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大辽祖陵探秘
![大辽祖陵探秘](https://img.taocdn.com/s3/m/1781be1bc281e53a5802ffd2.png)
大辽祖陵探秘大辽国为契丹人所创建,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王朝。
它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一度占据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和大兴安岭一线,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附近,南达河北高碑店白沟一线的广大地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07年称帝,始建辽朝,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年)为金国所灭,历时219年。
辽朝与南部中国的五代和北宋时期相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契丹虽然是消亡的民族,但是其所建立的辽朝,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因此,深入研究辽代陵寝制度等为载体的辽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辽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是其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0年法国神甫闵宣化(Joseph.L.Mullie)就对辽庆陵进行了调查;1922年法国传教士凯文(R.P.L.Kervvn)对庆陵的中陵进行挖掘并发现兴宗及其皇后的哀册,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其后,日本学者对辽庆陵多次进行实测、摄影和壁画临摹,并进行了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工作关注较少,显得较为沉寂。
因此,笔者希望能尽快打破这种局面,推进辽代考古学的进展。
辽朝主要有五处帝陵,即内蒙古巴林左旗祖陵、巴林右旗怀陵和庆陵,以及辽宁北镇(今北宁市)乾陵和显陵。
其中祖陵陵园是辽朝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夫人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927年),陵园保存较好。
祖陵陵园地处大兴安岭南端,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其东南约五里处有奉陵邑祖州城。
祖陵陵园地理环境优美,是上好的风水佳地。
遗址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城的东南方向,有一个直线距离约80多米的山口,为祖陵陵园唯一的出入口。
祖陵南侧有一座孤山——漫岐嘎山,形如祖陵陵园的屏风。
漫岐嘎山南侧地势较平,有沙力河由西向东经过。
1960年代初,贾洲杰先生曾对辽祖陵进行过考古踏查,这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祖陵考古资料。
但是文中关于祖陵玄宫位置的推定,明显有误。
辽代皇帝列表
![辽代皇帝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3904e97125c52cc58bd6be97.png)
辽朝皇帝列表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间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
庙号:太祖。
谥号: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2.辽太宗——耶律德光尧骨,在位时间927年-947年(在位20年)。
陵墓:怀陵。
3.辽世宗——耶律阮兀欲,在位时间947年-951年,庙号:世宗。
谥号:孝和庄宪皇帝,年号:田禄。
4.辽穆宗——耶律璟述律,在位时间951年-969年,庙号:穆宗。
谥号:孝安正敬皇帝。
陵墓:怀陵。
5.辽景宗——耶律贤明扆,在位时间969年-982年(在位13年),谥号:景宗。
年号:保宁、乾亨。
6.辽圣宗——耶律隆绪文殊奴,在位时间983年-1031年,庙号:圣宗。
谥号:文武大孝宣皇帝。
年号:统和、开泰、太平。
陵墓:永庆陵。
7.辽兴宗——耶律宗真只骨,在位时间1031年-1055年,庙号:兴宗。
谥号:神圣孝章皇帝。
年号:景福、重熙。
陵墓:永兴陵。
8.辽道宗——耶律洪基查剌,在位时间1055年-1101年,庙号:道宗。
谥号:仁圣大孝文皇帝。
年号: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
陵墓:永福陵。
9.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阿果,在位时间1101年-1125年,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尊号:天祚皇帝。
辽朝皇帝简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汉名耶律亿,872年出生,是契丹的第一位皇帝,926年9月6日逝世。
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共在位10年。
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建年号为神册。
此外他还令人建立自己的契丹文。
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继续进攻其周围的民族或政权,渤海国、室韦和奚分别被他消灭。
926年9月6日去世于扶余城,终年55岁。
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宗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出生,是大契丹国第二位皇帝。
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共20年),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
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珍贵遗迹
![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珍贵遗迹](https://img.taocdn.com/s3/m/39d3e5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e.png)
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珍贵遗迹朝阳岛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是一个美丽的海岛,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在这个小岛上,隐藏着一处珍贵的遗迹——辽代皇家墓葬。
这些墓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朝阳岛古墓群是辽代皇家墓葬的集中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陵墓。
这座陵墓建于辽太宗在位期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宫殿内有多个殿堂和墓室,布局精密,工艺精湛。
