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中国历代历法年表
![中国历代历法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21071e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9.png)
中国历代历法年表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起点,主要代表是“夏历”、“商历”和“周历”。
1. 夏历:夏历是中国历法的最早形式,大约出现在夏朝时期。
夏历采用农历的形式,以月相来划分时间,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起始是朔望日(月球从新月到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
夏历的确定主要依靠观测月亮的变化和定朔(确定新月出现的时间),并借助于各种测时工具。
2. 商历:商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在商朝时期,是夏历的改进版。
商历主要对夏历的朔日和历年的长度进行了修正,使得历年长度与太阳实际运行的时间更加接近。
商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以朔望日为起点。
3. 周历:周历是周朝采用的历法,是夏历和商历的进一步发展。
周历沿用了商朝的月相制度,每个月的起始是朔望日,但对历年长度进行了更加精确的修正,使得历法的准确性更高。
二、秦汉以后秦汉以后的中国历法发展主要经历了五种历法的推行,分别是“秦历”、“汉历”、“魏晋南北朝历”、“隋唐历”和“宋元明清历”。
1. 秦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与周历有所不同的“秦历”。
秦历采用了新的岁星法,将历年长度固定为365.25天,并采取了定朔和救闰两种方式来修正历法。
秦历是中国历法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2. 汉历: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历法,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汉历主要对秦历的救闰方式进行改进,引入了“回朔术”来确定闰月的位置,使历法的准确性更高。
3. 魏晋南北朝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发展较为混乱,各地采用的历法也不尽相同。
南北朝历法主要继承了汉代历法,并进行了一些微小的调整。
4. 隋唐历:隋唐时期,历法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朝制定的《隋书·杂志》中记载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历法计算方法,为历法改革提供了依据。
唐朝时期,唐太宗颁布了新的历法,即“唐历”,对历法进行了严格的统一管理。
5. 宋元明清历:宋、元、明、清四代的历法发展基本延续了唐代的历法体系,主要对历年长度进行了微调,并进一步改进了历法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历法逐步规范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逐步规范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534275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f.png)
中国古代历法逐步规范化的演变古代中国历法是一门复杂、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法的制定不仅关乎国家治理,还涉及到人民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需求。
历史上,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追月”到后来的“纪岁”,再到对各种历法进行统一规范的过程,其间不断地有新的思想贯彻、新的制度创立、新的发明创造,才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成熟的古代中国历法。
下面将就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过程做一番探讨。
一、从“追月”到“纪岁”——古代中国历法的初步演进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历法是“追月历”,即依据月亮的满缺变化确定时间的一种历法。
这种历法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而最早的史书上关于月令的记载,则出现在《尚书》、《周礼》、《礼记》等文献中。
周朝时期,普遍采用“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它们都是“追月历”,期限在一个月和一年之间,对时间标度的划分非常不规范。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控制天下,打破地方势力,“一统天下”,他下令废除各地的旧历,采纳秦国所行之“岁星历”,把全国分成三个时区,对全国进行规范,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统一铭刻历法的纪年之举。
从汉晋四百年到隋唐时期,中国历法经历了新历、旧历交替、浑沌不清的时期。
从秦朝开始,历法翻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历层出不穷。
由于历法的制订,具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新历的推行时常与政治权力的争斗、地域和利益之争、宗教信仰的影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代王莽曾将“纪岁讲究相合而观行天之晦也”的思想引入历法新制之中,同时废除了“岁星历”,改行“太初历”。
此后,随着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历法技术日益成熟,人们对于历法纪元的认识也日益清晰,即纪年的起始点和历法采纳的历元必须统一。
二、规范历法与统一历元——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崭新阶段唐朝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从明王政权到后来的盛唐(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国历法几乎涵盖了古代东亚大部分的技术和思想,而且在制定和应用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农历历法
![中国古代的农历历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e19f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e.png)
中国古代的农历历法中国古代的农历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一套时间计算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至今。
农历历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也成为了传统节日、祭祀习俗等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农历历法的起源、特点和演变。
一、农历历法的起源农历历法的起源与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分类有关。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发现了一些规律,从而形成了一套基于天体运动的时间计算系统。
最早的农历历法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历法主要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基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以便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二、农历历法的特点1. 以月相为基础:农历历法以月食、日食等天文现象为基础,将一个月的时间定义为满亏圆盈两个相位。
由于月食和日食的发生与月相的变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观测这些天文现象来确定月亏和月盈的时间。
2. 交替变换的闰年:与阳历的闰年相比,农历历法的闰年设置规则更为复杂。
根据农历历法的规定,为了与太阳年保持一致,需根据一个周期中的平均年数,设置一些闰月来平衡。
具体的规则是,每19年中会有7个闰年,其中有些年份会设置一个闰月,以保持农历历法的精确性。
三、农历历法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农历历法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著名的历法改革是由汉武帝在公元前104年进行的,被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的改革完善了农历历法的推算方法,使其更加准确和科学。
