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伤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病变自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期 ,每期约1周。
百度文库
(1)髓样肿胀期:在起病的第一
周,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增生,凸 出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
图中可见: 肿胀的集合淋巴小结 孤立淋巴小结
(2)坏死期:从发病的第二周开始进
入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在中心部发生多 数灶性坏死。
(3)溃疡期:一般发生于发病后
Many round and oval erosions were seen in the ascending colon. The patient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and definite diagnosis of typhoid fever was made from blood culture on admission.
均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由于O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故可用于血清 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用以测定血清中的O及H抗体的效价来辅助临 床诊断。
“Vi” 抗原
其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效价 低,对本病的诊断作用不大,但90%带菌 者“Vi”抗体阳性,故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
伤寒
(Typhoid Fever)
案例
张某,男,33岁,因发热10天入院,开始为低热,38 C左右,逐 渐上升5天后体温达39.5C,感腹胀,无咳嗽,无呕吐,大便干结 。查体:表情淡漠,体温39.5C 脉搏80次/分,两肺(--),腹平 软,肝肋下1厘米,脾肋下约1.5厘米。
问题:你考虑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 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液 ,引起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属于潜伏期。 患者无症状。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进入肝脾、胆囊、 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内大量繁殖,再 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
素,产生临床症状 ( 相当于初期)
病变主要发生于回肠末段,其肠壁的淋巴
(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 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 性免疫力,第二次发病极少见。
(四)流行特征
❖季节性 最多。
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
❖年龄
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发病机制
(两次菌血症)
伤寒杆菌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 壁的淋巴组织,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 中生长繁殖。
组织出现明显的增生肿胀,此时相当于疾病的 第一周。
随着病程的发展,在发病后的第2~3周,伤 寒杆菌在胆囊内繁殖到一定数量,大量病菌随 胆汁再度进入小肠,又可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 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发 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导致坏死、脱落和溃疡形 成。
A 28-year-old Japanese man, who had traveled to Korea 3 weeks previously, presented after experiencing daily continuous fever with bloody diarrhea. He underwent a colonoscopy, which showed multiple areas of longitudinally oriented ulcers in the terminal ileum.
为了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确诊依据是什么?
✓伤寒: ✓(typhoid fever) ✓ 指伤寒沙门菌(伤
寒杆菌)引起的急性 肠道传染病。
❖ 病变主要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增生
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 症状、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 少等。
第三周。由于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落、形 成溃疡。溃疡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 。
伤寒溃疡期
(4)愈合期:相当于发病后的第四
周。溃疡面坏死组织已完全脱落干净,并长 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愈合。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潜伏期:5—21天, 一般为10-14天
主要表现: 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
❖病程第四周
❖免疫力增强 ❖伤寒杆菌逐渐消失 ❖溃疡愈合,疾病痊愈
病理解剖
病理特点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巨噬细 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伤寒肉芽肿
图示伤寒小结内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胞 浆内含有红细胞及组织碎屑等。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 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
、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白 细胞减少等。
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四期
1.初期 2.极期 3.缓解期 4.恢复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温呈阶 梯状上升,于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 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肠出血、肠穿 孔较多在本期出现。
病原学 Etiology
❖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 ,呈短粗杆状,体周满布鞭毛,运动活泼。
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因胆汁中 的类脂及色氨酸作为伤寒杆菌的营养成分。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
1.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 2.鞭毛(H)抗原 3.表面(Vi)抗原
❖1)发热:
❖ 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热, ❖ ❖ 发热持续10-14天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右下腹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虚性脑膜炎
外界抵抗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但对光、 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 60℃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游泳池?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
患者及带菌者
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周传 染性最大。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性带菌者: 带菌小于三个月。 慢性带菌者: 带菌超过三个月。 终生带菌者:
百度文库
(1)髓样肿胀期:在起病的第一
周,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增生,凸 出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
图中可见: 肿胀的集合淋巴小结 孤立淋巴小结
(2)坏死期:从发病的第二周开始进
入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在中心部发生多 数灶性坏死。
(3)溃疡期:一般发生于发病后
Many round and oval erosions were seen in the ascending colon. The patient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and definite diagnosis of typhoid fever was made from blood culture on admission.
均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由于O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故可用于血清 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用以测定血清中的O及H抗体的效价来辅助临 床诊断。
“Vi” 抗原
其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效价 低,对本病的诊断作用不大,但90%带菌 者“Vi”抗体阳性,故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
伤寒
(Typhoid Fever)
案例
张某,男,33岁,因发热10天入院,开始为低热,38 C左右,逐 渐上升5天后体温达39.5C,感腹胀,无咳嗽,无呕吐,大便干结 。查体:表情淡漠,体温39.5C 脉搏80次/分,两肺(--),腹平 软,肝肋下1厘米,脾肋下约1.5厘米。
问题:你考虑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 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液 ,引起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属于潜伏期。 患者无症状。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进入肝脾、胆囊、 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内大量繁殖,再 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
素,产生临床症状 ( 相当于初期)
病变主要发生于回肠末段,其肠壁的淋巴
(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 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 性免疫力,第二次发病极少见。
(四)流行特征
❖季节性 最多。
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
❖年龄
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发病机制
(两次菌血症)
伤寒杆菌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 壁的淋巴组织,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 中生长繁殖。
组织出现明显的增生肿胀,此时相当于疾病的 第一周。
随着病程的发展,在发病后的第2~3周,伤 寒杆菌在胆囊内繁殖到一定数量,大量病菌随 胆汁再度进入小肠,又可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 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发 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导致坏死、脱落和溃疡形 成。
A 28-year-old Japanese man, who had traveled to Korea 3 weeks previously, presented after experiencing daily continuous fever with bloody diarrhea. He underwent a colonoscopy, which showed multiple areas of longitudinally oriented ulcers in the terminal ileum.
为了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确诊依据是什么?
✓伤寒: ✓(typhoid fever) ✓ 指伤寒沙门菌(伤
寒杆菌)引起的急性 肠道传染病。
❖ 病变主要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增生
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 症状、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 少等。
第三周。由于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落、形 成溃疡。溃疡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 。
伤寒溃疡期
(4)愈合期:相当于发病后的第四
周。溃疡面坏死组织已完全脱落干净,并长 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愈合。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潜伏期:5—21天, 一般为10-14天
主要表现: 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
❖病程第四周
❖免疫力增强 ❖伤寒杆菌逐渐消失 ❖溃疡愈合,疾病痊愈
病理解剖
病理特点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巨噬细 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伤寒肉芽肿
图示伤寒小结内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胞 浆内含有红细胞及组织碎屑等。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 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
、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白 细胞减少等。
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四期
1.初期 2.极期 3.缓解期 4.恢复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病多缓起,体温呈阶 梯状上升,于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 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肠出血、肠穿 孔较多在本期出现。
病原学 Etiology
❖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 ,呈短粗杆状,体周满布鞭毛,运动活泼。
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因胆汁中 的类脂及色氨酸作为伤寒杆菌的营养成分。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抗原:
1.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 2.鞭毛(H)抗原 3.表面(Vi)抗原
❖1)发热:
❖ 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热, ❖ ❖ 发热持续10-14天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右下腹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虚性脑膜炎
外界抵抗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但对光、 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 60℃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游泳池?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
患者及带菌者
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周传 染性最大。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性带菌者: 带菌小于三个月。 慢性带菌者: 带菌超过三个月。 终生带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