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成长理论
产业经济学要理论与知识要点(1)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主要理论:1,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
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哈佛学派SCP结构主义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SCP分析框架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
“结构主义者”❖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6年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随后William J. Abernathy和James M. Utter back等以产品的主导设计为主线将产品的发展划分成流动、过度和确定三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此基础之上,1982年,Gort和Klepper通过对46个产品最多长达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进行划分,建立了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
其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态;二是考察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等;三是分析推动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四是研究如何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由于产业的生命周期构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迈克·波特(1997)在《竞争战略》一书中论述了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中企业的竞争战略;John Londregan(1990) 则构建了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竞争的理论模型。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从战略的角度研究产业生命周期主要集中在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以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如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决策。
在一些战略管理理论中,通过把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和企业竞争地位作为两个纬度来构成矩阵(如上图所示)。
如果企业的业务位于矩阵的左上方,则处境有利,有宽广的战略选择余地;位于矩阵中阴影部分的业务应审慎的、有选择的发展;位于矩阵右下方的,处境可危,应考虑战略转移或退出。
高教社产业经济学(第三版) 李孟刚教学课件第15章
本章结束
17
此时,累积的资本赶上了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工 资已经上升到维持生活的收入水平之上,移民或 者选择资本输出是资本家避免剩余受到损失的办 法。
三、 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划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假设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转折点,第一阶段的 利润率增速放缓是工资增长所导致的
一、 两部门划分
刘易斯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利用再生性生产资本进行生 产。
传统部门是现代部门的“蓄水池”——提供劳动 力。
区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是区分两部门的一个 前提。
二、 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
刘易斯假定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是无限的。 而“无限”的含义是指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在
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相当迅速,代表着市场对产业结构作为一 个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需求,其基本特征是技术不稳定、 缺乏 完善的社会协作体系、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对资本的需要较大、 规模冲动、战略不稳定。
二、 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及夕阳产业
支柱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增长速 度变慢、企业面临买方市场、企业自身调整成为必须、市场盈利 能力下降、国际竞争增强。
第三种形态:开放经济,当统部门增长缓慢甚 至停滞时,不能满足现代部门的需求,现代部门 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弥补,但容易引发结构性通胀 ,增长速度放缓。
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业生命周期 二、 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及夕阳产业
一、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如同能动的生命体一样,它的规模和盈利能 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 变化。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目录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1. 产业结构定义及重要性 (3)2.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4)3. 产业结构分类与特点 (5)二、产业结构形成因素 (6)1. 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7)2. 市场需求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 (9)3. 技术进步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10)4. 资源供给与产业分布 (11)5. 政策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 (12)三、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13)1. 定量分析方法 (14)1.1 产值结构分析法 (16)1.2 就业结构分析法 (17)1.3 关联分析法 (18)1.4 其他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19)2. 定性分析方法 (21)2.1 SWOT分析法在产业结构中的应用 (22)2.2 对比分析法的运用实例 (23)2.3 案例研究法剖析产业结构特点 (24)2.4 专家评估法讨论产业未来趋势 (25)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27)1.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 (28)2.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30)3. 创新驱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1)4.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2)5. 产业政策与法规在调整中的支持作用 (34)五、案例分析 (35)1. 某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36)2. 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37)3. 发展机遇与优势分析 (38)4. 优化策略提出与实施路径设计 (40)5. 政策建议与法规完善方向探讨 (41)5.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42)5.2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43)5.3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环保监管力度 (44)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定义与背景: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这种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理论部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一一企业能力一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 产业内创新升级。
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提高企业效益。
以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看待中国
怀特曼· 罗斯托 Walt Whitman Rostow 沃尔特·
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生于纽约。1938 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939年获耶鲁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0年开始,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奥斯汀得克萨斯大 学任教授,讲授经济史、经济学与历史。先后担任过欧洲 共同体执行秘书助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帮办、 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顾问和主席、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 别助理等。
zhwikipediaorgwiki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建立了中国式的发展模式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主要采取了日韩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但在2000年代随着大量贸易盈余引发的中美中欧贸易战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大陆的经济管理部门意识到中国大陆这样的大国经济需要转型为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日韩中国在发展过程的较早阶段转入了创建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借以调节诸如过高的亚洲储蓄率和过高的美国消费等的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
主导产业演化理论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 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 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主导产业演化理论 • 主导产业 有效吸收新技术