此后,不同朝代都对农历历法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唐朝的“大衍历”和宋朝的“授时历”都是历法改革的经典之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方法的改善,农历历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西方阳历的传入和普及,农历历法逐渐被西方阳历所取代。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使用阳历为主要时间计算系统,但中国传统的农历历法仍然保留下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总之,中国古代的农历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a894a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e.png)
85年~263年
6
乾象历
孙吴
刘洪
吴黄武二年~天纪四年
223年~280年
7景初历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杨伟魏景和元年~北魏正平元年
237年~451年
8
泰始历
晋
杨伟(刘智)
晋泰始元年~刘宋元嘉年间
265年~442年
9
大明历
南梁南陈
祖冲之
南梁天监九年~南陈祯明三年
510年~589年
10
皇极历
隋
刘焯
未采用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
序号
历法名称
朝代
历法家
实行年代
备注
1
黄帝历
黄帝时期
不详
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之一
2
颛顼历
秦
不详
秦昭王时期~汉元封六年前
约前300年顷~前105年
3
太初历
汉
邓平、落下闳
汉太初元年~后汉元和元年
前104年~后84年
4
三统历
汉
刘歆
汉绥和二年~元和元年
前7年~84年
5
四分历
后汉
李梵、编䜣
1645年~1913年
首次引进二次内插法求日月运动
11
大业历
隋
不详
597年~618年
12
戊寅元历
唐朝
不详
619年~664年
13
麟德历
唐朝
不详
665年~728年
14
大衍历
唐朝
不详
729年~761年
15
授时历
元
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元至元十八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c58ea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c.png)
特点:《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成就:《授时历》采用了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和数学方法
影响:《授时历》对后世历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章节副标题
03
星宿与星座的对应关系
星宿: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为28个星宿,每个星宿代表一个特定的区域
星座:西方天文学将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每个星座代表一个特定的区域
历法制定: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星图绘制: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绘制的星图,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理论创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提出的天文理论,如“浑天说”、“盖天说”等,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05
注重实用性与观测相结合
章节副标题
06
观测手段的局限性
观测时间:受自然条件限制,只能在白天进行观测
观测工具:主要依靠肉眼观测,缺乏精确的观测仪器
观测范围:局限于地球表面,无法观测到地球以外的天体
观测精度:由于观测工具的限制,观测精度较低,误差较大
历法推算的不准确性
古代历法主要依靠观测天象,存在误差
古代历法没有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导致误差
预测天气变化:通过观察天象,预测未来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制定历法: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制定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如二十四节气等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历法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法与天文学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
历法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历法与天文学对现代天文学、历法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响:《大衍历》对后世的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航海等领域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c930c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c.png)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中国历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不同时期的天文、数学和制历技术的进步。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历程的详细论述:一、先秦至汉初的历法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对天文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例如,《周易》中就有对阴阳、八卦与天文历法关系的描述。
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首次采用《颛顼历》作为官方历法,该历法以四分法为基本计算方式,以黄钟律数为历法推算的基础,以度量衡为计算单位,对后世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代至南北朝的历法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历法也在不断进步。
东汉末年,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体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地球在其中,这与后来的地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基础上,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历法,如北魏张渊的《甲子元历》、南朝宋何承天的《元嘉历》等。
这些历法在天体结构、计算方法和精度上都较前代有所提高。
三、隋唐时期的历法隋唐时期是中国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代制颁的《大业历》和唐代实行的《麟德历》都基于张衡的“浑天说”。
同时,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为后来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时期的《大衍历》是唐代最为完备的历法,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标志着中国历法发展的新阶段。
四、宋元时期的历法宋元时期是中国历法的又一重要阶段。
宋代天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十二气历”的概念,这种以节气为基础的历法更适用于农耕生产。
同时,北宋时期编定的《钦天历》以及后来元代颁行的《授时历》都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授时历》采用了招差法来计算太阳、月亮的不均匀运动,使得历法更为精确。
五、明清时期的历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初期,采用的《大统历》基本上沿用了元代颁行的《授时历》。
