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1)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
4“空巢”(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就是指雏鸟逐渐长大展翅飞翔,并开始独立筑建自己的幼巢,母巢里只剩下年迈老鸟的现象。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理论的提出,空巢这一概念便逐渐在社会人口学领域活跃起来,它代表着人类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完成了学业开始步入社会,而父母却已离退休,独自留在家里“空巢” (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原意指雏鸟飞走,老鸟独守空巢。

人口学上指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
段时,家庭中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另立门户或离家独立生活,只剩老年夫妻生活的一种家庭现象[1]。

“空巢老人”[2]指在进入老年阶段的老人群体中,子女与其分开居住,且离其距离较远,在生活上不能给予照顾,精神上也不能时常得到关爱的老年人
“空巢老人”就是个偏正关系的词组,“老人”就是中心语,其含义很明确。

按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

《中华人民共与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2条则明确指出“老人”就是60周岁以上的公民。

而学界对“空巢”家庭的定义尚有不同的瞧法。

多数学者认为空巢家庭就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n 0|,赵芳、许芸即持这种观点;熊汉富认为“空巢家庭,一般指子女离开后,留下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家庭。

⋯⋯。

(但如果)子女与父母住在同一社区或住在同一城市,两代人的来往可以比较频繁,子女也可以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

这种家庭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11】这种观点强调子女因空间上远离而无法照顾父母。

梁艳则把“空巢”家庭界定为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中年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12】。

此种观点没有把丁克家庭归人“空巢”家庭的范围。

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认为可以按两种标准来分类。

标准1:一种就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与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就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她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标准2:一种就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就是年轻的空巢家庭——譬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从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13】。

而王武林、安与平则将空巢家庭分为原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与有配偶的),与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与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14】。

(2)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研究
赵芳、李爱芹、陈建兰分别选择南京、徐州、苏州为调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赵芳指出,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就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对不完善[15】。

李爱芹则认为在经济方面,多数城市空巢老人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对大笔医疗支出费用担心;在生活照料方面,瞧病就医与生病照料问题就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扰;在精神慰藉方面,多数空巢老人有孤单、无助的感觉【16】。

陈建兰则希望通过加快建设社区照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与精神需要【17】。

此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穆光宗教授《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将精神赡养分为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与情感慰藉,分别对应于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与亲情需求[is】。

梁艳则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精神赡养就就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与满足。

她通过深入访谈得到三个结论:第一,距离(包括空间距离与血缘距离)越远子女越孝顺;第二,儿
女就是否更孝顺与其就是否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密切相关;第三,空巢老人的再婚问题实际上仍“躲”在子女精神赡养的背后。

同时,她还认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也不过就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体现方式【l 9】。

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在《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就是一种更大的伤害【20】。

(3)关于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
在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肖汉仕分别从老人与子女的角度来探讨: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有人追求独立自愿空巢,也有人因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而被迫选择空巢,还有人因子女的嫌弃而不得不独守空巢;从子女的角度来瞧,为谋生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就是子女离巢的两个主要原因【21】。

李克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总结为六点: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居住条件的改善、对自由空间与平静时间的向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文化思想的变化【22】。

当然,也有学者从宏观局面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

例如:徐宪在《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适》中指出“目前城市核心家庭比重逐步增大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情势下,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就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核心家庭趋势不仅表明已婚子女的分离,而且在老年夫妻方面也由此面临了空巢局面,这基本上就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并进点,在少子女家庭中尤其如此。

实际上可以说空巢己不就是临时性现象,而就是已经构成核心家庭发展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23】。

郭志刚也在《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指出,“空巢阶段就是核心家庭生命周期中特有的阶段,在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的发展过程中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它就是核心家庭的代表性特征”[241。

很显然,她们就是从社会变迁,尤其就是核心家庭
的角度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的。

(4)关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赵芳、许芸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社区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第一,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应就是一种混合经济的模式,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与护老者的需要。

第二,将老年人服务与其她不同年龄与类型的服务分别开来,独立发展。

第三,加强家庭支持网络,成立家居照顾支持中心。

第四,社区照顾服务就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完成的。

第五,政府应在社区照顾中起主导作用。

第六,家庭照顾与社区照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㈤陈建兰则总结为:“第一,加强养老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第二,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第三,切实发展社区照顾体系,支持居家养老。

第四,鼓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与老有所成。

第五,加快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26】肖结红提出应该促进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由家庭、亲属、邻里、居委会与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

