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
潮汕文化|你肯定不知道的潮汕俗语典故
潮汕文化|你肯定不知道的潮汕俗语典故潮汕话,又作潮语、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经近两千多年的迁徙和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独特语系。
丰富的历史底蕴经过时间的洗礼使得过往一些典故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俗语,但其中的来源历史又有多少人清楚呢?今天小编收集了一些俗语典故与大家分享一下。
识字掠无蟛蜞“识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
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
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
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
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
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
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
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庵埠老爷大细目“老爷”即神爷的俗称。
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
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
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
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
”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
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
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
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
”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
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
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
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过去无店铺“过去”在这里是再往前走的意思。
“店铺”指的是旅行者宿歇的客栈。
整句的原意是:旅行者们,这里正是可以安下身业的旅店,再往前走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部,这里是一个充满着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地方。
潮汕民间故事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潮汕民间故事,带你走进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文化世界。
故事一,潮汕四大民间传说。
潮汕地区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潮汕四大民间传说,潮州的"关公巡城"、汕头的"关公过桥"、揭阳的"关公斩华雄"、澄海的"关公卧龙岗"。
这些传说都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关羽有关,被潮汕人民传颂千年,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故事二,潮汕地区的神话传说。
在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妈祖"、"七仙女"、"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讲述着古代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故事三,潮汕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
潮汕地区有着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等等。
每逢佳节,潮汕人民都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打麻将、赛龙舟等,这些活动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潮汕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四,潮汕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
除了节日庆祝活动,潮汕地区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如"过大年"、"拜年"、"请神"、"祭祖"等等。
这些习俗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潮汕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潮汕民间故事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潮汕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感受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魅力。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潮汕民间故事在世代传承中继续闪耀光芒。
潮汕俗语
隔个香炉-假正经
民间传说,有一和尚与女人同眠,为掩人耳目,中间放了一只香炉,以示清白。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劣招,所以说是“假正经”。
粪堆掇卵-臭蛋
粪堆里拾出来的鸡子儿,臭的蛋。“臭蛋”意即混蛋,骂人话。掇,拾。
善堂葵笠-出就死
善堂,潮汕农村的一种积德行善的民间慈善团体,多附设在寺庙中。旧俗民间有人死去,特别是孤寡老人的尸体,都由善堂派人去收敛。善堂的人有统一的斗笠。所以一看见善堂里的人戴着斗笠出去,便是哪里有人死了。“出就死”又双关指一走出(离开)便有不好的结果。
薛刚反唐-大而
典出《隋唐演义》。大而,大乱,也即天下大乱。通常用以泛指某事或某单位内的混乱。
敲钟擂鼓-起经
敲起钟,镭起鼓,马上就要开始念经了。多用以比喻啰啰嗦嗦的人开始讲话。
潮汕姿娘叫翁-哙(矮)
潮汕妇女叫丈夫时,不称姓,不称名,也不像北方人一样称孩子他妈或孩子他娘,而只叫“哙”。“哙”只是个无义语气词而已,音与“矮”近,故用来双关指人矮。姿娘,女人。翁,丈夫。
糙米对空臼-堵堵
把末舂好的糙米放在空空的石臼里,那正好,因为糙米还需要再舂去糠皮才能成为精米。“堵堵”意为刚刚好,刚刚。
糜钱葱-拼浮
