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c1dc1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d.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考虑,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小组二:12x4x6=288小组三:12x3x8=288小组四:12x20+12x4=288小组五:用竖式计算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7、研究笔算方法8、稳固法那么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纯熟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考虑、敢于质疑、擅长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p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拟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时机,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p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历较多。
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泼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情境图)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a000b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b.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10篇)小学数学说课教案篇一一、说教材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1、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
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精彩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精彩9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e09a8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5.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精彩9篇】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一《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
看黑板:814+1142=?1956-814=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谢谢,请坐。
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
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
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
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
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
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
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
谢谢,请坐。
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
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小学数学下教案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小学数学下教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ec0d27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d.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小学数学下教案汇总教案一:认识分数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写法,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
1.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2.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写法,理解分数的意义。
2.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
3.教学过程3.1导入:通过讲解分数的故事,引出分数的概念。
3.2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写法,分数的意义。
3.3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分数的意义。
3.4分数比较:讲解并让学生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4.课后作业4.1请学生用纸折出几个分数,并写下来。
4.2请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教案二:加减法运算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加减法计算。
1.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法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2.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加减法计算。
2.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教学过程3.1导入:通过讲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引出加减法的概念。
3.2新课导入: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加减法的意义。
3.3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加减法的意义。
3.4加减法计算:讲解并让学生练习加减法计算。
4.课后作业4.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运算。
4.2请学生思考:如何将加减法运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案三:认识时间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时间的表示方法,能够读写时间。
1.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时间的积极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59e0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0.png)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探索与实践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2)(1)探索与实践(2)评价与反思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设计思路1、本节微课以小灰灰上学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角的认识产生兴趣;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演示和介绍,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7865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9.png)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课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
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1)保留两位小数0.256 12.006 1.0987(2)精确到十分位3.72 0.58 9.0548(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4、拓展题四、全课总结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091ae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f.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5ed4d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1.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驾驭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验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育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阅历理解算理,驾驭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打算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日我们要起先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接着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觉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两个班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出示图片2(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35+2,师板书出示图片3(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察。
组织学生沟通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老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
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老师引导学生依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1b08a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d.p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教学内容:国土面积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熟悉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把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拟、争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便利。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排列。
(2)假如要记录便利,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展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确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看这些数据改写中的根本特点,从中发觉改写的根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觉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便利的需要,可以多项选择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此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状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详细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根底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相互进展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学问,特殊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
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争论这些数据如何进展改写?在此根底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拟便利。
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便利,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是:“以人的进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进展”,那么这种课堂教学要真正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2de3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6.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二、新课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32÷6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
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壹五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四、练习练习的第3题出示四月份的日历。
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
30÷7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
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最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44137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9.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对照材料、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eference materials, planning scheme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一个实用的教案是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上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新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新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d8fce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5.png)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3个12L,就是求12L的( ) 倍 是 多 少 。
2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 是 多 少
。)
1
( 2 > 问题二: 桶是多少升?
2
1
指名列出算式:12× 。
2
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
()
想: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
1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kg的衣物就需要5个 勺 洗 衣 粉 。
2
2 2 2 2 2 2 2 23 6 2
×3= + + =
=
= = (个)
9 999 9
9 93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 4 >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o
)
4
4
1
1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 ”和“12× ”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2
是多少。
()
1
1
1
(启发学生思考: 桶就是半桶,求“ 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 是 多 少 。
)
2
2
2
1
( 3 > 问题三: 桶是多少升?
