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1-DC-DC功率变换技术产生的原因

20170401-DC-DC功率变换技术产生的原因
20170401-DC-DC功率变换技术产生的原因

DC-DC 功率变换技术产生的原因

普高(杭州)科技开发有限公式 张兴柱 博士

实现高功率密度开关电源的关键是其功率变换电路的高效率和小型化。为了实现高的功率变换效率,构成的功率变换电路中,只能采用电抗性元件和工作于开关方式的电子器件。其中电抗性元件主要有功率电感、功率电容和功率变压器,它们用来实现储能、滤波和隔离;开关方式工作的电子器件主要有功率MOSFET 、功率IGBT 和功率二极管等,它们用来实现对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输出功率的变换及控制。为了实现小的功率变换电路体积,这些电子开关的工作频率应当越高越好,以便尽量减小电抗性元件的体积。所以一个合理的功率变换电路只能是由功率电子开关和功率电抗性元件组成的高频开关功率变换电路。

在输入和输出都为直流时的高频开关功率变换电路,也叫DC-DC 功率变换器,是所有功率电子产品的功率变换基础。

根据上面的分析,DC-DC 功率变换器的一般结构可用图1表示。除了蓝框内的功率变

图1 DC-DC 功率变换器的一般结构

换电路外,还有三个输入。其中两个为环境变量,它们分别是输入电压和负载电流;一个是控制驱动信号,多为频率固定、宽度可调的(PWM )电压信号。通过改变控制电压信号的宽度,来改变DC-DC 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电压,是实现输出稳压的关键。用解析法,可以将上述DC-DC 功率变换电路的稳态输入/输出电压增益,写成:

),,(K R D M V V g

o

= (1) 其中:s

on

T T D =

,为控制信号的稳态占空比; on T ,为控制信号的稳态宽度;s T ,为控制信号的周期;

o

o

I V R =,为负载端的等效电阻;

),,(R f L K K s =,是一个参变量;

L ,为输出滤波电感;s

s T f 1

=

,为开关频率。 从(1)式,可知,当输入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时,其输出电压在占空比不变时,也将发生变化。为了保持输出电压不随输入电压和负载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改变占空比。这个原

理是实现各类功率电子产品输出稳压的基础,下面从不同电源产品的结构框图,来说明DC-DC功率变换器是它们当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率变换环节。

一:AC/DC开关电源的结构框图

传统无PFC要求的AC/DC开关电源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这种开关电源在上世纪90

I rec

ac

图2 传统无PFC要求的AC/DC开关电源结构框图

年代之前,曾经是开关电源中的主流。它直接将交流电网用二极管桥进行全波整流,再用一个大的输入电容将其滤波成含有2倍网频分量的直流输入,由于交流输入电压的范围和负载电流的范围都很宽,所以蓝色框中的DC-DC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便是这种开关电源中的核心。它不仅要实现全输入电压和全负载范围内的输出电压稳压,而且要实现输出电压的低纹波。

利用DC-DC功率变换的高频开关,将包含2倍网频分量的输入DC电压,先斩波为高频的AC电压,然后用高频功率变压器,将其隔离并传递到输出边,在输出端再对隔离后的高频AC电压进行整流和滤波,并通过闭环控制来实现达到精度及其它要求的DC输出电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IEC1000-3-2的颁布,对开关电源的输入电流谐波作了具体的限制,此后开发的AC/DC开关电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包含PFC的AC/DC开关电源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它是目前50W以上的所有AC/DC开关电源所采用的结构框图。

图3 含PFC要求的AC/DC开关电源结构框图

这种AC/DC开关电源在DC/DC功率变换器之前加了一个PFC前置级,用来实现交流输入电流的近似正弦和PFC输出电压的近似稳压。从目前这种AC/DC开关电源的前置级PFC

的实现来看,其功率级主要有一个全波桥式整流电路和一个DC/DC功率变换器组成,关键的电路仍是DC/DC功率变换器(已被固化为BOOST 变换器)。所以包含PFC的AC/DC开关电源的核心功率变换电路依然是两个DC/DC功率变换器。

二:DC/DC开关电源的结构框图

DC/DC开关电源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这种开关电源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最多,

图4 DC/DC开关电源的结构框图

它的输入是一个直流,一般是前一个AC/DC开关电源的输出,其输出通常是通信单板负载所需的直流电压。由于通信单板上的负载非常多,故这种DC/DC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也

(a)方案#1 (a)方案#2

图5 通信设备供电方案

供电采用二次电源模块(标准DC/DC开关电源为主,如半砖、1/4砖和1/8砖)实现,方案#2的DC/DC供电采用中间BUS二次电源模块(标准DC/DC中间BUS变换器为主,如半砖、1/4砖和1/8砖等)和DC-DC变换器(POL为主,如Buck变换器构成的集成单片开关电源)实现。无论那种供电方案,都要采用大量的DC/DC开关电源模块,而这些DC/DC 开关电源模块中的核心功率变换电路就是DC/DC功率变换器。方案#2中的POL,其核心的功率变换电路也是一个DC/DC功率变换器。