但随着天文观测数据的积累和数学计算方法的进步,清代顺治年间颁行了更为精确的《时宪历》,该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https://img.taocdn.com/s3/m/87ff8c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9.png)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人类历法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为农业生产、政治施政、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法制定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法制定的起源追溯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农耕社会。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意识到时间的规律性,并且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当时,人们以农业生产的农事活动为基准,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历法体系。
随着中央政权的兴起,历法开始由朝廷统一制定,例如夏代的“干支纪年”和商代的“太阳历”。
二、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可以分为古代天文观测和数学进步两个方面。
古代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发达程度是决定历法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秦汉以来,中国天文学在天文观测和测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的“金毛星历”和《晋书·天文志》中的“帝王历法”。
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尤其是六朝以后,古代历法逐渐趋于精确,并不断完善。
三、历法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历法制定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问题,也涉及到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方面。
在古代,历法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和统治,比如皇帝诞辰、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等。
此外,历法还对农业生产和天文现象的观察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制定农事活动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古代历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历法制定的不足与改进虽然中国古代的历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法与天文现象之间会有偏差,尤其是农历与太阳历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对农业生产、节令确定和宗教仪式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便。
因此,在历法制定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修正是非常必要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是人类历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法制定的起源与演变,受到古代天文观测和数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与农历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与农历](https://img.taocdn.com/s3/m/dc44f0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9.png)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与农历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法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农历。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农业生产和传统节日。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历法发展及与农历相关的知识。
一、中国历史上的历法发展1. 阴阳历:早期的中国古代历法以天文观测为基础,将时间按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进行划分。
阴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而阳历则是以太阳的视运动为基础。
阴阳历在我国古代历法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太阳历:早期的太阳历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准。
夏历和冬历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太阳历法。
夏历是以冬至后的第一次立春为新年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春节前后;而冬历则是以立秋后的第一次大寒为新年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腊月初一。
3. 农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历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法。
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确定的,以农事活动为中心。
农历每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或30天,每隔19年整个循环即为一个"甲子"。
二、农历的特点与应用1. 定义:农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以月亮的运动周期作为计算基准,具有传统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特色。
2. 农历的应用:农历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节日、农事活动和民俗习惯。
中国人民根据农历来进行日常生活、农田耕作、农产品种植和传统节日的安排。
3. 农历与传统节日:中国许多节日的日期都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农历在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4. 农历与农业生产:农历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农民根据农历的变化来决定田地的开垦、种植作物的时间和收获季节的安排,以此为基准来规划农业生产,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
三、农历的发展与挑战1. 农历的演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农历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农历的计算方式也是相对精确的,但仍存在一些困难。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和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5bb6d3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3.png)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法的发展也同样历史悠久。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文化遗产卓越非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与文化遗产。
一、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历法主要有三个系统:夏历、殷历和周历。
夏历是先秦时期的历法,基于月相确定的太阳历。
殷历是时代为殷商时期的历法,基于日、月、五星的阴阳合历。
周历则是以后西周时期的历法,是以夏历、殷历为基础,结合自然现象制定而成的复合历法。
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法,并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良。
最为重要的改革是由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它采用以太阳回归年来定朔,以阴历来计算月份。