4
1
指名列出算式:12× 。
4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
想:求12L的
是多少。
()
1
1
(启发学生思考:求“ 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 是 多 少 。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3f82c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c.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9篇)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教案篇一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加减。
十进制对齐。
课件。
出示主体图。
(用幻灯投影或挂图)请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1.老师:同学们学了整数的加减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
请猜猜我们还应该学习什么关于小数。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简单的十进制加减法。
2、教学例3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算下来要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添加)(2)你怎么看?你怎么想呢?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经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一般会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以角度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②观察算式:特征1:小数点对齐。
(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这里不仅要求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求小数点与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2)带小数的查询计算和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3)出示例4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
(展示演示板)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4、课堂小结(1)教师讲解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直接使用小数计算的简单情况,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问题(1)是分数加法。
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2)既有小数加法的知识,也有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a764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9.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范文5篇教案一:数学教案【教案名称】:等式的认识与运用【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3.能够利用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等式的基本概念;2.等式的基本性质;3.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等式”的概念:“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等式吗?”2.呈现等式的定义和示例:将等式的定义展示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探究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等式两边的数字,引导他们总结等式的基本性质。
2.讲解等式的符号表示和运算性质:通过示例展示等式的符号表示和运算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让学生进行试算:在黑板上给出若干等式,要求学生计算等式的结果,并核对答案。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解决等式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展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交流与学习。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巩固练习题:在练习册上布置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答案。
2.拓展思考: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等式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等式解决;2.组织小组竞赛,加强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记忆;3.鼓励学生制作等式的练习卡片,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教案二:数学教案【教案名称】:四边形的认识与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四边形的基本概念;2.掌握四边形的分类标准;3.能够识别和绘制不同种类的四边形。
【教学重点】:1.四边形的基本概念;2.四边形的分类标准;3.四边形的识别和绘制。
【教学难点】:四边形的分类标准。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图形模型。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9534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0.png)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教案一:《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朗读0-10的数字。
2. 能够将数字和相应的数量和物品联系起来。
3. 能够用数字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数量。
二、教学重点:1. 认读数字0-10。
2. 数字与数量和物品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10)。
2. 带有图案的物品卡片。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拿出数字卡片并出示数字0,学生看到后一起大声朗读。
教师再出示数字1,2,3...直到10,学生跟读。
2. 数字认读:教师将数字卡片打乱顺序,逐一出示给学生认读。
3. 数量对应:教师拿出一张带有图案的物品卡片,学生观察图案后,说出相应的数量并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教师可以多次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4. 数字与物品联系: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相应数量的物品卡片出来展示给全班同学。
5. 讨论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与物品数量的联系,并总结归纳规律。
五、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上的课后作业,并相互交流讨论。
六、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数字和相应的物品数量,如家庭成员的人数、水果的个数等等。
教案二:《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理解。
2. 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10)。
2. 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并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加法运算:教师出示一个加法的算式,例如2+3=,学生思考后说出结果。
可以依次增加难度或通过游戏形式进行练习。
3. 减法运算:教师出示一个减法的算式,例如5-2=,学生思考后说出结果。
可以同样增加难度或通过游戏形式进行练习。
4. 运用实际问题:教师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9be2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a.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1、才能目的: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开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才能。
2、知识目的: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纯熟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可以纯熟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老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以下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9/16×1221×5/14老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答复以下问题。