烂了的荸荠,放进水里时便浮了起来,用以比喻人不中用的反而好说大话充好汉。糜,糜烂。钱葱,荸荠。
剃刀不锋利了在砂布上轻轻摩擦以使其锋利,叫“刮剃刀”。如果在鼻尖上“刮剃刀”当然是十分危险了。卵险,危险,也常用以形容了不起,极了。
酸
杨桃-假大敛
酸杨桃有五条棱,又叫“五敛子”,棱大的叫“大敛”。“假大敛”指打肿脸充胖子。
额顶盖芋叶-青头
前额上面盖着芋叶,戴绿帽子。潮汕话谓人“青头”多指怕老婆,不指老婆有外遇。
潮州民间传说---桑浦山陈吊王铸钱洞
潮州民间传说---桑浦山陈吊王铸钱洞传说桑浦山有陈吊王铸钱洞。
近年在桑浦山又出土元“漳州路都总管”八思巴文铜印一枚,这或是陈遂元末攻陷漳州,杀官夺印,然后流窜入潮州而带来的,陈遂僭号之日,在全国范围内,于是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第六个年头。
红巾军主力由刘福通率领北伐,与元军在中原决战。
朱元璋趁此机会,率军在江南作战,连下诸多州县。
此年攻取集庆,改为应天府,寻下镇江。
不久打败张士诚。
后取江西,歼灭陈友谅。
1365年二月,在处州打败元福建平章陈友定,追之入浦城,遂次第攻取福建。
1367年,朱元璋破苏州,俘张士诚,又遣徐达北取中原。
十二月破福州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兵破延平,陈友定自杀。
陈遂僭号之日,正值“三阳兵乱”(1353—1365)之时。
其时潮州社会兵荒马乱,在其僭号之前,有“至正十年(1350)揭寇陈君宝等作乱”;十二年(1352)“达鲁花赤答不歹御海寇始砌揭阳内石城”。
在其僭号之后,有至正十七年(1357) “达鲁花赤熊按摊石花始筑潮阳土城”;“十八年(1358)元将朵里不花驻师揭阳,为金元祐所杀”;“二十一年(1361)罗良追杀西林贼于潮”;“二十五午(1365)冬陈友定克潮州”。
元朝统治者穷于应付,陈遂乘机僭号,妄想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可惜春梦难久,“洪武元年(1368)春二月,潮州归明。
“明军”由海道取广东,舟师由闽入”,元左丞何真“遣使籍广东郡县奉表降。
”面对南征的强大明军,陈遂的霸图化为泡影。
至于陈遂的结局,顺治、康熙、乾隆《潮州府志》都说“至洪武初归附”或“始降”。
而雍正《揭阳县志》则说“后败,遁入黄岐山穴,今人指为陈吊岭是也。
”雍正《丰顺县志》则说“后败,入揭邑黄岐山石穴,死。
土人指为陈吊岭,今吴六奇之母坟右侧是其旧宅址。
”两个陈吊跟,是不是同一个人?周《府志》在“陈遂”条后注:“按《元史》,至元十九年四月,高兴击陈吊眼,斩之。
距至正十六年已历七十余年,或又一陈吊眼也,阙疑。
【微民俗】潮汕人必读:潮汕俗语典故十二则由来
【微民俗】潮汕人必读:潮汕俗语典故十二则由来目录惜落顺势老程三下斧头花杨令公撞碑放屎画大猪假力洗茶渣水滚目汁流离城七铺十嘴九脚仓王茂生进酒孬过金章婆狗母蛇假龙庵埠老爷大细目1、惜落顺势“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八面做到。
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
老汉做的豆粿,十分好吃,很有名声。
远近的人都跑到他这里吃豆粿。
不少人吃完后,意犹未止,掏出钱再买一盘,叨念道:“确实好吃,再买一点回家给孩子们尝尝。
”这老汉,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本身就是因为儿子不肖,才要自己日夜操劳。
他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是买给父母吃的?但从来一个都没遇到。
这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到了老汉的豆粿摊,吃了一盘之后,又再买了一盘,说:“好吃!买一盘给母亲吃。
”老汉心头一热,问:“阿兄,有没有儿女?”这过客说:“儿子尚小,日子还长,今后吃的机会多着呢。
母亲操劳一生,买一点小吃孝顺,不过份。
”老汉一听,马上声明不收这过客一分钱。
过客好些不理解。
老汉说:“我在这里卖了半辈子豆粿,买回家的都说要买给儿女吃,还没见过买给父母吃的。
这盘豆粿,我白送了。
”这过客才恍然大悟,对老汉说:“惜落顺势,人这常情。
”2、老程三下斧头花潮汕俗语“老程三下斧头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开局很有一股蛮劲,但缺乏后劲和韧劲。
这典故出自唐朝名将程咬金身上。
演义和戏曲中写到这程咬金,说他有一身好力气,使一把大板斧,作战时候,许多人都敌不过他的三板斧。
所以,都有以为他有神力。
有一次,隋将宇文成都带兵去攻打瓦岗寨。
这宇文成都是当时天下第二条好汉,力大无穷。
当他带兵来到的时候,程咬金不得不提斧迎战。
第一斧,宇文成都被震得虎口生痛;第二斧,宇文成都的虎口被震裂;第三斧,两臂发麻。
宇文成都正想撤马回营,程咬金的第四斧有气无力的,方知道程咬金力量只集中在三板斧上。
这是个全国性的熟语,但程咬金这个人物潮人也很喜爱,故这熟语也很早在潮汕生根,俗语的说法也按潮语特点给以改造。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1、无好家神通外鬼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
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
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
于是越想越生气。
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
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
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
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2、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
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
”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
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
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
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
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
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
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
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
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
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3、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带,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传统,这些故事既有神话传说,也有民间传奇,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潮汕民间故事,带你领略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故事一,潮州城的“猪八戒”。