除了AC/DC开关电源和DC/DC开关电源,其它常用的功率电子产品,其核心功率变换电路也都包含了DC/DC功率变换器。

在UPS中,为了实现输出AC电压的不间断,当输入电网断电后,要迅速通过电池和逆变器给输出提供与电网同频的AC电压。这个系统有输入PFC、逆变器、电池充电器、电

池升压电路和相应的控制及切换电路组成。其中输入PFC、电池充电器和电池升压电路的核心功率变换电路就是DC/DC功率变换器,而逆变器的功率级电路,从形式上看也是一种DC/DC功率变换电路(如半桥逆变器、全桥逆变器),只是将AC/DC或DC/DC开关电源中的PWM控制改成了SPWM控制,将直流负载改成了交流负载,将单向电子开关改成了双向电子开关而已。所以UPS及逆变器产品中的核心功率变换电路依然是DC/DC功率变换器。

在变频器中,为了改变输出交流的频率,一般采用两级变换的方式来实现,第一级是AC/DC功率变换,目前这一级采用的多是PFC电路;第二级是DC/AC功率变换,它是一个逆变器,根据前面的分析,这种方式构成的变频器,其核心功率变换电路依然是DC/DC 功率变换器。

既然DC/DC功率变换器是所有功率电子产品的核心功率变换电路,故它的产生就是节能型社会的必然结果。对DC/DC功率变换电路的拓扑、分析和控制的研究,及其具体的应用也就必定成为功率电子领域的主要内容。

dcac变换技术

第6章 DC-AC变换技术 (200) §6.1 逆变器分类、功率流向和波形指标 (200) 6.1.1分类 (200) 6.1.2 逆变器功率流方向 (201) 6.1.3 逆变器波形指标 (202) §6.2 方波逆变器 (203) 6.2.1单相半桥式逆变电路 (203) 6.2.2单相全桥逆变电路 (205) 6.2.3傅立叶级数、方波逆变器输出谐波 (208) 6.2.4负载为感性负载的方波逆变器特性 (211) 6.2.4方波逆变器输出滤波 (213) 6.2.5 三相方波逆变器 (214) §6.3脉冲宽度调制(PWM) (218) 6.3.1 PWM波形生成原理 (220) 6.3.2 PWM的调制方式与相关术语 (221) 6.3.3 PWM生成方法 (223) 6.4 交流滤波器设计 (234)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第6章 DC-AC 变换技术 内容提要 介绍了DC-AC 变换器的分类、功率流向和波形指标,分析了方波逆变器(单相、三相方 波逆变器)的工作过程和输出波形,并进行了谐波分析,给出了滤波其设计的方法。对于PWM 调制的基本工作原理、相关术语和调制方式,计算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称为逆变,相应的功率变换装置被称为逆变器。如果把逆变器的交流侧 接到交流电源上,把直流电逆变成同频率的交流电送到 电网去,叫有源逆变;如果逆变器的交流侧不与电网连 接,而是直接接到负载,即把直流电逆变成某一频率的 交流电供给负载,则叫无源逆变。 图6-1 DC-AC 方框图 无源逆变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本章主要阐述无源逆变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分析方法。 DC-AC 方框图如图6-1所示。 §6.1 逆变器分类、功率流方向和波形指标 6.1.1分类 逆变器分为单相和三相两大类。单相逆变器适用于小、中功率;三相逆变器适用于中、大功 率。这两大类按不同的特点又可分为: 1) 按输入电源特点 输入电压为恒压源称为电压源逆变器(Voltage Source Inverter 缩写VSI)或电压型逆变 器,如图6-2所示,电压源逆变器的输入特点是其输入具有理想电压源性质;输入为恒流源称为电 流源逆变器(Current Source Inverter 缩写CSI),或电流型逆变器,如图6-3所示,电流源逆变器输入为理想电流源,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少。 负载电压负载电流 图6-2 电压源逆变器 图6-3 电流源逆变器 电压源逆变器又可分为: a、具有可变直流电压环节(Variable DC link)的电压源逆变器,如图6-4所示。由DC-DC 变换器或可控整流获得可变的直流电压,输出电压幅度取决于输入可变直流电压,输出电压频率 由逆变器决定。一般情况下,该变换器输出电压为方波。 b、具有恒定直流电压环节(Fixed DC link)的电压源逆变器,方块图如图6-5所示。其直 流电压恒定,输出电压幅度和频率利用PWM 技术同步调整。

