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隔震设计
隔震结构设计方法.pptx
条人工波。 › 具体波形没有强制要求,但建议按通则的 具体波
形没有强制要求,但建议按通则的。 › 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应按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峰
值调整。 › 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 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
近场影响系数,5km 以内取1.5,5km 以外取1.25。
基底隔震 首层隔震 层间隔震
6
1.3 隔震层方案
› 隔震层设置在有耐火要求的使用空间中时,隔震 支座和其他部件应根据使用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 相应的防火措施。
› 隔震层所形成的缝隙可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采用 柔性材料封堵、填塞。
› 隔震层宜留有便于观测和更换隔震支座的空间。
7
第二步 动力分析及计算
8
› 隔震层位置:基础隔震,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部或单 独设置隔震层;柱顶隔震,隔震层布置在一层柱顶; 层间隔震
› 特殊结构如大底盘多塔结构,其柱距较大,为不影响 大底盘层的使用功能,可在上部结构与大底盘层之间, 专门设置层高 1.5m~2.0m 的隔震层。采用隔震技术, 上部结构剪重比依然要满足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最小剪 重比要求。
隔震结构设计方法
1
隔震结构设计流程
方案选定 动力分析计算 上部结构设计 隔震层设计 下部结构设计
从建筑功能、场地条件、经济性等方面,选择是 否采用隔震,并初步确定隔震结构的方案。 设定上部结构和隔震层参数,取计算模型,进行动力 分析,验证以上方案是否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不满 足,则调整上部结构或隔震层参数,重新计算。
4
1.2 结构初步设计
› 上部结构设计根据降低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计算
› 国外大量实践验证,隔震技术对与自振周期超过1s的高层结构同样适用,故 2010 版《抗规》取消了 2001 版结构周期小于 1s 的限制。隔震建筑结构体型宜规则、 对称。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并且,我国通常地震的震源相对较浅,波及的区域较广,发生次数也较为频繁,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将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防震设计越来越重视,愈加关注建筑设计中隔震与减震有效措施的实施。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中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工程实际中常用的隔震减震设计和隔震减震构造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实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良好保障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采取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有效抵御地震带来的威胁,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积极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保证施工团队能根据设计图纸内容完成后续施工。
1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意义随着人民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防止建筑遭遇地震后中断重要的使用功能,避免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规章制度层面鼓励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条例》中第十六条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医院、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并且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破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使人身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在结构设计环节使用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措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手段。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减震和隔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尽量分散,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稳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震时给建筑带来的倾覆力加成,减弱支座拉力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根据要求确保受力较大的一面设置抗震减震支座,并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超过2m,否则会导致抗震减震支座的作用无法体现,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4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3-04-11T06:04:11.69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5期作者:张敏[导读] 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长厦安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当前的隔断水平、尖端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已日益完善,为满足当前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障重大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已迫在眉睫。
通过进一步改善建筑的防震特性,降低建筑结构在抗震中所遭遇到的损伤程度,而且还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应用意义我国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18年的汶川大地震,那些惨烈的场景至今依旧在内心中挥之不去,地震灾害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无情的地震灾害更是夺走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1]。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全校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的时间内上演了极限逃生,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他们的校长“叶志平”在上任初期,就十分关注学校建筑的安全问题,他在任时期对学校的大部分建筑全部重新进行了加固。