宫殿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辽代的宫廷生活、军事活动、宗教信仰等内容,为研究辽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辽太宗的陵墓,朝阳岛古墓群还包括其他辽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墓。
这些陵墓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展现了辽代皇家墓葬的特点和风貌。
陵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砖块,结构稳固,保存完好。
墓葬内的随葬品也非常丰富,有金银器、玉器、陶器、瓷器等,这些随葬品不仅展示了辽代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风貌。
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辽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辽代皇家墓葬,我们可以了解到辽代的统治者、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对辽代历史的认识。
此外,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的保护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古墓葬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墓葬的保存状况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些古墓葬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并为后人研究和欣赏。
总之,朝阳岛古墓辽代皇家墓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古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古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辽代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宋元考古 辽陵墓
![宋元考古 辽陵墓](https://img.taocdn.com/s3/m/eaf0807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9.png)
辽代陵墓一、解放前辽陵的发现与调查1913年,林西县知事王士仁发现林东白塔子的庆陵碑石,知为辽代圣宗皇陵,遂于1914年盗掘。
在巴林旗传教的法国神父闵宣化(Jos.Mullie,或音译为牟里)在调查辽上京、中京、庆州、怀州等城址时,于1920年调查了庆陵,并探寻怀陵,1922年在《通报》上发表了《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论证了庆陵和怀陵的地理位置,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对庆陵所在,论证是正确的;但他所定的怀陵是错的。
另一个法国传教士凯文(R.P.L.Kervyn)于1922年挖掘庆陵的中陵,发现哀册。
他在北京出版的《天主教会公报》第118期上发表的《蒙古巴林旗的大辽帝国故都》中予以刊布。
陪力欧(P.Pelliot)在《通报》上对此作了介绍。
契丹文字的哀册发现引起国际上东方学者们的“震惊”。
1930年夏,当时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之子汤佐荣令一团士兵对庆陵的东陵和西陵进行大规模盗掘。
东陵内发现了圣宗、仁德皇后、钦哀皇后的汉文哀册和契丹文哀册。
汤佐荣用牛车把这些珍贵的哀册和其他随葬品偷运到承德。
中陵因地下水深没有挖掘成功。
同年10月,日人鸟居龙藏到庆陵调查。
由于汤佐荣盗掘后并未回填墓口,鸟居龙藏得以进入墓内,虽然随葬品已被劫空,但东陵内的精美壁画仍在,人物图象上有契丹文榜题,鸟居拍摄了这些壁画,并在1931年的《国华》杂志上发表了部分照片,还介绍了庆陵出土的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碑石。
从而引起日本学术界的“异常关心”和其他各国学者的重视。
冯家升在《燕京学报》第19期上发表的《日本人在东北的考古》中评论道:“辽之国书传于今世的已经很少,而他却从陵壁上发现了几个辽人的真笔字。
这比汤佐荣运走的契丹文石刻还要宝贵,可惜他是不懂得!契丹人画像向来没法子知道,只有明代人的《三才图考》里有黑契丹牧羊的一个像,而鸟居氏却从陵壁上发现了许多,这更是可贵!”1931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派遣的内蒙古调查团也到达庆陵,因很快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仅对庆陵的东陵作了简单测量和勘查。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为中心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9b92c16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5.png)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为中心1. 本文概述捺钵文化,作为辽代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留下了丰富的痕迹。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中的捺钵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捺钵文化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内涵及其在辽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捺钵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然后重点分析捺钵文化在辽代墓壁画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壁画中的捺钵场景、人物形象、服饰器物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捺钵文化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以及其对现代辽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辽代捺钵文化的全貌,也能为辽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辽代捺钵文化的概述捺钵文化是辽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辽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还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捺钵,又称“捺麻”,是辽代特有的一种葬俗,主要流行于辽代的贵族阶层。
这种葬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辽代早期的契丹族,后来逐渐影响到其他民族。
捺钵文化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壁画、雕塑和随葬品等方面。
壁画是捺钵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辽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捺钵文化的核心是灵魂观念和祭祀仪式。