此后历法改革不断,不同的朝代也给历法带来了不同的变化。
随着日月星辰的运动周期越来越精确,人们对历法精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钟表、计算机、数字等新技术的发展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历法的计算和记录也越来越精确。
古代中国的历法虽然已经废弃,但是对历法的研究和传承却一直在进行着。
二、中国古代历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历法具有许多迷人的特点,它包括了许多数学、天文和哲学的原理,既有科技成果,又有人类智慧的积淀。
中国古代历法的文化遗产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呢?1.中国古代历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探索,并建立了复杂的数学计算和算法。
中国古代历法方正、严谨、精密,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科学意义,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历法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求知精神,其古老的历法文化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也获得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欣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科学、文化、体育、社会管理等领域。
3.中国古代历法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它包括了很多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八卦、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启迪了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处理,也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747a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1.png)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一、简介历法是人类社会为了统计时间、制定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历法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
二、夏代至秦代1. 夏代和商代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时期。
当时的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为基础。
夏代王朝制定了夏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天。
商代则使用了农历,即根据农作物的生育季节来制定的历法。
2. 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朝制定了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日后历法发展的基础。
周代首创了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是一种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
然而,由于太阳运行周期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夏历并不准确。
三、汉代至明清时期1. 秦汉时期秦代推行了太阳历,即使用太阳年作为历法的基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然而,由于历法的计算方法依然存在缺陷,秦代历法并不精确。
后来的汉代改良了太阳历,并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使历法更加精确和完善。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法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推行了唐历,也就是唐太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确的历法之一。
唐历基于天文观测和数理计算,将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时期,中国历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宋代制定了儒略历和寿阳历,但都不是十分准确。
元代则沿用了儒略历,直到明代进行改革。
明代实施了崇祯历和万历历,使历法更加准确。
清代则推行了郑氏历法和宣统历法,进一步提高了历法的精确性。
四、近现代近现代以后,中国历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历法的改革迅速推进。
1956年,中国实行了公历(格里历)作为官方历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公历基于地球公转周期制定,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的历法,直至今日。
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e950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5.png)
中国古代历法:智慧与时间的交响曲一、历法的起源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就有着极高的热情。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开始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以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察逐渐系统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历法。
1. 夏商时期的历法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历法知识,称之为“夏小正”。
到了商朝,历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历书——《殷历》。
这一时期的历法主要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初步确立了年、月、日的概念。
2. 周朝历法的完善周朝时期,历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周公制定了《周历》,采用了“岁星纪年法”,即以木星(岁星)的运行周期来纪年。
周历还规定了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指导。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在这一背景下,历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著名的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分别编写了《甘石星经》,对天文现象进行了详细记录。
鲁国制定的《鲁历》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4. 秦汉时期的历法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历法进行了统一。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等人奉命修订《太初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法。
它以天文观测为基础,规定了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后世历法奠定了基础。
二、历法的成熟与传承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历法逐渐走向成熟,并在各个朝代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法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刘洪创制了《乾象历》,首次提出了日月交食的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
同时,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岁差值,推动了历法的发展。
2. 隋唐时期的历法巅峰隋唐时期,我国历法达到了巅峰。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和傅仁均分别编制了《戊寅元历》和《大衍历》。