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学校无一人伤亡。
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人类是渺小的,但是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是强大的。
近年来建筑设计中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越来越受到跟多人的关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随着资源不断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各区域可能发生地震灾害,不仅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群众的安全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在开展建筑工程时,应该做好建筑物的各种隔震减震措施,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群众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建筑结构设计,并且提出相关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而隔震减震环节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也应该提高隔震减震的重视程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较高。
在开展建筑工程时,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还可以避免群众受到地震的危害。
因此只有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符合实际的建筑要求,才能逐渐地增强建筑物安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抗震性能较差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所以建筑设计各环节都受到较大关注,而建筑设计结果需要科学合理。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较高,才能够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避免建筑物产生安全事故。
在实际的设计阶段中,由于部分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很难融入先进的设计思想,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合理,无法有效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造成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很难起到良好的抗震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抗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较差。
另外,设计人员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如果设计人员对于抗震设计了解不全面,很容易忽略抗震设计环节,更加偏重于建筑物的美观,虽然能够为群众提供美观的居住环境,但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无法满足实际要求,会影响到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此外部分区域的地质较差,所以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容易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底层墙体为甚,或某边纵向无墙房屋建筑等。
如下层是车库或商铺等房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同样的特征,也就是要求底层有更大的利用空间,需大量开孔,造成了纵向抗侧刚度的非均匀分布,与此同时,水平方向的抗侧刚度亦存在这种现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地震灾害在某些区域会频繁发生,根据调查内容分析能够知晓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人员伤亡情况极为严重。
在一系列的损失中,很多是因为建筑自身结构不稳定而产生坍塌所造成的。
所以,建筑领域工作人员应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思考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是极为直观的手段。
在经历地震灾害后我国人民对房屋建筑本身的抗震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的抗震意识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知晓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价值,根据建筑工程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工作,在设计楼房结构的时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地震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地震发生,科学地预防与控制地震,但还是给建筑带来了一些冲击。
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处理好地基基础的结构,材料问题、在结构上作出了合理规划和加工,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在地震中减少损失。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象为建筑结构,材料、对施工工艺作出了科学规划,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等,还提供了施工方案,使得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要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避免坍塌、损坏和其他严重问题,增加了居民居住安全性,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2地震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地震波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存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很大。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科学的隔震减震技术和措施,可以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时受到的摇晃和破坏,提高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减少地震能量传递,降低建筑物振动响应,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的完整性。
隔震减震措施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能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隔震和减震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引起的振动的影响。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中加入隔震设备或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地分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动力联系,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的振动大大减小。
