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概要
当前高校腐败现象及防治对策
当前高校腐败现象及防治对策【摘要】近几年高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其原因既有外部影响,更主要的在于内部教育、监督、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对此,应加强教育,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推行校务、系务公开,建立一套有效制约滥用职权行为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高校腐败原因对策一、当前高校腐败现象近几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这几年高校犯罪案件来看,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主要集中在基建、招生、物资采购、学术腐败等方面。
此外,乱收费、非法集资、挪用公款等违纪违规现象也在不少高校存在。
(一)基本建设方面基本建设是近年来高校经费支出最大的项目,不少高校每年都有多个较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上马。
基建工作专业性很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
在基建工程招投标、承发包和验收过程中个别干部或工作人员极易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要贿赂,为自己或亲朋好友牟取私利。
“高楼竖立,干部倒下”,在某些高校,基建部门已成为干部违纪的多发点和纪检监察工作最棘手、最艰难的监督范围。
(二)招生方面高校个别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违规招生、收受现金和礼品甚至索贿和借机敲诈勒索等种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
由于招生涉及高校、中学、各地方招生主管部门等多个环节、多种关系极易发生暗箱操作和金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
同时,由于招生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带有较强的交易隐蔽性,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因而成为高校腐败问题防治中的一大难点。
(三)大宗物资采购方面高校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宗物资采购活动,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类教材、基建维修材料、学生食堂的膳食、校医院所需药品药材等的采购。
大宗物资采购与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如若监督惩处措施不得力,当事人在采购过程中极易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拿回扣,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不正当利益。
(四)贪污挪用经费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而高校财务制度并没有随之逐步健全,除了财务管理部门外,不少高校甚至普遍存在二级乃至三级财务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借筹资办学、办班创收之便,私设小金库,然后伺机贪污、挪用,这些方面造成的高校经济领域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摘要】高校腐败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潜规则、腐败分子集团化等方面。
高校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包括制度不健全、管理漏洞等因素。
为了预防高校腐败现象,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防范高校腐败现象,持续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高校腐败现象的根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关键词】高校腐败现象、特点、预防对策、表现特点、成因分析、管理监督、制度机制、全社会关注、反腐倡廉、高校。
1. 引言1.1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高校腐败现象是指在高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出现的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现象。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腐败现象具有隐蔽性。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繁琐复杂,一些腐败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容易在暗处潜藏,难以被揭露和惩治。
高校腐败现象具有社会危害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一旦出现腐败现象,不仅影响到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更会破坏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加强管理监督。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一些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空间。
通过以上预防对策的落实,可以有效减少高校腐败现象,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特点高校腐败现象往往表现为一些管理者、教师或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他们可能通过违规招生、虚报科研成果、贪污挪用公款等手段来获取个人利益,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高校腐败现象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一些高校内部存在着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导致资源被部分人垄断,而其他教师和学生则难以享受到应有的资源和机会,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高校腐败现象还有可能破坏了高校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诚信。
教育行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及整改措施
教育行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教育行业出现了一系列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教育行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改善教育行业现状,提高教育质量。
一、教育行业的腐败问题1. 考试舞弊现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考被认为是决定学生命运的重要关键。
然而,由于高考成绩对学生的升学机会和就业机会具有重要影响,考试舞弊现象逐渐泛滥。
有些家长通过贿赂考务人员,为子女提供作弊机会,这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正性,阻碍了那些真正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的发展。
2. 选拔与提拔不公教育行业中选拔与提拔不公是腐败问题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领导利用职权,搞钱权交易,以金钱或其他特殊关系作为选拔与提拔的标准。
那些个人实力、学术能力较弱却有关系的人得以进入重点学校,并占据领导职位,这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损害了教育行业的形象。
3. 资金管理不透明教育机构的资金管理不透明是腐败问题的又一方面。
由于资金流向不清晰,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存在着贪污、挪用和私分资金的行为。
这不仅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还造成了财务失控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信力和形象。
