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
势力不大,也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 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就业待遇和就业条件,并且可能对非工会会员,或者无工会的组 织产生影响。工会在国家层面的活动更是影响几乎所有的工人
▪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服从单位工作规则 服从单位指示和命令 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 接受制裁的义务
生产组织属于雇主所有 工具或设备属于雇主 原料由雇主提供 责任和风险由雇主承担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一)集体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 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 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 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 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 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 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 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二)非文化因素的解释: 1、“客观”的工作环境 2、管理政策和实施 3、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三)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任何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 的程度与表现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 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 产业关系 (industrial relations)
中文又译为工业关系。 原义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 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 产业关系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同于劳资关系 ,主要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 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 境。 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括劳资双方,而且还包括政 府一方,是所谓三方关系。
劳动关系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
• 1. 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是用人单位,是“雇 佣”的一方,雇员是被“雇佣”的 一方,但 两者的界限并非清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 理方与雇员的角色实际并不绝对对立。 • 2. 18世纪,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获得剩 余价值的人)集财产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 管理权于一身,与雇主概念重合 • 3. 19世纪中期以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职业经理人实际担负了雇主角色,资本家 仅通过所有权管目标 3 期望
冲突的根源
(一)根本根源 1 异化的合法化:
并非为自己工作
2 客观的利益差异: 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
3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
背景根源
1 社会不平等 2 劳动力市场状况 3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 4 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
劳资目标的合作与冲突
企业的目标 工会的目标
雇主协会
• 雇主协会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代表 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 动关系。 • 雇主协会是为对抗工会而形成的。可称为斗争型 协会。 • 雇主协会由雇主自愿加入,具有法人资格,实行 独立核算,依靠为雇主服务取得服务性收入。
劳动关系的主体
• 劳动关系的主体狭义包括: • (1)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 团体 • (2)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 广义劳动关系主体即劳动者及其联合体、 雇主及其联合体以及政府劳动保障部门 为代表的第三方。 • 政府是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
管理方
• 狭义上,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 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 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 广义上,管理方除了包括企业中的各级 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 雇主协会
合作与冲突的影响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 2023秋 第1章 劳动关系概述 自测题
一、单选试题1、劳动关系的建立以()为目的。
A.经济B.经济C.劳动D.社会正确答案是:劳动试题2、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须臾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那么从本质上具有()关系。
A.人身B.经济C.劳动D.社会正确答案是:人身试题3、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双方在职责上就具有了()关系。
A.社会B.利益C.从属D.经济正确答案是:从属试题4、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A.劳务关系B.社会关系C.社会经济关系D.经济关系正确答案是:社会经济关系试题5、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个别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
A.个体工商户劳动关系B.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C.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关系D.劳动组织关系正确答案是: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试题6、社会劳动关系即整个社会层面的劳动关系,又称产业关系或工业关系。
是一种()层面的劳动关系。
A.宏观B.科技C.科学D.微观正确答案是:宏观试题7、社会的开放发展,使劳动关系系统的开发也不断扩大,呈现动态发展,其运行是围绕着适应()而展开的。
A.文化B.环境C.经济D.社会正确答案是:环境试题8、劳动关系系统是现代社会系统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和()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A.社会B.经济C.外部环境D.内部环境正确答案是:外部环境试题9、在劳资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和()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影响劳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A.社会环境B.文化因素C.意识形态D.劳动者正确答案是:文化因素试题10、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动力功能和()。
A.约束功能B.运行功能C.协商功能D.争议处理功能正确答案是:约束功能试题11、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