辽代人认为,死者的灵魂不灭,可以通过祭祀仪式得到安抚和超度。
捺钵仪式是辽代贵族墓葬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家族观念的手段。
捺钵文化的流行,还与辽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辽代实行世袭制,捺钵仪式成为贵族维护家族地位、传承权力的重要方式。
捺钵文化还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捺钵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了辽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还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赤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之十:喀喇沁辽代耶律琮墓
![赤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之十:喀喇沁辽代耶律琮墓](https://img.taocdn.com/s3/m/79fdf8c376eeaeaad1f33015.png)
漕砖坏 . 今日 . 剩下残破 的石羊 、 石虎等石刻 。至于墓穴 , 早 已在 民围初 年被盗 。
、 :, 、
占墓 , 在 夕 阳辉 映下 如 同一 张褪 色 的老 照 片 , 只 留下 一 段 历 史 供 人 回味 。这
就是耶律琮墓 , 荒 野 中 的一 座 古 墓 。
( 孙 国 军 王 若 芝 )
赤 峰 市全 国重 点 文 物保 护 单位 ( 第七 批 ) 之十 :
喀喇沁辽代耶律琮墓
内蒙古 自治 区赤峰 市喀 喇沁旗 两
桥 乡鸽 子 洞 沟 铁 家 营 子 村 西 南 约 , 山峰陡峭 , 两侧 峰岭青松挺拔 。 隐藏在这群 山中的 便 是辽代 出身皇族 ,位 居 “ 外_ 一公 之 首” , 为“ 帝 王之 师” 辽景 宗时期 声 名显
观 音 经 碑
石 革
神 道 碑 龟趺
赫 的 人 物— — 耶 律 琮 之 墓 。 2 0 1 3年 5
月, 耶律琮墓被 国务院核定公布 为第七 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
全 貌
墓 前 有 两 行 排 列 整 齐 的石 雕 石 虎 、
石羊 、 文官 、 武吏 , 前方正 中立有一块 “ 观音 经碑” , 上面刻有 《 佛说观音经》 一卷 。 神道碑位 于墓前 右侧小 山上 , 解放前就 已经 断为三截 , 现在 只剩下龟趺 留在原处 , 碑 文 已
契丹名 、 契丹 字 , 神道碑所记载 的为汉名 、 汉字 。合住又 泽为曷术 , 曷术又误作 昌术 , 因而各书 所记 的名 字不一 。耶律琮 曾任 “ 镇 国军节 度 , 华、 商等州 观察处 置等使 ” , 最 高至 “ 漆 水郡 开 国 公” , 皇帝赐 “ 推忠奉 国佐运功 臣” 称号 。 耶律琮在任时问并不长 , 将及壮年就退隐归 田了, 仅5 2 岁便 已仙逝 。现存 陵墓就处于他 当时 的庄 园—— “ 马盂山庄 ” , 可惜 的是耶律琮墓 在历史上 屡
锦州辽阳皇陵探秘攻略
![锦州辽阳皇陵探秘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086c94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7.png)
锦州辽阳皇陵探秘攻略锦州辽阳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皇家陵墓,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探访这座古老陵墓的攻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遗迹。
一、概述锦州辽阳皇陵位于辽宁省锦州市辽阳县境内,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其妃子蕾撒香陵墓。
因其保存完好,是辽代陵墓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复杂、构造最坚固的皇家陵墓,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游览路线1.进入景区游览锦州辽阳皇陵,最好选择在早晨或下午,避开人流高峰期。
进入景区之前,最好提前查看一下天气预报,选择好天气。
2.游览顺序辽阳皇陵分为南北两陵,其中南陵规模较大。
游览顺序可以从南陵开始,先参观一些较为重要的建筑和文物,然后再前往北陵。
3.参观重点在南陵中,您可以参观耶律德光的陵墓,欣赏到辽代皇家陵墓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此外,还可以参观辽代文物展览馆,了解更多有关辽代文化和艺术的知识。
4.北陵探访北陵主要是供皇后蕾撒香陵墓,与南陵相比规模较小。
在北陵中,您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庄重的氛围,了解到皇后的生平和功绩。
三、注意事项1.穿着由于辽阳皇陵是一处古代文化遗址,为了保护文物和环境,请游客穿着合适的服装,不要穿着太过暴露的衣物。
2.安全在游览过程中,请务必注意个人安全。
遇到有导游服务的情况下,最好选择有资质的导游,以免走入受限区域或发生意外。
3.文明游览游览皇陵时,请保持安静,遵守公共秩序。
不要随意触摸或破坏文物,做到文明参观。
四、历史背景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的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并发展了辽代的经济和文化。
辽阳皇陵的建造正好是他对辽朝的巩固和提升的象征。
五、结语锦州辽阳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陵墓,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您对辽阳皇陵的探访攻略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在探访的过程中,希望您可以感受到这座古代文化遗址的魅力,并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耶律隆绪怎么死的 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墓在哪里
![耶律隆绪怎么死的 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墓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8a342708580216fc700afded.png)
耶律隆绪怎么死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墓在哪里耶律隆绪的女儿怎么死的太平十一年(1031年)三月圣宗耶律隆绪病重。
六月初一歇驾于大福河(今内蒙古呼虎尔河)之北。
初三,在行宫驾崩,时年六十一岁,共在位四十九年。
景福元年(1031年)闰十月二十八日,奉上尊谥为文武大孝宣皇帝,庙号为圣宗。
十一月,葬庆陵(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北)耶律隆绪的墓在哪里辽圣宗永庆陵位于山谷三公里半的山腰中,现陵区内地表尚可见到享堂、祭殿、羡道、陵门等遗迹,是三座陵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庆云山下筑有通往陵园的神道,山脚筑有陵门。
从陵门到陵墓,长1300米,宽3米的神道,神道两侧有望仙殿、御容殿等建筑遗址。
永庆陵为仿木结构的七室砖墓,墓内全长21.2米,最宽15.5米,最高约6.5米,分前、中、后三正室,前室东西侧室,中室东西两侧,以后室为主室。
