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谈中美人民看病的态度
中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比较研究
中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比较研究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物质与文化均处于同时代最前沿,这是其他后发国家无可否认的事实。
中国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目前多数地区基本上达到了小康式的生活水平,可以满足温饱;部分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唐地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整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是需要漫长的发展和缓慢的变革,才能接近现代文明国家的水平。
在中国,医疗保健体制作为一个关系民众生活的重要体系,目前已经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脱节。
时有发生的医患血腥暴力冲突,以及本应是社会道德标杆的医生形象日益妖魔化,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生属于精英阶层,受到社会尊重。
不可否认,一些医疗活动具有较高的不可预知性,医患纠纷是一个客观存在。
但在法制和保障均相对健全的美国,鲜有将医患冲突演变为于事无补的血腥暴力事件的。
收入丰厚的医生们均会缴纳数量不菲的医疗执业意外保险,因此走调解和法律程序,就成为一个双赢的选择。
我国的医疗服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而迅速发展,与其他领域的情况类似,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式发展。
在短短30年时间,医疗保健体系由之前的“赤脚医生”时代进入“后赤脚医生”时代,医疗保健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成就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解读中美医疗服务之间的差别,以启发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
职业训练应“追英赶美”医学教育水平是国家医疗体制的基础,医生教育是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
在美国是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报考医学院,据说敢于报考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是同伴们羡慕和欣赏的对象。
在美国,有资格申请医学院校的学生有两个“15”,即:大学毕业的成绩达到前15%才可以报考,报考者大约有15%可以被录取。
当然,如果你是哈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大约有九成以上的把握。
美国医生怎样告诉病人坏消息
美国医生怎样告诉病人坏消息最近北京的一个病人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医生“无能”,病人“无知”》。
文章试图解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是因为病人并不了解医生的难处,不知道受时代的影响、受技术的局限,医生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去年一年,我在美国的亲人中有三个被诊断患有肿瘤,我也亲历了大部分医生的诊疗过程,让我对美国肿瘤科的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美国的医生一般都是很坦率地直接把坏消息讲给病人本人。
这一点,至少我在国内当医生的时候不是如此。
美国肿瘤科医生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把和癌症病人的沟通当做一门学问。
目的是让病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诊断、预后、治疗的可能手段,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药物的副作用等。
每次和医生的问诊至少有半小时。
医生所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你虽然得了不治之症,但你不是孤单的,我们有很多诊疗的经验,也有很多病人和你一样得了这个病(不是你的错),有些病人治疗结果很好。
我们会在这里尽全力帮助你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无论什么时间你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问我们。
不管病人的受教育程度如何、理解程度如何,医生都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尽量不用术语把病情解释清楚,不让病人有被赶走的感觉。
结果是赢得病人的信任。
要知道,癌症病人迟早会知道自己的病情的,越晚告诉病人越被动。
病人和病人不同,有些病人很乐观,也有些比较悲观。
可是有家人支持,病人一般都很理智,理解,能够坦然对待。
如果你是病人,你愿意医生和家人隐瞒病情吗?国内的医学院没有教与肿瘤患者如何沟通的课程,所以如何跟病人讲“坏消息”也没有当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研究。
所以中国的肿瘤病人常常是不了解自己情况,不清楚医生的治疗,不知道预后,也不清楚治疗的后遗症。
于是,期待值可能过高,或者是走另一个极端,不必要地悲观,放弃治疗和搏斗。
更坏的后果就是把恶化的病情归罪于医生,把自己的病变成了医生的过错。
“无知”的病人,打了“无能”的医生,很可能就是因为医生太“忙”,没有把道理讲透。
美籍华人看中美医疗卫生之差异
在 早 期 获 得 其疾 病 信 息 , 并 防 止 疾 病 变 得 更 为严 重 而 在 后 期 花 费 更 多 的 医 疗 费 用 。 这 两 点在 当 前 的美 国 卫 生 制 度 中 是 没 有 做 到 的 。 也许 如 今 是 美 国 需要 从 中 国创 新性 的医疗 改革 中学点 东 西 的时候 了。 ( 国加 利福尼 亚州 V c o ) 美 it r
Re e or oc r c pt Bl ke
26 Un q e a d n o i o a n o eEd e u iu n i gP s in t t a n t g do t Br t h c b
3 De eo me t f n z ia M t it s 0 v lp n Ka g h b T An i o i o b c
这些 进 步跨越 了意 识 形态 的界 限 ,每次 改变 之前 改 革 者 都 能 小 心 翼 翼 地研 究 其 它 国 家 的 有 益 经 验 并 引 用 其 中的 有 效 方 法 。当 前 的 新 型 农村 合 作 医疗 制 度 起
