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母亲的影响有多大?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所感
母亲的影响有多大?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所感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
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你能把前一个“她”和后一个“她”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吗?刚开始我不能,但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后,我不得不把两个看似无关的“她”统一起来,她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姆姆。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
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往往和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德兰姆姆也是这样,她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德兰是她的教名,她的名字叫龚莎,1910年出生于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城,当时它属于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小镇,持续多年的战争使那里的贫穷随时可见,几乎每天都有穷人上门乞讨。
龚莎的母亲庄达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爱和慷慨。
对于上门求乞的穷人,她从不让他们空手离去。
而且在施与的时候,她总是面带微笑,尽量地亲切,生怕他们的自尊受损—毕竟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被救济的感觉。
母亲说:“你吃东西时,要时刻准备与没有东西吃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虽然那些人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虽然他们穷,但他们仍然是我们的兄弟和姐妹。
”母亲不只是说,还亲自参加了教会的好几个善会,除了传教,还兼做一些为穷人服务的具体事宜。
初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等5篇合集
初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5篇篇一: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
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
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
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
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
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
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
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
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
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
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
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
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
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
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
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
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
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
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
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
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
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
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
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
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
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
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在爱中行走王珺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王珺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9名校长眼中的教育细节之美》虽然是9位校长撰写的9所学校的故事,是他们眼中的教育细节与学校之美,其中却透露出王珺作为主编的独到匠心。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窦桂梅校长如何每天早上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张丽钧校长如何邀请教师、学生喝咖啡,程红兵校长如何开启学校的绘本花园,华应龙校长如何发现学生与教师饮水机上的不同温度,姜树华校长如何用标识系统氤氲学校的文化气场,朱爱朝校长如何用自然笔记建立学生与世界之间健康的关系,房超平校长如何用书“搭建”学校,郑铁军校长如何让教室成为学堂,何夏寿校长如何用童话滋养童心。
我与其中的窦桂梅、华应龙等都是很好的朋友,对于程红兵、朱爱朝等校长也很熟悉,他们的忙碌我是心知肚明的,他们用心地观察和记录了这些细节。
王珺则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编织美的心灵”,将他们的这些发现,从不同的侧面构建起一个美好学校的“百花园”,这些发现既有美美与共,更有各美其美。
王珺说:“他们是校长,是学校这艘大船的掌舵人,也是发展蓝图的绘制者。
他们各有角度,各有力道。
在这里,他们为自己的学校画了一幅工笔画。
”
这些各不相同的学校工笔画,由王珺组成了一幅教育界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创意非常美妙。
感谢9位校长,把自己学校的最美风景采撷、描绘出来;
感谢王珺,把不同的美好整合为美丽的教育长卷,让人沉醉,更让人便于临摹。
我们能够在爱中行走,更在美中徜徉,相信因此会催生更多爱与美的行动。
精选《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我们都爱科学,但很少人知道爱的科学。
——德兰修女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名句中长大的。
在这个科技的年代,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某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听到这些话我们眼中总会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学好知识就意味着学会了谋生的本领,就意味着将来生活无忧无虑,不必再为工作发愁。
我们经常讲“技不压人〞,也意味着鼓励人要多学习一些东西。
就是现在作为妈妈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打击孩子的求和欲,让孩子多学科学知识。
承然,科技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不用现金就可以支付,和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让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太空科技的开展让人类的足迹进入太空。
