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戴应新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
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
真是“黄钟毁弃”啊!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
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
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
器表有水蚀斑垢。
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
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
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圭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
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
龙山文化玉器特征『龙山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
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特征『商周玉器』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
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
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
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
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
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
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
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
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
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
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春秋战国玉器特征『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一、中国古代玉: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的玉石最为有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
其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
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
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介绍-解释说明
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龙山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龙山街,以其丰富的馆藏玉器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不仅代表着古代玉器工艺的巅峰成就,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世代流传,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玉器精品。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鉴、玉佩、玉镯等,形态各异,工艺精湛。
每一件玉器都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更是国家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
这些玉器在保留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通过这些珍贵的玉器,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玉石的崇拜与热爱,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本文将针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进行详细介绍,探讨这些玉器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了解,并提升对龙山博物馆的关注和认识。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的介绍,引发对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结构和章节主题。
首先,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将在文章开始时引出本文的背景和主题,并概述全文内容。
通过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玉器的介绍,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述,使读者能够对全文内容有所预期。
正文部分将以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和第三要点三个小节展开。
每个小节将针对不同的方面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进行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小节都将详细展开说明,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结论部分将对正文中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对龙山博物馆馆藏的玉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龙山文化[优质ppt]
山东龙山文化
❖ 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历史
❖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 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 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 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 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 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 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 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 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 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 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 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 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 文化。
