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仲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脉诊”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经口鼻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宣发卫气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吸人清气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输布精微和津液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清肃异物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征象。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二)脏腑的含义及分类
1. 脏腑的含义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内,视之 可见,触之可及的器官的总称。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PPT演讲(ppt)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2、治疗技术的发展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方位)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性
间节度度量状度
阳 上 外左南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弥 上 动 兴 亢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 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 系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2、治疗技术的发展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方位)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性
间节度度量状度
阳 上 外左南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弥 上 动 兴 亢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 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 系的。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经络 腧穴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课件
15
+ A. 疾病 + B. 证候 + C. 症状 + D. 病症 + E. 体征 + 机体阴阳失调后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
程,指的是 +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
括,指的是
编辑课件
16
+ A. 疾病 + B. 证候 + C. 症状 + D. 病症 + E. 体征 + 机体阴阳失调后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
单元 一
科目 中基 中诊 中药 方剂 西诊 伦理 法规
2016 30 30 25 25 30 5 5
单元 二
科目 中内 中外 中妇 中儿 针灸 内科 传染
2016 30 20 20 20 30 15 15
编辑课件
9
+ 中西执32-35分 + 中西助17分 + 中执45-50分 + 中助30分
你的目标得分是?
2017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班
编辑课件
1
编辑课件
2
编辑课件
3
方法不对,一切白费。
编辑课件
4
+ 1.不是押题,是押考点,押出题思路,押 复习方法。
+ 2.练题误区:题量大,只做题。 + 3.最重要的是巩固已有知识,检验复习效
果,查漏补缺! + 4.习题复习法:看书-做题-看书
编辑课件
5
+ 雷老师在星恒教中西医课程。
29
+ 气的运动,指的是 + A.气陷 + B.气脱 + C.气化 + D.气逆 + E.气机
+ 【答案】E
编辑课件
30
+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 A阳气 + B.阴气 + C.精气 + D.天气 + E.地气
编辑课件
31
+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 A阳气 + B.阴气 + C.精气 + D.天气 + E.地气 + 【答案】C
+ 出题越趋灵活,考察比较细致!
编辑课件
10
执业 50-55%常规题目 40-45%难题 4%偏题、怪题
助理 60-70%常规题目 25-30%难题 2%偏题、怪题
+ 1.整体观念 + 2.病、证、症 + 证的运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 3.辨证论治
编辑课件
12
+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 A.脑 + B.心 + C.五脏 + D.经络 + E.脏腑
编辑课件
36
+ 属于阳的味是 + A.酸、苦、咸 + B.辛、苦、咸 + C. 辛、甘、淡 + D.甘、淡、涩 + E.甘、苦、淡 + 【答案】C
针灸
15
伦理
6
法规
6
中西内 60
中西外 30 二 中西妇 30
中西儿 30
编辑课件
7
中医执医 分值
单元 科目
单 科目 元
中基 一 中药
50 47
三 中内
90
西内 43 法规 10
针灸 60
中诊 50
中外 40
二 西诊 43 四 中妇
40
方剂 47
中儿 40
伦理 10
传染 30
编辑课件
8
中医助理 分值
编辑课件
13
+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 A.脑 + B.心 + C.五脏 + D.经络 + E.脏腑 + 【答案】C
编辑课件
14
+ 1.病——某些病因引起某些异常的一个完整生 命过程。
+ 2.证——证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 型的病理概括。
+ 3.症——症状+体征,注意与西医概念的区别。 + 症是表象。
编辑课件
22
+ 下列各项,属于证候的是 + A.头痛如劈 + B.阴虚火旺 + C.肢冷腰痛 + D.感冒咽痛 + E.舌红发热 + 【答案】B
编辑课件
23
+ 中医确立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的依据是 + A疾病 + B.证候 + C.症状 + D.正气状态 + E.病邪种类
编辑课件
24
+ 中医确立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的依据是 + A疾病 + B.证候 + C.症状 + D.正气状态 + E.病邪种类 + 【答案】B
编辑课件
19
+ “风寒感冒”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 + A.证候 + B.疾病 + C.体征 + D.病因 + E.症状
编辑课件
20
+ “风寒感冒”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 + A.证候 + B.疾病 + C.体征 + D.病因 + E.症状 + 【答案】A
编辑课件
21
+ 下列各项,属于证候的是 + A.头痛如劈 + B.阴虚火旺 + C.肢冷腰痛 + D.感冒咽痛 + E.舌红发热
编辑课件
25
+ A.因人制宜
+ B.同病异治
+ C.异病同治
+ D.审因论治
+ E.辨病论治
+ 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疾病,临床上 均可采用提中气法治疗,体现了
+ 同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发生 的时间、地域、年龄、体质等因素而采用 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
编辑课件
26
+ A.因人制宜 + B.同病异治 + C.异病同治 + D.审因论治 + E.辨病论治 + 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疾病,临床上
程,指的是 +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
括,指的是 + 【答案】AB
编辑课件
17
+ “感冒”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 + A.证候 + B.疾病 + C.体征 + D.病因 + E.症状哪一项概念 + A.证候 + B.疾病 + C.体征 + D.病因 + E.症状 + 【答案】B
均可采用提中气法治疗,体现了
+ 同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发生 的时间、地域、年龄、体质等因素而采用 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
+ 【答案】CB
编辑课件
27
+ 考察不多,有所了解即可。
编辑课件
28
+ 气的运动,指的是 + A.气陷 + B.气脱 + C.气化 + D.气逆 + E.气机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32
+ 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 + A天气 + B清气 + C阳气 + D地气 + E精气
编辑课件
33
+ 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 + A天气 + B清气 + C阳气 + D地气 + E精气 + 【答案】E
编辑课件
34
+ 非常重要!每年必考!重在理解。
编辑课件
35
+ 1.归属于阴阳的事物
阴阳 血气 精气 体内 体表 下上 五脏 六腑 沉静 躁动 沉涩细小 浮大洪滑 里证、寒证、虚证 表证、热证、实证 寒凉 温热(四气) 酸、苦、咸 辛、甘、淡(五味) 寒、湿 风、暑、火(燥)(六淫)
编辑课件
6
2016中西医执业医师
科目 分值
中基 32
一
中诊 中药
32 36
传染 50
方剂 30
二
药理 西诊
40 70
伦理 10
三 中西内 140 法规 10
中西外 40
四 中西妇 40 中西儿 40
针灸 30
2016中西医助理医师
科目 分值
中基
17
中诊
17
中药
10
方剂
10
西诊
29
一 药理
20
传染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