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

合集下载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一、中产阶层研究的意义1、提高中国的整体竞争力:中产阶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拥有完善的生产工具,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整体竞争力。

2、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中产阶层是优秀的文明之源,他们的日常行为可以启发其他层面的价值观,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

3、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产阶层对国家安全防护更加关注,可以为社会提供保障,促进国家公平、公正和法治的建设,有助于有效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安全防护体系。

二、中产阶层现状1、经济条件日益改善:随着国家发展,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日益改善,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财富的便利条件,可以更好地实现身份的自我聚合。

2、政策的便利与支持:国家为中产阶层提供了各种政策便利和优惠政策,为中产阶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社会认同度的上升:中产阶层受到社会的认同及尊重,特别是闪闪发光的成员更加受到关注,也更容易获得切实的社会地位和资本。

三、中产阶层发展困境1、精英团队的短缺:精英团队是中产阶层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使得精英人才的流失还是相对明显的。

2、投资及消费障碍:虽然中产阶层近几年收入稳步上升,但是投资及消费成本仍然基本压制在了相对低的水平上。

3、对外传播的困扰: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差异,再加上中产阶层具有自我保护机制,让他们在外界的传播较为吃力,难以赢得外界的青睐和认可。

四、中产阶层未来发展方向1、塑造多元化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通过文化传播,抓住细分社区的声音,帮助中产阶层实现自我的创新与发展。

2、引进更多的技术应用:引进先进的科技技术,融入社会现有资源,借助电子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中产阶层的发展能力,实现中产阶层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个人社会责任意识,要求所有社会经济文化团体都要承担责任,践行良好的企业文化礼仪,维护社会正能量。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摘要】随着工业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由独立经营者和科学技术人员主要构成的新的中间阶层,而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主的旧的中产阶层正在整体性的衰落。

中间阶层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要稳定与发展必须大力促进中间阶层的成熟。

【关键词】中间阶层中间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等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意味着我们是从高低分层、分级的角度来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的,是相对于社会上层阶层和社会下层阶层来表述的。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占全社会总数的90%以上。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为数极少的皇权官宦位于金字塔的塔尖,构成上层阶层。

农民位于金字塔的塔基,构成下层阶层。

在这个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起到积极作用的中间阶层,只是人数少、规模小。

如乡村士绅阶层,处于上层官僚与下层农民之间,起到了缓冲和组织协调民间社会的作用,倡导着社会的意识形态,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的相对缺乏就限制了作用的发挥。

建国初期,社会结构是一种以身份为核心的凝固化的结构形式。

身份是社会对每个人地位和财富合法性的确认。

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有以下人员构成:传统的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就职于三资企业、新兴行业的新生中间阶层;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层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公司和单位职工层;大量的个体、私营经营者等。

居于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中间阶层应该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因为它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现代社会走向稳定的重要结构性原因。

首先,在政治上。

中间阶层是上层和下层的缓冲层,缓和、化解上下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协调双方关系,起到了延缓和促进作用。

当中间阶层作为主体时,本身就避免了社会结构的两极化,缩小了贫富差距。

作为贫富之间的过渡群体,中间阶层起到了使上层和下层的对立、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的作用。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摘要: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不同人群,因其对社会稀缺资源——包括国家控制权力、生产资料及财富、社会资本、专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拥有、控制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地位、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阶层。

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并对劳动者阶层的构成和利益需求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认为,在当代,不同阶层间的妥协是民主的象征,是政治解决不同阶层之间冲突的理智和合理的方式。

关键词:四个阶层阶层冲突与妥协一、阶层的划分及标准所谓阶层,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立的群体利益。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将目前中国社会分成国家与社会管理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这样10个阶层①(陆学艺2002)。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Giddens)认为,社会根据三种“市场能力”划分为三种阶级,即掌握生产资料的市场能力的上层阶级、具有教育和技能的市场能力的中产阶级、具有体力劳动的市场能力的下层阶级②(李培林2004)。

划分阶层的标准有很多,如生产资料的拥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受教育程度、社会网络关系、消费水平、信息资源占有、职业等等。