《大衍历》在历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详细规定了日月行星的运动规律,成为后世历法的典范。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49be4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f.png)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历程非常悠久且复杂。
在古代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历法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算的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制度。
它在农耕生产、军队统领、礼仪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用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的位置和运行轨迹来测算时间。
最早的历法主要以月亮的变化为基础,被称为农历。
农历与自然现象关系密切,但由于没有办法精确测定一年的长度,故农历每年会逐渐滞后于气候和季节的实际情况。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的历法逐渐向历书制度过渡,建立了固定的年历和月历。
商代时期已经开始实行以月为计量单位,以闰月来适应太阳和月球运行周期的不同。
但是这种农历由于无法精确地测定一年的长度,导致农历和太阳年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到了秦汉时期,农历和实际情况的差异已经非常大,因此开始有人提出历法的想法。
汉朝的历法学家徐止于汉武帝时期提出了置闰的方法,让农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由于无法精确测定一年的长度,这种历法仍然存在误差。
直到唐代,中国古代历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
唐代历学家李淳风和僧一行通过与波斯的使者进行交流,了解到了太阳年的精确长度,并借鉴了波斯历法的一些方法。
唐朝正式采用了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历法,即太阳历。
太阳历的引入,使得中国的历法与国际接轨,这无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法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
明朝天文学家郭守敬通过精确测定一年的长度和地球自转周期,建立了新的历法,即圣历。
圣历采用了摄动修正和闰六法,大大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
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历法制度,直到民国时期才被西方的公历所取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以观测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农历,到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太阳历的过程。
这种发展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时间计算工具的不断完善,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融合。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日常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f5e0902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8.png)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日常生活在中国古代,历法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历法不仅是指记录时间的方式,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农事生产、节令节气、祭祀活动等方方面面。
因此,各个朝代都致力于历法的研究和改进。
一、古代历法的发展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阴阳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每月约三十天。
到了西周时期,又增加了闰月,使得一年的天数更加准确。
随着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中国历法也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汉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将一年的长度定为三百六十五天。
唐朝时期,又制定了大衍历,采用了甲子等六十花甲的循环纪年方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二、历法与农事生产中国的农业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为核心。
在古代,历法在农事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农历初建时,就以每年春分为起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农民们根据各个节气来调整农事活动,比如春分后要及时种植春种作物,秋分后要储藏粮食。
而农历的闰月制度,也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准确的时间标志,可预测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周期。
三、历法与节令节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节令节气都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气系统,是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制定的,与农历有密切关系。
伴随着各个节气的到来,也有较为浓厚的节日氛围,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四、历法与祭祀活动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也与历法息息相关。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随夏至举行的盂兰盆会,时至今日依然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制度,包括固定的日、月、年祭等。
而这些活动的时间、规模、方式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历法进行规定和安排,以保证祭祀活动的顺利和效果。
总之,历法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时间记录的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对于今天的我们,了解古代历法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保护,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5f1d7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发展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夏、商、周三代,而天文学的发展与历法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法和天文学理论。
一、夏商周的历法探索夏朝时期,古人开始以农业为生,对节气变化的观察日益关注。
根据当时的天象观察,夏朝制定了“夏历”,以农事为主要依据。
然而,由于夏代的历法记载已经很少,我们对于夏历的细节了解有限。
相传夏禹时期,古人发现夏历与天文观测之间的不符之处,弃用了夏历,并开始尝试以均等的法则制定历法。
商朝时期,以天文观测为基础的历法体系逐渐形成。
商朝制定了“商历”,采用九州八纪的思想,将天上九州分别与人间八纪对应,以此来推算历法。
这一思想对后来历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周朝时期,人们意识到天文观测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周历”,以更加精确的太阳、月亮和星象推算历法。
二、秦汉的历法革新与天文学成果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历法方面采取了激进的革新措施。
秦始皇派遣观测团队进行天文测量,推行了统一的历法体系。
这一历法被称为“秦历”,采用了甲子纪年法,以甲至癸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循环组合来纪年。