老师提问学生答复以下问题。
(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老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局部的1/2。
此时,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假如第三次再剪去剩余局部的1/2,那么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老师让学生考虑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展提问。
1/2×1/2?分析^p 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的1/2。
也就是1/2×1/2老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考虑,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那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老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那么。
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老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那么: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那么: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p 为什么?课堂讨论: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局部占斜线局部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稳固练习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3/5×2/9;7/8×5/14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那么来进展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七年级上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课题: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首先恭喜同学们,由小学生荣升为了初中生,数学之前是分为代数和几何统的,但是经过改版之后,数学只有一本书了,但是他把代数和几何划分了不同的章程,七年级上册书一共四章节,前3章节属于代数的范畴,研究数字,第4章就是几何范围跟图形有关,数学呢是数形结合的一门学科,嗯,七年级上册这本书不难,几乎都是把六年级之前东西再复习一下,有点小小的升级,但是一点都不难,比起像六年级的应用题来说,还有一些脑筋急转弯的成分,像我们这一本书几乎就是了解概念,你只要把它的概念分析透彻了,特别简单,那我们话不多说,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天学习第1章,第1张呢叫做有理数,首先我们来学习,正数和负数,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字,我们为了计数,排顺序,我们产生了数字12345这样的数,那有一个数字它表示没有,表示空位,是数字几呢生:是0,师:那我们把从012345这样表示的数做自然数,后来我们又学习什么,我们分东西的时候,由于不能整分了,我们学习了分数小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数,正数和负数。
同学们,请看这些例题,例一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例2:温度10摄氏度和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例3:收入5000元和支出5000元,例4:水位升高一米和水位下降一米,同学们说这四组例题表达的量是什么样的关系呀?生:相反师:对的,意义是相反的,在数学里,把描述这样的词语叫做相反意义的量,像这种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不可以像例题那样表达呢?生:可以吧师:当然是可以的,我们也可以明白意思,但是数学呢,往往是越简洁越好,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相反意义的量。
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在前面增加上符号+读作正,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在前面增加符号-读作负,那么我们尝试一下,把我们之前的几个例句改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如果把向东行驶3千米规定为正,应该表示成什么呢?生:+3千米,师:那么向西行驶3千米,就可以表示为什么呢?生:-3千米,师:因为向东和向西是相反意义的量。
如果把温度是零上规定为正,零下规定为负,那么我们温度是10摄氏度和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怎么用数学的符号表示呢?生:+10摄氏度和-10摄氏度,师:如果把收入规定为正那么支出就为负,所以说收入500元和支出500元用数学的符号如何表示呢?生:+500元和-500元,师:如果把水位上升规定为正,水位下降规定为负,那么水位上升一米和水位下降一米,怎么样用数学符号表达呢?生:+1米-1米,师: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串数字,+6,-21 ,54, 22/7,0,-3.14, 0.01,-999,同学们,凭着你们对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你们给它分一下类,看看这些数字,哪些属于正数,哪些属于负数。
我看有的同学把前面带正号的分为了一类,把前面带负号的分为了一类,然后把前面什么符号也不带的又分为了一类,我们给正数和负数下个定义:我们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前面用符号+表示,读作正,但是呢,这个+号是可以省略掉的,我们把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负数的前面用-负号表示,读作负,重点在于负号它是不可以省略的,零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我们说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那同学们把刚才的归类不正确的改下一下。
我们说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而这个0他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那个0,而这个0是规定的0,比如说如果+80米表示向东走80米,那么-60米表示什么?正80米表示向东,那负的一定是跟它相反的量向东,与东相反的是什么?生:是西,所以-60米就表示向西走60米,师:那零米表示什么呢?0米表示他站在原地不动的那个位置,我们规定他站在原地不动的那个位置是0,如果水位升高三米,记作+三米,那么水位下降三米记做什么呢?生:-3米,师:那0米表示什么呢,表示一点水没有的状态么生:不是,表示水位不上升也不下降时的高度。
师:在单纯表示数的时候,正数表示大于0的数,负数表示小于0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当我们要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时候,0不仅仅表示没有,而表示一个规定的标准。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1从算式到方程课题:从算式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重点: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本节课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师: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方程,类似于2x=53,x+1=4,这样简单的方程我们也会简单的求出解,我们小学的时候接触的题都是给你一个方程,让你求出方程的解,但是我们已经到了初中了,肯定就不会这么简单了,那本章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要根据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再去解方程,首先我们看一道例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千米每小时,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每小时,客车比卡车早一小时经过b地,问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这道题你会用算术的方法解决吗?我们发现列算式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老师这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列方程,列方程时我们首先要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首先我们来设ab两地间的路程为x,然后我们再通过题找出相等关系,列出等式,同学们想我们设总路程为x,那客车从a地开往b地用了多长时间,用含x的式子如何表示?生:X÷70,师:那卡车从a地开往b地总共用了多长时间?用含x的式子怎么表示?生:X÷60,师:题中说客车比卡车早一小时,也就是说客车用的时间比卡车的时间少一小时,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时间的式子列出来了,然后要少一小时,这个等式该如何列?生:x/ 60-x/ 70= 1,师:同学们说一下这个等式是怎么列出来的?