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f6a2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a.png)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f07d4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e.png)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0664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e.png)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b4eb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a.png)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05f62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7.png)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与调节全身津液代谢得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得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得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得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 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输布与排泄。
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肾(膀胱)
尿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就是指全身得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得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 心行血。
主治节 --- 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得呼吸及 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情志活动异常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急躁易怒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2)主藏血:就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与防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6507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a.png)
3 中医药物学
了解中医药物学的基本概念和中药制剂的种类及其药物学特点。
中医食疗学
食疗原理
探讨中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和 中医食疗的配方制作技巧。
营养价值
了解中医食疗的营养价值以及 它们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中草药疗法
介绍中医中草药疗法的基本原 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药。
中医养生保健
1
养生方法
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
气功练习
2
养生方法。
深入了解中医气功练习的原理和一些常
见的气功练习。
3
中医文化
探索中医文化的特点和对人类医学发展 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的核心要点并展望中医传统医学的未来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并了解其重要性是了解中医传统医学的关键。本课件将介 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概述。
中医诊断学
1
诊断原则与方法
深入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诊断方法。
2
证候分类
介绍中医证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证候分类。
3
病因病机分类
了解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病因分类。
脏腑学说
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探索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深入了解脏腑学说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
介绍中医经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以 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针灸学
了解中医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常 用的针灸手法。
中医治疗学
1 治疗原则
深入了解中医治疗学的基本 原则和推拿按摩学的基本 技能和应用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0e6a8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8.png)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cc56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8.png)
的部位。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3412ebba1aa8114531d9cd.png)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 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 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 能活动。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d65e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b.png)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诊法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4.阴阳转化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心气
血脉
全身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