这一历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历法。
汉朝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置了太学,聚集了一批天文学家和历学家。
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研究,他们编纂了《汉书·天文志》,记录了当时的天文学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统历法”,即推算以闰月保持农历月与月相间隔的三种历法,对后世的历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宋明清的历法与天文学进展唐宋时期,宫廷设置了“天文台”,专门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研究。
唐朝的历法发展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刘德仁编纂了《唐六典》和《定闰法式》等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历法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的历法和天文学更加精细化和体系化。
明朝天文学家杨恽和司天监官员徐光启共同编纂了《华亭历日食表》,详细记录了日食的观测数据。
中国古代历法演变史
![中国古代历法演变史](https://img.taocdn.com/s3/m/2ec2de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b.png)
中国古代历法演变史中国历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历法之一。
它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法曾经历过多次演变,发展成为独特的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历法的起源开始讲述中国历法的演变史。
一、古代历法的起源古代中国最初的历法是夏历,它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历法。
夏历是以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为基础,每个月分为三旬,每旬十日。
据《史记》记载,夏朝的纣王为了纪念自己,下令开始制作历书,将夏历正式制定下来。
由于夏历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历法,所以它的岁首是以立春之际为准。
在春分之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昼夜平分,过此之日,昼长夜短,所以定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这个起点直到今天仍然被用作农历的开始,称为“岁首”。
二、历法由夏至周夏历之后出现的是商周历法,它是由商朝和西周制定的。
周朝的太史史载祭祀、诸侯觐见、战争时机、天文预测、节庆日期等均依据周历规定。
周历的历月称作“月建”,以祭祀、战争、进攻等为主要考虑。
周朝修定了夏历,将其改良成为了一种更为精确的历法,即周历。
周历基本上是以夏历为基础的,但是加入了刀初准及定气的方法。
刀初准是指在初一日上午第一次观测太阳出现之前,按照黄经赤纬、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等条件,测算出日晷或直尺所指示的时间,以确定初一日的出现时间。
定气是指按天文学规律,以气候的典型现象如芒种、小暑等定出二十四节气。
三、历法的全盛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全国实行一种新的历法,以此来统一天文、气象等方面的观测。
这种新的历法叫做暦法,它是以甲子循环为基础的。
甲子循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是从甲子日开始,按时间循环计算,直到下一个甲子日出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周期。
暦法为当时的天文学和数学集大成者,它的元素大体认为有星、宿、月相、列日、气及度等。
汉代时期,因为儒家思想的日益兴盛,历法改革开始着重于规范化。
汉武帝应当时丞相许慎的建议,编定《千文万首赋事》中的天文历法一书,即《易乾卦系年历表》。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87f46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1.png)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们通过观察天象和制订历法,帮助人们了解时间、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及推算天象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古代历法的发展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记录的历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
当时,古代中国人民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依据,划分时间和计算农耕季节。
后来,汉朝的张衡提出了天球仪假设和冬至点的观念,对中国古代历法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太阳历和农历两大系统。
太阳历以天文观测为基础,以太阳视运行周期为参考,将时间分为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单位。
相较之下,农历则是以月亮的周期为依据,辅以太阳视运行周期,用来计算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始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远古时代,当时的中国人民开始观测天象,并通过记录和推算星星和行星的运动轨迹,来预测天象事件。
这种观测和记录的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发现了二十八宿星座。
二十八宿是指黄道上划分出来的28个星宿,每个星宿代表着一个月份。
这对于中国古代人民来说,是一种观测并记录天象的重要方式,对于辨识时间和农作物生长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还有其他方面的突破,如太阳日食和月食的观测与预测、恒星视运动的研究等。
这些成就无疑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进步,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古代历法与天文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 时间管理:古代历法的发展使中国人能够准确地计算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有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
中国古代历法知识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法知识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9010b0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b.png)
中国古代历法知识的演变历法是指对时间的划分、计算和纪念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明之一。
中国古代历法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历法知识的起源开始,对其演变历程进行介绍。
一、古代历法知识的起源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中国人已掌握了一些关于时间的概念。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时间的计算逐渐成为人们的一门重要学问。
远古时期的历法还比较简单,以月亮和太阳的运行为基础进行计算。
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周转周期不同,月亮运行一周转所需时间为29天左右,而太阳运行一周转所需时间为一年。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历法是黄帝所制。
《太史公书》中载:“太古:黄帝制历。
”这个历法主要以太阳周期为基础,每周转以365天为周期,分为24节气,为后来节气历的基础。
黄帝历其后为传至夏、商、周各时期,逐渐演化成为了当时的“周秦始皇历”。
二、夏朝至春秋时期的历法发展夏朝至春秋时期的历法围绕着古人类主观认识周天運動而制定,主要是指朔日历、太阳历和月亮历。
朔日历是最早的历法名称,多用于定立农事时限。
太阳历则以太阳赤道廻归计算一年,日、月和年都与太阳相关。
月亮历以月相与太阳结合计算。
在此期间,以黄帝历为基础完善了24节气,建立了天官、地官和岁星三组独立的纪时制度。
三、战国至汉朝时期的历法发展在战国至汉朝时期,古代中国的历法知识得到了更加完善和系统的发展。
统一以物象衔接均值的太阳历成为各诸侯国和汉朝统治地区的主要历法。
