果75-100ml或25%氰·乐(扑虫鸟)80-100ml兑水喷雾。

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睢宁县植保站 2020年4月9日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一、病虫发生情况我站于4月7-8日对金城街道、濉河街道等13个镇23个村的麦田进行了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如下:1、白粉病:系统田:稻茬:4月3日见病,病株率3%,病叶率1%,4月7日病株率6%,病叶率2%。

旱茬:3月12日见病,病株率6%,病叶率3.75%,4月7日病株率90%,病叶率71.75%。

2019年系统田未见,2018年系统田旱茬:4月5日始见病株率为1%,病叶率为0.33%。

2017年同期未见,2016年3月30日始见,4月15日病株率为18%,病叶率为9.67%,2015年同期未见。

稻茬:2019、2018、2017年未见。

2016年4月5日始见,病株率为3%, 2015年同期未见。

大田:白粉病病田率17.8%,病株率0-75%均2.12%,病叶率0-21.25%,均0.83%,达标田无。

其中旱茬病田率17.4%,病株率0-35%均1%,病叶率0-13.75%,均0.61%;稻茬病田率18.1%,病株率0-75%均2.5%,病叶率0-21.25%,均1.05%。

总体病情居近10年高位,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为中等,部分田块偏重发生。

2、蚜虫:系统田:稻茬3月20日见蚜虫,蚜株率2%,百株蚜量4头,4月7日蚜株率20%,百株蚜量60头;旱茬3月3日见蚜虫,蚜株率3%,百株蚜量3头,4月7日蚜株率7%,百株蚜量25头。

大田:蚜虫虫田率22.96%,蚜株率0-70%均4.26%,百株蚜量0-750头,均24.37头,达标田4块占0.99%。

其中旱茬虫田率24.9%,蚜株率0-70%均5.97%,百株蚜量0-750头,均38.1头,达标田率1.99%;稻茬虫田率21.1%,蚜株率0-35%均2.57%,百株蚜量0-425头,均10.8头,达标田无。

虫田率居近14年第9位,蚜株率居近14年的第7位,百株蚜量居第7位,据此分析今年穗蚜为偏重发生。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小麦纹枯病在河南省原属次要病害,虽有发生,但危害不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小麦品种、肥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发生危害普遍、病情逐年加重,成为流行性病害,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

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普遍严重,重病区病茎率达83%~95%,造成减产10%~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40%。

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1 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1.1 病原与发病症状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为禾谷丝核菌(Rhizocxtoniacerealix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主要靠土壤传播。

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受害,引起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倒伏等症状。

小麦发芽后芽鞘变褐,严重时烂芽枯死。

幼苗多在3~4叶显症,叶鞘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株叶色枯黄,重病苗枯死。

拔节后植株基部叶鞘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扩大连片形成花秆。

茎秆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

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枯白穗、茎壁失水变软引起倒伏。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病部表面产生褐色不规则颗粒状菌核,直径1~2mm,菌核易脱落。

1.2 发病进程小麦纹枯病在麦田的发病进程分为5个阶段。

苗期侵染期小麦播种后,菌丝以侵染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

越冬静止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菌停止生长,病情停止发展。

水平扩展期小麦返青后,土壤和病苗上的病菌向地上部分扩展,并在株间发展,病株率增加明显,严重地块至拔节时,病株率可达100%。

该期是决定病株率的主要时期。

侵茎期小麦拔节后,病株上病菌不断进行再侵染,病斑以在茎秆上垂直扩展为主,病株率基本稳定,但严重度增加,是决定严重度的主要时期,造成花秆烂茎,严重病株出现枯孕穗。

菌核形成期小麦抽穗后,茎秆变硬,阻止病菌继续扩展。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栽培因素关系调查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栽培因素关系调查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栽培因素关系调查
李清歌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3(000)010
【总页数】2页(P22,37)
【作者】李清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21
【相关文献】
1.豌豆根病发生危害的栽培因素调查 [J], 宿文军;顾耀清
2.不同钾素水平下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小麦产量形成因素的关系 [J], 孙斌
3.大白菜病毒病发生与栽培技术关系的调查 [J], 麦热叶木古丽·沙斯依提
4.有和无高危因素与脑瘫发生率的关系调查分析 [J], 杨玉瑶;张萍
5.如皋豇豆栽培因素与根腐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J], 杨玉洁;王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表
简介
睢宁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

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调查的方法、结果和分析。

调查方法
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 选择调查区域:我们选择了睢宁地区作为调查区域,因为该地区是小麦种植的主要区域之一。

2. 调查样本选择:我们在不同的小麦田中随机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调查。

3. 调查内容:我们记录了每个样本的纹枯病感染情况,包括发病程度和病害严重程度。

调查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以下是我们得到的一些主要结果: 1. 纹枯病发生情况:在我们调查的样本中,约有70%的小麦田中存在纹枯病感染。

这表明该病害在睢宁地区普
遍存在。

2. 发病程度:纹枯病在不同小麦田中的发病程度有所差异,但大部分样本中的发病程度都较轻。

只有少数样本中的小麦叶片出现了严重的纹枯病症状。

3. 病害严重程度:在感染纹枯病的小麦田中,病害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有些田地中的小麦叶片几乎全部受到了感染,而其他田地中只有部分叶片受到感染。

调查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纹枯病在睢宁地区的小麦田中普遍存在,这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湿润的气候和土壤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传播。

2. 尽管纹枯病在睢宁地区普遍存在,但发病程度和病害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这可能与睢宁地区的小麦种植管理措施有关,如合理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 鉴于纹枯病的存在,小麦种植者应采取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包括合理的轮作制度、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害叶片等。

结论
通过对睢宁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了纹枯病在该地区普遍存在、发病程度较轻和病害严重程度有所不同的结论。

这些结果对小麦种植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增加人们对纹枯病的认识,促进小麦种植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张三, 李四.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科学研究, 2010(2): 45-50.
2.王五, 赵六. 纹枯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技术指导, 2012(4):
78-82.
3.陈七, 刘八. 纹枯病的发展规律及控制策略. 作物病虫害防治, 2015(3):
2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