源于 2 0 年 ,其参 加者 每年 仅 需为 自己投入2 元 人 民 03 0
C N TEN T S o
Excl si e u v
22 1 e di n u t no Br n tco is ’ n Co s mp i f a dAn il t r n o l c i 23 De eo me t f mp t ieAn i it r n d r v l p n Co ei v t o i B a dUn e o t b c
M e s g t wa nt eTra m e fChr i s a ePah y i h l t nt e o onc
中国就医VS美国就医
中国就医VS美国就医其实本来一般别人给我看这种文章,我都会直接无视之,因为不用看也可以大体想象到会写什么,然后其中的各种误解和偏见只会让自己极不爽,所以索性不看免得心烦。
但是最近分享这两篇文章给我的人如此之多,里面不乏跟我甚好或者让我甚为敬重的人,让我觉得我有必要看看它们⋯⋯时间有限,就不打算针对里面的很多细节一一评论了。
就说几点比较宽泛的比较。
在这之前先声明,我绝对没有认为美国或者中国就医要更要更优越,他们仅仅是有很多不同,也许某些地方一国比另一国更好,但是至于根据本国国情来说哪个更合适就不是我这种小白医学生能说的清的了。
另外,里面有些数据,除非我特意加了reference的基本上都是我根据生活经验然后pull it out of my head的,所以如果有些差异和出入,敬请谅解,绝非故意捏造数据来证明观点⋯⋯另外,文章匆忙之中可能有诸多打字错误,敬请谅解。
还有地方可能偶尔中英参杂,实在是因为平时不良的语言习惯造成,我会尽量避免。
但是如果不小心出现了还请见谅。
最后要声明的是:我自己作为一个健康人接触医生的时候比作为一个病人要更多,再加上我自己的很多亲人、朋友都是这个领域,所以难免有失客观。
但是我真的尽最大努力保持中立,用具体事实说话。
(注:有些段落用粉色标出的“补充”,是在看了很多人的评论和问题后加上的。
)1. 医疗费用从医疗费用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国医疗费要比美国便宜的多,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本国消费水平的。
连验血这种毫无技术含量完全自动化的东西,在美国动要动辄一两百美元。
印象中在中国很多三甲医院一个专家挂号费也就10元,在美国只是“看看”一个年轻的医生的费用都好几十甚至上百美元。
如果是大点的手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真的很轻松(记得有个老师曾经告诉我美国一个脊柱手术里用的钉子就要8万美金,很多大手术术后每年的后续花费也很多。
我试图找了一下数据但是没有找到相关的出处,所以这个数字也可能有失准确)当然,与中国不同的是,很多人都有医疗保险,所以即便医疗费是天价,只要你有合适的保险,自己掏的钱相对于国民平均收入来说也并非是太大的数字。
美国老百姓也有“看病难”吗
美国老百姓也有“看病难”吗
李新华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美国医疗保健体制主要缺点有:第一,公平性相比西欧高福利国家差。
第二,在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李新华
【作者单位】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原科技领事、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处长、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2
【相关文献】
1.关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几点思考
2.让老百姓满意--云南省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家庭病床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
4.对老百姓看病难看
病贵问题的思考5.自主创新市场运作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记民营医药企业长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惠民中国医疗行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治病救人的道理
中西方治病救人的道理
中西方治病救人的道理有很多相通之处。
首先,医生都是以患者
为中心,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
其次,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而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
习惯、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最后,中西方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
都强调预防与治疗并重,鼓励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
同时,医生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医学
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总之,中西方医学在治病
救人方面,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规范的治疗方案,加强预防与
治疗并重,这是人性化的医学精神,也是医生必须坚守的职业道德。
中美对待精神心理疾病的不同
龙源期刊网 中美对待精神心理疾病的不同作者:来源:《大众健康》2007年第08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在国内工作多年,同时又在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工作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中美在心理学和精神学上存在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科技、健康教育的头号强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情况如何?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很气恼VS很高兴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到中国来访问,与中国的心理医生们交谈,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对青年男女初次约会,女青年准时到达约会地点,而男青年迟迟没有露面。
正在女孩焦虑等待中,男孩姗姗来到。
女孩很气恼,问男孩;“你看,都几点了?你干什么去了?”男孩不好意思地回答。
“十分抱歉,我迟到了,因为我刚去看心理医生。
原订看半小时的,未曾想被一个心理问题所困绕,直到心理医生给予了详细指导才解决问题,所以迟到了。