掌管司历的官吏逐步形成,并出现了期闵制。
这个时期的历法还出现了大小月、闰岁和置闰等概念,以及十二地支制和十干天干,万年历等制度。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历法发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法知识演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时期的历法发展以中心点移动为主要特征,出现了庚申国朝法、麟德周年法、开元历、咸阳历等历法。
在唐代,徐氏崇尚以律历统和,考虑到二十八律先前的执行不利于应用,发明了永明历。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5b9cfa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4.png)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概况一、先秦时期——历法的起源1. 早期天象观测与纪时- 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
如通过观测太阳的出没确定昼夜,利用月亮的盈亏变化纪月。
传说中的尧帝时,就有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这表明当时已经对回归年长度和闰月设置有了初步的认识。
- 夏代可能已经有了比较简单的历法,称为“夏历”,它以正月为岁首,采用干支纪日法,这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纪日的重要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循环纪年、纪月、纪日等。
2. 商周时期的历法发展- 商代的历法在夏历基础上有所发展。
商代已经有了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并且有了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做法。
从甲骨文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商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已经相当详细,如日食、月食等。
二、秦汉时期——历法体系的初步形成1. 秦朝的历法统一-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颛顼历。
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它是一种古四分历,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朔望月长度为29.53085日。
颛顼历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历法,它在全国的统一使用,对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交流等有着重要意义。
2. 汉代的历法改革与太初历- 西汉初期沿用颛顼历,但随着时间推移,颛顼历出现了误差。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历法改革,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回归年长度为365.250162日,朔望月长度为29.53086日。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并且规定无中气之月为闰月,这一规定使得历法与季节的对应更加准确,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初历的制定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后世历法的基本框架。
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历法的发展与完善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探索- 这一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历法也不断发展。
三国时期,刘洪编制了乾象历。
乾象历在月行不均匀性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它改进了朔望月和回归年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历法的精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法改革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法改革年份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91a19d2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a.png)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法改革年份年表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法改革年份年表一、夏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2070年:启用从春秋季节入冬的农历历法。
二、商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1334年:启用了定朔历法,以农历作为基准。
三、西周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841年:西周初年,敬王即位,开始使用夏历。
- 公元前771年:西周末年,宣王即位,改用至春分始的夏历。
四、春秋时期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771年:鲁成公继位,推行从立春始的积年历法。
五、战国时期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475年:魏文侯即位,改用节气历法,以春分为年首。
- 公元前503年:鲁哀公即位,采纳吕大叔的纪年法,夏历及农历皆从春分定年。
- 公元前373年:晋献公即位,推行以立春为年首的节气历法。
六、秦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实行了统一历法,采用夏历。
七、汉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下令新制夏历,以寒食节为正月初一。
- 公元40年:后汉光武帝刘秀改用积年历,以立春为年首。
八、南北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502年:齐武帝萧赜下令采纳黄初纪年法,以立春为年首。
九、隋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启用大业历,采用近朔法与恒朔法,以农历作为基准。
十、唐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713年:唐玄宗下令实行大历法,以农历定年。
- 公元729年:唐玄宗下令实行混朔历法。
十一、宋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021年:宋仁宗下令改用真朔历法。
十二、元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新历法,以正月初一为农历年的开始。
十三、明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339年:明惠帝朱允炆颁布新历法,即“交季余气之朔历法”,以季月为单位。
十四、清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643年:清顺治帝颁布新历法,改用以冬至为年首的冬历。
十五、中华民国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启用阴历,以冬至为年首。
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采用公历,以元旦为年首。
中国历法简介
![中国历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ff67f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1.png)
中国历法简介摘要:一、中国历法的起源和发展1.太古时期:观象授时2.夏商时期:阴阳历法3.周朝时期:五行说与四时分野4.秦汉时期:统一历法与《夏历》5.隋唐时期:农历的确立与完善6.宋元明清:历法的传承与修订二、中国历法的特点1.阴阳结合2.五行说3.天文观测与气象记录4.农耕文明的体现三、中国历法的主要历法体系1.太阳历:干支纪年法2.月亮历:十二生肖3.阴阳历:二十四节气与农历四、中国历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传统节日的传承2.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3.文化交流的价值正文:中国历法,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在观象授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历法体系。
