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58页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修(ppt)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修(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e4aa87a8956bec0975e3e6.png)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 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 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 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 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 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 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 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 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 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 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 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 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 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 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 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 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 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 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 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 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65cd6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4.png)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4eef0727d3240c8447ef9b.png)
内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人体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
外 五体:皮、脉、筋、肉、骨 七窍:眼、耳、鼻、口、舌、前阴、后阴
34
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 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例: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肝—— 胆 ——筋——目(肝系统)
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 五脏为中心,而五脏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对人体生 命活起着主宰作用。
5
中医学产生的背景
⑴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⑵长期医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⑷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理论和医药实践的基础
6
一、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 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⑵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性 ⑶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⑷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32
㈠整体观念 含义:
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 识。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 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
33
Hale Waihona Puke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
●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
7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充实和发展
临床专科专 著
突破性进 展
金元四大 家
魏晋隋唐
综合汇通深化发 展
温病四大家
明清
宋金元
近现代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4c08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1.png)
04 持之以恒
养生保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 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05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的认识
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功能失调、形态结构 损伤和物质代谢异常等生命活动的异常。
疾病的分类
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其中外感疾病主要是指由外邪 侵袭机体引起的疾病,内伤疾病则是由内因所致的疾病。
药物治疗
利用中药材,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剂量,进行对 症治疗。
非药物治疗
采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医基础治疗方法介绍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改 善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推拿疗法
气血津液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气血运行不畅 会导致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2
古典医籍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
历代医家
历代医家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 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学说。
3
现代发展
现代中医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要点三
强调病因、病理
中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非常深刻, 认为不同病因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不同 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 疗时特别注重辨证施治。
疾病的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是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即在疾病未 发生或发生早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d4bc2d941ea76e59fa0407.png)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a69a0850e2524de4187e8f.png)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f8e821bb68a98271fefa35.png)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 之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93830343323968011c9292.png)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张子和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李杲(字明之,号
东垣老人)倡“内伤脾 胃,百病由生”,治疗 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派) 李东垣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朱震亨(字彦修,后
人尊为朱丹溪),“郁
症”“百病多因痰作
祟”,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善用滋阴
降火治疗杂病
—养阴派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㈠整体观念
⒈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整体。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二、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
三、中医对疾病的认知
病因、发病、病机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教学回顾
㈠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㈡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及其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和论著 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㈣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张子和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李杲(字明之,号
东垣老人)倡“内伤脾 胃,百病由生”,治疗 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派) 李东垣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朱震亨(字彦修,后
人尊为朱丹溪),“郁
症”“百病多因痰作
祟”,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善用滋阴
降火治疗杂病
—养阴派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㈠整体观念
⒈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整体。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二、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
三、中医对疾病的认知
病因、发病、病机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ppt课件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教学回顾
㈠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㈡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及其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和论著 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㈣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理论绪论课件-PPT课件
![中医基理论绪论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c76a69fe4733687e21aafa.png)
• 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 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 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 “中医热”、“针灸热”、 “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 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 会”、“国际耳针协会”、日 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 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 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 摩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182728 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
• 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 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 中医理论的“肾”、“肝”、“脾”、“阴虚 证”、“阳虚证”、“血瘀证”、“脉诊”、 “经络”、“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 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 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 的成就。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第一部临床专著”、 “方书之祖” 4.《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记载365种 , 提出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三品分类法(上、中、下)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晋.皇甫 謐《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 专著。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者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结 果和目的,论治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体现
• 同病异治:由于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病理变化不同,即证 不相同,根据辨证论 治的原则,治法也不 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
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 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 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 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 法也相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c11a053b3567ec102d8ae0.png)
15
ppt课件.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3)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4)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16
ppt课件.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18
ppt课件.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3
ppt课件.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 着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 遥居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 世界之最。
4
ppt课件.
华佗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3世纪就 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成功 进行腹部肿瘤和胃肠吻合术,而西方 医学在19世纪40年代才使用乙醚全身 麻醉,外科手术则更晚,比华佗足足 晚了1600余年。
感 受很深,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要好好看 中医方面的书,多了解中医。”
12
ppt课件.
我国当代的科学泰斗钱学 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 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 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 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可是, 从中却透出了一线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