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文献综述引言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方式,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也在国际间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对于国外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定位,无疑是游客在旅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关于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的研究文献,并探讨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的概念和意义1.1 定位概念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是指游客在选择国外旅行目的地时所考虑的因素和依据,从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和期望。
根据不同的游客类型、动机、偏好和需求,国外旅游目的地可被定位为不同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
1.2 定位意义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对于目的地地区来说,准确的定位可以帮助其制定旅游发展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提升地区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深入研究目的地定位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影响因素的分类和分析2.1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与游客旅行相关的宏观环境和市场因素。
其中包括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度、自然和文化资源等。
各国因素差异明显,因此在目的地定位时需要结合所处环境制定相应的策略。
2.2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游客个体的特征和需求。
根据游客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特征,可以对目的地进行不同的定位。
同时,不同的游客类型和需求也会对目的地的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三、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方法的综述3.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编制问卷,并对特定的游客群体进行调查,以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然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进而为目的地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3.2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指研究者亲自前往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第四版目的地形象概念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第四版目的地形象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也称旅游形象(tourismimage)、游客形象(tourist image)或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
当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后,将面临选择旅游目的地、出游时间和方式等一系列决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旅游目的地。
当有许多可互相替代的旅游地供选择时,人们会对有关旅游地进行形象比较,最终选择能满足其旅游需要和心理预期的旅游目的地。
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Mayo提出以来,在旅游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
Hunt(1975)指出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对一目的地的信念、想法与印象的总和,是人对于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
Lawson&Baudbovy (1977)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对于特定的物体或地方的所有客观的知识、印象、偏见与感情思维的词语。
世界旅游组织(1979)在其所执行的计划中指出目的地形象是一微妙气氛、一观点、一主观认知,伴随着相同信息传达者的各种的观念或情绪的投射。
Calantone,et al(1989)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Image)是一种游客潜在的感知,它具有类似品牌的功能,集合了游客与旅游从业者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区内旅游活动(activities)或旅游景点(attractions)各属性的感知。
Fakeye and Crompton(1991)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潜在旅客基于其在总印象中所择取的少数印象。
Milman and Pizam(1995)把目的地形象称为一般大众对一个地方、一个产品或一相经验的视觉或心理印象。
Martin Selby等(1996)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朴素形象(naive image)和再评估形象(re2evaluatedimage)的概念。
著名学者Gartner(1996)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形象的改变是缓慢的;实体(entity)愈大,形象的改变便会愈慢;二是诱发形象的形成因素必须是集中且长期性的影响;三是若实体相对于整体愈小,则发展独特形象的机会越小;四是形象的改变必须依于目前形象的评估。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总结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总结姓名:税悦学号:****************1.讲座总结在马勇老师的“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态势、关注焦点及创新战略”中,主要讲了四个主要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新常态、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态势、我国旅游业发展结构性特征和湖北旅游业发展关注的四大焦点。
马勇老师的讲座注重理论性,高度概括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讲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也讲到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胡芬老师的讲座是关于旅游可持续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
老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旅游不应该以为的追求经济效率否则会得不偿失。
熊剑平老师的讲座主题是:旅游,生活,人生——旅游时代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讲座讲到了旅游和每个人的紧密联系,当今旅游时代的来临及旅游时代的特点,旅游作为一种高品质生活的特点,以及旅游对人生的塑造和影响。
老师在讲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举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著名的景点与民俗风情。
在万先进老师的讲座:旅游经济在转型中的思考——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讲了目前旅游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目的地发展转型的表现、目的地发展理念的创新以及全域旅游的体现,全面介绍了现在旅游目的地的变化转型并介绍了对待这种转型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
李玲老师讲的是关于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包括五个大的方面: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历史、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特点、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武汉餐饮业的发展特点。
老师介绍了餐饮业的概念,我国餐饮业现状,餐饮业持续发展的条件,餐饮业态的划分,中国及世界餐饮业的发展历史,各种餐饮流派与各大菜系,现代餐饮业的特点、发展状况、趋势,武汉餐饮业的特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教授 47页PPT文档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一节 旅游系统
第一节
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
系统概念
