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30题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30题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目精选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3. 已知:BC=DE ,∠B=∠E,∠C=∠D,F 是CD 中点,求证:∠1=∠24. 已知:∠1=∠2,CD=DE ,EF//AB,求证:EF=ACAD BC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7.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且点E 在AD 上。

求证:BC=AB+DC 。

8.已知:AB//ED,∠EAB=∠BDE ,AF=CD ,EF=BC ,求证:∠F=∠CB ACDF21 EC D B A9。

已知:AB=CD,∠A=∠D ,求证:∠B=∠C10.P 是∠BAC 平分线AD 上一点,AC>AB ,求证:PC-PB 〈AC —AB11。

已知∠ABC=3∠C ,∠1=∠2,BE ⊥AE ,求证:AC-AB=2BE12。

已知,E 是AB 中点,AF=BD ,BD=5,AC=7,求DC13。

如图,在△ABC 中,BD =DC ,∠1=∠2,求证:AD ⊥BC .DC B A F E A B C DPD A C B F AE DCB14.如图,OM 平分∠POQ ,MA ⊥OP ,MB ⊥OQ ,A 、B 为垂足,AB 交OM 于点N .求证:∠OAB =∠OBA15.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PED CB A16.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D C B A17.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1)求证:MB =MD ,ME =MF (2)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8.已知:如图,DC ∥AB ,且DC =AE ,E 为AB 的中点,(1)求证:△AED ≌△EBC .(2)观看图前,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除△EBC 外,请再写出两个与△AED 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O E DC B A19.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 =2CE .FEDC B A20、如图:DF=CE,AD=BC ,∠D=∠C 。

最新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最新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一,证明边或角相等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两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图时两条线段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那么就利用辅助线进行等量代换,同样如果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也是用等量代换(方法是:(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此类型问题一般不单独作一大题,往往是通过得出角相等后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双垂直的图形中)1.已知,如图,AB⊥AC,AB=AC,AD⊥AE,AD=AE。

求证:BE=CD。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C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3.已知:如图△ABC中,AB=AC,BD⊥AC,CE⊥AB,BD、CE交于H。

求证:HB=HC。

2、如图, 已知:AB⊥BC于B , EF⊥AC于G , DF⊥BC于D , BC=DF.求证:AC=EF.AEDCB654321EDCBAFGE DCBAFMNE1234EDC BA 二.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形如:AB+BC=CD,AB=AD - CD)证明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常使用截长补短法。

①截长法即为在这三条最长的线段截取一段使它等于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②补短法即为在较短的一条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它们等于最长的线段,然后证明延长的这一线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证明两条线段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只需把差化成和来解决即可。

1.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2、如图,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过A 一直线,且点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求证:BD =DE +CE ;3、如图,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证:AB=AD - CDP E D CB A三.证明线段的2倍或21关系 ( AB CE =2, MN BN =12) 1. 利用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1. 已知,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在AC 、BC 上分别取点D 、E ,且AD =CE ,连结AE 、BD 交于点N ,过B 作BM AE ⊥,垂足为M ,求证:MN BN =12(提示:先证∠=BNE 60)2. 利用等线段代换(充分利用中点)例1.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3.4.转化为线段和问题,利用截长补短法 FE DCB A例5. 已知:如图5,四边形ABCD 中,∠=D 90 ,对角线AC 平分∠BAD ,AC BC =,求证:AD AB =12四.五.证明二倍角关系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换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D C BA。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及方法归纳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及方法归纳

一、知识要点:1.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2.全等形的性质:(1)形状相同.(2)大小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4.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时: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如图,和全等,记作.通常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6.全等变换: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和大小的图形变换.平移、翻折(对称)、旋转变换都是全等变换.7.全等三角形基本图形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8.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边边边”公理的实质:三角形的稳定性(用三根木条钉三角形木架).(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边角边公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角边角公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角角边推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①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适用;②斜边 -直角边公理9、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的选择:10、一般情况下,证明关于三角形全等的题有以下步骤:(1)读题:明确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要观察待证的线段或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3)、分析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

(完整word版)七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精选题

(完整word版)七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精选题

先做几道基础题:1、如图(1) : AD 丄BC,垂足为 D, BD=CD 求证:△ ABD^A ACD2. 如图(8): A 、B C 、D 四点在同一直线上, AC=DB BE// CF , AE// DF 。

求证:△ ABE^A DCF 。

3、如图(10)/ BAC=/ DAE / ABD 玄 ACE BD=CE 求证:AB=AC4.女口图:AB=DC BE=CF AF=DE 求证:△ ABE^A DCF 。