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券顶,其余各室均为圆形,穹庐顶,各室之间有券顶的甬道相连。
陵寝由三层大青砖垒砌,内抹白灰,地面略向南倾,平铺打磨平整的方砖,下有排水系统。
主室内有柏木组建的巨大椁室,各室间有通道相连,安有柏木大门,门楼用雕砖砌成,瓦垄起伏、鸱吻高翘,通体彩绘。
墓中出土物十分残碎,日本人挖掘东陵时曾出土有枋、榑、斗栱等小木作构件,较有价值,但原有结构情况不明。
原来庆陵的三座陵墓内都有壁画,不过仅在东陵存有摹本、照片并保存较完好的彩绘壁画。
绘制者应为当时契丹和汉两族画师。
壁画主要在墓内砖砌仿木结构细部及墓壁上方,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
墓门及墓内砖砌仿木结构上,饰红、绿彩,墓门上鸱吻饰黄褐彩。
仿木结构细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笔彩绘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图案,是已发现的辽墓彩画中等级最高的。
在墓道、前室及其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场面宏大,绘有与真人等大的人物图像70余个,墓道两壁为15个戴圆帽、穿圆领窄袖长衫、执骨朵的仪卫和1匹备有鞍辔的马,前室南甬道与中室南甬道绘有同样的仪卫。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9888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f.png)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文1.引言1.1 概述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处位于中国辽宁省的重要考古遗址,被认为是契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契丹文化是10世纪至12世纪在东亚地区繁荣的一个古代文化,它是辽朝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之一。
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座墓葬群建于辽朝时期,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古代墓葬,对于研究契丹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些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包括了陶器、金银器、石刻等,展示了契丹文化的独特之处。
吐尔基山辽墓不仅具有考古学价值,而且对契丹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契丹文化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辽朝的兴盛密不可分。
通过研究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技术。
同时,这些文物还提供了对契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影响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中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契丹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吐尔基山辽墓是研究契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古遗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文物和墓葬结构上,更体现在对契丹文化的研究与理解上。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契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面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契丹文的背景。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组织结构进行说明,分别介绍引言、正文和结论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及契丹文的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和对契丹文化的影响。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吐尔基山辽墓的背景介绍和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与研究。
沈阳十三陵陵园介绍
![沈阳十三陵陵园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3385a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f.png)
沈阳十三陵陵园介绍沈阳十三陵陵园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处皇家陵墓群,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北郊。
这座陵园是清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共有13座陵墓,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的陵墓,以及清朝后期的一些皇帝和皇后的陵墓。
沈阳十三陵陵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也是中国五大帝陵之一。
沈阳十三陵陵园的建造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整个陵园占地面积广阔,景色优美,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每座陵墓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故事,展示了清代皇家陵墓的雄伟和庄严。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的陵墓,被誉为“第一陵”;清朝后期的一些皇帝和皇后的陵墓也各具特色,如康熙皇帝的陵墓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乾隆皇帝的陵墓则体现了乾隆时期的繁荣和富裕。
沈阳十三陵陵园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皇家陵墓群,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陵园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展示了清代的历史和文化。
陵园内的建筑、雕塑、碑刻等艺术品,展现了清代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沈阳十三陵陵园还是一处优美的自然风光区,园内绿树成荫,湖水清澈,空气清新。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放松身心,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