太古时期,人们根据天象变化,制定出一套简单的观象授时法。
夏商时期,人们已经能够运用阴阳历法来记录和预测天文现象。
周朝时期,五行说与四时分野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历法的内涵。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历法迎来了一次大的统一,以《夏历》为代表的农历逐渐确立。
隋唐时期,农历得以完善,并为后世所沿用。
宋元明清四代,历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修订,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历法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阴阳结合、五行说、天文观测与气象记录以及农耕文明的体现等方面。
阴阳结合体现在阴阳历法的运用,五行说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文观测与气象记录则是历法制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中国历法紧密结合农耕文明,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中国历法体系中,主要包括太阳历、月亮历和阴阳历三种。
太阳历以干支纪年法为代表,月亮历则表现为十二生肖,阴阳历则包含了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这三种历法体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历法的完整框架。
时至今日,中国历法依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
此外,中国历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最优。《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化,其数值是古大今小。
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继《大衍历》之后,唐代的又一部优良历法,它给出的近点月以及交点月日数分别为27.55455日(今测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测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时差、气差、刻差而著称,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确度。
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
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节气的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证实,该书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记载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历法的第三个进展是,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19年7闰法,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分别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历。四分历问世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编历家屡有改革,遂使中国古代历法不断完善,内容亦日趋丰富起来。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中国古代历法,历经各代制历家的改革,至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达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订《授时历》过程中,既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其分布范围是空前的,南起北纬15°,北至北纬65°;东边起东经138°,西至东经102°。这些地点的观测成果为制订优良的《授时历》奠定了基础。《授时历》博采众家之长,如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数值,采用了金代赵之微《重修大明历》的数据;回归年长则取《统天历》的数值等。《授时历》创新之处颇多,如废弃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积年;取消了用分数表示天文数据尾数的旧飞;创三次差内插法求取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视运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绕地球的运转速度;用类似于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圆术,由太阳的黄经求其赤经、赤纬,推算白赤交角等。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中气和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黄经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气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黄经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崇祯历书》撰完后,明已近灭亡,未能用来编历。清初,汤若望将《崇祯历书》删改为103卷,连同他编撰的新历本一起上呈清政府,得到颁发实行。新历本定名为《时宪书》。删改后的《崇祯历书》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
……………………………………………………………………
相关资料:
《夏小正》这本古代文献由“经”和“传”两个部分组成。“经”是正文,“传”是注解。《夏小正》经文全篇共400余字,按12个月份排列,记载着每个月份的物侯、气象、天文,以及各个月份应该进行的生产事项,如渔猎、农耕、蚕桑、制衣、养马等。看来,它是一个统集关于生产活动的安排日程表和经验总结。弄清它产生的时代,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很有用的。那末,它究竟是哪个时代的文献呢?
《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较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比现在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在0.04日。
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首次将东晋虞喜(公元281-356年)发现的岁差引用到他编制的《大明历》中,并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一度的岁差值,这个数值虽然偏大,但首创之业绩是伟大的。祖冲之测定的交点月长为27.21223日,与今测值仅差十万分之一。到了隋代,刘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订《皇极历》时,他采用的岁差值较为精确,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刘焯制订的《皇极历》还考虑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不均匀性,为推得朔的准确时刻,他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一创造,不仅在中国制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数学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宋代最富有革新的历法,莫过于北宋时期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我国历代颁发的历法,均将十二个月分配于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遇闰月,所含闰月之季即四个月;而天文学上又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令,做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历法上难以统一。针对这一弊端,沈括提出了以“十二气”为一年的历法,后世称它为《十二气历》。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月。十二气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十二气历》实为一种阳历,它既与实际星象和季节相合,又能更简便地服务于生产活动,可惜,由于传统习惯势力太大而未能颁发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