一.解答题(共16小题)1. 如图,已知 AB // DE , AB=DE , AF=DC .(1)求证: △ ABF ◎△ DEC ; 2)请你找出图中还有的其他几对全等三角形.(只要直接写出结果,不要证明)AAE2. 如图,在Rt△ ABC中,/ ACB=90 ° AC=BC , D是斜边AB上的一点,AE丄CD于E, BF丄CD交3.如图,点E在厶ABC外部,点D在BC边上,DE交AC于点F,若/仁/ 2= / 3, AC=AE .试说明下列结论正确的理由:/ D= / C .求证:△ AED BFC .(1)/ C= / E;5. 如图,在△ ABC中,AB=AC , D是BC的中点,连接AD,在A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连接BE , CE . △ ABE与厶ACE全等吗?为什么?6. (2010?顺义区)已知:如图,AB=AC,点D是BC的中点,AB平分/ DAE , AE丄BE,垂足为E.37. (2010?十堰)如图, △ ABC 中,AB=AC , BD 丄 AC , CE 丄AB .求证:BD=CE .8 ( 2008?南宁)如图,在 △ ABC 中,D 是BC 的中点,DE 丄AB , DF 丄AC ,垂足分别是 E 、F , (1)图中有几对全等的三角形请一一列出; 2)选择一对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进行证明.9. (2005?新疆)在△ ABC 中,/ ACB=90 ° AC=BC ,直线 MN 经过点 C ,且 AD 丄 MN 于 D , 于 E ,求证:DE=AD+BE .10 .如图,AD // BC , / A=90 ° E 是 AB 上的一点,且 AD=BE , / 1 = / 2. 求证:△ ADE △ BEC .BE=CF . BE 丄 MN 11.如图,在 △ ABC 中,AC=BC ,直线I 经过顶点 C , 过A , B 两点分别作I 的垂线AE , BF , E , F 为12. (2002?湛江)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 •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 •连接DE,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B的距离.请说明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的理由.如图, / 仁/2, BD=BC .求证:/ 3= /4.13. (2010?广安)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BE=CF,求证:AF=DE .15 .如图,△ ABC和厶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E与BD相交于点M , BD交AC于点N . 证明:(1)BD=CE ; (2)BD 丄CE .14. (2005?三明)已知:DCD=BE .答案与评分标准一.解答题(共16小题)1. 如图,已知AB // DE, AB=DE , AF=DC .(1)求证:△ ABF ◎△ DEC ;(2)请你找出图中还有的其他几对全等三角形. (只要直接写出结果,不要证明)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整理)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整理)
(2)当三角尺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F时(如图13—2),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还成立吗?简要说明理由。
34、在等边 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 外一点,且 , , ,探究:当点M,N分别爱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及 的周长与等边 的周长L的关系.
27、已知AE⊥AB,AF⊥AC,AE=AB,AF=AC。求证:(1)EC=BF;(2)EC⊥BF
28、已知BE,CF是 的高,且BP=AC,CQ=AB,试确定AP与AQ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9、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DAE=∠FAE。求证:
30、已知PA= ,PB=4,以AB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使P、D两点落在直线AB的两侧。
①当 旋转至如图②位置,点 , , 在同一直线上时, 与 的数量关系是.
②当 继续旋转至如图③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 与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10、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
20、如图1、图2、图3,△AOB,△COD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º,
(1)在图1中,AC与BD相等吗,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2)若△COD绕点O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2的位置,请问AC与BD还相等吗,还具有那种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3)若△COD绕点O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图3的位置,请问AC与BD还相等吗?还具有上问中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 ≌ ,所以 .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2),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2),推荐文档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平分线模型(一)角平分线的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作GE⊥射线ACA、例题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cm,BD=4cm,那么点D到直线AB 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2,∠3=∠4,求证:AP平分∠BAC.B、模型巩固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二)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呈现A、例题辅助线:延长ED交射线OB于F 辅助线:过点E作EF∥射线OB 例1、如图,在△ABC中,∠ABC=3∠C,AD是∠BAC的平分线,BE⊥AD于F .求证:1()2BE AC AB=-.例2、如图,在△ABC中,∠BA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且AB=AD,作CM⊥AD交AD的延长线于M. 求证:1()2AM AB AC=+.(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上取点B,使OB=OA,从而使△OAC≌△OBC .A、例题1、如图,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 交AC于Q,求证:AB+BP=BQ+AQ .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B、模型巩固1、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线段AD上任意一点(不与A重合).求证:AB-AC>PB-PC .2、如图,△ABC中,AB=AC,∠A=100°,∠B的平分线交AC于D,求证:AD+BD=BC .3、如图,△ABC中,BC=AC,∠C=90°,∠A的平分线交BC于D,求证:AC+CD=AB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一)旋转中心为直角顶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1)将△ABD逆时针旋转90°,得△ACM ≌△ABD,从而推出△AD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辅助线作法:过点C作MC⊥BC,使CM=BD,连结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滚动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连结AD.(1)使BF=AE(或AF=CE),导出△BDF ≌△ADE.(2)使∠EDF+∠BAC=180°,导出△BDF ≌△ADE.A、例题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BAC=90°,点M、N在斜边BC上滑动,且∠MAN=45°,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2、两个全等的含有30°,60°角的直角三角板ADE和ABC,按如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取BD的中点M,连接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巩固1、已知,如图所示,Rt△ABC中,AB=AC,∠BAC=90°,O为BC中点,若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AN=CM.(1)试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时,四边形AMON的面积如何变化?2、在正方形ABCD中,BE=3,EF=5,DF=4,求∠BAE+∠DCF为多少度.(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1)利用以上(一)和(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如下图:A、例题应用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AC=BC,∠ACB=90°,P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PB=PC,AP=AC,求证:∠BCP=15°.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A、例题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D为AC中点,AF⊥BD于点E,交BC于F,连接DF .求证:∠ADB=∠CDF .变式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M=CN,AF⊥BM于E,交BC于F,连接NF .求证:(1)∠AMB=∠CNF;(2)BM=AF+FN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BM和FN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1)PM=PN;(2)PB=PF+AF .四、手拉手模型1、△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BF≌△AEC .(2)∠BOE=∠BAE=60°.(3)OA平分∠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ABC和△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D=BE;(2)∠ACB=∠AOB;(3)△PCQ为等边三角形;(4)PQ∥AE;(5)AP=BQ;(6)CO平分∠AOE;(四点共圆证)(7)OA=OB+OC;(8)OE=OC+OD .((7),(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例、如图①,点M为锐角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连接AM、BM、CM.以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E,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1)求证:△AMB≌△ENB;(2)若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若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AMB、∠BMC、∠CMA的度数;(3)小翔受以上启发,得到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便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 的AB、AC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 即为△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2、△ABD 和△A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1)BE =CD ;(2)BE ⊥CD .3、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CHD 均为正方形结论:(1)BD =CF ;(2)BD ⊥CF .变式1、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CHD 均为正方形,AS ⊥BC 交FD 于T ,求证:(1)T 为FD 中点;(2)ABC ADF S S V V .变式2、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T为FD中点,TA交BC于S,求证:AS⊥BC .4、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360 12180n︒∠=∠=︒-五、半角模型 条件:1,+=1802αββθβ=︒且,两边相等 . 思路: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 到E ,使ED=BM ,连AE 或延长CB 到F ,使FB=DN ,连AF②将△AD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ABF ,注意:旋转需证F 、B 、M 三点共线结论:(1)MN =BM +DN ;(2)=2CMN C AB V ;(3)AM 、AN 分别平分∠BMN 、∠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 ⊥MN 交MN 于点P②将△ADN 、△ABM 分别沿AN 、AM 翻折,但一定要证明M 、P 、N 三点共线 .A 、例题例1、在正方形ABCD 中,若M 、N 分别在边BC 、CD 上移动,且满足MN =BM +DN , 求证:(1)∠MAN =45°;(2)=2CMN C AB V ;(3)AM 、AN 分别平分∠BMN 和∠DNM .变式:在正方形ABCD 中,已知∠MAN =45°,若M 、N 分别在边CB 、DC 的延长线上移动, AH ⊥MN ,垂足为H ,(1)试探究线段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AB =AH例2、在四边形ABCD中,∠B+∠D=18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满足EF=BE+DF,求证:12EAF BAD ∠=∠.变式:在四边形ABCD中,∠B=90°,∠D=9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求证:EF=BE+DF .。