”这位美国心理治疗专家问中国的同行们,“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那位女孩会怎么想这位男孩?她会做什么?”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女孩会毫不犹豫地说“神经病!”然后扭头而去。
中国的心理医生们好奇地反问美国同行同样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美国会怎样?”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说:“女孩会很高兴。
”“为什么呀?”望着中国同行们惊讶的目光,这位美国专家慢悠悠地说:“女孩会很高兴,主要有两点,一是女孩会认为这个男孩的个人素质不错,重视心理健康,二是这个男孩收入不错,因为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收费很高”。
近几年,众多的心理诊所和心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出现。
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的现象逐步增多,然而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仍被视为“见不得人”的“丑”事,人们总是竭力掩盖,害怕被别人知道而带上“精神病”的标签而受到歧视。
尤其是很多人虽然被心理和精神疾患所困绕,内心痛苦不堪,但又不愿被别人知道,甚至不愿对自己的家人述说,只能默默忍受痛苦。
从美国医生看我国的医患沟通.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认病不认人 2国民整体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红包,药品回扣 3医患缺乏有效沟通:缺少沟通—产生对立 4有关法规和制度不完善:公平,公正,公开
当今医患关系已经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 式,这对患者和医生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 影响。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下,我们需重建新型的医患关系,做好医 患沟通的工作
医患沟通融洽医患关系的机理
认知沟通:有共同的看法 心灵沟通:产生包容 情感沟通:建立健康的友情 医疗沟通:病情沟通 利益沟通:患者和医生利益点
沟通的基础
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要注意患者的心情因素,状态了解求生 欲—焦虑—获知欲—期望值—预后承受力 真诚,信任 态度,仔细,关心 自我保护
这里讲一个有关西方医生的笑话:在一所 精神病院里,一个病人拿一本厚厚的书给 他的主治医生看,说:“Doctor,我的剧本 终于出版了。”那位Doctor亲切地对他说: “恭喜你,只是你剧本中出场的人物是不 是太多了点?” 如果是中国医生,他可能就会很严肃地说: “你快把那本电话簿给我放回去!”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很能证明西方医生的 睿智与幽默,他们非常善于与人沟通。
医患沟通的构建
医方:改变观点,以病人为中心, 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 医疗技术 患方: 做到 “医患一体” 社会:领导重视,加强评估,优化医疗服 务,参与卫生事业改革,建立和完善医患 沟通制度,促进沟通。
End
thank you
从美国医生看我国的医患沟通
美国医生都是社会活动家
------选自《生命时报》 Nhomakorabea
按理说,有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就足可以做个合格 医生了。但在美国,除了这两点,医生还必须具备丰富的 人文知识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一个成功的医生,往往还 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向人们传达 健康知识。 “在英文里,医生和博士是同一个单词。所以,提到 医生,首先就意味着高素质和综合教育。”华盛顿大学医 学院的教授威廉· 科恩告诉记者,在美国,没本事的人不 敢学医。美国医学院对学生的选择非常严格,医学院招收 学生除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还要看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对学生人文学科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一个医学班级里,除 了有医学预科生,还有学理工的、学文科的、学生物的, 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另一方面 能训练未来医生与各种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记者一位在美国做医生的朋友说,当医生需要长达10 年的学习,“因为除了专业知识,医学院还培养学生的社 会交际和合作能力。”在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天,老师就告 诉他们,医生的工作基础就是和患者沟通合作,“你们手 中的手术刀和处方只是工具,而与患者的成功沟通,赢得 患者的配合,才是一个成功医生最重要的
护理伦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分析】
从护理伦理范畴看,该案例存在如下的伦理 问题:
1. 医生在知情同意书上没有向病人说明这是一项 研究和临床试验,没有说明试验药物和现有药物孰 优孰劣还是一个未知数,没有向病人详细说可能发 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2. 医生夸大了药物的作用和利益,强调了只有少 数一流医院才有这种药,而且免费提供。 3. 医生没有说明参加研究的利益和风险,没有向 病人说明他有权拒绝参加和随时退出研究,而且没 有对患者承诺保密。
3. 自主原则
实质:对病人自主(自主知情、自主同意、自主 选择等)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医生夸大了药物的作用和利益,强调了只有少数 一流医院才有这种药,而且免费提供,诱导患者试用 药物,侵犯了患者的自主同意的原则。
从护理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分析,该案例体 现出以下有关问题:
1.从权利和义务的观点出发,该病人的知情同意权 受到了侵犯
——孙福川, 兰礼吉.医学伦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分析】
从法律角度来说,该医生的行为是种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302条“盗窃、侮辱尸体 罪”——盗窃、侮辱尸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执业规则”中的 第26条明文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 绍病情”“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临床 医疗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刑事责任。