自身高增长率 具有扩散性
回顾影响 旁侧影响 前瞻影响
/wiki/%E4%BA%A7%E4%B8%9A%E7%BB%93%E6%9E%84%E7%90%86%E8%AE%BA
汽车工业 • 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 技术进步快且有利于整体产业技术进步的协调与稳定。 • 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强。 • 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共49张PPT)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 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 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 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 域分工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产 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然资 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 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 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 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还产 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
法律对产业布局有相当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 业布局,主要受市场需求控制,比较注重效益,但往往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产业布局的波动性和趋同化。
(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 治环境,一个政局不稳、动荡不安的国家,其经济很难获 得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的产业布局。
❖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 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十四章产业发展理论十五章中国产业发展展望
2.不平衡增长理论
❖ 1958年,赫希曼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着
重从既有资源稀缺和企业家缺乏等方面,批评平衡增 长理论者只顾强调大规模投资和企业增长,而忽视了 有旳建设项目可能迟迟建不成,而有旳项目建成后生 产又可能无效率旳情况,指出了平衡增长旳不可行性, 并相应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以为,发展中国 家应集中有限旳资本与资源,要点发展一部分产业, 并以此逐渐扩大其他产业旳投资,带动其他产业旳发 展。不平衡增长理论旳关键内容涉及三大部分。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开始因为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 所以不论对劳动力旳需求怎样扩大,总能在不变旳低 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么,工业 总产值中利润部分旳增长速度将大大超出工资部分增 长旳速度,于是出现一种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 业剩余劳动力旳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 毕。今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因 为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旳,而不再是 无限供给旳,所以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旳了。 经济发展旳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 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国家普遍存在着以当代工业部门为代表旳弱小旳资本 主义部门和以老式农业部门为代表旳强大旳非资本主 义部门,即发展中国家旳经济是二元经济。基于这一 特点,发展中国家应经过扩张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 旳过剩劳动力,从而增进工业旳增长与发展,以便消 除工农之间以及工农业内部旳多种构造失衡问题。
第十四章 产业发展理论
第十四章 产业发展理论
(1)极端旳平衡增长理论
❖ 这一流派旳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森斯坦和罗丹。他们
以为,发展中国家长久以来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全, 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形成不足,加上资本供给、储蓄和 市场需求旳“不可分性”,小规模旳、个别部门旳投资 无法处理根本性旳问题。因而,必须采用“大推动”战 略,在各工业部门同步并按同一投资率进行大量投资。 因为供给会发明需求,各个部门就能产生相互依赖旳市 场,从而造成整个工业部门旳全方面增长。不然,就会 出既有些工业部门发展过快、产品过剩、销路不畅,而 另外某些部门可能发展过慢,出现产品短缺。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2、2、4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 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 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的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 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 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因为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 在工资率一定得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的最快。 两基准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两基准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2、2、2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 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1)“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 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 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 程。(2)“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 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 这一过程。
不平衡长期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为我国5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 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产业经济之产业发展
济增长既取决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亚当·斯密画像
也取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
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 性劳动对国民财富增长的作用不同。 前者能够创造价值和物质财富,后者 则消耗社会财富,妨碍资本积累和生 产增长。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own interest.”
2.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趋势。随着科技发展,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更新换代加速,产业由成熟期进入衰退期时间缩短,有的产品市场生命 周期只有几年甚至更短。
3.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许多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 不断下降,但这些产业的产品需求不会完全消失,因而这些产业的比重 不会下降到零。
4.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由于科技进步和消费结构变化,某 些进入衰退期的产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 性能,重新焕发青春。
• 不同产业或产业综合体在经济发展中随着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变化在地位上演进 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按此分类可划为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 业、基础产业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和利益的关系,彼此能按 一定时序转化,即战略产业转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转化为 辅助产业,等等。这既是产业发展中对经济增长决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演变过 程, 又是产业发展中动态性的表现。在这里,所谓战略产业是一种可以在未来 成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是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方向、速度、质量和规模, 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空间布局中起主要决定作用,占居主要份额,代 表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某一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所谓辅助产业是与主 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密切关联关系,并为它们服务,与它们相 适应、相配套的产业。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欧美学者的贡 献)(续)
基本结论:现代部门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传统部 门释放的廉价劳动力,获得巨额利润,再通过高 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吸纳能力,产生累积效应, 直至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相等,二 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 不足点: (1)主要适用于对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分析 (2)假设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不大吻合, 如技术发展中的节约劳动倾向、资本外逃、现代 部门工资上升等在发展中国家都会普遍存在
