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纪录片
11 纪录片的纪实与虚构
![11 纪录片的纪实与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2f4ea58802d276a200292e82.png)
四、时空特定性与文献性
文献性与时空特定性密不可分。不管什么题 材,优秀之作都善于从传播、审美和学术的多角 度全面审视其价值,并从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高度揭示其深层内涵,展示其时代背景和社会背 景,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定时代感和特定环境氛 围,从而在良好的传播、审美效果基础上增强其 多层次的学术价值,避免浮浅、简单地记录生活。
第二节 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影视纪实艺术的各 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真实性是 纪录片感染力的酿造基。失实的“纪实”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缺乏真实感的“纪 实”虽真犹假,全无价值。
一、真实的相对性
优势的背面是劣势。照相本性的先天 不足是,再现表象的浮浅性和时空局限。 影视纪实艺术游刃于照相本性的优势与劣 势之间,其易在此,其难也在此。
二、文献性——形象化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人电影组织正 是敏锐地认识到纪录电影的这一特性,才 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这是对一 种艺术特性的科学概括,也是一种艺术主 张。
三、客观手法——文献性的光彩
客观手法非常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文 献性。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处理主观与 客观关系的过程。文献性与“事实说话” 是毛与皮的关系,这是前提。
四、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
一部作品总要表达一定观点。观点正 确比真实更重要。观常见病,深入探讨 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设法预防。
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一、文献片与文献性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文献纪录片” 占着相当显赫的地位。构成文献片的首要 条件是重大政治性题材。不管是对正在发 生的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历史的追述,内 容特别重要者才堪称文献片。
思考与练习题
1、如何认识纪录片艺术特性? 2、如何认识并坚持纪录片真实性? 3、纪录片的文献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b4d6d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a.png)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真实的追求和呈现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真实始终是 纪录片存在的根本价值。然而,“虚构”真实纪录片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 的真实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基本内容
“虚构”真实纪录片,是指在一些纪录片中,运用了虚构的手法来增强其真 实感。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为了欺骗观众,而是为了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通过 虚构的元素来更好地呈现事实,增强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四、新纪录电影的未来发展
总之,西方新纪录电影在当代电影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创新 的手法和独特的影像风格,新纪录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状态,同时也传递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念。未来,随着科技的不 断进步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新纪录电影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性。
基本内容
这两种影片都试图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寻找平衡,但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本 次演示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影片形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不同 处理方式。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这种影片形式通常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 通过剧情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创作者会根据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艺术 加工,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等。这些加工的目的在于使影片更加生动、有 趣,同时保持对真实事件的尊重。因此,尽管进行了艺术加工,但纪录剧情片仍 然保持了很高的真实度。
基本内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种影片形式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呢?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种影片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纪录剧情片通过对真实事件 和人物的记录和展示,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现实。而伪纪录片则通过 虚构的故事和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两种影片形式存在的问题。