知情同意权是指在临床过程中医护人员为病人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后应当向病人提供包括诊断结论治疗决策病情预后以及诊治费用等方面的真是充分的信息尤其是诊疗的性质作用依据损伤风险以及不可预测的意外等情况使病人或其家属经过深思熟虑自主的做出选择并以相应的方式表达其接受或者拒绝此种诊疗方案的意愿和承诺
美国医学专家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美国医学专家的发言。
作为一名医学专家,我深知医学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医学专家在推动医学发展、保障人民健康中所肩负的责任。
在此,我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美国医学专家在我国医学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美国医学专家在医学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美国作为全球医学研究的领头羊,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医学专家。
他们在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美国医学专家的到来,有助于我国医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医学事业迈向更高峰。
其次,美国医学专家在临床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在心血管、肿瘤、神经内科等领域的诊疗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美国医学专家在我国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医疗水平,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再次,美国医学专家在医学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美国医学教育体系完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
美国医学专家在我国开展医学教育,有助于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以下是我在我国医学事业中,对美国医学专家的几点建议:一、加强国际合作,引进美国医学专家。
我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医学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美国医学专家来我国开展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
二、建立美国医学专家在我国的工作平台。
为美国医学专家在我国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如提供实验室、诊疗设备等。
三、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我国医学人才。
通过与美国医学专家的联合培养,提高我国医学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四、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领域创新发展。
定期举办中美医学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两国医学专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总之,美国医学专家在我国医学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我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在此,我衷心希望中美医学专家携手共进,为全球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中美医疗真实对照,中立的文章才靠谱!
中美医疗真实对照,中立的文章才靠谱!如果一篇文章,既让医生骂,又让患者骂,那么它写的一定是非常真实,客观的东西。
上个月有个中国小孩在美国治疗胳膊脱臼耗时四小时且花费万元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尤其是中国医疗圈,如同久旱逢甘霖,压抑已久的憋屈得到了路人正义来伸张。
笔者作为资深医生,同样是倍感欣慰。
但是,冷静下来一想,这不科学吧!中美医疗体制差异太大,仅仅这样粗暴对比很客观吗?带着无数疑问,笔者连日以来一直联系美国的两位同学进行深层广泛沟通与交流。
他们分别是Dr.kai gao.美国波士顿注册牙医师,美国牙医协会会员,Dr.Weibo.Zhang,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当我把那篇小孩治疗脱臼的文章发给他们时,二人均表示文章写得极其正常,而且不足为奇,但为什么会造成那样的反响呢?因为文章的导向不太准确,如果换一种导向:在美国看病个人负担并不大,昂贵的医疗有保险买单,只是候诊时间太长是硬伤。
换成这种相对客观一些的导向,估计医疗圈就传不火了。
通过这几天与美国同学的反复沟通,查阅大量数据,将中美医疗全方位对照后,笔者站在非医生的中立角度,认真地将多方数据进行总结,得出一些结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种主观臆断,以点概面,人云亦云的说辞可以就此打住了,笔者开诚布公的结论或许会让中国的医生与患者都难以接受,但是,这就是现实。
结论1:中国医疗比美国贵。
好了,这个结论一出,医疗圈都不给转发了。
但笔者想说的是,贵不贵的评价方式,不应该是医疗收费纯数据,而应该是医疗个人最终支出占个人总收入的比重。
首先,美国人均收入为中国十几倍(中国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将倍数拉大,大中城市区别不大),就按十倍计算,购买医疗保险支出占收入5%-7%左右(贫富差别大),除了牙科,美容,生殖,器官移植等特殊领域没有常规医疗保险以外,一般疾病医疗费用在保险公司支付80%以上甚至全部,余下个人支付的金额再除以10,跟中国医疗收费已经差距不大,但是,对于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来说,两国感觉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美国,这些人不会因为医疗费用昂贵而无法看病,他们可以选择漫长的等待排队在非盈利性公立医院看病,基本可以免费或极少费用,或者选择正常就医而拿到天价帐单后,申请政府福利以及多方福利机构买单,只要确认是无力支付的,政府一般都会认帐。
出国看病:细说中美医疗差距到底有多大?