四、服务经济化的相关理论探讨(续)
服务经济化的含义 从狭义角度看,“服务经济化是指人们的 各种经济活动中,与产品相比,服务交易 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在服务交易之上,如果再加上政府提供的 公共服务,就出现广义的服务经济化现象。 服务经济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四、服务经济化的相关理论探讨(续)
1.第三产业的就业、设备投资和产值,与第一、第 二产业相比,相对提高 2.家庭消费中,用于购买服务的比例提高(家庭服 务外部化) 3.企业用于购买服务的费用占成本的比例提高(企 业服务外部化) 4.产品单价中原材料成本下降 5.白领劳动者的比例增加 6.劳动力市场的外延扩大 7.劳动力素质及专业化水平提高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发展中国家的反雁行形态对外直接投资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前中国进行反雁行形态投资的条件
中国成长起一批具有相当资本实力,富有开拓进 取意识,且相对优势较为突出的大企业 国在某些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知识生 产和创造,以及技术研发能力 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因素的加强 中国的人才储备相对充沛起来 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际分工的水平化趋势日趋明显
13第十三章罗斯托成长阶段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6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投资率?提高投资率所需要的 资本又从哪里来呢?罗斯托认为,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和 开采业的生产率,迅速增加农业和开采业的产量,从而 获得大部分资本。他主张农业必须提供更多的粮食,来 养活这一阶段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还必须为工业发展 提供市场和资金。他甚至认为,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可能 决定着向现代化过渡的极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5
二、起飞的准备阶段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这是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第二阶段。罗斯托认为, 这一阶段是从传统阶段向起飞阶段发展的正在过渡中的社 会,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的前夕,是成长的过渡时期。 他还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把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改造成 为以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社会。在他看来, 过渡时期的本质是把投资率提高到经常地、大量地和明显 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1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 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 的重要作用。当然,他们所谈的制度,与马克思主义论述的 制度,根本不是一回事。罗斯托正是吸收了制度学派制度因 素是主要因素的思想,来说明其经济成长阶段论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2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熊彼特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创新理论。他认为人类 社会所以向前发展,主要在于创新。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没 有发展,而要有创新就需要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的开 拓者和企业家。熊彼特的所谓创新理论以及他对企业家作用的 极度的推崇,也被罗斯托接受过来,当做自己经济学说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罗斯托的经济学说正是从上述学说中吸取了有关论 点,稍加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经济成长阶段 论。
全球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
全球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时代,产业的往来与交流已经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而全球产业链则成为这个时代产业组织的新形态。
全球产业链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而且也与国际贸易和产业的分工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全球产业链的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其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意义。
一、全球产业链的理论全球产业链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经济学家贝洛-克里茨曼(Gary Gereffi)和韦恩·芬格(Wynne F. Kellett)共同提出,成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组织的重要理论和框架。
全球产业链是由若干个环节和地区组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多节点集中式布局、国际性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全球资源配置。
全球产业链分为上游环节、中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上游环节涉及到研发、设计和原材料采集,中游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和组装,下游环节则是包装和销售。
全球产业链的链式结构给全球商品流通带来了新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提高了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紧密程度。
全球产业链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节点集中式布局:全球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会选择其生产线、销售渠道、配套设备、原材料等必要资源所在的地区。
如手机产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在美国,芯片和电池制造在东南亚和我国,电子组件和手机配件在我国。
2. 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全球产业链通过全价值链的整体性和规模效益,达到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最优化。
各国组织的企业可通过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从全球化发展中得到利益,并形成其与本地企业的商业合作。
3. 分工合理化和提升效益:全球分工架构的合理化使全球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效率成长更快,可大幅降低传统生产业对于资源的占用,降低成本等。
如美国的福特公司因与其国际供应链的合作,将车辆轻量化处理从而实现了大幅度的物流和产品成本降低。
4. 投资环境和政策体系优越:秉持开放、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政策制度,使得全球化时代以全球价值链为主体的生产分工能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理论第五章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就是产业的扩张阶段,产业的发育生长过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新产业从不完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一门新产业刚刚形成时,一般总的 生产规模和产量不很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自身的产品品种和门类 不够齐全,生产的独立性差和对原有产业的依赖性较强,许多重要的零部件 都不能自己生产,甚至没有独立的原料供应来源。 产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的选择过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这一过程 中的作用尤其明显,其中部分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如不符合社会需要或或条件 不成熟等而在竞争和选择中遭到淘汰或压缩。 大批企业可能转产加入该行业;大批投资者可能涌入该产业,从而使该产业 的规模迅速膨胀,在量上呈加速增长趋势。 一个产业是否进人成长期,其主要标志是有无能够相互协作、相互补充、配 套生产的厂家群体出现;而成长期是否结束的主要标志则是该产业的骨干企 业建成与否,即全部主要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和产品的主要附件能否实行独立 生产,主机组装能力和配套生产能力是否基本一致。
第五章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 “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 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 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 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 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提高外,它还包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
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 降而工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居民在城市人口中的百分比 不断上升。其内涵则较广泛,是一个既包含经济数量变化, 又包含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
增加缺一不可”,而“所谓持续增加,指不会因短期的变动而消失的大幅度提
高”。而后,他将产业结构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
门”,并使用了产业的相对国民收人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由此,使