二、整改措施1. 强化监管机制为了解决教育行业腐败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监督,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打击力度。
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监督和调查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有效查处,保护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维护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2. 完善考试制度为了减少考试舞弊现象,应当改革考试制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学术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以减少对一次性考试成绩的过度依赖。
同时,加大对考试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考试的公正性。
3. 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
提高农村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当前高校腐败现象及防治对策
当前高校腐败现象及防治对策作者:虞满华来源:《广西教育·C版》2009年第02期[摘要]近几年高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其原因既有外部影响,更主要的在于内部教育、监督、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对此。
应加强教育,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推行校务、系务公开,建立一套有效制约滥用职权行为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高校腐败原因对策一、当前高校腐败现象近几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这几年高校犯罪案件来看,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主要集中在基建、招生、物资采购、学术腐败等方面。
此外,乱收费、非法集资、挪用公款等违纪违规现象也在不少高校存在。
(一)基本建设方面基本建设是近年来高校经费支出最大的项目,不少高校每年都有多个较大的基建工程项目上马。
基建工作专业性很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
在基建工程招投标、承发包和验收过程中个别干部或工作人员极易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要贿赂,为自己或亲朋好友牟取私利。
“高楼竖立,干部倒下”,在某些高校,基建部门已成为干部违纪的多发点和纪检监察工作最棘手、最艰难的监督范围。
(二)招生方面高校个别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违规招生、收受现金和礼品甚至索贿和借机敲诈勒索等种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
由于招生涉及高校、中学、各地方招生主管部门等多个环节、多种关系,极易发生暗箱操作和金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
同时,由于招生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带有较强的交易隐蔽性,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因而成为高校腐败问题防治中的一大难点。
(三)大宗物资采购方面高校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宗物资采购活动,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类教材、基建维修材料、学生食堂的膳食、校医院所需药品药材等的采购。
大宗物资采购与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如若监督惩处措施不得力,当事人在采购过程中极易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拿回扣,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不正当利益。
高校腐败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高校腐败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一、高校腐败的成因:
1. 制度性因素:高校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权责不明确,管理程序不规范,容易产生腐败。
2. 人员素质因素:高校管理人员有些素质不过关,容易导致管理不到位,监管失效,难以发现和查处腐败行为。
3. 激励机制因素:高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对职务、财务等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腐败。
4. 外部环境因素:高校作为一个开放性、复杂性的机构,也受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就容易滋生腐败。
二、高校腐败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完善、运行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预防与打击。
2.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增强管理水平,增强反腐败能力。
3.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惩戒制度,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为人员的激情和动力提供必要的保障,引导人员走正道。
4. 个体担当和群体监督:强调职工和学生的个人责任、担当和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同时推动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参与。
5.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学者的氛围,防止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
《高校腐败问题及其控制对策范文》
《高校腐败问题及其控制对策范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腐败成为全世界最为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中国,腐败也已成为最大的社会污染。
作为十分复杂和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它不仅造成各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而且构成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严重挑战,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和忧虑。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
特别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在步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之路后,高校消极腐败现象在数量上和程度上、范围上呈现上升、扩大的趋势。
腐败现象在高校虽属极少数,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对高校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高度重视高校腐败问题及其预防、治理等问题研究,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高校腐败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形式高校腐败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中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高校的公共权力包括高校依法享有的普通行政管理权(即作为事业组织所拥有的内部行政管理权)和办学自主权。
