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cbd08e4431b90d6d85c774.png)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泥土的歌唱》,回答问题泥土的歌唱①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种,称为“八音”,其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
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
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
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
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 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d041d001f69e314232947c.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吴建永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
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
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
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
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
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
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
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
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
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
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
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
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说明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说明文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64c94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9.png)
说明文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请解释“说明文”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其特点。
2.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至少列举三种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段落,并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在本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作者通过这些说明方法想要传达哪些信息?段落:在现代城市中,交通拥堵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据统计,某市高峰时段的车流量是平时的三倍,这导致了平均车速下降至每小时20公里。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城市规划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增设公交专用道、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以及推广自行车出行。
答案:1. 说明文是一种以解释、阐述事物特征、性质、原因、功能等为目的的文体。
它通常采用客观、准确的语言,通过定义、分类、比较、因果等方法来说明事物。
例如,科学论文、产品说明书、旅游指南等都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2.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定义法、比较法和因果法。
定义法通过下定义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因果法则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阐释事物的成因或结果。
3. (1)作者在本段中使用了统计数据法、列举法和因果法。
首先,通过提供具体的统计数据(高峰时段车流量是平时的三倍,平均车速下降至每小时20公里)来说明交通拥堵的严重性;其次,通过列举城市规划者采取的措施(增设公交专用道、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推广自行车出行)来展示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最后,通过因果法分析了交通拥堵的原因(高峰时段车流量大)和结果(平均车速下降)。
(2)作者通过这些说明方法想要传达的信息是:现代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车速,还可能导致其他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规划者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和鼓励绿色出行来缓解交通压力。
中考复习之说明文专享训练题
![中考复习之说明文专享训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f38434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4.png)
中考复习之说明文专享训练题说明文的阅读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快速完成说明文的阅读,掌握其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今天,语文网给大家带来中考复习之说明文专享训练题,希望通过此分享,能对提高同学们的说明文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中考复习之说明文专享训练题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6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③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A.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B.拟人作比较列数字C.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D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凳子。
(打比方)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分类别)C.我们导弹家族中有许多成员,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D.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
(列数字)3.将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序号填入括号。
(3分)A、打比方B、作比较C、列数字D、下定义E、举例子(1)、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 )(2)、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天空中的云大多很美丽,如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等。
( )艾在端午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
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
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0619a8c8d376eeaeaa318c.png)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
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
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
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
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
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
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752c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d.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材料一: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
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
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
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
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
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
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
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分类训练15篇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分类训练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d2355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b.png)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分类训练15篇生活科普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鞋带为什么旧就是抬起崖子①平时在走路、跑步等运动时,鞋带跟著腿脚不停摇晃,时间一短就可以渐渐抬起。
或许你从未在乎,这就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可是科学家却不这么看看。
科学家盯上了鞋带打结②鞋带伸长,只是生产生活中“结”的其中一种形式。
除了系鞋带之外,手术后在伤口上缝线会用结,建筑工地上采用的钢缆也就是结,电线里面数根铜线也Tiepolo的形式延展,甚至我们的生命密码――dna本身就是一条织成的结……③在大自然、人类社会里,结到处都有,它把两种、三种,甚至多种东西缠绕在一起,而且紧紧连接起来。
如果不解开它,就根本不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于是,最常见的鞋带打结就成了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存有一位机械工程师对伸长十分疑惑,并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辨认出鞋带伸长基本上只有两种方法,一种较结实,另一种较差。
较差的伸长法又称为“奶奶结”(又称Chapman),一手谓一端,拎起至鞋带两端,先把两端交叉成十字,右端在上左端在下,再把右端沿左鞋带绕一圈,并拉上来;然后双手再次各执一端,成十字交叉,左端在上右端在下;最后把左端往下折,拉住左端从交叉点到末端的中间,从右鞋带下面掏出来,并系住。