❖ 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 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 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 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可见龙山文化时 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一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 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 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 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发现
遗存
❖ 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 学家分别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 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 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 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 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 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 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 平粮台城址、鹿邑栾台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 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 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 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 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 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 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戴应新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
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
真是“黄钟毁弃”啊!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
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
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
器表有水蚀斑垢。
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
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
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圭9件,编号SSY71、74、75、76、77、78、79等。
分别由青玉、墨玉、黄玉、绿玉和鸡骨白玉磨成,方首或两角略圆成弧形(图版肆,2、图一,13)此即吴大澂《古玉图考》所谓的镇圭和琬圭。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龙山文化——精选推荐
年代:新石器时代。
这件用青玉琢成的圆雕立体人像,面部造型奇特,拱手直立、威严森然,是龙山文化时期被崇拜的神人形象,雕琢古拙简练,玉质晶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
山东、河南、陕西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玉、玉钺、玑和玉环等,玉器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锛上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
河南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玉器种类有玉璧、玉璜、玉环、玉饰等。
陕西龙山文化发现的玉器不甚丰富,种类有玉璜、玑、玉璋、玉切刀、玉镰、玉钺、玉雕人首等。
龙山玉器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在山东龙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命名是以古陶器来命名的,在同时期的古陶器型;纹饰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器型古陶的考古遗址所发现的古陶器均称之为龙山文化。
而龙山文化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高古玉器,这些古玉: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论证属于龙山时期的高古玉器。
因此龙山古玉命名由此而来。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山东;江苏;安徽;山西;河南等地都有龙山文化遗址发现。
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古玉可以看出:龙山文化古玉与龙山文化古陶器一样:具有共性和差异。
所具有的共性同古陶器一样: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器型。
差异:具有不同地域的个性。
就目前全国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同类型相比较;通过碳十四年轮校正,根据现有的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古玉分布发展:各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发展进程并不相同,因此出现同时期龙山文化发展快慢之现象。
龙山文化的年限具体定在距今:3300-4500年。
就时间上来看早期与大汶口文化相重叠,中期与夏相重叠;晚期与商周时期相重叠。
上述的观点通过考古学中的类比学得到了证实:通过高古玉器上的纹饰与商周青铜器表面的纹饰比较,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纹饰。
龙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
当时,掠夺或保护财富、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由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
古代玉器——中国文物宝库中特有的明珠之一
其 中硕 大无 删的 器 ,可 为这 时 期 的典 型 玉 器中的 佼佼者足 有其 ・ 定 的涵义所 在。
代表 。
工 很细 , 琢: I = = = 艺早 已成 为一 个独立 的 专 业
根 据 历代 出土 实物 诸多文献 l 电料 相 对 部 门 ,因而 发 鼹出更 高的琢 ] i 水平 。 青铜 工
的 玉 器进 行剖 析 ,能达 到 磺优 良、体 形 匀 以理 解 为我 国出现 文 字 前后 ,中原 文化 与原
商 代 玉 文 化面 貌 真正 显 现 盛 况 的 时 期
称 、作 细 、数 量 众 多刻 仃特 殊怀 | } { 等高要 求 始社 会 渚文化 的特 权阶 层 在交 往之 间未 能 免 足住 “ 盘 庚徙 殷”起 至 “ 武_ l r 复兴 ”期 问开
与 当l 1 . f n  ̄ . j 政治 、文 化 、民族 、个 庞大的 玉文
着相 互 依附的 密切 关 系 ,有 着 一段时 代特 定 化体 系 ,是 研究 电前文 化 、社会经 济 、生活
的辉 煌 历 电。所行 这些 ,茫 茫数 千年 ,沧 海 活动和 玉器渊源的 重要 资料 。 桑 田 ,迭 经变 革 ,很 多玉 器的 来龙去 脉的
果 ,发 现 良渚 文化 是 从 5 家浜 文化 、崧 泽文 璧既 可用 r祭 - f 巳 、朝觐 聘享 及 仪 仗 ;又 是特 生趣 ,郜是较 为精 细的 作 品。这 时的 礼制 片 {