相传潮州城曾经有一位非常贪吃的和尚,他爱吃肉,尤其喜欢吃猪肉。
一天,他听说城外有一头特别肥美的猪,便决定去捉来做美味的肉。
他偷偷地溜出城去,没想到被猪发现了,猪一路追赶,最终追到城门口。
和尚被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地求饶。
猪却开口说,“我不会伤害你,只要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放过你。
”和尚连忙答应,猪说,“你要答应我,以后不要再吃猪肉了。
”和尚连忙点头答应,从此以后,他果真再也没有吃过猪肉,还成了一位有名的好和尚。
故事二,潮汕的海神故事。
相传潮汕地区有一位海神,他掌管着海洋的平安和风调雨顺。
每当渔民出海捕鱼,都会来到海神庙祈求海神的保佑。
据说,只要诚心诚意地祈祷,海神就会保佑他们平安归来,丰收满载。
而一旦有人不敬海神,就会遭遇海难,甚至失踪不见。
因此,潮汕地区的渔民们都对海神充满敬畏和信仰。
故事三,潮汕的“鱼米之乡”。
潮汕地区以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稻米而闻名,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旱灾,田地干裂,庄稼枯萎,人们生活陷入了困境。
就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位神秘的老人出现了,他告诉村民们,在一条河流的尽头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可以种植水稻。
村民们按照老人的指示去找,果然发现了那片肥沃的土地,于是他们开始在那里种植水稻,不久就收获了丰收。
从此以后,潮汕地区成为了水稻和渔业的富庶之地。
这些故事只是潮汕地区丰富的民间传说中的一部分,它们传承着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汕地区的独特魅力,感受这片土地的丰富文化底蕴。
潮汕的民间传说故事
潮汕的民间传说故事
潮汕地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包括:
1.桃花过渡:讲述了一段关于桃花仙子和船家女红姐的情缘。
桃花
仙子为了与凡人相恋,通过船过渡到凡间与爱人相见。
2.仙石记:讲述了一个穷书生在一块仙石的帮助下,通过科举考试
并最终成为状元的故事。
3.三姐妹分身:讲述三位姐妹因为得罪了龙王,被龙王困在一座小
岛上。
后来她们分身出七个女儿,其中三个女儿成了状元。
4.斗法比武:潮汕地区有很多关于神仙和法师的故事,这些故事中
经常出现神仙和法师斗法比武的情节。
5.七兄弟:讲述七位兄弟因为不满皇帝的暴政,化身为七种动物与
皇帝抗争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故事精选广东民间谚语
这是广为人知的一句潮汕谚语。
它意蕴深长,但通俗易懂。
在潮汕地区城乡民间,为人父母者,常常用此谚语教育子女不应该乱花钱,要懂得铜钱出苦坑。
意即钱银来之不容易,是从苦坑中出来的。
这苦坑是个形容词,形容所有钱银都是来自辛勤劳苦的工作,只能爱惜,不能浪费。
这句谚语的由来,据一些老辈人的口碑资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日军侵华,潮汕沦陷时,因天灾人祸,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有个乞丐,他四处要饭,一到人家门前,边拉胡边唱曲,诉说当时民间疾苦。
唱词中说到,穷人为求生,赚钱来养家。
何处有铜钱,铜钱出苦坑。
坑中有刺篮帕(荆棘丛生),帕下还有暗哥砾(破碎玻璃陶瓷砂石等)。
他把苦坑描绘得极其惊险,说明从苦坑取出铜钱是多么的艰辛。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唱者与听者心声共鸣,铜钱出苦坑这句唱词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久而久之,就成了广为运用的谚语。
另一种说法是:这句谚语由来已久,它源自挖矿工人,是矿工做苦力,当牛马,境遇悲惨的写照。
据民国《潮州志》记述,潮州矿业,始自北宋。
是时,海阳丰济一银场,横街、黄冈、锦田三锡场,年产铅六千斤有奇,(原志称:潮州银铅伴生)炼铜之法行於兴利,磁土则水东有百窑村。
后历经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潮州矿业有很大的发展变化。
锡及磁土采炼制作历八百余载而未衰。
此外,铜铁等矿前代亦事开采,惟产量不丰,殊无足道。
其与锡伴生之钨铋则近数十年始兴。
民国二十四年以后已核准设权之矿区凡九十四区,面积三千二百六十三公顷有余。
以矿类论,锡矿约居八成。
以县分论,则揭阳、潮安最盛,惠来、丰顺、普宁次之,大埔、潮阳、南山、饶平又次之。
有的矿业自宋代以后,几经开发和封禁,肥了官府和商人,却苦了民众。
如银铅场,在元代还兴旺,但到明代初则被禁止。
明中叶以后,银渐为通行货币,银贵物贱,故银铅矿业大兴。
可是征税苛扰甚多。
清初银铅矿业听民采取,输税于官皆有常率。
康熙二十二年复谕禁止。
然丰政都之仲坑山私采仍盛。
是时,潮州镇总兵对仲坑山开银矿,镇辕月有陋规,每至盈千数百元。
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
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潮州凤塘后陇山"老热"传说...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潮州凤塘后陇山"老热"传说古时候,潮州市凤塘镇有个老爷,叫老伯公,独自一个人住在后陇山上,清贫为乐。
有一次,一个皇帝落难,狼狈地逃到了后陇山。
此时的他已经很多天没吃饭了,饿得饥肠辘辘。
老伯公见到他这样,很心痛。
可惜他家里穷得家徒四壁,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给皇帝吃。
无奈之下,他只好弄点番薯叶,熬了之后给皇帝吃。
后来皇帝东山再起,回到京城再次登基。
这个皇帝很重感情,安定下来之后,他想起了在凤塘的这件事,很感激老伯公。
于是派人到潮州凤塘后陇山去接老伯公,打算请他到京城享福。
那些接到命令的官兵风风火火来到后陇山,老伯公被吓得惊心胆战的,以为是皇帝嫌他招呼不周,竟然拿粗廉的食物来给皇帝吃,派人来抓他回去受罚。
于是他便躲在山上,死活不肯出来。
那些官兵知道他躲在山上,便上山去寻找。
可是又老是找不到他,心想,要不放火烧山,把他逼出来。
可是当整座山被烧光之后,老伯公还是没有出来。
官兵们感到很纳闷,便上山去搜。
结果发现,老伯公抱着一棵树被烧死了。
远在京城的皇帝听后很伤心,命人将那棵树雕成老伯公的像,并供老伯公为神。
老伯公死去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一。
为了纪念这个老伯,时至今日,凤塘镇后陇山的五个村子在每年的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同祭拜老伯公,并且一起举行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老热"。
:潮州东凤"三太子显灵"习俗故事潮州市潮安县东凤镇昆江村至今残留一个难以解开谜底的风俗。
据说,在昆江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太子显灵。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潮汕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地方,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承载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它们或讴歌英雄壮举,或讲述爱情悲欢,或传承着智慧和道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潮汕民间故事,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故事一,潮汕刺桐树。