纪录片的虚构
![纪录片的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cda57e6b7cd184254a353512.png)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纪录片的虚构庞玉立【摘要】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它以真实为核心,在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创作原则也是真实性和公正 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纪录片所面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虚构”这一现象也在 纪录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是,对于“虚”无可置疑的是它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虚构真实性再现性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真实性,纪 录片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在经过创作者高超的技艺后 成为供人观看的电视或电影作品,用来给我们观者欣赏并 呈现在我们观众面前,表现事物本身的特质,展现出事物 本身所拥有的形象,从而有所思有所得。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也在随着时日的变换而不断更新门类的技艺,新颖 的创作手法、戏剧化的情节、后期制作的虚拟设计等等,这些都属于“虚构”的手法都运用到当今纪录片制作过程 当中。
而这些“虚”不是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而凭空捏 造的,它是一种为了表现主题,围绕主线运动的技艺,真 实的事件通过创作者后期的加工显得熠熠生辉。
_、表演的虚实纪录片出现最早的时期,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就申明 了创作纪录片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素 材,在完成和准备材料过程中,使得故事自然天成。
弗拉 哈迪在他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中就是基于那努克一 家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完成纪录片拍摄的。
然而在当代,其中“表演”和“扮演”在纪录片里的出现也屡见不鲜,尤其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央视在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也 常常选择表演或者翻演来重现历史。
如此之来,既可以让 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又可以更加形象的展现 当时的生活情境,而此时运用“虚构”性质的表演则是重 现真实的一种手法,从侧面点出虚构性的表演则不失为一 种最佳选择。
二、 剪辑的虚与实纪录片是以客观真实为依据展现真实生活的,但是从选 题到后期制作都无法摆脱主观意识的存在,这种表现会在后 期特效剪辑过程中尤为显现。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虚构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af8e51e0998fcc22bcd10db2.png)
时 ,她 任 j 里l 吲 1 .她想把 整个 过 纪 录下 ] J ]瞎 ] 干 j 夹 . 是.她近 同美同 ,很} : 厂空金 设备, 盎 备 遮¨ 寸她茸 进不 波 兰 ,浊 兰歧 j 镬 绝签 发签 证 : : I 亍 “ 使我 心 蒙受创伤 .我不 能存破兰 j .难道 丝 由 摄 汝 r 存波 兰实拍 .我就 真 的 能对 婪 缸件 发表看 医 .找 i 厶蠹1 到传 统纪 录片是 一种徽 其有限 的文 1 { 木 , 兰是被 兰坡 时送绐我的一 悸 J 扛走的i 牛 我檀迫 L匀
[1
维普资讯
m HI 幽 {
国舫
红
1 鱿纪 转历 负 书车 的录声 列 史责把件l 人
物 的真实视 为牛命 美『 I 教授 、 六学 薯名膨 观 种 包- 科学 舌 是以这样 学 论家比 尔 ・ 尼克尔 蜥的活来 说是 经济 、 政治与 历史的严 i n 诠辟. 水  ̄! iJ
"\ _ 动地鼹 历 盈事 件
甏.
不仅历 史 睦宝= 【 录出 现 r全新 旧变 之. 与之 I 阿茏的
不 可讨认 . 置德 米洛对十扮 演的亢耻 采H 有 客观 J l 勺 凶,坦更 为主要的原 因是意 形 态 的 .她 - j : } 兰也 1她将 成 东 欧 家 会 E义 失败 的 征人 I 这使 得她在怍鼎 由钉 哩 直接地表 达荷法的 冲 劫 .联 夏美¨I 流礼 叁和传 艇存 当前 L界 重六 廿
- 要的场 景.
1 A代丧讨 论足 复 工的会议 、
最
一政府 再 员等 .者 进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演 当然 , 扮 这些扮
碹f : 【凭守扦I ,而是以 寅有的会 改纪要 发丧 在媒 : 象 毡 I 访 淡求等 文本 作为 依据 . ’ .影片 最为典 型的镜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b0ec2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0.png)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随着电影技术和观影方式的不断发展,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这种融合中,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成为了两种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类型。
本文旨在对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进行辨析与思考,探讨它们的特点、制作方法、影响以及对观众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
纪录剧情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它结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特点。
它的制作方法往往是将真实事件或历史背景与虚构的剧情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双重魅力。