⑤较结实的伸长方法被称作“平方结”(又称困局),差别是当鞋带两端第二次成十字交叉时,不再扎居住左端从交叉点至末端的中间,而是扎居住末端,从右鞋带下面拿起去,并系紧。
⑥生活中,这两种方法也很常见,但是它们所隐含的力学原理却没那么简单。
撞击力与推挤力的相互作用⑦研究人员好奇为什么鞋带的活结很容易松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解结的过程上入手。
研究人员找到志愿者,将传感器绑到他的鞋上,并附着在鞋带结上。
这样,每当志愿者走路、跑步时,鞋带结所承受的力就会被检测并记录下来。
同时,研究人员还把同样的结和传感器绑在胳膊上,并使胳膊不停地摆动(相当于腿的摆动),从而分析结的受力情况。
中考英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30题
![中考英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30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a1c5f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8.png)
中考英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30题1.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A.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B.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both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neither technology n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答案:C。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中既提到了科技的发展,又提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所以答案是C。
A 选项只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不全面;B 选项只提到了环保,不全面;D 选项与文章内容不符。
阅读技巧: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每段的首句,可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echnology can_____.A.only bring benefitsB.only cause problemsC.bring both benefits and problemsD.neither bring benefits nor cause problems答案:C。
文章中提到科技的发展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A 选项只强调了好处,不全面;B 选项只强调了问题,不全面;D 选项与文章内容不符。
阅读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对事物的两面性描述,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wa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A.Reducing wasteing renewable energyC.Driving more carsD.Planting trees答案:C。
文章中提到了减少浪费、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植树都是环保的方式,而多开车会造成环境污染,不是环保方式。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说明文练习题30题(带答案)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说明文练习题30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de608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31.png)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说明文练习题30题(带答案)1.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以下哪个选项不正确?A. Technology has changed our lives.B. Technology haven't changed our lives.C. Technology changed our lives.答案:B。
解析: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应该用现在完成时has changed。
haven't 用于否定句,但是改变生活是客观事实,应该用肯定形式。
changed 是一般过去时,不符合题干的表达。
2. 智能手机是一种重要的科技产品。
它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除了以下哪一项?A. Making phone calls.B. Taking pictures.C. Flying.答案:C。
解析:智能手机可以打电话和拍照,但是不能飞。
3.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以下哪个例子不能体现这一点?A. We can shop online.B. We have to go to the store to buy things.C. We can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ar away.答案:B。
解析:科技发展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和与远方的人交流,更加便利。
而必须去商店买东西没有体现科技带来的便利。
4. 科技对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Technology makes learning more difficult.B. Technology makes learning more interesting.C. Technology has no effect on learning.答案:B。
解析:科技可以让学习更加有趣,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
科技不会让学习更困难,也不是对学习没有影响。
5.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的热门话题。
以下关于人工智能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help us do many things.B.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very dangerou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still developing.答案:B。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522dff804d2b160a4ec01e.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瓜子会致癌吗①葵花籽致癌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闹腾一回,甚至有说法称,葵花籽是致癌之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②向日葵,又名朝阳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被广泛种植,高可达3米,盘型花宽可达30厘米。
它的果实即葵花籽,除了作为原料被用来榨油外,还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休闲食品。
③葵花籽含有大量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和微量元素(如硒、锰、锌、铜等),如果要列举葵花籽的好处,真是相当丰富。
④葵花籽味甘,性平,可用以降低血脂,还能用来驱虫。
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含胆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葵花籽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铁的含量更是达到了葡萄干和花生的2倍,因此,葵花籽被认为具有预防贫血等作用。
每天吃一些葵花籽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对安定情绪、防止细胞衰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
⑤此外,葵花籽中含有的食用纤维比苹果高很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证明,食用纤维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
有文献报道,向日葵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心绞痛和降压等药理作用。
⑥目前,葵花籽种仁的含油率仅次于大豆,已成为位居第二的油料作物。
既然葵花籽的营养价值如此之高,那为何一些人认为是致癌食物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
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
但对于人类而言,吃入富含重金属的植物并在体内不断蓄积则足以致病,甚至致命。
⑦但因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的生长速度也都很快,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同样很强,我们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说粮食和蔬菜也具有致癌作用呢?⑧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且这些油脂大多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进食过多不但会消耗体内的胆碱,使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脂肪积聚在肝脏,影响了肝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甚至诱发肝组织坏死或肝硬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451c1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e.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1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
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
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
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2分)2.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3.假如你想用表格来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限三种),请把它画出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3700e1be1e650e52ea99d3.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5e027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4.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连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工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资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边界,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配大概没法觉察到这类微小差异,只要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大概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经由过程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发的引力波现象。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16feac844769eae109ed63.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的会瞎李斐然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