在潮汕地区,有一棵传说中的刺桐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树。
相传很久以前,这棵刺桐树曾经是一位仙人化作的,他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不受水灾侵扰,化身成一棵树,借助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挡住了洪水,拯救了无数生灵。
从此以后,人们便将这棵树视为守护神,每逢风调雨顺,都会来到树下祈福。
故事二,潮汕阿婆的面塑艺术。
潮汕地区有一位年迈的阿婆,她精通面塑艺术,能够用面粉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据说,这位阿婆年轻时曾经是一名村里的戏曲演员,对于各种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现。
如今,她已经年过八旬,依然每天坐在门前,为路人捏塑各种形态的面人,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和传奇。
故事三,潮汕的渔家女。
在潮汕的海岛上,有一位渔家女,她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女英雄。
每当台风来临,她总是第一个冲到海边,帮助渔民们将船只牢固地系在岸边,保护他们的生计不受风浪的侵袭。
她的勇敢和善良赢得了全岛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故事四,潮汕的渔歌传说。
在潮汕地区,有一首名为《渔歌》的传统歌谣,它讲述了渔民们在大海上劳作的艰辛和快乐。
据说这首歌曲是由一位渔民在大海上创作的,他用自己的琴声和歌声,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赞美了大海赐予他们的丰盛收获。
这首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了潮汕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故事五,潮汕的海神传说。
在潮汕的海边,有一座神秘的海神庙,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海神而建立的。
相传很久以前,这位海神曾经拯救了一艘遇险的渔船,将渔民们平安地送回了岸边,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他奉为海上的守护神,每当出海捕鱼,都会来到海神庙祈福求保佑。
这些潮汕民间故事,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们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潮汕民间故事精选
潮汕民间故事精选我们都听说潮汕美食丰富,潮汕的民间故事也富有特色。
那你知道潮汕民间故事精选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潮汕民间故事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潮汕民间故事精选篇【1】传说明朝年间,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山村。
那年夏天,风雨连日,山洪暴发,疫病流行。
人畜尸体遍野,村民纷纷外逃求生。
在复漳浦路上的逃荒人群中,有一个少妇,身怀六甲,她的丈夫月前病死,村里有一恶棍娄来欺负,娘家别无亲人,走投无路,只好随乡亲们出逃。
由于四肢无力,步履艰难,渐渐落伍。
眼看日头西斗,乌云聚涌,她暗自着急,潸然泪下。
忽然腹中大痛,她知临产,只得无奈钻进路旁草丛之中。
这时,恰好有一中年汉子,肩挑子桶,路过此地,听到妇人呻吟哭叫之声,便放下水担,寻看究竟。
这个汉子姓林,上无双亲,下无手足,内无家室,家住附近山庄,专给富人挑水度生。
经过一番言谈,少妇看他忠厚老实,又为了腹中婴儿,愿意以身相许。
挑水夫大喜,便扶她回家,当晚产下一个男孙,取名林发。
林发天真活泼,聪慧灵敏,人看人爱。
日月如梭,光阴似。
转眼之间,林发已经一十四岁,长得健壮结实,一表人材,不时帮着父亲去给富人挑水,多赚些银两,以补家用,双亲十分欢喜。
不料隔年开春,断父挑水跌落大坑沟。
林发母子三天之后才寻到尸体,只好随地草草掩埋。
从此林发接过断父活计,养家糊口,人们叫他“担水弟”。
母亲也日见衰老,时常生病。
担水弟每日挑水,要翻越两个山头。
五月的一天,近午时分,他正在山坡槐树下歇息,掏出地瓜充几。
这时一个年近半百的老汉走上前来,向他讨水喝。
那人细眉大眼,两撇胡子,长衫短褂,身上背个褡裢,是位地理先生。
几天来林发总在山里看他转来转去,有时还摆弄着一个罗庚。
林发舀水递给先生,还送上两个地瓜。
两人边食边谈,甚是投机。
这位地理先生姓胡,是江西赣州人,专程到此察看边谈,已有十天之久。
他对林发说:“这里山明水秀,是个藏龙栖凤之地,是个‘伸脚踏着案,发财不到三年半’,‘寅时葬卯时发’的‘潜龙穴道’。
潮汕文化之“走老爷”
潮汕文化之“老爷”传说(信仰习俗)走老爷民间游神习俗。
1949年前普宁、潮州一带,每逢元宵节夜,各村雇请青壮劳力,把庙宇中的神明偶像绑在担架上,每尊由四人抬举,前面有四人打鼓,后面有四人敲锣,从庙宇中快跑而出,沿着树前屋后跑12个圈(闰年跑13圈),一村跑完又到另一村去,俗称“走老爷”。
当“老爷”从各家门前经过时,各家要烧蔗壳或稻草,叫做“烧兴旺”。
绞老爷一种特殊的游神方式。
潮州卧石每年正月十一要“绞老爷”,所绞之神为“三山国王”以及各自的夫人。
正月初九要把神像抬出,放到敞棚里。
初十“老爷”受祭。
到了十一,气氛就不一样了,每个敞棚要推举一些年轻有力的小伙子,把王爷及其夫人送回庙里,他们有的把王爷夹在腋下,有的把王爷扛在肩上,大家互相追逐,让王爷们、夫人们互相顶牛、碰撞。
有的地方在结束时还要把神像集中在旷地上,轮流抱起神像往地上摔,俗称“舂老爷”;有的地方则索性用草绳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马分尸”,俗称“绞老爷”,节日过后再修补重塑。
传说神像愈破,来年愈旺,俗谚谓:“卧石老爷愈食愈惊。
”拖老爷一种特殊的游神方式。
澄海区盐灶每年正月要“拖老爷”。
拖神这天,青壮男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扮演护神的角色,他们要斋戒沐浴,出行前把神像牢牢地捆缚在神轿里,抬着游行;另一部分扮演拖神的角色,他们紧紧跟着护神的队伍,游到广场时,众人一声大喊,猛冲上去,要把神像拖下来。
在抢神的过程中,你争我夺,扭成一团,热闹非凡,围观群众人山人海。
最后神像被拖得脚断手折,体无完肤。
人们拖累了,还要把神像丢进池塘里面浸泡,这才尽兴而归。
拖神之后,村民们再择个吉日把它从池塘中捞出来,送回神庙,重塑金身。
风俗来源有个故事。
过去盐灶抬神出游费用很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牵头,于是大家决定抓阉。
有一年,中阄的渔民家里很穷,没钱应付,他很生气,认为是“老爷”没保佑他,乘夜把神像捆起来,拖到池塘边,把它浸入水中,自己逃离家乡,出洋谋生去了。