化 相继 发 展而 _ 求的 另 - 种 文化遗 仔 ,最早 被 权阶 层执 掌 的信物 、权 标 和财 富 ;还可 当 作 品, 处 于方 兴未 艾的 阶段 ,图案 设 计更 加 发现 于 浙江 馀 杭两 南的 良渚 乡 ( 住 太湖水 系 贡 品 、馈 赠品 及殓 等 用途 。这是 社会 发 展规 精 益 求精 ,伍 饰 纹 局 方 面 又出 现 r双 线 列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明阳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
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
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
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
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
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
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了承袭关系。
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
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
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
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C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玉器纹饰探究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夏代的玉器
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 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 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 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 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 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 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案。 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 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 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 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主要的 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 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 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汉代 玉器
汉八刀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汉代 玉器
汉八刀
中国玉器纹样探究
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 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 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 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 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 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 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 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 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 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 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 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二)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二)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二)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的玉器璧、璜以及钺。
被强迫殉葬的女奴,左手仍保持着挣扎的姿态,这是活埋。
这名奴隶以跪姿殉葬,双手反绑面对着墓主,一直跪了四千多年。
孔子说尧舜时代是“尧天舜日”,太平盛世。
现代学者说是大禹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却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五千年多年来,有多少奴隶和贱民被这样杀死和殉葬,只有天知道。
联璜玉璧戴在手腕上。
清凉寺墓地航拍图。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又称作“寺里——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196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
2019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
清凉寺墓地之所以称作“庙底沟二期文化”,应是根据墓地所出土的陶器所作出的判断,但是从墓地出土的玉器来看,它们与襄汾陶寺遗址出的玉器最为接近。
在该地区的庙底沟文化遗物中,从未发现过玉琮、玉璇玑之类的器物,显然这类玉器与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有着更近的渊源。
清凉寺遗址的年代,应晚于延安芦山峁遗址,而相当于陶寺遗址的早期。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南端,黄河于此处向东转折,故而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
传说当年大禹渡黄河来此,得到神人指点,过了陕县、三门峡,便向东一路来到河南,芮城自此留下千古名胜“大禹渡”。
本博曾介绍过春秋时代的芮国玉器,这个芮国在芮城上游的陕西韩城,黄河西侧。
在芮国墓地曾出土过好几只陶寺类型的玉琮,它们的形制与清凉寺出土的玉琮是一样的,显然它们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出土过一次了。
可以推测,在龙山文化中期,也就是距今4300年左右,有虞氏控制着陕西省的中部、中北部,山西省的南部,还有河南省的中、西部等大片地盘,强大而且富有。
所谓“龙山文化玉琮”,真正在山东出土的并不多,但是在山西和陕西,却有大量出土,这都是有虞氏帝舜部落所留下的痕迹。
清凉寺遗址在1955年就发现了,2019年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发掘,时隔近半个世纪,文物的损失有多大,恐怕是难以估量的。
妇好墓七件玉雕新解
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3期妇好墓七件玉雕新解尤仁德妇好墓出土755件玉雕,其中有的明显地不属于商殷玉雕风格体系;有的造型奇特罕见,其定名、内涵及其学术价值等,需进一步研讨、求是。
今举七例,作如下新解。
一标本964,黄玉刀形珮(图一,4),《殷虚妇好墓》专刊(以下简称《妇好》)名为“玉柄形器”,见图版一六四,1。
图一1.青玉人凤合体珮2.青玉龙鱼形珮3.黄玉凤4.黄玉刀形珮5.黄玉龙凤合体珮6.绿晶侏儒7.青玉阴阳人形珮厚片雕。
黄绿色。
前段为弯形两面刃,其中间部分,随器形磨出底部呈凹弧状沟槽。
刃部与柄部相接处为二道凸棱,棱间夹沟槽。
柄部一穿孔。
此器不是商代作品,当属红山文化玉雕。
从迄今考古发掘所获红山文化玉雕的玉质上看,相当数量属于岫岩玉。