因为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的多样化,不可能依据一个唯一的标准来进行划分不同的社会群体,使用综合标准,即以多种因素的组合进行划分,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同时,采用的标准和因素,应当是本质性、决定性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占有的不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有了明显的、本质性的不同。

按照人们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占有的不同,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劳动者阶层。

稀缺资源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字数500字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字数500字

浅析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字数500字
当前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可以由三个方面来说明:人口,教育,收入。

首先是人口,中国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近14亿人口,其中有1亿多占据中间阶层。

这部分人口的数量介于上层阶层和底层阶层之间,占据社会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是教育,中国中间阶层的人口一般具备中等收入和中等教育背景,他们拥有大学学历,掌握业务知识,并能够利用时刻和金钱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更易以较高的收入来追求自己的人生观和理想。

最后是收入,中国中间阶层的人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而他们的收入也将随之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占比高达66.6%。

总而言之,中国中间阶层的规模已经令人瞩目,其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均受到极大肯定,它们在中国社会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认识分析中等收入阶层是指居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职业水平中间位置的人群。

此类人群家庭年收入较高,属于相对经济实力较强的群体,但并不属于富人阶层。

根据世界银行基于各国平均收入水平制定的统计标准,中等收入阶层通常是指年收入在12600美元至50200美元之间的人群。

中等收入阶层在中国的定义有所不同,我国国家统计局定义中等收入阶层为个人年收入在6万元至30万元之间,占据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绝大多数。

这种收入阶层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等收入群体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和稳定的职业,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更多的社会流动性。

他们是消费升级的主力军,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等收入阶层也在不断扩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中等收入阶层在人口结构上也具有特点。

在我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等收入阶层相对于其他国家是庞大的。

根据数据分析,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约有3.1亿人,占到全社会人口的22%左右。

这个阶层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随着不断增长。

中等收入阶层在年龄上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中80后和90后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和较高的就业率,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更为突出。

中等收入阶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房价等各种成本不断上涨,低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同时,在社会流动性和发展机会方面,中等收入群体也需要面对着一些挑战,有些人甚至面临下降的趋势。

因此,加强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中等收入人群的保障问题,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资源,同时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中产阶级的理解

对中产阶级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理解自中产阶级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大家对这个此词或许是耳熟能详了,也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番。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一概念:中产阶级是什么,中国的中产阶级具有哪些功能特征,中国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什么是中产阶级?首先来说一说广义上的的中产阶级概念中产阶级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较好的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

指的就是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

中产阶级从本质上来说,是指那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他们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一般而言较为精致化。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也拥有一定的管理和支配权。

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功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处于现阶级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在于能否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而中二代也是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

必须要知道的是以上的解读是世界范围内对中产阶级该昂以上的解读,中国的中产阶级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所以不能照搬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评价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只是社会的少数人。

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哪些特征?这个阶层的人士相对富有,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享有较高水准的生活质量,拥有较为轻松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他们自己对自己的所处的现实生活与现存秩序相对比较满意。

他们作为现存秩序的受益者,对社会主流交织与现存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

他们希望这样的社会秩序能够长久稳定下去,这就使他们能起到缓解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而当他们的利益受到非法侵害和阻碍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会希望社会制度和法制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希望中国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来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对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发展的思考

对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发展的思考

对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发展的思考中间阶层是一个社会经济层次中相对独立的群体,代表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间阶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发展进行一些思考与分析。

1. 中间阶层的定义和组成中间阶层是指位于社会经济层次中的中间区域,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而言,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日常生活相对稳定,有相应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代表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平衡的力量。

中间阶层的组成往往是一些具有相对高学历和职业地位的群体,包括城市白领、企业经理、高级技术人员、金融业从业者、中小企业主等。

在中国,中间阶层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中间阶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中间阶层人口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社会地位已经不再是传统封建社会中的中产阶级,而是受到市场经济、科技进步、文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处在社会结构中的较高等级。

在经济层面上,中间阶层人口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决策权。

因此,中间阶层的出现为消费市场扩大和消费升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了民生。

在社会层面上,中间阶层人口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较强,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治理都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 中间阶层在未来发展中的角色中间阶层在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和更大的责任。

首先,中间阶层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其中包括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加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等。