后来他在外面发了财,回乡探亲,恰巧家乡也是五谷丰登,鱼汛大旺。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潮汕地区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和丰富民间故事的地方,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潮汕民间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化世界。
故事一,潮汕刺桐树。
相传潮汕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树木,名为刺桐树。
据说,这种树木是由一位善良的老人所种,他在树下种下了一颗灵丹妙药,结果这颗灵丹妙药长成了一棵高大的刺桐树。
这棵树的果实可以治愈百病,因此成为了潮汕人民的宝贝。
后来,这位老人去世了,人们便将这棵树称为“老人树”,并世代相传,以此纪念这位善良的老人。
故事二,潮汕的海神。
在潮汕地区有一个叫做“海神”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潮汕地区经常发生海啸和风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于是,人们开始祈求海神保佑他们,希望能够平息海上的风浪。
传说中,海神听到了人们的祈求,于是化身为一条龙,镇压了海上的风暴,使得潮汕地区的海上风平浪静,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故事三,潮汕的渔家女。
在潮汕地区,有一位渔家女叫做小蓉,她勤劳善良,受到了全村人民的喜爱。
有一年,潮汕地区遭遇了旱灾,全村人民都苦苦挣扎在生活的困境中。
小蓉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每天早早起床,带着自家的渔网去河边,捞起了许多鱼虾,然后免费分给了全村的人民。
她用自己的善举感动了上天,最终雨水降临,潮汕地区的旱情得以缓解。
故事四,潮汕的龙舟比赛。
潮汕地区每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为了抗议当时的腐败政府,投江而死。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便举行了龙舟比赛,希望能够驱赶江中的恶鬼,以此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以上便是一些潮汕地区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着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更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这些美丽的故事,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潮州俗语大全潮州方言文化潮州民俗文化潮州话汕头话课题研究资料老娼打拳唔就势识字掠无蟛蜞放屎画大猪
潮汕俗语大全1.【老娼打拳唔就势】俗语“老娼(对老妇的贬称)打拳唔就势”形容做事没有按部就班,却歪打正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前潮州有一老妇人,以为人挨砻(推磨碾米,音“笼”)为生,练就超人的臂力。
有一天,老妇到街上买东西,低头看到鞋子弄脏了,就把贴在墙上的纸撕下来擦鞋子。
就在这时,小巷中冲出几名彪形大汉说:你好大胆,竟敢揭我们的“比武榜文”!原来他们是一群走江湖比武卖艺赚钱的人,谁揭了他们贴的‘比武榜文’,就得与他们比武,羸者有赏,败者赔钱。
老妇至此才明白自己不知还觉闯了祸,但事已至此,也只有应会就是。
可是她又没练过拳,只好使出她“挨砻”的本事,拉开弓马,用最大的力气,将他们一个个拖来推去。
他们见都没见过如此打法,使不出拳路,反应不过来,一个个被推得东倒西歪,晕头转向。
那头儿暗自叫苦:“这老娼打拳唔就势,即不像南拳,又不象北腿,不对拳路,不知使的是哪家套式。
”只好认输。
这样,“老娼打拳唔就势”这句俗语就传下来了。
2.【识字掠无蟛蜞】“识(音“北”)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
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
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
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
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
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
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
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
3.【放屎画大猪】俗语“放屎画大猪”意指异想天开,靠幻想过日子。
从前,某村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图享受,却不想干活,常常在家里呆着异想天开。
邻居辛辛苦苦养了一头猪,年底卖了一笔钱,他十分羡慕,但又怕脏不肯养猪。
一次上厕时,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画了一头小猪,心里又想,小猪还要养大,太麻烦了,画大点更好,于是就画了头大点的猪。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
潮汕民间故事大全潮汕地区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民间故事的地方,这些故事源远流长,承载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故事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承着悠久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潮汕民间故事的奥秘,领略这些古老故事的魅力。
故事一,牛郎织女。
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牛郎的年轻人,他勤劳善良,过着清贫的生活。
一天,他在河边遇到了织女,两人一见钟情。
织女原来是天上的仙女,她被王母娘娘罚下凡间织布。
牛郎和织女相爱后,王母娘娘得知后便将织女带回天上,两人被迫分离。
牛郎心灰意冷,一直守在河边。
善良的牛郎的真诚感动了善良的老牛,老牛向牛郎透露了一个秘密,在七月七日的晚上,天上的喜鹊会帮助他们相会。
于是,七夕之夜,喜鹊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银河,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会。
从此以后,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之夜都可以相会一次。
故事二,珠宝山。
相传,潮汕地区有一座神奇的珠宝山,山上长满了各种珍贵的宝石。
但是,山上的珠宝却是有灵性的,只有真诚善良的人才能得到它们的青睐。
有一次,一个贪婪的商人听说了珠宝山的传说,便带着一群手下前去寻宝。
然而,当他们到达山上时,却发现所有的宝石都变成了普通的石头,而且山上还冒出了毒雾。
只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心怀善良,得到了山神的庇佑,他找到了一颗珍贵的宝石,并将它带回了家。
从此以后,珠宝山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故事三,莲花姑娘。
传说潮汕地区有一个美丽的莲花姑娘,她生性善良,深受村民的喜爱。
