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导入辞: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四大名著之一,它通过各个统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描写,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与苦痛,以及人民反对分裂、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思想。这部作品真实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相互残杀的复杂的矛盾斗争,深刻而又真实的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作为历史小说的楷模,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采用类型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为我们留下无数鲜活的艺术人物形象。

曹操这个人物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十分精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罗贯中①受正统观念影响和历史时代制约,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上,遵循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描述,并且融入自己的政治倾向创造了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作品借许邵②之口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能概括曹操形象。曹操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得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的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反动本质。作品中曹操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掌握了朝廷大权,进一步发展到带剑入宫、弑妃、杀后、逼君,处处暴露了他永远也不能满足的野心。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动荡不安的惨状,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不断激化,因而爆发了黄巾军起义。由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而且战功卓著。他有整治乱世的远大理想,有卓越的军事才干。“治世之能臣”是准确的诠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③但是曹操由于时运不济,和周瑜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若没有熟读兵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成就霸业。诸葛亮在隆重④时说:“曹操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

抑亦人为也。”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看重。

首先,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眼光敏锐,能够审时度势,善于利用有利时机。

曹操出身低微,本姓夏侯氏,只因其父曹嵩乃曹腾的养子,故姓曹。由此可知,曹操没有袁绍那样显赫的家世,不像孙权那样具有父兄的基业,纯粹是“白手起家”。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时值汉末,政治黑暗,起义军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在众人均无良策对付黄巾军时,曹操脱颖而出。并在招安到的降兵中挑出精明强干的人编为“青州兵”,以此作为自己起家的资本。

又如董卓专权,上欺天子,下压百姓。满朝文武,无不愤恨;黎民百姓,无不恨之入骨。曹操抓住这个好机遇,顺应民众要求,以匡扶汉室为名,讨伐董卓,得到天下诸侯的响应。董卓败走,曹操从此声誉高涨。

刘备依靠曹操时,汉献帝称其为“皇叔”⑤。曹操手下人都劝曹操除掉刘备,但曹操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判断应该先除去袁绍、袁术相应的太尉杨彪,这对曹操后来打败二袁,统一北方不无影响。

曹操的政治基石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当谋士们劝他除去汉献帝自立为王时,他却审时度势,小心谨慎,最终为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到死都没有称帝,可见曹操的政治抱负之高与眼光之敏锐。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曹操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才为已所用。

众所周知,曹操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此曹操与夏侯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曹操得势后,大力提拔曹、夏侯两姓亲信加以任用。如曹仁、曹洪、夏侯、夏侯渊等亲信将领都得到曹操的大力提拔和任用,他们对曹操无比的忠诚,曹操的江山因此更加稳固。

除了提拔、任用同姓亲信外,曹操还提拔了一大批忠心耿耿、恪尽职守的文臣武将,并委以重任,文臣如郭嘉、荀或等,曹操经常采纳他们的建议,遇到难题时总要去询问他们;武将如许褚、徐晃、张、于禁等,也受到曹操的重用,并经常获得曹操的表彰和奖励。这些文臣武将,曹操都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委以相应的官职,使得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人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无不尽职尽责地努力。

惜才方面,尤为突出。比如关羽兵败,为保护刘备家眷,在曹操大将张辽劝说下,

暂时投降曹操。而后得知刘备在河北的消息后,不顾曹操的一再挽留,执意要走。关羽硬性闯关,由于曹操的惜才,下令诸将不得伤了关羽,所以关羽能“过五关,斩六将”,离开许昌,与刘备会和。又如赵云:新野一战,曹军大败。曹操大怒,令兵分八路,攻打樊城,而刘备兵马悬殊,放弃樊城,奔向江陵。在途中,赵云护着刘备家小被曹军冲散,身边只有三十几名骑兵,而曹军团团包围,难以脱身。也是曹操的惜才,下令不准伤害赵云,只许活捉。这样,赵云才乘机杀出一条生路,冲出重围。

在政治策略上,曹操还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用以巩固后方基地,战争期间,因军粮匮乏,曹操曾下令驻兵屯田,巩固后方基地,曹操平定辽东之后,看到民生凋敝的动乱社会现实,他采讷谋士的建议,下令分兵屯田,以候调用。这样,曹操的后方基地更加稳固,为前线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不能不说是曹操采取的政治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首先,曹操足智多谋。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长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比如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70万大军朝官渡进发,当时曹操在官渡的军队仅有7万,可谓势力悬殊。不得已,曹操听取了谋士们的建议,危急关头又得袁绍谋士许攸的帮助,采取火攻烧粮的策略,把袁绍屯积在乌巢的粮食全部烧毁,绍军自此大乱,曹操乘胜追击。官渡之战以曹操大胜,袁绍大败告终,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又如曹操退居北方,为防止远征时西凉马腾乘机袭击许昌,先除掉了马腾和他的两个儿子。马腾的长子马超为父报仇,曹操接连吃了败仗,还差点送了命。但曹操在危难之际仍能沉住气,冷静思考良策。最后利用马超的多疑,佯装与韩遂⑥关系密切,并派人拜见韩遂,又给韩遂写信,使得马超怀疑韩遂通敌。最后马超和韩遂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出兵大败西凉军队。

曹操能够在计穷路尽,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