寄生虫复习大纲

1.寄生现象 (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害也不受益,称为共栖。(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双方受利,称为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2.寄生虫分为: ①专性寄生虫,生活史某个阶段或各个阶段都营寄寄生生活,如丝虫; ②兼性寄生虫,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 ③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内而偶然寄生。 3.宿主类型:终末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贮藏宿主 4.感染阶段:在寄生虫生活史发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够感染人体的某一特定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5.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的侵入、移行、寄生等对所累及的部位、组织及其附近组织、器官都可产生损伤、破坏或迫压作用。尤其是寄生虫的个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3)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些物质可引起组织损害、出现免疫病理反应。 6.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一旦进入宿主体内,机体必然出现防御性生理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和胎盘的天然屏障作用,胃液等消化液的杀灭消化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补体和溶菌酶的溶细胞作用等。 (2)特异性免疫 ①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②非消除性免疫:这是寄生虫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状态。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一般分为三类: ①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防御再感染; ②宿主清除了部分寄生虫,但对再感染具有部分的抵抗力,这样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寄生关系,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属于此类型; ③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以死亡。

寄生虫1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长所,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害的一方为宿主,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 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为寄生虫。 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都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壮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时,并不能发育至成虫,仅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当其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体内的时候,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成为转续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长期或暂时在人体内生存,而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的现象称寄生虫感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 幼虫移行症:一些动物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人体(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在组织中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病变; 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器官寄生的现象,称为异位寄。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夜现周期性。班氏丝虫:晚10点-次晨2点,马来丝虫:晚8点-次晨4点。 棘球蚴砂: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小钩和其他成分均可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蚴砂或囊砂。 再燃: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在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血内存在少量残余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数周至数月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复发: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血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完全消灭,在未经蚊媒传播再次感染情况下,经2~3个月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填空:1.目前联合国联合倡议要求防治的5类寄生虫病是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2.我国致力防治的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钩虫病。 3.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5.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6.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 7.原虫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组成。 8.通常根据运动细胞器的类型和生殖方式,可将原虫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 9.医学寄生虫学研究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10.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三个连续临床症状。 11.绦虫虫体由头节、颈节和体节三部分构成。 12.八种热带病:麻风病、结核病、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中国是钩虫病) 1.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①形态结构的改变: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无需像自生生活那样到处奔波觅食,因此,其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逐渐退化或消失。②生理和代谢途径改变:由于寄生生活迫使寄生虫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其生理和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改变。③繁殖能力增强:寄生生活使得寄生虫的生殖器官变得高度发达,繁殖能力相应增强。④特殊入侵机制的形成:寄生虫在从自生生活变为寄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侵入机制。 2.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有什么? ①机械性损伤:系指寄生虫在入侵,移行和定居过程中对宿主局部组织器官的损伤。②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虫体崩解物均可作为毒物或抗原物质对宿主产生 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器官或全身损伤,这些物质可能专门作用于宿主的酶系统,消化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③夺取营养:无论是寄生于腔道,组织细胞,还是体表的寄生虫均以宿主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体液或细胞为营养来源,致使宿主营养丢失。 3.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有什么? 宿主身体的天然屏障如皮肤,粘膜,胎盘和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是抵御寄生虫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从皮肤入侵的寄生虫,有一部分可能在皮肤内即杀死。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抵抗寄生虫入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某种情况下,宿主的遗传特征对寄生虫感染能否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4.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什么? ①体内寄生虫被宿主完全清除,宿主获得对在感染的免疫力,但比较罕见。②宿主清除大部分或未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产生相对的抵抗力,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之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适应关系。 ③宿主的免疫力极弱,不能有效的控制寄生虫在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具有明显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严重病例可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5.刚地弓形虫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①包囊,卵囊,假包囊和速殖子均具感染性且对外

寄生虫重修题库

【临床本科第七版寄生虫课本为参考书】 总论部分 填空题 不同生物的共同生活现象分为共栖、共生、寄生。 按照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生活史类型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寄生虫的宿主类型包括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毒害作用表现为夺取营养、机械损伤、毒素和免疫病理损害三个方面。. 常见的寄生虫侵入人体的传播途径包括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呼吸道感染经输血感染等。 名词解释 1.异位寄生现象: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寄生的现象。可引起异 位的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幼虫移行症: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是这些幼虫可以在 宿主体内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病变的现象。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 生。 4.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5.宿主(host):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 的人或动物。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 7.世代交替:寄生虫在完成一代生活史过程中兼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现象。 8.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10.机会致病寄生虫: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增殖并致病。 11.感染阶段是指寄生虫能侵入人或动物宿主体内的阶段。 12.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可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对其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 完全清除,而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并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此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四、问答题 1. 寄生虫有哪些生活史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寄生虫生活史类型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划分为直接型生活史和间接型生活史。 直接型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在外界直接发育为感染阶段感染人。肠道寄生虫(如似蚓蛔线虫和钩虫等)多属此类型生活史。 间接型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组织内寄生虫(如血吸虫、旋毛形线虫等)多属此类型生活史 2. 举例说明寄生虫对宿主可造成哪些损害? 3. 共生现象有哪三种?举例说明。 4. 医学寄生虫的主要侵入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问答题参考答案

