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丈论独创的一个理论范畴。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笑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作为一种艺术至境形态,它在艺术表现和构成方式等方面显示了与意象大异其趣的种种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清人王夫之论述更为精要。
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形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末,我们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情景交融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
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在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类作品在现代诗歌和散文十也并不少见。
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而景物却历历如现。
请看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一曲忠烈凄怆的悲歌。
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仿佛会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
而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思索,都会随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了整个空间。
意境 名词解释
意境名词解释意境: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个境界不同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境界,而是融入了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境界。
我们知道,人类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是一定时代的文学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审美经验,就不会有文学意境的产生。
文学意境只能从社会生活中产生,并且必须反映和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
人们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陶冶,获得感情上的美的愉悦,产生共鸣,发挥移情作用,进入或接近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
但文学意境绝不是单纯的主观臆造,它总是以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为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
文学意境既有情调韵味,又有思想意义,是二者的统一。
意象:也叫意境,“意”是主观的“意”,“象”是客观的“象”,“意象”就是把客观的“象”组织起来,给人以生动的形象。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立象尽意,即所谓“立意以尽意”。
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中的“意象”,则是指这些文学体裁中出现的生动的富有含义的景、物、人等生活形象,或者把那些以各种形态构成的艺术形象及其内在含义,称之为“意象”。
意象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意”,即主观的意愿;二是“象”,即客观的外物。
前者是主观,后者是客观。
“意”与“象”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意象系统,有的意象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思想和情感。
“意象”所展示的意境和意蕴,正是文学意境的核心和实质。
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和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但在创作中,却饱含着诗人力求进取,奋发有为的思想情怀,这是他的理想,是他的自信,是他的抱负,也是他的志向,这就是他的“意”。
至于“会有时”的现实基础和对未来的信念,则已蕴藏在诗句之中,读者可以从其“意”中体会到。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直”,似乎明白如话,但我们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释,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可以指诗人将大展宏图的决心,也可以指对实现理想的乐观态度,还可以指当时的一帆风顺的形势,另外,它也可以作另外一层理解:那就是诗人并非空有理想,不付诸行动,而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机会的降临。
很有意境的文学句子
很有意境的文学句子
1.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就像春天里的蒲公英,虽然小小的身躯,却有着无尽的勇气和坚韧,飞向梦想的远方。
解析: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生命比作蒲公英,表达了即使身躯微小,只要有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够追求梦想并不断前行的意境。
2. 人生如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有时平静,有时波涛汹涌,但只要心有方向,就能勇往直前。
解析:这句话用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的航行来比喻人生的旅程,表达了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心中有目标、有方向,就能够勇敢地面对并前行。
3.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隔海相望,却也独一无二。
只有通过理解和接纳,我们才能连接彼此,共享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美好。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就像一座孤岛一样,只有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才能建立起联系和友谊,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美好。
4. 爱情就像一场美丽的烟花,短暂却绚丽。
在它绽放的瞬间,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解析:这句话用美丽的烟花来比喻爱情,表达了爱情虽然短暂但却能够带来绚丽多彩的感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5. 那些曾陪伴过我们的书籍,就像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忠实伙伴,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书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就像人生旅途中的忠实伙伴一样,能够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文学意境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韵味无穷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
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 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味 等多种因素。
•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创造,一方面 取决于作品内蕴的丰富,一方面又是整体的 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 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学效果。中国古典诗 词所追求的“韵外之致”,“味外之味”, 就是意境在韵味方面的表现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并茂式◎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二)意境理论的发展
• 1、中唐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 • 2、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 •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 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臵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可谭哉?” ——《与极浦书》
•
(三)意境理论的总结和集成
• 1、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 • (1)认为“意”为统帅。 (2)认为“景”为 兵 • • • • • 2、王国维的“境界”说 (1)他把意境(境界)作为评词的最高标准 (2)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3)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 界。” • (4)“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2009-12-26 12:10:40)四、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
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
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一、文学意境的定义与特点1.文学意境的定义: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诗意空间。
它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理想融入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2.文学意境的特点:(1)形象性:文学意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情感性:文学意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审美性:文学意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
(4)诗意:文学意境充满诗意,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二、古代文学意境的表现手法1.比喻: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事物,使其具有生动的性格特征。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寓意深刻。
4.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5.对比:将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艺术感染力。