(完整版)解三角形题型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解三角形题型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解三角形题型分类解析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a sin A= b sin B = c sin C = 2R(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1)a = 2R sin A , b = 2R sin B , c = 2R sin C (边化角公式)(2)sin A =a , s in B =2Rb, sin C = c2R 2R(角化边公式) (3)a : b : c = sin A : sin B : sin C (4) a = sin A , a = sin A , b =sin Bb sin Bc sin C c sin C做题大法:a1) 边化角:遇到分式或等式如b考常考点)→sin Asin B, a = b → sin A = sin B (切记必须为齐次式,高思考:若a 2 = bc −是−否−可化−为→sin 2 A = sin B sin C 是否可行2) 角化边形如这样的分式或等式sin A sin B → a, sin A = sin B → a = b b思路总结:a = b=c= 2R ⇒ a = 2R sin Ab = 2R s in B sin A sin B sin Cc = 2R sin B此为以上转换依据2、正弦定理适用情况:(1) 已知两角及任一边;(2) 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需要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已知 a ,b 和 A ,不解三角形,求 B 时的解的情况:如果sin A≥sin B,则 B 有唯一解;如果sin A<sin B<1,则 B 有两解;如果sin B=1,则 B 有唯一解;如果sin B>1,则B 无解.3、余弦定理及其推论a2=b2+c2- 2bc cos A 2 2 2 cos A =b2+c2-a22bca2+c2-b2b =a +c - 2ac cos B c2=a2+b2- 2ab cos Ccos B =cos C =2aca2+b2-c22ab4、余弦定理适用情况:(1)已知两边及夹角;(2)已知三边。

(完整word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完整word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1. 如图① , 在△ ABC中 , ∠ ACB=90° ,AC=BC, 过点C 在△ ABC外作直线MN,AM⊥ MN于点M,BN⊥MN于点 N.(1)试说明 :MN=AM+BN.(2)如图② , 若过点 C作直线 MN与线段 AB订交 ,AM⊥MN 于点 M,BN⊥MN于点 N(AM>BN),(1) 中的结论能否仍旧建立 ?说明原因 .【答案】 (1) 答案看法析 ;(2) 不建立【分析】试题剖析:(1)利用互余关系证明∠ MAC =∠ NCB,又∠ AMC=∠CNB=90°, AC=BC,故可证△ AMC ≌△ CNB,进而有 AM=CN, MC=BN,即可得出结论;(2)近似于( 1)的方法,证明△ AMC ≌△ CNB,进而有 AM =CN ,MC =BN,可推出 AM 、 BN 与 MN 之间的数目关系.试题分析:解:( 1)∵ AM ⊥ MN , BN⊥ MN,∴∠ AMC=∠CNB=90°.∵∠ ACB=90°,∴∠ MAC +∠ ACM=90°,∠ NCB+∠ ACM=90°,∴∠ MAC=∠NCB.在△ AMC 和△ CNB 中,∵∠ AMC =∠ CNB,∠ MAC =∠ NCB, AC= CB,∴△ AMC ≌△ CNB(AAS ),∴ AM =CN ,MC =NB.∵MN =NC+CM ,∴ MN =AM+BN;(2)图( 1)中的结论不建立, MN =BN-AM.原因以下:∵AM ⊥ MN , BN⊥ MN ,∴∠ AMC=∠ CNB=90°.∵∠ ACB=90°,∴∠ MAC +∠ ACM=90°,∠ NCB+∠ ACM=90°,∴∠ MAC=∠NCB.在△ AMC 和△ CNB 中,∵∠ AMC =∠ CNB,∠ MAC =∠ NCB, AC= CB,∴△ AMC ≌△ CNB(AAS ),∴ AM =CN ,MC =NB.∵MN =CM -CN,∴ MN=BN-AM .点睛:此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重点是利用互余关系推出对应角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2. 如图, BE、CF 是△ ABC 的高且订交于点 P,AQ∥ BC 交 CF 延伸线于点 Q,如有 BP=AC ,CQ=AB ,线段 AP 与 AQ 的关系怎样?说明原因。

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一,證明邊或角相等方法:證明兩條線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這兩條線段或角在兩個三角形內,就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如果這兩條線段或角在同一個三角形內,就證明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圖時兩條線段既不在同一個三角形內,也不在兩個全等三角形內,那麼就利用輔助線進行等量代換,同樣如果角不在同一個三角形內,也不在兩個全等三角形內,也是用等量代換(方法是:(1)同角(等角)の餘角相等(2)同角(等角)の補角相等,此類型問題一般不單獨作一大題,往往是通過得出角相等後用來證明三角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雙垂直の圖形中)1.已知,如圖,AB ⊥AC ,AB =AC ,AD ⊥AE ,AD =AE 。

求證:BE =CD 。

2.如圖,在四邊形ABCD 中,E 是AC 上の一點,∠1=∠2,∠3=∠4,求證: ∠5=∠6.3.已知:如圖△ABC 中,AB=AC ,BD ⊥AC ,CE ⊥AB ,BD 、CE 交於H 。