而办学自主权是高校特有的基本权力,也是高校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它主要是指高校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享有七项明确的办学自主权,具体包括招生权、学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权、教学权、科研与社会服务权、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权、人事权、财产的管理使用权。
办学自主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即高校行使此种权力时,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制条件与程序,不得以主观性任意行使,也不得放弃和转让。
参见高云华、叶宏开主编《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三)》,第16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否则,高校办学自主权就会失去其合法性基础。
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概要
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作者:薛三勋王宏武宋治军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的剖析,指出了校办产业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遏制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校办产业腐败问题防范措施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多来年被人们视为一方净土,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逐渐渗入到高校招生、基建、图书出版、设备采购、校办产业等各个领域,而且大有蔓延之势。
根据近年来中纪委和陕西省纪委查处的多起大案要案来看,高校已经成为腐败现象的多发区。
校办产业作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窗口行业,掌管着大量的钱、财、物,同时,具有与社会各行各业接触多,受腐败思想影响较大的特点,稍有不注意,很容易成为高校腐败问题的重灾区。
因此,加强对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防范与治理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课题1。
一、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剖析腐败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历史性的问题。
腐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个全球性的顽症2,历朝历代,中国、外国均有发生,而且此起彼伏。
根据对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高校校办产业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利用校办产业产权或成果转让营私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由于校办产业产权管理不规范,全国还没有建立起校办企业产权交易的有形市场,在校办产业的产权转让中,部分权力人物在个人得到某些好处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一些人为操作,低价转让等舞弊行为,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陕西省纪委查处的几起高校腐败案中就有典型的案例。
(二)利用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工程发包、企业承包索贿受贿高校校办产业大分部没有专职的纪检人员,同时由于学校纪检部门工作任务繁忙,往往顾及不到对校办产业重大工程发包和招标工作的全程监督,校办产业中的基本建设发包和企业承包招标工作多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往往“暗箱操作,极容易产生索贿受贿等腐败行为。
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第一篇: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近年来,伴随着高等学校的的扩招,高校的腐败案件连续在媒体面前曝光。
自此,人类最文明最圣洁的校园不断卷入金钱的丑闻中。
一群高智商的知识分子在金钱的侵蚀下低下了高贵的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失去了最宝贵的操守。
高教系统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大多根“基建工程”有关。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分析了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及防腐的对策。
一、高校基建腐败的原因分析。
1、高校的超常规发展,是高校基建腐败的根源。
1999年国家允许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研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时在办学方面,高校开始了超常规发展。
而与招生人数同步增长的,是高校硬件设施的大幅度跟进。
有资料证明,仅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每年新建校300万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每年完成的基建工程量都在20万至30万平方米之间。
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
高校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巨量的基建项目,无疑为高校基建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
2、高校基建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在1998年《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条文中,国家承认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地位。
1998年至今,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厅对高等学校立项的计划文批复上都写有“自筹资金”字样。
而高等学校“国家拨款”也从那时起,逐渐被“自筹资金”所取代。
正因为基建资金来源从过去的单一渠道逐渐转化为多渠道筹措,高等学校对于“自筹资金”就有了新的理解,言下之意就是项目国家批,钱学校我自己筹,具体从哪里筹钱,如何用钱那我学校自己说了算。
正因为高校自筹资金管理有其特殊性,使得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清水衙门”逐渐演变成滋生腐败的一个大土壤。
这也注定了高校的基建腐败案件如“雨后春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3、高校领导权力集中,成为基建集体腐败、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早在201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和校党委书记接连落马,还有多名学校中层级干部被查。
防范和治理高校腐败现象
“加快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着力进行高校改革是重要一环。
高校作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高校的治理情况和廉洁程度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对未来国之栋梁的培养。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难以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权力腐败。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却在数量、范围和程度上呈现出扩张之势,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6》显示,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中纪委总计通报101位高校领导干部,其中,2013年被中纪委查处的高校领导干部为18人,2014年这一数字攀升到42人,2015年则是66人。