所谓系统是指各要素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 通过相互关联作用和反馈制约机制形成的有机 整体。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组织结构 示意图
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饭店 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商业
旅游企业子系统
第一节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目的地 吸引力子系统
旅游客源市场 子系统
本地市场 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旅游系统的概念
第一节
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
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 障子系统4个部分,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 目标的综合体。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一节
概念二
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 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 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 大构成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 和功能的有机体。
中国 ·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旅游目的地研究是旅游学领域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关注的是旅游者的旅行目的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通过开展旅游活动来提升相关旅游城市和地区的综合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概括性地分析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旅游目的地基础理论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定义、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集成理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互动等。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和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是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核心内容。
2. 旅游目的地地域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地域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供给分析和旅游市场分析。
旅游资源分析是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一大重点,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分析。
旅游供给分析是指分析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制定、推广、投放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旅游市场分析则是关注旅游市场的特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
3. 旅游目的地评价旅游目的地评价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业评价、旅游设施评价、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市场评价等,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
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 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是为了契合旅游市场需求、开发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竞争力,使旅游目的地具有完备的规划和设计流程,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有效管理和开发。
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的关键在于制定可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准确把握旅游市场需求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综上所述,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多学科、多要素交叉研究的复合性学科,对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景观和旅游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制定出更合理、更加有效的旅游目的地规划和设计方案,实现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旅游为例
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旅游为例张红梅;梁昌勇;徐健;董骏峰【摘要】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形态,本文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为例探索了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提出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和认知形象出发到感知质量和价值,从而影响游客满意度以及行为意愿的路径结构.实证结果表明:构成葡萄酒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情感形象和认知形象分别通过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认知形象对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要大于情感形象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游客感知质量大于感知价值对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通过满意度对行为意愿有间接影响作用;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大于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同时本研究也反映出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路径的独特性.【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2页(P50-61)【关键词】情感形象;认知形象;感知价值;感知质量;满意度;行为意愿【作者】张红梅;梁昌勇;徐健;董骏峰【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00;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往往成为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动力源泉。
在国家旅游局以“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系列化”为目标,开展“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认定工作的精神指引下,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塑造和推广国际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从而加快目的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需求可谓意义深远。
伴随着我国葡萄酒旅游产业日益成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增长点和文化新名片,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设也日趋重要。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_马勇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44-10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马勇,张祥胜(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2008年3月Vol.17,No.1Mar.,2008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10作者简介:马勇(1964-),男,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
Email:mytcn@163.com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
由于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
