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65cd6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4.png)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ba0c7d915f804d2b16c1cb.png)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实用版课件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实用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f3ae5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c.png)
9
理论特色
• 融会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以临 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 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
• 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其理论形成之 初,就确定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雏形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 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 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
等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 天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
• 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
28
孙思邈
而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迅速,一批优秀中成药企业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
• 唐代,著《备急千金要方》和《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争鸣中,中医
理论特色
• 融会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以临 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 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
• 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其理论形成之 初,就确定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雏形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 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 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
等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 天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
• 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
28
孙思邈
而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迅速,一批优秀中成药企业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
• 唐代,著《备急千金要方》和《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争鸣中,中医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f6a2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a.png)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4c08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1.png)
04 持之以恒
养生保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 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05
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的认识
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功能失调、形态结构 损伤和物质代谢异常等生命活动的异常。
疾病的分类
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其中外感疾病主要是指由外邪 侵袭机体引起的疾病,内伤疾病则是由内因所致的疾病。
药物治疗
利用中药材,根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和剂量,进行对 症治疗。
非药物治疗
采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医基础治疗方法介绍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改 善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
推拿疗法
气血津液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气血运行不畅 会导致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2
古典医籍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
历代医家
历代医家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 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学说。
3
现代发展
现代中医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要点三
强调病因、病理
中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非常深刻, 认为不同病因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不同 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 疗时特别注重辨证施治。
疾病的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是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即在疾病未 发生或发生早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d4bc2d941ea76e59fa0407.png)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769ae1102de2bd96058854.png)
汇通专著; 当代《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
医基础理论》
医学资料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医学资料
㈠整体观念
⒈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整体。
医学资料
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东 汉 张 机 ( 仲 景
)
·
《金匱要略》
医学资料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①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②中药药性理论; ③七情和合。
炎 帝 ( 神 农 )
医学资料
综 述
Ⅰ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 :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 Ⅱ治疗技术的发展现 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 性理论、七情和合 南朝·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自然属 性分类、“诸病通用药”以病证类药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应用举例: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法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 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 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 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 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 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 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f8e821bb68a98271fefa35.png)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 之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中医基理论绪论课件-PPT课件
![中医基理论绪论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c76a69fe4733687e21aafa.png)
• 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 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 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 “中医热”、“针灸热”、 “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 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 会”、“国际耳针协会”、日 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 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 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 摩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182728 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
• 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 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 中医理论的“肾”、“肝”、“脾”、“阴虚 证”、“阳虚证”、“血瘀证”、“脉诊”、 “经络”、“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 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 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 的成就。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第一部临床专著”、 “方书之祖” 4.《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记载365种 , 提出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三品分类法(上、中、下)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晋.皇甫 謐《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 专著。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者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结 果和目的,论治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体现
• 同病异治:由于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病理变化不同,即证 不相同,根据辨证论 治的原则,治法也不 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
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 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 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 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 法也相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30bbc4ccbff121dc368373.png)
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
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了名字,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 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 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 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 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精选ppt课件最新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 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 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 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c11a053b3567ec102d8ae0.png)
15
ppt课件.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3)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4)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16
ppt课件.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18
ppt课件.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 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薛生白《湿热条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3
ppt课件.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 着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 遥居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 世界之最。
4
ppt课件.
华佗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3世纪就 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成功 进行腹部肿瘤和胃肠吻合术,而西方 医学在19世纪40年代才使用乙醚全身 麻醉,外科手术则更晚,比华佗足足 晚了1600余年。
感 受很深,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要好好看 中医方面的书,多了解中医。”
12
ppt课件.