一天,一位来自外地的富商看中了莲花姑娘,便提出了婚姻要求。
莲花姑娘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她心中早已有了心上人。
富商愤怒之下,便诅咒莲花姑娘,让她变成了一朵莲花。
从此以后,每当月圆之夜,莲花姑娘的花瓣上都会绽放出美丽的光芒,照亮着整个村庄,为村民带来好运和幸福。
潮汕民间故事源远流长,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想象力,更是承载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这些古老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还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
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
那你知道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潮州凤塘后陇山“老热”传说古时候,潮州市凤塘镇有个老爷,叫老伯公,独自一个人住在后陇山上,清贫为乐。
有一次,一个皇帝落难,狼狈地逃到了后陇山。
此时的他已经很多天没吃饭了,饿得饥肠辘辘。
老伯公见到他这样,很心痛。
可惜他家里穷得家徒四壁,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给皇帝吃。
无奈之下,他只好弄点番薯叶,熬了之后给皇帝吃。
后来皇帝东山再起,回到京城再次登基。
这个皇帝很重感情,安定下来之后,他想起了在凤塘的这件事,很感激老伯公。
于是派人到潮州凤塘后陇山去接老伯公,打算请他到京城享福。
那些接到命令的官兵风风火火来到后陇山,老伯公被吓得惊心胆战的,以为是皇帝嫌他招呼不周,竟然拿粗廉的食物来给皇帝吃,派人来抓他回去受罚。
于是他便躲在山上,死活不肯出来。
那些官兵知道他躲在山上,便上山去寻找。
可是又老是找不到他,心想,要不放火烧山,把他逼出来。
可是当整座山被烧光之后,老伯公还是没有出来。
官兵们感到很纳闷,便上山去搜。
结果发现,老伯公抱着一棵树被烧死了。
远在京城的皇帝听后很伤心,命人将那棵树雕成老伯公的像,并供老伯公为神。
老伯公死去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一。
为了纪念这个老伯,时至今日,凤塘镇后陇山的五个村子在每年的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同祭拜老伯公,并且一起举行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老热”。
潮州最著名民间故事:潮州东凤“三太子显灵”习俗故事潮州市潮安县东凤镇昆江村至今残留一个难以解开谜底的风俗。
据说,在昆江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太子显灵。
”可惜这种情形并不常见,只有村里有大事发生或者是有时候的“老热”(也不是每次“老热”都有)才会出现,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往往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曾有一农民在“老热”的前夕,在田里面劳作时,突遇龙王三太子。
老庄潮汕讲古俗语故事
老庄潮汕讲古俗语故事
以下是几个潮汕讲古俗语故事:
“有路书生”与“无路进士”:从前,潮汕地区交通不便,有位书生为了求学,从家乡步行到省城。
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
到了省城,他通过各种途径,终于见到了一位主考官。
主考官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却告诉他:“你回去吧,我无法帮你。
因为进京赶考的进士没有路费的,我无法给他作担保。
”书生听后十分沮丧,失落地回到了家乡。
后来,人们就用“有路书生”比喻有门路、有办法的人;用“无路进士”比喻没有门路、没有机会的人。
“新姑爷上门,旧姑爷看厅”:在潮汕地区,新女婿第一次上门拜访岳父岳母时,会受到隆重的款待。
这时,旧女婿为了表示自己与新女婿同等待遇,会帮忙布置客厅,热情招待新女婿。
因此,这个俗语表达了潮汕人对新旧女婿的重视和尊重。
“有尾冬节粽,无尾夏节粽”:在潮汕地区,冬至时节要吃粽子,而夏至时节则不吃。
这个俗语的意思是说,冬至粽子的尾巴(即粽子的形状)可以看到,而夏至粽子的尾巴则看不到。
这个俗语也表达了潮汕人对传统风俗的重视和传承。
“富路穷虱”: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富贵人家的道路是光滑的,而穷人家的道路则是坎坷不平的。
这个俗语比喻富人和穷人在生活中的境遇和待遇的不同。
“无风不起浪”: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海浪是由风引起的。
这个俗
语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有起因和因果关系。
这些潮汕讲古俗语故事流传已久,不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潮汕民间故事传说
潮汕民间故事传说潮汕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那你知道潮汕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潮汕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潮汕民间故事传说:西湖渔筏西湖渔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渔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当夏初,湖水漫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
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
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
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
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
潮汕民间故事传说:鳄渡秋风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
右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
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
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
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材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迈韵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
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潮汕民间故事传说:汕头莲塘玄天大帝庙传说古时候,汕头的莲塘与邹堂两个村子经常发生暴力冲突。
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可惜莲塘往往败退。
