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主要介绍了古代的四首诗歌,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春晓》。
本课程在教学上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知识。
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古代诗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主要教学重点为了解古代诗歌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熟悉古代诗歌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前预习、讲解、课堂互动、任务挑战等,使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第一步:课前预习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课本中的问答题,并预习本课课文。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找出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并尝试自己模仿写作。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课堂讲解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课堂讲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本课四首诗歌,并加以解析。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了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同时,老师还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寻找周围环境中与诗歌相似的景物和事件,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课堂互动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开展了一系列课堂互动环节,如文本分析、语言翻译、修辞运用和诗歌鉴赏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互相评价和检验。
这种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加深了对诗歌文化的认识。
第四步:任务挑战作为课程的收官之作,老师安排了一项任务挑战环节。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创作和表达。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与反思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理解和记忆本课四首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应用到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去。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实践反思06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实践反思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而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成视听,让学生心中卸下积聚已久的精神包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爱学,乐学。
课堂成了魔术师的演练场所。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这个环节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信息手段是我在教学〈诗四首〉时首要考虑的。
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
在《古代诗歌四首》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读,同时播放相关的动画。
还链接了〈品读〉栏目的相关视频。
二、找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突破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
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
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显现了,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就播放了海上日出的动画。
三、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有机整合,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学会学习”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现代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能让孩子发现的规律坚决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究,孩子能自己找到的资料一定让孩子先找找,将语文知识从时间、空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部编语文 七年级上册资源池】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要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的反思。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选取诗歌时,应考虑到诗歌的代表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
例如,选取了《静夜思》、《望岳》、《春望》和《江雪》这四首诗歌,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主题,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其次,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再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教学《望岳》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诗歌的文化内涵。
古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教授《春望》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同时,教学中要注重诗歌的审美教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江雪》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审美情趣。
最后,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度等,以便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诗歌的知识,更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年级上册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七年级上册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古代诗歌四首》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第一篇:(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精选10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篇1(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
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篇2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内容概述三、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学生参与度的提高4.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改进措施1.增强课堂互动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3.拓展教学内容4.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五、总结正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授古代诗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我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概述。
这四首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将进酒》、《春江花月夜》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在教授这些诗歌时,我尽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一方面,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更加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待提高。
在教授古代诗歌时,我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我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我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因材施教。
此外,我还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除了课本中的诗歌作品,我还计划引入更多经典的传统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最后,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总之,通过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内容回顾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意境分析3.诗歌主题探讨4.诗歌创作背景与现实意义三、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反思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情景教学法2.学生参与度反思1) 课堂互动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3.教学效果反思1) 知识点掌握2)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3) 文化素养提升3.教学改进措施1) 优化教学手段2) 丰富课堂活动3) 拓展课外阅读四、结语正文: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丰富的审美意境。
在本次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首先,教学内容的回顾。
在这次教学中,我选择了四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背景、意境、主题以及创作背景与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诗歌的讲解,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例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我采用了讲授、讨论和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讲授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