A.工人阶级B.古典经济C.劳动关系D.劳资关系正确答案是:劳资关系试题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劳动关系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雇员劳动力的提供者,也称劳工、工人、劳动者受雇者.我国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然性质、社会性质.我国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他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合作指在组织中,经管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出现的分歧.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权力经管方对劳动者进行指挥和安排,以及影响劳动者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互相交织.劳动关系同时又是社会关系,特点是,平等性兼奴隶性,人身性兼财产性.调整的对象是以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劳动者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称用人主体.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力义务.特点是1人格上的从属性(a.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b.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c.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2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特点是:1独立自主性(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不存在着相互隶属或附属的关系);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合作的根源:1"被迫":指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2"获得满足"(a员工对雇主的信任b大多工作有积极的一面c经管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a.异化的合法化,b.客观的利益差异,c.雇用关系的性质)2背景根源(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b.劳动力市场状况,c.工作场所的不公平,d.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的表现方式:明显的冲突(罢工)和潜在的冲突(各种不服从、权利义务的协商).冲突和合作的影响因素:1、文化因素的解释;2、非文化因素的解释(a.客观的工作环境,b.经管政策和实践,c.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1、经济环境(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2、技术环境(a.易受新技术影响或资本密集型的,员工会给经管方带来更多成本,因而雇员岗位力量强,b.改变劳动力市场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3、政策环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其他政策),4、法律和制度环境(规范雇用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5、社会文化环境(各国家、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正统多元论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经管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而这些利益上的冲突,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工会和集约谈判有积极作用.2、典型模式:德国:特色是强势劳动法、雇员参与制度、工作委员会制度、政府为工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共同决策等制度.经管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经管专家组成.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经管政策、策略和实践.经管主义学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一致,劳资冲突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处于被经管的从属地位,经管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对工会态度模糊,一方面避免建立工会,另一方面强调那些愿意与经管方合作的工会才有可能未来生存.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灵活.2、典型模式:日本,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特点是终身雇用、年功序列、企业工会.新保守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 新保守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工会的作用不大,集约谈判对经济和社会起到负面作用.2、典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新爱尔兰.特点:法律体系完整,但功能较弱,雇员相信、遵从"意思自治,选择自由"理念,雇主不违反国家制定的反歧视法或劳动法,可以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合法地解雇工人,而无需提前通知、支付解雇补偿费.自由改革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工作待遇.自由改革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用不均衡的关系,经管方凭借其特殊权利处于主导地位.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为保工人得到公平待遇,需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认为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必要的.2、典型模式:瑞典.特点:遵循"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临时解雇工人享有不错的失业福利,用于再培训计划及培训后寻找新工作补贴.工会在国家政策和经管方面影响力大,集体谈判在产业层面上进行,允许更大的变更,谈判在个部门之间显示高度的协调性,另工人可以自由组成工会,其协议自动覆盖该工会所在行业.激进派:由马克思思想主义者组成.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激进派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1、观点: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经管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认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假象.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非常有限.2、典型模式:前南斯拉夫建立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孟作根体系.特点:面临的问题是用何种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如何完善这种新制度的问题,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h多元论.一元论:强调资方的经管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一元论观点:认为每个工作场所是完整、和谐的整体,不同的员工为共同目的作为一个团队工作,以实现经管方制定的组织目标,劳动者与经管者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认为工会存在分散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应尽量消除或避免成立工会.多元论: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多元论观点:将工业组织视为一个多元社会,包含了许多相互关联又独立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必须保持在某种均衡的状态 .认为工会不仅是劳资冲突的发起者,也被看作是争议的调整者,对于调整雇员与雇主工资争议、就业合同的谈判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集体谈判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最好形式.价值观的使用范围:1传统型企业(将劳动者视为影响生产力的直接因素,认为雇用和解雇完全根据生产需要,把劳动力看成一种成本,并降低至最小程度,主张劳动者服从资方的经管和指挥,剥削不可避免,禁止雇员参加和组织工会);2精明的家长型企业(给雇员提供优惠的就业条件和待遇,赢取忠诚度,主张建立企业内代表工会的组织,投入大量资源招有"正确态度"的员工);3精明的现代型企业(接受工会和集体谈判作为协商确定就业条件和待遇,属多元论者,鼓励工人加入工会,使通过工会达成的协议能够覆盖所有雇员);4规范现代型企业(承认工会,接受集体谈判,但劳资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机会主义基础上,表现更实用:当劳动力或产品市场显示雇员群体力量大时,经管方勉强与工会谈判,否则经管方试图恢复经管控制特权).劳动关系调整的几种模式:1、斗争模式(以激进派理论为基础,认为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主张以斗争方式解决劳动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劳资关系体制由合作逐渐替代斗争);2、多元放任模式(美国.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因素,工会和工会组织对市场机制的运作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3、协约自治模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主.