但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在逆转、颠覆我们的思维:许许多多看起来生活富足的人,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在生活中找不到爱的来源,感受不到爱的力量;许多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却整日争吵,不得安宁。
·相反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追求人们眼中的富裕,去遥远的山区做支教,像是柴静采访的卢克安,在我国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
这十几年中他和山区人民一样,住一样的房子,穿露脚趾的鞋。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像“卢克安〞们能够坚持下去,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到宁静和平和呢?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给了我们答案。
其实仔细想一想,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富足的表现,当我们内心富足了,我们就会让我们的爱流淌起来,当我们在付出、给予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幸福时刻吗?但如果想一下我们对父母、对孩子、对枕边人的态度,谁又能说爱的表达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022《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学校“竹研”书友会给老师们提供的几本书中,我最喜欢《在爱中行走》。
这本书邀请了窦桂梅、华应龙等九名中小学校长撰写他们眼中的学校之美。
这本书中提到用情呵护。
每个孩子都是颗星星,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孩子需要的守护更多是在情感世界中。
用情呵护,就是要用教育的情怀发现和呵护每个孩子身上熠熠闪光的“宝藏”。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把这样的精神示范带动班级中用真情呵护和鼓励孩子的意志力。
我不由想起自己的教育故事:小杨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一直没有什么自信。
但我发现他每次打扫包干区特别认真仔细,把每个角落都清扫得非常干净。
小斌同学也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他总觉得学习成绩不好,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每天总是低着头。
通过平时我对小斌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也很热爱班集体。
开学初他从家里带了几盆绿色植物放在教室窗台上美化教室,班里垃圾袋快用完的时候,他也会从家里带一卷垃圾袋,捐书捐款更是非常热心积极。
记得一次班会课的主题是《因为我的存在而让班级更美好》,我在课前准备的ppt上放了几张小杨同学打扫卫生的照片和小斌同学带到教室的绿色植物照片及积极参与捐书的画面等,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小杨和小斌两位同学,充分肯定了两位同学关爱集体的做法,使这两位同学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个集体当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更好的融人集体。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观察,多点耐心,让孩子更加阳光。
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
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细节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充盈着灵动的智慧。
当我们无条件地爱孩子,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真情,收获最大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我到小王同学家里去家访。
进了她家我才发现她家里连冰箱、彩电都没有,真的是一贫如洗。
她的父母看上去也比较苍老。
她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他们家的情况,家里有三个孩子,小王是最小的一个。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相关推荐《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
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
这灯光便代表着爱。
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
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
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
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
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
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
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
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
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
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在爱中行走读书笔记摘抄
在爱中行走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这书可真让我感触颇深。
书里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冒险情节,但就是那些简简单单的文字,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琐事,却像一把小锤子,一下一下轻轻地敲打着我的心。
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作者描述了一个下雨的午后,街上的人都行色匆匆,想要赶紧找个地方躲雨。
可就在这样的慌乱中,作者看到了一对老夫妻。
老爷爷撑着一把不大的伞,努力地往老奶奶那边倾斜,自己的半边身子都湿透了。
老奶奶呢,紧紧挽着老爷爷的胳膊,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比雨后的彩虹还要灿烂。
他们就这么慢慢地走着,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的眼里只有彼此。
作者写道:“雨水打湿了老爷爷的肩头,可他好像完全没有察觉,眼睛里只有老奶奶那满是皱纹却依然美丽的脸庞。
”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得是多深的爱呀,才能让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刻,心里只想着对方。
还有一处,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让座。
那母亲感激得不行,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
年轻人只是笑笑,说这没什么。
可接下来,那孩子奶声奶气地说了句:“妈妈,我长大了也要给别人让座。
”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整个车厢都充满了温暖。
作者感慨道:“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这样传递了下去,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书里还提到了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教室,不是为了监督学生,而是为了给每一个学生的桌子上放一朵小花。
她说:“希望孩子们每天来上课的时候,都能有个好心情。