这种隔离和减震的效果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传递,降低地震震级导致的破坏。
(2)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并结合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其抗震能力。
即使发生地震,建筑物也能够承受住较大的地震作用而不发生崩塌或倒塌。
(3)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不仅会给建筑物本身带来破坏,还可能导致其他灾害,如火灾、水灾等。
采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
2隔震减震的方法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切断地震能量传递的直接途径,将建筑物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隔离开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通过采用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等,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时自由摆动,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按隔标进行隔震结构设计的经验
按隔标进行隔震结构设计的经验本文分了4个部分,第1部分是基于新隔标的工程案例分享。
第2是错层隔震结构偏心率,及相邻隔震层层间位移角控制。
第3是隔震结构等效线性刚度的影响。
第4是对一些高宽比较大的建筑、或者比较高隔震建筑,支座的拉压应力怎么控制,一共是这四部分。
这里给大家看的是刚通过审查的一项目,项目是在新疆,26万平米。
整个主体结构都是采用隔震建筑,中间的单体是多层的,两端的高层大概高度是59.95米,不到60米。
中间的多层采用的常规设计,两侧的那个高层(病房楼)采用的是隔震设计,采用的都是橡胶隔震支座。
高层单体的地上是13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59.95米。
我们拿到这个项目后,第一步就是去确定它的方案到底是做抗震结构还是隔震结构还是做减震结构,因为这个项目处在八度0.2g地区,再加上抗震管理条例的执行,如果要想做到中震下正常使用,就只能选隔震结构。
然后就确定采用隔震方案。
隔震支座有FPS,也就是摩擦摆支座,有铅锌橡胶支座,有普通橡胶支座。
还有就是ESB。
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支座类型?FPS 摩擦摆支座,因为它不能承担拉力,一般用在一些不太高的建筑上。
还有ESB 也不能承担拉力,ESB一般是结合橡胶支座来用,一般是用在比如说大底盘隔震有些上部结构偏心比较大的地方想要控制它的扭转。
还有一些局部没有拉应力,但是压力非常大的地方也可以用。
LRB铅锌橡胶支座、LNR天然橡胶支座,ESB弹性滑板支座。
这三种支座刚度由大到小。
那么我们布置隔震支座的时候,首先就把LRB这种刚度比较大的放在结构周边用来抗扭,把隔震支座基本布置好以后,然后通过试算,来确定最终的方案,这里主要关注长期面压的控制、大震作用下拉压应力的控制,隔震支座位移控制。
下面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隔震支座的布置,这个结构布置还是有一些特点的。
首先,它不是一个规则的矩型,有一定的平面不规则性,竖向还存在局部收进。
所以我们为了控制偏心率周期和扭转,一共用到了是五种类型的隔震支座。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科技水平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发展也十分快速。
在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隔震减震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保障高层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
通过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障建筑物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增强工程结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破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使人身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在结构设计环节使用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措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手段。
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策略的意义我国城市地震发生较为频繁,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我国许多建筑结构设计缺乏良好的抗震性能,建筑抗震技术落后,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尽可能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使建筑结构设计能够得到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策略,合理设置隔震层或使用减震装置,可以将地震时所受到的水平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传递给非结构部件,从而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免遭破坏,削弱地震带来的危害效果,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提升途径2.1连体结构支座选型探讨弱连接体结构是指连接体的端部同塔楼虽具有可靠的连接,但连接体不足以协调主体塔楼之间的内力和变形的结构。
两侧塔楼与连接体结构的支座选型是连体结构的关键,常用的连接形式有一端铰接一端滑动、一端刚接一端滑动、一端铰接一端弹性、两端弹性等,每种连接方式的处理方式均不同,对主体及连接体的受力影响也差别较大。
高层建筑结构中的高位连体如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滑动的连接方式,固定端往往内力较大,给主楼相关范围设计带来困难,且支座滑动端位移较大,给建筑设计和支座处理带来麻烦。
隔震建筑的下部结构设计
隔震建筑的下部结构设计本文主要从隔震建筑技术基本原理、隔震层下部结构设计、隔展结构的扭转振动、相关抗震探讨等部分进行了阐述。
标签:隔震建筑一、前言我国很多地区地质灾难频繁,抗震一直是首要问题,其中隔震建筑的下部结构设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施工单位的重视,本文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说明。
二、隔震建筑技术基本原理隔震技术是近一、二十年来出现的新的建筑耐震技术,传统建筑主要依靠建筑结构本身的强度与韧性来抵抗地震力,而隔震建筑则是用隔震装置将地震时建筑物的摆动转换为建筑物对地面的横向位移,并吸收地震能量。
经过大量的上程实践证明,隔震技术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
隔震建筑是结构减震控制技术运用的其中一种,在日本被称为“免震的建筑”,其原理是:采用隔震装置改变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连接方式。
首先,通过设置之间的建筑隔震装置的底部和基础顶面,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从地震波的高频带中避免;第二,提供适当的阻尼对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大大减弱。
简单来说,是隔离装置的使用将地震建筑物的摆动到地面建筑物的侧向位移,地震能量隔离装置本身的变形来吸收。