以正统多元论学派理论为基础,主张劳资双方通过谈判取得均衡与和谐,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分两种形式:劳资抗衡(法、意等西欧)和劳资制衡(德、奥));4、统合模式:⑴国家统合;⑵社会统合(秉承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理论主张劳资双方要突破协约自治范围,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处理劳资关系.瑞典);⑶经营者统合(秉承经管主义学派理论,主张由经营者在企业层面统合各方力量,再通过政府将其决策表达在劳动基准法之中.日本).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作坊,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对本国劳动者剥削,对外表现为殖民地掠夺.大批劳动者离开土地,靠出卖劳动力卫生,形成现实意义上的雇用关系.工业革命成果是工厂制度建立,经管严密,残酷,使雇主和工人形成对垒态势."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不干预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用、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雇主对劳动者残酷的剥削.政府信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最有效率,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2、特点: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工会很不完善,资方占绝对优势地位,政府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对劳资纠纷不干预,但实际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经管时代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组织变革,贫富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经济危机.政府认识到为巩固政权、统治,不得不要求雇主方让步,同时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加以经管."泰勒制"的含义: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经管体系.科学经管思想: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经管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经管,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规范,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经管效能的关键.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经管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1、关系:⑴美国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简称劳联,AFL)成立,是以熟练工人为主的不同职业的基础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目的是为工人谋取更多的利益.⑵政府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2、特点:⑴工会广泛建立,队伍壮大并形成层次,工人力量不断增强;⑵雇主通过改进经管,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⑶劳资矛盾的目标未变,但激励程度弱化;⑷政府政策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法律、建立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稳定、有序发展.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陷入动荡,生产、贸易严重破坏,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居次.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空前经济危机,使劳资关系紧张,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宏观干预.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工业心理学:⑴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同从事的工作相匹配;⑵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取最多并令人满意的产出;⑶企业如果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获得好的结果.霍桑实验:指在1927-1932年间由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实验.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将经管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经管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组织内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冲突的制度化时期劳动关系的制度化:⑴从国家干预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⑵产业合理化(以工人参与企业经管为主要内容)⑶三方性原则(经管方与劳动者集体按事先约定程序共同决定工资和其他工作条件,政府在谈判中作为第三方,帮助制定程序和规则,负责调解和仲裁,及提供服务).冲突的制度化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⑴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⑵政府加强了劳动保障立法,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⑶企业的经管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缓和了劳动关系紧张状态;⑷冲突逐渐制度化,集体谈判范围扩大,使调整劳动关系渠道宽,选择余地更大.经验主义学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彼得.得克鲁.认为经管科学阶段侧重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相反.目标经管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完美结合.经理角色学派及其观点:产生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加拿大的亨利.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庭.认为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与下属共享信息;有意识地克服工作的表面性;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权变理论学派及其特点:也称超Y理论,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认为在企业经管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经管理论和方法.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点:⑴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⑵经管方与员工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解决冲突,冲突激励程度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主流;⑶"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经管的产业民主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完善,解决劳资矛盾、纠纷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新时代高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⑵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⑶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⑷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⑸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结合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总结出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⑴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劳动关系的变化受历史背景因素变化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经管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⑵劳动关系的发展从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1、表现:⑴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⑵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⑶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⑷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⑸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系统认识建国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发展的过程:建国时期,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的方式表现为统包统配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表现和特征为: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内容的国家计划性、运行规则的行政性、主体利益的一体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表现和特征同上.