此外,在学生参与度方面,虽然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但部分学生仍表现出较高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采取措施,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指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教学效果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点,但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素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尝试优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意境,带领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同时,丰富课堂活动,如举办诗歌朗诵、书法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汲取本次教学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结语通过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这是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第1篇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的灵感春儿童诗歌四首教学反思诗歌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放眼当今诗坛,大量佳作不但显现了当今诗坛的精神风采,而且闪耀着中国诗词的浑厚余韵。
回眸凝视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歌,虽则语言通俗易懂,但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爽心悦目。
为此,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情感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春光图的同时,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声,进而能启其情,入其境,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派春意中迸发春的灵感。
另外,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一些实质性的评价来加强反馈与调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一丝细雨落进了我的嘴里,湿漉漉的、凉丝丝的,还甜滋滋的呢!”又如“二月春风,吹出了鲜花朵朵,引来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杨柳依依,又酿制了杯杯美酒。
让我们边读边品味,痛饮一杯春天的美酒。
”……而在学生独立创作时,笔者又特意为学生播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乐声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船,此情此景,学生文思泉涌。
看,“燕子说:春天正在与我叙旧,难道你还没听见我们清脆的话语吗?”听,“麻雀说:春天正在孵化小鸟,难道你还没看见一只只小鸟正迎着春风破壳而出吗?”……此情此景,每一个音符都是诗,每一句字符都含春!二、加强阅读实践积累“春”的语言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并多处提及积累这个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的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说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
但这种持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大量反复地阅读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doc
201*年**月**日下午,我在学校视频教室上公开课《古代诗歌四首》,用的是一年一班的学生。
这是学校本学期组织的第二次教学活动了。
第一次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是初一教师“四环”模式过关课。
我对公开课一直没有什么抵触心态。
为什么要抵触呢?一个老师,讲好课,不管是不是公开课,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既然觉得自己是称职的和优秀的,就应该像安徒生笔下那位爱美的皇帝一样,穿着衣服,到大家面前展示一下。
当然了,前提是真有衣服,而且还是制作精良、穿上相当漂亮的。
这一次我讲的公开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原本打算一节课把四首诗歌都讲完;读一读,解析一下意象,写一写随堂练笔。
在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讲完两首诗歌已经很勉强了。
所以,最后,我只得讲了《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两首诗。
就算这样,第二首诗也给人一种草草了事的感觉,是不好的。
在写的部分,也一直在重复我开学初做的事,没有什么新意,指导也是不够的,让学生的写开始得不轻松、不容易。
这些都是下一步应该加强的东西。
其实,这些因素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完全应该考虑到的。
教师不是在给理想的学生授课,对于学生的接受情况应该有切当的估计。
在前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我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只顾着设计课堂环节,只顾着研读教材,把学生的因素忽略掉了。
上梨树六中送课是这样的情景,今天,又是这样的情景。
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失误,犯两次还是可以的。
如果我第三次仍旧是在备学生上不好,那可严重了。
希望我不至于那样。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教学的热情和激情。
什么时候也不要变得那么的懒惰懈怠。
因为,现在值得的理由太少,只当是为自己、为学生、为看不见的未来做努力吧!以上是我此次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随后的语文组教研活动中,同事们也提出了不少很有借鉴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郭晓琳老师建议说朗读的指导应该跟上去,我认为确实是我的欠缺,下一步会加油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期完成了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获得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同时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观沧海》时,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曹操的壮志豪情,通过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分析,体会到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学习中,学生们理解了李白对友人的牵挂和同情,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想象奇特的诗句有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比如《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一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答案,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妙之处。
这说明在教学中,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讲解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而不仅仅是记忆。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通过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诵读时缺乏感情,只是为了读而读。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诵读指导中,不仅要关注读音和节奏,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诵读。
2、赏析法对于诗歌中的名句,我采用了赏析法,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有时会出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情况。
可能是因为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问题设置不够巧妙,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情境创设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我尝试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教育资料】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学习精品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记得在教授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时,在初设计一堂课时,想到的是让学生去读一读,背一背,在读背的同时教学生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歌的意境,于是便把四首诗歌统统的按照初读,听范读,再读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而在实际的讲课的过程之中发现一堂课是不能讲完的。
于是改变原先的设计的方案,强调第一首和第四首,但是效果还不是一流的。
之后,我在想,一堂课把四首诗讲好是不现实的,讲一堂课就像是打仗一样,飞散兵力是很容易失败的,不如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
比如在讲课的时候,只讲一首诗歌,其余的让学生去学着体会。
我的最大的反思是,我的思想,是不是过于的小心了,讲课已经接近十年,一堂课的讲授的内容应该是有数的,为何还犯这样的低级的错误呢?只能是自己的思想过于的小心狭隘了,不敢讲真话,做实事,不敢于创新,阈于成规。
有时,我们的做事是不是违心的去做,或是违背常识和规律去做呢?《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情感。
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教授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是我们需要反思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对教学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反思《静夜思》这首唐代诗歌。
这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其简约、自然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解读这首诗,比如通过观察夜空、感受自己的内心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深入思考自然和人生的关系。
其次,我们反思《登鹳雀楼》这首宋代诗歌。
这是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鹳雀楼的壮丽景色来表达远离尘嚣、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登高的体验,并配合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在鼓励学生写作时,可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家乡的壮丽景色或者追求自己梦想的情感。
再次,我们反思《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
这是一首描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民歌,以其坚韧不拔、爱国情怀而广为流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在引导学生创作时,可以让他们从自己坚持和奋斗的经历出发,表达自己的坚持和价值观。
最后,我们反思《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唐代诗歌。
这是白居易的作品,以其写景婉约、感伤衰老的情感而脍炙人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赏析和解读诗句,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色和生命的感悟。
同时,在写作环节中,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触。
在教学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对自身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相结合,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