其次,中间阶层要发挥更大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平衡。

最后,中间阶层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基层群众,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也应该为中间阶层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公正的市场环境。

政府需要加大对中间阶层的支持和引导,为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状况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状况。

有关中产阶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以便进一步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单位收入、家庭构成、消费行为及稳健的投资等方面,对当下中产阶层进行深入探索,分析当今中产阶层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中产阶层单位收入分布根据报告显示,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介于7000至30000元之间,占中国收入总体中的40%。

这种收入水平在高于6000元以下的家庭中高达37.5%,而在30000元以上家庭中仅2.6%。

因此,可以看出,中产阶层单位收入主要集中在6000至30000元之间,占中国总体收入的大部分。

中产阶层的收入分布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收入不均衡问题。

比如,中产阶层家庭的月均收入增加了17.7%,但家庭总收入中仍有29.4%处于低收入水平;与此同时,中产阶层家庭的财富总体比上一年增长了10.4%,但有15.4%的家庭仍处于低收入水平。

二、中产阶层家庭构成中产阶层家庭的构成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中产阶层家庭类型以家庭夫妻型为主,占家庭总数的67.1%,超过社会其他家庭类型的总和。

而其他家庭类型,如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以及家有小孩家庭,各个比例均有所增加。

在家庭结构方面,中产阶层家庭伴随着社会发展,有着更大的家庭负担。

中产阶层家庭配备有3到5名成员,其中大多以2口夫妻为主,以及1到3名孩子,其中许多家庭双方都有职业,并参与社会活动。

三、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中产阶层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其对消费行为有了不同的影响。

大多数中产阶层家庭的消费行为以购买居家用品、交通工具、教育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支出在各方面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在教育、旅游、餐饮以及娱乐等项目的支出,比上一年增长了7.3%,超过社会其他消费项目的平均水平。

此外,中产阶层家庭也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高端消费品,如奢侈品、高端摄影器材、纪念品等,以及进口食品、医疗保健品等,这些高端消费品支出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3%。

中国中产阶级浅析

中国中产阶级浅析

中国中产阶级特征分析朱周阳市场营销09109800150前言:近几年有一个在海内外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即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壮大,这个庞大的新兴阶级将推动中国的民主化。

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概念中产阶级(英文: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

此词常用于专业人士、学者、知识份子,或大企业、公营机构、政府部门的中级管理层,或中小型企业东主,中学、小学、幼稚园校长、教师、社工和护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

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夹在中间。

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级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

界定标准中产阶级的界定因素随各国有所分别,但是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三个,一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二是职业,三是文化程度。

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倾向于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首要标准。

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多数可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

而拥有自置物业及私家车,亦是中产阶级的象征:而在香港,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

吕大乐说“这(收入)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

“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

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

”中国中产阶级现况中产阶级的界定:目前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甚至也有人提出中产阶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阐述我国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

阐述我国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

阐述我国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答: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中按照职业、收入、教育、价值观、生说方式等多元标准对社会阶层进行综合考察,其整体地位居于中等水平的社会群体。

1、行为特征受社会结构多元分割的影响,现阶段中间阶层在价值观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着:1)传统性的价值观——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典型者为个体户、小业主。

2)现代性的价值观——开拓、进取,注重个人价值及其社会形象,典型者为公务员、办事员;其间,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及经理,他们更以注重实际的“实惠”标准,度量个人努力的社会价值。

3)“后现代”观念——强调个性体验,不受社会规范约束,典型者为受雇于外企的“白领”、自由职业者等。

如此价值观及行为状态,自然与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社会结构特性有关。

就现阶段中间阶层的构成来源看,一部分系“土生土长”者,在他们那里,对现代市场经营运作机制及科层制的组织管理模式较隔膜、排斥,而对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和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的行为策略则运作纯熟,有亲和力。

如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主、原国企、事业单位中的“老板”、公务员、办事员等,他们更愿意以自己早已驾轻驭熟的交往方式,有意、无意地跨越诸如科层制式的“条条框框”的现代职业行为规范,从而获得有效的行动结果。

另一部分则为随外资引入后,经过西方现代管理、技能培训的人员,即在百姓眼中多少有些“洋腔洋调”者,如一些高级经营管理者、高新技术专业者、现代企、事业单位中的办公室白领人员等。