纪录剧情片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表达,来呈现出背后真实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在纪录剧情片中,导演通常会采用真实的素材和真实的环境,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这样的结合使得纪录剧情片在观众中具有较强的信服力和吸引力,能够引发观众对真实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同时,纪录剧情片还可以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向观众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看伪纪录片。
伪纪录片是一种虚构的电影类型,它追求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编造的,不具备真实性。
伪纪录片通过模仿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真实事件的呈现方式,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伪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往往是通过剧本编写、角色扮演和影像处理等手段,来伪装成纪录片的形式来进行拍摄,并通过让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代入感来达到诱导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思考的目的。
伪纪录片往往会以探索未知领域或引发争议的事件为题材,通过真实模拟的方式来呈现,以增强观众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在制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来达到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04f6e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6.png)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引言:影视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情节、场景和角色的塑造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将现实与虚构元素融合,以创造出更加贴近观众心理需求的作品。
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其中两种较为常见的形式,逐渐受到了影视制作界的关注与探索。
本文将对这两种形式进行辨析,并思考它们在影视创作中的意义与发展。
一、纪录剧情片纪录剧情片是一种将纪录片和剧情片元素融合的影视作品类型。
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刻画,展现出现实世界的多样面貌。
1.真实事件作为载体纪录剧情片依托真实事件来构建故事情节,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关注。
来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设定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事件本身所涉及的社会和人文问题。
2.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纪录剧情片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基于真实事实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创作者通过对真实人物的塑造,以及对剧情角色的改编,展现出现实世界中的奋斗、挣扎和勇气。
这种真实与虚构的融合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同时也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影片所要传递的社会价值观。
3.情感表达的刻画纪录剧情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较好地表达情感与情绪与真实事件相结合。
通过对角色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的描绘,纪录剧情片不仅可以呈现真实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伪纪录片伪纪录片是指在影视作品中,通过虚构的手法和创作手段来呈现出一种仿真的纪实感,迷惑观众对现实与虚构的辨认。
它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剧情发展,主张以虚假来探讨现实。
1.虚构的手法与手段伪纪录片通过运用演员表演、伪造照片、模拟独特的拍摄手法等方式来制造伪装的纪实感。
这种虚构手法和手段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辨认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视觉和感官冲击效果。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64427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d.png)
纪录⽚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2019-05-19当纪录⽚运⽤搬演、再现还原历史史实时,由于不是直接拍摄的历史影像,往往被⼈们简单地称作“虚构”。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研究员单万⾥在《纪录与虚构》中指出的,“出于形象化的需要,纪录⽚在表现过去发⽣的事情时往往需要采⽤‘搬演’的⼿法,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构’的含义”。
①中国传媒⼤学副教授刘洁在《纪录⽚的虚构——⼀种影像的表意》中曾这样对虚构进⾏界定:“狭义地说,纪录⽚的虚构就是在纪录⽚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在‘事实核⼼’的基础上,借助有声画形象的影像进⾏搬演、再现与建构,来超越历史时间、现实时空、⽂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理情绪等存在的界限,所进⾏的⼀种主观性的创造性重构。
”②很明显,她也把在“事实核⼼”基础上的搬演、再现认定为“虚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构”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也就是说虚构的东西是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
但是⽴⾜事实核⼼的“搬演”、“再现”,是对事实的⼀种还原⽅式和⼿段,并没有凭想象造出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被纳⼊“虚构”体系。