寄生虫习题

名词解释: 1.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关系。 4.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5.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带虫者 6.世代交替: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7.终宿主:是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流行病学上,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这动物为保虫宿主。 10.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肓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11.出丝现象:当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胃后,雄配子体在几分钟内开始核分裂为4-8块,胞质也向外伸出成4-8条细丝,然后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为出丝现象。 12.溶组织内阿米巴烧瓶样溃疡: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黏膜下破坏肠壁组织,形成典型的口小底大的溃疡,形似烧瓶,故称为溶组织内阿米巴烧瓶样溃疡;病变部位多见于回盲部和升结肠。 13.疟疾的再燃:急性疟疾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如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过数周或数月,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又可出现疟疾发作临床症状。 14.疟疾的复发: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的速度上可能是多态性的,既有发育快的称速发型子孢子,也有发育慢的称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进入休眠期,经过一定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再进行增殖,引起疟疾的临床发作称为疟疾的复发。 15.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16.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17.夜现周期性:丝虫微丝蚴在外周血夜多昼少的现象。 18.棘球砂:从棘球蚴囊壁的胚层上他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统称棘球蚴砂。 19.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具有感染力的时期。 20.滋养体:原虫生活史中能运动、摄食、增殖的时期。

植物保护学通论考研试题

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形态特征不是昆虫所特有的?()[扬州大学2019研] A.体表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B.体分三段即头、胸、腹 C.胸部有三对足 D.多数成虫有翅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着生1对足,中胸和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因此答案选A。 2玉米螟属于()。[青岛农业大学2014研] A.半翅目 B.鞘翅目 C.鳞翅目 D.双翅目 【答案】C查看答案 3接合菌亚门的菌丝通常是()。[华中农业大学2018研] A.变形虫妆 B.有隔菌丝 C.无隔菌丝 D.原生质团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

接合孢子。因此答案选C。 4蚜虫的触角通常()。[青岛农业大学2014研] A.12节 B.24节 C.6节 D.3节 【答案】C查看答案 5下列哪一种害虫属于迁飞性害虫?()[扬州大学2019研] A.三化螟 B.白背飞虱 C.棉蚜 D.二化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不少农业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这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形成的遗传特性。如东亚飞蝗、黏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稻褐飞虱、草地螟、白背飞虱等都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这些昆虫成虫开始迁飞时,雌虫的卵巢还没有发育,大多数没有交尾产卵,通过迁飞到降落地后才性成熟。因此答案选B。 6()属于专性寄生菌。[青岛农业大学2014研] A.小麦纹枯病菌 B.花生黑斑病 C.梨白粉病菌 D.甘薯黑斑病 【答案】C查看答案

学习情境三 功率变换电路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 何忆斌侯志华主编 尹万建主审机械工业出版社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优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经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学习情境三功率变换电路

知识准备:功率变换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调速和转向等动力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其基本作用就是通过合理、有效地控制电源系统电压、电流的输出和驱动电机电压、电流的输入,完成对驱动电机的转矩、转速和旋转方向的控制。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及低压设备的供电也是通过相应的功率变换技术完成。 电力电子器件正向着大容量、高可靠性、装置体积小、节约电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除了早期使用的功率二极管、晶闸管外,目前常用的器件主要有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大功率晶体管(GTR)、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绝缘栅极晶体管(IGBT)、MOS控制晶闸管(MCT)等。从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上看,MOSFET、IGBT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问题1:什么是功率二极管?

问题1:什么是功率二极管? 1)功率二极管的主要类型:功率二极管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1)普通二极管。普通二极管又称为整流二极管,多用于开关频率不高(1kHZ以下)的整流电路中。其反向恢复时间较长,一般在5μs以上,这在开关频率不高时并不重要。

问题1:什么是功率二极管? 1)功率二极管的主要类型:功率二极管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2)快速恢复二极管。快速恢复二极管可分为快速恢复和超快速恢复两个等级。其中前者反向恢复时间为数百纳秒或更长;后者则在100ns以下,甚至达到如20~30ns。

问题1:什么是功率二极管? 1)功率二极管的主要类型:功率二极管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3)肖特基二极管。以金属和半导体接触形成的势垒为基础的二极管称为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简称为肖特基二极管。 肖特基二极管的优点是:反向恢复时间很短(10~40ns),正向恢复过程中也不会有明显的电压过冲;在反向耐压较低的情况下,其正向压降也很小(通常在0.5Ⅴ左右),明显低于快速恢复二极管(通常在1V左右或更大),其开关损耗和正向导通损耗都比快速恢复二极管要小。肖特基二极管的弱点是,当反向耐压提高时其正向压降也会高得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多用于200V以下的低压场合。同时,由于反向漏电流较大且对温度敏感,反向稳态损耗不可忽略,而且必须严格限制其工作温度。

