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类型的气象灾害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灾害的成因、特点、影响、防治措施等。
3.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教师对每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气象灾害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提高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总结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融入情感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气象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成因,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
3.掌握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了解我国在气象灾害预警和应对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影响,特别是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防治措施。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能够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地理导学案6.1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新课精讲】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的降水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各大江河的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链接生活: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提示:不一定。

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和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和沙漠化;(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链接生活: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提示:春季正值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1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案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6章第1节“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3. 能够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学习如何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5. 提高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6.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7.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8.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9.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 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象灾害的概念理解和分类掌握。

解决方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讲解台风、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视觉辅助材料,加深学生对气象灾害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难点: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解决方案: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从简单的影响因素开始分析,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3. 教学难点: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

解决方案:提供额外辅导,如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参加防灾减灾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加深学生对防范措施的理解和记忆。

4. 教学难点:气象灾害的实际案例分析。

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的气象灾害案例,如分析台风、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对当地的影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难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轻措施的实际应用。

解决方案:设计实际应用场景,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常见气象灾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气象灾害的分布、频率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减灾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气象灾害相关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分析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象信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优秀学生,激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其认识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的行动中。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气象灾害,关注气候变化,关注人类命运,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1.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象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如干旱、泥石流等;
2.设定研究任务,如分析灾害成因、总结灾害应对措施等,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提出问题等;
本节内容立足于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旨在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象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自我提升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监控与自我提升能力。
本节课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气象灾害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预防灾害、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从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气象灾害的能力,理解其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识别并预测气象灾害,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气象灾害的差异性,理解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防灾减灾策略的针对性。

二、教学重点•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深入理解其复杂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气象灾害图片、视频、图表等)。

•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气象数据等阅读材料。

•地图、地球仪等教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的新闻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关注并思考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气象灾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教学1.气象灾害概述•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气象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其表现形式。

2.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从大气环流、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角度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如台风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3.气象灾害的影响•讲解气象灾害对自然环境(如水资源、土壤、生物等)和人类社会(如经济、交通、生活等)的影响。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结合实例,阐述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地域性。
3.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引导学生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如何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时间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3.教师强调气象灾害的复杂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等。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雨区以及台风眼。
1、联系生活回答:台风
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分布
在哪里?(东南沿海地
区)
2、台风灾害对人类活动
有什么影响?
最后我们来学习另一种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通过前三种气象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寒潮! 1、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 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
提出问题:
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 灾害内容的基本模式
1、 什么是寒潮?
何时何地?
念,并树立为推动人地协 维发展。同时,适时进
2、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 调而行动的志向。
行小结,初步渗透人地
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
协调观的培养。
有重合吗?发生时间上
又有什么联系?
观看一则新闻
学生总结台风灾害的分 引导学生辩证式看待
教师给出台风定义,并讲 布及影响,同时引导学生 问题,促进综合思维发
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视频、案例文字、PPT 动画呈现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 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 2021 年河南郑州洪 学 生 观 看 视 频 描 述 洪 涝
灾视频
灾害特点。
提问:1、对于郑州 720 洪 ( 根 据 学 生 回 答 进 行 归
灾 有 什 么 印 象 深 刻 的 纳:洪涝灾害需要有连续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洪涝灾害
展示我国洪涝灾害空间 分布图 通过视频我们初步了解 了洪涝灾害同学们来分 析一下: 1、 河 南 洪 灾 形 成 的 原
因。 2、 洪 涝 灾 害 的 分 布 特
点。 3、 洪 涝 灾 害 对 我 们 的
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 生 阅 读 课 本 第 一 部 分 通过材料的呈现,引导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
3.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提问:“你们对这些气象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总结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导入新课《气象灾害》。
(二)讲授新知
4.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如模拟防洪抗旱、应急疏散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气象灾害”展开,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2.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调研、讨论等,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6.1 气象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6.1 气象灾害学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2.掌握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区、区、区、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地区。

3.危害(1)淹没、等。

(2)破坏、、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区各大江河的。

广大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影响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和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影响、加剧和沙漠化。

(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变化、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西南和,其中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多发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7.课后拓展,深化学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家庭和社区提供气象灾害防范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图片,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我们如何防范这些灾害?”引发学生的思考。
4.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观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干旱:分析干旱的成因,如降水不足、蒸发旺盛等,以及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影响。讲解抗旱措施,如节约用水、水资源调配、人工降雨等。
3.台风:介绍台风的形成过程、路径特点,以及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讲解防台风措施,如加强预警、提前撤离、加固建筑物等。
4.寒潮:阐述寒潮的成因、影响范围,以及寒潮对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介绍防寒潮措施,如增添衣物、注意保暖、防止农作物冻害等。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自然灾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以气象灾害的类型为主线,逐一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1.洪涝:讲解洪涝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介绍防洪措施,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洪水预报等。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完成。
2.作业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互评,相互学习,提高作业效果。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4.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将作业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提高。
-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多元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案例分析:
3.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对家乡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家乡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4.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整理一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指南,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探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4.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分析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

二、教学目标1.运用武汉洪涝灾害的案例,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掌握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完成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

2.通过图层的叠加,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掌握分析气象灾害的方法3.树立科学的探究气象灾害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气象灾害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区域一次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四、教学过程科学家巡礼。

走进气象学家曾庆存先生。

介绍曾庆存先生的研究成果。

运用图层叠加,结合武汉地区的任务一:结合图层信息,在图中标出你认为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