出国看病:细说中美医疗差距到底有多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状态的低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出国看病,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就医版图扩展到全球。
世界的医院也在向中国患者敞开怀抱,以先进的技术、温暖的服务和便利的条件欢迎来自中国的病人。
其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去美国看病。
以三种中国和美国致死率最高、最高发癌症为例:中美在癌症五年整体存活率上有着显著差距:30%对比66%。
1、肺癌:在美国和中国,肺癌都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
据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16%。
然而,由于早期筛查在美国的开展,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70%到90%。
中国肺癌整体存活率被认为五年存活率为8%-10%。
2、乳腺癌:美国乳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89%,早期患者治愈率已达98%。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很快,为每年3-4%,但治疗水平很低,五年生存率仍不到60%。
3、前列腺癌:在美国,前列腺癌幸存患者接近280万,即每5例癌症幸存患者中就有1例是前列腺癌患者。
美国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15年生存率也高达91.4%。
在中国,5年生存率仅为30%,差距显著。
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明显的差距呢?今天优医得来帮您总结一下中美医疗的差别。
一、严格的医生培养制度在美国,只有最优秀的大学生才能报考医学院,而所有报考者中大约只有15%可以被录取。
医学教育水平是国家医疗体制的基础,医生教育是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
中国的医生教育理念和美国的完全不同。
在中国,中学毕业就能进医学院,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就可以做医生。
美国的家庭医生制度,所有医生都必须取得博士学位。
考入医学院以后,还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医生。
大学4年毕业后考入医学院,4年医学博士毕业后还当不了医生,必须在指定的一些基地医院继续进行住院医师培训。
只有具备训练经历,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
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比如心、胸外科医生,5年的普通外科培训后之后还要到指定专科医院(如德州心脏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2至3年的fellow。
英美医生谈就医感悟
域外养生提高就医体验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
近日,《柳叶刀》杂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别报道了英国和美国两位医生以一名患者的身份谈就医后的感悟,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作为医生,掌握一些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技巧至关重要。
别触发患者的“安全区”某个夜晚,我踩着滑板车回家,忘记把安全头盔的护目镜放下来。
突然,人行道上有几个男孩扔来一个水气球,正中我的脸,打得眼睛很疼,视线也变模糊了。
于是我去了附近的眼科医院,一位实习医生接待了我。
为我做检查时,他似乎很紧张,一句话没说就俯下身来,将检查眼镜直接“怼到”我脸上,刺眼的光照进我的眼睛,然后他又一言不发地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一位医师看到了我,随后的诊疗变得不一样了。
她自信而温柔,轻轻地翻起我的眼睑,使我的瞳孔放大,用裂隙灯仔细检查的同时还不忘向我解释哪儿受伤了、需要如何治疗。
这两位大夫的态度真是天差地别,从医多年的我意识到,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会以一种令人舒适的方式进入诊室、靠近患者并展开诊治,这样,患者往往不会有“私人领地”被冒犯等异样感受。
然而,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瑞士动物生物学家海尼·赫迪杰发现,动物都会本能地为自己划出一个“安全区”。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受到启示,将其应用于人类,提出了“空间关系学”,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它沟通。
他将人际距离分为4类:亲密的(0~0.45米),通常适用于恋人、亲人之间,此距离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个人的(0.45~1.2米),一般适用于朋友之间,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肢体信息;社会的(1.2~3.5米),适用于认识但并非私人关系的个体之间,如上下级之间等;公共的(3.5~7.5米),适用于进行正式社交的个体或陌生人之间,会顾忌社会规则或习俗,这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迈克尔·格拉齐亚诺的研究发现,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可以追踪附近的物体,在身体各个部位产生“安全区”。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医院:多元文化的和谐交融
