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
03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2014
③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 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
④ 1970年代,G·克梅鲁提倡:区位的决策应为感应行为的 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9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有关的诸学科, 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理学、 哲学、医学等。这些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
可见,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
决定因素。于是,韦伯又提出劳动力系数概念:
劳动力系数 = 劳动费指数 / 区位重量
劳动力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的可能性大;劳动力系数小, 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指向性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6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12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 非中心布置的交通经济工业
这类工业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它们服务于全国市场,并与最新 的创新保持同步。它们往往沿高速公路呈带状发展,如波士顿128公路 沿线的电子和航天工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滨水的非本地市场的工业
这类工业在大都市地区内的区位受到对交通考虑的有力影响。它 们的原材料通过海运送达,或者它们生产完成的产品只有通过深水港 运输出去。
奎因从交通成本的角度,对商业设施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认 为零售业(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区位选择应遵守如下四种原则:
1) 消费者呈线状分布时,不管该分布是等间隔还是非等间 隔的,商业区位在中心点布局最有利,原因是在这一点上总交 通费用最小。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田园城市理论。
由霍华德提出,旨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结构。
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大量探讨外,还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一)第一代卫星城。
由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第二代卫星城。
提出了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三)第三代卫星城。
规模比第一二代大,完善了城市交通和公共福利,相对独立。
三、雅典宪章(一)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内容。
提出了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马丘比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五、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旧的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造成了不变。
于是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5)1981~1990 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 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 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 发展 (6) 1990~至今 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 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有何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 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二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体系
法规体系
行政体系
运作体系
主干法 专项法 相关法
规划编制
战略性发展 规划
实施性规划
开发控制 判例式 通则式
三 .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概
城市总体规划
城
念
分区规划
规
专项规划
市
设
划
详细规划
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不同层次的规划介绍
第三讲 城市空间发展()——城市总体布局
4、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衍生类型 (1)单核集中块状结构类型 城市新增功能用地围绕着原有核心区,向周围较 为紧凑、均衡、呈圈层扩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型 其形成机理与单核集中块状结构大体相同,只是受 自然条件或交通要素的限制,城市向各个方向的扩展 表现出不均衡性,若干方向较为发育,若干方向较为 不发育,总体呈放射状。如南昌、合肥等城市均为连 片放射状城市空间结构
(5)分散型城镇结构类型: 集中的城市为分散的若干核心城镇所代替,各类外 围功能区也分置于各自的核心城镇和卫星城镇。这类城 市的空间格局最为松散,如淮南、大庆等城市均为分散 型城镇结构类型。又可分为:多点分散、分散组团。
(6)一城多镇结构类型: 城市中心区和部分外围功能区形成中心城区,而 另一部分外围配置在相应的卫星城镇中。主城区是城 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而卫星城镇则具有某种 专业职能,如个旧、重庆等城市均为一城多镇型城市 空间结构。
研究的切入点。
Ch6
城市总体布局
二、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的功能
雅典宪章(1933年):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
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应该按照 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建立 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Ch6
城市总体布局
二、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的功能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秦皇岛——主辅城
宁波——主辅城
Ch6
城市总体布局
三、集中式与分散式城市布局
(二)分散式布局形态——一城多点 建成区由多个城 市组团构成,中心区 不够突出,各组团规 模相当。
Ch6
城市总体布局
三、集中式与分散式城市布局
(三)积聚-扩散型的组团布局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和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以达到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结构、塑造城市形象等目的的活动。
城市规划涉及诸多领域,例如地理学、建筑学、交通工程学等。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际中常用的方法进行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城市规划初期阶段、城市规划现代化阶段、城市规划后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城市规划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需求,注重提高城市的品质。
城市规划的理论主要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
策划师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例如,在考虑规划工程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定的生态条件。
在制定城市规划策略时,亦应考虑城市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等因素。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中,最难的是如何有效管理城市资源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需要准确掌握城市空间、功能和居民需求等信息,以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的主要方法如下:1.城市分析法城市分析法通过利用城市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
城市分析法可利用多种设备来分析一个城市的情况,从而制定具有鲜明特点的规划方案。
例如,对城市的人口、环境、经济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从中获取有关城市规划的重要信息,借以扶持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制定,或帮助制定单个地区政策,提高城市体质。
2.城市模型法城市模型法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城市未来发展,并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模型法可把每一种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案的特点用抽象符号表示出来,然后以计算机程序为基础进行模拟,以得到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预测。
例如,在“绿城”规划中,可运用城市模型法以模拟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并预测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模型法可以为城市规划师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加快城市的发展和优化。
3.社区参与法社区参与法是通过整合社区居民的意见来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方法。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理论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
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
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1.1空间结构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
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
1.1.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
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
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
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状的交通网络相联系,把社会城市联结成一个整体。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集聚和扩散特征