功率变换电路

功率变换电路 前端变换器 在过去十多年中,成本低、结构简单、实现容易的高输入功率因数、高效率、低EMI的前端变换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系统掉电保持时间(Hold-up time)是前端变换器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要求前端变换器中的DC/DC 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较宽,但这将影响额定输入电压时的性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单级式变换拓扑、延伸绕组、不对称绕组以及辅助升压装置等方法。由于电压较高,MOSFET 的导通损耗大,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差,即使采用同步整流(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SR)技术对效率的提高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前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新器件和材料被广泛使用,如采用Cool MOS 减小导通损耗,采用Si C 二极管减小反向恢复损耗等;谐振技术也被广泛采用,通过实现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ing, ZVS)、零电流开关(Zero current switching, ZCS)减小开关损耗。另外,单周期控制、滑模控制、非线性载波控制等控制策略可以简化控制设计,提高了前端变换器的性能。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如图(a)所示,其优点是电路结构简洁、控制简单,但开关损耗较大,尽管可以利用激磁电感或漏感与箝位电容谐振实现主开关 管的ZVS,但会导致导通损耗增大,因此效率提高不明显。

在动态要求较高的时候,辅助管的电压应力将较大,容易造成变换器失效。考虑到器件的应力,它不适合在宽输入范围使用。不对称半桥变换器如图(b)所示,其优点是原边开关管可以实现ZVS,开关管电压应力为输入电压,不足之处在于变压器存在直流偏磁,并且输入与输出电压关系为非单调性,因此它适用于输入电压范围不宽的场合。。半桥变换器如图(c)所示,其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为输入电压,变压器对称工作,但其变压器原边电压为输入电压的一半,原边电流大。该变换器适用于中小功率场合。推挽变换器如图(d)所示,其优点是两个开关管共地,驱动电路简单。但是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为输入电压的两倍,而且变压器漏感会在开关管上产生电压尖峰,更加增加了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而开关器件的电压定额越高,其导通电阻就越大,导通损耗就越大。因此推挽变换器难以实现高效率。桥变换器如图(e)所示,与上述变换器相比,其开关管数目较多,但开关管电压应力低,且容易实现ZVS,因此适用于中大功率场合。随着系统的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在许多应用场合,单一采用上述变换器很难满足系统的要求,因此提出了两级式架构。尽管多了一级功率变换,两级式架构仍可以通过合理组合,获得比单级式变换器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性能模块电源中的高新技术

浅析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

浅析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 沈倍 摘要寄生与共生原是出自生物彼此交互时的两种关系,衍生至商业地产,特别是大型商业综合体,这两类的交互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大型商业综合体已处在当今商业地产的最高食物链条上,它就像一个庞大的自然群落,涵盖了当今人 们生活中的各个商品业态(业种)1。为此如何来认识商业综合体这个庞然大物, 来认识其中的各个业态(业种)与业态(业种)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寄生与共生关系,对商业综合体的招商与运营尤为关键。 一、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 1、业态(业种)的寄生 业态(业种)的寄生(Format Parasite)指一个业态(业种)【寄生业态(业种)】地理上紧邻或围绕于另一个业态(业种)【寄主业态(业种)】,自身无法或较难吸引消费人流,靠寄主业态(业种)所吸引来的消费人群而产生销售。在这种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业态(业种)为小型商铺,而寄主业态(业种)则为大型(主力)商铺。 2、业态(业种)的共生 业态(业种)的共生(Format symbiosis)指两种业态(业种)发生的对一方有利或双方互惠的关系。这种共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业态(业种)间,同时它也具有偏向性,即双方得利有多少,故又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二、业态(业种)的寄生与共生现象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与作用 1、寄生现象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与作用 1.1、寄生现象的表现形态 一般而言,寄生业态(业种)多以规模较为小型的店铺存在于寄主业态(业主)周围。 1.2、寄生现象的产生原因与作用 寄生业态(业种)的存在或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2主动构建,其用意既可充分挖掘 寄主业态(业种)【购物中心亦称为主力业态(业种)】吸引而来的消费人流的剩余消费力,亦可延长消费人流在购物中心内逗留的时间,增加消费的可能性。 抑或为寄主业态(业种)主动构建,除了拥有上文所描述的作用之外,更是对寄主业态(业种)前期的租金压力有较大削减的功能,甚至在中后期还是寄主业态(业种)产生盈利的来源之一。 2、共生现象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与作用 2.1、共生现象的表现形态 尽管业态(业种)的共生现象具有偏向性,但是相对而言,该现象的组份均为相邻且面积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店铺共同存在。 2.2、共生现象的产生原因与作用 作为互补的业态(业种)考虑时,购物中心通常会将消费人流不同消费时段的不同消费需求作为布局的依据将不同的业态(业种)作为相邻店铺进行规划,以此能让各业态(业种)互相分享各自吸引而来的消费人群的额外消费量。 1、对于业态与业种的定义,不同文献也有所分歧,有如下定义:购物中心、百货、专业市场等概念是属于