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研究视角;国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和旅游消费的发生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托。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钟行明、喻学才[1](2005)两位学者已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而本文对国内1996-2006年期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
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各种学科交融在旅游研究的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棵茁壮的“学术树”。
丝绸之路中国段低碳旅游目的地溢出效应的体系构建研究
丝 绸 之 路 中 国 段 低 碳 旅 游目 的 地 溢出 效 应 的 体 系 构 建 研 究
马 勇1 , 2 , 李 欢
( 1 . 西 安 外 国语 大 学 , 陕西 西安 7 1 0 0 0 0; 2 . 湖 北 大 学 旅 游发 展 研 究 院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6 2 )
摘要 : 低 碳 旅 游 目的地 是 可 持 续 旅 游 生 产 和 可 持 续 旅 游 消 费 的发 生 地 , 丝 绸 之 路 旅 游 带 响 应 国家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发 展 低 碳 旅 游 和 转 型 升 级 发 展 低 碳 旅 游 目的 地 , 其 溢 出效 应 日益 明显 。依 托 丝 绸 之 路 发 展 低 碳 旅 游 目的 地 良好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溢 出 效 应 特 征 , 分
d e s t i n a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uc r t e d t h e l o w c a r bo o n 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 s y s t e m, wh i c h wo u l d p r o v i de s o me s t r a t e g i c g u i d a n c e t o p r o mo t e t h e s i l k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7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4 ) 4 —0 0 49 4 —0 4
R e s e a r c h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L o w C a r b o n T o u r i s m D e s t i n a t i o n S p i l l o v e r E f e c t S y s t e m Mo n g C h i n e s e S i l k R o a d f o r C i h n a R e , o n
浅析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细分
浅析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细分浅析国内旅游市场细分摘要: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在各国都将区域旅游客源作为自己国家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细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方法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细分市场的优先发展问题已成为未来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协调发展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旅游市场细分在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旅游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旅游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
现代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在市场细分研究中,分析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基于顾客与基于产品/服务。
其中,基于顾客的方法是:观察不同类型顾客的具体特征;基于产品的方法则是关注产品本身的具体物理特征,顾客希望从产品中获得的利益类型,产品使用量或使用模式等等。
第二,事前方法与事后方法。
其中,事前的市场细分方法是:根据预先所知或推测的与企业产品或服务消费相关的一些影响因子划分顾客群,如人口统计特征、购买量、地理区域等。
事后市场细分则是以问卷调查反馈为基础,例如顾客的价值取向、需求、使用量和使用模式、态度和感知度。
一、旅游市场细分的目标和指标确立细分目标是进行旅游市场细分的前提。
旅游企业从实际出发,确立切合企业发展的目标,才能为旅游企业的经营提供实际参考。
不同的市场细分目标需要建立不同的指标,以便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 旅游市场细分的目标建立旅游市场细分的目标才能使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迅速找到重点经营市场。
旅游市场细分中比较常见的目标有:识别重度用户,了解重度用户的特征;改进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寻找新产品或服务的机会等。
在旅游市场细分中,识别高消费的游客群体是旅游市场细分常见的目标之一。
2. 旅游市场细分的指标市场细分的指标可以分为四类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游伴等)、地域、消费心态(旅游目的、旅游动机、生活方式等)和消费行为(观光、消费、购物行为等)。
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
从区域到场域: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再认识作者:马勇童昀来源:《旅游学刊》2019年第04期自从美国学者Mcintosh和Gebert于1977年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学界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认识就不断展开和深化。
国内对二者关系最有代表性且较为通俗并获得广泛接受的认识是“灵魂与载体说”,这一提法来源于2009年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产业层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文化与旅游关系进行再认识。
梁启超以“北峻南孊,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僿南华”精炼地描绘我国南北区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质的显著差异,这一现状是我们认识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基底。
同时,旅游活动的空间位移属性使得一旦旅游者完成空间转换,进入旅游目的地,社区文化主体展演和社区文化客体凝视的互动随即展开。
基于上述两点,从大尺度的区域和较小尺度的场域两个视角来认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一、区域视角下文化与旅游之关系1.文化距离是影响旅游动机的重要方面文化要素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了区域间两个文化之间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可以用文化距离加以度量。
文化距离通常分为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
从个体层面看,旅游者感知到的旅游客源地文化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差异程度将显著影响旅游者出行决策和目的地选择。
在不考虑个人因素和目的地因素的前提下,旅游动机理论一般认为,文化距离越大,越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需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强。
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文化距离增大的同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陌生程度也在加剧,所感知到的旅游目的地潜在风险增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旅游决策会更加谨慎。
这也意味着,文化距离与旅游动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已有研究对文化距离与旅游动机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证实,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倒U形的曲线关系。
第二讲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八大趋势
商学院旅游系 马勇教授
趋势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理念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 )
生态文明开发模式
功能优化的布局
生态化趋势
中国 ·湖北大学
商学院旅游系 马勇教授
趋势四:旅游规划与开发产业化
产业贡献率 产业带动性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链拉长 产业集群打造
产业化趋势1
必须全面 提高产业 竞争力哟!