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因此受到其他村子的嘲笑,莲塘的村民为此倍感气愤。
有一天,莲塘打架又输了。
村民们都很不服气,大家决定向妈祖娘娘求救,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以战胜的方法,来挽回他们的势力。
可是,当他们向妈祖娘娘诉说自己的来由之后,妈祖娘娘也感到很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俗语之民间传说——文章来源:潮州城市通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涓涓细流,在潮汕地区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于漫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而潮州俗语又有着怎样的民间传说呢?潮州俗语部分来自人物掌故或民间传说。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如“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就来自我们所熟悉的民间故事《夏雨来》。
“观音生雅一块败”是用来指美中不足。
观音“败”在哪里?众所周知,南海观音的塑像总是刻画得美轮美奂。
然而,细心观察一下,观音菩萨竟长着一双大脚丫。
在崇尚“三寸金莲”的社会里,这双大脚当然不尽人意了,因而是“一败”。
这里头还有个故事。
据说观音菩萨原来是个男身,大慈大悲。
他为了解救民间一切苦厄,经常去云游四方。
有一次,他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一间民宅里传来了声声痛苦的呻吟声。
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孕妇难产,而家中亲人又不在身边。
这孕妇边哭喊着边祈祷观音菩萨前来解救她的厄难。
菩萨一听,这孕妇却也心诚。
只是待要进去,自已又是男身,多有不便。
左思右想,顿生一计,摇身一变,化作一位俊俏的接生婆模样。
只是匆忙之间,脚板子忘了变化,便走了进去。
在菩萨帮助下,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
那产妇对菩萨感恩戴德,但菩萨被产妇身上秽气一冲(也就是我们说的“目着产”),再也变不回原来的样子。
所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女人身、男人脚。
潮汕人也从这个传说演绎成了这句俗语。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比喻事物不断在变化,不能以老眼光来看待新事情。
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贪婪狡猾的地主,他既要长工干活,又想方设法不付工钱。
某县有兄弟两人:哥哥比较老实,叫阿芋;弟弟聪明能干,叫番薯。
有一年,阿芋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与他约法三章,到年底要回答他三个问题,否则全年的工钱全部扣除。
阿芋答应了,早出晚归为地主干活。
到了年底一听地主提的三个问题,哑口结舌,回答不出,只好空着手回家。
弟弟番薯问明情况,明年代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
地主又提出相同的约定,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要双倍的工钱。
地主心想反正到年底他一分钱也拿不回去,就答应了。
转眼年底到了,地主悠悠然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
”边说边把地主抱到外面。
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不慌一忙地说:“你的苦力事不都是我干的吗,抱你一下合情合理。
”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
”“胡说,你有何证据?”“老爷,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番薯一听,跑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刀和一把秤,朝地主的头左看右瞧,说:“据我估计,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
如不信,可砍下来秤一下。
”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
”并把双份工钱如数奉还。
“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
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
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
于是越想越生气。
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
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
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
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
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
”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
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
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
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
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
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
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
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
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
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手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
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
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
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
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
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
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