我国当代的科学泰斗钱学 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 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 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 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可是, 从中却透出了一线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出诊断
-
21
病
感冒
症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咳嗽、脉浮紧、舌苔薄白
辨证
证
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麻黄汤、小青龙汤
-
论治
22
病案1:
李XX,男,24岁,首诊节气:小寒。 昨晚外出受凉,今晨觉恶寒,微发热,头痛,周
身疼痛,咳嗽痰白清稀,无汗。 诊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分析: 病因病机——寒邪外侵 病位——肌表 性质——寒证 邪正斗争情况——表实 证候:风寒束表 治疗:辛温解表——麻黄汤
《灵枢 五色》
-
6
-
7
常用耳穴图
耳穴分布规律图
-
8
验案举隅1——程从周 《程茂先医案》: 汪让之婢者,年约十五、六岁,病数日方延余过诊。乃
至房门外,即闻喘声如雷,举家惶惧,且发热,浑身叫疼, 耳且聋,问之多不解应,六脉细数而浮,大便五日未通。余 先用加味麻黄汤一剂。次日再诊时,在榻边方微闻喘急之声, 乃再以清金之剂加酒大黄,大便随通一两次,而病退矣。后 以清热化滞调理而安。然此症内外俱实,余故先取其标,而 后取其本,乃急则治标之意也。
人体生理状态 病理变化规律 诊断防治原则 养生康复方法
-
17
天人一体的整体系统人体结构
五时
五方
五气
同 气
五体 五官
同 类
相
六腑 表里 五脏
五志
相
求
召
五液 五华
五色
五味
五化
-
18
辨证论治 1.病、症、证的含义
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
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
9
验案举隅2——吴篪 《临证医案笔记》: 腾榆桥溺血半年。询其溺孔不痛,而血随溺出。
诊脉洪数有力,此由焦心劳力、厚味酒浆过度,以致 心火热甚。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则小肠亦热,故便 赤溺血。即投导赤散加赤茯苓、车前子、炒山栀以清 心凉血,使热从小水而出,则血自止。盖小肠为丙火, 心为丁火,心热泄小肠,釜底抽薪之义也。
铁锈浓水,煎药取汤一大盅,温服。效果:煎服一剂后其 疼顿止,而仍觉气分不舒,遂将川楝、三棱、莪术各减半, 再加柴胡二钱,一剂痊愈。
-
11
验案举隅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某二八,脉弦,食下侾胀,大便不爽,水谷之
湿内着,脾阳不主纳运,胃腑不能宣达,疏脾降胃, 令其升降为要(湿伤脾胃)。
金石斛(三钱)、厚朴(一钱)、枳实皮(一钱)、广皮白 (一钱半)、苦叁(一钱)、神僸(一钱半)、茯苓皮(三钱)、 麦芽(一钱半)。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中医学对人体自身整体性的认识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生理功能相互联系 •病理变化相互影响 •诊断依据以外测内 •治疗注重整体治疗
-
4
中医学的整体诊疗思路举隅:
形神共养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
5
面部分候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石和元
-
1
中医学的 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
2
整体观念——完整性、统一性、联系性
1. 含义: 整体观念: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 内容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生理功能相互联系 病理变化相互影响 诊断依据以外测内 治疗注重整体治疗
论治:
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 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 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20
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四诊收 集的资料(病因、症状、体征)
辨
证
过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邪正盛
程
衰情况及其内在联系和各病变间的关系
旦
昼
夕
夜
慧
安
加
甚
-
15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体质 2、寿命 3、病变 4、治疗法则 5、道地药材
➢ 东南炎热潮湿,人体腠理疏松而耐热,体格多瘦削, 病多湿热。
➢ 西北寒冷干燥,人体腠理致密而耐寒,体格多壮实, 病多风寒。
-
16
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的治与乱 社会环境的变迁 个人社会地位改变 个人经济状况
-
10
验案举隅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邻村李姓妇,年近四旬,得胁下疼证。病因:平素
肝气不舒,继因暴怒,胁下陡然作疼。证候:两胁下掀疼 稍愈,心中时觉发热,恶心欲作呕吐,脉左右两部皆弦硬。 诊断:此肝气胆火相助横恣,欲上升而不能透膈,郁于胁 下而作疼也。当平其肝气泻其胆火,其疼自愈。处方:川 楝子 八钱,捣碎 生杭芍四钱 生没药四钱 生麦芽三钱 三 棱三钱 莪术三钱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连翘三钱 磨取生
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 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 ④邪正关系(如虚、实 等)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
19
2.辨证论治
辨证:
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
23
病案2:
李XX,男,24岁,首诊节气:大寒。
七天前外出受凉,觉恶寒,微发热,头痛一周余,周
身疼痛,微咳,无汗。自昨日起发热加重,觉无汗口渴, 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
诊得: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辩证分析:
病因病机——风寒外束,入里化热
-
13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春多温病
春温
腠理疏松
夏多泄泻
季 节
夏热
阳气由内向外发散
性
秋多风疟
发 病
秋凉 冬寒
腠理致密 阳气由外向内收敛
冬多伤寒
汗多尿少 气血流畅
汗少尿多 气血凝泣
-
14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呈 生、隆、虚、收的变化
平
日
日
夜
旦
中
西
半
生
长
收
藏
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
-
12
验案举隅5——余听鸿 《余听鸿医案》: 常熟西乡大市桥宗福胡,小便不通,延医治之,
不外五苓、导赤、通草、滑石之类,无效。已十三日 未能小便,少腹高硬作痛,汗出气促,少腹按之石硬。 余进通关法,加地黄,重用肉桂,一剂而通。溲仍未 畅,少腹两旁仍硬,脐下中间三指阔已软。余曰:此 阳气未得运化也。进以济生肾气汤大剂,少腹以葱姜 水薰洗,三日溲畅如前。《内经》云:膀胱为州都之 官,气化则能出矣。若专于利水,而不加以温药,则 愈利愈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