生:x/60表示卡车用的时间,x/70表示客车用的时间,用卡车用的时间减去客车用的时间等于客车比卡车早的那一小时时间,师:那这个方程就是我们小学学习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我们以往学习的知识来解出x了,最后求得x等于420,就是ab两地间的路程为420千米,所以说方程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方便,我们看一下例题,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题,第1步首先要设字母表示未知数,我们看这道题要把什么设为未知数,生:正方形的边长,师:那我们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下面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生:4x=24,x=6,边长是6,师:那请同学们说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列方程呀?生:用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正方形,说明正方形的周长是24,正方形的周长是用边长乘以4,我们把边长设为x,那4x就等于24,师:再来一道题,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检修时间2450小时,请同学们给老师设个未知数,生: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师:再来找一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生:1700+150 x=2450,师:请同学们说一下这么列方程的原因,生:1700表示已经使用的时间,每月再使用150小时,x个月就使用150x个小时,1700+150x就等于一共使用的2450小时,求出来x等于5,再经过5个月计算机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师:我们来观察一下我们列的这几个方程,大家看方程中含有几个未知数,生:一个未知数,师:我们把未知数称作元,那再观察未知数的次数是几?什么是次数?就是我们之前学的幂,几次方,我们看未知数的次数几次,生:1次,师: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定义是什么来着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师: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等式的性质,大家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么学等式的性质的,我们当时是在平衡的天平的两端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一是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者式子,结果仍相等,我们用字母表示这等式一的性质,说如果a等于b,那么a加减c仍然等于b加减c,然后我们又做一个实验,就是天平现在是平衡的状态,我们在天平的两边放上和之前倍数相同的东西,发现天平仍然是平衡的,我们总结出了等式的性质二,说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我们用字母表示,如果a等于b,那么ac等于bc,如果a等于b,c不等于0,那么a/c=b/c,当时我们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去解的方程,比如说x+7=26,请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帮老师把x解出来,生:等式两边同时减7,x+7-7=26-7,x=19,师:-5 x=20,生:-5x÷-5=20÷-5 x=-4,师:-1/3x+5=4,生:-1/3 x-5+5=4+5,-1/3 x=9,-1/3 x*-3=9*(-3),x=-27,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当我们把x的值求出来之后,然后可以带入到原方程中,看看等式两边是否平衡,如果平衡,那么得的值是方程的解,如果不平衡的话,说明我们解错了。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了解如何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学习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化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及移项,体会到古老的代数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重点: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用合并同类项及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用用合并同类项及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解简单的方程,今天呢,我们在学习两个其他的方法来解方程,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二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二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首先我们先找出未知数设为x,一般求什么设什么生: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x台计算机,师:然后我们找相等关系,三年一购买140台,也就是说今年买的加上去年买的加上前年买的等于140,请同学们给老师列出一个方程,生:X+2x+4x=140师:这个方程能不能明白?我们设的是前年是x台,那前年的是x,那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二倍,去年怎么表示?生:2 x师:今年购买数量就是去年的二倍,今年怎么表示?生:4 x,师:所以你列方程是x+2x+4x=140,我们之前学的方程的未知数只在一项中出现过,那大家观察这个方程,第1项出现个x,第2项又出现个s,第3项还有一个x,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解方程?我们把这样都含有x的项叫做同类项,我们要把这些x合并为一个x,这种方法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就是把未知数提出来之后,系数做运算,系数是1的通常省略1,我们把x提出来,第1个x的系数是1.2x的系数是2,第3个x的系数是4,所以1+2+4=7,把x提出来合并同类项之后就是7x=140,x等于20,所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我们看一下下个例题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的和是-1701,求这个三个数各是多少?我们通过观察这一列数,可以发现这一列数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生:后面的数是它前面的数与-3的乘积,师:那我们就设相邻数中的第1个数为x,第2个数用x怎么表示?生:-3 x,师:第3个数用x怎么表示?生:9 x,师:相邻三个数的和是-1701那同学们相等关系能不能找出来?通过相等关系告诉老师这个方程该怎么列?生:X-3 x+9 x=-1701,那我们看用什么方法来解方程,这个方程中x是不是占了三项,我们要把x合并为一项,用什么方法?生:合并同类项,师: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x提出来之后,系数做运算,x提出来之后,(1-3+ 9)x=-1701,那系数化为x=一243,那第1个数我们求出来了,是-243,第2个数怎么求生:-243×-3=729,师:第3个数怎么求生:用-243×9=-2187,师:所以这三个数是-243 729和-2187,我们做一下题练习一下合并同类项解方程,5 x-2 x=9,同学们看这个方程里面有两项含有x,所以我们要合并同类项,做一下这道题,生:3 x=9, x=3,师:好,我们继续下面的知识点,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三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0本,求这个班有多少学生?首先求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我们先设为未知数,生: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师:接着我们来找相等关系,同学们说这道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把一些图书分给学生,那这些图书是不是固定的,不管你怎么分,我就这么多书对吧?生:是的,师:它有两种分数的方法,一种是如果每人分三本,则剩余20本,这些书有多少?这个用含有x的式子怎么表示?每人分三本的话,我们设有x个学生,就是3x,那剩余20本,说明书分没分完呢?生:没有分完,还多出20本,师:那你说如果这么分的话,书一共多少本?怎么用含x的式子列出来?生:3 x+20,师:我们再来看第2种分书的情况,如果每人分4本的话,还缺25本,用含有x的式子怎么表示出一共多少本书?生:4 x减25,师:那这两种分书的情况书是不是相等的呢?所以这个等量关系我们找到了,怎么列出方程?生:3 x+20=4 x-25,我们上一个知识点,虽然说x有好多项,但是呢,x的项都是在左边,但是你看这个方程x也有多项,但是它的项分居在等式的左右两边,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把x移到一边,那像这样想要把某项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情况叫做移项,移项的关键是要变号把某项从一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我们来看这个方程,3x+20=4x-25,我们移项把4x移到等式的左边,4x在等式右边的时候是正号,所以移到等式的左边要变号,所以就变成3x-4x=-25-20,把20从等式的左边移到等式的右边也需要变符号,然后就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方程-1x=-45,x=45,所以这个班有45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