” 有的孩子会把花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有的孩子会闻一闻花香然后露出大大的笑容。
这位老师用这样微小却充满爱的举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在乎的温暖。
另外,有个故事是关于邻里之间的。
有一家人做了好吃的,总会给邻居送一些过去。
而邻居呢,也会在自家院子里的果子成熟时,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尝尝。
有一次,其中一家人生病了,其他邻居纷纷伸出援手,帮忙照顾、送饭送药。
作者形容那种场景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充满了关爱和互助。
关于参加简爱·在爱中行走的感想
关于参加简爱·在爱中行走的感想人生本是一场行走,我们共同朝着未知的远方不断前行。
只是有的人走的缓慢,有的走的匆匆,有的人走的忐忑,有的人走的坦然;有的人走的沉重,而有的人走的潇洒;有的人在路上迷失方向,而有的人却清晰去向何方,有的是戏子,而有的人是自己。
在爱中行走,是简爱基金发起的大型心灵公益成长项目,针对大学生心灵成长的;活动目的是:体验生活,体验生存,体验公益,体验旅行,帮助大学生心灵成长。
在爱中行走,就是通过最简单的行走方式,回归自己最简单的生活。
呼吁我们在行走中做自己,感恩生活,享受当下。
转眼之间,魔鬼训练就快结束了,许多家人忍不住感叹,当初让人既期待又恐惧的魔鬼训练不知不觉间竟已然过去了。
这十五天有心酸、有汗水、有欢笑。
每个经历过这段训练的家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感悟。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一次性跑完4000米,身边家人不断鼓励,一句加油,是一句简单的话,在那时我感觉它的力量多么大。
4000米,团队的力量,内心坚持的信念,它让我更懂得它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鞭策我不能拖延时间,加强时间观念。
不经历过,了解简爱基金就不会透彻。
体能训练只是考核的一小部分,真正的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还是商战,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去卖东西,在出发之前我一直在想“我们能不能卖出去,别人会买我们的东西吗?”尽管在商战的过程当中,我们遭受过别人的冷漠和白眼,有些人不理解我们,有些人甚至嫌弃我们,但我们仍然没有想过要放弃。
通过这次商战,我觉得有些事你不做你永远都不知道能不能做成,只有你用心的去做才能取得你需要的结果。
还有不管你经历了什么,对的错的,你都会从中间学到很多,对于你来说这写都是有意义的。
谢谢我的队友,谢谢简爱家人。
生命有一种修行的方式,那就是旅行;旅行有一种成长的方式,那就是去爱。
走出去,打开自己,释放自己,走回来,沉静自己,回归自己。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走回来,让我们一起在爱中行走吧。
不负青春,也不让青春负了我们!。
三年级叙事作文:《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800字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
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
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_作文2250字_初二读后感_
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
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
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
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
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
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
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
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
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
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
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
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
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
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
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
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50字(共9页)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50字[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在爱中行走》读后感朱影在爱中行走八里庄小学朱影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
很久没有那么痛快、那么渴望的去读书了。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作者):华姿的《在爱中行走》(海南出版社出版),心灵是那样的受到震撼。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
这本书对我的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启迪。
德兰修女,那样的微笑,承纳了整个世界的尊重。
不,不仅仅是尊重,还有爱。
那爱,来自于她对上帝的执著虔诚的热爱的敬佩,更来自于她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穷人。
她把印度的一个个穷人从废墟里捡回来,给满身生蛆地他们擦洗身子。
但最重要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企业家、慈善家都可以做到。
她给了他们尊严,给了他们爱。
给了他们上帝的温暖和关切。
甚至,为了爱上帝,为了爱印度的穷人,她终身未婚。
并且从18岁就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
她也曾梦想做一个新娘,?曾梦想做一个母亲。
但未了能更好的爱神也爱人,为了这些穷人能有更多的被爱的权利,她放弃了。
也许,你要说,她的做法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但是,对于嬷嬷来说,生命是个体的。
每一个鲜活的声命都有被爱、被关心的权利。
于是,她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他对上帝的承诺。
来自于她早年听到的上帝的声音:“我渴!”她了解上帝的心意,她知道上帝要她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
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召,嬷嬷的心就如刀割。
上帝是爱这个世界的。
在爱中行走活动感想
在爱中行走活动感想首先,参加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爱不仅仅是浪漫的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在行走中,我看到了一些年长的夫妻或者情侣在一起慢慢地走着,虽然步伐缓慢,但是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对对方的关爱和呵护。
这让我意识到,爱的表现不仅仅是说一些动听的话,更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对方着想,关心和照顾对方。
爱是一种行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
其次,参加这个活动也让我认识到,爱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有些人手牵着手慢慢地走着,有些人则是互相搀扶着前行,更有些人则是轻声细语地交流着。
这让我明白到,每个人对于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没有一种方式是绝对正确的。
重要的是要理解对方的方式,接纳对方的表达,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