他们在情感上,对中国“传统玩艺儿”(从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到一切器物)均较反感,有较强烈的反抗情绪;反之,则很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交往准则、生活方式,以致那些颇有洋味的器物“东西”。

无论办“公事”,还是“私交”,喜欢西式的“公事公办”。

从行为规范上看,他们多从事脑力劳动,因而吃苦耐劳能力差;工资水平较高,生活中喜欢追求幸福感,消费水平较高;关注国家时事及大事,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而对于生活和国家大事都能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中间阶层”也叫做“中间阶级”,就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等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相对性,意味着我们是从高低分层的角度来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的。

所谓的中间阶层是相对于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来表述的。

一、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状况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进入转型期。

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总数急剧下降,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队伍出现了明显的缩减,使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国有企业职工成为企业分流、下岗等大军的主体,将他们排除在中产阶层的门外,同时新的中等收入阶层的队伍也正在形成。

中国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并且在世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大批新型现代职业开始出现,发生了社会结构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出现了新的社会中间阶层。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中间阶层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人构成:(一)传统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二)中国大城市正在出现的新生的“新中等收入阶层”(三)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层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公司和单位职工层(四)大量的个体、私营经营者中间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由原有结构向新兴结构转化。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旧中间阶层整体衰落,国有企业职工被白领取代,并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逐渐处于主体地位。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也促进了新中产阶层的产生与发展,现行的分配制度使中间阶层的主体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变,使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成为中间阶层的主体。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广泛运用,以及大学教育的普及都为新中产阶层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也将大量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体人员纳入到中间阶层中。

二、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中间阶层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在我国中间阶层仍然不是社会的主体。

虽然社会开始意识到中间阶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群体,但中间阶层从形成到成熟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同感的相对缺失。

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中产阶层_

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中产阶层_

阅读1: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英文所谓middleclass,翻译成中文,除了中产阶层、中产阶级外,还可以译成:中间阶级,中等阶级,中层阶级等。

中产阶级属于一种按照等级划分阶级的方法,即将社会阶层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这种划分,不是按照属性、性质划分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然而,也正因为界限模糊,相互之间没有尖锐的对立,比较容易缓和矛盾,所以,中产阶级的说法属于一种温和的阶级视角。

从国际上看,中产阶级在整体社会结构中占据了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现象。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发达工业社会出现了职业结构中白领群体超过蓝领群体的现象,有四个职业群体,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普通办公室人员,他们的人数和比例都越来越高。

而这四个职业群体通常被认为属于中产阶级范畴。

所谓中产阶级理论就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中产阶级会不断扩大的社会。

当中产阶级变成了社会上的多数人或社会主体时,下层阶级或低收入者就必然成为社会的少数人群体。

这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结构上比较稳定。

因为,中产阶级往往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它往往起到缓解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反之,当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仅为少数人时,下层阶级或低收入者的比例就必然较高。

这时,一个社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中产阶层?□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会在结构上就处于不稳定状态。

再者,失去了中间阶层的缓冲作用,上下两层之间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

与国际上的中产阶级相比,我国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在时间上比较滞后,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发展进程也比较缓慢。

不仅如此,我国中产阶层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还是有巨大的差异性。

西方新式中产阶级的主体是由受雇人员构成的,而我国新产生的中产阶层的主体是大批非受雇阶层,如大批中小工商业层、独立经营者阶层。

这种差异还进一步表现在构成上。

中国中产阶层主要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

第一,中国大陆中产阶层中最为稳定的力量,是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

中 国阶层深度解析

中 国阶层深度解析

中国阶层深度解析《中国阶层深度解析》在当今中国,阶层的划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象。

阶层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差异,还涉及到社会地位、教育水平、职业类型、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从经济层面来看,高收入阶层通常包括大型企业的高管、成功的企业家、金融行业的精英等。

他们拥有丰厚的资产,能够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在消费、投资和社交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中高收入阶层多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资深专业人士等。

他们有稳定且较为可观的收入,生活较为舒适,能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较高物质需求,同时也在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地位而努力。