“搬演”、“再现”等纪录⽅式,准确地讲是“情境再现”或者“真实再现”,不能叫做“虚构”。
其实单万⾥也看到了将“搬演、再现”称为“虚构”会引起混乱,“我们通常⽤‘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fiction……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的词汇不够丰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陷⼊语⾔的圈套,不想引起更⼤的混乱”。
③“《中华⽂明》的作者虽然有时⽤‘虚构’⼀词来概括⾃⼰的表现⼿段,然⽽,或许是由于担⼼⼈们对这个词持有偏见,所以有时更喜欢⽤‘真实再现’⼀词取⽽代之”。
④“再现”没有虚构事实1.不虚构事实核⼼保证了纪录⽚的事实真实纪录⽚要反映的“事实核⼼”不能虚构,是纪录⽚界长期以来坚守的底线;纪录⽚创作的⼤量实践表明,相关纪录⽚运⽤情景再现的部分,在历史上是确有其⼈、确有其事,也就说纪录⽚所要还原的“事实核⼼”是真实的,⽽搬演、再现、补拍等只是还原事实的⼿段⽽已,所以并没有违背纪录⽚真实性的本质特征,从⽽也能为受众所接受。
纪录片是否要完全真实
![纪录片是否要完全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6573e30e763231126edb11c6.png)
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鉴定,就犹如不同的人看《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的观点是:纪录片不一定要完全真实。
我在这里提到的完全真实是指没有摆拍,没有编排。
我认为纪录片中可以存在重现,摆拍。
有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是: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
对于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就可能存在编排和摆拍。
我的想法在国外和少数中国导演那里可以得到些许的认可。
在国外,纪录片是很受欢迎的,甚至纪录片的频道需要付费。
就拿众所周知的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为例,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很多纪录片就是摆拍,重现的。
Discovery有一档栏目叫重案夜现场,这个栏目并不是完全跟拍警方的破案过程,而是进行情景再现的,以摆拍,采访的方式进行重述。
在这个节目里事件是真实的,专家的口述是真实的,而犯罪现场的以及犯罪证据,甚至犯罪过程的还原都是情景再现的,除了重案夜现场,历史零时差,与恐龙共舞特别篇等等都是情景再现的方式。
情景再现即编排和摆拍。
黑格尔曾经说过:真实不是别的,而是缓慢的成熟过程。
我觉得这句话,对于中国的纪录片仍然是很实用的。
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看纪录片?我想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纪录片很多是不成熟的,但是有些导演的纪录片是很招人喜欢的,比如张以庆导演的影片《英和白》《幼儿园》《周周的世界》,冷冶夫的《伴》《油菜花开》等等,那么他们的影片是否是完全真实的呢?冷冶夫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油菜花开》:“基本全部是摆拍,因为它是一种实验纪录片,国外翻译过来是“真实电影”,这种纪录片除了载体好以外,它的故事也好。
我在主流媒体做的都是纪实风格的纪录片,很多人看不到我的另一面,所以我今天斗胆地放了这样一部片子”。
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分析
![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903154a8956bec0975e385.png)
③情景再现与影视表演的区别
影视表演须服从总体艺术基调,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和卓越的表演是基本手段。 情景再现须服从总体纪实基调,扮演仅仅是纪实手法的特殊补充,是集中史料、访谈
和解说词的综合叙事的一种手段。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突出特定时空中的人物、环
境和氛围的历史感。 影视表演是故事片的主要叙述手段,而情景再现是纪录片讲故事的一种辅助手段。 借用故事影片和电视剧画面,也是一种真实再现。 ④重现和情景再现的注意事项 少而精:越少越好
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有一种现实的亲近关系,同时是镜头生活的参与者和互动者。 《我拍我的村子》系列 (3)虚拟情境型 被拍摄生活本身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为了观察人在特定状态下的真实反应而专 门设定的一种生活情境,以科学纪录的方式进行展示。 《荒岛生存者》 《百姓家园》
16名来自美国各行各业的男女自愿者来到南太平洋一个相当偏僻没有任何人烟的
体是栏目纪录片商业运作的成功之道。
(1)客观纪录型 发现生活与发明生活的冲突与矛盾
采用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以直接电影的面貌出现的纪录节目形态。考虑到拍摄
周期的局限性,采用触媒技巧。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主动触发,捕捉真实影像,并以纯 客观记录的方式予以表现。 《毛毛告状》 《盲哥们儿》 (2)自我映射型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在隐藏于客观性纪录的背后,自己拍摄反映自己的生活,
②靠访谈讲述历史,以同期声结构全片
③适宜栏目化生产的操作要求 《我的抗战》 《我和我的祖国》 《北大荒青春记事》
(2)文献纪录片
拍摄领导人物传记或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形象化政论片,属于主旋律影片。在 选题上除了重大题材之外,也开始关注中小型题材。
《荡涤尘埃》《丝路》《瓷路》
编年史纪录片——《百年中国》《大国崛起》《复兴之路》 人物传记片——《毛泽东》《邓小平》 (3)历史真实再现 《记忆· 梁思成1937》《记忆· 晏阳初1930》
纪录片的演进与发展(国外篇)
![纪录片的演进与发展(国外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e9df116c175f0e7cd13761.png)
电影眼睛=事实的电影纪录 =电影视像(作者通过摄影机看) +电影写作(作者用摄影机在胶片上写) +电影组织(作者剪辑) “这是一种探索视觉世界的科学的实验方法” “电影纪录的手段,为肉眼译解可见世界和不可 见世界”。