发展同下.论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⑴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⑵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⑶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⑷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第四章雇主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我国的雇主涵义:⑴雇主是经营者;⑵雇主所属单位为企业;⑶雇主范围包括多种所有制企业.雇主组织的含义:指由雇主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团体组织.雇主组织的角色和作用:1、作用:是在集体谈判中支持会员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并积极游说政府和议会.2、角色:主要从事四种活动:⑴参与谈判;⑵解决纠纷;⑶提供帮助和建议;⑷代表和维护.雇主的角色理论,以下6种: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主要强调企业效率以及生产率在经管决策种的重要性.2、评价:⑴没有指出使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工作模式;⑵降生产率等同于盈利,从而忽视劳动关系中的"政治"方面;⑶建立在把经管人员视为所有者利益的代理人这样一种过于简单的经管思想上;⑷没有意识到经管者理性的局限性;⑸没有解释经管者自身价值观在决策过程的作用.权变经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强调在经管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经管模式、方案或方法.2、评价:⑴为解释企业职权结构以及雇主的劳动关系政策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⑵该理论主要关注经管过程的技术方面,强调在设计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各种权变因素的重要性;⑶没有指出雇主的政策如何导致劳资冲突公开化.劳动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关注组织的政治运行.该理论假设企业的利润通过以最小成本榨取工人的最大产出获得,工人的反抗引发经管控制问题.2、评价:布雷弗曼认为,科学经管旨在降低生产所需技能,增强对工人的控制.评价⑴降低生产技能收到普遍质疑;⑵只考虑经管方对工人的直接控制,而忽视对工人的间接控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经管方应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合理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持续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评价:经管方保持中立不符合现实,经管方受投资者、消费者、工人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施加的压力,他们对不同压力作出的反应程度取决于这些压力是否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决策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⑴经管方所谓的理性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⑵企业内普遍存在经管权术,对"经管方是理性人"命题构成挑战;⑶经管方易受当前流行经管模式的影响.2、评价:决策过程理论有助于认清经管实践的复杂性,但经管方的行为并非完全非理性的:⑴从经管者自身素质看,经管者通过教育培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决策程序;⑵从组织内部权力关系看,高层通过规则制度控制中下经管人员,并建立考评体系监督经管人员行为;⑶从决策的重要性看:重大决策由高层经管人员经过理性规划与审核后作出的. 战略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内容:用战略选择模型分析经管方的决策行为.科可恩指出,经管者的决策受以下限制:⑴企业过去作出的决策,企业现有的权力分配,以及企业、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⑵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以及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2、评价:科可恩提出目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普遍采用的高绩效范式.选择高绩效范式不仅受经管者价值观、信仰与世界观的影响,而且还受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与市场条件等环境变量的制约.经管模式的含义及分类:1、含义:作为指导原则,是雇主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经管方的行动指南.2、分类:⑴按职权结构分:独裁型、权威型、自主型.⑵按经管理念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独裁/剥削经管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强制性、专断性、独裁性、有限的忠诚性.2、对工会的措施:具有强烈的反工会思想,排除、组织工会建立,一旦建立工会则设法削弱或暗中破坏工会组织,措施有:⑴技术变革;⑵灵活的就业安排;⑶在集体谈判中才去强硬立场和破坏罢工;⑷停工或迁厂.权变/宽容经管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专业化、职位阶梯、忠诚感.2、对工会的措施:承认工人参加工会组织的合法性.⑴工会的存在使企业成本增加;⑵工会要求建立绩效考核的程序与规则.自主/合作经管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对工会的措施:1、特征:⑴自主性组织设计;⑵雇员参与计划;⑶人事与就业政策.2、对工会的措施:通过雇员广泛参与经管实践,融洽了劳资双方的关系,劳资双方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集体谈判.为共同订立集体协议而互相合作.雇员参与和参加的含义:指组织内部雇员有权参与与其工作有关的决策,即由员工或期代表与资方代表在某一共同之厉害关系领域内,来共同决定企业策略和制度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劳资和谐与企业发展.雇主参与的主要目的:⑴增进员工的独立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使所有雇员对企业及其成功有强烈的责任心;⑵提供员工自我训练的机会;⑶协助经管者集思广益,做出明智决策,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和生产力;⑷促进劳资关系的沟通;⑸提高员工忠诚度,提高雇员对工作的满意度.