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医院,多元文化的和谐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医疗服务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和医务人员。
他们纷纷走进中国医院,体验着那里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首先,中国医院以其丰富的文化背景而闻名于世。
每个中国医院都是一个大本营,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护士和患者。
这些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带来了各自的传统、语言和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人们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和欣赏彼此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其次,中国医院注重打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跨文化合作是医院日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生与护士们以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紧密合作,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或文化。
在医疗团队中,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协作,共同努力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他们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并从对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中受益。
这种合作精神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治疗。
此外,中国医院也致力于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以便外国人在就医期间感到舒适和安心。
医院管理者重视语言和文化的沟通,确保外国患者能够理解医生和护士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他们提供多语种的翻译服务,并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指南,帮助外国患者适应中国医疗环境。
此外,医院也提供适应外国人口味的饮食选择,使外国患者在医院期间能够享受到熟悉的食物。
最后,中国医院也在积极推动国际医学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医院和机构的合作,中国医院能够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医院还鼓励医生和护士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培训项目,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
这些国际合作和交流不仅促进了医院的发展,也为外国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选择。
总之,中国医院以其多元文化的和谐交融赢得了外国人的认可和赞赏。
在这里,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共同分享各自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共同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跨文化合作,为外国人提供温馨、专业和高水平的医疗保健。
中美医生论坛:中国医生杂务多美国病人住院少
中美医生论坛:中国医生杂务多美国病人住院少
无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美国医生只管诊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中国医生则忙于对付各种杂事;美国医院不主张住院,中国医院却连走廊里都要加床……应邀前来“中美血管外科医生论坛”的美国医学教授和国内医生的观点“对冲”,折射出不少耐人寻味的东西。
【总页数】1页(P32)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3
【相关文献】
1.接触艾滋病人最多的中国医生 [J], 郭梓轩;
2.“两减一保”——中国医生早年对病人加速康复的认识与实践 [J], 陈孝平
3."影像真实"与"中国医生":基于《中国医生》的符号学考察 [J], 申思;张海波
4.一家美国医院对中国医生和医学教育的问卷评价 [J], 陈罡;陈丽萌;李雪梅
5.中国医生职业倦怠感高出美国医生一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医生谈中美人民看病的态度
史实
07-17 19:1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身体大检修(体检),和医生的接触又变得多了起来。
美国人很注重体检,基本上每个有医疗保险的人都有固定的家庭医生,从头到尾跟踪你身体的健康状况,一到了该体检的时候,他就会提醒你:你该体检了。
然后开好单子,告诉你要去哪里,做哪项检查。
报告出来之后,做检查的医院会传给家庭医生,你根本不用管这些细节,只要等着家庭医生来通知你体检结果。