国家级精品课程
旅游规划与开发
马 勇 教授/博导
中国 ·湖北大学
旅游系马勇教授
第二讲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八大趋势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全球化趋势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市场化趋势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生态化趋势 四、旅游规划与开发产业化趋势 五、旅游规划与开发品牌化趋势 六、旅游规划与开发创新化趋势 七、旅游规划与开发科技化趋势 八、旅游规划与开发合作化趋势
商学院旅游系 马勇教授
中国 ·湖北大学
商学院旅游系 马勇教授
趋势七:旅游规划与开发科技化
数理统计 遥感判读 虚拟景区 激光影像
科技化趋势
中国 ·湖北大学
商学院旅游系 马勇教授
趋势八:旅游规划与开发合作化
长三角
珠三角
环渤海
趋
海峡西岸
势
中部地区
武汉城市圈
鄂西旅游圈
合作化趋势
中国 ·湖北大学
商学院旅游系 马勇教授
中国 ·湖北大学
参与性、娱乐性
1 出游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对旅游项目要求丰富多样,参与性、游乐性强
出游距离要求适中
2
要求目的地距离适中,即有别与日常环境又不能太远,以节省时间和交通费用 食宿设施舒适化
3
游客对景区要求配套设施完善,食宿条件好、性价比较高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教授
1. 层次结构 宏观
第一节
中观
系 统
微观
中国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二节 旅游规划概述
旅游规划的概念 旅游规划的功能 旅游规划的分类 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 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形式 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组织结构 示意图
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饭店 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商业
旅游企业子系统
第一节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目的地 吸引力子系统
旅游客源市场 子系统
本地市场 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
中国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一节 旅游系统
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 旅游系统的概念 旅游系统的结构
中国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中国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
旅游综合规划 旅游专题规划
中国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China
版权:旅游发展研究院•马勇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旅游学概论马勇读后感
旅游学概论马勇读后感说到旅游,我想没人会感到陌生。
在我看来,旅游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精神享受的事情。
提到旅游,我就会心潮澎湃。
能够在有生之年周游世界,与世界上各国文化、美景亲密接触是我最大的梦想。
为此,我要努力学习,努力储蓄,然后快乐出发。
说真的,虽然热爱旅游,但是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一心想要考进中国传媒大学的我从没有想过要在旅游专业学习。
不过,既然目前与中国传媒大学无缘,既然现在来到了华师旅游管理系,我就慢慢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尝试去喜爱它。
鉴于专业知识有限和本书很强的理论性,我可能对本书的理解不那么深刻,只能从浅处着眼。
我想结合我有限的旅游经历谈谈我的理解与收获。
我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暑假。
那时候,由于工作的关系,爸爸必须去一趟深圳,他想,也该让我出去见见世面了,于是就把我带上。
一听有得去大城市玩,我高兴得不得了。
无奈这种兴致被几个小时的晕车体验一扫而光。
在车上,我几度想到要回家,尽管车窗外时不时有美丽的景色。
终于挨到了目的地——深圳,我看到了另一个景象,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马路上没有摩托车,这和我们那很不一样。
爸爸说:“深圳以外是个小渔村,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她的经济迅猛发展,就好像一夜间就建起的城市。
待爸爸办完事情后,我们去了地王大厦。
那楼很高,我们乘坐电梯去到顶层,在上面看到了超美的夜景,租借天文望远镜还可以望见绚烂的星空。
我照了一张相,工作人员把我的脸P在一个卡通棒球人物的头上,这是我第一张PS照片。
隔天,我们去了明克斯航母——一艘俄罗斯退役航母,来到中国被包装成旅游景点。
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大的船。
“船”里面有餐厅、游戏厅、展览厅、纪念品厅、表演厅。
甲板上有十几只飞机,坐在飞机上,我照了一张快照,拿在手上很得意。
可惜的是,在买纪念品的时候,被我落在了那里,直到离开航母后才发现。
那张照片至今成为我的一个遗憾。
有时我会安慰自己说,也许当时被工作人员捡到,拿去展览至今也说不定是吧。
旅游规划与开发_马勇_习题与答案单元测试第四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
第四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一、名词解释20′1、旅游资源2、“三三六”评价法3、价值工程法4、一般体验性评价二、判断题15′1、旅游资源具有可变性,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可以慢慢变成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只有专家才能做出,一般旅游者无法对其进行评价。
3、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越高越好。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好坏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5、某些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加以弥补。
三、简答题20′1、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3、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4、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四、资料分析题15′资源定量评价总目标层O评价综合层C 评价项目层F 评价因子层S结合上图说明该类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五、论述题30′1、评述旅游资源的美感质量评价方法2、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过开发可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形及无形要素。
2、该方法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卢云亭提出。
所谓“三三六”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3、价值工程法是指将价值工程原理运用到旅游资源评价之中的一种方法,所谓的价值工程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分析系统的功能,着眼点侧重于旅游资源的功能属性。
4、一般体验性评价是通过统计大量的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优劣排序的问卷调查,或统计旅游地或旅游资源在报刊、旅游指南、旅游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的排序加以综合而成,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晓度。
二、判断题√××√√三、简答题1、(1)按基本属性分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按利用角度分类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3)按经营角度分类有限的旅游资源无限的旅游资源(4)按吸引力级别分类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市(县)级旅游资源(5)其他分类方法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人工建筑旅游资源商业旅游资源科学考察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和宗教旅游资源(6)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类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2、(1)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2)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3、(1)直接询问法(2)统计分析法(3)综合考查法(4)遥感法(5)分类对比法4、(1)调查准备阶段。
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文献综述全文
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文献综述全文一、引言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休闲和娱乐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目的地却成为了人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因此,研究人员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文献,总结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动机因素。
二、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分类1.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
人们往往选择旅游目的地是基于心理需求,比如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体验新文化等。
心理动机因素对人们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另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因素。
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
一方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以确保旅游消费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价格水平、物价水平和交通费用等因素。