求證:HB=HC 。

2、如圖, 已知:AB ⊥BC 於B , EF ⊥AC 於G , DF ⊥BC 於D , BC=DF .求證:AC=EF .A ED C B654321E DCBAFGE D CBAFBC AMNE 1234EDC BA 二.證明線段和差問題 (形如:AB+BC=CD,AB=AD - CD)證明兩條線段和等於另一條線段,常常使用截長補短法。

①截長法即為在這三條最長の線段截取一段使它等於較短線段中の一條,然後證明剩下の一段等於另一條較短の線段。

②補短法即為在較短の一條線段上延長一段,使它們等於最長の線段,然後證明延長の這一線段等於另一條較短の線段。

證明兩條線段差等於另一條線段,只需把差化成和來解決即可。

1.如圖,已知AD ∥BC ,∠PAB の平分線與∠CBA の平分線相交於E ,CE の連線交AP 於D .求證:AD +BC =AB .2、如圖,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過A 一直線,且點B 、C 在AE の異側,BD ⊥AE 於D ,CE ⊥AE 於E . 求證:BD =DE +CE ;3、如圖,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證:AB=AD - CDP E D CB A三.證明線段の2倍或21關系 ( AB CE =2, MN BN =12) 1. 利用含30角の直角三角形の性質證明例1. 已知,如圖1,∆ABC 是等邊三角形,在AC 、BC 上分別取點D 、E ,且AD =CE ,連結AE 、BD 交於點N ,過B 作BM AE ⊥,垂足為M ,求證:MN BN =12(提示:先證∠=BNE 60)2. 利用等線段代換(充分利用中點)例1.如圖,△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の平分線,BD の延長線垂直於過C 點の直線於E ,直線CE 交BA の延長線於F . 求證:BD =2CE .3.轉化為線段和問題,利用截長補短法例5. 已知:如圖5,四邊形ABCD 中,∠=D 90,對角線AC 平分∠BAD ,AC BC =,FE DCB A求證:AD AB12四.證明二倍角關系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換如圖,△ABC 中,AD 是∠CAB の平分線,且AB =AC +CD ,求證:∠C =2∠BD C BA。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整理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整理

全等三角形的典型习题一、全等在特殊图形中的运用1、如图,等边△ABC 中,D 、E 分别是AB 、CA 上的动点,AD =CE ,试求∠DFB 的度数.2、如下图所示,等边△ABC 中,D 、E 、F 是AB 、BC 、CA 上动点,AD =BE =CF ,试判断△DEF 的形状.3、如下图所示,△ABC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 、A 、D 在同一直线上,AC 、BE 相交于点G ,AE 、CD 相交于点F ,试说明△AGF 是等边三角形.Ex 、如图,四边形ABCD 与BEFG 都是正方形,AG 、CE 相交于点O ,AG 、BC 相交于点M ,BG 、CE 相交于点N ,请你猜测AG 与CE 的关系(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4、△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BAC =90°,∠B =∠C =45°,D 是底边BC 的中点,DE ⊥DF ,试说明BE 、CF 、EF 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B AAm二.证明全等常用方法(截长法或补短法)5、如图所示,在△ABC 中,∠ABC =2∠C ,∠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请你试说明AB +BD =AC .Ex1,∠C +∠D =180°,∠1=∠2,∠3=∠4.试用截长法说明AD +BC =AB .Ex2、五边形ABCDE 中,AB =AE,∠BAC +∠DAE =∠CAD,∠ABC +∠AED =180°,连结AC ,AD .请你用补短法说明BC +DE =CD .(也可用截长法,自己考虑)6、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上的点,F 是BC 上的点,且∠EDF =45°.请你试用补短法说明AE +CF =EF .Ex1.、如图所示,在△ABC 中,边BC 在直线m 上,△ABC 外的四边形ACDE 和四边形ABFG 均为正方形,DN ⊥m 于N ,FM ⊥m 于M .请你说明BC =FM +DN 的理由.(分别用截长法和补短法) (连结GE ,你能说明S △ABC =S △AGE 吗?)BB C F C A B三.全等在探究题中的运用7、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o,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1) 请你写出△ABC ≌△ECF 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2)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3)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8、已知,△ABC 中,∠BAC = 90°,AB = AC ,过A 任作一直线l ,作BD ⊥l 于D ,CE ⊥l 于E ,观察三条线段BD ,CE ,DE 之间的数量关系.⑴如图1,当l 经过BC 中点时,DE = ,此时BD CE.⑵如图2,当l 不与线段BC 相交时,BD ,CE ,DE 三者的数量关系为 ,并证明你的结论. ⑶如图3,当l 与线段BC 相交,交点靠近B 点时,BD ,CE ,DE 三者的数量关系为 . 证明你的结论,并画图直接写出交点靠近C 点时,BD ,CE ,DE 三者的数量关系为 .图1 图2 图3 A D FGB图1A D F GB图2A D FC GB图3 A l B CA B C DE lA B C lE D四.动点问题中的全等、9、如图,已知ABC △中,20AB AC ==厘米,BC=16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6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 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 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经典动点问题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经典动点问题

全等三角形动点问题专练班级:姓名:1.已知:AB⊥BD, ED⊥BD, AC=CE, BC=DE。

(1)试猜想线段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 结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 结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2、如图所示,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M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3、如图,△ABC的边BC在直线l上,AC⊥BC,且AC=BC;△EFP的边FP也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F=FP.(1)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接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3)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4在△ABC中,AB=AC,P是△ABC内任意一点,将AP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AQ,使∠QAP=∠BAC,连接BQ,CP;(1)如图1,试说明BQ=CP;(2)若将点P在△ABC外,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结论依然成立吗?试说明理由。