功率变换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 论文 题目:功率变换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中的现状及发展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专业: 13自动化(1)班 姓名:荣华桥(1305031027) 老师姓名:李秀娟 完成时间:2016年5月30日 课程论文得分表 一二三四五 六 合计1 2 3 得分 注:课程综述评分标准可参见《学生课程综述应包含的内容及评分标准》

功率变换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中的现状及发 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为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对于新能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以前我们知道可以通过人为的的因素可以节约能源,像减少电器待机,出门关灯等。但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功率变换技术的提高,以及目前随着能源的匮乏性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促使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功率变换技术在无论在社会生产中还是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同样在新能源中的运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以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而在新能源的利用中,电力电子技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微介绍电力电子技术 功率变换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如晶闸管,GTO,IGBT等)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所变换的“电力”功率可大到数百MW甚至GW,也可以小到数W甚至1W以下,和以信息处理为主的信息电子技术不同电力电子技术。功率变换技术分为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变流技术(整流,逆变,斩波,变频,变相等)两个分支。电力电子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因它本身是大功率的电技术,又大多是为应用强电的工业服务的,故常将它归属于电工类。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及其系统。电力电子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最常用的材料为单晶硅;它的理论基础为半导体物理学;它的工艺技术为半导体器件工艺。近代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中大量应用了微电子学的技术。电力电子电路吸收了电子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又开发出许多电能转换电路。这些电路中还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外围电路。利用这些电路,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组成了各种用途的整机,称为电力电子装置。这些装置常与负载、配套设备等组成一个系统。电子学、电工学、自动控制、信号检测处理等技术常在这些装置及其系统中大量应用。 二: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中的运用及现状 1:风力发电 风能是洁净的,可再生的,储量很大的低碳能源,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和供电压力,改善生存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除水能外,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力发电涉及到风电场与电力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电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及答案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 1.生物源性蠕虫是因为它们:C A.必须在外界发育 B.必须经口感染 C.生活史中必须有中间宿主 D.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E.以上说法都不对 2.带虫者是指:B A.病人 B.感染了寄生虫而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人C.无免疫力的人 D.易感者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虫卵发育最快的是:D A.钩虫卵 B.蛔虫卵 C.鞭虫卵 D.蛲虫卵 E.姜片虫卵 4.能引起幼虫移行症的蠕虫是:D A.蛔虫 B.蛲虫 C.丝虫 D.斯氏狸殖吸虫 E.猪带绦虫 5.成虫阶段具有诊断意义的蠕虫是:D A.丝虫 B.蛲虫 C.华枝睾吸虫 D.日本血吸虫 E.肺吸虫 6.寄生在回盲部的线虫是:D A.蛔虫

B.丝虫 C.旋毛虫 D.鞭虫 E.钩虫 7.新鲜粪便污染了食物,人食后可能感染:E A.蛔虫 B.鞭虫 C.钩虫 D.旋毛虫 E.以上都不可能 8.蛲虫最主要的致病是作用是:C A.摄取大量营养 B.喜欢钻孔的习性 C.特殊的产卵习性 D.成虫固着造成肠壁的损伤 E.虫体代谢产物的刺激 9.肉眼鉴别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的主要依据:C A.虫体大小 B.口囊中的口甲 C.体形 D.口囊和交合伞 E.阴门的位置 10.主要致病阶段寄生在人肌肉中的蠕虫是:C A.钩虫 B.丝虫 C.旋毛虫 D.日本血吸虫 E.华枝睾吸虫 11.微丝蚴是哪种寄生虫的幼虫:B A.钩虫 B.丝虫 C.旋毛虫 D.日本血吸虫 E.细粒棘球绦虫 12.人可作为终宿主又可作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是:D A.丝虫 B.华枝睾吸虫 C.肺吸虫

D.猪肉绦虫 E.牛肉绦虫 13.蛲虫的感染是由于:C A.接触土壤中的丝状蚴 B.丝状蚴通过蚊虫 C.经口食人感染期虫卵 D.食入肌肉中含幼虫的囊包 E.感染性虫卵通过饮水 14.钩虫侵入人体的幼虫是:C A.杆状蚴 B.微丝蚴 C.丝状蚴 D.蜡肠期蚴 E.以上都不是 15.哪种寄生虫的虫卵排出后即对人有感染力:D A.钩虫卵 B.肺吸虫卵 C.鞭虫卵 D.蛔虫卵 E.猪带绦虫卵 16.哪种蠕虫可以引起贫血:B A.蛔虫 B.钩虫 C.日本血吸虫 D.猪囊虫 E.丝虫 17.蛔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A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肺部 E.肠系膜下静脉 18.引起象皮肿的寄生虫是:E A.日本血吸虫 B.肺吸虫 C.旋毛虫 D.钩虫 E.丝虫