陵园周边还有一些景点和古迹,如清昭陵、北陵公园等,可以一并游览,感受沈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沈阳十三陵陵园是一处集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它展示了清代的辉煌和荣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壮丽。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喜爱自然风光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沈阳十三陵陵园值得一游,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感受这份文化,领略这份美丽。
关于辽朝的景点
![关于辽朝的景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369e4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a.png)
关于辽朝的景点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自907年至112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存在。
辽朝的遗迹和文化遗产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为人们提供了旅游观赏的经典之地。
接下来,我将推荐几个值得参观的辽朝景点。
1.桦皮岭桦皮岭位于辽宁省喀左县,是辽宁省境内唯一的墓葬群。
这里是辽朝皇家墓葬的代表场所,葬有多名辽朝帝王、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孙,堪称中国古代皇陵中罕见的历史遗迹。
桦皮岭还拥有独特的建筑学特点,如遗址中保留的唐、宋、元等不同朝代的建筑遗迹,可以感受到辽朝时期的建筑风貌。
2.金大屯遗址金大屯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辽朝金国时期的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样本的典范之一。
遗址占地面积广阔,修建和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凌源生露石墓凌源生露石墓是辽朝时期的皇家墓地,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境内。
这里是中国古代墓地中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代表,墓葬数量多达数十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实行“生石墓”制度的隋炀帝墓,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皇家“生石墓”。
4.皇城皇城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境内,是辽朝金国时期的皇宫,与中原的紫禁城遥相呼应。
皇城由四道城墙构成,分别称为南、北、东、西皇城,依次层层防护,只有帝王和部分官员才能进入。
这里是辽朝文化最为璀璨的地方,历经数百年,深深地影响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以上几个景点是辽朝遗迹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代表,每一个景点都值得一去。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辽朝时期的豪迈气度和雄浑风骨,加深对中国东北辽朝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与艺术的妙处。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感受历史的痕迹。
17宣化辽墓
![17宣化辽墓](https://img.taocdn.com/s3/m/ecf78de9680203d8ce2f2475.png)
辽代汉人墓葬——宣化辽墓一、墓地概况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西约3公里的下八里村,墓地在村东北。
五代时,西晋石敬塘割燕,分16州给契丹,其中包括唐僖宗885年设立的武州,即现在的宣化区。
契丹建辽国,辽改武州为归化州,仍辖文德县,属西京道。
宣化为当时州、县治所。
1974年—199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先后发掘了10座墓,其中1座被盗,1座是修建后没有投入使用的空圹墓。
8座墓壁画保留很好。
墓群分为2区,相互间的距离为110米。
东部为张氏墓地,西部为韩氏墓地。
张氏墓地又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区。
长辈在东南,晚辈在西北。
有墓志的6座,根据墓志可知属于4辈人的墓地。
西部韩氏墓地M4 韩师训天庆元年1111年二、墓葬形制宣化辽墓均为砖室墓,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宋代墓葬较为接近,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有单室、前后双室,墓室平面为圆形、方形、多角形,墓室内有影作木结构。
三、墓葬的葬仪火葬。
使用木棺或小木棺为葬具,内装殓骨灰。
也有使用木偶人做葬具,内装骨灰的。
宣化张世卿墓志记载:火葬是依西天毗荼礼葬。
说明辽代晚期宣化一带佛教的兴盛。
严耀中:《跋隋<故静证法师碎身塔>》,《文物》2003年第8期。
对佛教火葬和全身葬有以下论述:佛教在印度时盛行火葬,称之为荼毗,或毗荼等。
随佛教东传,在中国“自释氏火葬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然而自华严宗、禅宗流行,信念“得无来身,以无去故;得不生身,以不灭故;得不聚身,以无散坏”,尤其是禅密结合后,因为密宗是“不舍肉身”的。
肉身完葬或塔葬之风在出家和在家的佛教徒中都颇为流行,相当程度上冲击了火化葬式。
这在唐、宋时的佛教文献中不乏其例,然而基本上都是全身入葬于塔的。
如巨方“以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又如普愿死后,“门人奉全身于灵塔,从其教也”;禅宗五祖弘忍故后,“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岗”;天台九祖湛然化灭,亦“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柑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等等,这些一般称之为真身塔,简称身塔。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0018d2dbd4d8d15abe234e70.png)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这一时期的陵墓,规模、气势都不如前代;各种类型的墓葬,等级制度比较松弛,随葬品较少,但墓室结构比较复杂,更多地模仿了当时的地面建筑。
辽金墓葬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其接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的过程。
“十国”、宋代帝王陵“十国”帝王陵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帝王陵中前蜀王建的永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南汉刘晟的昭陵和南唐李昇、李璟的钦陵、顺陵等,以及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墓等,都经发掘清理。