BPQBA5如图1,在△ABC中,点P为BC边中点,直线a绕顶点A旋转,若点B P、在直线a的异侧,BM⊥直线a于点M,CN⊥直线a于点N,连接.PM PN、(1)延长MP交CN于点E(如图2),①求证:BPM CPE=;△≌△;②求证:PM PN(2)若直线a绕点A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点B P=还、在直线a的同侧,其它条件不变.此时PM PN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直线a绕点A旋转到与BC边平行的位置时,其它条件不变,请直接判断PM PN=还成立吗?不必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6在等边△ABC的顶点A、C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米的速度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处,请问:(1)如图1,在爬行过程中,CD和BE始终相等吗?(2)如果将原题中的“由A向B和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AB和CA的延长线爬行”,EB与CD 交于点Q,其他条件不变,蜗牛爬行过程中∠CQE的大小保持不变,请利用图2说明:∠CQE=60°;(3)如果将原题中“由C向A爬行”改为“沿着BC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交AC于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则爬行过程中,DF始终等于EF是否正确?DEACQD EABF DA图1 图2 图37、在图中,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于点O,∠1 = ∠2 = 45°.(1)如图,若AO = OB,请写出AO与BD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图中的MN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下图,其中AO = OB.求证:AC = BD,AC ⊥BD;8、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得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CQP?(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9、已知,如图,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点,BF⊥AC于F点,若AB=CD,AF=CE,BD 交AC于M点,(1)求证:MB=MD,ME=MF(2)当E、F两点移到移到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其它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你的理由。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1一,证明边或角相等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两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图时两条线段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那么就利用辅助线进行等量代换,同样如果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也是用等量代换(方法是:(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此类型问题一般不单独作一大题,往往是通过得出角相等后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双垂直的图形中)1.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

求证:BE =CD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3.已知:如图△ABC 中,AB=AC ,BD ⊥AC ,CE ⊥AB ,BD 、CE 交于H 。

求证:HB=HC 。

2、如图, 已知: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 于D , BC=DF .求证:AC=EF .A ED C B654321E DCBAFGE D CBAFMNE 1234134****70432EDC BA 二.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形如:AB+BC=CD,AB=AD - CD)证明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常使用截长补短法。

①截长法即为在这三条最长的线段截取一段使它等于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②补短法即为在较短的一条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它们等于最长的线段,然后证明延长的这一线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证明两条线段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只需把差化成和来解决即可。

1.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2、如图,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过A 一直线,且点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求证:BD =DE +CE ;3、如图,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证:AB=AD - CD三.证明线段的2倍或21关系 ( AB CE =2, MN BN =12) P E D CB A134****704331.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1. 已知,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在AC 、BC 上分别取点D 、E ,且AD =CE ,连结AE 、BD 交于点N ,过B 作BM AE ⊥,垂足为M ,求证:MN BN =12(提示:先证∠=BNE 60)2. 利用等线段代换(充分利用中点)例1.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3.转化为线段和问题,利用截长补短法例5. 已知:如图5,四边形ABCD 中,∠=D 90,对角线AC 平分∠BAD ,AC BC =,求证:AD AB =12四.证明二倍角关系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换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 FE DCB ADCBA134****7043 4。

(完整word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doc

(完整word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doc

1.已知:AB=4 , AC=2 , 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A 解:延长AD 至IJE,使AD=DE・・・D 是BC 中点BD=DC在厶ACD 和厶BDE 中AD=DEZBDE= ZADC BD=DCAA ACD A BDE•*. AC=BE=2・・•在△ ABE 中AB-BE < AE<AB+BE・・・AB=4即 4・2 <2AD < 4+21 < AD < 3・・・AD=2延长CD 与P,使D 为CP 中点。

连接VDP=DC,DA=DBA AC BP 为平行四边形又 Z ACB=90・・・平行四边形ACBP 为矩形AAB=CP=1/2AB 2.已知:D 是AB 中点,Z ACB=90 0,求证:CD [AB 2AAP,BP3.已知:BC=DE , Z B= ZE, Z C= ZD , F 是CD 中点,求证:Z 1= Z2证明:连接BF和EF・・・ BC=ED,CF=DF, Z BCF= Z EDF・・・三角形BCF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BF=EF, ZCBF=Z DEF连接BE在三角形BEF中,BF=EF/. Z EBF=Z BEFo・・・ Z ABC= Z AED o・・・ Z ABE= Z AEBo/. AB=AE o在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F屮AB=AE,BF=EF,ZABF= Z ABE+ Z EBF= ZAEB+ Z BEF= Z AEF・・・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F全等。