3. 地理环境动机地理环境动机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基础的选择因素。
人们往往会被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等吸引,从而选择前往该目的地旅游。
地理环境动机与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使人们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
三、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状况等。
这些个体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产生影响。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旅游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
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旅游者更容易获取他人的旅游经验和推荐,这种社会因素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信息因素信息因素是指旅游者获取和利用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能力。
旅游者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如互联网、旅行社、朋友推荐等。
信息因素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至关重要。
国内外主题公园旅游研究进展
第6卷第1期2008年3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nal of H uaihai Institute o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 E dition)Vo l.6 N o.1M ar.2008文章编号:1008 3499(2008)01 0072 04国内外主题公园旅游研究进展李亚兵(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形态,主题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通过对主题公园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分类以及客源市场与区位、旅游者及其行为、相关的数理模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主题公园对区域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工作进行叙述和分析,寻找国内外研究的差距,从而为今后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主题公园;研究进展;旅游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主题公园(t hem e park)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科技含量和强大的娱乐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众游客。
自1955年DISNEY开创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以来,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迅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1990年全球年接待超过百万人次的大型主题公园已有225家,游客量逾3亿人次,创造了70亿美元的收入;2000年主题公园数量增加了近50%,游客数量增加了近80%,收入翻了一番。
近10年来,亚洲市场也已日益成为主题公园的主导市场之一。
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始于1989年,随后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港台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本文拟对国内外主题公园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叙述与比较分析,探讨其对我国主题公园旅游发展的启示。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特征及类型(一)主题公园的概念与内涵就主题公园的概念与内涵而言,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达成一致。
例如,H OL L OWAYJ C认为主题公园是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边际资源、信息资源与旅游经营活动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和旅游活动空间,是根据一个特定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娱乐、休闲和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旅游开发与规划论文题目: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姓名:韦安陵学号:007培养层次:硕士研究生学院:旅游学院年级专业:旅游管理研一任课老师签名:成绩:2014年 5 月20 日摘要中国的经济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过度到真正的市场经济,旅游的运作主题已经从政府逐步转向市场,中国旅游产品已经逐步从观光旅游过渡到观光、度假、商务、会展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规划与建设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容之一,旅游规划学主要是研究某一旅游地保护、开发、建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交叉学科。
本文就是研究旅游规划学中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旅游详细规划三者,它们是有着广泛联系和区别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都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不同管理畴的旅游区(点)、不同尺度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旅游产业。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前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规划有两种解释:一是做名词用,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二是做动词,指筹划、计划,做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的过程。
这里侧重于作为动词的“规划”,可以把规划理解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谋划和设计未来行动方案的过程。
规划的类型很多,其中比较特色的就是——旅游规划(许韶立,2011)。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出行他地的活动,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
这六个要素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有的产业为旅游业提供原材料,如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蔬菜、水果;有的产业与旅游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某些服务,如交通部门、餐饮业、住宿业等;有的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信息、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支持,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等。
在依赖其他产业而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由于使用了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论⽂参考⽂献旅游论⽂参考⽂献 在个⼈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家都尝试过写论⽂吧,论⽂是进⾏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种说理⽂章。
⼀篇什么样的论⽂才能称为优秀论⽂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旅游论⽂参考⽂献,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旅游论⽂参考⽂献 [1]马勇,陈慧英.旅游⽂化产业竞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04) [3]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学2010 [4]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西乔家⼤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07) [5]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科学.2007(03) [6]钟晟,张军.皖南古村落和谐⽂化主题开发[J].华东经济管理.2007(06) [7]杨卫武,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8]徐仁⽴.旅游产业与⽂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 [9]张薇,钟晟,张晓燕.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检索⽂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9(12) [10]赵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学2011 [11]张中华,王岚,张沛.国外地⽅理论应⽤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9(05) [12]李海霞,孙厚琴.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04) [13]庄志民.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化设计探索系列[J].旅游科学.2010(03) [14]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J].旅游学刊.2010(03) [15]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化认同--⼀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16]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03) [17]陈才,李兆元,刘⼼怡.