雇员参与经管的主要形式:员工持股计划、质量圈、共同磋商、工人董事、工作理事会、建议方案、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资合作的含义:指任何为提升劳资双方的期望,所采取的协商或参与决策的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述1.1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征1.2 劳动关系的分类1.3 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客体1.4 劳动关系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1 劳动关系建立的条件和程序2.2 劳动关系合同的内容和形式2.3 劳动关系维护的原则和方式2.4 劳动关系维护的法律规定第三章:劳动争议处理3.1 劳动争议的定义和分类3.2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程序3.3 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和程序3.4 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程序第四章:劳动保护与福利4.1 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内容4.2 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4.3 劳动福利的种类和形式4.4 劳动福利的管理和发放第五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5.1 劳动者的权益保障5.2 劳动者的权益维护5.3 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5.4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第六章:劳动法律法规6.1 劳动法的定义和作用6.2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6.3 劳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6.4 劳动法律法规的适用和遵守第七章: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7.1 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和程序7.2 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程序7.3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执行和申请强制执行7.4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法律规定第八章:员工关系管理8.1 员工关系管理的定义和内容8.2 员工关系管理的策略和方法8.3 员工关系管理的效果评估和改进8.4 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第九章:劳动人事争议处理9.1 劳动人事争议的定义和分类9.2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原则和程序9.3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组织和程序9.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申请和程序第十章:劳动关系管理的未来发展10.1 劳动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10.2 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0.3 劳动关系管理的创新与发展10.4 劳动关系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劳动关系概述难点解析:劳动关系的界定和识别,劳动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劳动关系作用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最新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
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劳动关系本章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政府和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况一、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主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劳动关系(laborrelations),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7条)。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雇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不同于民事关系和经济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交错的特征。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重点理解)“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虽然字面相近,法律含义却截然不同。
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劳动关系主体与劳务关系主体的区别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5.劳动主体在待遇方面的区别三、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手段(劳动争议的处理)为了促进和实现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调节劳动关系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集体协商、员工参与、三方性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立法。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名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名词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名词劳动: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名词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权利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名词劳动关系中的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简答劳动关系的主体答: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名词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名词雇员团体:指因为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名词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简答劳动关系的特点一、个别性与集体性二、平等性与隶属性三、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四、经济性、法律性和社会性名词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成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简答合作的根源答: 主要有两方面,被迫和获得满足一、被迫是指雇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合作,雇员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二、获得满足1、要建立在员工的信任的基础上.2、大多数工作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简答冲突的根源一、根本根源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二、背景根源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2、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3、工作本身的属性第四章雇主名词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并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第一章:劳动关系管理概述1.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征解释劳动关系的概念描述劳动关系的特征1.2 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劳动关系在组织中的重要性1.3 劳动关系管理的任务与目标列出劳动关系管理的任务阐述劳动关系管理的目标第二章:劳动关系的主体与客体2.1 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介绍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包括雇主和员工讨论劳动关系的客体,即劳动者和劳动条件2.2 劳动关系的协调与调节探讨劳动关系中的协调与调节机制分析各种协调与调节工具的作用和效果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3.1 劳动关系的建立介绍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讨论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3.2 劳动关系的维护阐述劳动关系的维护原则和方法分析劳动关系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第四章:劳动争议的处理4.1 劳动争议的类型与原因列举常见的劳动争议类型分析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介绍劳动争议的处理流程讨论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程序和规则第五章:劳动关系管理政策与法规5.1 劳动关系管理的政策与法规概述解释劳动关系管理政策与法规的概念和作用讨论政策与法规对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5.2 我国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法规介绍我国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分析这些法规对劳动关系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第六章:劳动关系的激励与沟通6.1 