其中,4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11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4人受到谈话提醒和组织处理。
2016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纪律审查栏目总计通报高校领导干部执纪审查15人次、党纪处分17人次,合计通报27名高校领导干部(5人在一年中既被执纪审查又被党纪处分),平均每月通报两名以上高校领导干部。
其中,2人受到留党察看纪律处分;7人被开除党籍纪律处分;8人被“双开”。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高校治理形势之严峻,从招生录取到后勤基建,从物资采购到科研经费,从校办企业到学术诚信的各个环节均成为谋取私利的渠道,甚至从党委书记、校长等主要领导到基建处长、后勤领导等中层干部或普通教职员工均成为违法违纪的问责主体,直接损害教育公平,掣肘科研水平,如同侵蚀着整个教育链条健康的毒瘤,腐蚀着象牙塔这片净土。
高校腐败现象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党政“一把手”成为高校腐败的“重头戏”。
2013年至2015年,被中纪委通报的101位高校领导中,有校党委书记29名、院长19名、校长7名,共计55人位居高校党政“一把手”。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公立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教育机构,承载着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等重要使命。
然而,一些“微腐败”行为在公立高校中却屡禁不绝,不仅严重损害学校声誉,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本文针对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探讨其根源与防范对策。
1.制度缺陷一些公立高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存在缺失或不规范,导致一些行为在制度上没有明确界定或规定,为相关人员“灰色地带”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管理不严一些公立高校管理部门和领导对管理和监督存在漏洞,没有对一些微腐败行为及时制止和追究责任,形成了“纵容”现象,使得一些人员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违规行为。
3.利益驱动一些公立高校工作人员或学生由于个人利益驱动,会利用职务或社会资源牟利,这种“微腐败”行为隐藏难以察觉,但影响较为深远。
1.加强制度建设公立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种“微腐败”行为的违法性质和行为规定,严厉打击“微腐败”行为。
2.加强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公立高校要加强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对“微腐败”行为进行严格打击和制止,及时将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3.提高职业道德公立高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思想风貌,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4.构建透明化机制公立高校要构建透明化机制,公开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促进各项工作透明、公正、公平,让学校内外部各方能够监督、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
总之,“微腐败”是一个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消除“微腐败”,需要依靠公立高校自身的力量,加强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提高职业道德、构建透明化机制等,以此保证公立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近年来,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公立高校的腐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对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1. 什么是“微腐败”在公共管理领域,腐败被定义为违反法律、违反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利益输送行为。
而“微腐败”则具有较低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往往表现为一些小额利益输送、权力滥用或者利益输送等行为。
在公立高校中,“微腐败”通常表现为学术不端、学生舞弊、教职工违纪违法等。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
(1)学术不端在一些公立高校中,一些老师为了追求科研成果、获取荣誉或升迁,可能会出现学术不端现象,包括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实验数据等。
这些不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术诚信,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2)学生舞弊在考试过程中,一些学生为了获取好成绩,可能会采取舞弊行为,包括作弊、抄袭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损害了学校的考试公平性和教学质量。
(3)教职工违纪违法一些教职工可能会利用职权从事违法活动,包括贪污、受贿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管理秩序,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的发生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也损害了学生的权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害到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建设,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1. 利益诱惑公立高校中,一些管理人员、教职工可能会受到来自个人、单位以及外部的利益诱惑,导致他们产生腐败倾向。
一些科研项目、学术评优、教职晋升等环节存在着不正当的利益输送,让一些人产生了追求利益的动机。
2. 制度漏洞公立高校管理体制中可能存在一些制度漏洞,使得一些人可以利用漏洞从中谋取私利。
一些学术评优项目可能存在评审不公、审批不严等问题,让一些人看到了“偏门”,从而滋生了腐败行为。
当前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
通过对 案 例 库 中 73 个 案 例 的 统 计、分 析,从 涉 案 人 员 的 年 龄 、性 别 、学 历 、“一 把 手 ”违 纪 情 况 、涉 案 金额等方面了解当前高校腐败的基本生态。
1年龄分布 通过 对 官 方 披 露 的 73 个 案 例 库 数 据 的 统 计 分 析发现,高校腐败犯 罪 行 为 主 体 的 平 均 年 龄 为 56.3 岁,介于50-60 之 间。 这 符 合 腐 败 的 “59 岁 现 象 ”, 但是与公务员系统腐败年轻化趋势有所不同。这是 因 为 教 育 系 统 相 对 独 立 ,与 商 业 领 域 的 接 触 、往 来 较 为 有 限 ,腐 败 相 对 较 难 发 生 ,只 有 特 定 领 域 且 特 定 职 位才有机会。
由于 腐 败 问 题 的 敏 感 性,当 前 几 乎 没 有 一 个 国 家会将其掌握的所有腐败信息向公众开放。因此,
目前尚无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现和惩处的所有高 校腐败案件进行可靠的全面分析或抽样分析。课题 组 做 了 次 优 选 择 ,即 将 党 的 十 八 大 以 来 两 年 内 (2013 年11月8日-2015年11 月 8 日)的 官 方 文 件、公 开 出版物和媒体报道公布的腐败案件中涉及高校腐败 的 案 件 作 为 统 计 分 析 的 对 象 ,并 搜 集 、建 立 起 一 个 包 含系列指标、相关信息的案例 库。 该 案 例 库 包 含 73 起高校腐败案例。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案情的公开性 是该方法的优势。
第 5 期 陈 丽 晖 ,等 :当 前 高 校 腐 败 现 象 的 表 现 、成 因 及 治 理 对 策
125