再次,在爱中行走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很多关于包容和宽容的道理。
在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一对夫妻因为一些小事情争吵起来,但是他们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一同前行。
这让我明白到,爱并不是没有矛盾和争吵的,甚至在争吵的时候,爱也不会中断。
重要的是要学会包容对方的不足和错误,宽容对方的过失和失误,而不是纠缠于过去的争吵和矛盾中。
最后,在爱中行走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活动中,有些人带着老伴一起参加,有些人则是带着孩子一同前行,还有些人则是和朋友一起来参加。
他们之间或者是手拉手,或者是搀扶前行,或者是互相鼓励,给予对方力量。
这让我明白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畏惧,坚定地向前行进。
通过参加在爱中行走的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爱的道理,也感悟到了很多关于爱的真谛。
爱不仅仅是浪漫的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方式。
爱也需要包容和宽容,而不是纠缠于过去的矛盾和争吵。
最重要的是,爱是无穷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定地向前行进。
在爱中行走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感悟和体会,也更加坚信,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最强大的力量。
在爱中行走—9名校长英语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9名校长英语读后感After reading "Walking in Love: Reflections of NineSchool Leaders,"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powerful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shared by these principals. Their stories and reflections have shed light on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love in education.The book touched upon various aspects of love in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love for teaching, love for students, love for learning, and love for the school community. 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a loving and nurturing environment within schools, where students feel valued, supported, and empowered to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One of the most impactful aspects of the book was the emphasis on build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connections with students. The principals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each student's unique needs, challenges, andstrength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howing compassion and empathy towards them. By building these strong relationships, they were able to create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foster an inclusive and supportive school culture.Another key takeaway from the book was the idea that love in education extends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involves the entire school community. The principal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teamwork, and open communication among staff, parents, and students to creat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belonging. This sense of community was essential in creating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Furthermore, the book also underscore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ov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ny principals shared their personal journeys and how their passion and love for teach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students, inspiring them to learn, grow, and succeed.Overall, "Walking in Love" has reinforced my belief in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love in education, and how it can be a powerful force for positive change within schools. It has inspired me to reflect on my own practic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I can cultivate a more loving and nurturing environment within my school. I am grateful for the valuable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shared by these nine school leaders, and I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anyone who is passionate about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ove.。
《窗边的小豆豆》优秀学生读后感-在爱中行走
《窗边的小豆豆》优秀学生读后感-在爱中行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我认为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最最感人,最能表现孩子纯真的本性的一本书。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窗边的小豆豆》学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在爱中行走《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路居镇中心小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作者是黑柳彻子,黑柳彻子日本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这本书讲述了二战期间,她在日本一所私立小学——巴学园中的学习和生活。
《窗边的小豆豆》出版后,在日本,甚至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受到很多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本书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小豆豆的好奇心她把整个班都弄得不安宁,让老师也无法专心上课,最终学校开除了她。