⼤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03) [18]吴志军,⽥逢军.城市滨⽔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06) [1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 旅游论⽂参考⽂献 [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学学报(⾃然科学版).2004(04) [2]查君.旅游意象规划[J].中国园林.2004(06) [3]宋振春,陈⽅英.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较研究--对泰安泰⼭国际登⼭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旅游学刊.2008(12) [4]张微.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1(03) [5]⽅世敏,杨静.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1(04 [6]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J].旅游学刊.1996(01) [7]付冰,周申⽴.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8]李蕾蕾.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旅游学刊.1995(03) [9]庄志民.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化设计探索[J].旅游科学.2008(05) [10]李蕾蕾,张晗,卢嘉杰,⽂俊,王玺瑞.旅游表演的⽂化产业⽣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05(06) [11]邹积艺,陈谨.旅游节事项⽬管理模式初探[J].旅游科学.2005(06) [12]庄志民.如何进⾏旅游⽂化资本运作值得深⼊研究[J].旅游学刊.2005(05) [13]黄耀丽,聂磊,李凡.⽂化旅游与⽂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热带地理.2003(04) [14]⽑端谦,张捷,包浩⽣.旅游⽬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龙虎⼭、三清⼭、井冈⼭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01)) [15] 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地理.2004(04) [17]郑斌,刘家明,杨兆萍.基于“⼀站式体验”的⽂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8(09) [18]周玲强,冯晓虹.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1) 旅游论⽂参考⽂献 [1]段卫国.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南京⼯业⼤学2013 [2]应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南京⼯业⼤学2012 [3]应维佳.⾼层住宅景观单⽅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学2014 [4]夏凤连.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设计中的应⽤研究[D].湖南科技⼤学2013 [5]王硕,曾克峰,刘超.⽢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国⼟资源科技管理.2013(04) [6]银丁⼭.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研究[D].湖南科技⼤学2014 [7]王钰.⼤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南京⼯业⼤学2012 [8]谭玲玲.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化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学2014 [9]杨勇.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学2014 [10]彭元.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与创新[D].湖南科技⼤学2013 [11]胡哲.民族⽂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学2014 [12]钱忱.产权式休闲养⽼社区设计研究[D].南京⼯业⼤学2012 [13]王淑新,王学定.供需视⾓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个⾯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1) [14]谭志喜,孙根年.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 [15]王兢.南京城乡统筹⼯作的思考和优化[D].南京⼯业⼤学2012 [16] 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化价值和⽂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117 [17]李婷婷.⼤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南京⼯业⼤学2013 [18]宋奕孜.福建客家⼟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业⼤学2012 [19]张⼴海,贾海威.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平空间耦合分析[J].南京师⼤学报(⾃然科学版).2013(03) [20]倪太婷.城市⽼商业街地域性⾊彩景观设计[D].南京⼯业⼤学2012o w n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b o x " d a t a - p o s = " a " s t y l e = " d i s p l a y : b l o c k ; " b d s f i d = " 1 3 9 " > e m b d s f i d = " 1 4 0 " > / e 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44-10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马勇,张祥胜(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2)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2008年3月Vol.17,No.1Mar.,2008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10作者简介:马勇(1964-),男,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
Email:mytcn@163.com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
由于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
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
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研究视角;国内;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作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和旅游消费的发生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托。
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深度和广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钟行明、喻学才[1](2005)两位学者已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而本文对国内1996-2006年期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被CNKI索引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
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脉络,是各种学科交融在旅游研究的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棵茁壮的“学术树”。
1文献年份统计分析通过对228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可知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研究从90年代中后期兴起,到2003年开始迅速增加(如图1所示)。
同时对这些文献所载刊物进行分析,旅游类的主要刊物[2]约占33%,其他相关旅游高等院校学报占28%,其他期刊占39%。
其中旅游类主要刊物和其他高等院校学报大部分属中文核心期刊占61%,说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特征。
除此之外统计所载刊物数量前三位的期刊在年份上进行分析,由此(见图3)可见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到于90年代中期都还较少,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是平稳发展时期,从2003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慢慢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
2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视角及进展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
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各不相同,从区域范围来看,其大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区域;从旅游者的需求来看,旅游目的地的指向性并不相同。
综合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立明、赵黎明(2005)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是对应于旅游客源地、旅游过境地而言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是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图1各年份发表论文数量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5形象、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出游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
