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
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
摘要: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在总结旅游吸引物概念、内涵、特点、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结合实例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单一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分析、较大地域范围的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等。比较前人的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理论综述,提出对国内旅游吸引力研究的看法。认为国内研究大多偏重于实证与应用方面,个案较多,在基础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方面比较薄弱,落实到具体研究上,研究方法也不够灵活。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力;综述
一引语
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成熟很多。因此,许多学者对国外的理论研究进行过综述。如胡抚生(2008)曾在《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全面的介绍了国外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开发、组织管理、游客和居民对其的感知评价四个当面的研究。郑嬗婷等(2006)也对近十年国外城市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过总结。除此之外,还有郑四渭等(2009)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对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的研究、何景明(2003)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述评、吴承忠(2004)在总结历史文化旅游特点的基础上,对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研究等。
然而,想要全面的了解国内旅游吸引力方面研究的进展、研究方向、存在问题、展望等多方面的信息,则必须对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研究进行总结。因此,本文选取国内发表的20余篇专著或期刊杂志,分门别类进行概述,并与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旅游吸引物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胡抚生(2008)总结出,尽管国外对旅游吸引物有着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但区别大多在于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还是吸引了游客和经济管理者、还是本身就包括了游客这一要素这些方面。在国内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研究中,却近期的文献很多都采用了保继刚(2000)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它包括旅游资源、合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
这一定义强调旅游吸引物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通过游客来界定的。可以看出,对游客没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基于此,不同学者对旅游吸引力的内涵和特征的解释,大多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概念的补充。谢彦军(1999)在分析了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吸引物的分析后,认为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一个核心层次和两个支持层次。核心层次包括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支持层次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标识物。
可以看出,对旅游吸引物内涵界定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如何把握和理解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陈才等(2007)认为旅游吸引物是由旅游者直接引发的概念,而旅游资源则是针对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而言的。至于旅游产品,这是用过对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形成的。这一解释则由于先前的定义有所区别,并不认为旅游资源即是吸引物的组成部分。成伟光等(2005)则认为旅游资源通过策划和开发产生旅游吸引物,再经过配套建设形成设施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创新之后得到旅游新产品。总结来说,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间的关系不甚明朗。但是,二者之间必然有所关联,而旅游产品则是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产物。
三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的研究
旅游吸引物类型的划分的方式众多。本文依据所搜集文献的研究方向的区别,采用两种划分方式。一是按照其所处地域单元将其划分为乡村旅游和城市旅游;而是按照其属性将其划分为自然型、人文型和运动休闲型三大类(保继刚,2000)。在赵明(2011)以莆田市为例对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作者借鉴了保继刚提出的依据属性的三分法,(即自然型、人文型和运动休闲型)和依据旅游活动性质的三分法(即观光型、游戏娱乐型、运动休闲型),然后结合旅游吸引物属性和活动性质,将该市的旅游吸引物分为人文观光型、自然观光型、人工娱乐型和运动休闲型。的确,在对小范围的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是,不太可能出现涉及各个属性及活动性质的旅游吸引物种类,因此这一将两者结合再去除空白类别的分类方式可以为个案研究的工作者所借鉴。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除了上文提到的西方城市旅游文献综述之外,还包括诸多对大城市中的单个景点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研究,下面先以北京为例。宁泽群(2008)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北京798艺术区作为北京著名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的“特质”是当地社会生活自发形成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文化的内涵是不能设计和规划的,所以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其自发形成的“特质”的发现与保护。再如宛霞(2009)在北京奥运会落幕不久之后开展了对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特点分析,认为该场馆具有高需求性、高价值决定性、市场联动性等特点。在竞争力方面强调了其文化内涵和生命周期的优势。但是事实上,作者对其生命周期的考虑似乎过于乐观,对奥运场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缺陷分析也不够到位。
对其他中小城市的研究也为数众多,宋河有(2008)在对郑州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中,认为郑州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却缺乏知名旅游吸引物。基于对其特征、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但其结论却并不太具有普适的参考价值。上文提到的莆田市研究赵明(2011),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对吸引物进行空间定位,从而发现该市的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点,得出人文观光类最多,且主要分布于城市核心等结论,同样缺乏借鉴意义。
对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则较少。刘沙(2012)认为,乡村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因此从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要素集成两方面讨论了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认为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将形成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即“观光-休闲-专项”旅游的复合体产品。郑春霞(2009)则从旅游吸引物角度探索了闽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依然是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的模式,不过对比城市旅游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在一定范围可以适用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吸引物大致可以分为乡村景观景点吸引物、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旅游商品和非物质旅游吸引物。
从旅游吸引物属性来看,国内文献的研究重点在于文化旅游吸引物方面。针对文化吸引物的研究不胜枚举。吴承忠(2004)总结了西方文化旅游的特点,即充满浓厚的怀旧情结,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影响着历史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充分发挥导游员、解说牌等构成的解说系统的作用能增强历史文化旅游的效果与吸引力;强大的文化政治道德及审美教育功能。归纳了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宋振春(2006)以泰山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认为可以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定量表现出旅游吸引力系统各构成因素的内部结构,反映出核心吸引力——在该研究中为泰山的称号文化,说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化倾向明显。局限性表现在对游客进行调查时没有对游客分类群,事实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结构的游客的感知也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四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研究的补充
对旅游吸引物开展的研究,大多是出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这一类研究包括针对地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