劳动关系激励机制探讨激励机制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类型的激励措施及其效果6.2 劳动关系沟通渠道介绍有效的劳动关系沟通渠道和技巧第七章: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7.1 劳动保护的基本概念与要求解释劳动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7.2 职业安全管理探讨职业安全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分析职业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第八章:劳动福利与社会保障8.1 劳动福利的内容与作用介绍劳动福利的基本内容讨论劳动福利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8.2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管理解释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内容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和实施第九章:劳动关系的调整与改善9.1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法分析劳动关系调整的策略和方法讨论如何应对劳动关系的危机和挑战9.2 劳动关系改善的途径介绍劳动关系改善的途径和手段探讨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第十章: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10.1 劳动关系管理案例解析分析具体的劳动关系管理案例提炼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10.2 劳动关系管理实践建议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实践建议强调劳动关系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劳动关系管理概述难点解析:劳动关系管理任务与目标的实际操作性,如何具体实施。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引申复习问题:1、劳动关系的特征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2 )、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3 )、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4)、使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3、劳动关系的内容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或权利核心内容)5、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表明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P-31、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P-6侠义:一方为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为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劳动者及其联合体、“雇主”及其联合体、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方等。
2、管理方:指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起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P-6特点:具有职权、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且权责对等。
P-7有关概念:企业主:指企业的拥有着或资产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家:企业家更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从“企业主经营管理制”到“经理经营管理制”的演变管理模式:职权结构维度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管理理念维度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的团体组织,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利益我国的雇主协会特征: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中国企联是社团法人。
4、雇员:也称劳动者,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表现特征:自我雇佣的趋势、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工作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知识工作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引申复习问题: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的权利1、工会的定义: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 ( 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 2 )、工会是一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 3 )、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 )、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 )、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工会化的原因: ( 1 )、初始倾向,直接决定雇员是否建立和加入工会( 2 )、工会组织过程,侧重于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3 )、宏观条件雇员加入工会的原因:借助工会对抗雇主、参加工会活动、扮演心理角色、社交压力雇员不加入工会的原因:反对工会的态度、社交压力、工作满意、加入工会的成本、工会间的敌对或工会的冷漠工会的职能:整合职能、经济职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工会的行为方式: (韦布五分法)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为引申复习:劳动关系本质:冲突、合作 (即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冲突的根源:异法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罢工、地址、辞职、关闭工厂、辞退等) 、隐形冲突(怠工、旷工、偷懒、排挤员工等)3、产业行动概念:集体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产业行动的形式:( 1 )、雇员:罢工(最明显的方式)、怠工(基本手段)、联合抵制、纠察、“恶名单”“好名单”( 2 )、雇主:关闭工厂、雇佣替代劳动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和名单、排工罢工分类:( 1 )、按照目的: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2 )、有无工会: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3 )、其他形式:象征性罢工、集体辞职、巡回罢工、间断罢工、总罢工罢工的法律约束(即罢工的原则) :( 1 )对公共事业的罢工限制。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第一章:劳动关系管理概述1.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与内容1.2 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性1.3 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1.4 劳动关系管理的目标与任务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1 劳动关系的建立2.2 劳动关系的维护2.3 劳动关系的调整2.4 劳动关系的终止与解除第三章:劳动合同管理3.1 劳动合同的订立3.2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形式3.3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3.4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四章:劳动争议处理4.