储能电站,功率变换,技术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储能电站,功率变换,技术规范 篇一:储能电站总体技术方案 储能电站总体技术方案 20xx-12-20 目录 1.概述................................................. .. (3) 2.设计标准................................................. . (4) 3.储能电站(配合光伏并网发电)方案 (6) 3.1系统架构................................................. (6) 3.2光伏发电子系

统................................................. (7) 3.3储能子系统... ................................................... (7) 3.3.1储能电池组................................................. .. (8) 3.3.2电池管理系统(bms).............................................. . (9) 3.4并网控制子系统................................................. . (12) 3.5储能电站联合控制调度子系统................................................. .14 4.储能电站(系统)整体发展前景 (1) 6 1.概述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

寄生虫学总论复习题答案

总论复习题 一、A型题:每道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5分)。1.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B ) A.温度、湿度 B.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C.雨量、光照 D.土壤、水质 E.经济条件、风俗习惯 2.发生幼虫移行症的宿主属于(E )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正常宿主 E.转续宿主 3.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C ) A.治疗病人 B.治疗带虫者 C.针对流行环节,综合防治 D.消灭保虫宿主 E.保护易感人群 4.所谓偶然寄生虫是指其( B) A.只在取食时侵袭宿主 B.因偶然机会侵入非适宜宿主 C.可营自生生活也可营寄生生活 D.成虫期不一定过寄生生活 E.在宿主体内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5.下列属于偶然寄生虫的是(C ) A.粪类圆线虫 B.蚊 C.棘阿米巴 D.蠕形螨 E.蚤 6.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D ) A.蛋白质 B.维生素

D.糖 E.无机盐 7.终宿主系指(E ) A.幼虫寄生的宿主 B.童虫寄生的宿主 C.脊椎动物及人 D.有寄生虫虫卵排出的宿主 E.成虫或有性生殖期寄生的宿主 8.带虫者的含义是( C) A.体外有寄生虫寄生的患者 B.体内有寄生虫寄生的患者 C.体内有寄生虫而无症状者 D.寄生虫病患者 E.感染寄生虫后无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虫体者9.可经胎盘感染的寄生虫有(E ) A.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 B.丝虫和旋毛虫 C.血吸虫和并殖吸虫 D.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E.疟原虫和弓形虫 10.带虫免疫常见于( D) A.日本血吸虫感染 B.丝虫感染 C.旋毛形线虫感染 D.疟原虫感染 E.刚地弓形虫感染 11.据估计世界上每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寄生虫病是( D) A.血吸虫病 B.丝虫病 C.蛔虫病 D.疟疾 E.阿米巴病 12.不能引起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寄生虫病是( A) A.疟疾

功率变换器

Dc/dc功率变换器 1.引言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功率变换技术作为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DC/DC 功率变换器的发展与应用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的趋势。 2.功率变换器的实际应用 由于功率变换器具有提高系统的效率,增大装置的功率密度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其(DC/DC变换器)广泛应用于远程及数据通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设备、工业仪器仪表、军事、航天等领域,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DC/DC)功率变换器在低功率范围内的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其中6W~25WDC/DC变换器的增长率最高,这是因为它们大量用于直流测量和测试设备、计算机显示系统、计算机和军事通讯系统。由于微处理器的高速化,DC/DC变换器由低功率向中功率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所以 251W~750W的DC/DC变换器的增长率也是较快的,这主要是它用于服务性的医疗和实验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远程通讯设备、多路通信及发送设备,这也显示出了其在远程和数字通讯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具体使用,例如:①直流开关电源,其功率变换的核心

就是DC/DC功率变换器;②DC/DC功率变换器也是现代燃料电池车动力系统中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功能是把不可调的直流电源变为可调的直流电源。 3.原理分析 DC/DC功率变换器按输入与输出间是否有电气隔离可以分为无电气隔离和有电器隔离的直流变化器两类。按工作电路区分有降压式(BUCK),升压式(BOOST),升降压式(BUCK/BOOST),库克(CUK),瑞泰(ZETA),塞皮克(SEPIC)等六种。DC/DC功率变换器基本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中,功率开关管S1~S4及内部集成的二极管组成全桥开关变换器,S1及S3组成超前桥臂,S2及S4组成滞后桥臂,S1~S4在寄生电容、外接电容C1~C4和变压器漏感的作用F 谐振,实现零电压开关。其中C7为隔直电容,可有效地防止高频变压器的直流偏磁。低压直流侧滤波电容为C5、C6、

