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思想拾贝[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美学思想拾贝

摘要:本文从“直觉”、“距离”“移情”三个维度,对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美学观点进行细微解读,运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尝试对看似艰深的美学做出世俗化解释。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美”是怎样产生的。

关键词:直觉距离移情

朱光潜被誉为“美学大师”,著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谈美》等多部文艺理论著作。其美学理论虽未能成为主流文学的佼佼者,但不失为文艺理论界的一朵奇葩,为世人所瞩目。朱光潜在一九三六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序言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自白:“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喜欢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等问题;因为喜欢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文学趣味上的个别差异;因为喜欢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的美学著作。”广泛的兴趣,是朱光潜在美学研究领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朱光潜幼时接受了近十年的私塾教育,有十年时光都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这使他练就了出色的文笔,同时具备了深厚的古代文学功底。他曾在港大文学院就读,并赴英、法留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翻译了三百多万字的作品,尤以黑格尔的巨著《美学》享誉国内。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在学习西方文学、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基

础上,巧妙地融合进了中国元素,成为沟通中外文学的桥梁。他的美学理论是嫁接西学和中国文学的硕果,深入浅出的论证,通俗易懂的语言,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心理,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望。

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以直觉说、距离说、移情说来解释美是怎样产生的。

他指出美的本质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认为“美感经验就是凝神的境界”[1]。在这种境界中,人们不但“忘却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忘记“自己的存在”。这种美学思想既和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物我合一”一脉相承,又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以为“人生大患在有我,人人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隶”。欣赏文艺时我们“忘去自我,摆脱意志的束缚,由意志世界移到意象世界”。所以,叔本华得出结论“文艺对于人生是种解脱”。在《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这篇文章中,朱光潜提出了三种摆脱烦闷的方法,即“宗教、美术、孩子气”。这三种方法与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相同的是,都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超功利的世界,是人们暂时忘却被意志牵绊的烦恼,这明显受了叔本华的影响。

在“距离说”中,朱光潜提出,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自己跳脱实用的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行为物役”、“名缰利锁”,都是“不能在我与物中间留出‘距离’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各种琐事、生存的压力使人们焦头烂额,鲜有美感可言。而唯有艺术家,能以陌生化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并以独特的表现力为人们呈现美的结晶,在油盐酱醋的人间

烟火中开拓出另一片天空。朱光潜认为,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日常生活放在一定距离以外去看。

朱光潜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他指出“创造与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因为“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难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并提出“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种最理想的境界。

比如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按照生活事实一五一十地叙述的故事经不起咀嚼,难以产生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甚至根本称不上艺术品。而语言过于晦涩,形式过于追求曲折离奇的某些作品,虽然大胆开创了一片创作新天地,但普遍存在着脱离大众的问题。就是由于距离太远而使人们望而却步,不得而入。

无论是但丁笔下的地狱,还是吴承恩笔下的天庭,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具有醇厚的感染力。其原因何在?朱光潜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细想,的确如此。无论是天庭还是地狱,天神还是魔鬼,亦或是充斥其中的制度或规则,无一不是以人间为蓝本的艺术加工。“唯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唯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2] 同样的道理,一张美丽的风景照片,在游客看来美不胜收,但在每日置身其中的当地居民眼中,其美感就要减去几分,这就是由于距离太近的缘故。

朱光潜认为,“戏剧的化妆,雕刻的抽象化,图画的缺乏远近阴

影,诗的音韵之类”,其作用都在于和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因此使人们超越了功利观,沉浸在美的王国里。

“距离的矛盾”不但存在于欣赏方面,也存在与创造方面。一方面,作者在创作中要描写自己“最切身的情感”,这样才能以情动人;另一方面,作者要进行必要的加工、纯化,使作品给受众以美的感受。普通人常说“我可惜不是文学家,不然,我的经验可以写成一部极好的小说”。朱光潜指出,其根源在于“不能在自己和自己的情感中留出‘距离’来,不能站在客观的地位去关照自己的生活”。

朱光潜认为,在所有体裁中,戏剧离人们的距离最近,诗歌离人们的距离最远。笔者认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散文和小说拥有最多的读者,恐怕也暗合了“不即不离”的审美原则吧。

朱光潜指出“韵文比散文‘距离’较远”,所以很多很淫秽的事表现于散文仍然是近于淫秽,表现于诗词就比较雅驯些。例如《金瓶梅》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描写潘金莲和西门庆初次偷情的场景:“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喜孜孜连理枝生,美甘甘同心带结。一个将朱唇紧贴,一个将粉脸斜偎。罗袜高挑,肩膀上露两弯新月;金钗斜坠,枕头边堆一朵乌云。誓海盟山,搏弄得千般旖妮;羞云怯雨,揉搓的万种妖娆。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杨柳腰脉脉春浓,樱桃口微微气喘。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颗;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直饶匹配眷姻谐,真个偷情滋味美。”本来不堪入目的色情描写,用近乎诗词的笔触写出,不但不

让人反胃,反而颇具美感,这不能不说明作者笔力的高超。

朱光潜引用康有为的话来说明移情作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字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朱光潜指出除了第九条以外都属于移情。把原本无生命的汉字看做有生命的人来描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也许就是移情所产生的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朱光潜还指出,移情通常的表现是拟人或者比喻。笔者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包世臣这样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如老翁携带幼孙,痛痒相关,顾盼有情”。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写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单独来看似乎并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魅力。可是他所有的字加起来有一种整体的和谐之美,仿佛相邻的字之间都是有感情的,有着某种深深的联系,就如同骨肉亲情一样,带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