・・・ Z BAF= Z EAF(Z 1= Z 2)o4. 己知:Z 1= Z 2 , CD=DE , EF//AB ,求证:EF=AC过C作CG〃EF交AD的延长线于点GCG// EF,可得,Z EFD= CGDDE= DCZFDE= Z GDC (对顶角)AA EFD^A CGDEF= CGZCGD = Z EFD又,EF// AB・・・,Z EFD= Z 1Z1= Z 2・・・Z CGD= Z 2・・・△ AGC为等腰三角形,AC= CG又EF=CG・・・EF= AC5.已知:AD 平分Z BAC, AC=AB+BD ,求证:Z B=2 Z C证明:延长AB取点E,使AE=AC,连接DEVAD 平分Z BACAZ EAD=Z CAD・・・AE=AC, AD = ADA A AED^A ACD ( SAS)AZ E=Z CVAC = AB+BD・・・AE= AB+BD・・・AE= AB+BEABD = BE・・・Z BDE=Z EVZ ABC=Z E+ Z BDEAZ ABC = 2 ZEAZ ABC = 2 ZC6.己知:AC 平分Z BAD , CE丄AB , Z B+ Z D=180 ° ,求证:AE=AD+BE・・・CE丄AB ・・・Z CEB=Z CEF= 90° ・・・EB=EF, CE = CE, AACEB^ACEF ・・・Z B=Z CFEVZ B+Z D= 180 ° , ZCFE+Z CFA= 180 0AZ D = Z CFAVAC 平分Z BAD・・・Z DAC = Z FACVAC = AC・・・△ ADC 竺△ AFC ( SAS)/.AD = AF ・・・AE= AF+ FE= AD + BE解:延长AD至IJE,使AD=DE・・・D是BC中点・・・BD=DC在厶ACD和厶BDE中AD=DEZBDE= Z ADCBD=DC7.已知:AB=4 , AC=2 , D是BC屮点, AD是整数,求ADA 证明:在AE上取F,使EF= EB,连接CFAAACD^ABDE•*. AC=BE=2・・•在△ ABE中AB-BE < AE<AB+BE・・・AB=4即4・2 < 2AD < 4+21 < AD < 3・・・AD=218.已知:D 是AB 中点,Z ACB=90 0,求证:CD -AB2解:延长AD到E,使AD=DE・・・D是BC屮点・・・BD=DC在厶ACD和厶BDE中AD=DEZBDE= Z ADCBD=DCAA ACD A BDE•*. AC=BE=2•・•在A ABE中9.已知:BC=DE , Z B= ZE, Z C= ZD , F 是CD 中点,求证:Z 1= Z2A证明:连接BF和EF。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题型总结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题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题型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例题、已知:如图,AD =BC ,AC =BD.试证明:∠CAD =∠DBC.(答案)证明:连接DC , 在△ACD 与△BDC 中()AD BC AC BDCD DC ⎧=⎪=⎨⎪=⎩公共边∴△ACD ≌△BDC (SSS )∴∠CAD =∠D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边角边”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E ,并且AE =12(AB +AD ),求证:∠B +∠D =180°.(答案)证明:在线段AE 上,截取EF =EB ,连接FC ,∵CE ⊥AB ,∴∠CEB =∠CEF =90°在△CBE 和△CFE 中,CEB CEF EC =EC EB EF =⎧⎪∠=∠⎨⎪⎩∴△CBE 和△CFE (SAS )∴∠B =∠CFE ∵AE =12(AB +AD ),∴2AE = AB +AD ∴AD =2AE -AB ∵AE =AF +EF ,∴AD =2(AF +EF )-AB =2AF +2EF -AB =AF +AF +EF +EB -AB =AF +AB -AB ,即AD =AF在△AFC 和△ADC 中(AF AD FAC DAC AC AC =⎧⎪∠=∠⎨⎪=⎩角平分线定义)∴△AFC ≌△ADC (SAS )∴∠AFC =∠D∵∠AFC +∠CFE =180°,∠B =∠CFE.∴∠AFC +∠B =180°,∠B +∠D =180°. 类型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角边角”例题、已知:如图,在△MPN 中,H 是高MQ 和NR 的交点,且MQ =NQ .求证:HN =PM.证明:∵MQ 和NR 是△MPN 的高, ∴∠MQN =∠MRN =90°, 又∵∠1+∠3=∠2+∠4=90°,∠3=∠4 ∴∠1=∠2在△MPQ 和△NHQ 中,12MQ NQ MQP NQH ∠=∠⎧⎪=⎨⎪∠=∠⎩∴△MPQ ≌△NHQ (ASA ) ∴PM =HN类型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角角边”例题、已知Rt △ABC 中,AC =BC ,∠C =90°,D 为AB 边的中点,∠EDF =90°,∠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于E 、F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12DEF CEF ABC S S S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2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解:图2成立; 证明图2:过点D 作DM AC DN BC ⊥⊥,则90DME DNF MDN ∠=∠=∠=°在△AMD 和△DNB 中,AMD=DNB=90A B AD BD ∠∠︒⎧⎪∠=∠⎨⎪=⎩∴△AMD ≌△DNB (AAS )∴DM =DN∵∠MDE +∠EDN =∠NDF +∠EDN =90°,∴∠ MDE =∠NDF在△DME 与△DNF 中,90EMD FDN DM DN MDE NDF ∠=∠=︒⎧⎪=⎨⎪∠=∠⎩∴△DME ≌△DNF (ASA )∴DME DNF S S =△△∴DEF CEF DMCN DECF S =S =S S .+△△四边形四边形可知ABC DMCN 1S =S 2△四边形,∴12DEF CEF ABC S S S +=△△△类型五、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举出反例画出图形.(1)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2)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答案)(1)√;(2)×;在△ABC 和△DBC 中,AB =DB ,AE 和DF 是其中一边上的高,AE =DF(3)×. 在△ABC 和△ABD 中,AB =AB ,AD =AC ,AH 为第三边上的高,如下图:1、已知:如图,DE ⊥AC ,BF ⊥AC ,AD =BC ,DE =BF.求证:AB ∥DC.(答案与解析)证明:∵DE ⊥AC ,BF ⊥AC ,∴在Rt △ADE 与Rt △CBF 中.AD BC DE BF ⎧⎨⎩=,=∴Rt △ADE ≌Rt △CBF (HL ) ∴AE =CF ,DE =BF∴AE +EF =CF +EF ,即AF =CE在Rt △CDE 与Rt △ABF 中,DE BFDEC BFA EC FA =⎧⎪∠=∠⎨⎪=⎩∴Rt △CDE ≌Rt △ABF (SAS )∴∠DCE =∠BAF ∴AB ∥DC. (点评)从已知条件只能先证出Rt △ADE ≌Rt △CBF ,从结论又需证Rt△CDE ≌Rt △ABF.我们可以从已知和结论向中间推进,证出题目.2、如图,△ABC 中,∠ACB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 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1)求证:AE =CD ;(2)若AC =12cm ,求BD 的长.(答案与解析)(1)证明:∵DB ⊥BC ,CF ⊥AE ,∴∠DCB +∠D =∠DCB +∠AEC =90°.∴∠D =∠AEC .又∵∠DBC =∠ECA =90°,且BC =CA ,∴△DBC ≌△ECA (AAS ).∴AE =CD . (2)解:由(1)得AE =CD ,AC =BC ,∴△CDB ≌△AEC (HL ) ∴BD =EC =12BC =12AC ,且AC =12. ∴BD =6cm .(点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的一内角平分线和另外两顶点处的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旁心.三角形有三个旁心.所以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4个.如图所示:△ABC 的内心为1P ,旁心为234,,P P P ,这四个点到△ABC 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1、如图,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DF ⊥AC 于点F ,且DB =DC.求证:BE =CF.(答案)证明:∵DE ⊥AE ,DF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 ∴DE =DF ,∠BED =∠DFC =90°在Rt △BDE 与Rt △CDF 中,DB DCDE DF =⎧⎨=⎩,∴Rt △BDE ≌Rt △CDF (HL ) ∴BE =CF2、如图,AC=DB ,△PAC 与△PBD 的面积相等.求证:OP 平分∠AOB .(答案与解析)证明:作PM ⊥OA 于M ,PN ⊥OB 于N12PAC S AC PM =△∵,12PBD S BD PN =△,且PAC S =△PBD S △ ∴ 12AC PM 12BD PN =又∵AC =BD ∴PM =PN又∵PM⊥OA,PN⊥OB ∴OP平分∠AOB(点评)观察已知条件中提到的三角形△PAC与△PBD,显然与全等无关,而面积相等、底边相等,于是自然想到可得两三角形的高线相等,联系到角平分线判定定理可得.跟三角形的高结合的题目,有时候用面积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如图,DC∥AB,∠BAD和∠ADC的平分线相交于E,过E的直线分别交DC、AB于C、B两点. 求证:AD=AB+DC.(答案)证明:在线段AD上取AF=AB,连接EF,∵AE是∠BAD的角平分线,∴∠1=∠2,∵AF=AB AE=AE,∴△ABE≌△AFE,∴∠B=∠AFE由CD∥AB又可得∠C+∠B=180°,∴∠AFE+∠C=180°,又∵∠DFE+∠AFE=180°,∴∠C=∠DFE,∵DE是∠ADC的平分线,∴∠3=∠4,又∵DE=DE,∴△CDE≌△FDE,∴DF=DC,∵AD=DF+AF,∴AD=AB+DC.