6.渲染: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意境更加丰富、生动。
7.烘托:通过侧面的描写,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8.寓言: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举例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古代文学意境的意义1.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提升了其审美价值。
2.丰富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使作者能够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氛围和情感,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心境和感受。
下面是我列举的10个关于文学意境的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子。
1. 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绘了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通过描写江边的渔樵人、秋月和春风,营造出一种宁静、愉悦的田园意境。
2. 忧郁凄迷的忧伤意境在王维的《辋川闲居即事》中,表现了一种忧郁凄迷的意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思归。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凄。
”通过描写落日、断鸿声、红楼和珠箔飘灯,营造出一种孤寂、忧伤的氛围。
3. 神秘幻化的梦幻意境《红楼梦》中有一幕是黛玉梦见她的金玉良缘,描写了一种神秘幻化的梦幻意境:“梦里不觉春已深,无情似有情。
尽是梅花,劝是银梅,惹得黛玉把魂丢。
愁蛾儿搭在梦黄梁,不肯折来惊断忙。
”4. 清幽宁静的山水意境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水画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写山水的壮丽景色和登楼的行为,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受。
5. 悲壮庄严的英雄意境在《红楼梦》中,有一幕是贾宝玉梦见神仙仙境,描绘了一种悲壮庄严的英雄意境:“金殿龙楼且莫论,玉池风草落花恨。
万般都把家国愁,世事如棋一局输。
”通过描写金殿、龙楼、玉池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庄严的氛围。
6. 热烈欢快的喜庆意境在明代戏曲《西华山》中,描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喜庆意境:“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盈而不满;寿比南山,富如西河,长而有余。
”通过描写吉祥、福寿等象征意象,给人一种欢乐、祥和的感觉。
7. 恢弘壮丽的史诗意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歌》描绘了一幅恢弘壮丽的史诗意境:“一园春色半如故,紫檀香里暖宜初。
东篱菊黄西篱菊,笑脸相迎腰下珠。
”通过描写大观园的春色和菊花,表现出一种豪迈、壮丽的气势。
第十章·第三节 文学意境
从诗歌角度分析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从诗歌角度分析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 必须心身入境, 认为要写好“物境”, 必须心身入境, 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 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 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 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 描写“情境” 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 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 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 驰骋想象,把握情感, 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 出来; 出来; 对于“意境” 作家必须发自肺腑,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 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虚实相生 结构特征 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 审美特征
第三节 文学意境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苏畅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 文心雕龙》 刘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 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 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全 面形成。 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 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 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 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 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 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意境: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真矣。 真矣。
文学意境 名词解释
有关“文学意境”的名词解释
文学意境是指作品所塑造的生动逼真的艺术境界,以融情景理为一体的方式,达到对美的肯定和深化,使之具有审美特性和美学意义。
它是通过文学意象构置而成的,是对主观感情、审美理想与现实景物融汇一体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这个形象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作者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思维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使读者沉浸在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意境常常被用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意境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它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之,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它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沉浸在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之中。
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感
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感一、意境美感的概念意境美感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现实、富有诗意的美。
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通过作者的描绘和表达,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意境美感是中文文学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意境美感的构成要素1.意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美感的基本元素,是通过作者的描绘和表达,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
意象丰富、生动,有助于营造优美的意境。
2.情感:情感是意境美感的灵魂,是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内心感受。
真挚的情感能够打动读者的心,使其产生共鸣。
3.意境:意境是意境美感的核心,是作品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现实、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意境深远、阔达,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4.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意境美感的基石,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意境美感的表达方式1.描绘: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细腻的描写等手法,表现事物的美。
2.抒情:通过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美。
3.象征: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4.暗示:通过隐喻、暗示等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意境美感的鉴赏方法1.感悟: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感悟作品中的意境美感。
2.品味:仔细品味作品中的词句、意象、情感等,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
3.鉴赏:对比不同作品的意境美感,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4.传承:学习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五、意境美感的意义1.提升审美能力: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感,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丰富精神世界:意境美感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传承文化: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4.促进心灵成长:阅读具有意境美感的文学作品,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品质。
文学意境 PPT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Βιβλιοθήκη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思考题
1、文学意境? 2、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3、王国维对文学意境的分类?
文学意象
意象的定义 意象的基本审美特征 意象的类型 意象接受史研究 意象主题史研究 意象理论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意象导入
思考:意象?何者更妙?