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包括普通的公务员、教师、医生、一般企业员工等。

他们的收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活,但在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时,可能会感到一定的负担。

中低收入阶层则涵盖了一些基层服务人员、小型个体商户等。

他们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为脆弱,生活可能较为节俭,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生计。

低收入阶层往往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的人群,如农民工、清洁工等。

他们在经济上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社会保障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社会地位也是阶层划分的重要因素。

例如,政府官员、知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往往因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一些从事基础劳动工作的人员,尽管为社会的运转做出了贡献,但在社会地位的认知上可能相对较低。

教育水平在阶层划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拥有高学历的人群,如博士、硕士,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而进入较高的阶层。

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突破自身所处的阶层。

职业类型也决定了阶层的归属。

像科研人员、律师、艺术家等职业,往往被认为是较高阶层的代表。

而建筑工人、服务员等职业,则更多地处于较低的阶层。

生活方式同样能够反映阶层的差异。

高阶层人群可能更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和休闲活动,注重健康养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而低阶层人群可能更多地关注基本的生活需求,休闲方式相对较为简单。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实困惑和意义分析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实困惑和意义分析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实困惑和意义分析【摘要】作为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下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间阶层在萌芽、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仅关乎中间阶层的发展快慢,更关系到整个社会体系良性运转的与否。

但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导致中间阶层产生了很多新的困惑和矛盾,从这些困惑逆向反思中间阶层的意义又会有许多发现。

【关键词】中间阶层阶层分化社会结构政治参与一、引言所谓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中间阶层(middle class)又被称为中产阶层、中产阶级、中等收入层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也在发生着极大变化,社会结构体系在社会阶层逐步分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向上化的结够体系趋势。

这种趋势体现在社会结构层级越来越多样:2001年,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够变迁研究”课题组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份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社会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阶层等十大阶层。

各阶层之间交叉错合;中、下层阶层希冀可以跨入更高的社会层级。

目前我国中间阶层在快速转型的经济政治下有两点新的现状。

第一,国内研究者在我国中间阶层所占比例上有不同观点,划分标准不同也就存在不同的比例数据,但不管界定标准如何,毋庸置疑的是中间阶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数量增长也越来越迅速。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民富民政策的出台,“藏富于民”成为政府、企业的行动目标,全社会财富开始更多地向个人转移。

经济形态多样性也允许、包容着各种不同职业之间流动的存在;高等教育的普遍扩招政策效果凸现,社会劳动大军中高学历劳动力资源队伍膨胀,这些都推动了中间阶层的突变式发展。

在不远的将来中间阶层必然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

“社会中间化”也势必成为阶层分化与整合的终极模式。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与概念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与概念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与概念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是指既不属于传统的贵族阶层,也不属于劳动阶层的社会群体。

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间阶层的成长和壮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和概念日益清晰。

首先,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之一是其经济条件相对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中间阶层通常拥有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工资收入。

他们在职业领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付出获得相对高水平的经济回报。

与低收入劳动者相比,中间阶层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满足自身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之二是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中间阶层的成员通常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较多,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竞争力,从而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三,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之三是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社会声誉。

中间阶层的成员通常担任中高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自主创业者等职位,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说话权。

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其声誉和地位得到一定的认可。

第四,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之四是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

由于中间阶层的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有能力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物质生活条件。

中间阶层的成员普遍关注生活品质和个人追求,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和文化体验,对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消费品具有较高的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主要包括相对稳定和较高的经济条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稳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以及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

中间阶层的崛起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既是经济的支柱,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因此,关注中间阶层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中间阶层正逐渐形成和壮大,其构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多样性。

新中间阶层的构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白领阶层,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而是涵盖了更多新兴产业的从业者,如互联网从业者、自媒体人、创业者等。

这些人才多具备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收入稳定。

相比于低收入群体,新中间阶层的收入相对稳定。

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有更好的机会和福利待遇,相对而言,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更高,收入也更具可预测性。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规划生活和投资,提高生活品质。

第三,教育水平较高。

新中间阶层的成员普遍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能。

这使得他们更有竞争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要求。

第四,社会参与度高。

新中间阶层的成员不仅对自身事业有较高的追求和投入,也对社会事务和公共利益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关注环境保护、教育、健康等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五,消费观念独立。