任务二:结合图层信息,分析武汉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1、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别发生在何时何地?2、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有重合吗?发生时间上又有什么联系?在中国政区图上用彩笔画出五次灾害涉及的省区。

具有一定的时间联系。

从地区分布看:有些地区即发生洪涝灾害,也发生干旱灾害。

彰显研究价值升华课堂主题。

形成科学的灾害观。

凸显地理课堂学习的价值。

学生活动课堂任务完成,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已完成的课题申请书。

课后作业小组合作,以巢湖地区为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区多发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形成因素及影响。

形成书面报告。

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六、课后反思本节课以科学家巡礼统领整章教学。

以总任务单——《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驱动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主要围绕2016年武汉洪涝灾害的成因以及2011年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两个案例展开。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中提供的图层叠加,增强区域认知的同时,运用区域综合及要素综合,掌握洪涝灾害的形成因素,以及分析洪涝灾害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时空综合,分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分布特征。

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走进科研领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6.1 气象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6.1 气象灾害
【展示】全球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
【师生总结】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教师讲授】易错点:旱灾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旱灾是自然灾害,满足两个条件,自然异变和造成损失;干旱是西北的环境特点,不属于自然异变,所以西北干旱区很少发生旱灾。同时,旱涝灾害都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防御
难点:结合实例,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洪涝灾害
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
【学生讨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教师总结】当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且当地地形较为平坦,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洪涝灾害就容易发生
台风灾害
【教师讲授】台风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
【提问】台风是否百害无一利?
【师生总结】台风的有利影响
1.带来大量雨水,缓解旱情,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
2.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3.台风吹袭时会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增加捕鱼量
寒潮灾害
【教师讲授】寒潮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以及侵袭我国的路径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气象灾害
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
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出发,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了解气象灾害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难 第一节 气象灾难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洪涝灾难 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潮湿气候区、温带________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凹地区常受洪涝威逼。

3.主要危害(1)沉没农田、聚落等,破坏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逼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广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推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难的主要缘由受季风影响大。

( ) 【学问链接1】 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实力不同,同一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分析如下图所示:二、干旱灾难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 和沙漠化引发 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 、火灾、虫灾等灾难 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 、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峻区: 地区【推断】(1)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峻的自然灾难。

( ) (2)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峻。

( ) (3)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4)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 【学法指导】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频发区的缘由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到来时间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干脆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安排,降水不仅季节变更大,而且年际变更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缘由。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难点: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GIS等工具的使用,并运用到实际气象灾害分析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点:培养学生面对气象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遇到气象灾害时能够冷静应对,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利用图表、案例、实地考察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疑问,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面对气象灾害,能够积极应对,共同为减少灾害损失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气象现象和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等方面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气象灾害的系统认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以及实际应对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综合、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成长,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6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洪涝和干旱灾害探究二:台风灾害第6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一、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

2.根据给定区域信息,归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3.结合实际,说出主要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

二、必备知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6. 凌汛是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

7.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②洪涝灾害只发生在季风气候区,其他气候区没有。

(×) (二)干旱灾害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特别提醒]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

例如,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但极少发生旱灾;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但由于气候异常可能导致旱灾。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并了解其成因。
2.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掌握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措施和方法。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数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2.强调气象灾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象变化,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气象灾害相关新闻,了解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象灾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利用GIS软件,让学生进行气象灾害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b.利用在线课程、教育APP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成因,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各类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2.分析气象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3.讲解气象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政策法规、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等,强调人类在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种气象灾害,讨论其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2.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操作技能。
3.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可能缺乏有效的防灾减灾知识,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山竹”、暴雨洪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为什么会有气象灾害发生?”“气象灾害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难点: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气象灾害之间的联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相关数据。
2.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克服依赖性,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相关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导学案
6.1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新课精讲】
一、洪涝灾害
1.概念:因的降水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地区。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区各大江河的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链接生活: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
提示:不一定。

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二、干旱灾害
1.干旱与干旱灾害
干旱是因长时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和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
(1)易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和沙漠化;
(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
(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链接生活: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
提示:春季正值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三、台风灾害
1.概念: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
(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我国台风灾害时空分布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多发于季节。

四、寒潮灾害
1.概念: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
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到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危害
(1)使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4.影响我国的寒潮
主要发生在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地区。

【课堂巩固】
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的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2.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3.关于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①寒潮造成灾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冬季;②寒潮是指
强烈的冷高压活动带来的强冷空气侵袭时,形成的
灾害性天气;③植树造林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方法;
④寒潮入侵时,会产生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降水等天气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不会()A.带来沿海风暴潮 B.诱发地质灾害 C.缓解高温酷暑 D.引发沙尘暴
美国有一支用飞机追踪侦查飓(台)风的部队,被称为“飓风猎人”。

他们驾驶飞机多次穿越飓(台)风,精确测定风速、风向、气压、温度等数值。

图一是“飓风猎人”在“厄玛”飓风眼中拍摄的图片,图二是台风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为( )
A.台风眼、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
B.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C.外围大风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
D.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台风眼
6.帮助飞行员判断到达飓(台)风眼的指标是( )
①风速②风向③气压④温度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台风来临时,风速和暴雨强度最大的地方是( )
A.台风中心(台风眼)
B.台风中心附近地区
C.外围(过渡)地区
D.台风控制的所有地区
8.材料:中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1)从水资源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
因有哪些?
(2)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分析北方干旱灾害严
重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