这种隔离建设大大减少扭曲和弯曲,将大大减少摆动度(加速度),从而降低了结构和设备的损坏。
隔震技术在功能性建筑和抗震设防烈度的特殊使用要求主要應用的是8度或者9度的建筑。
其主要特征是在地震中保持建筑物的性能,地震不仅确保安全水平的建筑结构,而且对重力的影响建筑尽可能的小,避免室内设施,设备,用品和其他移动了。
因此,这类建筑是更注重保持在建筑功能,其设防目标比“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规定要高。
隔震建筑的基础设施、轴承和阻尼器隔震层与上部结构共同组成。
地震作用的外荷载和外力,隔震建筑和同传统结构设计。
在设计地震动输入的研究基本反应,隔震层与上部结构设计。
这种结构的分析可以独立的横向和纵向。
如果上部结构的刚性,正确配置的轴承和阻尼器避免偏心隔震层。
三、隔震层下部结构设计隔离层是位于下方的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和隔震层部分支持。
隔震设计分析报告ppt
隔震设计分析报告ppt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隔震设计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对建筑结构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分析隔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实施情况,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2. 隔震设计原理隔震设计是一种将建筑结构与地震波动隔离的技术,通过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和风险。
隔震设计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弹性隔震弹性隔震是通过设置弹性隔震器来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弹性隔震器由橡胶等材料制成,可以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减少结构振动。
弹性隔震器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布置。
2.2 减震设备减震设备是通过设置减震器来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震器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减震设备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需求和地震波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调整。
2.3 建筑结构优化在隔震设计中,建筑结构的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过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 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地震特性分析首先,需要对地震波的特性进行分析,包括地震波的频率、振幅、周期等。
通过对地震波特性的分析,可以为隔震设计提供必要的参数和依据。
3.2 结构响应分析在隔震设计中,需要对建筑结构的响应进行分析。
这包括结构的振动特性、变形情况等。
通过结构响应分析,可以评估隔震设计的效果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3 隔震设备选择与布置根据地震特性和结构响应的分析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隔震设备,并进行布置。
隔震设备的选择和布置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特点、使用需求以及地震波的特性。
3.4 结构优化设计隔震设计中的结构优化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调整建筑结构的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优化隔震效果。
4. 隔震设计实施情况分析本节将对隔震设计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实施效果、实施成本和使用效果等方面的评估。
4.1 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对实施隔震设计的建筑物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评估隔震设计的实施效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抗震、减震技术等。
在施工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前提下,其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得到提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改变传统住宅结构抗震设计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危险性,避免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结构的质量,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入手,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地壳迅速释放出能量时,会引起地震,造成建筑物等物体的变形和崩塌。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做好隔震、减震工作,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与耗能减震设计适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使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橡胶隔震支座构成的隔震层,在主体构件上安装减震装置等,以尽量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防止出现建筑物变形、倒塌等问题。
二、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要点(一)水平刚度的控制在发生地震时,高层混凝土结构更易受横向力的作用而发生侧向位移,甚至发生倒塌。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横向刚度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楼盖应将地震的力量传导到墙体上,使其承受倾覆的力矩,并在其内部形成轴力,使其与水平力弯矩成比例,避免出现侧倾、倒塌等现象。
(二)结构控制采用框架的形式对结构进行控制,使得设计中的具体参数和结构参数能够应用到现场,让结构的控制条件能够与设计时的目标数据相符合,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工艺。
在进行结构控制时,应考虑到要进行的最大抗震级别,加强结构的隔震和缓冲作用,减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并根据区域内的震情情况,适当提高建筑的某些性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隔振设计部分参数
震建筑结构基本要求:
1、隔震层板厚至少160mm,双层双向配筋
2、隔震层楼板、梁按以下方法设计:A地下室层数0,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返隔震公司,上层施工图设计依据)。
B地下室层数为1,嵌固端所在层号为2,且土层水平抗力系数M取0。
两个模型取包络(针对隔震层的楼板、梁配筋)
3、计算竖向地震,勾选“计算水平和简化竖向地震”勾选“采用自定义组合及工况”修改Z向地震组合系数,将0.5改为1.71;1.3改为4.45,正负号不变(隔震只减少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按原地震烈度计算)