克拉克法则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更趋稳固。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 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 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 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 学者等。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世 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 的不同。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部门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 ? 推进下突飞猛进,服务部门也有较大扩展。在20世纪30 ? 年代大危机时期,工业部门衰退,从统计上体现出服务
部门在经济中的明显优势。于是,人们回忆起17世纪中期 配第的朴素思想。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以统计数字为依,再 次提起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赤松要( 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 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 193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 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
? ?模型1(基本):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进口 —国内生产 (进口替代) —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按产品供求状况分类 长线产业 短线产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7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8.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 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2.1 产业划分
一、产业的概念 二、产业的涵义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
一、产业的概念
产业: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 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 成的集合。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2
二、产业的涵义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2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影响最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弗 农教授提出的,1966 年弗农在国际供需平衡的前提假设下,依据产业从 工业发达国家到后发工业国家,再到开发国家的顺次转移现象,将产品生 产划分为导入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在导入期,工业发达国家 率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国内市场顺利开拓,并开始向后发工业国 家出口,逐渐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在成熟期,随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 及,原进口国亦能生产同类产品,这时亦存在大量的跨国投资和技术输出。 到了标准化期,国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出现逆流现象,发达国逐渐 放弃该产品而转向开发更新的产品,从而开始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 其后迈克尔·波特 (1980) 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国际产业 竞争中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这三种基本形式。
条件:权威性、统一性、完整性、实用性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在1971年颁布《全部经济活 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Index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简称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 10大项,再逐级分解为中项、小项、细项,并进行编码。 中国的标准产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1994)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3
1975年、1978年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W·Abernathy)和麻省 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Utterback)又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即A—U模型。在国内供求均衡和产品创新及过程创新机会 均丰富的前提假设下,他们依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不稳 定、转换和稳定三个阶段。以主导设计的出现为分界,在阶段一,不同 厂商携不同产品创新进入,产品差别化程度高,产出增长不快;在阶段 二,产品基本定型,产品差别化程度低,创新重点转向旨在降低成本的 过程创新,产出增长快,同时无效厂商退出。阶段三为衰退或更新时期。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4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3.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农业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产业) 第三产业(服务产业)
4.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它产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5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
6.产业地位分类法
基础产业 瓶颈产业 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 先行产业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6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7.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1)按技术先进程度分类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9、71、77、88、98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9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9.其他产业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法 (2)内容产业、物质产业与位置产业分类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0
产业分类标准与产业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标准 产品的最终用途 物质生产的特点 工业生产的特点 产业发展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产业技术先进程度与发展趋势 统计标准
L
3+1
11
17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8511-8790
M
3
18
25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8911-9130
N
2
12
12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
9210-9390
O
4+1
5
5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9400-9720
P
1
2
2
其它行业
9910-9990
16
92+7
360
812
注:表中大类C、H、I、K、L、O中的加数表示留有的空码个数,共7个空码,即38、66、6
产业分类方法 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霍夫曼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 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产业地位分类法 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11
§2.2 产业生命周期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产业生命阶段 三、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 四、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 五、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 六、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
E
3
7
7
建筑业
4710-4900
F
2
8
15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5010-5100
G
9
21
22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5200-6030
H
6+1
32
67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6111-6799
I
2+2
8
11
金融、保险业
6810-7000
J
3
3
3
房地产业
7200-7400
K
9+1
29
36
社会服务业
7511-8490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 必然结果;
2.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概 念;
3.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4.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 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3
三、产业分类的方法及其类型
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2020/3/14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8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数)、类别名称与代码索引表
门类 大类(数) 中类(数) 小类(数)
类别名称
代码索引
A
5
14
16
农、林、牧、渔业
0110-0590
B
7
11
21
采掘业
0610-1220
C
30+1
172
543
制造业
1311-4392
D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10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1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