林峰(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区域经济概念,但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游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
总的来看,不同学科背脊的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了不同视野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下文将从这几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2.1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学研究旅游目的地从地理学来看,他是一个界限明确的经济活动区和地理空间区,应用地理学知识解释其中的旅游活动及现象,可以对旅游目的地资源分布、旅游空间结构有等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增加对旅游目的地自身的认识。
2.1.1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1)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车裕斌(2001)分析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系统吸引力的测算公式;李光金(2001)通过旅游目的评价指标的聚类分析建立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安金明(2005)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旅游目的地是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行业结构要素组成,并构建了吸引力指数模型[2]。
刘静艳(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高亚芳(2006)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以旅游目的地打造为导向的“H-CSSR”资源分类[3]。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国内学者窦文章(2000)、杨英宝(2002)等人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综述。
王起静(2004)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范畴、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郭舒(2004)对国内学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进行的总结;易丽蓉等(2006)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影响旅游目的竞争力因素。
臧德霞(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进行了分析;而史春云等(2006)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评价模型、变量选择、模型应用、优势与限制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4]。
2.1.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1)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1933年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我国最早的旅游研究学派也是20世纪80年代从地理学中延伸而来,因而一直以来,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都是热点。
杨新军、马晓龙(2004)从旅游空间影响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旅游规划视角的空间结构、旅游地的宏观区位特性研究等方面,对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综述;卞显红、王苏洁(2004)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述了旅游地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内容与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世界地理研究17卷146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进行了实证研究[5]。
(2)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刘俊(2003)在区域旅游系统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及其构成要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张立明、赵黎明(2005)探讨了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综合性目的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上述的点状—轴线—网状的发展过程[6];刘名俭、黄猛(2005)从核心要素、关联要素、协调要素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张玲(2005)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7]。
(3)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马晓龙、吴必虎(2004)运用行为地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采用实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入境旅游流流动规律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刻画和测度;沈振剑(2005)在分析河南省旅游流时空分布变化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旅游流时间分布的预测模型;丁正山(2005)利用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揭示了南京都市圈及其周边城市旅游流的集聚规律与扩散规律,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战略。
2.2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学研究2.2.1旅游目的地形象(1)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研究程金龙、吴国清(2004)对我国的旅游形象作了研究回顾和展望,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旅游形象理论研究、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旅游形象营销策略、旅游地形象建设、区域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形象及其他相关因素;毛端谦(2006)对国外旅游目的形象进行了文献的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的内涵、研究意义、测量与评估进行了综述与评述,提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较多,但研究成果较少需进一步研究;李宏(2006)总结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视角,认为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组成成分、测量、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影响要素等几个方面,而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重点集中在目的地形象的设计方面,忽略了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机制[8]。
(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其认知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黎洁(1998)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形成过程及市场营销意义进行了研究;李蕾蕾(2000)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9];吴必虎、宋治清(2001)探讨区域旅游形象分析与建立的技术程序;苏进(2003)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子作为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定量研究主要应用数学的方面进行测量,张捷(1999)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映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黄震方、李想(2002)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组织、形象测量、形象载体与形象推广整合等方面,阐述总结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推广模式。
李飞等(2005)做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研究进展与评述,将旅游形象测量方法和手段归纳为基于旅游形象形成的测量、基于市场细分的形象测量和基于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形象测量三个方面[10];刘睿文等(2006)对认知的时间顺序对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马勇等: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1期147进行了探讨。
(3)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口号设计、形象设计;李蕾蕾(1995,1999)、钱炜(1997)及其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几种形象定位策略;金颖若(2003)提出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口号设计应满足的要求;谭颖华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探讨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多维视角透视;罗茜、方世敏(2006)认为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有必要对传统旅游目的形象进行更新定位;刘民英(2006)以黄山为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中的障碍及对策。
(4)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大多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设计为主,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