4、隔震层的剪重比可以不按规范执行;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能低于乙级
5、下肢墩底部点"铰接"
6、构造注意事项:A楼梯的构造(上部结构按滑动支座处理),B局部薄弱的地方要加强,比如楼梯在结构角部
7、隔震层净高最小800(满足维修要求),上支墩净高≤500
8、修改SATWE抗震等级、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隔震报告的结果输入,通常为降低一度后的结果),地震烈度还是按隔震前的烈度输入,抗震构造措施的隔震等级为不改变
9、隔震层下肢墩的平面尺寸一般为支座大小加200
10、隔震层下肢墩的计算要计算到基础顶,按双偏压计算(PKPM特殊构件中可计算),平面外尺寸为支墩高度的2倍,要进行斜截面计算,(实际计算的是下肢墩底面的力和弯矩,从而得出下肢墩底部的配筋)
11、隔震沟净宽为罕遇地震下支座最大位移的1.2倍(一般取500);隔震沟悬挑板板厚也按160厚取
隔振报告参数表达意义
uis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非隔震结构计算结果;
mis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计算结果;
bis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计算结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发展也十分快速。
为保障建筑结构达到地区建筑抗震等级,建筑工程人员必须重点分析,如摩擦摆隔震支座、滑板式隔震支座及橡胶隔震支座等隔震技术应用方式,并深入研究其在整体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结合数学公式来构建虚拟动力模型,从而使房屋建筑达到工程要求的抗震等级。
关键词:建筑工程;隔震技术;隔震支座引言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隔震支座就是一种有效方案。
在未来,相关企业应该继续研发新型的隔震减震技术,对现有技术方法进行优化,在保证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1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了有效地抵御地震的冲击,采用隔震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房屋基础设施和主体之间安装一种阻尼隔震层,它具有较低的整体刚度,但具有较高的阻尼性,可以有效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减少其传播到建筑物的程度,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振幅作用力,进而实现抗震的目的。
研究结果表明,隔震技术体系的改进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的作用力,科学合理地采用隔震技术,可明显提高建筑抗震性能,使建筑结构得到有效保护。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提升途径2.1强化试验研究力度根据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的特点加以分析,很多隔震性能并未得到验证,其隔震方式与减震策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若要顺利进行隔震减震措施,应重视隔震结构模型计算,考虑水平方向产生的地震影响,在计算时,采取模拟设定和分级法减少现有的局限性,了解该措施是否能够发挥其真正的效果,避免计算出来的结果和具体的措施在地震实际中的差别。
目前,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较多,要根据施工各区域项目不同的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施工计划,综合分析完成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
CHAPTER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隔震设计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或结构层中设置隔震支座、阻尼器或滑移层等隔震装置,以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从而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隔震设计原理
根据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用途,隔震设计可分为积极隔震和消极隔震。积极隔震是通过增加隔震装置的阻尼和刚度等参数来主动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消极隔震则是通过增加隔震装置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来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研发新型高性能材料,提高建筑结构材料的弹性、塑性和韧性,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材料性能提升
改进和优化建筑结构的节点、连接和构造细节,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构造细节优化
根据地震动的特性和结构的地震响应,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
考虑地震动特性
实验验证重要性
原理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联合设计是一种通过优化建筑结构布局、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元件的组合,以实现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高。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联合设计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使用元件类型、结构形式、地震作用方向等。
主要包括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响应指标,以及结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等综合指标。
进行足尺或缩尺的实验验证,为数值模拟结果提供有效的对比和验证手段。
数值模拟精细化
采用更精细的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分析、有限差分分析等,模拟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和性能。
量测地震反应
在地震中或人工地震台上对建筑结构进行实地测试或实验,获取实测数据,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智能化设计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建筑结构的智能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的应用对于防范地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应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的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才能够有效改善建筑结构中有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能够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1隔震减震支座会受到抗震墙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这就需要在对减震和隔震的设计上做到尽量分散,若设置在建筑周围,地震时建筑的倾覆力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对建筑物的支座拉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受力较大的一面应当设置抗震减震支座,支座间的距离也不能够过大,一般在2m左右就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