因该文化故址,距今辽宁省岫岩县(岫岩玉产地)较近,故多用此地所产玉材。
这种情形,正符合原始社会玉雕多“就地取材”这一重要工艺特征。
岫岩玉属蛇纹石软玉。
常见者有三种:一是呈黄绿色(旧谓为葵黄玉);二是呈正黄色,又称“黄岫玉”;三是呈青色或青绿色。
此刀形珮玉质属第一种。
红山文化一些玉雕的造型与工艺有两个基本特点,即:随器形用手工推磨法,磨出器地上呈凹弧形的沟槽。
这种独特的工艺技法,见诸于考古发掘品者,如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M1所出的勾云形珮(1)和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村、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勾云形珮(2)。
妇好墓刀形珮的沟槽与上述三器者相同。
另外,上述三件考古发掘品的边缘,皆呈两面钝刃状,这一造型特征,刀形珮也与之相同。
定此器为红山文化遗物的直接证据,是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青玉刀形珮(3),《妇好》刀形珮,除玉质有别外,其它均相同。
此刀形珮之定名并非孤证,传世品中亦不乏其例。
1982年笔者参加全国玉器研究班时,曾见到辽宁省文物商店所藏黄玉刀形珮,其玉质、造型、尺寸、工艺特征等均与妇好墓刀形珮相同。
此器系该店从内蒙古昭乌达盟征集的,而该盟原恰属红山文化故址范围之内。
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傅大卣先生,曾赠我一红山文化刀形珮拓本,除尺寸稍大外,其它皆与妇好墓刀形珮相类。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历代玉器的特征
玉器的鉴定--历代玉器特征文章来源:玉器网『良渚文化玉器』公元前5000年-2300年,这几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玉器均以小型的饰物、玦、环、璜、坠、管等为主。
玉器的装饰和使用情况与巫术礼仪有关,由初始的装饰物,向神异灵物演变的轨迹。
玉器作为灵物崇拜的表征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良渚文化玉器以玉镯、佩、珠、管、装饰品数量最多。
并有玉璧、玉琮、璜、环、瑗、钺等礼器及梯形,半圆形,三叉形冠等。
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昌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泛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色浆壳)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打磨的光泽有别。
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鉴别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手法是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
一般的目测,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器表泛宝石光泽,晶莹光泽。
触之手感平滑,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找磨的光泽不同。
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淡赭红色。
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筋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
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精致两种。
制作精致的,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旋钻的痕迹;粗放型则有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
鉴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气,极为精密严整。
此外,抛光工艺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
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
用现代机器快速切割、抛光,器面和轮廓转折则显得生硬,而且在细微处往往加工不到位。
琢磨纹饰也粗重生硬,图案结构松散,笨拙。
『红山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玉器,不但类型很多,反映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巫灵崇拜的联系。
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4-6,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
馆藏大汶口文化玉器
馆藏大汶口文化玉器作者:袁传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5期摘要: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
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
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遗址;大汶口;玉器;交流1980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学生在李仰松、赵朝红先生的带领下,对前寨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近百座。
遗址及墓葬中出土了彩陶贯耳壶、实足陶南瓦、精美玉器等数百件器物。
1 前寨遗址的情况前寨遗址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前寨村西北部,潍河北岸的东侧台地上,东距市区约20千米。
遗址的东侧大部压于现村民房下,西、南两面紧临一条古河道,北部为村民的耕地。
整个遗址坐落于一低丘南坡的下部,地势东北—西南走向,附近地貌为低矮丘陵,属泰沂山脉的东部边缘。
潍河由西向东流经遗址的南面,形成一处高于周围的河边台地。
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1~2米,文化堆积分三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中层属龙山文化,上层系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
20世纪70年代,遗址曾出土带有图像符号“”的陶质大口尊残片,此残片与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完整大口尊的图案相同,资料在《文物》1974年第1期发表以后,引起史学界及考古学界的关注。
已故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将其释为“旦”,认为“O”是日,“”是云,“”是山,图像表达的是:早晨太阳从飘着云气的五峰山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即现在的“旦”字。
吉林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释为“炅”字,认为“”表示的是火焰,“O”是表示的是日,火上一日即现在的“炅”字,有阳光照耀之意,还有人释为“照”字。
中国古玉龙山文化篇——欣赏篇
龙山文化 最初发现于中国山东章丘龙山镇,当地精美的黑陶文明,完全有别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所以龙山文化又称做 “黑陶文化” 。
这一发现让当时中国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黑陶文化,它们证明了中华文明存在着特殊的、独立的源头。
龙山文化以山东为起点,由东向西、由北向南传播。
龙山文化时代即中国的“五帝”时代,它拉开了古代中国从氏族部落社会,逐步形成统一国家的序幕。
在中国东部,龙山文代兴起较早,结束也相应较早,而在中国中西部,龙山文化起步较晚,结束也较晚。
一般来说,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自距今五千多年前衰落之后,龙山文化即继之而起。