四、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格里尔逊( 格里尔逊(1898~1972 ) ~ 如果说弗拉哈迪以亲自创作的优秀影片为纪录电影 的存在赢得了地位,那么将纪录电影发展成为声势浩大、 影响波及全世界的运动的人物则是格里尔逊。 他是导演,创作了纪录电影史上的佳作; 他是理论家,撰写过大量纪录电影论文; 他是制片人,曾为近百部纪录片筹集资金,监督生 产; 他是教育家,悉心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电影工作者; 他更是纪录电影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不仅创立了英 国纪录电影学派,而且走到哪里纪录电影运动便在哪里 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北方的纳努克》被认为是第一部完整意义的 纪录片。它体现的美学取向和手法、技巧,对纪录 片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方的纳努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 北方的纳努克》 巧特点: 巧特点: 1、歌颂美而回避丑 2、与被摄对象交友共处、深入观察 3、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4、大量运用长镜头 5、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 接突出细节,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20世纪30年代,英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工业 化国家面临经济萧条和政治动乱的问题,而此种关 注诉诸于诞生不久的纪录片中,无疑会给观众带来 最直接真实的印象。1927年,格里尔逊说服帝国市 场委员会设立了电影部并担任主任,从此开始了浩 荡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该学派一方面十分强调影 片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又热衷对生活真实进行艺 术加工。代表影片有1927年格里尔逊的《漂网渔 船》、1931年聘请弗拉哈迪拍摄的《工业不列颠》、 1934年瑞特的《锡兰之歌》、1935年埃尔顿和安斯 特的《住房问题》、1936年瑞特与怀特的《夜邮》 等。
真实的“虚构”真实与虚构在纪录片中的关系——以《四个春天》为例
![真实的“虚构”真实与虚构在纪录片中的关系——以《四个春天》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35e15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6.png)
2021/12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真实的“虚构”:真实与虚构在纪录片中的关系———以《四个春天》为例阴张银摘要:文章围绕纪录片《四个春天》,对“真实”和“虚构”在片中的关系展开探讨,涉及的真实性包括人物、情感、环境等,用具体的例子证明真实是纪录片的最高追求;涉及的虚构性是剪辑和表演,通过分析影像内容对剪辑的虚构进行诠释。
在当下的语境中,将真实与合理的虚构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的纪录片。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真实性虚构性《四个春天》“真实”+“虚构”理念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完成了纪录与浪漫的结合,在1922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以爱斯基摩人为主要表达对象,展现了他们捕猎海象、建筑冰屋的日常生活,为了把爱斯基摩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表现完整,该片采取搬演式拍摄。
1924年,一部以捕鱼为题材的纪录片《漂网渔船》横空出世,该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确立了纪录片的美学思想———纪实性。
维尔托夫创立的“电影眼睛派”,更是将纪录片的真实性发扬光大……在纪录片导演前辈们的不断创作实践和归纳总结中,“真实”成为纪录片最本质最核心的特质,但在大量的作品中人们也能看到真实中存在的“虚构”。
在《“虚构”真实———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新论》中,作者巴胜提出虚构是尊重的概念,尊重的内容为摄像机的记录与创造性,制作者的客观与主观能动性,后期电子编辑的技术与艺术性,纪录片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艺术性,纪录片受众观念的尊重和市场需求的策略。
[1]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它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纪录片属于电影的一大类,当然也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反应,没有人愿意看一部一个人午睡两个小时偶尔翻个身的纪录片。
如今人们看到的纪录片有故事情节,有合理的叙事要素,有简繁得体的剪辑手段,这种理念和技术上的虚构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之上的。
《四个春天》的“真实”纪录片《四个春天》于2019年1月在中国上映,是导演陆庆屹独立执导的关于父母的私纪录片。
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
![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https://img.taocdn.com/s3/m/c26dac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6.png)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和真实性一、源起伪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以虚构的方式呈现的纪录片。
纪录片起源、发展、社会功能及美学风格
![纪录片起源、发展、社会功能及美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f2c7a0de33d4b14e8524685e.png)
记录片的美
自然美——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对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传统 文明的逆反思潮,是一种积极的时尚和进步现象。 和谐美——艺术同化 和谐原则排斥诸艺术元素的各自完整,各自突出,不允许某个 元素争夺视听。 意境美——揭示技巧
纪录片情与理的最佳传递方式莫过于情感渲染,而意境则主要靠生活 细节和影视语言解释技巧来营造
末以来)
三、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2.
1. 传 播 社 会 知 识 和 舆 论 导 向 的 功 能
3.
4.