实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融为一体,构建一条社区养老的最佳途径【27】。

__
在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空巢家庭现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通过对空巢老人产生的背景、原因与养老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

赵芳认为空巢家庭的形成主要就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直接导致的空巢老人现象发生。

她还指出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过
程中,家庭依然就是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场所,居家养老模式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可能,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为全面的为老服务系统,有利于适应发展过程中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⑧陈晓敏将空巢现象归因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并认为空巢家庭的出现就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⑨王静珊将城市空巢家庭成因归结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居住条件的改善、个人及家庭观念的变迁、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等。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袁继红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在老年人服务中的一些应用,如提升老年人
的认识、促进老年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培养义工等。

⑪李红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就是从社区照顾、社区活动、社会医疗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服务,并尽量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区照顾模式。

⑫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从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了怎样为普通老年人及特殊老年人(如受虐老人、临终老人)提供服务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了一定体系。

吴丽月则在社会工作视角的基础上强调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为指向,提供具体的服务资源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梳理等专业社区照顾策略。

⑬杨明月、李洪君在《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一文中也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总结,并对社会工
作介入居家养老提出了呼吁政策支持、增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制度设计层面探析如何有效地提供老年服务,从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提出家庭成员就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
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因此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形成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1O】赵芳,许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互济养老模式就是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
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与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
活照料与情感慰籍两大难题的养老模式。

据预计,202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

⋯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同时空巢化也将日益严重,预计到本世纪30—40年代城市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70%左右,同时也将有70%的家庭为独生子女组建的家
庭o[21在未来的百年中,老龄化与空巢家庭就是我国人I:1年龄结构及家庭组合模式的主要特征。

[1]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12转变[J].人口研究,2008(11):28.
[2]谢玲丽.长三角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208.
赵纹纹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除了具有一般“空巢”家庭的特点外,与城市“空巢”家庭相比,农村的“空巢”家庭更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1.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Jl生JI妹,2006;李明顺,2009)2.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生活照料“真空化”。

(陈玉光,2009;袁金霞,2009)3.农村“空巢”家庭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大病照料等需求的优先程度明显高于精神慰藉需求。

(张大勇等,2007)4.精神生活孤寂。

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与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农村“空巢”家庭的新特征“空巢”现象由来已久,然而它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在农村更就是如此。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不仅不再就是个别现象,而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①农村“分居”之风日盛,“空巢”老人逐增。

②“空巢”家庭的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

③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
研究初期,空巢老人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西方国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也成为空巢老
人研究的理论基础。

徐宪认为“空巢期一般就是指婚姻家庭生活中继所谓的蜜月期、抚育期之后的
子女成婚离家而家庭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老人就叫空巢老人。

众多
学者包括肖汉仕(1995)、熊汉富(1998)、穆光宗(2002)、陈晓敏(2004)、张大勇(2007)、黄佳豪(2011)、聂志平(2012)等都采用这种命名方式。

家庭结构理论则从家庭人员组成结构上分析。

赵芳(zoo3)等认为西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在中国家庭,经历了第一(新生期)、二(核心期)阶段后,到第三阶段(空巢期)有部分家庭会走向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再进
入解体期。

徐晓军(2003)、张大勇(2007)等也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由于农村特殊的村落结构, 子女与父母在同一村落也属于广义上的“同居一屋”。

部分研究者认为空巢家庭就是指有子女的家
庭,其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者无子女家庭,只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而这种家庭的老人就就是空巢老人。

其实,两种理论背景所反映的都就是同一事物。

家庭进入了“空巢阶段”,就是空巢老人产生的客观前提;而家庭结构变化继而导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就是现实结果,两种
理论实质上就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就是相互矛盾与背离的关系。

郭永芳(2009)、周祝平(2009)、
叶敬忠(2009)等则采用留守老人来命名农村空巢老人。

这种命名方式类似于留守儿童的命名方式,主要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所致。

虽然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命名方式,但就是两种命名所指对象相似或一致。

笔者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的提法更加的恰当。

大量劳动力外出只就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呈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及城乡二元化等。

研究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主要争论焦点在于父母与子女居住距离的界定、农村空巢老人的年龄界定、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因素的界定等。

黄羿友(2009)认为,农村空巢老人不能包括无子女的已经进入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且年龄界定为65岁以上的老人。

申秋红(2010)认为农村空巢老人需满足:有子女且子女1年之内只能回来1~2次的,至少有大半年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且这种状况具有持续性。

邵德兴(2011)则认为应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无子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