寄生虫学及检验总论

总论 基本概念 1.寄生虫学及检验概念、范畴和任务 (1)概念: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是研究人体寄生虫及危害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及其检验技术的一门科学。 (2)范畴:人体的寄生虫主要属于无脊椎动物的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生动物门及节肢动物门。在寄生虫学中,又将以上各门中的寄生虫分别归纳为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检验技术包括病原检查和免疫检查两大部分,但常以病原检查为主。 (3)任务: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任务是:①能够运用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揭示人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应用医学检验技术和调查方法等,准确地对人体寄生虫进行检测和鉴定;③协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以达到防治和消灭寄生虫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类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有3种类型: 1)共栖:系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在营养上互相依赖,彼此受益,长期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向前者长期或暂时地提供营养来源和(或)居住场所并受害,称为宿主;前者受益方称为寄生物。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如肠道寄生的蛔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如丝虫、血吸虫。 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世代交替:有些寄生虫生活史中仅有无性生殖,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利什曼原虫等。有些寄生虫仅有有性生殖,如蛔虫,钩虫、丝虫等。有些寄生虫兼有以上两种生殖方式才能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2)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别:按照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分为: 1)依寄生部位,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2)依寄生性质,分为专性寄生虫和兼性寄生虫; 3)依寄生时间久暂,分为长期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菌等,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宿主类别: 终宿主:是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例如人为蛔虫的终宿主。 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有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等。例如淡水螺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鱼为第二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传染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的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3)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包括: 夺取营养:如蛔虫引起营养不良,钩虫引起贫血,阔节裂头绦虫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宿主产

题医学寄生虫学总论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 一、选择题: 1.人体寄生虫包括三大类() A.吸虫、绦虫、线虫 B . 绦虫、节肢动物、原虫 C.蠕虫、原虫、 节肢动物 D.吸虫、原虫、节肢动物 E.线虫、节肢动物、原虫 2.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应答类型最常见的是() A.细胞免疫 B.体液免疫 C.消除性免疫 D.非消 除性免疫 E.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3.中间宿主是指() A.寄生有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动物 B.寄生有寄生虫成虫阶段的 动物 C.寄生有寄生虫的脊椎动物 D.寄生有 人体寄生虫的节肢动物 4.建国初期我国5大寄生虫病病原之一的原虫是() A.丝虫 B.蛲虫 C.蓝氏贾第虫 D.疟原 虫 E.包虫 5.带虫免疫是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 A.能将寄生虫清除B.不能清除寄生虫 C.虽不能将虫体全部清除,但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D.可使虫体寿命缩短或症状减轻 E.虽不能将虫体全部清除,但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当宿主被驱虫治疗后就逐渐消失 6.寄生虫抗原的来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虫体崩解物 B. 排泄物\分泌物 C. 蜕皮液 D. 囊液 E. 以上都不是 7.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 A. 免疫应答限制在适宜限度 B. 免疫应答初期较好 C. 免疫应答持续增高 D. 慢性感染免疫应答较强 E. 寄生虫消除后免疫应答增强 8.感染寄生虫后,血中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为() A. 初期IgG升高,以后IgM升高,IgG下降 B. 初期IgM升高,以后IgG升高 C. 初期IgM升高,以后IgG升高,IgM下降 D. 初期IgM与IgG同时上升 E. IgE明显下降 9.有些人兽共患寄生虫除了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体,在流行病学上 称这些脊椎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的() A. 终宿主 B. 中间宿主 C. 转续宿主 D. 保虫宿主 E. 媒介动物 10.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 A. 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B. 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害 C. 双方都有利 D. 双方都无利 E. 以上都不上

寄生虫学

寄生虫学 1、联合国重点防治的10大主要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 病)、锥虫病(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利什曼病、麻风、登革热、结核病。 2、我国曾流行的5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杜氏利 氏曼病)。 3、共生可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益者 为寄生物,寄生物为动物者称寄生虫)。 4、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发展史。 5、感染阶段:寄生虫发育阶段过程中,其中一个或几个能感染人体并可在人体内继续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的阶段称感染阶段。 6、宿主及其类型: .终宿主(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需两个宿主,则按寄生顺序称第一、二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又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有机会侵入正常适宜宿主体内时,能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成为转续宿主。 7、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①机械性损伤②夺取营养③毒性及免疫损伤 8、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①非特异性免疫②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是寄生虫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免疫现象,寄生虫感染可诱发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抗在感染免疫力,不能完全清除机体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但对再感染产生一定免疫力)。非消除免疫包括: .带虫免疫:宿主体内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但对在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 .伴随免疫:宿主体内的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继续存活,但对再感染时侵入的幼虫具有一定抵抗力。 9、免疫逃避的机制 ①寄生虫隔离②抗原伪装③抗原变异④表膜脱落与更新⑤免疫抑制 免疫逃避:寄生虫通过各种途径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在进化过程中获得某些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发育、增殖并长期存活,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10、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他们却能在人群中传播 病原体,这类感染者称带虫者。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也不易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现象。 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的状态在宿主体内存活,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称为幼虫移行症。 异位寄生:指虫体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病变。 自然疫源性:没有人参与下,在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特性称为自然疫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