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
——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二、意象的基本审美特征
(一)意象内涵的哲理性 叶燮谈诗之理(见教材) 卡夫卡作品意象分析:《变形记》《地洞》
《饥饿的艺术家》等。
审美——象征的意象 审智——哲理的意象 意象:从审美走向审智……
(二)意象表现的象征性 黑格尔论象征(见教材)
——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
意象与形象
“形象”作为一个复合词也被古代文论家所沿 用,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答韩三子华、韩五 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中批评当时的形式 主义诗风说:
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 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近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 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
意境是由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认知结合产生的产物,能陶冶情操,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
意境毕竟是我国古代创立的一个理论,是古代文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藝术性,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心情沉静,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与之产生共鸣。
而读者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以古诗词为主,通过分析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深入赏析它的意境美。
本文将结合一些古诗词作品进行意境特征分析。
一、意境的概述(一)概念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意境是提升文学作品艺术性的一种方式,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作者可以通过意境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既印证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又使自己的内心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楚。
意境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作者真实和亲切的情感表达能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促进情感的融合。
作者和读者在某种特殊程度上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心灵上的融合。
(二)形成意境的形成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且其历史悠久。
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意境,传达出了更多的情感。
通常作品受情感的影响是有层次的,读者如果只看作品表面便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只有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文学典籍中,没有意境的作品是不能够很好地打动读者的心灵的,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有意境的。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不同的意境,主要包括三个意境呈现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三个意境特征在作品中往往会烘托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
情景交融,它大多出现在有关于自然风景和生活景观的诗句和文章当中,作者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周边喜爱的事物来进行描写。
古人都善于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们往往能够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一些很绝妙的风景和事物,然后通过对这些风景和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涛,此时就能够很好地将情景交融的意境运用到其中,具体表现在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三个方面。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所独具的氛围和情感,通过作者的描写和构思,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它是文学作品内在的、隐含的情感氛围,是作者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所创造出来的。
文学意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环境、人物、事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比如,在一些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雨夜的寂静、阴暗的街道和孤独的人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而在一些诗歌中,作者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这种氛围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非常抽象和含蓄。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在一些诗歌中,作者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情感表达得非常抽象和深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立于情节的存在。
在文学作品中,情节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而文学意境则是情节之上的一种存在。
文学意境不依赖于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它是一种独立于情节的情感氛围。
比如,在一些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而与此同时,情节的发展并不复杂,而是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主观感受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个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也是独特的。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通过作者的描写和构思,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情绪。
它具有独特的氛围、抽象的情感体验、独立于情节的存在和主观感受的特点。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文中写到“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句句非写情,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①王国维:《文言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③陆游:《唐诗宋词鉴赏·(示儿)》,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带234页。
文学意境的特征
实境: 意境创造的 逼真描写 的景、形、 境 虚境: 实境诱发、 开拓的审美 空间
在虚境统摄下加工
结构特征:
虚实相生 通过实境来表现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 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文学意境的特征
景中藏情式 意境创造的表现 特征:情景交融 情中见景式 情景并茂式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
文学意境 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练 习
练习一:从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的角度 鉴赏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 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 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 志。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下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 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这首词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 也使我们从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力 量。
(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 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艺术境界)。
文学意境的定义
文学意境的定义
文学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文学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它是文学形象的情景交融,是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环境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包含着作家的情思,也蕴涵着客体的审美特征,还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
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之,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表达,也是读者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文学意境与文学典型
文学意境与文学典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
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
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在一次讨论学习方法的班会上,谈到读书要学思结合、大胆质疑时,我引用了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一次,竺可桢先生读《凉州词》,在读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时,心里疑惑。
作为气象学家,他很清楚那里的天气。
凉州离黄河上千里,根本看不到黄河。
白云也并不多见,那里风沙大,经常是沙尘满天,一片混黄,说“黄沙远上白云间”还差不多。
他推测“黄河”应为“黄沙”,可能是在历代传抄刊印的过程中弄错了。
他查了很多资料,原句的确是“黄沙远上白云间”。
话音未落,就有学生问,现在为什么不改过来呢。
我说,“质疑”得还挺快的啊。
同学们都笑了。
其实,这就是文学意境与生活实境的问题,即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黄沙远上白云间”是纯客观的生活实境描述,实写凉州地区的天气特点——风大、沙尘大,这是科学的气象记录。
真则真,但缺少诗词的意境美。
“黄河远上百云间”,把千里外的黄河移到眼前,把满天的黄沙抹得澄明如洗,山与河形成上下、纵横、点线的和谐构图,诗境辽远、明朗、豪迈、舒畅。