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类型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4.3 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4.4 劳动争议的法律诉讼第五章:劳动保护与福利管理5.1 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5.2 劳动保护的管理措施5.3 劳动福利的管理5.4 劳动保护与福利的实施与监督第六章:劳动时间与休息休假管理6.1 劳动时间的定义与管理6.2 正常工作时间与加班工作时间6.3 休息休假制度的设计与管理6.4 劳动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第七章:劳动报酬管理7.1 劳动报酬的定义与构成7.2 工资制度的设计与管理7.3 奖金与其他劳动报酬的管理7.4 劳动报酬的支付与调整第八章:员工培训与发展管理8.1 员工培训与发展的重要性8.2 培训与发展计划的制定8.3 培训与发展活动的实施与管理8.4 培训与发展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第九章:员工绩效管理9.1 员工绩效管理的意义与原则9.2 绩效考核指标与标准的设计9.3 绩效考核的实施与反馈9.4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与管理第十章: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管理10.1 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与内容10.2 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公示10.3 劳动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0.4 劳动规章制度的变化与更新第十一章:员工关系沟通与管理11.1 员工关系沟通的重要性11.2 员工关系沟通的渠道与方法11.3 员工关系沟通的技巧与策略11.4 员工关系沟通的实施与监督第十二章:企业劳动争议预防与管理12.1 劳动争议预防的重要性12.2 劳动争议的预防措施12.3 劳动争议的预警机制12.4 劳动争议的应对与处理第十三章:人力资源法律法规遵守与风险管理13.1 人力资源法律法规概述13.2 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的遵守13.3 人力资源法律风险的识别与管理13.4 人力资源法律纠纷的应对与处理第十四章:员工关系与企业文化建设14.1 员工关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14.2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14.3 员工关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14.4 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15.1 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5.2 典型劳动关系管理案例分析15.3 劳动关系管理实战演练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劳动关系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到劳动合同管理,再到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劳动保护与福利管理,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度。
劳动关系-1-7 章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1.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名解)2.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选择)3.冲突的形式,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地址、辞职等;(选择)冲突的形式,对管理方来说有:关闭工厂、惩罚或者解雇等。
(选择)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选择)5.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能够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6.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7.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劳动关系一方是工会,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社会经济关系。
8.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其中,劳动者也成为劳动主体,用人单位亦称用人主体。
9.从狭义上讲,劳动关系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雇员以及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雇员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由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组成的组织,可以称为就业组织,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10.雇员: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础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权力的工作者。
11.雇员团体: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12.雇主: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所谓雇主,也成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13.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它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物之中。
雇主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工会或工会代表进行集体谈判。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劳动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述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主体、外部环境及表现形式第三节劳动关系的类型及比较第四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程延园关于劳动关系的概念: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二)常凯关于劳动关系的概念通常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具体说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一)个别性与集体性(二)平等性与隶属性(三)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四)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四、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一般而言,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关系,具体来说,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的研究,有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存在,动态是研究劳动关系的运行的一般规律。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才能实现良性运行。
(二)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对象的展开,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工会,雇主和雇主组织,政府。
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劳动力市场运行、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民主参与和三方机制等。
劳动关系的调整:法律调整,社会调整、行政调整等。
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主要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机制问题,处理方式和处理程序等。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一)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二)资方(雇主和雇主组织)(三)政府(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也包括政府)(一)劳方(劳动者和工会组织)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用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 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理论
1、邓洛普:1958年在《产业关系系统》中 提出劳动关系系统论,使劳动关系学开始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桑德沃:1987年在《劳动关系:过程与 结果》中,分析了影响劳动关系及其管理 动作的各项因素。认为环境因素包括经济 因素、技术因素、政治与法律因素和思想 意识因素。
3、克雷格:1988年在邓洛普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了产业关系系统。