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
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
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在采访了开发者,查阅了数据报告后,我终于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身边究竟在发生什么——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
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③这一切细微设计,从医学角度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
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
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④但是,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
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⑤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
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
中考英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30题
![中考英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30题](https://img.taocdn.com/s3/m/40fdcf3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b.png)
中考英语说明文阅读练习题30题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A.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B. The history of culture.C. The way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答案:C。
解析:文章主要围绕环保展开,讲述了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等。
A 选项科技的重要性不是文章主旨;B 选项文化的历史与文章内容不符;D 选项教育的发展也不是文章重点。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A. Technology is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B. Cultur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nvironment.C. Everyone should take actio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D.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答案:C。
解析:文章中提到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采取行动。
A 选项科技不一定对环境有害;B 选项文化与环境也有一定关系;D 选项教育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方法。
3. The author mentions technology in the passage to show that...A.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life.B. it can help us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C. it always caus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nvironment.答案:B。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0d0887a5e9856a561260d7.png)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漫话对联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
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
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联。
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
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共2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共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3a65df92453610661fd9f401.png)
说明文部分(一)种子的生存策略①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在植物的生存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高效地利用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周围环境资源,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
②从形态上来说,种子可以简单地分为大种子和小种子。
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是巨籽粽的种子。
目前发现最大的巨籽粽种子有17.6公斤重,堪称“世界之最”。
然而,世界上还有微若尘埃的种子。
世界上最小的种子——热带雨林中附生兰的种子,一粒的重量仅有一盎司的百万分之三十五。
③种子的生存策略首先表现在它们自身的生理特点上。
大种子带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就像一位装备精良的旅行家,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袋,以确保抵达目的地时有足够的能量供其发芽,在竞争中以质取胜,但通常含油量更高,能保证它们在轻装旅行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能量。
④其次,因为“个头”的不同,种子采取的传播方式也不同。
许多大种子既是动物的食物,同时也依靠动物传播。
例如壳斗科栎属种子的传播就依靠啮齿类、鸟类,甚至鹿等大型哺乳动物。
小种子则像一群勇敢的士兵,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总会有幸运儿落地成苗。
⑤当种子陷入困境时,它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大种子在依靠动物传播的过程中,随时有被取食的危险,但是它们凭借较多的营养物质,能够迅速萌发、发出幼苗。
它们的幼苗可以在土地相对贫瘠或较为荫蔽的森林环境里生长,被动物取食后,也有较好的恢复能力。
此外,大种子也相对更耐干旱。
与大种子相比,更多的小种子则采取休眠的方法度过困境。
有时候,环境太干燥了,不适宜生长,它们便选择休眠。
或许风会把它们带到更远的地方,或许再等一年,会有一场大雨将它们呼唤。
它们一旦醒来,便立刻长出芽来。
⑥大自然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各式各样的种子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表演着一支又一支精彩的生命之舞,永不停息。
1.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种子的生存策略。
【答案】生理特点、传播方式、应对困境的方法【解析】介绍种子生存策略的段落为3、4、5段,可从中心句或关键句入手,将3、4、5段分别加以概括即可。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39e0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3.png)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 阅读下文, 完成下列各题书香缕缕为何来①打从认字开始, 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 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 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
纸质书除了能给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 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 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 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 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③书, 无论新旧, 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有机化合物, 与所有香味一样, 书香之源可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
“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 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
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 并使木浆纤维膨胀, “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
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 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成为我们可以觉察到的气味, 油墨和胶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 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⑥通常说来, 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
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
虽然现代的高质量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 但是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 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
这些反应, 统称为“酸水解”, “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 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 , 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 销量很好, 卖到断货, 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 古往今来仍未改变。
中考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38108ce2bd960591c67770.png)