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
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
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
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识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
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识”字音读“北”,义为识别。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
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
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
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
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
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
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
“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潮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
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
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
“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
“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
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
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
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
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
”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
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
“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
“霜降,橄榄摘落瓮。
”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
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
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
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
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
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
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
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
“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
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
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
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乘风叩橄榄”。
、俗语:庵埠老爷大细目“指对人对事不公正,偏心眼。
从前有两个乞丐,都是一条腿“大脚胴”,即患有“象皮腿”之病。
他们四处求乞,夜宿宫庙。
有一次,乞丐甲在庵埠的仙溪神庙里过夜,半夜时分,恍惚间见“老爷”走下来对他说:“弟子一只靴,剥去吊大厅。
”天亮醒来,正要抬起病腿,忽觉病腿消肿,奇迹般地痊愈。
他马上把喜讯前往告知乞丐乙。
乞丐乙见乞丐甲健步走来,本觉惊奇,一听真相,大为欢喜。
晚上也来到那个神庙睡觉,希望“老爷”又显灵,不过这次神爷说的话却是:只靴吊在大厅中,弟子剥去凑成双。
”乙惊醒后,觉得下肢沉重,一摸才知原来那条好腿也患了病。
从此拖着两只浮肿的大脚胴到处行乞。
逢人便骂“庵埠老爷大细目”。
久则久之,就作为一句俗语在潮汕一带流传开了。
“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指的是十分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
典出澄海出门村的唐伯元。
唐伯元是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民间传说:唐伯元原是天上的文曲星。
就在唐吏部出世那夜,他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
果然,凌晨过后,漆黑的夜空忽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宛如昼夜,村人都十分惊讶:“半夜出阵日啦!‘这时唐家产下一个婴孩,过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
从此,潮汕便有了这个俗语。
潮汕俗语“多钱多功德”意思是指花的钱财多,得到的实惠也就多。
明朝万历年间,潮州枫溪出了一个才子,叫做吴殿邦。
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尤工书法。
早年,吴殿邦在考中进士之前,在家乡卖文鬻字为生。
他的字,都有一定定价。
例如一副对联,收润笔费六两银子,一分一毫也不能少,谁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个尼庵里的住持找到吴殿邦,要求吴殿邦给尼庵写一副对联,但只给了四两银子。
吴殿邦微微一笑,接过银子便挥笔写道:“一条笔直,两片齐开。
”围观的人都哗然大笑。
这对子实在太粗俗了,这住持羞得不得了。
要求吴殿邦重新写一对,吴殿邦说:“俗话说‘多钱多功德’,师父难道不明白?”这住持有办法,只好再掏出二两银子补足。
吴殿邦也就提笔续写道:“一条笔直天界路,两片齐开慈悲门”,成了一对禅味十足的佳对。
潮汕俗语“假力洗茶渣”,用另一句潮汕俗语解释,指的是“力唔是势输过惰”,也就是指不该干的事情你去干了,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潮汕工夫茶遐迩驰名,茶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
据说冲茶用的茶壶,茶渍越厚,冲出的茶越有味,这茶壶价值越高。
当时,潮汕有一户人家,有饮茶之风。
家中的茶壶已经传了三代,这茶壶看起来腻腻的,壶内的茶渍也已经织积了粘乎乎的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