二、影响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三、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的环 境变迁趋势及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环境变 迁的主要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变迁对劳 动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动态维度
一、劳动关系系统的内涵 劳动关系系统是指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
劳动关系
狭义
个别个别劳劳动动关关系系 集体集体劳劳动动关关系系
广义
社会劳动关系
三、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1、个别劳动关系——基础 2、集体劳动关系——核心 3、社会劳动关系——总体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 劳动关系理论
新保守派的 劳动关系理论
激进派的 劳动关系理论
劳动关系理论
自由改革主义的 劳动关系理论
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
• 一是增加了及时报告制度。原条例规定工伤认定 的申请时效为1年,征求意见稿规定,用人单位在 发生较严重工伤事故后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
• 二是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原 《条例》规定: 在工伤争议处理程序中,提起行政诉讼前必须先 进行行政复议。为了便于工伤职工尽快享受待遇, 征求意见稿规定,在发生工伤争议时,有关单位 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依法 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资源”。 • 日本雇主更愿意对其雇员进行投资。 • 实行公平主义工资政策。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观点:
• 工人需要联合起来以抵制雇主的专横和某 些不合理行为。
• 政府与社会应该实现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 追求与雇佣关系中的公平、公正的追求两 个目标之间的均衡。
• 尽管管理方和员工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主要 的,但依然有冲突。
•
实施成效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21.2.1721.2.17Wednesday, February 17, 2021
家早期的劳资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
• 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阶级利益关系。 • 是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服务的。
• 思考与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理论已丧失 其当代价值?
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
• 劳动关系两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自由和公平 的交换关系。
• 劳动关系双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力量始终是均 等的。
• 劳动关系双方形成“双赢”格局。 • 工会或劳工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
• 三是简化了存在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程序。 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 门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可以不经过劳动争议仲 裁和行政复议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 讼。
• 四是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征求意 见稿规定,劳动能力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 按照初次鉴定的时限执行。通过上述简化程序规 定,最多可缩减程序30%左右。
劳动关系学
案例:
• 吉林省政府通报通钢打人致死事件 • 吉林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发
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总经理遭围殴 致死
பைடு நூலகம்一章 总论
•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 劳动关系系统及其系统运行 • 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劳动关系及其特征
一、劳动关系的内涵 1、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的提供者与 劳动力使用者双方以及组织为实现劳动过 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内涵: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 在就业组织中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 主导地位。
• 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 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
的。 • 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只是人们追求更好生
活的手段,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终极的价 值判断标准。
激进学派的主要观点:
• 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利益,与代表企 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 对立的。
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构成和外 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
政府
意识形态
经营者
劳动者
规则
政治环境
二、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含义: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组织构成、权利 分配以及关系处理及作用发挥的过程和方 式。
形态:冲突与合作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
程序规则
劳
法律
动 关
实体规则
系
副作用或反面影响。 • 市场化是解决效率和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 建立员工对组织高度认同、管理方和员工 之间相互信任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效率和 公平的最佳途径。
• 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和理解员工的需求, 提高员工的满足感。
• 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日本模式的特点:
• 企业更像“家族”成员的组织。 • 日本企业将其员工当做“成员”而不是
基础 主体 实质
劳动关系简化图
劳动者
雇主
工会
3、劳动关系的相关概念 劳资关系 劳工关系 劳使关系 雇佣关系 员工关系 产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1、个别性与集体性 2、平等性与隶属性 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 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三、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工会
雇主
会员
工人
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权力
的
规
则
网
传统
络
道德
1、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个别劳动关系 处理规则、集体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和劳动 争议处理规则
2、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个别劳权与集 体劳权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自由竞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二战后
• 思考与讨论:
维权屡遭“马拉松”,谁来维 护劳动者权益?
管理主义学派的 劳动关系理论
新制度学派的 劳动关系理论
•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理论
• 形成与发展历程
• 恩格斯:184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
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847年《哲学的贫困》
•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
• 主要特征 • 是一种冲突式的阶级利益关系。 • 是对当时的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