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如图,已知:AE⊥AB,AD⊥AC,AB=AC,∠B=∠C,求证:BD=CE.(答案)证明:∵AE⊥AB,AD⊥AC,∴∠EAB=∠DAC=90°∴∠EAB+∠DAE=∠DAC+∠DAE ,即∠DAB=∠EAC.在△DAB与△EAC中,DAB EACAB ACB C∠=∠⎧⎪=⎨⎪∠=∠⎩∴△DAB≌△EAC (SAS)∴BD=CE.类型二、巧引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1、在ΔABC中,AB=AC.求证:∠B=∠C(答案)证明:过点A作AD⊥BC在Rt△ABD与Rt△ACD中AB AC AD AD=⎧⎨=⎩∴Rt△ABD≌Rt△ACD(HL)∴∠B=∠C.(2).倍长中线法:1、已知:如图所示,CE、CB分别是△ABC与△ADC的中线,且∠ACB=∠ABC.求证:CD=2CE.(答案)证明:延长CE至F使EF=CE,连接BF.∵EC为中线,∴AE=BE.在△AEC与△BEF中,,,,AE BEAEC BEFCE EF=⎧⎪∠=∠⎨⎪=⎩∴△AEC≌△BEF(SAS).∴AC=BF,∠A=∠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又∵∠ACB=∠ABC,∠DBC=∠ACB+∠A,∠FBC=∠ABC+∠A.∴AC=AB,∠DBC=∠FBC.∴AB=BF.又∵BC为△ADC的中线,∴AB=BD.即BF=BD.在△FCB与△DCB中,,,,BF BDFBC DBC BC BC=⎧⎪∠=∠⎨⎪=⎩∴△FCB≌△DCB(SAS).∴CF=CD.即CD=2CE.2、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7, 则第三边的中线长x的取值范围是( )A.1 <x<6B.5 <x<7C.2 <x<12D.无法确定(答案)A ;提示: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7-5<2x<7+5,所以选A选项.(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H ,G 分别在AC ,AB 上,且HD =BD. (1)求证:∠B 与∠AHD 互补;(2)若∠B +2∠DGA =180°,请探究线段AG 与线段AH 、H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证明:(1)在AB 上取一点M, 使得AM =AH, 连接DM.∵ ∠CAD =∠BAD, AD =AD, ∴ △AHD ≌△AMD. ∴ HD =MD, ∠AHD =∠AMD. ∵ HD =DB, ∴ DB = MD. ∴ ∠DMB =∠B.∵ ∠AMD +∠DMB =180︒,∴ ∠AHD +∠B =180︒. 即 ∠B 与∠AHD 互补. (2)由(1)∠AHD =∠AMD, HD =MD, ∠AHD +∠B =180︒.∵ ∠B +2∠DGA =180︒,∴ ∠AHD =2∠DGA. ∴ ∠AMD =2∠DGM.∵ ∠AMD =∠DGM +∠GDM. ∴ 2∠DGM =∠DGM +∠GDM. ∴ ∠DGM =∠GDM. ∴ MD =MG.∴ HD = MG.∵ AG = AM +MG, ∴ AG = AH +HD. (3).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构造全等三角形:1、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 >AC,求证:AB -AC >BD -DC (答案)证明:在AB 上截取AE =AC,连结DE∵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D =∠CAD在△AED 与△ACD 中⎪⎩⎪⎨⎧=∠=∠=AD AD CAD BAD ACAE∴△AED ≌△ADC (SAS )∴DE =DC 在△BED 中,BE >BD -DC即AB -AE >BD -DC ∴AB -AC >BD -DCM G HDCBAEDC BA2、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M是AD上任意一点,求证:MB-MC<AB-AC.(答案与解析)证明:∵AB>AC,则在AB上截取AE=AC,连接ME.在△MBE中,MB-ME<BE(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AMC和△AME中,()()()AC AECAM EAMAM AM=⎧⎪∠=∠⎨⎪=⎩所作,角平分线的定义,公共边,∴△AMC≌△AME(SAS).∴MC=M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BE=AB-AE,∴BE=AB-AC,∴MB-MC<AB-AC.(点评)因为AB>AC,所以可在AB上截取线段AE=AC,这时BE=AB-AC,如果连接EM,在△BME中,显然有MB-ME<BE.这表明只要证明ME=MC,则结论成立.充分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截长补短是关键.(4).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1、如图所示,已知E为正方形ABCD的边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DAE=∠FAE.求证:AF=AD+CF.(答案与解析)证明:作ME⊥AF于M,连接EF.∵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C=∠D=∠EMA=90°.又∵∠DAE=∠FAE,∴AE为∠FAD的平分线,∴ME=DE.在Rt△AME与Rt△ADE中,()()AE AEDE ME=⎧⎨=⎩公用边,已证,∴Rt△AME≌Rt△ADE(HL).∴AD=AM(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又∵E为CD中点,∴DE=EC.∴ME=EC.在Rt△EMF与Rt△ECF中,()(ME CEEF EF=⎧⎨=⎩已证,公用边),∴Rt△EMF≌Rt△ECF(HL).∴MF=F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由图可知:AF=AM+MF,∴AF=AD+FC(等量代换).(点评)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则∠D=90°.而∠DAE=∠FAE说明AE为∠FAD的平分线,按常规过角平分线上的点作出到角两边的距离,而E到AD的距离已有,只需作E到AF的距离EM即可,由角平分线性质可知ME=DE.AE=AE.Rt△AME与Rt△ADE全等有AD=AM.而题中要证AF=AD+CF.根据图知AF=AM+MF.故只需证MF=FC即可.从而把证AF=AD+CF转化为证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2、如图所示,在△ABC中,AC=BC,∠ACB=90°,D是AC上一点,且AE垂直BD的延长线于E,12AE BD=,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答案与解析)证明:延长AE和BC,交于点F,∵AC⊥BC,BE⊥AE,∠ADE=∠BDC(对顶角相等),∴∠EAD+∠ADE=∠CBD+∠BDC.即∠EAD=∠CBD.在Rt△ACF和Rt△BCD中.所以Rt△ACF≌Rt△BCD(ASA).则AF=B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E=BD,∴AE=AF,即AE=EF.在Rt△BEA和Rt△BEF中,则Rt△BEA≌Rt△BEF(SAS).所以∠ABE=∠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BD是∠ABC的平分线.(点评)如果由题目已知无法直接得到三角形全等,不妨试着添加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使问题得以解决.平时练习中多积累一些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类型三、全等三角形动态型问题解决动态几何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以下几点:(1)变化前的结论及说理过程对变化后的结论及说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图形在变化过程中,哪些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原来的线段之间、角之间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是否还存在是解题的关键;(3)几种变化图形之间,证明思路存在内在联系,都可模仿与借鉴原有的结论与过程,其结论有时变化,有时不发生变化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结AD,以AD 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1,求证:CF=BD(2)当点D 运动到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第(1)问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答案)证明:(1)∵正方形ADEF ∴AD =AF ,∠DAF =90°∴∠DAF -∠DAC =∠BAC -∠DAC ,即∠BAD =∠CAF在△ABD 和△ACF 中,AB AC BAD CAF AD AF =⎧⎪∠=∠⎨⎪=⎩∴△ABD ≌△ACF (SAS ) ∴BD =CF(2)当点D 运动到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仍有BD =CF此时∠DAF +∠DAC =∠BAC +∠DAC ,即∠BAD =∠CAF在△ABD 和△ACF 中,AB AC BAD CAF AD AF =⎧⎪∠=∠⎨⎪=⎩∴△ABD ≌△ACF (SAS ) ∴BD =CF2、如图(1),△ABC 中,BC =AC ,△CDE 中,CE =CD ,现把两个三角形的C 点重合,且使∠BCA =∠ECD ,连接BE ,AD .求证:BE =AD .若将△DEC 绕点C 旋转至图(2),(3)所示的情况时,其余条件不变,BE 与AD 还相等吗?为什么?(答案)证明:∵∠BCA =∠ECD , ∴∠BCA -∠ECA =∠ECD -∠ECA ,即∠BCE =∠ACD在△ADC 与△BEC 中ACD=BCE AC BC CD CE =⎧⎪∠∠⎨⎪=⎩∴△ADC ≌△BEC(SAS) ∴BE =AD .若将△DEC 绕点C 旋转至图(2),(3)所示的情况时,其余条件不变,BE 与AD 还相等,因为还是可以通过SAS 证明△ADC ≌△BEC.。