记 录 历 史 和 解 释 历 史 的 功 能
情 感 沟 通 和 信 息 交 流 的 功 能
给 人 以 愉 悦 的 功 能
四、纪录片的美学风格
1.纪录片美学特征的讨论 纪录片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讨论美学会造成创作中的“失实因 素” 纪录片反应生活,只具有“社会美”和“新闻美”,不具有“艺 术美”。 2.纪录片审美特性的的定论 表达自然美和社会美是它的直观功能,而艺术美才是它的根本。 这个审美整体包含了客观和主观双重因素,只能归于影视纪实 艺术美。 3.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强调尊重客观现实与重视主观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审 美的基本规律和纪录片艺术的现实意义。
国内与国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点小结:
国内 1 2 侧重人文的关怀 强调客观反映和对现实生活 的还原 强调“纪实”风格 国外 侧重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强调作品的观念和主题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强调创作语言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性
5、直接电影与真理(实)电影
直接电影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美国产生的,是以罗伯特· 德鲁和理查德· 利科克为代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纪录片流派。 1960拍的开山之作《初选》, 是直接电影派的划时代作品。
20部最酷的纪录电影
![20部最酷的纪录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942af0fcf705cc17552709fb.png)
抛弃虚构,拥抱真实20部最酷的纪录电影20.《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1994记录了什么:影片回顾了美国地下漫画家罗伯特·克鲁伯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兄弟、妻子和前女友等人,为我们展示出这位另类漫画大师的另类人生。
酷点解析:这部电影汇集了三个力怪乱神级的主创。
导演是曾经拍摄过《幽灵世界》的泰利·茨威戈夫,制片是重口味的大卫·林奇--就是那个作品总让人捉摸不透的林奇。
最后一个怪咖,当然就是影片的主角,漫画家罗伯特·克鲁伯了。
这个创造了影史上首部R级动画《怪猫菲力兹》的家伙的作品充满了对“下半身”的描绘、戏谑和插科打诨。
如果套用福柯著作的名字来形容,他的作品彻头彻尾的就是人类的“戏谑性经验史”。
19.《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2005记录了什么:马丁·斯科塞斯给他电影中的那些黑帮“放了一个假”,他自己抽身出来拍摄了一部讲述鲍勃·迪伦早期音乐生涯和思想变迁的纪录片--确切的时间是1963到1966年间。
酷点解析:影坛、乐坛的两个标志性人物的一次合作,其酷劲毋庸置疑。
斯科塞斯是个乐迷,他曾经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扛过摄像机,并且拍摄过蓝调的纪录片。
这次拍迪伦,可能更像是他的一次“还愿”。
影片中展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鲍勃·迪伦的早期视频资料,穿插了迪伦很多很酷的歌,是一次极为享受的观影过程。
18.《黑暗之心》1991记录了什么:这是记录《现代启示录》拍摄过程的影片,算是一部典型的幕后电影。
有的时候,看疯狂的导演是如何拍出疯狂电影的故事,比直接看电影本身更刺激。
酷点解析:《现代启示录》是影史上拍摄难度最大的一部电影,它对于科波拉来说是一个灾难,对于他的体重来说,也是如此。
拍摄这部电影,让这个胖子掉了100磅的肉。
《黑暗之心》很酷,它的酷来自于他能让你明白,拍电影不是请客吃饭、不是造景泡妞,更不是什么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的白领活计。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9f3f9e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2.png)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崔雪煜;梁锐;王梓妍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22(43)8
【摘要】故事片与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了主流电影市场,但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故事片的创作起点是导演本人对事件的主观感受和意图,导演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事件的发展进程,整体以营造矛盾冲突为主,强调创造性、假定性;而纪录片以记录现实生活为目的,是对真实的创造性诠释。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叙事结构、镜头语言、表现方式、剪辑技巧等,同时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判断,因此具有虚构性。
而记录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性真实在纪录电影中则表现为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通过创作者选取有意义的故事或片段再现生活的原貌。
在电影中,两种形态相互作用、互相联系,在纪实与虚构的艺术手法下,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现实创作状态。
【总页数】3页(P154-156)
【作者】崔雪煜;梁锐;王梓妍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的探索研究