孟知祥夫妇合葬的墓室构造颇为别致,为三个并列穹窿顶圆形墓室,中间主室较大,两侧耳室较小,全部用青石叠砌,棺座上有精美的浮雕,墓门旁有彩绘人像,已脱落残缺①。
钱元瓘墓的石刻星图,其二十八宿星图绘制的正确性,是对世界天文史的杰出贡献②。
北宋帝陵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位于今河南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
陵区以荥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 公里,东西约10 公里。
北宋皇陵按地望可分作4 区,依次为:(1)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2)真宗永定陵;(3)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4)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结构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齐备。
20 世纪60 年代初曾进行过全面调查③。
宋陵面嵩山而背洛水,地势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勘舆术的要求,而与前代帝陵有很大的不同。
8 座皇陵所在地位并无长幼次序,依同一制度营造,布局基本一致,沿袭了唐代积土为陵的制度,只是陵园的规模较小。
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
兆域四周植棘枳为标记。
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
上宫即陵丘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丘居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边长约230 米。
陵垣四面各设一门,四隅有角阙。
东、北、西3 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一对。
南门系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一对。
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对。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61e8742a417866fb84a8e6e.png)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
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欢迎大家阅读!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位于辽宁锦州北镇城北10公里的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脚下的龙岗子村,占地16平方公里,为辽代帝王、王侯的陵墓群。
该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
显陵是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太子耶律倍的陵墓。
在显陵附衬陵下葬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辽第三代皇帝世宗耶律阮,世宗的皇后──怀节皇后肖撒葛只、皇妃甄氏(辽史记载为妃,但后面又同时说其为后。
参照《契丹国志》,甄氏实际是皇后)、耶律倍的三子平王耶律隆先和耶律倍的四子晋王耶律道隐。
乾陵是辽世宗的长子景宗皇帝耶律贤的陵墓附衬乾陵下葬的有景宗的皇后──承天皇后萧燕燕,景宗次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秦晋国妃肖氏;耶律隆庆的长子魏王耶律宗政,次子鲁王耶律宗允和耶律隆庆的三子。
在这里下葬的还有辽代有名的政治家、宰相耶律隆运(汉名韩德让)和辽代最后一代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喜。
辽墓简介中国辽代在辽境内的契丹族和汉族墓葬。
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市。
对辽墓的发掘和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历来受到重视。
辽墓按地域可分为两个区域。
北区包括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地区;南区包括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河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辽墓的历史北区以契丹族墓葬为多,大致分作三期。
早期为辽景宗以前,这时以方形墓为主,流行斜坡墓道,常随葬成组的实用马具和兵器,有高鸡冠耳或矮身横梁式的鸡冠壶。
壁画多在墓门外侧和耳室、甬道内,内容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
棺外常雕刻或描绘四神图像或游牧图等。
多大型多室贵族墓。
典型墓例有赤峰大营子的辽驸马墓。
中期包括圣宗、兴宗两朝。
以圆型墓为主,有少量方形墓,流行阶梯墓道。
随葬的马具开始明器化(见明器),有扁身环梁和双穿的鸡冠壶。
贵族墓中出现在尸体上罩金、银、铜丝网络和面具的葬俗。
辽代墓葬及出土文物
![辽代墓葬及出土文物](https://img.taocdn.com/s3/m/56abe3d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f.png)
辽代墓葬及出土文物辽代墓葬及出土文物蒙古族建筑—古墓葬及出土文物1990年10月,“石象生”被运至兴安盟文物站保存。
经鉴定,该墓葬属金代墓葬。
白辛古墓葬群科尔沁右翼前旗白辛乡境内的墓葬,以辽代墓葬居多。
墓葬多以墓葬群形式分布,少则几座,多则上百座。
墓葬以石室墓为多见,也有少量砖室墓。
墓室分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不规则形等形状,墓葬中单人墓占绝大多数,仅有少数为合葬墓。
查林沟等地辽墓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以陶器、瓷器较为多见。
其中出土的代表契丹特殊葬俗的铜丝网络,十分珍贵。
白辛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处辽代古城遗址,规模较大,地表建筑十分清晰,在辽代城址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辽代墓葬及出土文物兴安盟境内发现的古墓葬多属辽金时代。
墓葬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分布较多,且以墓葬群为主。
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显示,全旗境内有各种形制辽墓逾4000座。
现将出土的辽代珍贵文物以及辽墓形制简介如下:一、石板墓。
石板墓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最为多见。
这种墓葬地表有碎石,墓包残存高度不到一米。
墓道多为斜坡式,少量为阶梯式。
墓门东南向,墓室以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形为主。
墓葬多为单人墓,出土器物较少。
墓葬主要分布在该旗的中部和北部。
在代钦塔拉、二龙屯、巴〖KG〗〗扎拉嘎、吐列毛都、西哲里木、坤都冷、杜尔基、西日嘎等地向阳坡上,墓葬以几座、几十座乃至上百座墓葬群形式分布。
二、砖室墓。
砖室墓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数量较少。