2性别分布 在 高 校 腐 败 案 例 库 的 73 个 案 例 中 ,仅 有 1 名 女 性,这与我国高校各 级 行 政 官 员 的 性 别 比 例 是 一 致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前言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一直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高校腐败现象逐渐增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因此,了解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并采取预防对策非常必要。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1.潜规则存在高校腐败现象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潜规则的存在。
有些教师或学生在高校内部形成了一些“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隐秘的、不公开的,但却被普遍遵守。
比如说,有些教师会通过向学生收取不正当费用来增加收入,而有些学生会通过“礼物回报”来获得教师的好评。
2.资源分配不公平高校腐败现象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资源分配不公平。
因为某种原因(如关系、金钱等),一些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资金或资源,而其他人则无法享受这些福利。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会形成贫富差距,还有可能导致一些人利用自己的权力违规行为。
3.自我保护机制严重高校腐败现象中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严重性。
由于一些教师、学生或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了腐败行为,他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来保护自己,抵抗反腐调查的进行。
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往往很难被打破,需要很强的制度保障和舆论支持才能有效解决。
预防高校腐败的对策1.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预防高校腐败的核心。
加强高校内部各种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制定和落实,形成高校内部具有监督和约束的管理系统,进而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
2.加强教育和宣传加强对高校腐败现象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师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增强师生对高校腐败现象的警惕性,发挥师生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对高校腐败现象形成压力,防止腐败的发生。
3.强化监督与惩戒强化高校腐败的监督与惩戒机制,建立起高校内部的规范化、定期、公开的腐败监督机制,确保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
对于高校腐败现象、违法行为,要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惩戒措施,形成震慑作用。
结论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强高校自身建设,形成具有监督和约束的管理系统,同时加强高校腐败现象的教育和宣传,以及建立严格有效的惩戒措施,以此防止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高校腐败问题及其控制对策
高校腐败问题及其控制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腐败成为全世界最为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中国,腐败也已成为最大的社会污染。
作为十分复杂和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它不仅造成各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而且构成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严重挑战,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和忧虑。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
特别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在步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之路后,高校消极腐败现象在数量上和程度上、范围上呈现上升、扩大的趋势。
腐败现象在高校虽属极少数,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对高校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高度重视高校腐败问题及其预防、治理等问题研究,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高校腐败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形式高校腐败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中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高校的公共权力包括高校依法享有的普通行政管理权(即作为事业组织所拥有的内部行政管理权)和办学自主权。
而办学自主权是高校特有的基本权力,也是高校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它主要是指高校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享有七项明确的办学自主权,具体包括招生权、学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权、教学权、科研与社会服务权、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权、人事权、财产的管理使用权。
办学自主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即高校行使此种权力时,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制条件与程序,不得以主观性任意行使,也不得放弃和转让。
参见高云华、叶宏开主编《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三)》,第16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否则,高校办学自主权就会失去其合法性基础。
从近几年高校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分析来看,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其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与社会上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数量、范围、程度、严重性相对要小一些。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腐败问题也如影随形,漫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得“世外桃源”。
清除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高校行政化、学术腐败、大学生诚信等都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本文对高校师生廉洁状况进行分析,并寻求一条在高校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腐败;大学行政化;高校党中央2005年1月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2010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一版的报眼上刊登了教育部关于“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的报道。
接着,出现了大量相关报道和相应的评论员文章。
这也意味着大学腐败不是一家两家了。
2010年7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又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五所著名大学的呼应和表态性文章,通栏的巨幅标题写着“构筑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同时再次刊登了“十不准”的文本。