2.《我的诗篇》:在诗歌与影像中沉淀真实——纪录电影艺术表现与真实记录再思考
3.浅析"真实"与"虚构"的转变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
——以剧情纪录片《吉祥如意》为例4.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二章 中外纪录片的发展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二章 中外纪录片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4312275727a5e9856a6122.png)
肯定了被以往的纪录片(尤其是真实电影)否定的“虚构”手法, 认为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但是可以而且应该采用一切虚构手法与策略还原达到 真实 新纪录电影的原则:电影无法揭示事件的真实,只能表现建构竞争性真实的思 想形态和意识,我们可以借助故事片大师的叙事方法搞清事件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 发展脉络
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
《蓝色警戒线》 埃罗尔.莫里斯
《浩劫》 克劳德.朗兹曼
《最后的非正义》 克劳德.朗兹曼
威廉姆斯对《浩劫》的分析
题时遇到的根本困难,选择不是在两个完全分离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体制之间 进行,而是存在于为接近相对真实所采取的虚构策略中。
“对真实和虚构采取过于简单化的两分法,是我们在思考纪录电影的真实问
新纪录片运动的兴起
新纪录片运动的兴起
《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 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
特点
人文关怀与平民视角;关注过程;保持原生态
代表作
《望长城》 《流浪北京》 《沙与海》 《臧北人家》 《最后的山神》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退潮期
独立制片人杨天乙的《老头》(1999年) 用DV近距记录下了一群被忽略的北京退休 老头的日常生活,片子中拍摄和剪接尽管粗 糙,但其对人的关注,具有一种历史、人文 的价值。
3)DV将重新为纪录片下定义
“DV”出现后的中国电视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末)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 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 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言式纪的纪录 片,获第十届上海电录片视节最佳人文类 纪录片创创作意奖。
“DV”出现后的中国电视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末)
顺沿纪录片“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道路评析
![顺沿纪录片“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道路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426f9b910ef12d2bf9e723.png)
94李度润:顺沿纪录片“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道路评析顺沿纪录片“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道路评析李度润(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00)作者简介:李度润,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传媒经济学。
【摘 要】本文通过《北方的纳努克》、《华氏911》、《再现现实》等作品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进一步追溯到纪录片的过去,总结纪录片的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发展脉络。
纪录片通过对“真实”的不停的争论,沿着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发展或许是个必然过程。
摆脱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争论,把纪录片的虚假因素最大化的,出现又一个新的纪录片形式“伪纪录片”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纪录片的下一步发展。
【关键词】纪录片;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094-02一、《北方的纳努克》:真实和虚构现代分析纪录片的谈论中最重要的是“真实”与“再构成”的问题。
这种谈论是从纪录片不同于包括虚构在内的其他影像艺术,它是以“实际世界”为基础这一点以及通过“改编”区别于实际世界而变为重新创作的作品开始的。
改编过程中产生的与实际世界的背离造成了对于纪录片的事实性、客观性、公平性的多种怀疑。
很多纪录片制作者对于这种纪录片的事实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疑虑。
称为第一个长篇商业纪录片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个纪录片纪录了叫纳努克的猎人的生活,讽刺的是称为纪录片题材始祖的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故事的真实性被遭质疑。
因为大多数的场面被制作者的介入成为刻意的“演出”。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叫纳努克人其实另有着本名。
电影拍摄结束后不久纳努克去世的消息也觉得是不同于事实的戏剧性的因素。
“首部纪录片”带有伪纪录片的性质,这使人们对已知题材的概念更加混乱。