但因其出土文物等级较高,故具有重要地位。
在已清理发掘的辽代砖室墓内,辽三彩、辽白瓷、宋代瓷器等均有发现。
代钦塔拉M3号(考古学编号)辽墓尤其具有考古学术价值。
该墓为夫妻合葬墓。
墓室内绘有壁画。
在墓内出土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辽代文物。
该墓葬1991年因自然塌陷,被盟旗两家文物部门实施抢救性发掘,清理后予以回填。
这座砖室墓代表着科尔沁右翼中旗目前已发现辽墓的最高水平,在区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兴安盟境内已发现古墓葬35处。
辽代十个皇帝的陵墓分布
![辽代十个皇帝的陵墓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62de083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7e.png)
辽代⼗个皇帝的陵墓分布辽代⼗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五个地区,其中祖陵和怀陵、庆陵在内蒙古地区。
辽代帝陵与中原帝陵⼀样,多依⼭为陵,三⾯群⼭环抱,⼭势雄伟、挺拨,陵区内林⽊茂盛,⽽且有常年不涸的流⽔。
在寝宫的地⾯、陵前建有享殿、陵门、围墙,享殿和陵墓组成⼀⼤陵园。
这些陵墓虽然模仿汉族帝陵⽽建造,但是墓中仍然保留许多契丹族固有的传统习俗。
祖陵在辽亡后,地⾯建筑被⾦⼈焚毁,怀陵现在基本上保存下来,这两座帝陵未被挖掘。
庆陵是辽代极盛时期所建的帝陵,由东陵(兴宗耶律宗真的永兴陵)、中陵(圣宗耶律隆绪的永庆陵)和西陵(道宗耶律洪基的永福陵)组成,⽅圆⼗余⾥,在今巴林右旗索⼘尔嘎苏⽊境内的庆云⼭中,规模宏伟浩⼤。
但是这三座陵墓多次被盗,1999年⽇本⼈⼜挖掘了东、中⼆陵,并出版《庆陵》⼀书。
从圣宗永庆陵来看,地表建筑虽然仿效汉族帝陵,但是帝宫多为穹窿顶,墓室⾥的壁画绘有春、夏、秋、冬四季皇帝捺钵所在地的⼭⽔画,以及随葬契丹民族特有的器物等不同于中原的反映契丹民族的习俗。
<P> 考古⼯作者对契丹贵族墓葬发掘清理较多,⼤致以辽圣宗(公元983--1030年)的前后期进⾏划分,圣宗以前为前期,圣宗以后为后期,前期与后期的墓葬在形制和随葬品等⽅⾯有较⼤的差别。
<P> 前期的墓葬形制有双室、单室和带⽿室等多种,平⾯呈⽅形或圆形。
墓葬主室内多装柏⽊护墙板。
葬具多⽤⽯棺,棺上刻有四神像(即青龙、⽩虎、朱雀、⽞武四神,分别是龙、虎、雀、龟四种形状)。
前期贵族墓中多不见有壁画,⽽偏晚时才出现少量壁画,但是前期有的⽯棺的内壁画有放牧、毡帐等内容。
前期贵族墓葬中的随葬品很丰富,有较多的⾦银器和瓷器。
随葬品中有较多的契丹民族特有的器物,如鸡冠壶、长颈瓶等,同时随葬品中前期有较多的马具和武器,武器多为短兵器,尤其是镞和多组马具,反映了契丹民族骑兵的特点。
五⼗年代在⾚峰市北⼤营⼦发掘的应历九年 (公元959年)的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墓,就是前期契丹贵族墓。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a7fb0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d.png)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文【概述】吐尔基山辽墓是中国辽代墓葬中的重要一员,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吐尔基山脚下。
该墓葬为契丹族人所建,其墓志铭以契丹文书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墓葬的背景、墓志铭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研究辽代历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背景】吐尔基山辽墓建于辽朝大庆二年(AD1002年),是一座属于辽世宗耶律阮的陵墓。
该墓葬呈方形,高约17米,墓室砌石而成,室内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和墓志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契丹文书写的墓志铭,记录了辽代统治者世系以及吐尔基山辽墓的兴建过程。
【墓志铭】墓志铭是一种以文字记录墓葬相关信息的碑刻或铭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依据。
吐尔基山辽墓的墓志铭由契丹文书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辽代统治者世系墓志铭首先介绍了辽代统治者的世系,从一二元年(AD916年)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一直到墓主世宗耶律阮的时代。
这些世系的详细记录对于研究辽代皇室的演变以及契丹族人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 吐尔基山辽墓的兴建墓志铭中详细记录了吐尔基山辽墓的兴建过程,包括修建的时间、施工的人员以及修建过程中的仪式等。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到辽代的葬礼制度和仪式,也为研究辽代墓葬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3. 墓主耶律阮的事迹墓志铭中还回顾了墓主世宗耶律阮的事迹,包括他的生平、政绩和治理辽朝的成就。
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化内涵】吐尔基山辽墓的墓志铭以契丹文书写,这一事实本身就体现了契丹族人的文化特征。
契丹文是辽朝的官方文字,与汉字有所不同,其文字系统独特且富有特色。
墓志铭中的契丹文反映了契丹族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心,也为研究契丹文化和语言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外,吐尔基山辽墓的墓志铭还记载了辽朝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辽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深入了解辽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锦州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
![锦州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86e0f9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d.png)
锦州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锦州物华天宝,地产富饶,素有“海上锦州”的佳誉。
锦州市拥有海岸线总长千米。
近海水域面积12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万亩,25万亩近海渔场。
锦州仍是辽宁省主要产盐区之一。
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灰石、膨润土、萤石、花岗岩等。
全地域目前已发现矿种有48个,已开发利用22个。
膨润土储量为亚洲第一。
锦州农业实现由普通型向无公害和绿色农业转变,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一牧两水一菜”四大产业。