中考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 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说明文专题学习日标:1能分清说明文的类型,会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能概括出文章要说明的核心的事理。
2会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会分析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3能准确判定说明方法,会具体解说其作用。
4会判定文章说明的顺序,并会具体解说。
5.能理解并会具体解说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6能用文中的科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7能体会并解说说明文标题、开头的作用。
8养成画中心句和关键句的好习惯。
9会读非连续性的说明性文本,能找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异同点,会分析文本表达方面的异同点。
10能根据要求,运用准确、笋洁的语言解说事物,突出特征。
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字。
一、说明文文体常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如《恐龙无处不在》是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来说明“板块构造理论”。
(2)依据说明的语言特点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文)。
4.说明方法(1)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⑨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③作比较:把_______和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⑤打比方:将________比作_______,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更一目了然。
⑧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典籍,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C引用诗文,增添说明的诗情画意和文学性、感染力。
⑨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事理.⑩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2)如何区分下定义与作诠释A.下定义说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说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
如:a氏族是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
b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c.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a、b是下定义,c是作诠释。
)B.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义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
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行。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5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购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按春一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如《核舟记》就是按照先写船的正面(船中一一船头一一船尾),再写船背“的空问顺序来写的。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木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征到用途,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
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由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图画“这个总的特征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特征;由这四个特征到其它三个方面的介绍,又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
6.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见的形式有;“总一分式、“总一分一一总”式、“分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如:总分式—《苏州林》:总分总式—《恐龙无处不在》。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淮确、严密、简洁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准确、严密。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简洁。
(2)生动、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有时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二、说明文的阅读考查(一)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分清说明文的类型,然后要整体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主要说明的事理。
2对策:(1)可以从分析说明文的标题入手,(2)要注意说明文开头或结尾的总说句。
(3)整体感知文章,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逐一概括分析每一段的中心意思,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全文的说明重点和主要内容点和主要内容。
(4)要养成圈点中心句的好习惯3近几年河南省中考试题(1)2013年第12题: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2)2016年第12题: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3)2017年第12题:“宜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二)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理清说明思路,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最后再整体分析全文的结构关系。
对策:(1)要准确判断说明顺序,注意区别逻辑顺序中几种常见类型。
(2)要注意把握标志性语言,如时间词、空间方位词及“之所以“一方直…另方面“总之”等。
(3)具体解说时,要在把握好层次的基础上,回到文本中,具体概括层意,不可空泛。
3近几年河省中考试题2013年第13题: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016年第14题: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摹状貌、卜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引用1阅读说明文,不仅要能准确判断说明方法,还要理解每一科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最后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综合、归纳2对策:(1)」解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注意区别易混点,要从本质上去区别各种说明方法。
(2)要回答清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作以解说,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或阐明了什么事理),有什么好的解说效果。
3)要注意一些难点,比如要会根据材料下定义。
3.近几年河南省中考试题(1)2016年第13题: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时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017年第12题: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四)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特点,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意义和作用1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形象。
科学性是建立在知识的准确性、例子的代表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上的,准确、严密,要注意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要分析说明文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唯一可取的表述形式的原因。
生动性要注意修辞的使用、描述性语言和大量的例子和故事。
2.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再说明其表达的效果和作用[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言准确或生动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__________”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近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在句子中如何突出事物特点或解说事理。
(4)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5)xx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了;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找生动性词句,要首选运用修辞的语句。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近几年河南省中考试题:(1)2012年第16题:“本文的话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
”(2)2017年第13题: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五)理解说明文的内容,并会拓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1.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就是秉承科学精神,用科学思想指导生活。
因此,要准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并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对策:(1)做题时,要根据生活中的问题,找出文本中与之相关的段落和内容。
(2)不要只抄写原句,要紧扣题意,具体作答。
3.近几年河南省中考试题:(1)2013年第15题:“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2)2016年第15题: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
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六)理解说明文标题和开头的作用1.说明文标题和开头,核心功能是为更好地解说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增强说明生动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