(完整word版)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

(完整word版)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

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 (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H是英文斜边的缩写(Hypotenuse),L是英文直角边的缩写(leg)。

6.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 (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H是英文斜边的缩写(Hypotenuse),L是英文直角边的缩写(leg).6。

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证明边或角相等
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两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图时两条线段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那么就利用辅助线进行等量代换,同样如果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也是用等量代换(方法是:(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此类型问题一般不单独作一大题,往往是通过得出角相等后用来证明三角
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双垂直的图形中)
1.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

求证:BE =CD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
3.已知:如图△ABC 中,AB=AC ,BD ⊥AC ,CE ⊥AB ,BD 、CE 交于H 。

求证:HB=HC 。

2、如图, 已知: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 于D , BC=DF .求证:AC=EF .
A E
D C B
654
32
1E D
C
B
A
F
G
E D C
B
A
F
M
N
E 1234
E
D
C B
A 二.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形如:AB+BC=CD,AB=AD - CD)
证明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常使用截长补短法。

①截长法即为在这三条最长的线段截取一段使它等于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②补短法即为在较短的一条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它们等于最长的线段,然后证明延长的这一线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证明两条线段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只需把差化成和来解决即可。

1.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
证:AD +BC =AB .
2、如图,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过A 一直线,且点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求证:BD =DE +CE ;
3、如图,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证:AB=AD - CD
P E D C
B A
三.证明线段的
2倍或2
1关系 ( AB CE =2, MN BN =
1
2
) 1. 利用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例1. 已知,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在AC 、BC 上分别取点D 、E ,且AD =CE ,连结AE 、BD 交于点N ,过B 作BM AE ⊥,垂足为M ,求证:MN BN =
1
2
(提示:先证∠=BNE 60)
2. 利用等线段代换(充分利用中点)
例1.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
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
3.转化为线段和问题,利用截长补短法
例5. 已知:如图5,四边形ABCD 中,∠=D 90
,对角线AC 平分∠BAD ,AC BC =,
F
E D
C
B A
求证:AD AB
12
四.证明二倍角关系
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换
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
D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