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冶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贯穿陶冶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陶冶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了解中国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他在春秋时期就开启了以“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诗教源头,开启了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的传统——注重陶冶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陶冶性教学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谈点浅薄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
“陶冶”的基本解释是“烧造陶器、冶炼金属;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引申为“教化培育”,最早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记载:“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

”作为一种育人方法,是指以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为核心,把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等融入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延伸到语文教学中,什么叫陶冶性语文教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明海认为:它是相对于单纯的技术性语文技能训练教学而言的,注重的是从汉语文的特性出发,让学生在扎扎实实学好语文,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得到汉语所特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诗意性、象征性等文化蕴涵的体味、
领悟和感染,获得情感和心灵的陶冶,精神和人格的建构,使语文训练教学的过程成为情感陶冶、心灵洗练、精神建构的过程。

进一步讲,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语言与文化的同构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达到愉悦身心、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等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都有哪些方法
小学生在6~12岁,这个年龄段独特的心理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1.游戏法
6~12岁是玩的年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

小学生在做游戏时表现出自主选择、主动性及角色转化快、体验深等特点,而这与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体验性、情感性特征相吻合。

教师把小学生带入语文的游戏情境,并与学生一起“沉浸”其中、为之“吸引”,可以使语文丰富的人文陶冶深藏于充满游戏精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文化陶冶。

2.暗示法
暗示教学是指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是保加利亚的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具有启发性与含蓄性、直接性与迅速性、情境性与非理性、持久性与渗透性、易接受性与愉悦性等特点。

从心理学上讲,一般情况下,人在知觉、感觉、意志、情感、思维、记忆等方面都会受到暗示,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该属于暗示教学的一种。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运用好暗示法,这包括教师仪表的暗示、音乐的暗示、环境的暗示、教师综合素养的暗示等。

3.情境法
情境教学法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像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境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感受美、滋养情的过程,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主要包括语言情境创设、画面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角色情境创设等。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贯穿陶冶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04.
[3]王柏励.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