➢ 落后地区:资源、资本、劳动及简单技术要 素的集聚是主要内容,扩散的主要要素是简 单产品;
➢ 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人 口、资本、成熟技术等扩散;
➢ 后工业化社会:信息技术使生产、消费活动 逐渐分散,但活动中心数量趋于减少并在空 间集中;
集聚与扩散因时因地而异,其要素组成 及其所引起的效果也是多样化;
四个阶段
➢ 独立城镇膨胀阶段; ➢ 城镇空间定向蔓生阶段; ➢ 城镇间向心发展阶段; ➢ 城镇连绵带形成阶段;
5.都市区(圈)和大都市带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国外最常 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 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 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为单位;
➢ 美国、加拿大东海岸大都市带; ➢ 日本东京-大坂大都市带; ➢ 西北欧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 ➢ 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 ➢ 美国、加拿大西海岸大都市带;
讨论
运用集聚和扩散的有关理论,分析广州市对其 外围的花都、番禺、增城、从化等地的影响; 分析珠三角区域城镇之间,及珠三角与外部区 域城镇发展的态势; 运用集聚和扩散理论,评述目前广东省的山区 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是指一个大的 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和地区 组成的圈层式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主导中 心城市。
➢ 日本都市圈: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 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 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 15%,大都市圈之间的物资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 的25%,全日本八大都市圈;
城市空间理论PPT课件
化的一种手段,因此城市规划不是封闭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利益、意识形态 与专业相交织的战场
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
作用 反作用
城市空间的建构
26
2.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
(3)后现代:社会化的城市空间理论潮流
27
2.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
小结:城市空间理论之间的关系
• 经验主义、科学化、社会化的空间理论这三种理论潮流之间并不是相互取代与 非此即彼的发展过程
• 各个流派的理论家们总在试图汲取其他理论流派的思想与方法,以期完善自己 的理论进而实现对现实世界更加真实、可信的阐述
经验主义
科学化
社会化
• 中国古代:“天人 合一”、城市布局
集聚力 集聚经济正效益
分散力 集聚经济负效应
城市向心集聚的经济学模型 图片来源:顾朝林、甄峰、张京祥.2000.集聚与扩
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
22
2.城市空间理论的历史演变
(3)后现代:社会化的城市空间理论潮流
• 社会矛盾与社会运动:对社会、文化及心理关注及资本主义城市实践反思 • 城市空间研究与城市规划实践重大转向:人文主义城市空间理论
(1)解读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
资本、权力的生产逻辑 • 三重循环的影响: • ①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况
36
1. 空间生产理论与城乡规划
(1)解读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
资本、权力的生产逻辑 • 三重循环的影响: • ②加快了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新过程
上海石库门老建筑
上海新天地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2
(1)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在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设想,1904年 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一书。
——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规划方案,它位于山林起伏的 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其选址考虑的是“靠近原料产 地或者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者便于交通”。
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 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 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5
(2)雅典宪章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原则。
——中心边缘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 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 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 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 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5)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
1963年E.J.塔弗 (Taffe) 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 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
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地域 性。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城镇体系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随着经 济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镇体系。
发展
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原有城 市也可能发生性质、规模和类型的改变。城镇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 和再城市化等阶段。
城乡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 善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得城 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降低 了信息、物质和人口流动的成 本,促进了扩散的发生。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质量逐 渐下降,部分居民为了追求更 好的生活环境选择迁往郊区或 农村地区。
扩散的影响因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随着城市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
扩散促进集聚
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集聚产生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居 民的生活质量。
03 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集聚经济是指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 中分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 效应是由于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而产生的。
类型
根据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 马歇尔集聚经济、雅各布斯集聚经济 和新型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
外部经济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聚居地逐渐成长为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理论应运而生,为我们理解城市的成长轨迹、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区位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城市因地处交通枢纽,便于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从而发展成为商业和贸易中心;另一些城市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或水源,而发展起相关的产业。
在现代社会,区位理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园区往往选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地方,以便获取人才和知识资源;而物流中心则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
另一个关键理论是城市规模理论。
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的经济效率、社会服务水平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经济效应,即单位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但当城市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率。
因此,找到城市规模的最优平衡点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市发展的生态理论也不容忽视。
它将城市视为一个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有机体,强调城市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还包括自然环境。
城市的发展应该遵循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比如,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系,既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则聚焦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从传统的农业、工业到现代的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促进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