这一移,现实生活的实境就变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它源于生活而又不同于生活,对生活实境进行了选择和改造。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父亲给儿子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父亲语重心长地问儿子听明白没有,儿子凝神沉思了一会儿说,乌龟事先一定知道兔子中途会睡觉,否则比赛太没有意义了。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境生于象外”可以作为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而“象外之象”所包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本文从诗歌、绘画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意境”。
标签:意境;诗歌;绘画;古典园林艺术对于诗歌的意境来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也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一、诗歌中的“意境”(一)王勃的《藤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首诗便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就是富有丰富的禅宗意境而代代相传,在其诗中,博大深远的禅宗意蕴与那飘逸灵动的文字相互交融,加上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又一特征,形成具备永久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视角,用诗句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通过对大自然中景物的切身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意境,其境界之浩大,气象之雄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诗颈联两句,“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二、传统绘画作品中的“意境”(一)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意境既不是客观简单的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向的随意拼合,而是画家通过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从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提现,是艺术家关照自然,感悟生活,观物取象时而发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宣泄。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所营造的特定情感或氛围,通过语言的选择、描写的方式和艺术手法来创造出来。
以下是一些文学意境的特征,并附有举例说明:1.情感共鸣:文学意境通常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营造了一种冷漠、无意义和荒诞的意境,读者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沉浸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体验到孤独和迷茫。
2.鲜明的色彩与视觉形象:文学意境通过精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和细致的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色彩和视觉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例如,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的马奇亚多家族的黄蝶,以其美丽、超现实的形象,为作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氛围。
3.音乐性与节奏感:文学意境经常通过语言的声音和节奏,创造出诗意和音乐性的效果。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以其流畅且韵律感强的语言,传递出悠远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一种宏大而温柔的意境。
4.隐喻和象征的运用:文学意境常常借助隐喻和象征来创造深邃的意境。
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的“气氛如此尘土飞扬,大地如此不安”,通过这一形象的隐喻,创造了充满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5.语言的抒情性和渲染力:文学意境可以通过语言的抒情性和渲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情感体验。
例如,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诗歌》中的“我心喜讯激荡,美妙旋律细啜”,通过这样的语言抒发,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情感的升华。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感氛围,使读者沉浸在其中,产生共鸣和体验。
文学意境能够营造出文学作品独特的情感魅力和艺术性,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文学意境(文本层面处理)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一、意境论的形成与意境的界说
(一)意境论的形成
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形成。
王昌龄《诗格》
诗僧皎然:“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宋人严羽的“别材”、“别趣”
明人陆时雍: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人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
她指出:“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与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就是所谓“境”。
这个“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象”与“象外之象”,也就就是实境与虚境。
(二)意境的界说
意境就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就是景中藏情式。
杜甫绝句《漫兴》:
糁径扬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第二就是情中见景式。
李白《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第三就是情景并茂式。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人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
去,我辈岂就是蓬蒿人!
(二)虚实相生
这就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刘禹锡《乌衣巷》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般来说,虚境就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与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与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生命律动
何谓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宗白华认为,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就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这与中国人的诗化宇宙观、哲学观有联系。
她又说:
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语)。
我们宇宙既就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就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就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哲
人、诗人、画家,对于这世界就是“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语)。
“体尽无穷”就是已经证入生命的无穷节奏,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
“而游无朕”,即就是在中国画的底层……里(按,即虚境里)表达着本体“道”。
宗白华在这里剖析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混然为一,试图说明艺术意境与宇宙境界的同构关系。
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就是表诚挚之情。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就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二就是状飞动之趣。
杜甫名句云: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李白名句云: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
门山》)
其三就是传万物之灵趣。
意象派诗人哈尔姆的《秋天》这样写道:
秋夜里一丝寒冷
我向外走去,
瞧见血色好的月亮停在篱笆上
像一个红脸的农夫。
我没有止步说话,只点了点头;
周遭就是渴望的星星
带着白色的脸庞像城里的孩子们。
(四)韵味无穷
这就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相传为李白所作《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意境的分类
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入。
(一)刘熙载分类法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
她说: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所谓“花鸟缠绵”,就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就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就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乃就是一种与平静穆的美。
这四种都就是中国抒情文学意境美的表现,哪一种写好了都能出上乘之作。
一般来说,风格不应有高低偏正之分。
(二)王国维分类法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就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
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就是“有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就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就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
面中,但她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
对于王国维这种概括,朱光潜认为用词不太恰当。
不如用“同物之境”与“超物之境”代替之。
她说“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与经验的返照”,所以不应以就是否有“我”来分类。
她从“移情作用”的观点瞧意境,认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均有移情作用,意境中主客浑一,同具一种感情,故称之为“同物之境”。
而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妆夕霏”,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等,“都就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用”,所以称之为“超物之境”。
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可以聊备一说。
此外,在署名为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又提出一种三分法,即“以境胜”者,“以意胜”者与“意与境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