龙山文化的玉器,最初并不发达,而龙山文化的南方分支——良渚玉器却是一枝独秀,有如异军突起的。
所以,良渚文化一度曾被称为南方的龙山文化。
无论是山东的龙山玉器,还是中国中西部的龙山玉器,在中国国内都是凤毛麟角,出土成果甚少,国内各大博物馆,很少有大批量的、成系列的展示。
但是在国外,尤其在美国,龙山文化玉器数量多得惊人,美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聚宝盆,这得益于他的强大和富有,以至于大量欧洲的收藏,纷纷流向美国。
牙璋、璇玑、平首圭和玉刀等这些典型的龙山玉器,在中国国内的正式考古发掘中,很少看到,但是在欧美,竟成为寻常之物,比比皆是。
山东出土牙璋,现存数量不超过十枚,璇玑也在十数枚以内,作为这些玉器的发源地,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夏代牙璋,二里头仅出土四至五枚。
在陕北的神木石峁,考古工作者采集了数十枚牙璋,而据称有数百枚流入海外。
作为中国龙山牙璋的中兴之地,陕北的龙山牙璋还没有一枚有正式出土记录!这几乎是一种灭绝性的文物流失,数百座石棺墓,一律空空如也,而如今我们可以在美国的一个小县城的博物馆看到它们,这些永远失去了出土地点的中国历史遗物。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陶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陶寺类型)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巴尔旧藏,不知下落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戴润斋旧藏,不知下落戴润斋旧藏,不知下落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第37讲:龙山文化典型器——玉璇玑
第37讲:龙山文化典型器——玉璇玑
璇玑二字,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西汉学者孔安国释:"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孔子的解释十分明白,玉璇玑是一件帝王观测天象的玉雕的仪器。
第一位详细描述璇玑的人,是清末的吴大澄。
在《古玉图考》中吴绘制了一幅《璇玑图》,并注释:"璇,美玉;玑,衡。
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是玉外郭有机牙三节,每节有小机括六,若可铃物,使之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今失其传。
不知何所设施。
"
这就是玉璇玑的样子,很有个性的造型。
璇玑有一个共同点:璧
的外缘有三个飞扬的翘牙。
玉璇玑,流行于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以山东滕县与日照五莲等地出土较多,属于龙山文化到商代的比较有特点的器物。
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准确断定玉璇玑的用途,不过天文仪器的说法还是比较科学的。
玉璇玑在龙山文化中的地位,如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良渚文化的玉琮,都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的代表作。
希望大家以后看到这种造型,请记得它的名字,很好听玉璇玑xu án j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山文化古玉赏析
兽面纹玉琮,底面直径约6.4cm,高4.9cm。
兽面纹玉琮,形制外方内圆,天圆地方;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
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
玉材为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玉琮横向中间有较透明的玉筋,沿玉筋有横向绺裂发生,亦可见多条较明显的沿玉质结构发生的过渡自然的绺裂。
玉琮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黑色等沁色,沁色符合龙山文化分布区域含铁元素较多的土壤特征,且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琮大部分钙化,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
兽面纹玉琮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一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二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三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四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五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六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七兽面纹玉琮环绕视图八兽面纹玉琮顶视图兽面纹玉琮底面图兽面纹玉琮顶面透视图兽面纹玉琮底面透视图兽面纹玉琮底部绺裂沁色观察图玉琮底部土蚀土咬观察图玉琮孔内壁打磨痕迹及土蚀土咬观察图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一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二绺裂在弦纹上的
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三绺裂在弦纹上的延续、包浆、白化观察图四兽面纹眼部观察图一兽面纹眼部观察图二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玉琮包浆浑厚统一;有土黄色、赭色、黑色等沁色,沁色符合龙山文化分布区域含铁元素较多的土壤特征,且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玉琮大部分钙化,过渡自然,放大图上可观察到白化现象,开窗部分玉质油润细腻;各入土特征在阴线内外统一,过渡自然。
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符合龙山文化期加工工艺的特点。
1、玉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孔内壁再经人工反复打磨,从顶视图上看,琮孔非正圆;
2、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
从整体图上观察,上而的兽面纹眼部周围有弧形轮廓,且管钻加工的眼部由于人为管钻受力不均出现了倾斜,后又经减地阳起弧形轮廓,眼部周围的玉质被打磨去掉部分玉肉,从而管钻加工的眼部基本明显呈现不完整的圆。
3、从弦纹放大观察图看,阴线底部较宽较圆润,有深浅不一、宽窄不一、长短不一的打磨痕迹,有接砣和起落砣的痕迹。
这与“良渚文化的玉琮主体用细阴纹刻细"神
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的刻划痕迹不相同,工艺上更符合龙山文化期的加工工艺的痕迹。
并且,加工工艺在先,各入土特征在后。
绺裂在工艺上的延续;沁色由绺裂沁入,沁色深入肌理,过渡自然;包浆厚重统一,无处不在;土蚀土咬在工艺上自然分布。
再次,从器型和纹饰上分析: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琮,形制外方内圆,天圆地方;琮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
琮身饰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以相同的纹饰饰于琮上,射上的纹饰分两节,两节之间用弦纹分开,上面是较完整的兽面纹,下面为简化的兽面纹。
最后,从其他方面补充印证:玉材为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属地方玉,玉质和沁色符合龙山文化期玉器玉质和沁色特征。
玉琮横向中间有较透明的玉筋,沿玉筋有横向绺裂发生,亦可见多条较明显的沿玉质结构发生的绺裂在阴线、器型上自然过渡。
综上所述,从入土特征、加工工艺痕迹、工艺和入土特征先后关系、器形纹饰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判定:此玉器为龙山文化兽面纹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