在100年前打破了虚构与纪实界限的这个纪录片,无法避免为了拍摄观众想看和想给观众看的内容,有意歪曲事实,并将其用于商业目的舆论谴责。
但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在伊格鲁里出演爱斯基摩“纳努克”从而能看得出,初期纪录片要在追求真实的观念上比较自由。
再论“虚构”的纪录片——兼论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
![再论“虚构”的纪录片——兼论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1ea082bdd36a32d73758165.png)
5 6
2 0 . 11 J un l f i g uR do& T lv in U iest 江 苏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0 6 5Vo.7 o ra a s a i oJ n ee io nv ri s y
再 论 “ 构 的 纪 片 虚 " 录
收 稿 日期 :06— 7— 8 20 0 0 作者简介 : 周振 华 (9 3一), , 苏 海 安 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博 士 后 , 苏 广播 电 视 大 学 现 代传 播 学 院 讲 师 。 17 男 江 南 江
维普资讯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吗 ? 回答 是 否定 的 。本 文将 从作 为 叙事 载 体 的 电
在 于为观 众提 供 现 实 中 的真 实 存 在 的信 息 , 观 让
影 媒介 的特 性 人手 , 视 和 剖析 它叙 事 的 本 质 与 众从 真实 的 生活 中去思 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审 去激 动 、 品 味事 件 的 去 原 理 , 而厘 清纪 录 电影真 实 的 内涵 。 进 真谛。
达到 的是 “ 生活 就 是这 样 ” 而 剧 情 片 试 图 达 到 的 ,
但 是 , 这样 一个 挂一 漏万 的讨 论 标 准 中 , 们 不 创 造或 虚构 。 而剧 情 片则 是 幻 觉 的创 造 , 追 求 在 我 它
元的, 用一 种创 作 的手 法 就 能 区分 两 种 电影 的 类
2 0 . 0 65
5 7
纪录 电影叙事是如何 处理现实的
根 据 电影 对 待 现 实 的关 系 , 们 可 以把 它 们 我
在 电影生 产 中对 现 实 的 处 理 分 为 三 种 不 同 的类 型 : 是 在电影 生 产 的拍 摄前 、 摄 中 和拍 摄 后都 一 拍
伪纪录片名词解释
![伪纪录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ddf43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8.png)
伪纪录片名词解释
伪纪录片是指一种虚构的电影或电视节目,它采用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但内容、角色、故事情节均为编导创作和编剧的虚构。
伪纪录片通常以独立摄制组或导演的视角出现,通过记录和解说,使观众产生类似于真实纪录片的体验和情感反应。
伪纪录片常用的手法包括模拟真实场景、演员扮演真实人物、虚构故事背景和事件等。
通过伪装成真实纪录片的形式,伪纪录片可以表达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也提供娱乐和艺术的元素,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审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艺术》2004年第5期。
《“虚构”的纪录片——兼论纪录片的本性与风格化的表现》周振华
P50从百年电影发展史的角度看,电影产生原始的冲动不是说故事(叙事),而是记录。
P50发掘现实中隐藏的真实:这是纪录片百余年来深深背负的原罪。
安德烈.巴赞赋予了纪录片不管与否的各种机械复制影像的神圣的使命:“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
……摄影机的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惟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原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第20-21页。
因为摄影师和画家、诗人不一样,他不可能把脑海中出现的凭空想象的事物拍摄下来,意念无法摄入镜头。
早期的电影理论家从潘诺夫斯基、克拉考尔和巴赞都一致强调电影是“真实的艺术”。
P51如果我们把纪录片再现的“现实”视为一种遵循再现模式,经由再现过程,以及透过再现工具而制造出来的结果,这个“现实”和所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便与原先存在于具体世界里的那个“现实”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了。
正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卖茨(Christian Metz)才会有如此惊人之语:“所有的电影都是虚构的”(Every film is a fiction film)。
这当然包括纪录片在内。
我们与其在虚构和真实这样二元之间摇摆,或者在再现是否是“逼真的摩仿”还是“真实的呈现”之类的怪圈中争论不休。
我们倒不如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纪录片是如何利用写实的工具来制造“现实效应”(Reality effects)这一问题上。
纪录片制造“现实效应”的几种模式:
首先是历史的真实——编辑式的纪录片。
其次是人类学的真实——浪漫幻想式的纪录片。
第三种是主观意志的真实——解释(expository)型的再现方式。
第四种是置之度外的真实——观察(obervation)型的再现方式。
直接电影。
第五种是交流的真实——互动(interactive)式纪录片,又称为对话式的纪录片。
P53除了写实手法之外,还出现了二种“反写实”的记录片手法——反身自省式的纪录片(reflexive documentary)与“虚构化”的纪录片(fictionalization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