历史上,自我国大学出现的1895年至今100多年,从未出听说过大学反腐一事。
而国外知名大学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洪堡大学、东京大学等,更是闻所未闻……有句话这么说的,我们呼吁的,正是我们缺失的。
国人深知——我们的大学已经变了,腐败已经蔓延在我过高校的每一个角落。
一、高校腐败的表现形式在高校人员(高校人员主要由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教学、科研人员等组成)方面,其腐败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政公职人员通过为他人提供录取、考试之便索取贿赂,后勤管理人员利用设备采购、参与基础建设之便,收受金钱。
二是高校的学术腐败,如抄袭剽窃;学术评审中拉关系,搞“权钱交易”、“学钱交易”等等。
其中也包括老师在评分、考试等环节发生的行贿受贿行为。
当前高校腐败现象成因及对策
校 纪检 监察 队伍 建设等 方 面遏制 高校腐
败现 象的发生。
部教师对 反腐 倡廉缺乏认识 , 认为腐败是 有权 人 的事 , 存在 “ 只要不 把钱装 进 自己 I袋 就没 问题 ” : 1 的错误认 识 , 园防腐 意 校
识不 强。这些错误思潮 的存在 和蔓延 , 滋 生 了腐败 的心理 因素。
腐 败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的危害性 , 摈 弃“ 腐败与 己无关 ” 的错 误思想 。 四, 第 把 廉 政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 内容 , 列入“ 思政课 ” 或党课进行教学 , 入党团 列 组织生活 、 职工政治学习内容 。 第五 , 深入 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 使廉 政文化融为校园 文化 的一部 分 ,在校 园 内形 成浓厚 的防
员轮 岗制度 等 , 使权力运作过程 中有 章可
近年来 , 高校各种 消极腐 败和职务犯 罪现象有扩大蔓延之 势 , 综合 近几年暴露
出来 的高校腐败案件 ,其主要表现 有 : 行
政 过程 中滥 用权力 , 徇私舞 弊 ; 基建项 在 目建 设 中贪污受贿 ; 在教学 活动和学生管 理 中搞 “ 钱交 易 ” 在校办 产业 、 权 ; 后勤服 务、 物业管 理与科研管理方 面私结利益共 同体 , 攫取公 共利 益 , 等。 等 追根究 源 , 这 些腐败现象产 生的原 因有以下两个方 面 :
当 刖局 吉 校腐败现 象成 因及对 策
口柳 州铁道职业技术 学院 张益德 杨玉珍
【 摘 要】 分析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
原 因, 出从加 强 思想教 育、 提 加强 制度建
设、 完善监 督机制 、 畅通信访 渠道 、 强高 加
领导 干部基 于急 功近利 出 “ 政绩 ” 树 “ 、 形 象” 的需 要 , 重教 学科 研 、 思想 道 德建 轻 设, 用人 上存在 “ 重才轻 德 ” 现象 ; 个别 干
教育行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及整改措施
教育行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日益暴露出一系列腐败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教育行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
一、腐败问题在教育行业中的表现1. 院校招生方面存在的腐败问题伴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颇多高校开始以各种手段迎合市场需求来招收学生。
例如,有些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或其他机构相勾结,以推荐生、特长生等名义收取贿赂;还有一些中介机构通过非法手段帮助考生篡改成绩或获取优厚录取条件。
这些行为导致优秀学子失去公平竞争机会,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
2. 教师招聘、评聘中的腐败现象在教师招聘和评聘中,一些教育机构存在舞弊、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
一方面,有些学校以金钱交易的方式从外地引进所谓名师,而忽视了应该面向基层、激励优秀人才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晋升、评级过程中,个别领导或人事部门滥用权限、破坏公正竞争环境,并以索取好处为条件提拔或保留某个教师。
3. 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申报欺诈近年来,学术论文造假现象频发。
一些教育机构或个别学者通过篡改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不正当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以获取荣誉和政绩。
此外,一些科研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往往通过行贿、串通等方式侵害公正竞争原则。
二、整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是整改腐败问题的首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监管力度,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和调查。
此外,应增加惩罚措施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2.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和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是引发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同时,在公共经费使用方面建立透明、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合理配置。
高等院校的腐败现象及遏制对策
一、高校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敏感的社会细胞,它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环境的冲击。
因此,校园腐败是社会上的腐败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反映。
当前正处在体制转换时期,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过程中,许多旧的不适应学校改革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还未能及时修改,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未能及时建立起来,必然会产生一些摩擦,出现一些漏洞。
由此,具有高校特点的一些腐败行为便得以出现。
从表现形式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违背师德,以职谋私(1)乱办班、乱收费、乱发文凭。
一些院校为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也为了多创收,相继掀起办班热。
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不按有关规定、不顾条件、不讲质量,乱发文凭,乱办班,乱收费,干扰了国家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计划。
(2)利用招生和就业谋取私利。
在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高考中,一些招生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违反原则,收取好处,将不合格的学生招进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时,个别办事人员不给钱物不办事,收了钱财乱办事,违反国家分配原则,大搞不正之风和营私舞弊。
(3)以分谋私,“宰割”学生。
有些教师把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带入教学之中,败坏了校园风气,污染了纯洁的师生之情。
2、约束松软,资产流失(1)由于体制管理的不完善,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流失。
(2)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资产出现多元化,资产的所有权界限变得模糊了,加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私设“小金库”。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公款私存;二是截留利润,收入不记帐;三是使用假发票套取现金发“奖金”;四是借用别人帐号,使单位资金帐外循环,失去监督;五是在采购过程中,收取回扣,中饱私囊,坑了学校,肥了自己。
