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47d1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2.png)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65cd6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4.png)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952fa9767f5acfa0c7cd6f.png)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仲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ba0c7d915f804d2b16c1cb.png)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8a4443a8114431b90dd8e5.png)
“脉诊”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f6a2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a.png)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903d6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e.png)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7c32bcf524ccbff121847b.png)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f07d4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e.png)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b4eb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a.png)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c53ed887c24028905fc326.png)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19
❖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 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 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 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症是虚证,阴虚出现虚 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
医学课件
20
❖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 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 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
❖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医学课件
12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13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 4.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其气收敛, 类似秋季肃杀之象,故以金来代表肺脏。
❖ 5.肾藏精,主水,而称为水脏,肾对精 的固藏,有如严冬万物生机潜藏之意, 故以水来代表肾。
医学课件
43
❖ 与自然和致病的联系如:金行中,秋季 气候多燥,燥气过盛最易伤肺,使肺失 津液濡润而宣降失常,则症见干咳少痰, 或痰中带血、胸痛等。此时便可多吃银 耳、黑木耳、雪梨、桑椹等滋阴润肺的 食物;而狗肉、茴香、羊肉、辣椒等则 不宜多食。
医学课件
16
❖ 而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故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 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医学课件
17
❖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如寒邪直中太阴, 可出现面白形寒,腕腹冷痛,泻下清稀,舌 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 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 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 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 阳衰”之症。
医学课件
32
❖ 五行学说形成之后,木、火、土、 金、水已经不是指五种物质的实体, 而是五类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每 行属性的含义是:
医学课件
33
❖ 木——其性为生发、 柔和,既可弯曲,又 能伸展的特点。凡是 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 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 畴。
医学课件
34
❖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 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 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 属于火行的范畴。
❖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
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
实。”
医学课件
18
❖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 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 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 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 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 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 的虚寒证。
医学课件
11
❖ 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 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 气乃决。”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 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医学课件
3
二、事物的阴阳性
❖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 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
李桂锋
医学课件
1
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 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医学课件
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医学课件
29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 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医学课件
30
医学课件
31
一、五行学说
❖ 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 的抽象概念。利用这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概 念来规类事物,并说明一切事物之间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这就是“五行学 说”。中医借用这个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 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指 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医学课件
4
❖ 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 地,日与月,水与火等;
❖ 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 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都属于阴。
医学课件
44
二、四气五味
❖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性质,所以又称“四性”。寒凉与温热 是两类绝对不同的食性,而寒与凉,热与温 仅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 性,又称微寒;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大温 即相当与热。
医学课件
45
❖ 寒与凉,温与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 其属性一致,故在功效上有一定的共同点: 即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 常适宜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症;温热食物具 有温里、祛寒、助阳等作用,适宜于虚寒体 质或寒性病症。
医学课件
5
❖ 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 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 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 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 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 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 卫气为阳,等等。
医学课件
6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肝的功能是主升发、疏泄,与木性生发、 伸展类同。肝在人体生机活泼的作用,又 象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向荣的升发之气, 故以木来代表肝脏。
❖ 2.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 代表心。
医学课件
42
❖ 3.脾主运化,能升化和输布水谷精微, 以营养全身。脾运化机能正常,则全身 受益,类似土能生长万物一样,个土代 表脾。
医学课件
48
❖ 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 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 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 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 虚”。
医学课件
21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症 候两个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 阳”。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 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症候的阴 阳属性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22
1、分析四诊资料
❖ 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 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 阴阳属性。
医学课件
46
❖ 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这类 食物寒凉与温热性质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
❖ 所谓“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 不同的味道。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 “淡”。其对应的功能如下:
医学课件
47
❖ 辛:辛味往往兼有辣味,如生姜、辣椒、 葱、蒜等,具有发散、润养、理气的作 用。辛味多兼有香味,所以又成为了餐 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芳香性食物具 有醒脾、开胃、化浊、化湿、开窍等作 用。一般药膳用补阳药物,也具有辛味, 具有润养作用。
❖ 色泽分阴阳:观察色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 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 暗为病属于阴。
医学课件
2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气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 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 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 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 虚、属寒,为阴。
❖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多属于阳证。
❖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 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 阴阳的对立统一。
医学课件
10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 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说明。
❖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 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 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交感与互藏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阴阳自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