我的家庭医生已经跟了我好几年了,相处还算愉快,有时候也会和他聊起我健康以外的话题,比如美国的医疗制度与情况。
他也会向我打听一些中国医疗方面的问题。
这次体检因为有一点点小的疑问,所以多去了几次。
每次去,我都能看见医生的诊室门口,贴了一篇用A4纸打印出来,中文的文章。
我很奇怪,为什么他要把这篇中文文章贴在门口?因为医生是正儿八经的老美,根本不懂中文。
一直想问他,却一直没有机会。
上个星期,我又去了,正事说完了之后,终于找到机会问他。
原来他有很多中国病人,而且他也有中国员工,他们向他推荐了这篇文章,并翻译给他听。
他觉得很有道理,而且很有意思,就把它贴在了门上。
中国人和美国人就医的不同态度
有位朋友在国内时是内科医生,来美国后考了医生执照继续行医。
和他聊起中美两国的医疗制度,话题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看病时的不同态度上。
他说中国人和外国人来看医生时最显著的不同是在对待化验结果或者检验报告上。
如果检验结果是正常,美国人的反应通常是大喜过望,连说:“太好了,太好了,谢谢你!”和你握握手拍拍屁股走人了,他们很少去质疑一个阴性的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中国人如果看到检验结果正常,什么病都没查出来,往往会皱着眉头,不甚放心地问道:“会不会搞错了?医生你看要不要再查查?”很多中国人会对阴性的检验结果持怀疑态度。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反应却反过来了。
尤其是对一些严重的疾病的诊断,美国人往往会对化验结果表示出质疑的态度,他们会要求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而中国人在看到一个严重疾病的诊断结果时的反应往往是:“我早就感觉到这里不对劲了,果然是这个病。
”很少有人怀疑化验或者检查结果的正确与否,也很少有人要求再确认一次化验结果,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要马上进行治疗,越快越好,生怕把病给耽误了。
比如检查结果怀疑有肿瘤,医生提出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中国病人常会反对:“既然是这个病,还犹豫什么,赶紧先手术了再说。
”
……
我只节选了一部分,上网查了一下,得知这篇文章出自新浪一位博主,真妮的咖啡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完整的原文,文章写的很有意思。
美国人看病不看医生的名气
其实,除了这篇文章里说的这些,有一位在美国行医的华人医生还说过,中美两国人看病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美国,人们看病不看医生的名气,而是看医生的资格。
美国人通常认为,有同样行医资格的医生水平都是相当的。
而且取得了相应行医资格的医生,每年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研究和工作量,才能避免辛辛苦苦取得的资格被取消。
比如那位华人医生,他每年必须分别完成200例以上的心脏超声、食道超声和心脏导管术,才能保住自己的行医资格。
所以,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看病找医生只要符合资质就行。
不过也是,美国医生获得行医执照非常不易(至少需要10年以上),所以在行医过程中,医生通常对待自己的工作都会认真负责,生怕出问题,行医执照被吊销。
而且在美国,所有的医生无论年龄、职务,都只有一个称呼doctor(医生),他们在美国是很受社会尊重的一个群体。
美国人经常看的病是牙病
要问美国最赚钱的医生是哪种?答案十有八九就是牙医。
在美国,有一口皓齿是“有钱人”和“注重生活品质”的表现,他们认为牙齿的健康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的健康。
一般来讲,老美就算牙不痛,也要每三个月,或半年看一次牙医,清洗一次牙齿。
而小孩从出牙起就有自己的牙医。
所以你看那些好莱坞明星每个都是一口大白牙,可见美国人很注重牙齿健康。
而且他们的牙齿比较容易出毛病,这也许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所以牙医在美国就更受欢迎了。
不过美国的医疗保险是分“普通医疗保险”和“牙医保险”的。
如果没有牙医保险,去私人诊所做个牙花费不菲,拔一颗牙大概都要100美金。
但即使是这样,牙医诊所,依然是客如流水,可见美国人有多重视自己的牙齿。
注重心理健康
在美国,人们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会有两种选择:找心理医生咨询,或者到教堂向牧师忏悔。
和去教堂一样,想不开看心理医生,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据统计,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26.2%的人都曾有过心理疾病或看过心理医生。
“为挽救婚姻,我和希拉里分别寻求心理咨询,每周一天,历时一年。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敞开心扉,公开谈论自己的感受、经历、对生活的态度和爱情。
我并不喜欢自己的过去,它让我痛苦,必须面对不幸的童年和痛苦的成长过程。
而且我知道自己已经筋疲力尽,愤怒而孤独,我为自己所做过的错事感到羞愧,我试着寻求心理平衡。
经过长期心理咨询后,希拉里和我开始交谈,我们又重新认识彼此。
”
这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自传中的一段独白。
当时,克林顿的性丑闻被媒体曝光,妻子希拉里与他打“冷战”,两人备受精神折磨。
虽然贵为总统,克林顿也不得不进行心理咨询。
博主高娓娓在08年汶川地震从灾区采访回纽约之后,也受了影响有一些抑郁,去看了心理医生。
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加上当时刚开始写博客很上瘾,有了心里寄托,就慢慢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