3、兼职经商,偏离主业(1)一些职工利用学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的漏洞,把高校当作福利院。
少数人把靠学校、吃集体作为“脱贫致富”的捷径,把一切向钱看、处处围钱转、事事为钱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作者:薛三勋王宏武宋治军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的剖析,指出了校办产业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遏制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校办产业腐败问题防范措施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多来年被人们视为一方净土,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逐渐渗入到高校招生、基建、图书出版、设备采购、校办产业等各个领域,而且大有蔓延之势。
根据近年来中纪委和陕西省纪委查处的多起大案要案来看,高校已经成为腐败现象的多发区。
校办产业作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窗口行业,掌管着大量的钱、财、物,同时,具有与社会各行各业接触多,受腐败思想影响较大的特点,稍有不注意,很容易成为高校腐败问题的重灾区。
因此,加强对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防范与治理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课题1。
一、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剖析腐败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历史性的问题。
腐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个全球性的顽症2,历朝历代,中国、外国均有发生,而且此起彼伏。
根据对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高校校办产业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利用校办产业产权或成果转让营私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由于校办产业产权管理不规范,全国还没有建立起校办企业产权交易的有形市场,在校办产业的产权转让中,部分权力人物在个人得到某些好处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一些人为操作,低价转让等舞弊行为,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陕西省纪委查处的几起高校腐败案中就有典型的案例。
(二)利用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工程发包、企业承包索贿受贿高校校办产业大分部没有专职的纪检人员,同时由于学校纪检部门工作任务繁忙,往往顾及不到对校办产业重大工程发包和招标工作的全程监督,校办产业中的基本建设发包和企业承包招标工作多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往往“暗箱操作,极容易产生索贿受贿等腐败行为。
(三)利用物资采购和干部聘任收受回扣高校校办产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物资采购任务,一些办事人员往往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或单位利益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在高校校办产业的干部聘任中也存在腐败现象,在有的高校企业流行着一句“竞聘上岗,钱、礼送光”口头俗语。
(四)利用职务之便在财物管理中进行寻租或贪污挪用、挤占公家财物寻租是指借助手中的权力,将公共资源转化为个人或小集体利益的行为。
在校办产业中存在大量的权力寻租现象,成为校办产业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五)对外违规担保或签订“卖国”合同有的高校产业少数负责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对外违规担保,给学校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有的在签订对外合同中不严谨,经常出现一些对学校产业不利的“卖国”条款,有的签订承包或租赁合同还没有合同期限,成为无限期合同,给校办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六)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而造成的经营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行为大部分的高校校办产业是在学校的经营、服务实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人员大多由学校事业编制职工转换而来,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经验,许多高校的校办产业由于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而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如某些高校发生的校办企业盲目扩大投资、对外借款融资等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企业投资失控,资金链断裂,企业债台高筑,债务缠身,使学校和企业成为被告。
有的高校还发生了由于法院执行产业债务官司而强制冻结学校账户的事件,在全国高校师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破坏了稳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秩序,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探源分析高校校办产业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认识不到位。
由于校办产业经营管理压力较大,许多企业领导整天忙于工作,而忽视对党纪政规的学习,更放松了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轻视了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3。
由于认识的不到位,校办产业中的部分人在市场经济中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诱惑,思想道德防线崩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最终成为诱发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直接动因。
(二)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校办产业大部分脱胎于学校的经营实体,企业中的事业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验式管理模式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4,校办产业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的大锅饭的体制和弊端依然存在,各种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国有企业公有产权虚置、模糊,使用权的多家分享,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缺失以及产权人委托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失察等5,使校办产业长期生存在名义有人管,但实际无人问的围城之中,形成了校办产业相对独立封闭的自我运行怪圈。
在这个怪圈中制度不配套、不衔接,安排不合理,缺乏透明度等,导致经营管理缝隙和漏洞百出,给腐败现象滋生提供了温床,为腐败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留出了空间。
(三)监督不落实。
在目前的高校校办产业形成的封闭式怪圈中,充满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由于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封闭性,在校办产业内部的行政权力就近乎于一种没有有效约束的绝对权力。
现行校办产业的监督体制是来自于校办产业主管上级学校纪检部门、平级产业系统党工群组织及下级职工的监督,往往由于上级监督没时间,平级监督有顾虑,下级监督怕报复,而导致监督无法落实或流于形式。