其次就是隔震减震支座往往也会因为拉力而产生变化,导致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建筑物出现水平方向的形变。
1.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物走向对抗震的影响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引起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运动。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地质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往往地震过程当中地震的方向会对房屋产生明显的影响。
震向指的是房屋在地震过程当中的震动方向,在建筑物建造过程当中选择建造地址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和地震发生的方向,让建筑物的走向和震向呈现出相互垂直的状态,避免建筑物和震向之间出现相互平行的情况。
如果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当中走向和震向相对平行,那么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倒塌概率大幅度增加,而垂直的话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1.3建筑结构的选择在建筑的隔震减震设计的过程中结构形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框架结构主要的特点就是剪切变形,现阶段通常选择的都是橡胶支座来进行隔震和减震。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采用重叠的橡胶支座不单单能够让框架的隔震减震作用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还能够让主框架的避震能力大大提升,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指没有外部能源支持控制系统,而是通过附加子结 构改变体系的动力特征,利用系统响应所形成的势能产生 控制力。 10.4.1 P-TMD体系(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
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
10.4.1 TLD体系
10.5 结构主动控制体系
被动控制的缺陷:附加子结构的质量不可太小,否则无效果。 主动控制:由外部输入能量,使结构体系减振,它能在结构经 受地震激励的过程中,瞬时改变结构动力特征和施加控制力, 来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
主动隔震 半主动隔震 半主动调质阻尼
10.2 结构隔震设计
10.2.1 基础隔震技术
隔震结构的模型图
传统抗震房屋与隔震房屋 在地震中的情况对比
隔震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①提高了结构在地震时的安全性; ②上部结构设计更加灵活,抗震措施简单明了; ③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翻倒,减少了次生灾害; ④防止非结构构件的损坏; ⑤抑制了振动时的不舒适感,提高了安全感和居住性; ⑥可以保持机械、仪表、器具的功能; ⑦震后无需修复,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⑧经合理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主动控制的类型 a.开环控制 b.闭环控制 c.开闭环控制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计算要点:
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抗震计算分析,一般情况下,宜采用静 力非线性分析或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当耗能减震体系的主 要结构构件基本处于弹性工作阶段时,可采取线性分析方法 作简化估算,并根据结构的变形特征和高度等,分别采用底 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10.4 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
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的要求: ①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组成。阻尼装置 和抗风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 设置限位装置。 ②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重合。 ③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竖向受力构 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 ④同一房屋选用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每个 橡胶支座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⑤同一支承处选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大 于安装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要求。 ⑥设置在隔震层的抗风装置宜对称,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 边或周边附近
传统抗震设计
强度设计 延性设计
大跨度桥梁 房屋.普通梁式桥
抗震设计
被动控制
隔震(橡胶叠层支座) 耗能(阻尼器) 调质阻尼器(TMD)
结构地震反应控制
主动控制
主动调质阻尼器(AMD) 主动联杆(Active Tendon) 主动可调控制
混合控制
图结4.1构.1抗结震构系抗统震框系统图框图
10.3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
结构能量转换途径对比 (a)地震输入;(b)传统抗震结构;(c)消能减震结构
耗能减震装置的类型
Pall型摩擦耗能器 铅挤压阻尼器
加劲阻尼装置 粘弹性阻尼器
耗能部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耗能器应具有足够的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和恰当的 阻尼;耗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宜大于10%,超过 20%时宜按20%计算。 ②耗能部件应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 ③耗能器应具有优良的耐久性能,能长期保持其初始性能; ④耗能器构造应简单,施工方便,易维护; ⑤耗能器与斜支撑、填充墙、梁或节点的连接,应符合钢构 件连接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构件连接的构造要求,并能承担耗 能器施加给连接节点的最大作用力。
隔震结构适用范围
隔震结构体系可以用于下列类型的建筑物: ① 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 ② 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 ③ 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 ④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10.2.2 基础隔震装置
叠层橡胶支座
FPS隔震器
铅心橡胶支座
回弹滑动支座
隔震结构的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