社会文化理论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二十世纪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二十世纪西方规划理论总结-----以《明日之城》为框架田园之城田园城市的解决方案:伦敦、巴黎、柏林、纽约(1900-1940)1、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提出者:霍华德(1850-1928,英国)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理论内容:1)田园思想的内核——社会改良的主张在他的著作里,霍华德提出了土地公有的倡议,要求废除地主的地租,消灭平民窟,改革市政、住房和铁路税收,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儿童、妇女慈善机构,发放老年抚恤金。
霍华德自始至终提倡的是一种全面的社会改革的思想,他更愿意用“社会城市”而不是“田园城市”这个词语,更希望用形态的概念来表达他的思想,并以此展开他对“社会城市”在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全面探索。
2)田园城市的规划概念——城乡磁体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力因素和不利因素,因此,他提出“城乡磁体”的概念,认为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个城乡结合体成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把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结合起来,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化。
3)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城市中心是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它们的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最外围是永久性农业用地。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第二讲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探索
贵族区 贫
民
区
中产者住区
古埃及卡宏城
城内又用墙分为东西两
部分。贵族区有宽阔的院 落,布置别致;贫民区建 造简陋,居住拥挤。
Ch2
(二)古代两河流域 ——建筑围合及构图思想
以宫殿、庙宇和观象台为中心, 中 心建筑围合成院落
美索不达米亚—吴尔城
Ch2
(三)古希腊 ——卫城建设
—
建筑的排列不死板,既考虑
Ch2 §1 西方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探索
一、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1785年爆发的工业革命 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人口拥挤、住房短缺、城市中的贫民窟大量涌现,疾病、 瘟疫横行,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大 大高于农村地区。
Ch2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中轴对称布局: ◆大小套城:
◆方格状路网 ◆里坊制:
唐代长安城
三国时期——曹魏邺城 中国汉代——长安城
Ch2
(五)宋代 开放的街巷制的形成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中绵延了千年的里坊 制逐渐被解除,北宋中叶的开封城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反映 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新发展。
1、道路系统:除了 井字交叉的道路外, 还出现了丁字路 2、专门市场的形 成
◆城市建设应该与能源和交通结合 ◆必须把工业、居住、交通和
文娱活动分开,各自互不干扰
工业城方案
Ch2
二、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探索
(一)法国人嘎涅的“工业城市”
l898年,他开始了对罗
马古城突斯可仑的工业城市 设想方案的探索。
他的工业城人口3.5万人, 全部从事工业劳动。全市包括 工业、居住、行政、文化、娱 乐等完整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1城镇空间发展的经典理论(只写论文主题相关的理论)
1.1.1.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2)极化发展理论
(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由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系统提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在重视“点”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作用。
“点”指各级中心地,起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轴”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1。
1984年陆大道认为“无论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大规模开发的初期及稍后一段时期,由于资金、物力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限制,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点或地带。
这样,较之分散投资而形不成集聚效果的情况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
点轴理论认为,工业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城市或企业的优区位,并呈点状分布。
点和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通过交通线路、动力供应线、通讯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形成轴。
要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和轴,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逐步形成新的发展中心,不同级别的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组成社会经济的空间网络3。
通过网络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4)包容性增长理论
(5)圈层结构理论
(6)梯度开发理论
梯度开发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后由胡佛和我国经济学者总结发展为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各区域的发展往往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
2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V ol.6,No.2).
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V ol.6,No.2).
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次序上应先支持和促进高梯度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带动和促进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
4
1.1.1.3经济结构转换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产业结构理论
1.1.1.4现代空间理念
(1)精明增长理念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城市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分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
优先发展某些特定地区的目的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集中使用,有利于集聚经济效益出现。
集聚与集中能够带来生产要素的节约,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5。
20世纪60年代,罗德文(Rodwin)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后来便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区域规划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2)可持续发展理念
(3)主体功能区理念
(4)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理念
4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张锦鹏.增长极理论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当代经济科学.1999(NO.6).
由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分析、认识城镇空间发展规律以及对宏观城镇空间进行科学规划的重要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人居环境是远至人与生物,近至人们居住系统,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环境。
人居环境的建构要基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该理论借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对不同层次的城镇空间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论,认为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由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构成,整个系统要采取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认为研究城市与区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
(5)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dal)运用动态的非均衡分析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产生“回波效应”6和“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趋向于实现马太效应使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而扩散效应则有利于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缪尔达尔(G.Myrdal,1957)通过观察认为,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回波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
“市场力所起的作用是趋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G. 缪尔达尔,1957),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这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根源。
根据上述理论,缪尔达尔等认为,政府干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
当某些地区已累积起发展优势时,政府应当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地区,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同时他也指出,地区发展的差别应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
6回波效应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向发展极的回流和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