增进养殖方式由庭院式饲养向小区式饲养转变,推行优质苹果品种,建设全国的蔬菜、水果、肉蛋、花生和水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十大渔业板块基地、十大渔业园区和培育十个渔业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20个以粮油、畜牧、水产、水果、蔬菜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以节水浇灌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
抓好大小凌河及绕阳河流域河道整治、乡镇集中供水工程、避免海水入侵工程等建设,实施“三北”和沿海防护林、防沙治沙及退耕还林等工程。
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开发利用云水资源,适时开展气象风能资源普查。
建设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和服务能力。
锦州参观游览锦州的旅游资源丰硕,名胜古迹众多。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丛林保护区1处。
笔架山“笔架山风光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大致分为岛上游览、海上参观、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修养五个区域。
总面积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平方千米。
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硕,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
自然景点密集,有马鞍桥、一线天、神龟出海、石猴泅渡、虎陷洞、梦兰湾等。
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龙王庙、三清阁等。
笔架山天桥:从海岸到笔架山岛有一条长1620米,高出海滩的砂石路,人曰“天桥”,天桥平坦径直,把海岸和山岛连在一路,象一条蛟龙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神奇绝妙,可谓“天下一绝”。
义县奉国寺辽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场——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座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乡所建的皇家寺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位于辽宁锦州北镇城北10公里的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脚下的
龙岗子村,占地16平方公里,为辽代帝王、王侯的陵墓群。
该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
显
陵是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太子耶律倍的陵墓。
在显陵附衬陵下葬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辽第三
代皇帝世宗耶律阮,世宗的皇后──怀节皇后肖撒葛只、皇妃甄氏辽史记载为妃,但后面
又同时说其为后。
参照《契丹国志》,甄氏实际是皇后、耶律倍的三子平王耶律隆先和耶
律倍的四子晋王耶律道隐。
乾陵是辽世宗的长子景宗皇帝耶律贤的陵墓附衬乾陵下葬的有
景宗的皇后──承天皇后萧燕燕,景宗次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秦晋国妃肖氏;耶律隆庆
的长子魏王耶律宗政,次子鲁王耶律宗允和耶律隆庆的三子。
在这里下葬的还有辽代有名
的政治家、宰相耶律隆运汉名韩德让和辽代最后一代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喜。
中国辽代在辽境内的契丹族和汉族墓葬。
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市。
对辽墓的发掘和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历来受到重视。
辽墓按地域可分为两个区域。
北区包括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地区;南区包括北京市和
河北省的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河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北区以契丹族墓葬为多,大致分作三期。
早期为辽景宗以前,这时以方形墓为主,流
行斜坡墓道,常随葬成组的实用马具和兵器,有高鸡冠耳或矮身横梁式的鸡冠壶。
壁画多
在墓门外侧和耳室、甬道内,内容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
棺外常雕刻或描绘四神图像或
游牧图等。
多大型多室贵族墓。
典型墓例有赤峰大营子的辽驸马墓。
中期包括圣宗、兴宗
两朝。
以圆型墓为主,有少量方形墓,流行阶梯墓道。
随葬的马具开始明器化见明器,有
扁身环梁和双穿的鸡冠壶。
贵族墓中出现在尸体上罩金、银、铜丝网络和面具的葬俗。
壁
画一般在墓道、耳室和前室中。
一些墓中出现仿木构砖雕和门窗、家具砖雕。
棺壁绘游牧
景色。
较多出现中小型墓为本期一个特点。
典型墓例有圣宗永庆陵见辽庆陵和辽陈国公主墓。
晚期从道宗朝到辽亡。
大量流行多角形墓,并存方形小墓、圆形墓和少量画像石墓。
本期出现明显汉化迹象,随葬品中马具和兵器基本消失,鸡冠壶也渐次消失;大量流行三
彩器和从南方输入的影青瓷器。
墓内各室均有彩画,多伎乐、宴饮场面,以及山石花鸟和
孝行图。
多火葬墓,用石棺盛放骨灰,有的在棺外刻梵文经咒。
墓中仿木构砖雕流行。
典
型墓例有道宗永福陵和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子辽墓。
南区以汉人墓为主,既缺少契丹族墓特色,也与北宋墓不同,带有不少唐墓遗风。
多
圆形和方形墓。
以1054年为界分为两期:前期大型墓居多,以彩绘壁画为主要装饰,一
般是简单的人物故事画。
后期以小型火葬墓为多,砖雕装饰增加,常表现家居生活和出行
场面,布局颇有规律。
辽墓的变化,尤其是北区辽墓的变化,表明契丹贵族不断封建化和接受汉文化的过程。
概述
辽代墓葬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二省的北部一带。
以辽庆陵壁画为最有代表性。
1978年发现。
甬道券墙画大小火焰珠,下有祥云。
西壁耳室门两侧各画男女侍者。
东壁耳室门两侧各画1女侍。
东耳室门内两壁各画1男侍。
正东壁
画四条屏,东南和西南两壁共画4人,其中有2男侍抬l长案。
东南壁下方画l女子半跪,正在平案上擀面。
东北壁和西北壁画3男侍,其中一托食盘,一伸手桶中取物。
西耳室门
内两壁各画1男侍。
其余壁面画箱子、锦帛、银铤等。
墓门正面东西两侧各画1契丹门吏。
天井东壁画鼓上立一雄鸡,西壁画鼓上坐一狮子,南壁西侧画2汉人吹箫或击鼓。
墓道东
西两壁各画2人l马,其中1人击长鼓。
西壁正中画全鞍辔枣红马及契丹人。
东壁正中画
黄色公马及牵马人。
它在辽墓壁画中,画技是较高的。
历史
早期辽墓953—1031中多不见壁画。
汉人墓葬则均有壁画。
中期辽墓1032一1055内
壁画增多。
汉人墓墓壁上已砌出雕砖桌椅,壁画及墓内装饰开始出现新的题材。
晚期辽墓1055—1125多在墓道两壁画出行仪仗,墓门两侧绘门神,天井和墓室四壁
画男女仆侍。
有些墓中的壁画分上、下段或上、中、下三段。
壁画中有属于契丹衣冠习俗
的髡发、架鹰、毡车等形象,也有摹仿自北宋墓中的宴饮、伎乐等场面。
在辽代末年还出
现了画像石墓,并有墓主人夫妇“开芳宴”场面和孝悌义妇等故事画。
汉人墓葬,四壁砌
雕砖枋木建筑和桌椅,壁画题材也是墓主人夫妇“开芳宴”,衣冠服饰和起居器用都与北
宋墓壁画中的相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