相较于过去对节俭消费的认同,新中间阶层更倾向于追求品质生活和个性化消费。

他们注重自我提升和舒适感,对于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有较高的需求。

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多样性、收入稳定、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参与度高以及消费观念独立。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议题,需要从不同维度来进行深入探讨。

以下是我对该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相关讨论:首先,职业多样性是新中间阶层的显著特点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中间阶层主要是指那些从事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医生、教师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型中间阶层的构成也愈发多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在日本,到1975年,“新中间层”已占到劳动人口的34%。

在美国,城市中间阶层占全国自立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占16.9%,到1970年占18.2%。

英国中间阶层1951年占15.3%,到1971年占19.1%。

联邦德国1950年占16%,到1970年占16.1%。

法国1954年占18%,到1972年占18.7%。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中间(中等)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四个阶层。

中间阶层的出现,使原来的绝对对立的贫富两极变成了一个连续数列,收入和财产从富裕到贫穷逐级递减,这就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看到了拾级而上的希望,可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

通常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间阶层,富裕阶层大约占10%~15%,劳工阶层占10%~15%,社会底层占10%以下,这样“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发现,衡量中间阶层的标准大致应包括收入和财产、职业声望,以及自我认同等三个方面。

在物质财富方面,“收入中等,宽裕有余”是中间阶层的基本追求。

中间阶层的收入中等,并以其消费的方式和财产的拥有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是中等阶层的显著标志,因此中等阶层也称为中产阶层。

其实,这个衡量尺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生活水平应是异曲同工,或者说,“小康”生活水平其实是中等阶层的中国式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是收入的积累和固化,拥有财产对于中等阶层的形成很重要。

在职业声望方面,在当今社会,首先在乎的是职业的稳定性,因为由职业获取工薪收入,迄今为止仍是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次是社会的评价,一般而言,因为知本的崛起,“凭本事吃饭”的知识分子或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会得到青睐。

因此,知识分子、白领、专业人士常常是中间阶层的近义词。

在自我认同方面,由于中等阶层意味着一种个人和家庭有尊严、可持续的生活形态受到社会大众的追捧,进而形成一种时尚。

不但在发达国家,而且在一部分发展势头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大众都热衷于跻身于中产行列。

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认同率达到60%~70%,中产阶级认同率高,说明一个社会在生活态度上的积极上进,公众觉得有奔头。

那么,在当代中国究竟是否存在“中间阶层”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一些新型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出现了类似西方现代化社会结构中的“白领”职业群体;在一系列政策调整及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不断分化出了一些具有财产关系的地位群体。

一般而言,公众是将“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与中间阶层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他们大多已知道“中产阶级”的称呼,而对“白领”这一叫法更熟悉些。

不言而喻,这里讲的“中间阶层”是指对现代化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社会中坚力量。

就此而言,类似于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其分层结构中的“中产阶级”。

据陆学艺估计,中国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在1999年已占总从业人口的15%,到2002年,已上升至18%。

陆提出,按照这样的每年1%速度增长,到2020年,这一阶层将占到总人口的38%~40%。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一个阶层的成型,应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地位特征,即具有较明晰的阶层行为边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阶层认知——对其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功能
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

依此,我们不难看到,在现阶段社会结构中,这样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

应该怎样界定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呢?
所谓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

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

一般而言,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应以能定型一个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协调发展、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为定位。

就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国情而论,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具体体现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示范功能。

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遵守交易规则,以促进“公平竞争”的社会规范的形成。

二、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创建、引导功能。

如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精神;平和、开放的心态;在公共生活领域讲文明、讲秩序;积极参与有益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共事务;辅助弱势人群,尊重个性选择;以合法手段积累财富,并适时回报社会,等等。

三、社会利益矛盾的缓冲功能。

在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居于中间状态,其一旦获得合法性地位及其社会认同,便有可能发挥该阶层的“中间价值”——预留社会政策调整空间,以缓解上、下两层的矛盾冲突。

因此,培育和发展强大的中间阶层,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和不同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协调和化解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实现共同富裕,构成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尽管这一群体的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也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成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中坚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