大量的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
三、遏制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防范措施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遏制高校校办产业的腐败问题必须依赖于一套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
我们认为建立“教育、制度与监督并举”的防范体系,是根治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良方,其主要内容是:(一)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实践证明,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为了构筑校办产业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一是要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学习。
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干部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政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文件的学习,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认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意识。
二是要进行警示教育活动。
要经常性地组织党员干部、企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观看党风廉政教育警示片,让大家从具体的案例中受到警示和启发。
三是要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
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多开展一些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推动校办产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制度是预防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防线6,没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目前全国高校校办产业与学校之间防火墙还没有完全建立的背景下,高校的校办产业更应该依赖于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办产业经营管理中腐败现象发生的机会。
遏制高校校办产业腐败问题和堵塞管理漏洞的制度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各高校校办产业要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校办企业的党委、纪委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子企业负责人的廉洁自律负责;企业党政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廉洁自律负责。
子企业负责人对其班子成员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负责,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领导体制,以促进校办产业“依规依纪做事、清政廉洁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的工作风气形成。
二是要制定校办产业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相关规定。
要通过制度对党员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的自觉意识。
三是要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述廉制度。
校办产业要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干部述廉座谈会,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增强领导干部的防范意识。
四是要制定加强企业规范化建设管理的相关制度。
要逐步制定和完善校办产业各级人员的行为规范、领导层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重大事项的通报与执行制度、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制度、财务审批制度、企业政务公开制度、基本建设与物资采购招投标规则、职代会制度、各类经济审计制度及审计报告公开制度、举报与投诉处理制度等,以制度规范校办产业人员的从政行为,有效防范产业人员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
(三)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校办产业腐败行为的防范失去监督的权力是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
要有效预防腐败,就必然要对权力进行监督,要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制衡监督机制,形成校办产业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全方位权力监督约束体系。
一是在校办产业系统设立专职的纪检监察机构,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贯彻执行校办产业各项制度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在企业重大物资(设备)采购、基建招标、人员招聘中,纪委都能派员参加,全程监督,有效地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防止工作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要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特别是对校办产业各级“一把手”和掌管“人、财、物”等重要权力岗位的监督7。
二是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层级监督机制,既强调上级对下级,又注意下级对上级,更注重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权力被科学配置,有效地分解。
三是建立校办产业腐败问题的发现与预警系统。
要在校办产业的显要位置设立举报信箱,抓好群众来信来访的落实和督办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腐败苗头并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及时对有关人员进行预警,防范腐败,纯洁队伍,保护干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校办产业只有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将企业的规范管理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形成“围绕经营抓廉政,抓好廉政促经营”的良性局面,使党风廉政建设真正成为企业经营工作的“保护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校办产业的腐败现象,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节流增效”的良好气氛,确保产业队伍的纯洁,保证企业负责人“不出轨,不湿鞋”。
参考文献:1、王新新.对高校腐败问题预防和治理的几点思考.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25卷2、李志平.高校腐败现象及遏制.企业文明.2003年第3期3、满连杰.高校腐败现象成因及防治对策.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11月.第4卷11期4、许中阳、李国华等.刍议高校腐败现象及对策.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2期5、薛三勋、王晓文等.高校校办产业中的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现象分析.唐都学刊.2005年第21卷 6、熊静、刘佳等.高校系统职务犯罪探析.人民检察.2006年2期7、高庆喜.强化监督是高校预防腐败的关键.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第26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