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行车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自行车的发展前景(2010-07-12 18:33:09)

有两组数字,让中国至今无愧于“自行车王国”的称谓:全球目前自行车保有量约10亿辆,中国占有4.7亿辆;中国制造的自行车已连续6年出口量超过1000万辆,占世界整车贸易的45%。

“王国”的称谓不足以使我们自傲,因为在中国,业内人士有目共睹的是:自行车全行业出现了连续多年的亏损;一些早已陷入困境,严重亏损的企业,至今未见好转迹象。截止1998年底,亏损企业范围、亏损额仍在扩大,不少昔日的名牌企业甚至到了停产、关门的边缘。正因为如此,当外国人还在称我们“自行车王国”之时,国内却有不少人说:“自行车行业已成为即将被淘汰的‘夕阳工业’”。

是“夕阳工业”还是“朝阳工业”?

对于“夕阳工业”的说法,中国自行车协会的人士持反对意见。经过多年中国自行车产业的实践与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众多企业身陷困境,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中国自行车产业必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从宏观看,自行车产品并没有进入衰退期,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产品。因而,自行车行业非但不是“夕阳工业”,还将是前景十分看好的“朝阳工业”。

前景或许乐观,现实却让人忧心。前些年产业盲目扩张,导致“产大于销”、“供大于求”,已成为国内许多行业共同的症结。而在自行车行业,这种弊病则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全行业亏损的根源所在。

有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自行车企业1082家(含零部件厂),仅天津1个市,就多达400多家;全行业年生产能力约为7500万辆,而国内市场实际需求不足2200万辆,加上出口部分也不过3000多万辆,产量远远大于需求。

隐患始于90年代初全国一哄而起上马自行车项目。自那时起,国内的自行车生产厂家迅速增多、产量急剧增大。而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从1995年开始,自行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拼抢的结果是全行业开工不足,众多企业出现潜亏。资金的匮乏又导致了技术投入的降低,甚至已有的新技术在产品转化上也严重受阻。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为求眼前生存,只能采取低价竞销的手段,而低价竞销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价格的失控再次导致了更多的企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1999年4月,自行车行业两家上市公司公布了1998年底公司的财务状况,让人触目惊心:上海永久公司,1997年度盈利135万元,1998年末亏损1.7亿元;深圳中华自行车公司,1997年亏损近2亿元,1998年亏损增至6.54亿元。盲目发展、产需失衡,像一个巨大的恶性旋涡,将全行业卷了进去。

究竟自行车产业是“夕阳工业”还是“朝阳工业”?据了解:现今在自行车产业上发展良好,成绩喜人的台湾,早在70年代也曾出现过与目前祖国大陆企业相同的窘境。然而经过一个阶段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功能”使资源得以重新优化配置。经过巨大变革后剩下的台湾自行车企业,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竞争能力上,在全世界被公认为是“精良”。

事实上,即便是在“汽车文明”高度发达的美、日、英、法的等国,自行车产业非但没被淘汰,反而愈来愈受到这些国家政府的重视,创造一切条件鼓励这个产业的发展;而自行车不消耗能源、不产生污染、不受道路限制、占地小、易保管、利健康、价格低等诸多优点,也使其成为更多的消费者所青睐。在这些国家,自行车产业已连续多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产销两旺。

在中国,自行车所特有的深厚、扎实的生存基础,更是不容置疑。一个有趣

而准确的信息是:今年3月,上海公交提价的消息一经传出,该市自行车市场迅即掀起一股购买热潮,自行车销售普遍上升20%至30%

2. 吉利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品牌是一个精心计划的、非常出色的案例,将为吉利和沃尔沃带来长期的战略利益,”美国知名并购专家鲍勃比洛12日在芝加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比洛是总部位于芝加哥的比洛-巴特勒公司创始人和执行董事,拥有30多年并购经验,亲手操作参与的国内外并购案例达250多宗,并多次访问中国,为中国企业家提供顾问咨询等。

比洛在接受采访时说:“吉利的并购确实非常成功。他们懂得采取国际化战略,并将并购计划与国内发展结合起来。这个精心计划的收购将为吉利带来长期的战略性利益。”

谈到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面临的挑战,比洛说:“主要的挑战是要把沃尔沃转变为一个能够盈利的企业,我认为他们已经为此制订了计划。”他同时认为,任何一项并购都需要对不同管理团队进行融合,吉利的另一个挑战就是不仅要把两个公司,还要把两个国家的文化融合起来。他建议这项融合不仅要保持双方的各自特性,还要互享最佳经验技术和销售渠道。

比洛认为,这次收购为吉利带来很多机会。“吉利看到了沃尔沃过去几年在安全研究领域取得成绩的价值。他们可以把这些成就用在吉利目前的产品上,从而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此外,“吉利将拥有一个在欧洲、美国发展和销售的基地,尽管它需要更好地建设并发展分销网络,但它可能和沃尔沃合作来实现这个目标。”

在评价目前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大潮时,比洛表示,这是自然现象,“是越来越全球化的体现”。他建议中国公司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注意适应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法制和文化习惯,“要测试你的战略,使之符合当地特点”。

他认为,目前有很多行业具有巨大的全球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分销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现在是收购这类企业的好时机,因为很多这样的企业价格处在低位,而经验丰富的中等并购专业公司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把握这样的并购机会。

比洛解释说:“由于一些国家的法律和政府会为大的并购制造障碍,所以中国企业更应侧重中等规模的并购,这样不仅降低风险,即使出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还有就是价格会比收购大企业合理得多。”

比洛-巴特勒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和执行董事达雷尔巴特勒也认为,吉利并购是成功的,它反映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说明它们对拥有全球品牌、超前营销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国际企业感兴趣,这一趋势对全球并购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巴特勒说:“我们开始看到中国的管理层和管理文化在发生变化,变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