以至于,妈妈不得不把她带到了新的学校——巴学园。
巴学园的教室是废旧的电车车厢,全校只有五十几人;第一次见面时,校长面对滔滔不绝的小豆豆十分耐心的倾听;为了让巴学园的孩子不偏食,校长每天午饭时都要问孩子有没有带来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巴学园不像其他学校一样按课表上课,而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巴学园里还有很多可以发挥小朋友特长的活动。
这让小豆豆觉得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终于,在校长的指引与关心下,那个在学校由于十分淘气被退学的小豆豆,也变成了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
文中的小豆豆虽然淘气,却充满了孩子的童真、善良。
身为教师的我们身边不乏遇到这样的孩子,这让我们不得不问一问自己: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我们可曾像巴学园的小林校长一样给予我们身边的这些“小豆豆”一样耐心的倾听,帮助这些“小豆豆”建立自己的自信呢?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面对这样“淘气、天真”的小豆豆时更多的是大喊大叫,给予一顿臭骂吧!可当你大声臭骂这样一个“小豆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正是我们自己也曾经历过的昨天。
行走在爱中作文
行走在爱中作文行走在爱中。
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善良、宽容,也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美好。
在这个世界上,爱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亲情、友情、爱情中,也存在于我们与自然、动物的关系中。
行走在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美好,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能够行走在爱中。
首先,爱是包容和理解。
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遇到分歧和矛盾。
而能够包容和理解对方,是行走在爱中的重要条件。
当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就能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让爱在我们之间流淌。
其次,爱是奉献和付出。
在爱的世界里,奉献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和奉献。
只有当我们愿意为对方付出时间、关心和关爱,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爱的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奉献和付出,我们才能在爱的世界里行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再次,爱是宽容和宽恕。
在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误解。
而能够宽容和宽恕对方的过错,是行走在爱中的重要品质。
当我们能够释怀和包容对方的过失,我们就能够让爱在我们之间得到更好的传递和延续。
最后,爱是关怀和支持。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关怀和支持。
而当我们能够给予他人关怀和支持,我们就能够让爱在我们之间得到更好的传递和延续。
只有当我们愿意倾听对方的心声,给予对方真诚的关怀和支持,我们才能让爱在我们之间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递。
行走在爱中,让我们学会包容和理解,奉献和付出,宽容和宽恕,关怀和支持。
让我们用爱来改变世界,让爱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够行走在爱中,让爱的力量永远伴随着我们。
2022读《在爱中行走》有感
读《在爱中行走》有感美,存在于自然,存在于人类,存在于时间。
我们往往会赞叹人的容貌美、风景的自然美,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何种美呢?阅读《在爱中行走》,我们却可以看见世间的另一种美——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是懂得欣赏各种美。
北大的第一位校长蔡元培曾道:“中国人是富有美感的民族”。
他主张兼容并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有志青年。
在书中,张桂梅校长也有这样的事迹。
在清华附小的校园中,有一座名为“水木之夏”的雕塑,老教师们感觉这一雕塑过于暴露,便将她移至偏僻处,此举让孩子们对这一雕塑十分好奇,时常会偷偷观看。
当张校长外出回来后,便将“水木之夏”移到了校园开明之处,因为她认为,孩子们面对正大光明的美时,眼睛里不会有邪恶。
雕塑展现的是光明正大的人体之美,并无杂念,移至阴暗处不但让雕塑无法展现美,更蒙上了一层遐想,这也是不利于学校美育的进行。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由此可见,教育要有美,教育者需要懂得欣赏各种美,而非墨守成规。
教育之美,是懂得创造新的美。
房超平校长制定学校每年阅读100万字计划,同时他也将阅读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小书虫”,并且按照阅读量分为:凡人级小书虫、达人级小书虫、超人级小书虫和神人级小书虫。
房校长将看似枯燥的阅读任务变得幽默接地气,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轻轻松松地达到了年阅读量100万的目标。
由此可见,教育要有美,教育者需要创造新的美,而非按部就班。
教育之美,是懂得相信美的存在。
做人要有信念,做教育工作的更是应该如此。
孩子的身上有着天真的美,教师的身上应该有着信念的美。
朱爱朝校长就是一位相信着美的人。
她深知中华文化的传统之美,每周都带领孩子们吟诵与节气相关的地诗词,。
她深知自然的灵性之美,带领孩子们一起做自然笔记,观察天空,观察小鸟,观察花草树木。
她是如此深知美在于万物,也坚信美好可以传递,因此,她成为了美的使者,也成为了教育之美的践行者。
感悟在爱中行走心情随笔
感悟在爱中行走心情随笔
一直以来,很崇敬德兰修女,第一次从TV中了解了她的事迹,就深深的烙印在脑海,她的大爱让我感动,原来这个世界会有如此善良清澈的女人,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拯救世界的苦难之旅。
于是,那刻我就记住了爱,记住了善待周围的一切,记住了帮助自己可以帮助到的人,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不曾动摇过,用自己的爱感动着身边的一切,不仅仅是对关爱我的朋友,还对和我一面之交的朋友,只要我可以,我都会尽量去帮助他们,虽然知道自己的力量好薄弱,薄弱的有点渺小,可是我依然会坚持,就像我坚持真爱一样!
记得一路走来,身边有过失足和迷路的朋友,我都会去真心的鼓励他们,在他们最失落无助的时候陪伴他们一起度过伤心的时光,最开心的是看到他们重新回到人生的轨道,开始努力未来,只要我能够做到,我就会去做,不会漠视一切!因为我希望我身边的人能感知我的爱,能在我的爱中明白感恩一切,明白自己要什么……
昨晚在一天之中我经历了春夏秋冬,经历了这么多年不曾有过的伤心和无奈,我不知道自己在执着什么,为何要那么委屈自己,如此下去,那么爱还有温暖的记忆吗?为何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还是如此的累心,为何人与人之间却无法达到信赖和包容,为何不能退一步海阔天空,笑看沧海桑田呢?难道人与人非要彼此伤害才舒服吗?哎,真的很累了,只想静静的呆着,守候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
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
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
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
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
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
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
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